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河池市高三上学期语文第六次质量检测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河池市高三上学期语文第六次质量检测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陕西省汉中市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第六次质量检 (共10题;共65分)
1. (6分) (2019高二上·牡丹江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早春江上雨初晴,杨柳丝丝夹岸莺。

画舫烟波双桨急,小桥风浪一帆轻。

”人工智能机器人“九歌”,创作了这首清新别致、朗朗上口的小诗。

“九歌”创作之所以能信手拈来,是因为“熟读唐诗三百首”,它储存了从初唐到晚清的30万首诗篇,然后通过深度学习模型,(),按照主题需要解码输出一首完整的诗。

如今,人工智能技术,各式各样的智能机器人早已各显神通,“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俄罗斯世界杯期间,“张小明”记者16天撰写450多篇体育新闻,并以与直播同步的速度发布,最终,一战成名。

“强大的人工智能崛起,要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是最糟的。

我们应该竭尽所能,确保它的未来发展对我们和环境有利。

”斯蒂芬·霍金生前如是警醒。

当诗歌创作这一人类精神文化最后的堡垒被逐渐攻破,你我手中的饭碗岂不是岌岌可危?不过也有专家认为这是。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牛刀小试一日千里众望所归庸人自扰
B . 牛刀小试日新月异不负众望杞人忧天
C . 初露锋芒日新月异众望所归杞人忧天
D . 初露锋芒一日干里不负众望庸人自扰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
B . 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
C . 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
D . 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综合利用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B . “张小明”是第一款国内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C . “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利用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D . “张小明”是第一款国内综合利用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2. (6分) (2018高二上·上饶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的侠文化历史悠长,“侠”这一概念最早见于战国时韩非子的《五蠹》:“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这里的法和禁指国家的法律制度。

韩非子站在法家的立场指出了“侠”目无法纪、好斗使力的一面。

司马迁则以民间道德定义侠客形象,其在《史记》中专立《游侠列传》,云:“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随后又立《刺客列传》指明侠的本质就是舍己为人,他们明大义,识大体,他们的义愤为国难而发,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成为铲除不平、伸张正义的一种社会力量。

班固在《汉书》中作《游侠传》,从《后汉书》起,官修史书不再专门为游侠立传。

此后史书对侠的记述便无以为继。

史家没有记载的东西,就以诗、文、小说、戏曲等形式记载流传下来,侠的形象由此出“史”入“文”。

也就是说,政府希望独掌法律,不喜欢跟政府唱对台戏的游侠。

而游侠认为政府有不公正的地方,所以要凭借自己的力量执掌正义,决定是非和生杀。

这一点是像中国这种大一统帝国绝对不能允许的。

因此,从汉景帝开始就大量杀戮游侠,中国历代帝王,只要建立起政权,国家稳定以后,一定杀游侠。

所以,侠存在的空间主要是乱世。

中国人为什么在侠的身上寄予那么大的希望?柳亚子诗云“乱世天教重侠游”,就是说,在乱世里面,老百姓更易被欺侮,更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所以,格外地想念侠。

人们在侠的身上寄托了被拯救的希望。

不仅乱世,就是所谓的太平盛世,封建社会的很多不公也无法通过政府得到适当处理,很多坏人,官府和法律制服不了,或者说不愿意管制,这时民众希望在法律和政府之外,另外有一批人,这批人跟政府没关系,但是他们能够帮助老百姓,即所谓拯世济难。

这就是侠能够被接受或者代代相传的心理基础。

武侠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人格精神中的一部分。

结合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中对武侠精神的诠释,再纵观历史武侠人物的悲壮侠义之举,可以将武侠精神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恩,知恩必报,重义轻命;信,言出必行,
一诺千金;勇,千里赡急,不吝其生;义,除暴安良,打抱不平;忠,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侠之所以受欢迎,还有一点就是侠身上展现出的气质:独立不羁,自由放达。

古代侠士,衣带飘飘,倚剑长歌。

他们不要名位,不要爵禄,也不想受到任何社会和他人的束缚,他们只想做自己想做的事。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将不平之事变成公平之事;轻财好施,赈穷救急,不分贫富贵贱,一视同仁,追求公平与自由。

这种天马行空、豪放肆意的气度,很受文人的欣赏。

正因为这样,中国的文人,或者说一直到现在的读书人,或多或少都对侠的观念、对写侠的诗文、对武侠小说感兴趣。

虽然《史记》《汉书》以后的中国史书,没有再记载关于侠的故事,可是,我们从魏晋隋唐描写游侠的诗歌文章,从唐代宋代的豪侠小说,从元代及明代清代的游侠杂剧传奇,从明清的侠义小说,到20世纪的武侠小说,一直到现在台湾、香港很流行的武侠电影,都可看到大侠的身影。

