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 期末探究精选试卷测试卷附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期末探究精选试卷测试卷附答案
一、探究题
1.为了探究环境温度对菜豆种子萌发的影响,小金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①选用籽粒饱满、均匀一致的菜豆种子60粒,将种子随机平均分成3组,分别放入三个垫有二层湿滤纸的培养皿内。
②用记号笔在每个培养皿上做好标记(如图所示),然后将三个培养皿分别放到4℃、25℃、40℃的培养箱中恒温培养7天。
③……。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实验步骤③__________。
(2)培养皿垫二层湿滤纸的目的是__________。
(3)有同学说上述实验材料过于浪费,每个培养皿只需要放一粒菜豆种子就可以了。
你是否同意这个说法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
(4)小周同学用另一种植物种子做了上述实验,结果发现4℃环境中的种子萌发率明显高于其它二组。
请推测该植物所生活的环境条件很可能是__________。
2.小明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如图所示:
(1)当他按照如图1位置固定好蜡烛和光屏,然后左右移动凸透镜,发现无论如何移动均不能在光屏上得到像,你认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1所示,当凸透镜位于光具座上A处时,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成的是
____________(选填:“正立”或“倒立”“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像。
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烛焰的像将位于光屏中心的______方(选填:“上”“下”“左”或“右”);
(3)在保持(2)中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的情况下,将凸透镜向右移到B处(图中未标出)。
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成的是______(选填“正立”或“倒立”“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像:
(4)在上述探究活动中,若已知蜡烛与光屏间的距离0L,与凸透镜第一次所在位置A间的距离为L,如图2所示。
则该透镜焦距f____________L(选填“>”、“<”或“=”)。
透镜先后两次所在位置A、B之间的距离s=____________(用0L、L表示)。
3.某科学兴趣小组探究影响月季插条成活率因素的实验。
请回答:
处理扦插土壤环境相对湿度(%)插条选择成活率(%)
分组
第一组不消毒50-85嫩枝47
第二组消毒50-85嫩枝52
第三组消毒20-30嫩枝23
第四组消毒50-85老枝10
第五组消毒50-85嫩枝92
(1)插穗一般剪取植物________(填基部或中部)的枝条;
(2)将枝条的下端剪成斜面的目的是________;
(3)分析第三组和第五组实验,得出影响月季插条成活率的因素是________。
4.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伽利略则认为运动物体并不需要力来维持。
为了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同学们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
(1)选择不同材料的水平面的目的是________。
(2)结论:表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速度减小的越________ ,从而说明力是
________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3)牛顿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
下列实验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能体现理想实验法的是_______
A.研究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B.研究平面镜成像规律
C.研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D.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5.面包、馒头内部有许多小孔,这是酵母菌作用的结果。
酵母菌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功效?原来酵母菌在营养丰富、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会进行呼吸作用,产生某种气体,从而使面包变得松软。
(1)为探究________,某校科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装置,取4支试管,其中3支分别加入蔗糖、食盐、小苏打各1药匙,另一支不加。
在100ml烧杯中配置温度约为40℃的温水,并在烧杯中加入2药匙干酵母,用玻璃棒搅拌,制成酵母液。
(2)将酵母菌分别倒入4支试管,每支试管约25ml。
振荡试管,并在4支试管口分别套一个小气球。
将4支试管同时放入装有200ml40℃温水的烧杯中,可以通过________现象来观察酵母菌呼吸作用的强弱。
(3)该兴趣小组还想研究温度对酵母菌呼吸作用的影响,请设计实验方案________(以实验装置示意图或表格形式呈现,配以必要的文字)。
6.下图是小明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1)此实验是根据________原理测出摩擦力大小的;
(2)小明刚开始拉木块时,水平拉力逐渐增大,但木块仍静止,木块所受的摩擦力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木块被拉动,且越来越快,小明读出某一时刻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3N,他认为这时摩擦力的大小为3N,他操作中的错误是_________;(3)改正错误后,小明完成了探究过程,比较乙、丙两次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
