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中的虚实相生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摩课教案:
诗歌赏胜析之虚实
1
诗歌赏析之虚实
学习目标:掌握诗歌鉴赏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学习重点:结合作品分析实写和虚写的内容及其作用。
学习难点:掌握分析方法和答题思路,形成完整答案。
导入
请大家看一幅画,齐白石老先生的《蛙声十里出山泉》。
这幅画中只有蝌蚪,你们说说它符合画题的要求吗?(符合,因为随着泉水的流淌,时间的流逝,小蝌蚪会变成青蛙,到时候就可以听到十里外泉水里的蛙声了)同学们说的很好,我们看到的蝌蚪是实景,而蛙声确是我们想像出来的,是虚的。
在鉴赏这幅画的过程中我们用到了虚实相生的手法。
的确,在音乐和美术作品中,我们往往会使用虚实相生的技法。
同样,我们中国古典的诗词也经常用到这种手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诗词鉴赏中的虚实相生。
一、讲解概念
(一)诗歌中的“虚”与“实”
诗歌中的“虚”是指直觉中
诗歌中的“实”是指
请大家想一想我们有没有学过使用了虚实相生手法的诗词。
举例:(先集体背诵,再讨论分析,最后总结)
1、《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分析:这首诗的前两句是实写,写了诗人独自一人在巴山的孤寂;后两句是虚写,写的是诗人想像有一天与妻子相聚,一定会共剪烛花,谈论今日自己独在巴山的感受。
诗人用虚实相生的手法表现了自己对妻子深深的思念之情。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唐)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分析:这首诗前两句是实写,写了自己在过节之时一个人远在异乡犹为思念家
乡的亲人;后两句是虚写,写了诗人想像自己的兄弟们现在也一定在想念并谈论着远在异乡的自己。
诗人用虚实相生的手法表现了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3、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唐)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
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
分析:《梦游天姥吟留别》整个第二部分都是虚写,写了诗人想像中的仙境的
情景,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的愤懑和不满,并借以表达自己不畏权贵的高尚品质。
4、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分析:这首词里“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是虚写,词人拿周瑜年轻时就已建功立业对比衬托自己的老大无为,表达了词人被贬的感慨。
(二)小结:
按照我们的分析,诗词里的虚可以分以下四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
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
2、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
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所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
3、设想的未来之境。
这类虚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例如李商隐《夜雨寄北》中所云“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 、从对方的角度写为虚。
这种写法与前一种似同实异。
相同之处在于都是
对对方进行设想,不同之处在于后一种设想是从对方的角度出发的,所以有人称之为对写法。
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歌中的“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一、点拨答题方法——点击高考
考查点:手法鉴赏
出题模式:分析技巧型
请对诗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做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
阐述哪是实写→写的是什么→哪是虚写→写的是什么→分析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主要是:使……形象更丰满;使……感情表达得更充沛,更淋漓尽致;丰富了诗歌内容,扩大了诗歌意境,营构了一种朦胧迷离、亦真亦幻的境界。
当然这几点不一定面面俱到,涉及到哪点说哪点就行)。
二、相关练习
1、雨霖铃柳永(宋)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问题:分析词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答案:上阙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此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阙“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2、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唐)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问题: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答案:本诗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
诗中的“实”是诗人客居驿站思念家人,“虚”是诗人想象家人夜深不眠,想念“我”这个远行之人。
诗人借助想象运用以虚写实的手法来表达深切的思家情怀。
3、凉州词(其一)张籍(唐)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ì)沙漠。
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唐德宗贞元六年(790)以后至九世纪中叶,安西和凉州边地尽入吐蕃手中,“丝绸之路”向西一段也为吐蕃所占。
问题:本诗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前两句实写目见的近景,后两句虚写耳闻的远景,从铃声的“遥过”写到应驮安西的“遥思”,由实而虚,虚中有实。
表达了诗人因安西都护府辖境为吐蕃控制,“丝绸之路”早已闭塞阻隔,骆驼商队再不能到达安西的辛酸沉痛的感情!