侠作为一个特殊历史阶段的社会群体虽已消失,但是武侠崇尚的?重义轻生,舍生取义,追求道德完美和理想人格的传统心态,早已积淀于中华民族伦理文化意识的深处,并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发展道路。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人们喜欢侠的原因的一项是()
A . 不管是身处乱世还是治世,遭遇不公的人们都在侠的身上寄托了被拯救的希望。

B . 人们敬佩侠铲除不平、伸张正义,具有的恩、信、勇、义、忠等武侠精神。

C . 人们欣赏侠不慕名利,只想做自己想做的事的独立不羁、自由放达的气质。

D . 侠的形象出“史”入“文”,被以诗、文、小说、戏曲等形式记载流传下来。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老百姓在乱世被欺侮、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在治世,遭受冤屈,无法通过政府得到适当处理,这些是侠世世相传的心理基础。

B . 司马迁在褒扬游侠“言必信,行必果”,识大体、明大义的同时,也指出他们“行有不轨于正义”,这表现了他“妍媸毕露”的实录精神。

C . 在封建社会,因为游侠要凭借自己的力量执掌正义,决定是非生杀,挑战政府的法律,所以会遭到政权稳定的政府的戕害。

D . 韩非子在《五蠹》中说:“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这表明他作为法家代表人物对战国末期儒家和游
侠持批判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在封建社会,社会有不公现象和老百姓希望被拯救的心理,是游侠作为社会群体存在的土壤。

B . 鲁智深虽和金氏父女素昧平生,但他“路见不平一声吼”,拳打镇关西,除暴安良,他是游侠在文学作品中的身影。

C . 因为汉景帝在巩固政权、稳定国家后就开始大量杀戮游侠,所以,侠存在的空间主要是乱世。

D . “武侠精神”已积淀于中华民族伦理文化意识的深处,大侠的身影仍可能出现在今后的影视作品或小说中。

3. (9分) (2020高一上·梅河口期末)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孔雀东南飞》所表现的主题思想,一直以来大多赞成唐弢先生的观点:揭示出封建礼教和门阀制度的罪恶。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焦母如此仇恨兰芝,仇恨到宁可舍弃儿子,宁可断后?真是她要维护封建礼教、门阀制度?
我们知道,汉代在武帝以前,统治阶级主张的一直是“无为而治”,朝廷对地方、对百姓并不怎么干涉管束。

直到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礼教才开始影响人们,但影响并不深刻。

这一点在《孔雀东南飞》一文中,我们也能感知。

兰芝被休回家后,只有十多天时间,就有县令派人上门为“窈窕世无双,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的三公子提亲;接着又有太守派人为“娇逸未有婚”的五公子说媒。

当兰芝应婚后,太守家“金车玉作轮”“流苏金镂鞍”“赍钱三百万”“杂彩三百匹”“从人四五百”,浩浩荡荡去迎亲,没有因为兰芝是二婚,是寒门,就有丝毫的慢待。

可见当时人们并不十分看重门阀等级,也不看重头婚二婚,看重的主要还是人品和相貌。

这一点恐怕比当代更开明开放。

连太守、县令都不怎么看重的所谓封建礼教与门阀,焦母作为一个普通妇女,真的会那么看重吗?
焦母丧夫,儿子外出公干,女儿尚小,内心孤独郁闷却无处诉说,兰芝正好成了她发泄苦闷的对象。

所以在她眼里,兰芝的一切都是“无礼节”“自专由”。

兰芝的一句“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并不是每一个家庭的媳妇都难做,只是“君家”的儿媳才难为。

可见焦母的行为只是个人行为,并不代表整个时代。

焦母是出于个人情感与私心在时时处处刁难儿媳。

这种刁难不是在维护封建礼教,而是在排解内心苦闷的近于变态的情绪。

所以我认为,纯粹是一个寡母强烈的“恋子情结”所产生的嫉妒与变态心理,活生生拆散了一对鸳鸯,导致了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

从刘兄来看,说刘兄是封建礼教的帮凶,实在是冤枉他了。

他对兰芝的一番开导,合情合理。

在兰芝与仲卿不可能复合的情况下,他希望妹妹趁年轻,尽快再找个好婆家,有什么错呢?再说,不嫁县令的儿子也就罢了,如果连太守的儿子都不愿嫁,以后谁还敢再上门提亲?兰芝本就是二婚,已经二十岁了,这在当时已是大龄青年。