7.小柯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1)让一束光沿纸板E射到镜面O点,在纸板E上可看到入射光线AO,若将纸板F向前或向后折,纸板F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柯想探究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
具体做法是:多次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观察反射光线的方向是否改变,用量角器测量入射角和反射角,并把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请你帮助小柯设计该实验的记录表,并画在虚线框内。
____________
(3)小柯想验证“光路是可逆的”,他接下来的操作应该是:______________。
8.小妍在做“用压强计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实验时,遇到了以下问题,请分析:(1)在探究同一液体、同一深度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时,为了改变金属盒及橡皮膜的朝向,具体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金属盒浸没于水中,发现U形管两侧液面没有发生改变,可能是因为压强计
________。
(3)没有把金属盒浸没在水中,却观察到U形管两侧液面高低不同,她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小科经常开展家庭小实验,他用如图所示的其中一种或多种器材,分别完成了三个指定实验。
请根据要求,将表格中的空白填写完整。
序
号
实验内容
选用的器
材
操作方法发生现象
1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
果与受力面积是否有
关
锥子、橡
皮泥
分别用锥子的两端用相
同的力压橡皮泥
凹陷明显的是用
________(选填尖端
或柄)部位
2
探究:物体是否具有
惯性
小石块、
一张白纸
将小石块静止放在白纸
上,快速水平移动下方
白纸
________
3
探究:液体对侧壁压
强与________是否有
关
锥子、塑
料瓶及水
________
有水喷出,且深度越
深喷出的水越远
10.船只停泊在岸边时,常常将缆绳缠绕在码头的立柱上,为什么缆绳要缠绕多圈呢?某校课外兴趣小组展开了研讨,他们猜想:绕绳的圈数越多,绳和立柱间的摩擦力越大。
为了验证猜想,该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的实验进行探究:
(1)如图甲所示,将弹簧测力计挂在铁架台上,用棉线将重物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方,测出
其重力为7.6N,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棉线绕的圈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N摩擦力的大小f/N
07.60
1 2.9 4.7
2 1.1 6.5
3
40.27.4
50.17.5
(2)如图乙所示,将铁棒固定在铁架台上,将棉线在铁棒上绕1圈,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9N,老师告诉同学们,用重力减去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可以算出棉线和铁棒之间的摩擦力,随后同学们算出此时的摩擦力为4.7N;
(3)逐渐增加棉线绕在铁棒上的圈数重复实验,直至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接近于0,并将有关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4)棉线绕3圈时,弹簧测力计示数如图丙所示,此时示数为____N,该摩擦力的大小为_____N;
(5)分析实验数据,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接近0之前,关于摩擦力与绳子缠绕圈数之间关系的探究结论是:____。
11.如图所示,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中,先把一个平面镜M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个可折叠的半圆形的屏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此屏由两个大小相同的扇形面E、F连接而成,用来显示光的传播路径,屏上的直线ON为屏F可绕其转动的轴线,且垂直于镜面。
使一束光贴着屏E沿AO射到O点,经平面镜反射,就可以通过反射光OB的情况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1)在图甲所示的情景中,若使一束光贴着屏F沿BO射到O点,则经镜面反射后的光将沿OA射出,这说明了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______的(选填“可逆”或“不可逆”)。
(2)如图乙所示,若以轴线ON(法线)为轴,在水平面内将屏F向后转动,则在屏F上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
(3)为了得到反射角与入射角大小关系的普遍规律,正确的做法是________。
12.在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时,小金设计了如下实验:①取4个罐头瓶,编号1-
4,每一瓶底放6层餐巾纸,每一瓶中放入10粒大豆种子于餐巾纸上。
②将1-4号瓶做了如表所示不同的处理,5天后取出观察到如表所示的实验现象。
编号处理方法实验现象
1不做处理盖上瓶盖放入25℃的培养箱中不萌发
2不做处理盖上瓶盖放入 5℃的培养箱中不萌发
3向瓶中加水至餐巾纸湿
润
盖上瓶盖放入 5℃的培养箱中不萌发
4向瓶中加水至餐巾纸湿
润
盖上瓶盖放入25℃的培养箱中萌发
请回答:
(1)1号瓶与_____号瓶组合,可以形成一组对照实验,探究的是_____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2)比较分析3号瓶和4号瓶的实验结果,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3)1号瓶和2号瓶可以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吗?__________________。
(4)4号瓶中有1粒种子没有萌发,可能原因是_______。
13.如图甲所示,是小明在水平桌面上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装置,现请你帮助他完成下列问题:
(1)在实验中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
_______________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A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
小明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当蜡烛移动到A'处时,可以看到它跟像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
(3)将蜡烛A逐渐向靠近平面镜的方向移动,它的像将 ________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对着玻璃板既可看到前面蜡烛在玻璃板后所成的像,同时又可看到放在玻璃板后的蜡烛,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_(填字母)。
A.两者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像
B.两者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像
C.前者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像,后者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像
D.前者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像,后者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像
14.课堂上,老师用一套科学器材进行“研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演示,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1)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如果入射角为20°,则反射角的大小是__________。
(2)课后,某同学利用同一套实验器材,选择入射角分别为15°、30°、45°的三条光线,结果得到了不同的数据,如上表所示。
经检查,三次实验中各角度的测量值都是准确的,
但总结的规律却与反射定律相违背。
你认为其中的原因应该是
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次数入射角反射角
115°75°
230°60°
345°45°
15.降落伞是让人或物体从空中安全降落到地面的一种工具,广泛用于应急救生、空投物资等。
某STEM项目学习小组同学对降落伞下降的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产生了兴趣,并开展了以下探究。
(实验器材)①纱布、棉布、防水布:②小沙包若干;③剪刀、刻度尺、透明胶带、绳子、天平
(提出问题)降落伞下降的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建立假设)假设一:降落伞下降的速度与伞面材料有关;假设二:降落伞下降的速度与伞面面积有关;假设三:降落伞下降的速度与伞和重物的总质量有关
(1)(收集证据)如图,将沙包挂在降落伞上,并使它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
实验时,同学们发现实验器材中缺少一种测量工具_______
完善实验器材后继续实验,获得以下数据
组别伞面材料伞面面积
(cm2)
伞和重物的总质
量(g)
降落时间(s)
第1
次
第2
次
第3
次
第4
次
1纱布12001008.68.58.78.6 2棉布12001009.39.59.49.4
设二是否正确,应比较____组的数据。
(3)(思考讨论)进一步分析发现,针对建立的假设,所收集的证据并不完整,请你在答题卷的表格中将实验方案补充完整。
(____)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探究题
1.观察并纪录每个培养皿中菜豆种子萌发数 为种子萌发提供充足水分 不同意 一粒种子有偶然性 低温(寒冷)地区 【分析】
对照性的探究实验应注意变量的唯一性。
我们知道种子萌发的条件有①外界条件--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②自身条件--完整而有活力的胚及供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详解】
(1)步骤②用记号笔在每个培养皿上做好标记(如图所示),然后将三个培养皿分别放到4℃、25℃、40℃的培养箱中恒温培养7天。
因此步骤③可以通过观察统计一段时间后种子萌发数量来判断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2)因为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有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因此培养皿垫二层湿滤纸的目的是提供菜豆种子萌发时所需的水分。
(3)若每个培养皿只需要放一粒菜豆种子就可以,则因为实验中种子的数量太少,1粒种子实验会出现偶然性,实验结果不可靠。
(4)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因此小周同学用另一种植物种子做了上述实验,结果发现4℃环境中的种子萌发率明显高于其它二组。
推测该植物所生活的环境条件很可能是低温环境(寒冷环境)。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种子萌发的条件和对照实验的特点。
2.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 倒立放大 上 倒立缩小 < 02L L 【解析】 【详解】
(1)[1]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光具座上依次摆放,点燃蜡烛后,发现无论如何移动光屏总找不到像,有可能是因为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
(2)[2]如图1所示,当凸透镜位于光具座上A 处时,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由图可知此时物距小于像距,即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实像; [3]由于通过光心的光线方向不改变,则烛焰的像将向上移动;
