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集合-人教新课标(2014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集合第 1 课时总计第节
教学
目标
1.学生在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集合的概念及集合的运算,学会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维恩图的产生过程,会用维恩图表示集合,体会集合的特性及集合的运算。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
重难

1.会用维恩图表示集合,学会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列式计算两个集合的并集的个数。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老师先给大家出一道脑筋急转弯:两位爸爸和两个儿子一同去看电影(每人都得买一张票),可是他们只买了3张票,便顺利地进了电影院。

这是为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猜测各种可能性,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自己的高见。

师:大家的猜测都有自己的道理,但答案到底是什么呢?暂时老师还不想告诉你们,我想通过下面的活动,大家一定能自己找到答案的。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1。

1.方法一。

师:数一数参加跳绳的有几位同学?参加踢毽的有几位同学?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多少人?你会计算吗?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9+8=17(人)。

学生讨论:到底参加这两项活动的有没有17人呢?
应该是一共有14人参加了,算式是9+8-3=14(人)。

师:到底怎么回事呢?为什么有人说一共是14人呢?为什么要减去3呢?
2.方法二。

为了能使同学们更方便的看清楚演示活动,请班里的14名同学分别对应的替代其中一人,学生自由选择。

师:请报名参加跳绳的同学站到讲台的左边,报名参加踢毽的同学站到讲台的右边。

学生讨论:为什么其中有几个孩子一会儿站在右边、一会儿又跑去左边?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应该怎么站比较好?
三位同学都站到了讲台的中间。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左边、右边、中间分别表示什么?
3.方法三。

师:谁能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一下刚才看到的情形?
学生组内讨论,画出自己设计的图来,教师巡视观察了解情况并及时指导。

分组展示自己设计的图画,并介绍自己的创意或想法。

提问:能不能让大家一看就知道中间部分既是参加了跳绳的,又参加了踢毽的呢?
学生动手试着画图,并向全班展示。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部分表示的含义,理解维恩图表示的意义,从而体会这种方法的优点。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05页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用语言描述图中各部分表示什么,突出强调中间部分表示什么,“既会游泳的,又会飞的”,加深对集合含义的认识。

2.完成教材第105页做一做第2题。

生独立完成再汇报交流。

让学生用语言描述解题过程,理解并学会用生活语言表达集合概念。

3.同学们去春游,带面包的有78人,带水果的有77人,既带面包又带水果的有48人。

参加春游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
4.三年级有20个同学参加竞赛,其中参加数学竞赛的有15人,参加作文竞赛的有11人。

(1)既参加数学竞赛又参加作文竞赛的有几人?
(2)只参加数学竞赛的有几人?
(3)只参加作文竞赛的有几人?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让学生用语言描述图中各部分表示什么,理解并学会用生活语言表达集合概念,加深对集合运算的理解。

四、总结提升
同学们今天表现都很出色,谁愿意来说说今天有什么收获?
教后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