与仲卿的复合不可能,如果又没人再敢提亲,那结局是可想而知的。

作为长兄,审时度势,劝导妹妹认清形势,这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

就算有错,不过是有点虚荣心罢了。

这是每一个平常人都可能有的虚荣心。

正是这样的虚荣心,才使刘兄这个人物更真实,作品更生动。

说他“热衷富贵”“时刻希望往上爬”“自私自利”,这么上纲上线,罪状似乎太大。

如果他真是一心只想往上爬,那县令的儿子来求亲,他就会牢牢把握机遇了,哪里还会坐等太守的儿子再来说媒呢?
因此,作品的主题思想应该是: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为线索,细致地描写了兰芝与焦母之间的婆媳矛盾,深刻地揭示了焦母因恋子情结而产生的嫉妒与变态心理,有力地表现了兰芝的美丽、贤惠与反抗精神。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0年第11期,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文中画横线的“合情合理”的一项是()
A . 在兰芝与仲卿不可能复合的情况下,刘兄希望妹妹趁年轻,尽快再找个好婆家。

B . 不嫁县令的儿子也就罢了,如果连太守的儿子都不愿嫁,以后谁还敢再上门提亲。

C . 如果刘兄真是一心只想往上爬,那县令的儿子来求亲,他就会牢牢把握机遇了。

D . 作为长兄,审时度势,劝导妹妹认清形势,这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

(2)下列各项中,对作者得出末段主题的理由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直到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礼教才开始影响人们,但影响并不深刻。

B . 太守、县令都不怎么看重的所谓封建礼教与门阀,焦母作为一个普通妇女,也不会那么看重的。

C . 焦母强烈的“恋子情结”所产生的嫉妒与变态心理,拆散了这对鸳鸯,导致了刘焦的爱情悲剧。

D . 刘兄有点错,他帮助刘母劝兰芝;也有点虚荣,尽管这是每一个平常人都可能有的虚荣心。

(3)下列各项中,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县令、太守相继来刘家为其儿子提亲,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并不十分看重是否寒门、门阀等级、头婚二婚等问题。

B . 现代人的婚姻爱情观更看重地位、头婚、富贵,不大看重人品,这一点看来还不如刘兰芝时代更开明开放。

C . 焦母与兰芝都想在感情上独占仲卿,因而婆媳之间的矛盾很难调和,于是焦母处处为难兰芝,这是唯一原因。

D . 《孔雀东南飞》的主题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揭示出封建礼教和门阀制度的罪恶,而是写出了病态的心理的危害。

4. (12分) (2019高三上·建平期中)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动物园的领导是个野心家。

