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考前必刷卷含答案解析(沪科版)(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2023学年上学期期中考前必刷卷
八年级物理
(考试时间:70分钟试卷满分:7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沪科版第一至第四章。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选对
的得2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
)
1.下列数据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A.普通中学生步行的速度约为5m/s B.一名普通初中学生的质量约为1.5t
C.正常人的体温约为36.5℃D.一支铅笔的长度约为0.8m
2.小安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将一焦距为20cm的薄凸透镜、点燃的蜡烛、光屏固定在光具座上,如图所示.此时蜡烛在光屏上成了一个清晰的像,错误的说法是
A.光屏上像的性质为倒立放大的实像
B.当透镜向右移动时,所成的像会逐渐放大
C.当蜡烛和光屏互换位置时,光屏上出现缩小的像D.用手挡住透镜的上半部分时,光屏上的像大小不变
3.甲、乙音叉的形状差不多,分别标有“256Hz”、“512Hz”字样,先后用相同的力度敲击它们,甲、乙两音叉相比()
A.甲响度小B.甲音调低C.乙振幅大D.乙声速小
4.如图所示,A为可在斜面上自由移动的小车,B 为固定在斜面一端的位置传感器.位置传感器B利用超声波可以测出不同时刻小车A与它的距离,这样计算机就可以算出运动的小车在不同位置时的速度.计算机的屏幕上显示出不同时间测出的物体运动的速度(横轴为时间,纵轴为速度),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t1~t2时间内做匀速直线运动B.t2~t3时间内做加速直线运动
C.t1~t3时间内做匀速直线运动D.t3~t4时间内做减速直线运动
5.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潼南城市建设走上了快车道。
下图是美丽的潼南夜景莲花大桥一角。
关于水中的倒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倒影是实像B.倒影是虚像
C.倒影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D.倒影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6.如图所示,检查视力的时候,视力表放在被测者头部的后上方,被测者识别对面墙上镜子里的像,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的距离是5m。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镜子里的像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B.图示“?”应为2.7m
C.图示“?”应为2.3m
D.当该同学走近镜子时,她自己在镜子里的像变大
7.小华“五一”乘列车出去游玩,列车在平直轨道上平稳行驶,我们说车厢内行李架上的物品是静止的,选
取的参照物是()
A.树木B.房屋C.电线杆D.车厢内的座椅
8.下列关于生活中的光现象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由于太阳光穿过大气层时会发生折射,我们观察到日出的时间会比实际日出时间早
B.近视眼看远处物体时,像成在视网膜后方,需佩戴凹透镜
C.雨后的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其中,红、黄、蓝三种颜色叫做色光的三原色
D.雨后的夜晚,当我们迎着月光走时,地上发暗处是积水,主要水面发生了镜面反射
9.有了光,自然界才绚丽多彩。
下列有关光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为3.6×108m/s
B.光从空气进人水中,传播方向一定发生改变
C.电影屏幕选用粗糖的布料,目的是避免光发生漫反射
D.—束光与镜面成30°角照射到平面镜上,其反射角是60°
10.警察利用如图所示的无人机对行人“喊话”,以维持交通秩序。
地面上的行人能听到“喊话”声,是因为“喊话”声()
A.是次声波B.是超声波
C.可以在空气中传播D.传播不需要介质
11.中国人发明的风筝(古称鸢)是世界上公认最早的飞行器之一,明代《询刍录)中描述:“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故名风筝”,“声如筝鸣”指的是()
A.响度B.音调C.音色D.回声
12.让一个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距透镜8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
若将一个物体放在此透镜前17cm 处,经这个凸透镜所成的像是()
A.缩小的实像B.放大的实像C.缩小的虚像D.放大的虚像
第Ⅱ卷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20分)
13.凸透镜可用于____________(选填“远视”或“近视”)眼的矫正,手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若小华的手机镜头焦距为5cm,如图所示是他用手机扫描二维码的情形,这相当于给二维码拍了一张照片,为保证扫描清晰,手机到二维码的距离应大于______cm,二维码经摄像头扫描成倒立、______(选填“缩小”、“等大”或“放大”)的实像。
14.据央视报道:今年国庆期间,九寨沟景区旅游人数创震后新高,为配合疫情防控,景区每天限制人流在2.5万人左右,如图所示是游客拍摄的图片,看到水中的树枝是光的______现象,看到水中的树枝比其实际位置要______(选填“偏低”或“偏高”)。
15.如图为某商场内的自动扶梯,若小明同学站在以1m/s速度匀速向上运行的自动扶梯上,通过10m的路程,需_____s,运行过程中他的动能将_____,机械能将______.(后两空选填“增加”、“不变”或“减少”).
