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35392_《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品安全
《食品微生物学》是食品专业本科生的重点课程。

《食品微生物学》涉及多门学科的相关内容,是食品专业本科生教育中重要的必修课程,《食品微生物学》已被多所高校列为食品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科目。

对食品微生物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1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的特点及
教育改革的重要性
《食品微生物学》在食品专业课程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主要要求学生在学习并掌握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的种类、形态结构、代谢机理、遗传变异以及在食品环境中的生长繁殖等活动规律的基础上,掌握微生物应用于食品工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微生物污染食品的途径,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因素,从而控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1]。

当下的教学模式一般都是老师通过播放多媒体PPT传授理论知识,学生在课堂上听讲,始终处于填补式的被动接受状态,互动较少,导致学生感觉课堂枯燥乏味,易产生疲劳厌倦之感。

通过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保证学生完全理解理论知识,熟练掌握方法技能。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不仅要深入学习理论知识,实验操作部分也在课程中占有较重要的比例[2],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更有利于培养科研人才。

该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它概念抽象,知识量庞大,对实验操作要求高,但课时少,课容量大,教学任务繁重,导致课程进展速度快,学生理解不充分,学生普遍反映难理解、难记忆等[3]。

《食品微生物学》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
全专业的必修课,与《生物化学》《食
品化学》等存在着一定的学科交叉。

《食
品微生物学》课程知识掌握的不牢固势
必会影响其他课程,从而影响学生的
整体培养计划,同时也影响了各科教
学的顺利进行与教学目标的完成。


加强对学习过程的管理和考核,加快
完善“互联网+教育”的深度融合机制,
积极促进网络资源的共建共享,以弥
补传统教育的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
积极主动性。

2 以兴趣教学推进教学模式改革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
它驱使学生的行动方式。

随着教育的
信息化发展,传统的填补式以及大课
容量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教师与
学生的需求,发展适应时代需求的教
学改革是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日
常生活中,可谓是处处有食品微生物
知识,且逐渐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而且《食品微生物学》实践课程,需要
学生培养微生物,并观察微生物的生
命活动。

将日常生活与枯燥的理论知
识相关联,学以致用,不仅可以提升
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加深学生对书本
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同时达到获得知
识与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实践能力的
效果。

学生对学科产生兴趣,便会做
生活中的留心者,学以致用,利用微
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解决实际
问题,这会使学生获得极大的自我效
能,并对学习该门课程产生信心。


梭曾说过“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
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
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
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

”只有以学生
为主,发挥其主动性,才能使其更快
的接纳并学习新知识,获得良好的学
习效果。

通过调查,在传授知识的过
程中,适当引入有趣的例子和形象的
模拟视频,更能帮助他们加深对微生
物学知识的印象,以便更加长久的记
忆,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重点与
难点知识。

例如,以视频模拟的方式
演示多聚酶链式反应过程,采用幽默
风趣的故事模式自然引入微生物学知
识,讲述DNA在体外的复制过程以及
扩增原理,并用色彩强调反应体系,
深入浅出,加深同学们对枯燥的知识
点的印象。

补充了背景知识,清楚演
示了原理,寓教于乐,加深了印象。

还可以引入现代化仪器,潜移默化地
影响学生,帮助学生拥有更加热烈饱
满的学习激情,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3 移动互联网对兴趣教学的影响
在大数据时代,互联网技术的进
步突飞猛进,有力影响着各行各业,
各种辅助教学的APP也崛地而起,切
实运用好翻转课堂[4]——蓝墨云班课、
学习通、智慧树等网络教学平台,有
助于学生有效管理碎片化时间,随时
随地学习,并且可与平台上的师生随
时交流,畅所欲言,具有一定的灵活
性与娱乐性[5],同时,通过开放式的
讨论与交流,学生之间思维上的碰撞
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改变学习枯
燥乏味的基调,吸引学生深入思考与
钻研。

通过视频学习、课后讨论、课
后思考题以及线上测验,能够根据学
生的发言情况与测验情况检验学生的
学习效果,因此,“互联网+教育”带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 许东坡 殷 铭 张 莉 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
摘 要:《食品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的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微生物的种类、结构与代谢机理、微生物与食品的关系、微生物的保藏等方面内容的一门科学。

因其具有内容概念抽象、微生物种类繁多、代谢途径复杂,且知识量大、难理解等特点,为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在《食品微生物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越发突出,急需实施教学改革。