对他来说,园中的动物不过是自己往上爬的晋身之阶而已。

动物园里的长颈鹿脖子很短,獾没有自己的窝,旱獭对一切都漠不关心,极少叫唤。

这些缺点不应该出现在动物园里,尤其是在这座经常有学校组织参观的动物园里。

②这是一座省级动物园,但是缺少几种基本的动物,例如大象。

但他们饲养了三千只野兔,以此暂时顶替。

然而随着我们国家的发展,动物园也要逐渐完善。

终于轮到填补大象空缺的时候了。

恰值国庆日,动物园接到通知,大象的配给批文最终解决了。

然而当工作人员得知动物园的总经理给华沙方面写了一封请愿书的消息时,感到十分惊诧,这封请愿书拒绝了大象的配给,还阐述了用更加经济的手段获得大象的计划。

③请愿书是这么写的:“我和全体工作人员都意识到,饲养大象会给波兰矿工和炼钢工人带来巨大负担。

我们想降低自己的成本,建议用‘我们自己的大象’来替代批文配给的大象。

我们可以用胶皮制作一头大象,仿照真大象的尺寸,内部充气,并用围栏将其围起来。

这头‘大象’在细节处理和描绘上也力求逼真,即使从近处审视都无法辨别真伪。

让我们记住,大象是一种笨重的动物,不会进行任何跳跃和奔跑的动作,也不会打滚儿。

我们还要在围栏边立一个牌子,说明这是一头非常愚笨的大象。

由此省下来的钱可以用来制造一架新的喷气式飞机或者修复一批教堂古迹。

请注意,这个创意以及本计划的编制都是我对我们共同事业和战斗的一点微薄献礼。

此致敬礼!”下面还有签名。

④这封请愿书显然到了一位素餐尸位的官员手上,这位官僚并不探究事件的本质,只是命人去制作巨大的橡皮皮囊,然后充上空气。

⑤给大象充气的任务交到了两个看门人手上,他们从皮囊的两端分别往里充气。

出于谨慎考虑,整个工作必须在当夜完成。

城市的居民已经知道要来一头真的大象,都想先睹为快。

⑥两位看门人把自己锁在工棚里,开始充气。

然而经过两个小时的努力,他们发现,灰色的皮囊只是在地面上方凸起了并不明显的一点,形成了一个扁平的鼓包,根本看不出大象的样子。

夜越来越深,喧嚣和嘈杂的人声也早
已隐去,动物园里只飘荡着胡狼的嚎叫。

两个筋疲力尽的人休息了片刻,还要提防着好不容易充进的那些气跑掉。

他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并不习惯这样的体力活。

⑦“要是这样,我们恐怕得天亮才能完成。

”其中一人对同伴说,“到家之后,我该怎么跟老婆解释呢?要知道她肯定不相信我,如果我说,我一夜都在给大象充气。


⑧“那当然,”另一个人赞同道,“给大象充气这种事说出来谁信啊。


⑨又折腾了半个小时后,他们实在累坏了。

大象的躯干又涨大了一些,但离充满的完整状态还差得很远。

⑩当他们休息时,其中一人注意到墙上凸出来的煤气阀。

他突发奇想,是否可以用煤气代替空气把大象充满呢?他把这想法告诉了同伴。

于是他们决定试试。

把煤气阀接上大象,结果事情的发展正如他们希望的那样,不一会儿工作间里就站起了一头大象,庞大的躯干、粗壮的腿、巨大的耳朵和特有的长鼻子,栩栩如生,大小和真的一样。

⑪第二天清早,有人把大象搬到了特意为它准备的带有围栏的场地——就在动物园的中心位置,猴笼的旁边。

大象被摆在天然岩石的背景下,看起来颇威严,前面还竖着一面牌子,上书“特别笨重——根本不会跑”几个大字。

⑫这天来参观的第一批观众中有一群由老师带领的当地小学生。

老师想用实地观摩的方式来给学生们讲授关于大象的课程。

全班学生在大象的围栏前站好后,老师开始讲课:“大象是一种食草动物,它们在长鼻子的帮助下拽下嫩树枝,吃上面的叶子。

”围在大象周围的小学生们充满惊奇地看着大象,等待着,想看看大象如何折下树枝,然而大象站在围栏里纹丝不动。

⑬勤奋好学的学生们刷刷地做着笔记。

老师继续说:“成年象的体重在四千到六千公斤左右,因此毫不奇怪,它们是目前陆地上生存的最大的动物。

所以我们可以大胆地说,森林之王是大象。

”一阵轻风吹过动物园。

突然,大象抖动了起来,开始飘向空中。

它在地面上方逡巡了一会儿,但在风的吹动下继续向上攀升,整个庞大的身躯呈现在蔚蓝色的天空背景下。

又过了一会儿,它飞得越来越高了,向地面的观众们展示着四条张开的圆柱形粗腿、鼓鼓的肚子和长鼻子。

然后它随风横向飞过围栏,高高地消失在树丛上方。

吓傻了的猴子们仰天发呆。

⑭后来,大象在附近的植物园被找到,它跌落在仙人掌上,被扎爆了。

⑮那些在动物园里的小学生,后来都中途辍学,成了无赖和流氓,整天喝伏特加、砸人家玻璃。

他们根本就不相信有大象。

(有删改)
(1)本文第⑥—⑩段花了大量笔墨描写两个看门人给大象充气的过程,试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

(2)本文用平实的语言制造出了荒诞的喜剧效果,结合第⑫、⑬两段对此加以分析。

(3)读完小说,有人认为标题应为《大象》,也有人认为应为《飞上天的大象》,你更认同哪一个?试分析理由。

(4)这篇小说的结尾直白明了,请分析其独到之处。

5. (11分) (2019高一下·合肥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

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

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

”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

老夫前言戏之耳。

”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

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

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

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

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

权贵有嫌其出位,怒。

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

”贬江州司马。

初以勋庸①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

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

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

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

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

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

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

尝科头②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

自号醉吟先生,作传。

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

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

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

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

鸡林国③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

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

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

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拔烟雾,冉冉生云。

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

今尚存。

(选文有删节)
注:①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

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

③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
B .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
C .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
D .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还未壮,所以称做弱冠,后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B . 左拾遗是一个古代官职,主要作用是捡起(皇上)遗漏的东西(政策决策失误),隶属谏诤机构。

杜甫曾做过左拾遗。

C .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

D . “六义”即《诗经》中的“六义”,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也称“六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本文开篇以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侧面表现了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才华。

B . 白居易性格耿直,常上书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党,这给他的仕途蒙上了阴影,也是他“放纵诗酒”的重要原因之一。

C . 白居易的诗歌内容真实,辞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

内至宫廷,外达异邦,诗名远播。

D . 白居易居庙堂之上,则“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则“独善其身”。

儒、释两家思想的影响,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

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

权贵有嫌其出位,怒。

②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

6. (7分) (2016高一上·山西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科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