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分层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分层教学
摘要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体会,从几方面阐述“分层教学”的教学模式及
概况。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数学分层教学
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初中学生在生理和心理发展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而初中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也存在差异。
现在许多学校要求学生适应学校
要求,教学中采取“一刀切”的方法,违反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分层教学符合
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它强调教学从学生实际出发,面向全体,为学生的全面发
展创造条件,以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所谓“分层教学”,指的是在班级授课制度不变的条件下,对同一班级、不同
类型的学生,在同一课堂教学过程中实行与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可能性相适应的、
能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提高的教学模式。
分层教学是一种面向全体、因材施
教的教学模式。
是“因材施教”教学思想的具体化。
它强调:教学工作要从实际出发,从学生情况出发,教师的教适应学生的学,分层推进,分层提高,达到班级
整体优化。
一、实施分层教学的现实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体现基
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所谓“不同的
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指每一个学生都有丰富的知识体验和积累,每一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因此,数学教学应当面向全体
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感知、研究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满足每个学
生的数学需要,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
显然传统的“齐步走”式
的课堂教学无法达到这样的要求,而分层教学能够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广的活动空间和更多的发展机会。
二、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教育学认为学生具有个性差异。
由于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
潜在能力、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
所以教师
必须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所提高,有所发展。
学校的教育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分层教学以学生发展存在的差异性
为前提,以“因材施教”、“分组教学”、“掌握学习”等理论为指导,区别对待,分
类指导,逐层递进,使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充分的发展,全面提高学
生的素质。
三、分层教学实施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分层教学以班级教学为主,小组群体教学为辅,层次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分
层教学的成功与否,因此在分层前必须做好学生的思想准备工作,使学生明白,
分层的目的不是制造差异,而是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让不同
层次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力,以缩小差距,达到班级整体最优化。
其次,在分层教学中应注意下列原则的使用:
(1)水平相近原则:在分层时应将学生学习状况相近的学生分为“同一层”。
(2)差别模糊原则:分层是动态的、可变的,有进步的可以“升级”,退步的应“转级”,且分层结果不宜公布明示。
(3)感受成功原则:在制定各层教学目标、方法练习、作业时,应使学生“跳一跳,摘桃子”,在学习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4)先学后教原则: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教师点拨、
引导为辅,分类指导各层次学生的学习。
(5)评价激励原则:对不同层次学生
的评价,以纵向比较、表扬为主,及时肯定和表扬进步大的学生,提高学生的积
极性,使学生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
四、分层教学的组建与实施
(一)学生层次化
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思维水平、学习态度、平时成绩的差异,把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学生比例约为3:5:2。
把学生分类编组时,最好四个人(一个A层同学、两个B层同学、一个C层同学)为一个学习小组,
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便于组内交流、讨论,也便于组与组之间的竞赛。
学生分
层是相对的,并非固定不变。
经过一段时间(一般半个学期)后,进步明显的学
生可以升级,最终达到C层逐步解体,A、B层不断壮大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层次化
目标层次化是备课环节中的重要方面,教师要研究、钻研教材,根据教材知
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特点,确定共同目标和层次目标,并将层次目标体现在教学过
程中。
例如,在学习“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共同目标:理解记住求根公式,会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
层次目标:A层:了解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记住求根公式,并能用它解决问题。
B层:了解推导过程,记住公式。
C层:了
解推导过程。
(三)教学过程层次化
教学过程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中心环节。
荷兰数学家弗莱登塔尔说,教师的作
用就是如何使每一个学生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
因此课堂教学中,要把握好授课
的起点,处理好知识的衔接与过渡,设计好教学的梯度,引导全体学生参与教学
活动,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教师将有思维难度的问题让A层学生回答,简单
的问题鼓励C层学生回答,适中问题的回答机会让给B层学生,这样每个层次的
学生表现机会均等,便于激活课堂。
(四)分层作业
分层教学法要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数量、不同难度的作业。
C
层学生做基础性作业,B层学生以做基础性作业为主,同时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
题目,A层学生做基础性作业和有一定灵活性、综合性的题目。
作业分层布置,
符合学生的特点,从而调动了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勾股定理逆定理”第一课时后,分别设计了下面的作业:
①熟记勾股定理逆定理,并结合图形符号语言表示。
②列举三组勾股数。
③在下列以线段a、b、c的长为边的三角形中,判断是不是直角三角形。
要求:1、A层次学生完成全部题目;2、B层次学生完成①②③④;3、C
层次学生只要完成①②③即可。
(五)分层评价
分层评价是分层教学的保证。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充分
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
对C层学生要寻找其闪光点,采用表扬性评价;对B层学生采取激励性评价;对A层学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促使他们不断超越自己。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