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陕西省宝鸡中学高三一模理综生物试题 (4)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宝鸡中学2019级理科综合模拟试题(一)
一、选择题
1. 日常膳食中不同食物的合理搭配可以满足人体的营养需要。

下面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米饭、面条中的淀粉和蔬菜中的纤维素都可以为人体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B. 豆制品和瘦肉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其组成单位都是人体的必需氨基酸
C. 人体需要的各种核苷酸都可以通过消化食物中动、植物组织里的核酸获得
D. 脂肪摄入过多会引发肥胖、高血压等疾病,因此含有脂肪的食物都不能吃
【答案】C
【解析】
【分析】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体现在: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中都存在,没有一种是生物所特有的;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差异性体现在: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界的含量和在无机自然界的含量差异很大。

2、组成细胞的化合物包括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有机物包括蛋白质、脂质、糖类和核酸,鲜重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干重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

【详解】A、米饭、面条中的淀粉可以为人体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蔬菜中的纤维素不能被消化,不能为人体生命活动提供能量,A错误;
B、豆制品和瘦肉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其组成单位是氨基酸,但并不都是人体的必需氨基酸,人体不能合成的氨基酸才是必需氨基酸,B错误;
C、由于人和动植物的核苷酸的种类都相同,所以人体需要的各种核苷酸都可以通过消化食物中动、植物组织里的核酸获得,C正确;
D、脂肪也是人体必需的有机物,为了防止引发肥胖、高血压等疾病,可以适量摄入脂肪,D错误。

故选C。

2. 下列有关实验材料、处理方法的选择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分析】1、获得纯净的细胞膜要选择人的成熟红细胞,因为该细胞除了细胞膜,无其他各种细胞器膜和核膜的干扰,能获得较为纯净的细胞膜;红细胞置于蒸馏水中渗透吸水破裂,其中的内容物混合在一起,通过离心的方法可提取纯净的细胞膜。

2、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实验的原理是:(1)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生物;(2)酵母菌呼吸产生的CO2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或澄清石灰水鉴定,因为CO2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或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3)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可用重铬酸钾鉴定,由橙色变成灰绿色。

3、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

【详解】A、观察细胞中的线粒体需要使用健那绿染液将其染成蓝绿色,而菠菜叶肉细胞为绿色,存在颜色干扰,不能用于线粒体实验的观察,A错误;
B、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为植物细胞,外层有细胞壁,将其放置在清水中不会吸水涨破,不能用于细胞膜的提取实验观察,B错误;
C、酵母菌为兼性厌氧型微生物,在有氧的条件下产生CO2和水,无氧的条件下产生酒精和CO2,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的方式,应分别在适当通气和隔绝空气的酵母菌培养液中,检测酒精和二氧化碳,C正确;
D、麦芽糖及麦芽糖的水解产物均能与斐林试剂反应,无法证明淀粉酶是否将麦芽
糖水解,因此也不能验证酶的专一性,D错误。

故选C。

3. ATP是细胞中能量的通货,下面有关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A. ATP的化学性质不稳定,在细胞中含量很少
B. 物质通过载体蛋白协助运输时,都需要ATP提供能量
C. 叶绿体和线粒体中都能产生ATP,也都能利用ATP
D. 蓝藻和细菌等原核细胞内,也能发生ATP的合成与分解
【答案】B
【解析】
【分析】1、ATP的水解: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ATP分子中远离A的那个高能磷酸键很容易水解,于是远离A的那个P就脱离开来,形成游离的Pi(磷酸)和ADP。

2、ATP的合成: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详解】A、ATP中的高能磷酸键容易断裂和形成,化学性质不稳定,在细胞中含量很少,A正确;
B、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但不需要能量,B错误;
C、线粒体中的呼吸作用和叶绿体中光合作用都能合成ATP,同时线粒体和叶绿体中蛋白质的合成或DNA的复制过程都是需要ATP供能的,C正确;
D、蓝藻和细菌等原核细胞也是以ATP作为直接的能源物质,也存在ATP的合成与分解,D正确。

故选B。

4. 下列关于生物变异与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过程中
B. 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种群基因频率就不会发生变化
C. 三倍体西瓜几乎不产生正常的配子,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
D. 种群间的地理隔离可阻止基因交流,但不一定出现生殖隔离
【答案】D
【解析】
【分析】1、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两种类型: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
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

