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涪陵区2019-2020学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1)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市涪陵区2019-2020学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1)
一、选择题
1.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冯小刚导演电影《芳华》,上映以来深受观众好评,该片用纯粹、美丽、残醋的方式告诉人们青春年华十分宝贵。

B.隐形战机歼20入列,首艘国产航母海试成功,不仅让中国人民倍感振奋和自豪,还让世界瞩目和惊艳。

C.“牵妈妈的手”大型网络活动,引发超过15亿人次以上关注,是今年春节最暖心的活动之一。

D.就中国军机飞入韩国所谓的“航空识别区”一事,韩方无理要求中方要防止类似事件不再发生。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B关联词搭配不当。

“还”改为“而且”。

C“超过”“以上”重复。

去掉其一。

D否定词滥用。

“不再”改“再次”。

点睛:病句有不同的类型,常见的有词语选用不当、语义失当、句法错误这几大类。

词语选用不当造成的病句比较单一;语义问题包括语义不精练、歧义问题、语义颠倒、语义不周密、语义前后照应不周;句法问题包括搭配不当、语序不当、句式杂糅、残缺和多余。

做题时要仔细分辨类型,有助于找到错误的地方。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经》对我们而言还是一个谜,它有着太多的秘密尚未被揭开;可是它实在太美了,我们研究它,虽
殚精竭虑
....,却仍对它恋恋不舍。

B.他写了一部描写农村现状的小说《空槐》以后,便一发不可收拾
......,又接连写了几部农村题材的小说,竟然成了作家。

C.汉字集形体、声音和词义于一体,是表达和交流的重要工具,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辉煌的文化遗产,
保护和开发这一宝藏,我们责无旁贷
....。

D.从先秦至清末,有关君子和君子文化的描述不仅在汪洋浩瀚的历代典籍中星罗棋布
....,而且在戏曲舞台和民间说唱中俯拾即是。

【答案】B
【解析】
【详解】
A项,殚精竭虑:形容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使用恰当。

B项,一发不可收拾:指一件事情发展势头很猛,无法收手,不可阻挡。

指事情一旦发生便不可收拾,形容对发生的情况难以控制,局面无法收拾。

使用不恰当;C项,责无旁贷:意思是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

多用于指自己应当做的不可推卸的事。

使用恰当;D项,星罗棋布:像天空中的星星似的罗列着和棋盘上的棋子那样分布着。

形容数量众多,散布的范围很广。

使用恰当。

【点睛】
要结合积累的词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词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

词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二、名句名篇默写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小弟闻姊来,_________________。

(《木兰诗》)_________________,阴阳割昏晓。

(杜甫《望岳》)半匹红绡一丈绫,_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卖炭翁》)散入珠帘湿罗幕,_________________。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半卷红旗临易水,_________________。

(李贺《雁门太守行》)_________________,去年天气旧亭台。

(晏殊《浣溪沙》)_________________,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浩荡离愁白日斜,_________________。

(龚自珍《己亥杂诗》)饭疏食饮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述而》)《桃花源记》一文中,表现社会环境安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磨刀霍霍向猪羊:(2)造化钟神秀:(3)系向牛头充炭直:(4)狐裘不暖锦衾薄: (5)霜重鼓寒声不起:(6)一曲新词酒一杯:(7)无言独上西楼:(8)吟鞭东指即天涯(9)
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10)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解析】
【详解】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

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

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

此题要注意“裘”“衾”“肱”“阡陌”等字词的书写。

三、现代文阅读
4.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读书之“见”
赵畅
①读书的关键,并非在于你能说出多少种意义,而在于你以怎样的姿态去读,你投入了多少,又收获了多少。

