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管沉淀池设计计算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斜管沉淀池设计方案
1.二层池改建说明
二沉池设在生物处理构筑物的后面,用于沉淀去除活性污泥或腐殖污泥取消MBR膜池,增加三个二次沉淀池,更好的对污水的处理、沉淀,达到排放要求。
再改建好氧区,各部分,多增加回流部分,充分利用污泥,并增设添加药剂管道。
池体结构复杂、设备安装和使用精度要求高,必须保证池体结构具有相当高的尺寸、标高和公差配合要求,以便顺利安装和保证正常使用,例如反应区池壁的标高、角度和斜板的平直度;过墙柔性套管的位置和标高以及平直度;各种设备基础、预埋螺栓轴线及位置和尺寸均需精确无偏差,反应区、集泥槽底部工艺混凝土的坡度控制、位置尺寸等必须精确控制。
池体平面为矩形,进口设在池长的一端,一般采用淹没进水孔,水由进水渠通过均匀分布的进水孔流入池体,进水孔后设有挡板,使水流均匀地分布在整个池宽的横断面。
沉淀池的出口设在池长的另一废水沉淀池端,多采用溢流堰,以保证沉淀后的澄清水可沿池宽均匀地流入出水渠。
堰前设浮渣槽和挡板以截留水面浮渣。
水流部分是池的主体。
池宽和池深要保证水流沿池的过水断面布水均匀,依设计流速缓慢而稳定地流过。
污泥斗用来积聚沉淀下来的污泥,多设在池前部的池底以下,斗底有排泥管,定期排泥。
【构造】
根据水流和泥流的相对方向,可将斜板斜管沉淀池分为异向流(逆向流)、同流向和测向流(横向流)三种类型,其中异向流,应用的最广。
异向流的特点:水流向上、泥流向下,倾角60度。
初步设定为横向流。
【斜管沉淀池的排泥】
斜管沉淀池由于单位面积出水量高,因而泥量亦相应增加,与普通平流式沉淀池相比,每单位面积的积泥量,将增加好几倍,积泥分布在整个底板上,虽比较均匀,但积泥不及时排除将会严重影响出水水质。
常用的排泥措施:
A机械刮泥;适用于大型斜板沉淀池,管理简单,可以自动控制。
但加工维修困难,某些部件质量尚未过关,容易发生故障,影响使用,在国内积累经验上不多,有待提高和巩固。
B穿孔管排泥;应用于平流沉淀池已有相当历史,目前用于斜板沉淀池也不少,但须严格管理,不然容易堵塞,
造成排泥困难,影响沉淀效果。
适用于中小水量的斜板沉
淀池,面积小,管长不大条件下。
C多斗式排泥比穿孔管排泥较易控制管理,且不易堵塞,
适用于中小型斜板沉淀池,但斗深增加池壁高度,影响土
建造价。
2.设计参数及要求
▲升流式异向流斜管沉淀池的表面负荷,一般可比普通沉淀池的设计表面负荷提高一倍左右。
对于二次沉淀池,应以固体负荷核算。
▲斜管孔径采用80~100mm。
▲斜管斜长采用1.0~1.2m。
▲斜管倾角采用60°。
▲斜管区底部缓冲层高度,采用1.0m。
▲斜管区上部水深,采用0.7~1.0m。
▲进水方式一般采用穿孔墙整流布水,出水方式一般采用多槽出水,在池面上增设几条平行的出水堰和集水槽,以改善出水水质,加大出水量。
▲斜管沉淀池采用重力排泥。
每日排泥次数至少1~2次,或连续排泥。
▲池内停留时间:初次沉淀时不超过30min。
斜管沉淀池应设斜管冲洗设施。
5.斜管沉淀池设计计算
设计条件:用水量800m3/d 左右
设计参数:沉淀池个数n=3
沉淀池表面负荷:q=2.4m3/(m2·h )
斜管孔径为100mm
斜管水平倾角为60°
设计计算:
1. 沉淀池表面积
用水量 Q=800m3/d=33.4m3/h=0.01m3/s 沉淀池数 n=3
(1)主要尺寸计算
1)池表面积: A=q
Q 'm ax 式中:A ——池表面积,m 2;
Q max ——最大设计流量,m 3/s ;
q '——水力表面负荷,本设计
1.0m 3/m 2·h 。
∴A=0
.1530001.0⨯=5.3m 2 2. 沉淀池平面尺寸 a =√A=2m .