①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根据基因重组的概念,基因重组一般发生在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不发生在受精作用过程中,A错误;
B、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种群内基因库中的基因仍然可能发生突变,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B错误;
C、三倍体西瓜几乎虽然因染色体联会紊乱,一般不产生正常的配子,但它确实是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引起的变异,所以属于可遗传的变异,C错误;
D、种群间的地理隔离可阻止基因交流,如果种群之间的基因库差异不大,不一定出现生殖隔离,D正确。

故选D。

5. 孟德尔用纯种黄色圆粒(YYRR)和纯种绿色皱粒(yyrr)豌豆进行了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某同学尝试用“棋盘法”对该实验产生子二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进行分析,并制作了两种分析图表(如下图甲、乙)。

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A. 图甲、乙运用棋盘法的前提是控制每一对性状的基因都遵循分离定律
B. 图甲①处与图乙②处表示的基因型相同,该种基因型占子二代的比例是1/8
C. 图甲表示子一代的雌、雄配子有16种结合方式,图乙表示两对基因有9种组合方式
D. 若基因型为YR的花粉只有50%能完成传粉,那么在子二代中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7①3①3①1
【答案】A
【解析】
【分析】分析图甲可知,①处为YyRR(1/16),①处为YyRR(1/8)。

【详解】A、图甲运用的是棋盘法、图乙运用的是分支法,运用这两种方法的前提是控制每一对性状的基因都遵循分离定律,A错误;
B、由分析可知,图甲①处基因型为YyRR,图乙①处基因型为YyRR,该种基因型占子二代的比例是1/8,B正确;
C、图甲是将子一代(YyRr)产生的配子种类先分类,雌、雄配子各有4种,则有4×4=16种结合方式,图乙是将子一代的两对基因拆开统计并计算,两对基因相互独立,各能产生3种组合,则共有3×3=9种组合方式,C正确;
D、若基因型为YR的花粉只有50%能完成传粉,则雄配子中YR:Yr:yR:
yr=1:2:2:2,雌配子中YR:Yr:yR:yr=1:1:1:1,图甲中第二列中YYRR、YYRr、YyRR、YyRr均由1/16变为1/7×1/4=1/28,子二代中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1/28×4+1/14×5):3/14:3/14:1/14=7:3:3:1,D正确。

故选A。

6. 关于能量流经某食草昆虫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草中的能量约10%~20%通过捕食流入该食草昆虫
B. 该昆虫产生的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其同化量
C. 该昆虫同化的能量大于其呼吸散失的能量
D. 该昆虫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中一部分会被下一营养级利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1、摄入量等于同化量+粪便量,同化量=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未利用。

2、能量流动的特点:
(1)单向流动:能量流动只能沿食物链由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不可逆转,也不能循环流动;同时各营养级通过呼吸作用所产生的热能不能被生物群落重复利用,因此能量流动无法循环。

(2)逐级递减:输入到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传递到下一营养级。

【详解】A、草固定的能量中约10%~20%通过捕食流入整个第二营养级,A错误;
B、该昆虫产生的粪便中的能量没有被同化,不属于昆虫的同化量,而是属于草同化的能量,B正确;
C、该昆虫同化的能量同化量=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未利用,所以同化的能量大于其呼吸散失的能量,C正确;
D、该昆虫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未利用,所以昆虫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中一部分会被下一营养级利用,D
正确。

故选A。

三、非选择题:
7. 科学施肥和合理灌溉是农业生产中增加产量的重要措施。

请回答下列问题:(1)与施用无机肥料相比,施用有机肥的优点有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两点)。

(2)有些矿质元素(如N、P、Mg)进入植物体以后,形成不够稳定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分解以后,释放出来的矿质元素可以转移到其他部位,被植物体再度利用。

植物缺镁的话先表现出缺素症状而发黄的是____________(“新叶”或“老叶”)。

(3)水分和矿质元素对作物生长的影响不是孤立的,研究人员进行了水磷互作对小麦叶绿素含量影响的研究。

发现干旱胁迫可导致植物叶片叶绿素含量降低,若增施低浓度磷肥则能促进叶绿素合成,而增施高浓度磷肥则会导致叶绿素含量降低。

为了探究某轻度干旱地区通过增施磷肥来提高小麦产量的最佳浓度,请你写出实验的思路,并预期实验结果。

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有机肥分解既产生无机盐,也可为作物提供二氧化碳;对环境的污染小;有利于长时间保持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结构等
(2)老叶(3)①. 思路:将在轻度干旱环境下生长状况相同的小麦幼苗均等分为多(6)组,第1组不施加磷肥,其他(5)组施加一定浓度梯度的磷肥。