(3)[4]在保持(2)中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的情况下,将凸透镜向右移到B 处(图中未标出),相当于增大物距,减小像距,根据折射光路是可逆的,当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时,此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则所成像应该为倒立缩小的实像;
(4)[5][6]在上述探究活动中,若已知蜡烛与光屏间的距离为0L ,与凸透镜第一次所在位置A 间的距离为L ,成倒立放大实像条件是2f U f <<,如图2所示,则该透镜焦距
f L <;当凸透镜移至B 位置时,因为在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根据光的可逆性原理,可
以假设蜡烛在光屏位置时,像应成在原蜡烛位置,因此,光屏到透镜位置B 的距离应为L ,故透镜先后两次所在位置A 、B 之间的距离:
02s L L =-
3.中部 增加吸收水分的面积,以促进枝条成活 环境相对湿度 【分析】
(1)考查处理插条的方法。
(2) 对照实验方法是根据事物的异同点通过比较而揭示其属性的一种科学实验方法。
具体做法是:将实验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群,其中一个是“对照组”,做为比较的标准;另一个或几个是“实验组”。
两组的主要区别在于,除了给“实验组”以某种特殊的条件外,其他的条件均一样。
【详解】
(1)插条部位以枝条中部剪取的插穗为最好,基部较差。
(2)处理插条:枝条的形态学上端为平面,下端要削成斜面,这样在扦插后可增加吸收塔水分的面积,促进成活,每一枝条留3-4个芽,所选枝条的芽数尽量一样多。
(3)第三组和第五组实验除了环境相对湿度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这是为了探究唯一变量对实验的影响采取的对照方法,故影响月季插条成活率的因素是环境相对湿度。
【点睛】
本题主要考察了控制变量法和植物的无性生殖。
4.改变水平面上的阻力大小 慢 改变 A 【分析】
(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当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物体受到的摩擦力越大;
(2)运动的距离越远,意味着速度减小的越慢;如果没有阻力,那么物体的运动速度就不会减小,据此分析力和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3)理想实验法是在实验基础上经过概括、抽象、推理得出规律的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但得出的某些规律却又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又称推理法,据此分析判断。
【详解】
(1)[1]选择不同材料的水平面的目的是改变水平面上的阻力大小。
(2)[2][3]结论:表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速度减小的越慢 ,从而说明力是改变
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3)[4]A.研究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前面的真空罩实验只能得到空气越稀薄,听到的声音越小的结论,而不能得到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这个结论只能靠科学推理得到,故A符合题意;
B.研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用一个完全相同的物体到镜后寻找像的位置,实验了等效替代法,故B不合题意;
C.研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时,探究力的大小关系时,必须控制其它因素相同,使用了控制变量法,故C不合题意;
D.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探究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时,控制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使用了控制变量法,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5.不同物质对酵母菌呼吸作用的影响小气球的膨胀程度将等质量的酵母营养液放在不同温度下,一段时间后,观察气球膨胀程度,并做好记录。
【分析】
酵母菌呼吸作用的强弱对比以及结合实验图片,思考解题即可。
【详解】
(1)为探究不同物质对酵母菌呼吸作用的影响,某校科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装置,取4支试管,其中3支分别加入蔗糖、食盐、小苏打各1药匙,另一支不加。
在100ml烧杯中配置温度约为40℃的温水,并在烧杯中加入2药匙干酵母,用玻璃棒搅拌,制成酵母液。
(2)将酵母菌分别倒入4支试管,每支试管约25ml。
振荡试管,并在4支试管口分别套一个小气球。
将4支试管同时放入装有200ml40℃温水的烧杯中,观察酵母菌呼吸作用的强弱导致小气球的膨胀程度各有不同。
(3)将等质量的酵母营养液放在不同温度下,一段时间后,观察气球膨胀程度,并做好记录。
【点睛】
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是掌握并进行探究实验的前提。
6.二力平衡变大没有让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当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分析】
(1)当物体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它受到的摩擦力和拉力相互平衡,根据二力平衡的原理可知,此时的滑动摩擦力等于拉力;
(2)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判断摩擦力的变化;当测力计的示数为3N时,木块做加速运动,
;
此时它受到的不是平衡力,即拉力F f
(3)分析乙、丙两个实验中,哪个因素相同,哪个因素不同,然后根据控制变量法得到结论。
【详解】
(1)[1]此实验是根据二力平衡原理测出摩擦力大小的。
(2)[2]小明刚开始拉木块时,他的水平拉力逐渐增大,但木块仍静止,那么它受到的静摩擦力与拉力相互平衡,即木块所受的摩擦力变大。
[3]木块被拉动,且越来越快,小明读出某一时刻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3N,他认为这时摩擦力的大小为3N,他操作中的错误:没有让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
