高考历史-现代中国文化(讲)-专题练习(含答案与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历史专题练习
现代中国文化(讲)
考向一“双百”方针
1.讲高考
例1.(2017届河北省邯郸市荀子中学高三上期9月月考历史试卷)1957年,有人写了体现家庭生活的《我的丈夫》,被人批评为黄色文章,对此,中共中央表示:这篇文章也未必就是黄色的。

天天《上甘岭》,没有《我的丈夫》怎么办?这里中共中央的主张是()
A.在政治问题上可以自由谈论
B.在文艺创作上不应限制过多
C.艺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D.要制定中国文学发展的规划
2.讲典例
【例1】1956年7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的评论员文章称:“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国家活动和文化科学的指导思想,这是已经确定的。

但是,在学术问题上,在科学研究中,如果有人不采取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或达到了和马克思主义不一致的结论,他仍然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

”这一评论围绕的主题是()A.“双百”方针的实施B.《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C.“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D.“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趁热打铁】1957年,有人写了体现家庭生活的《我的丈夫》,被人批评为黄色文章,对此,中共中央表示:这篇文章也未必就是黄色的。

天天《上甘岭》,没有《我的丈夫》怎么办?这里中共中央的主张是()A.学术问题上可以百家争鸣
B.文艺创作上应该百花齐放
C.艺术创作要坚持党的领导
D.文学创作服务于政治宣传
3.讲易错
【题目】下图反映了建国初期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
B.“双百”方针的落实
C.中共八大决策的实施
D.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
考向二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1.讲高考
例1.(2016年北京卷文综历史37)“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邓小平
材料一
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

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以使得“教化大行,天下和洽”。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35~95年)认为,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培养演说家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目标。

他还认为,完美的常说家“不仅要有超群的演说天赋,还要有完美的品格”“能尽公民之义务,能在公私事务中完成使命,能以忠告引导国家,能以立法奠定其雄厚基础”。

(1)阅读材料一,概括董仲舒和昆体良教育主张的相同点。

(8分)
材料二
严复认为:“西之教平等,故以公治众而贵自由”“讲教育者,其事常三宗: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三者并重”。

1912年,蔡元培批评清政府的教育宗旨说:“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

同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的《教育宗旨》规定:“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阅读材料二,概括中国近现代教育目标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对此进行分析。

(10分)
材料三
人文教育是欧洲教育的传承。

19世纪,英国知识界对教育的内容展开争论。

一派认为,科学(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应该是教育的主体内容,它是文明的基础和核心,是国家富强之所在。

教育不能只培养绅士,而是要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但科学在教育中几乎没有获得应有的分量。

另一派别认为,古典人文科目(语言、文学、哲学、历史、数学等)仍然应该是教育的核心内容。

人文教育不仅追求纯粹知识,还是人类实现美、快乐、自由和道德的途径。

类似的争论在近现代很多国家都发生过。

(3)①概述这一教育争论在英国出现的时代背景。

(6分)
②教育内容既受限于历史时代,又对历史发展产生影响。

你如何看待上述教育争论中的观点?运用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史实加以论述。

(12分)
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讲典例
【例1】(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31)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
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

这是我国当时()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趁热打铁】下面是中国2000~2012年高校录取人数表(单位:万人),由此可知中国()
A.逐步跨入教育先进国家行列
B.高等教育正在向正规化迈进
C.在实践中逐步完成教育转型
D.正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3.讲易错
【题目】(24分)课程变化与时代发展紧密相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2年四川军政府令:“前清小学教科书,凡有尊儒崇满清及不合共和国宗旨等课,分别订正。

”9月又饬废止读经,禁用清朝会典律系等为教科书。

高初等小学加授缝纫课,高小改中国文为国文,中国史为本国史,格致课改为理科,增设英语,又饬注意体操、音乐、图画、手工等科。

(据贾大泉《四川通史》卷七)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12年四川小学课程指导思想的突出变化,并分析其积极作用。

(6分)
材料二
(2)上图所示教材出现在新中国哪一时期?(2分)当时教材所呈现的特色主要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4分)
材料三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高中历史教材对工业革命的影响表述为三个方面:促使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展开疯狂的殖民掠夺,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大多表述为: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相关国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并推动其进行民主化改革和法制化建设。

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和科学教育的发展,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产生。

工业革命使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

工业革命推进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密切了国际交流,促进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

(据高中历史教材整理)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两个时期高中历史教材关于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体现了何种不同的历史观?(4分)说明现行高中教材对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反映了哪些方面的时代要求?(8分)
高考历史专题练习
现代中国文化(讲)
答案
考向一“双百”方针
1.讲高考
例1.B
2.讲典例
【例1】A
【趁热打铁】B
3.讲易错
【题目】A
考向二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1.讲高考
例1.(1)相同点:教育的主要对象不是全体民众;学校教育是培养人的重要方式;教育要培养品德高尚的人;人才要为国家服务。

