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年终工作总结与2018年工作展望(删除敏感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年终工作总结
与
2018年工作展望
2017年12月
汇报人:
目录
一、全年工作内容回顾 (1)
1、主动管理类集合业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通道类定向业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对接营业部项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工作中的得失反思 (1)
二、业务思考与建议 (1)
1、我司资管业务现状 (1)
2、监管导向 (2)
3、业务发展方向思考 (4)
三、明年工作计划 (6)
1、做好传统业务 (6)
2、学习新的业务 (6)
四、结束语 (7)
2017年在鹏城温暖的阳光中进入倒计时。
回顾加入XX大家庭的这一年,风雨兼程收获颇多。
在此,在新年钟声敲响之前,回顾反思这一年的工作得失,展望新年。
一、全年工作内容回顾
总结梳理罗列全年主要工作内容
4、工作中的得失反思
这一年的工作开展有遇到问题也有收获。
一方面因为不熟悉公司的业务流程和风格,在与总部同事的沟通过程中才逐渐熟悉了大家表达方式.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自己在专业度方面还有不够的地方,需要加强学习.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积累。
一方面是财务分析和法律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还有各种不同类型业务的学习。
二、业务思考与建议
1、我司资管业务现状
我司现有资管业务主要为:通道类定向业务、集团内集合投非标业务、集团外集合投非标业务。
通道类定向业务和集团内集合投非标业务是我司主要资管业务.我司这两类业务开展较成熟,业务效率高,因此在同类券商中颇具竞争力。
不过这两类业务对监管政策的依赖性较大,如果能做到业务种类多样化,风险分散,这样当监管导向改变的时候,我们就不至于太被动。
集团外集合投非标业务因为风险较大,我司开展的很稳,在风险审核方面审慎严谨。
另一方面,我司开展这类业务的经验不甚丰富,销售能力有一定局限性.随着经验的积累和公司的壮大,这类业务也会逐渐发展成熟.
2、监管导向
从2012年资管井喷式增长之后开始到今年,金融监管的政策一年严于一年,但是泛资管行业的规模扩张仍然多年保持50%以上的增长。
图1为过去几年行业资管规模的变化
(图表来源:Wind资讯)
过去几年资管规模快速扩张,即使是如此严监管的2017年,扩张速度仍不减(今年下半年开始银行委外收缩,因此2017年下半年的增长规模应该比上半年少很多,但是全年的规模仍然是比去年高出很多)。
截至2017年6月,按照央行统计口径统计的泛资管行业总规模超过115万亿。
但是从最近两年的监管力度来看,这种快速扩张的局面,从明年开始或许将一去不复返。
和2016年之前的监管文件相比,最近两年的监管文件明显更“像那么回事”.
从去年 3 月银监会向各银监局下发《进一步加强信托公司风险监管工作的意见》(银监办发【2016 】58 号)开始,监管的大刀已经挥起。
58号文对我们有明显影响的内容主要有两点:一是对信托资金池业务穿透管理,重点监测可能出现用资金池项目接盘风险产品的情况,对于滚动发行、期限错配的项目重点关注;二是结构化配资降杠杆(杠杆上限从3倍降到最高2倍)。
紧接着,“新八条”出台。
“新八条”将结构化产品中间级份额也计入优先级,进一步提高了结构化产品的杠杆限制,并明确了不同类型结构化产品负债端的杠杆上限。
“新八条”禁止预期收益率宣传,禁止对优先级提供保本保收益安排,结构化配资规模急剧缩水.嵌套和资金池操作被明令禁止。
随后,2016年7月,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下发,该文件禁止银行理财投资非标时嵌套证券期货资管产品,直接切断了商业银行理财通过券商资管投非标的模式。
进入2017年,一行三会等金融监管机构针对资管行业、银行、公募、保险等发布的一系列金融监管文件,意味着过去以金融自由化、影子银行、资管繁荣为特征的金融扩张周期走向转折点,泛资管行业就此进入收缩周期.
从监管内容来看,穿透监管降杠杆、严格控制资金池业务、压缩通道业务仍是今年监管的重点.
表2为2017主要金融监管政策汇总梳理
(该表来源于网络)
今年11月份一行三会联合发布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一石激起千层浪,坊间传闻的各大商业银行在一行三会联合发布征求意见稿之后“以死威胁”,虽有夸张成分,但也可见该文件对整个金融行业的震动。
出于稳定市场的考虑,监管层或许会给机构留足过渡时间,然而,正式实施是迟早的事情.
一行三会联合发布的征求意见稿导向明确,今后私募类金融机构的产品将逐步的从报价型产品向市值产品过渡。
或许监管层希望看到的是券商逐步回归到专业投研、代客理财的轨道上。
3、业务发展方向思考
从目前监管导向来看,金融监管虽有大年小年规律,但大方向是明确的,那就是逐步趋严。
2017年出台一系列的监管文件无不在将券商资管往专业投研、主动管理的方向驱赶.专业投研并不仅仅局限于二级市场分析研究,也包括一级市场发行主体的调查研究.因此,不断学习积累专业投研分析方面的知识和经验至关重要。
具体到业务层面,以目前行业动向来看,净值型主动管理集合和ABS 专项计划会是未来可选发展方向.