《食品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消除学生的倦怠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改善教学效果。

通过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提高教学改革效果。

本文对教育信息化时代《食品微生物学》的兴趣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学》;教学改革;兴趣教学;移动互联网
Jan. 2021 CHINA FOOD SAFETY 39
来了更加智能化、公平化的教与学[6]。

理论讲授与网络课堂的混合式教学对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4 结论
5G时代的到来,改变了社会的运作方式,加快了时代前进的步伐,也推进了教学的现代化发展,同时也给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更便捷的教学途径。

教育工作者从刻板的授业解惑者转变为与学生一起探究的参与者。

应积极探索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模式,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培养高素质食品微生物学创新型 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志荣.食品微生物实验教学实
践——评《食品微生物学》[J].食品工
业,2020,41(9):66.
[2]刘倩,魏涛.食品微生物检测实
验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
坛,2020(35):182-183.
[3]计红芳,张令文,康壮丽,等.浅
谈“现代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存在
的问题及对策[J].农产品加工,2020(6):
100-102.
[4]计红芳,张令文,康壮丽,等.翻
转课堂提高《现代食品微生物学》课堂
效果初探[J].农产品加工,2019(24):104-
107,111.
[5]黄亮,胡元森,屈建航.信息化
条件下以学为中心的食品微生物学课程
改革与实践[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20,36(2):91-97.
[6]芦丽君,文世平.试论信息技术
的发展对我国高等包装教育的影响[J].
包装工程,2001(2):49-53.
基金项目: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
训资助计划(2019)。

作者简介:许东坡(1980—),男,
汉族,河南许昌人,博士,讲师。


究方向:食品微生物危害与控制。

2.4 培养过程的管理
因为培养目标的一致性,师生科研一体和类似的教育模式较多应用和体现在研究生的培养上,并在职业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上有一些探究[7,8]。

然而,从参与学生的特点来看,高职学生综合理论知识和专业分析能力相对缺乏,较难独立完成科研项目训练。

为弥补高职学生自身能力的不足,在师生科研一体教育模式应用于高职食品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将指导教师系统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科研经验与高职学生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活跃的思维相结合。

同时,在对参与项目研究的学生进行选拔时,应考虑同专业互助、多专业交叉,并保持不同年级学生的梯度培养,避免因参与学生流动而导致研究项目的停滞。

并且,在培养中实行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共同担责的管理制度,不只让学生从事简单、重复的科研劳动,而让学生成为实践思考的主体,与指导教师合作完成科研项目,提升专业综合 素质。

3 结语
师生科研一体教育模式在高职食
品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既加深了学
生对食品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强化
了专业技能实践,提升学生在思想、
毅力和合作方面的综合素质,为以后
的创新创业活动积累了经验,又能使
教师发现自身知识结构的不足,并不
断积累科研和教学经验,从而帮助教
师改进教学水平。

随着国家产教融合、
职业教育改革等职业教育政策的实施
以及未来学生就业创业形势的变化,
师生科研一体教育模式在高职食品专
业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意义,但是,
和其他教育模式的发展一样,师生科
研一体教育模式的应用也需要在实践
中不断探索,从而为我国食品工业培
养出适应未来职业需求的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孙宝国,王静.中国传统食品现
代化[J].中国工程科学,2013,15(4):4-8.
[2]张爽,季慕寅.高校食品类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湖南城市学院学
报(自然科学版),2016,25(4):393-394.
[3]黄国平.高职食品类专业卓越人
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J].广东职业技术
教育与研究,2019,55(1):88-90.
[4]徐敏,何玉林,张美玲.师生科研
一体教育模式下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的培养[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2):
142-143.
[5]邢亚阁,车振明,许青莲,等.基
于地方产业构建食品工程人才联动培养
模式[J].食品工业,2018,39(3):281-285.
[6]李玉倩,陈万明.平台经济模式
推进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研究[J].高等工
程教育研究,2020(1):100-105.
[7]徐超,徐健.高职师生共建科
研创新团队培养模式初探——以九江
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文化创新比较研
究,2017,1(21):124-125.
[8]王建新.高职院校“教学-科研-
创业”一站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以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产品造型专业
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4(5):89-92.
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
课题“高职食品专业师生科研一体化
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编号:
2019C039)。

作者简介:黄运安(1989—),男,
陕西旬阳人,硕士,讲师。

研究方向:
食品营养与安全。

(上接38页)
40食品安全导刊 2021年1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