(2)特点:将德、智、体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不同时代对教育目标都有所补充、发展。

分析:清末思想家提出,人才培养的标准以西方的自由、平等理念为核心;这一主张一度成为中华民国的教育宗旨。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方针强调培养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改革开放后,强调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全面发展的人。

(3)①时代背景:工业革命的兴起;科学技术的发展;理性主义的发展。

②观点及论述:(略)(注:开放型试题,答案不唯一,官方正式答案注明“略”)
2.讲典例
【例1】D
【趁热打铁】D
3.讲易错
【题目】(1)(6分)
变化:从重儒家经典向突出共和国宗旨转变。

(2分)
作用: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有助于宣传和维护民主共和。

(4分)
(2)(6分)
时期:文革时期。

(2分)
主要原因:在“以阶级斗争为纲”思想指导下,教学内容与阶级斗争紧密相关;开展“教育革命”“开门办学”,教材呈现出与工厂、社队紧密联系的内容。

(4分)
(3)(12分)
史观:前者主要是阶级斗争史观。

(2分)后者主要是文明史观、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

(2分,任答
其一即可)
方面: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不断完善;“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贯彻;全球化进程加快,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交流与国际合作进一步加强。

(8分,每点2分)
高考历史专题练习
现代中国文化(讲)
解析
考向一“双百”方针
1.讲高考
例1.B
【解析】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文艺创作的要求。

ks5u 2.讲典例
【例1】A
【趁热打铁】B
【解析】
考点:现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学成就•文化成就•百花齐放。

ks5u
3.讲易错
【题目】A
【解析】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影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三大改造
【反思】注意把握“双百”方针的内涵和作用。

数据计量型选择题,就是依据数据史料来命题的选择题,
该题型主要以数字表格、坐标曲线、柱形图、扇面图等为载体,借助具体数据信息,考查学生解读信息及迁移知识的能力。

解答关键在于从纵横的角度多方面分析对比材料数据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考向二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1.讲高考
例1.【解析】
育优于家庭教育”可以概括出两个人都是重视学校教育的;由“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和“不仅要有超群的演说天赋,还要有完美的品格”可以概括出两个人都重视品德教育;由“以天下为忧”的君子”和“能尽公民之义务,能在公私事务中完成使命,能以忠告引导国家,能以立法奠定其雄厚基础”可以概括出人才要为国家服务。

ks5u
(3)第一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可以从工业革命兴起、科学的发展和理性主义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第二问本题是开放性论文撰写,对学生要求较高,既需要阅读理解材料摆出自己的观点,又需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史论结合。

做此类题目首先注意把观点摆出来,如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要相结合,相互补充。

然后可以结合两次工业革命中的科学重要性及科学可能带来的危害性进行论证即可。

【考点定位】中外教育·中西教育比较·董仲舒和昆体良教育主张的相同点;中国的教育·近现代中国的教育·特点及背景
【名师点睛】本题作为学科内综合性最强的试题对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比如第(1)问阅读汲取信息后的概括综合,以及分析共同之处,第(2)问历史知识的灵活调动,相关历史知识的分层分类分角度的阐释。

第(3)问对历史问题的全新解读等都从不同角度对考察学生的历史思维逻辑分析和问题阐释能力。

特别是第(3)问的第二个小问题全新的解读,其要求除逻辑清晰表达明确等要求与以往一致之外,解读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另外,仍需强调的是,在阐释历史问题的过程中,知识点的罗列不再成为评价试题优劣的唯一标准,更多的侧重于历史思维逻辑
的完善与周密,这样的完善周密重点体现在观点的准确与论据的充分。

许多问题不要求考生面面俱到而是要观点与史实的逻辑一致性,这仍是近年北京文综考试历史命题非选择题的突出特点。

2.讲典例
【例1】D
【解析】
【趁热打铁】D
【解析】
考点:现代中国科技与教育·教育事业发展·高等教育发展。

ks5u
3.讲易错
【题目】【解析】(1)注意材料一的关键句“凡有尊儒崇满清及不合共和国宗旨等课,分别订正”,即可总结出变化趋势;从材料一的宗旨和课程设置(语言、历史、理科、艺体、劳动技术等)可概括其积极作用。

(2)从材料二的“语文”、“科学常识”课本图画及“目录”,可综合判断为文革时期的教育;从当时的政治形势、指导思想、教学形式等角度分析主要原因。

ks5u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影响;现代中国科教文化•中国现代的教育•“文革”期间的教育;现代中国科教文化•中国现代的科技•“科教兴国”战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的重要政策及成就;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世贸组织和中国的加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历史研究思想方法•史观•阶级斗争(革命)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近(现)代化史观。

【反思】运用联系的观点,将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板块知识来全面认识教育事业。

找到一个切入点,将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知识综合考查,采用新情景、新材料提高解题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