(3)[4]乙和丙实验中,木块对接触面的压力相同,毛巾的接触面更粗糙,因此测力计的示数更大,那么得到结论:当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7.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见解析见解析
【详解】
(1)[1]把纸板F向前或向后转折,在纸板F上都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这说明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2]该记录表格内容应包括入射角、反射角,以及实验次数;如下表所示:
实验次数入射角/°反射角/°
BO射入,看反射光线是否沿入射光线的方向射出。
8.旋转旋钮改变金属盒的朝向橡皮膜破裂或漏气见解析
【详解】
(1)[1]把金属盒停在液体的某一位置,旋转旋钮改变金属盒的朝向,发现U形管中液面高度差不变,因此可得出:同一深度向各个方向压强相等。
(2)[2]当将金属盒浸没于水中后,发现U形管两端液面不发生变化,则实验装置可能出现了橡皮膜破裂或漏气,使压强无法正常传递。
(3)[3]没有把金属盒浸没在水中,却观察到U形管两侧液面高低不同,应进行的操作是取下软管,重新安装,使U形管液面的高度差相平。
9.尖端小石块停留在原位置附近,不跟随白纸运动或小石块仍保持静止状态、小石块停留在原位置深度用锥子在塑料瓶侧壁上按不同深度扎透几个等大的洞
【详解】
[1]凹陷明显就是压力的作用效果明显;因为尖端比手柄位置的受力面积小,所以凹陷明显的是尖端。
[2]白纸受力后改变自己的运动状态,由静止变为运动,而上面的小石块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
[3][4]根据发生现象“深度越大喷出的水越远”可知,变化的因素是深度,因此探究的是液体对侧壁的压强与深度是否有关。
而操作方法是:用锥子在塑料瓶侧壁上按不同深度扎透几个等大的洞。
10.5 7.1 绕绳的圈数越多,绳和铁棒间的摩擦力越大
【详解】
(1)[1][2]弹簧测力计的一个大格代表1N,一个小格代表0.1N,弹簧测力计示数是0.5N;棉线与铁棒之间相对静止,它们之间的摩擦力是静摩擦力;因为用重力减去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可以算出棉线和铁棒之间的摩擦力,所以摩擦力为
f=7.6N-0.5N=7.1N
(2)[3]一圈时摩擦力是4.7N,二圈时摩擦力是6.5N,三圈时摩擦力是7.1N,四圈时摩擦力是7.4N,五圈时摩擦力是7.5N,可见圈数越多摩擦力越大,摩擦力和圈数的比值不是定值,所以摩擦力和圈数不是成正比的关系。
11.可逆不能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进行多次实验
【详解】
(1)[1]根据实验现象知道,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2)[2]在甲图中整个半圆处于同一平面所以能够在屏F上看到反射光。
而图乙中入射光在光屏E上面,由于光屏F向后折之后与光屏E不在同一平面,所以,F上不能找到反射光线。
(3)[3]为了得到反射角与入射角大小关系的普遍规律,避免偶然性,正确的做法是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进行多次实验。
12.水分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不能胚已死(或种子处于休眠期)
【分析】
种子的萌发的外界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有完整而有活力的胚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而探究这些条件时我们用对照实验的方法。
【详解】
(1)(2)表中由两组对照,1和4变量是水分,说明种子的萌发需要适量的水分;3和4变量是温度,说明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
所以1号瓶与4号瓶组合,可以形成一组对照实验,探究的是水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3号瓶在低温环境下种子不能萌发,4号瓶在适宜的温度下萌发,所以实验能得出的结论是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
(3)本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1号瓶和2号瓶不能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因为它们都不满足种子萌发的条件。
(4)种子的萌发同时还需要自身条件,有1~2粒种子没有萌发,最可能的原因是种子的胚已死(或种子处于休眠期)。
【点睛】
本题是一道探究题目,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种子萌发的条件和对照实验中变量的唯一性。
13.观察并确定像的位置像和物的大小相等不变 D
【详解】
(1)[1]由于玻璃板透明,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
(2)[2]未点燃的蜡烛与点燃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可知蜡烛和他成的像大小相等,物体和像关于平面镜对称,同时还可以确定像的位置。
(3)[3]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得知道,如果将蜡烛A向靠近镜面的方向移动,那么它的像将向靠近镜面的方向移动,由于像的大小与物体等大,所以无论如何移动蜡烛,像的大小都不会变。
(4)[4]眼睛看到镜蜡烛A的像,是光的反射;眼睛透过玻璃板看到蜡烛B,是光的折射。
故选D。
14.20°将反射光线与反射面(或镜面)的夹角作为反射角
【详解】
(1)[1]根据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入射角为20°,所以反射角也为20°。
(2)[2]根据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是反射线与法线的夹角,入射角是入射线与法线的夹角,当入射角分别为15°、30°、45°时,反射线与法线的夹角,即反射角也应分别是15°、30°、45°,不是75°,60°45°,而75°,60°,45°正好是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
15.秒表伞的材料 3、4 见解析
【详解】
(1)[1]实验中需要测量降落伞降落所用的时间,故需要用到秒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