16.如图所示为马头琴的构造简图。
演奏者在演奏乐曲前通常要调拧琴轴,调节琴弦的松紧,这是为了改变声音的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17.小芳照镜子时看不到自己的全身像,于是她后退了几步,在后退的过程中:
(1)小芳在平面镜中所成像的大小______,像与小芳的距离_____(选填“变小”、“不变”或“变大”);(2)小芳发现平面镜中的像变模糊了,戴上近视眼镜后像又变的清晰,近视镜为______(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这是利用近视眼镜对光有_______作用(选填“会聚”或“发散”),使眼睛中的像再一次移到视网膜上.
18.如图所示,在鉴定文物时,考古学家常用放大镜观察文物的细微部分,这时他看到的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 的虚像.如果在文物上有两条相交的裂纹,其夹角是5°.要想看到的像更大些,应该将放大镜离裂纹稍微______ 些.此时放大后的两条裂纹的夹角_______ 5°(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19.下列给出的三幅图,分别主要运用了什么光学知识?
A.手影B.小丑照镜子C.渔夫叉鱼
答:A.______ ;B.______ ;C.______
三、作图题(每小题2分,共计4分)
20.图甲中,牙医借助平面镜观察牙齿的背面。
请在图乙中画出能反映此过程的光路图。
21.如图,一束光从空气射向玻璃三棱柱,画出光从玻璃砖右表面射出的光线。
四、实验题(每空1分,共计13分)
22.物理活动课上,同学们练习测量物理课本中纸张的厚度,小明的实验步骤如下:
℃用刻度尺测出一本崭新物理课本的厚度,记为L;
℃查看物理课本的页码,记为n;
℃计算物理课本中纸张的厚度,表达式为
L
D
n。
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认为小明的实验过程存在两处错误:
(1)错误步骤为__________(填步骤序号);应改为___________;
(2)错误步骤为__________(填步骤序号);应改为_______________;
(3)某同学设计了如下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表格第一行(“实验序号”所在行)的两空中应分别填写A:_________;B:_________。
他做了三次实验,并分别算出一张纸的厚度分别为0.086mm、0.088mm和0.087mm,则这张纸的厚度可记录为________mm。
实验序号A B一张纸的厚度L0/mm平均值L/mm
1
2
3
23.请阅读下面一段短文后,认真思考并回答有关问题。
如图所示,小明和小刚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可乐饮料的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这表明______;
(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相同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表明:______;
(3)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驰状态,则听的一方通过棉线(选填“能”或“不能”)_______听到对方的讲话;
(4)某研究小组利用以上两个纸杯和一些长短、粗细不同的琴弦,又进行了探究“音调和哪些因素有关”
的活动,他们选用的琴弦长度、材料在图中已标出(其中琴弦的的直径关系:a=c=d<b),并且每根琴弦固定在“音箱”上的松紧程度一致。
℃若他们想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长度”的关系应选择琴弦____(选填符号a、b、c 或d);
℃若选择琴弦a和b,则是为了研究______;
℃若有同学选择c和d进行研究,并推理得出:琴弦长度越长,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的结论,该同学探究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______;
℃研究小组在进行实验时,采用的研究方法是_______。
五、计算题(每题5分,共计10分)
24.一列火车以25m/s的速度匀速前进,某一时刻路过如图所示的路标。
求:
(1)火车还要多长时间才能到达扬州?
(2)若该火车完全通过一条长2800m的隧道需要用时120s,求火车的长度。
25.2021年12月22日,常州发生4.2级地震,震源处同时产生并向各个方向发出P波和S波,P波的传播速度是3
3.510m/s
⨯。
常州市地震局于当日21h46min07s探测到P波、于⨯,S波的传播速度是3
710m/s
当日21h46min09s探测到S波,问:
(1)地震局距离震源有多远?
(2)震源发生地震的时刻?
2022-2023学年初中上学期期中考前必刷卷
八年级物理·全解全析
1.
【详解】A.普通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1m/s,故A不符合题意;
B.普通初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kg,大约0.05t,故B不符合题意;
C.正常人的体温约为37℃左右,故C符合题意;
D.一支铅笔的长度约为15cm,大约0.15m左右,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B
【详解】A. 如图所示,物距小于像距,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A正确;
B. 当透镜向右移动时,相当于蜡烛远离凸透镜,物远像近像变小,所成的像会逐渐变小,故B错误;
C. 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当u>2f,f<v<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光屏距凸透镜即像距v>2f,题中若将蜡烛和光屏位置互换,则物距变大,像距变小,成缩小的像,故C正确;
D. 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的下半部,经凸透镜折射后,照样能会聚成像,像的大小不发生变化,折射光线减少,会聚成的像变暗,仍然是完整的像,故D 正确.
故选B.
