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1晏子使楚人教新课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晏子使楚
1.相关资料
晏子(?—前500)名婴,字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人,春秋时齐国大夫。
公元前556年,开始辅佐齐灵公,后又辅佐庄公、景公。
2.片段赏析
师: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呢?你能画出有关的句子吗?
生: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洞。
晏子来到楚国,楚王叫人把城门关了,让晏子从这个洞进去。
生: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楚王说:“既然有那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
师:好,(屏幕展示出这几句话)我们就来多读几遍这几句话,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感觉,楚王这个人很霸道、很专横,根本不尊重人。
生:从他的“瞅”“冷笑”中,我能体会到,楚王根本没把晏子放在眼里。
他就是要故意欺负晏子,他以为晏子不敢怎么样,这样就显示出楚国有多威风!
生:我觉得楚王还很狡诈阴险,故意在晏子面前审问盗贼,嘲笑齐国人没出息。
这都是楚王设的把戏。
师:可见,楚王的用意很明显,侮辱晏子,侮辱齐国,以达到长楚国威风的目的。
从中我们也看到了他勃勃的野心,跋扈的态度,不可一世的嘴脸!能读出你们的体会吗?
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几句话。
)
师:那么他的目的达到了吗?请浏览课文,把他每次侮辱晏子的结果画出来。
生:(读画出来的句子。
)
师:你有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楚王像泄了气的皮球,输得很惨!不仅陪着笑,还赔不是,向晏子道歉,作为一个国王,这是多么没有面子的事!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师:那么晏子是怎样“取笑”楚王的呢?让我们跟随着这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走近晏子,走近这个在历史上熠熠生辉的人物,去感悟他的语言艺术,去体会他的铮铮铁骨!
【课文分析】
本文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依仗着国势强盛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而晏子以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了针锋相对、将计就计、顺水推舟等高明的策略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
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开头写楚王想侮辱晏子;接着写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机智对答;最后写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故事赞扬了晏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凛然正气、爱国情怀和他高超的语言艺术。
读来脍炙人口,令人回味无穷、发人深省。
【学情分析】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应该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教师必须让学生充分地读书,读出声,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
由于《晏子使楚》是一篇历史故事,离我们年代已有 2500 多年的历史,这些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距甚远,这就增加了情感理解上的难度。
在教学时,要注意采用创设情境、以读促进、激发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精心地构建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平台。
【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的方法来学习,首先让学生通过自由读书,把课文读通顺,了解课文大意,接着启发学生一个部分一个部分地阅读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或自己的看法。
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重点朗读晏子和楚王三次斗智的部分,读出多变的语气。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侮辱、威风、矮小、冷笑”等词语。
2.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3.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晏子语言的巧妙,并从他机智的回答中体会人物的特点,理解晏子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
【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理解晏子反驳楚王的话,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2.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晏子语言的巧妙,并从他机智的回答中体会人物的特点。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晏子的资料;参照《自主预习卡》做好预习。
教师准备:搜集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第1课时
教学过程第2课时
《晏子使楚》课堂精彩片段
师:那好,三个故事中,任选一个,找出晏子的话,给大家读读,看看晏子的话给你什么印象。
(学生自由读。
而后发言)
生:我说说第二个故事中晏子的这句话:“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
大伙把袖子举起来,就连成一片云;人们都甩一把汗,就能够下一阵雨。
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
大王怎么说没有人了呢?”甩一把汗,真的就下一阵雨,袖子举起来,真的就连成一片云,用夸张手法。
楚王不是说我们国家没人吗,这样一来,楚王没话说了。
师:晏子的语文修辞手法用得真好。
这是古文中晏子的话“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摩肩接踵而在,何为无人。
”后人从中概括了三个成语,结合课文,看看是哪三个。
生:有“张袂成阴”,意思是“大伙把袖子举起来,就连成一片云。
”有“挥汗成雨”,意思是人们都甩一把汗,就能够下一阵雨。
师:快把这两条成语写在课文相应的意思下面。
一边写一边记在心里。
还有呢,谁再说。
生:“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这句话的就是“摩肩接踵”。
还可以说成“比肩继踵”。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读别的书读到的,我平时看书看得多。
师:唉哟,你真用心。
谢谢你给同学们提的醒儿,要多看书,注意积累。
同学们赶快把这同一意思的两个成语写下来。
也要工工整整地写,一边写就一边记在心里啊。
生:第二个故事中晏子还说了这句话:“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国家,就派下等人去。
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晏子的理由真充分,你想啊,先说我们国家的规矩,然后再说我最不中用,最后呢,就得出结论——“楚国是最下等的国家”所以只好我就来了。
师:晏子的话里有“所以”,既然有“所以”,那就必然有——
生:“因为”。
师:用上“因为”说说这句话。
生:因为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国家,就派下等人去。
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师:这个“因为”还可以放在哪里说?
生:“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国家,就派下等人去。
因为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
生:晏子说话真有艺术,避免了“因为”重复使用,语言不罗嗦,理由还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