(1)净值型主动管理集合
略
(2)ABS专项计划
从行业现状来看,ABS大概率是未来的风口。
这项业务的准入门槛并不高,公募ABS这一块在未来具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是一个新的蓝海。
从整体的宏观基本面来看,现在地方债务、企业高杠杆等问题仍然存在,ABS结构化的设计能盘活现有流动性较差的资产,在未来经济去杠杆、金融支持实体的政策基调下,公募ABS可能会成为政策着力推崇的一块业务.而且在非标资金池被禁、期限错配被禁后,非标转标在未来也会给公募ABS带来增量需求。
根据wind资讯数据,2017年截至12月28日全国共发行ABS产品2215只,发行额13391.05亿元,银行间交易商协会发行ABN112只,发行额565.67亿元。
表3是2017年1月1日至12月28日的ABS发行统计
(图表来源:Wind资讯)
在基础资产方面,企业ABS基础资产以小额贷款、应收账款和信托受益权为主;信贷ABS基础资产以企业贷款、汽车贷款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为主,基础资产更加多元化.
在项目操作层面,ABS项目中虽然会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出具专业意见,但是券商在整个项目中起到牵头作用,是整个项目的核心角色。
项目前期涉及原始权益人资质审查(包括但不限于财务分析、持续经营能力分析、法律风险调查、所处行业分析等)、基础资产调查(包括但不限于基础资产现金流分析、法律风险调查、底层信用分析等)、项目担保方调查(包括但不限于财务分析、持续经营能力分析、法律风险调查、所处行业分析等)以及ABS结构设计(综合考虑基础资产属性、融资成本、风险收益特征等因素)、增信安排(包括内部增信和外部增信)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很强的专业能力。
因此,ABS业务对我们而言将是机遇也是挑战。
(3)有竞争力的传统业务
在学习吸收新的项目知识的同时,我们具有竞争力的传统业务也值得不断加强和提升.
通道类业务是我们的优势项目,虽然监管环境日趋严峻,我们仍然可以在优化效率提升服务质量方面提高我们的竞争力,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同时,通道
类业务中也还有很多方向是我们目前尚不成熟的,比如股票质押式回购。
因此我们在做好传统通道业务的同时发展新的业务方向也是通往“罗马"的另一道路。
集合投非标的业务我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公司的磨合过程中也熟悉了公司的风控风格和审查重点。
今后开展同类业务将会更为顺畅。
另一方面,在今后项目的审查上我们也会吸取经验教训,避免同样的坎摔两次.
三、明年工作计划
1、做好传统业务
在监管新规出台后,我们与公司总部经过半年的磨合,项目推进基本实现流程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业务人员,应该做好基础工作。
首先,在业务推进过程中做好与项目参与各方的沟通调节,降低信息的不对称,灵活处理突发事件,提高项目推进的效率。
其次,做好各方面的准备,避免,尤其是项目放款环节的失误。
最后,项目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的工作也不可松懈,总部同事归档资料的工作量大,尽量减轻总部同事的工作负担。
对于主动管理的集合业务,作为业务人员需要进一步提高专业能力,需要不断学习专业分析能力,在财务分析、法律基础还要投入更多的精力。
具体到操作层面,一方面需要在项目推进环节上提高效率,另一方面需要在合同沟通审核上做好与内外部的交流沟通。
2、学习新的业务
在通道类业务压缩,资金池业务遭封禁的严峻环境下,学习推进新的业务模式变的至关重要。
首先,需要加强行业交流,学习业内主流的各类业务.顺应宏观大环境,分享政策红利。
其次,每次的监管新规出台后,市场上主流券商会很快的反应过来并推出新的服务模式.时刻关注市场动态,追踪创新业务,在新的领域争取市场份额.最后,一切业务的开展都是在法律法规约束范围内的,因此不断学习熟悉最新的监管法规也不容忽视。
四、结束语
这一年的时间弹指之间一去不返。
加入XX这个大家庭是偶然也是必然,我很感激这样的际遇。
刚入职的时候领导对我说“我们XX没有谁是单枪匹马的,我们是一个团队”,在之后的工作中这句话时时闪现,因为任何时候,都有同事们的帮助.工作忙不过来的时候,会有同事主动分担,遇到困难的时候会有同事冒出来出谋划策,业余时间还能常常小聚,真真实实的家的感觉,很温暖.大家常常一起讨论新的业务模式、监管规定,自己从中获益良多.很感激领导们的提携和包容,感激同事们的照顾和陪伴。
相信在新的一年,XX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