三、课后作业
江城子苏轼(宋)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问题:分析词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五、板书设计
诗词鉴赏中的虚实相生
诗词里的虚: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诗词里的实:
2、已逝之景之境。
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3、设想的未来之境。
4 、从对方的角度写为虚。
六、总结:
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诗歌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
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景、实事、实境,是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捕捉到的部分。
所谓"虚"是指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得到的部分。
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融合。
典诗歌历来追求"虚"与"实"的完美结合。
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得很精辟:"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
"可
见虚实结合得好可以使诗意蕴藉含蓄,有"飞动之趣"。
又可以大大丰富诗的意象,开拓诗的意境,为欣赏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使其获得充盈的审美趣味。
虚实结合的形式多种多样,就方法而言,具体为实,抽象为虚;写景为实,抒情为虚;当前为实,追忆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己方为实,对方为虚;客观为实,想象为虚等等。
本文拟就常见的几种表现形式作初步的探讨。
1.详写为实,简略为虚
详写可以细致入微,如在目前,略写则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
比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此诗中,实写作者与童子的对话,而诗人"问"的内容却省略掉了,采用虚写。
隐者是什么样子,采药去了哪里,多久
回来都没有介绍。
但山峰高峻,云海茫茫,童子天真纯朴,隐者仙风道骨,诗人寻访隐者时平和的心情与闲雅的态度,则是我们可以通过想象来补充的。
诗歌通过虚写给我们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
读诗时我们通过补充(即想象)能得到美妙的审美愉悦和享受。
2、具体为实,抽象为虚
抽象的情况大致可分为哲理和志向二端。
①、哲理为虚
在诗歌中,抽象的哲理往往通过具体的事物形象表现出来。
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此诗中,作者登楼所见的具体形象为实,抽象的说理为虚。
前二句写登楼所见万里之广阔景象,使人视界为之一开,精神为之一振,是实写。
后二句突出变化,表现了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和想看得更远就必须站得更高的生活哲理,是虚写。
实中存虚,虚实结合,读来意趣盎然。
又如朱熹的《水口行舟》:"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水多。
"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是实景;诗人在绘景叙事中又蕴含了人生的哲理: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的,青山绿树总是永恒的,一切美好的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抑。
这哲理便是虚。
把抽象的人生哲理寓于具体的写景、叙事之中,虚实巧妙地结合起来,可谓天衣无缝。
②、言志为虚
"诗言志"被认为是我古代诗歌理论的总纲领。
但是志向是抽象的,也需通过具体物象来表现。
比如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此诗中,诗人实写梅花凌寒独自开放,暗香悠远的景象,间接地表达了对梅花高洁精神的赞美,寄托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再如李忱的《瀑布》:"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诗中描写了雄伟壮观而最终历尽坎坷奔向大海的瀑布形象,这是客观的景物,是实。
而诗人在这首诗中寄托了自己决不满足于现状,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思想,这是言志,是虚。
用虚写言志,达到实中存虚,虚实结合的效果。
3、写景为实,抒情为虚。
我国古典诗歌讲求"含蓄蕴藉",情感通常不直接表达,诗人们往往用"化景物为情思"(语出宋代范文《对床夜语》)的写法,间接地表现出来。
比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后二句字面上看字字写景,实际上饱含着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通过实有的景物来表现虚化的情感,是虚实结合的常见形式之一。
又如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词中用具体的事物--绵绵不绝的江水,来比喻亡国之恨的深长。
贺铸在《青玉案》中借用"一
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三个具体可感的形象,极言愁苦的多、长、大,写出了心中的无限伤感和难以排遣的苦闷。
景物是实,抒情是虚,化虚为实,变无形为有形,读来极具感染力。
4、正面为实侧面为虚
诗人在描写景物时,正面描绘景物的特征即可,但有时景物的特征难以正面表达,或诗人着意追求一种委婉含蓄的美时,他们会采取侧面描写的方法,进行烘托或暗示。
这种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其实也是虚实结合。
汉乐府诗《陌上桑》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
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诗人通过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的失常反应来烘托罗敷的美貌。
在这里,诸人的反映为实写,罗敷的美貌为虚写。
《琵琶行》中诗人三次写到江中的月亮,但描写月亮的目的却是为了烘托诗人的感情。
"别时茫茫江浸月"烘托了诗人分别之时凄凉的心境。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