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情况下培养一段时间,取相同位置的叶片检测叶绿素含量。

①. 随施用磷肥浓度的增加,叶绿素含量先增大再减小,叶绿素含量最多的磷肥浓度是最佳浓度。

【解析】
【分析】1、水分可通过影响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影响光合速率。

2、无机盐可通过参与构成化合物、影响光合色素等影响光合速率。

【小问1详解】
有机肥分解既产生无机盐,也可为作物提供二氧化碳;对环境的污染小;有利于长时间保持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结构等,故施用有机肥比用无机肥更有优势。

【小问2详解】
分析题意可知,一些矿质元素会形成不稳定化合物,会被分解、转移,再被植物体利用,则新叶部分能重新利用该物质,故老叶会先表现缺素症状。

【小问3详解】
分析题意,本实验目的是探究轻度干旱地区通过增施磷肥来提高小麦产量的最佳浓度,则实验自变量是磷肥的有无及施用浓度,因变量是小麦产量,可通过叶绿素的含量进行测定,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与单一变量原则,故可设计实验如下:
思路:将在轻度干旱环境下生长状况相同的小麦幼苗均等分为多(6)组,第1组不施加磷肥,其他(5)组施加一定浓度梯度的磷肥。

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情况下培养一段时间,取相同位置的叶片检测叶绿素含量。

磷肥在一定范围内可促进光合作用,但浓度过大会导致细胞失水过多而死亡,故预期实验结果:随施用磷肥浓度的增加,叶绿素含量先增大再减小,叶绿素含量最多的磷肥浓度是最佳浓度。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水和无机盐及光合作用的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要求考生识记无机盐的功能,识记影响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能结合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产生活的一些生物学现象。

8. 将蛙脑破坏,保留脊髓,做蛙心静脉灌注,以维持蛙的基本生命活动。

暴露蛙左后肢屈反射的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分别连接电位计ⓐ和ⓑ。

将蛙左后肢趾尖浸入0.5%硫酸溶液后,电位计ⓐ和ⓑ有电位波动,出现屈反射。

如图为该反射弧结构示意图。

(1)请说明如何用简便的实验验证兴奋能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而在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在灌注液中添加某种药物,将蛙左后肢趾尖浸入0.5%硫酸溶液后,电位计ⓐ有波动,电位计ⓑ未出现波动,左后肢未出现屈反射,其原因可能有:
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

(3)科学家用蛙的神经纤维进行实验(如图1,电流左进右出为+),记录在钠离子溶液中神经纤维产生兴奋的膜电位(如图2),其中箭头表示施加适宜刺激。

若将记录仪的微电极均置于膜外(见图3),其他条件不变,则测量结果是下图中___________。

A. B. C.
D.
【答案】(1)方法和现象:刺激电位计ⓑ与骨骼肌之间的传出神经。

观察到电位计ⓑ有电位波动和左后肢屈腿,电位计ⓐ未出现电位波动
(2)①. 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①. 突触前膜不能释放神经递质(3)B
【解析】
【分析】1、分析题图:图示表示反射弧结构,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但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2、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3、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小问1详解】
若兴奋在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则刺激电位计①与骨骼肌之间的传出神经,可观察到电位计①有电位波动和左后肢屈腿,电位计①未出现电位波动。

【小问2详解】
灌注某种药物后①电位计能记录到电位波形,在①电位计不能记录到电位波形,说明该药物并非抑制神经纤维膜上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而是抑制突触兴奋的传递,因此该药物的作用可能是使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也可能是使突触前膜不能释放递质。

【小问3详解】
据图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可以是双向的。

图中的电位计检测的是一个神经元膜内外的电位差;在静息状态下呈外正内负,动作电位为外负内正,因此电流表发生两次相反地转动。

若将记录仪的微电极均置于膜外(见图3),其他条件不变,由题干和图解可知,电极所示是膜外电位变化,未兴奋之前,两侧的电位差为0;刺激图中箭头处,左侧电极先兴奋,左侧膜外变为负电位,而右侧电极处膜外仍为正电位,因此两侧的电位差为负值;由于两点中左侧先兴奋,右侧后兴奋,并且两点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因此中间会出现延搁;当兴奋传导到右侧电极后,电位差与之前的相反,因此测量结果为B,B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兴奋的产生和传导的有关知识,学生掌握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并结合题干和题图信息准确判断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9. 水稻中胚轴的伸长有助于提高种子的出苗率。