3.B
【详解】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用力越大振幅越大;声音的音调与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由题可知,甲的振动频率低音调低。
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4.B
【详解】小车在斜面上自由移动,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速度越来越大,做的是加速运动,故B正确,ACD错误.
5.B
【详解】AB.水中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成的是虚像,故A错误;B错误;
CD.倒影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故CD错误。
故选B。
6.B
【详解】A .镜子里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故A 错误;
BC .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的距离是5m ,因为物像到平面镜距离相等,所以视力表到平面镜距离为
5m 0.4m
2.7m 2
L +=
= 故B 正确,C 错误;
D .平面镜成像与物体等大,所以该同学走近镜子,但像的大小不变,故D 错误。
故选B 。
7.D
【详解】在平稳行驶的列车中,放在行李架上的物品相对于车厢的座椅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是静止的,相对于路边的树木、电线杆、房屋和走动的列车员位置发生了变化,是运动的。
故D 符合题意,ABC 不符合题意。
故选D 。
8.A
【详解】A .地球表面上有大气层,且大气层并不是均匀的,阳光射入大气层时会发生折射现象;当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时,由于光的折射,人们能够提前观察到日出,即观察到日出的时刻会比实际日出时间早,故A 正确;
B .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的凸度增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形成的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近视眼应该佩戴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加以矫正(使光线延迟会聚,像成在视网膜上),故B 错误;
C .雨后彩虹是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组成,这是光的色散现象;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故C 错误;
D .平静的水面,能发生镜面反射,地面凹凸不平,地面发生漫反射。
迎着月光走,月光经水面发生镜面反射,进入人的眼睛反射光线多,人感觉水面亮;地面发生漫反射,有很少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人感觉地面黑。
故D 错误。
故选A 。
9.D
【详解】A .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为3.0×108m/s ,故A 错误; B .光从空气垂直进人水中,传播方向不发生改变,故B 错误;
C .电影屏幕选用粗糖的布料,目的是使光发生漫反射,让各个方向的观众都能看到,故C 错误;
D .—束光与镜面成30°角照射到平面镜上,则入射角
90°-30°=60°
其反射角也是60°,故D 正确。
故选D。
10.C
【详解】地面上的行人能听到“喊话”声,是因为“喊话”声的频率在人耳可接收范围,不是超声或次声,且可以在空气中通过空气介质传播到人耳中,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11.C
【详解】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不同人的声音的音色一般不同。
“声如筝鸣”的意思是声音像是筝发出的,所以指的是音色,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A
【分析】根据阳光聚焦方法得到焦距:太阳光射到地球上是平行光,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会聚后得到凸透镜的焦点;根据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确定成像情况。
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详解】将一个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距透镜8cm处得到一个最小亮点,则凸透镜的焦距f=8cm;一个物体放在这个透镜前17cm处,此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故选A。
13.远视10缩小
【详解】[1]远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短,因此来自近处某点的光还没有会聚成一点就到达视网膜了,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模糊的光斑。
凸透镜能使光会聚,在眼睛前面放一个合适的凸透镜,就能使来自近处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而起到矫正的目的。
[2][3]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知,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照相机
f=,为保证扫描清晰,利用了这条规律。
手机的镜头相当于照相机,手机镜头焦距为5cm
手机到二维码的距离应大于2倍焦距,即
>=⨯=
u f
225cm10cm
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14.折射偏高
【分析】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
【详解】[1]树枝反射的光线由水中进入空气时,在水面上发生折射。
[2]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眼睛,而眼睛是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就会觉得树枝变浅了,这实际上看到的是偏高的树枝的虚像。
15.10不变增加
【详解】小明通过10m的路程需要的时间是:
10m
10s
1m/s
s
t
v
===;由于在小明上升过程中,
其质量不变,速度不变,即动能不变;但其高度变大,即他的重力势能变大,由于机械能等于动能和势能之和,故机械能变大.