池内停留时间
斜管区上部清水层高度h2=1.0m
斜管的自身垂直高度h3=1.0m
t =(h2+h3)*60
q=(1+1)*60/1=120min
4. 污泥部分所需容积
污泥储存时间T=24h
进水悬浮物浓度 C1=280mg/L=0.28⨯10-3 t/m3
出水悬浮物浓度C2=30 mg/L=0.03⨯10-3 t/m3
污泥密度γ=1t/m3
污泥含水率
o=97.50%
V=Q(C1-C2)T/
γ(1-ρ0)n=33.4⨯(0.28⨯10-0.03⨯10-3)⨯24/(1⨯(1-0.975)⨯4)= 2.5m3
5. 污泥斗容积
在底部设方形的集泥斗,上面积边长为a1=5m,下面积边长取
a2=1.0m, 斜坡度为50°
∴ h5=(a1/2-a2/2)tan50°=(5/2 -1/2)tan50°=2m
V1=h5(2 a1²+2a2a1+2a2²)/6=30m3
则污泥斗的容积为 V1=30m3
Θ V1>V
可以满足储存污泥要求∴
6. 沉淀池的总高度
沉淀池超高h1=0.3m
沉淀池底部缓冲层h4=1.0m
∴ H=h1+h2+h3+h4+h5=0.3+1.0+1.0+1.0+2=5.3m
7. 进水流入槽、布水孔设计
采用条形平底槽, 等距设布水孔:孔尺寸200mm200mm
6.斜管填料安装方法
斜管填料按材质可以分为PVC、聚丙烯、乙丙共聚斜管填料等。
特别是乙丙共聚斜管填料、韧性强、组装强度好、不变形、不脆裂、抗老化、使用寿命长
【产品特点】
斜管填料按材质可以分为聚氯乙烯、聚丙烯、乙丙共聚斜管填料等。
特别是聚丙烯斜管填料、韧性强、组装强度好、不变形、不脆裂、抗老化、使用寿命长。
1. 湿周大,水力半径小。
2. 层流状态好,颗粒沉降不受絮流干扰。
3. 当斜管管长为1米时,有效负荷按3-5t/m2•h设计。
V0控制在2.5-3.0mm/s范围内,出水水质最佳。
4. 在取水口处采用蜂窝斜管,管长2.0~3.0米时,可在
50-100kg/m3泥砂含量的高浊度中安全运行处理。
5. 采用斜管沉淀池,其处理能力是平流式沉淀池的3-5倍,加速澄清池和脉冲澄清池的2-3倍。
υ
直管特点
1、处理效率高于活性污泥法,一般水力负荷为300-500m3/ m2•d,有机负荷为2000-5000g/ m3,因此缩小了占地面积。
2、曝气强度低于活性污泥法,且不需污泥回流,故能降低动力消耗及简化管理。
3、污泥量少,减少了污泥脱水等后处理工作量。
4、产生的污泥沉降性好,有利于后段悬浮物的去除。
5、适应性强,能适应不同水质的范围大,对水质、水量突变的冲击负荷的忍耐力强,维持稳定的处理效果。
【适用范围】
斜管主要用于各种沉淀和除砂作用。
它适用范围广,处理效果高,占地面积小等优点。
适用于进水口除砂,一般工业和生活给水沉淀、污水沉淀、隔油以及尾张浓缩等处理,即适用于新建工程,又适用于现有旧池的改造,均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直管主要用于生物滤池的高负荷生物滤池、淹没式生物滤池(又称接触氧化池)以及生物转盘的微生物载体,对工业有机废水和城市污水进行生化处理。
【安装程序】
1、沉淀池底部排泥管安装
斜管沉淀池安装顺序从底部开始,先完成最底部的排泥管道系统的安装,确保排泥管道开孔符合设计要求、固定牢靠,检查无误后,才允许进入下一道安装工序。
2、完成填料支架安装
根据斜管沉淀池填料支架安装施工图,先将填料支架安装到位,检查所有焊接结点牢靠、支架强度足以承受填料重量,并在支架表面完成防腐处理;
3、完成斜管填料烫接
按斜管填料的烫接方法将每一个斜管填料包装作为一个单独的烫接单元,一个单元完成烫接后为1 m2,烫接完成后在场地上整齐堆放(保留少量的散片备用)。
4、斜管填料池内组装
将烫接后的填料单元在填料支架上部自左向右进行组装。
始终保持60°角不变,每一单元顺序组装时要适当压紧,组装到最右侧时若尺寸不是正合适,需要根据尺寸用散片斜管填料烫接后进行组装直至全部到位。
5、斜管填料上部固定
由于斜管填料比重为0.92略小于水,斜管填料在池内组装到位后需要在填料上方自左向右方向拉上 10mm的圆钢进行加固(每个单元填料上部要求有两根圆钢通过),圆钢两端在沉淀池池壁上可靠固定,安装圆钢后可以很好地防止斜管填料在初期使用时有可能发生的松动上浮现象,圆钢采用环氧煤沥青防腐。
6、斜管沉淀池运行调试
(1)、检查进水是否均匀,不得对沉淀池造成冲击,影响沉淀效果;
(2)、调整出水堰槽高低及水平度至合适,保持出水均匀;
(3)、经过以上施工工序,至此斜管沉淀池填料安装已经全部完成。
正常投入使用后需要根据进水中悬浮物浓度情况确定排泥周期,注意及时排泥,确保斜管沉淀池始终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及令人满意的出水水质。
7.附件
具体设计图见图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