某小组开展了赤霉素(GA)和脱落酸(ABA)对水稻幼苗中胚轴伸长生长的研究,实验结果如下图。

回答下列问题:
(1)植物激素在发挥作用时不直接参与代谢,也不提供能量,而是作为一种_____起作用。

(2)据图分析,在调节中胚轴伸长生长过程中,一定浓度范围内,GA与ABA二者之间存在____(拮抗/协同)作用。

(3)研究表明,GA可促进细胞伸长生长。

为验证该结论,最好取上述GA组实验中浓度为_______umol•L-1和________umol•L-1两组中胚轴分别进行_________(横切/纵切)显微观察,分别测量计算多个视野的细胞的__________。

(4)研究发现某水稻矮化突变体中,与合成GA有关的酶基因的表达量比野生型的显著降低,这体现了基因可通过________________,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答案】(1)信息分子
(2)协同(3)①. 0 ①. 1.25 ①. 纵切①. 平均长度
(4)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
【解析】
【分析】1、赤霉素的合成部位:未成熟种子、幼根和幼芽,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成熟。

2、脱落酸合成部位是根冠、萎蔫的叶片等,在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多。

生理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抑制植物的生长,也能抑制种子的萌发;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3、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而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小问1详解】
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产生的具有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常见的植物激素包括生长素、细胞分裂素、乙烯、赤霉素、脱落酸等;植物激素在发挥作用时,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也不提供能量,而是作为一种信息分子起作用。

【小问2详解】
由题图可知,在调节中胚轴伸长生长过程中,一定浓度范围内,GA与ABA两者促进胚轴伸长的趋势是一致的,故二者存在协同作用。

【小问3详解】
题图显示,在GA浓度<2.5umol•L-1的范围内,GA均可促进细胞伸长(与对照组0对比),且在浓度为1.25umol•L-1时促进作用最为明显,故为验证该结论,最好取
上述GA组实验中浓度为0umol•L-1(空白对照组)和1.25umol•L-1(最佳实验组)两组中胚轴分别进行纵切观察比较;为减小实验误差,应分别测量多个视野细胞的平均长度。

【小问4详解】
题干信息“有关酶”提示可知,该过程体现了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点睛】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能够分析坐标曲线中横纵坐标含义、把握曲线整体走向、找准关键点(起点、转折点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0. 果蝇的红眼(B)对白眼(b)为显性,该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

果蝇的性别与受精卵中的X染色体的数目有关。

下表为果蝇受精卵中性染色体组成及发育情况,请分析回答:
(1)果蝇具有____________(至少写出两点)的特点,因此生物学家常用它作为遗传学研究的材料。

(2)基因型为X b YY的白眼雄果蝇可能产生4种配子,其基因型及比例是
____________,这是因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发生了____________。

(3)摩尔根的合作者布里吉斯经过大量的研究发现:白眼雌果蝇(X b X b)和红眼雄果蝇(X B Y)交配,后代会偶然出现白眼雌果蝇,同样的几率也出现了红眼雄果蝇。

请画出遗传图解来解释这种现象(不考虑基因突变)____________。

【答案】(1)繁殖快、易饲养、相对性状明显(至少写出两点)。

(2)①. X b:YY:X b Y:Y=1:1:2:2 ①. 其中两条性染色体分离,另一条随机分到一侧(“同源染色体分离”也可以,不可答“基因重组”或“自由组合”)
(3)
【解析】
【分析】果蝇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其性别与受精卵中的X染色体的数目有关。

染色体组成为XYY的果蝇表现为可育雄性,说明XYY这三条性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其中两条彼此分离进入不同精子,另外一条随机进入其中一个精子,形成的精子均可育。

白眼雌果蝇(X b X b)和红眼雄果蝇(X B Y)交配,后代会偶然出现白眼雌果蝇,同样的几率也出现了红眼雄果蝇,可能是发生了基因突变,也可能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结合题目信息可知,不考虑基因突变,则是因为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

【小问1详解】
果蝇作为研究遗传经典模式生物,其优点是有明显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繁殖的子代数量多、繁殖周期短、易于培养。

【小问2详解】
基因型为X b YY的白眼雄果蝇为可育个体,细胞中含有3三条性染色体,因此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其中两条性染色体配对后分离,另一条随机分到一侧,因此部分精子性染色体数目正常,部分精子性染色体数目异常,精子基因型及比例为X b:YY:X b Y:Y=1:1:2:2。