16.音调
【详解】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调节琴弦的松紧,就会改变琴弦的振动快慢,即改变琴弦的振动频率,可以改变声音的音调。
17.不变变大凹透镜发散
【详解】(1)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物与像大小相等,物与像到平面镜距离相等,当小芳后退了几步时像与小芳的距离变大;
(2)根据透镜的应用可知近视眼镜为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18.正立放大远等于
【详解】[1][2]因放大镜成像时物距小于焦距,所以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虚像;
[3]而物体通过放大镜成虚像时物距越小,像距越小,虚像越小,要想像变大,就要增大物距,将放大镜离裂纹稍微远些;
[4]无论放大镜的倍数多大,只能放大物体本身,但不能改变物体之间的角度,所以看到的角度仍为5°。
19.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
【详解】[1]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手,在手后面便有一个光不能到达的黑暗区域,这就是手影,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2]小丑照镜子是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
[3]渔夫叉鱼看到的是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形成的鱼的虚像,在鱼的实际位置的上方,属于光的折射现象。
20.
【详解】画出牙齿关于镜面的对称点即为牙齿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连接像点和眼睛的直线与平面镜的交点即为入射点,连接入射点和眼睛并标上箭头为反射光线,连接牙齿和入射点标上箭头即为入射光线,如图
21.
【详解】首先光从空气垂直进入玻璃砖,所以其传播方向不变;然后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先过入射点垂直于界面画出法线,然后根据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画出折射光线。
如图所示:
22. ℃ 用刻度尺测出一本崭新物理课本的内文的厚度(不含封面),记为L ℃ 计算物理课本中纸张的厚度,表达式为2L
D n
=
纸的张数 纸张的总厚度 0.087 【详解】(1)[1][2]由题意可知,测量物理课本中纸张的厚度,所以不应该含有物理课本的封面厚度,所以步骤℃错误,应改为:用刻度尺测出一本崭新物理课本的内文的厚度(不含封面),记为L 。
(2)[3][4]一张纸分两面,两个页码,n 个页码,表示
2
n
张纸,即纸张的厚度为 22
L L D n n =
= 所以步骤℃错误,应改为:计算物理课本中纸张的厚度,表达式为2L D n
=。
(3)[5][6][7]表格是用来记录数据,所以应该把测量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所以在A 中应填写:纸的张数;B 中应填写:纸张的总厚度,根据三次数据计算出的数值,可求出一张纸厚度的平均值为
0.086mm 0.088mm 0.087mm
0.087mm 3
D ++=
=平均
23. 声音能够在固体中传播 金属丝的传声性能比棉线好 不能 a 、d 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的粗细的关系 没有控制琴弦的材料相同 控制变量法
【详解】(1)[1]细棉线是固体,能实现通话,声音是通过细棉线传递的,说明声音能够在固体中传播。
(2)[2]由题意可知,相距同样远,且说话的响度也相同,但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听到的声音大些,这说明金属丝的传声性能比棉线好,
(3)[3]如果线没有拉直,由于线是松软的,声源的振动难以通过线来传递,则听的一方通过棉线不能听到对方的讲话。
(4)℃[4]要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长度的关系,应控制琴弦的材料和粗细相同,改变琴弦的长度,故应选择琴弦a 、d 。
℃[5]由图中可知,琴弦a 和b 的材料相同,长度相同,而粗细不同,故可知是为了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的粗细的关系。
℃[6]要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长度的关系,应控制琴弦的材料和粗细相同,改变琴弦的长度,而c 和d 琴弦的长度和材料均不同,故不能得出该结论。
℃[7]在探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的某一因素的关系时,要控制其它因素不变,故可知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24.(1)20min ;(2)200m
【详解】解:(1)由标志牌知,标志牌处到扬州的路程
s 1=30km
根据速度公式,火车到扬州的时间
3113010km
1200s=20min 25m/s
s t v ⨯===
(2)由速度公式可得火车120s 通过的路程
s 2=vt 2=25m/s×120s =3000m
火车的长度
l =s 2﹣l 隧道=3000m -2800m =200m
答:(1)火车还需要20min 才能到达扬州; (2)火车的长度是200m 。
25.(1)41.410m ⨯;(2)21h46min05s
【详解】(1)假设地震位置离地震局距离为s ,由题意可知常州市地震局于当日21h46min07s 探测到P 波、于当日21h46min09s 探测到S 波,说明走同样的距离s ,S 波用时比P 波多2秒,故可得
3323.510m/s 710m/s
s s -=⨯⨯ 解得41.410m s =⨯
(2)地震位置离地震局距离为41.410m s =⨯,根据P 波的传播速度是3P 710m/s v =⨯可得P
波传递到地震局所需时间
P
2s s t v == 根据P 波传递到地震局的时间为21h46min07s ,可知地震发生的时间为21h46min05s 。
答:(1)地震局距离震源有1.4×104;
(2)震源发生地震的时刻21h46min05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