【小问3详解】
白眼雌果蝇(X b X b)和红眼雄果蝇(X B Y)交配,后代会偶然出现白眼雌果蝇,同样的几率也出现了红眼雄果蝇,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则大概率是发生染色体数目变异,即白眼雌果蝇减数分裂产生X b X b卵细胞的同时,必然存在有卵细胞没有性染色体,当其与雄性产生的含X或Y的精子结合,则形成基因型为X b X b Y的白眼雌果蝇和基因型为X B O的红眼雄果蝇。

具体遗传图解为:
【点睛】本题考查伴性遗传的知识,学生需要结合减数分裂的过程进行分析,掌握配子产生的情况,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二)选考题
【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11. 猕猴桃是一种品质鲜嫩,营养丰富,风味鲜美的水果。

宝鸡眉县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土层深厚肥沃,是猕猴桃的最佳优生区之一。

眉县建成多家猕猴桃加工企业,生产的猕猴桃果汁、果酒等系列产品畅销国内外。

请回答相关问题:
(1)为了方便储存和运输,猕猴桃鲜果常在完全成熟前采摘。

果实成熟以后会变甜,主要原因是淀粉等糖会分解成具有甜味的________等可溶性糖。

人们常将猕猴桃和苹果、香蕉等一同放入塑料袋中并系紧袋口能加快成熟过程,这是因为成熟的水果可以释放________将猕猴桃催熟。

(2)生产猕猴桃果汁时,为了提高出汁率,可以先用________酶处理后再进行榨汁。

果汁装瓶前一般还要进行瞬时高温灭菌(90℃),这种方法在达到杀灭微生物目的的同时还能________________。

(3)猕猴桃果酒的加工流程如下:
选果→清洗、消毒→破碎→发酵→压榨分离→陈酿→调配→过滤→装瓶→成品
①在“选果”时要剔除腐烂变质的果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②猕猴桃果酒发酵时选用的菌种是________,发酵过程需要在________、适宜的温度和pH等环境条件下进行。

③发酵一段时间后发酵液中酒精的含量不再增加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

【答案】(1)①. 蔗糖、葡萄糖①. 乙烯
(2)①. 果胶酶(和纤维素酶)①. 防止一些营养成分被破坏
(3)①. 防止引入杂菌①. 酵母菌①. 无氧①. 发酵产生的酒精浓度过高抑制酵母菌的无氧呼吸
【解析】
【分析】1、果胶是植物细胞壁以及胞间层的主要组成成分之一,它是由半乳糖醛酸聚合而成的一种高分子化合物,不溶于水。

在果汁加工中,果胶不仅会影响出汁率,还会使果汁浑浊。

果胶酶能够分解果胶,瓦解植物的细胞壁及胞间层,使榨取果汁变得容易,而果胶分解成可溶性的半乳糖醛酸,也使得浑浊的果汁变得澄清。

果胶酶并不特指某一种酶,而是分解果胶的一类酶的总称,包括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果胶分解酶和果胶酯酶。

2、果酒制作的菌种是酵母菌,代谢类型是异养兼性厌氧,果醋制作的菌种是醋酸菌,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

【小问1详解】
果实成熟过程中淀粉等多糖会分解成具有甜味的蔗糖、葡萄糖等可溶性糖,所以果实成熟以后会变甜。

乙烯具有催熟的作用,所以猕猴桃和苹果、香蕉等一同放入塑料袋中并系紧袋口能加快成熟过程,主要是成熟的水果可以释放乙烯将猕猴桃催熟。

【小问2详解】
在果汁加工过程中,可添加纤维素酶或果胶酶来提高出汁率和清澈度,所以生产猕猴桃果汁时,为了提高出汁率,可以先用果胶酶(和纤维素酶)处理后再进行榨汁。

果汁装瓶前一般还要进行瞬时高温灭菌(90①),为了达到杀灭微生物目的的同时还能防止一些营养成分被破坏,果汁在装瓶前一般要进行瞬时高温灭菌
(90①)。

【小问3详解】
①在果酒制作过程中,为防止杂菌污染,在“选果”时要剔除腐烂变质的果子。

①猕猴桃果酒发酵时,要向发酵罐中加入活化的酵母菌,为了提高生产效率,酵母菌在发酵初期应先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以提高菌种的数量,发酵过程需要在无氧、适宜的温度和pH等环境条件下进行。

①发酵一段时间后酒精含量过高会抑制酵母菌的代谢,抑制酵母菌的无氧呼吸,最终导致酒精度不再增加。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果胶酶在果汁生产中的应用即果酒的制作,考生识记果胶酶的种类和作用,明确果酒果醋的制作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