依我之见,读书须有“见”,亦即每个人读书时,应致力于拥有属于自我的知识与智慧、眼光与胸怀。

否则,读再多的书充其量亦不过是“两脚书柜”而已。

②读书之要,首先在于增长“识见”。

“识见”,即知识与见闻。

它可以通过口耳相传获得,但主要的途径靠读书。

即使在微博、微信、网页、文摘等信息随时随处可见的今天,我们也不能放弃读书。

唯有读书,才能缩短时空,将前人的知识和见闻转换为每个读书人自我的“识见”。

但是读书时也应注意,浅显庸俗的所谓的“新潮”书、“畅销”书永远替代不了经典书。

同时还要注意的是,如果读书范围过于狭小,也不能开阔视野、增长“识见”。

③读书得有“主见”。

也就是说,读书人不能人云亦云,步人后尘,将自己禁锢在作者夯筑的知识、情感、思想的围墙里。

记得哲人说过:读书时不可存有己见,读书后不可丧失己见。

读书,我们先得把作
者的思想和意念读懂弄通,进入书的深层邃境,靠近其核心、本质与灵魂,触摸到作者的心灵轮廓。

在此基础上,我们须“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书是“死”的,人是活的,读者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联系自己的实际反躬自求而不随意迁就,才能有自己的见地。

这般读书,也才有意义。

④读书亦须有“灼见”。

也就是说对于所读之书要有一种透彻的见解,或者说要有一种独到的见解。

比如,对于古书上读到的“开卷有益”,有人提出质疑;如果不加选择、不加思考地“开卷”,就未必有益。

像这样在读书时能从新角度提出问题,用新思路分析问题,用新方法解决问题,这不仅利于消化读书的内容,指导自己的实践,更利于培养自我的创造性思维。

⑤读书还得有“预见”。

一本书,一篇文章,往往是对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其中定然包孕了作者的喜怒哀乐,是非好恶。

读者不仅要把握作者的倾向,更要透过作者的表达发现由此带来的有益的思想激荡、观念交锋,并预见其作用轨迹。

想起乡贤王充,其《论衡》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抨击时代弊端,作为异端邪说其时根本不可能出版。

可就在《论衡》成书的150余年后,东汉大知识分子蔡邕读到了《论衡》,从中发现了朴素唯物主义的光芒,并预见到其改造和推动社会的力量。

成了《论衡》的传播者,二人都青史留名。

可见,读书既成就作者、亦同时成就读者乃至成就社会。

此为预见之功。

⑥读书的过程,是一个主观能动、富于创造性、增“见”长“识”的过程,只有掌握了读书的要诀,我们才能在蜿蜒的溪流中寻找桃源梦境,并在每一转折之间碰逢豁然开朗的意韵,找寻到“宛在水中央”的“伊人”。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③④段,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4.选文第⑤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1.读书须有“见”或每个人读书时,应致力于拥有属于自我的知识与智慧、眼光与胸怀。

2.不能。

第③段阐述了读书要有主见,第④段阐述读书要有“灼见”,两段内容是递进关系,所以不能互换位置。

3.首先提出读书亦须有“灼见”的观点,接着举对“开卷有益”提出质疑的事例论证本段观点,最后总结读书须有“灼见”“的意义。

4.举例论证方法。

举了蔡邕预见到《论衡》的力量并将其传播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读书得有“预见“的观点,进而论证了中心论点。

【解析】
1.寻找或提炼论点。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

在形式上,它应该是完整的句子。

找准论点的方法:一看题目,二看开头和结尾,三看论据。

它的位置通常在标题和开头,答题时应首先考虑。

有的文章的论点要根据论题并结合文章内容自己来概括。

此文题目就是中心论点。

2.议论文的语言要准确严密,文段之间讲究逻辑性,先看这两个段落与前面段落之间有没有照应的关系,如果没有,再看这两段之间有没有先后关系,比如从时间上、逻辑上等,分析后即可作答。

第③段论述读
书得有“主见”。

第④段论述读书亦须有“灼见”,先有“主见”再有“灼见”,“亦”的“也”的意思,表明两句之间是递进关系,故而不能调换。

3.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思路。

分析作者论证思路,要在对文章内容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理清各部分所写的内容,分析出观点、论据、运用的论证方法,然后对内容概括作答。

一般采用“先通过……引出论点或分论点,再用……事例或名言加以论述,最后得出……的结论”的答题方法,结合文本内容概括作答。

本文第④段首先提出“④读书亦须有‘灼见’。

”的分论点,接着阐述含义;然后举例论证;最后总结出读书须有“灼见”“的意义。

4.考查论证方法的作用。

常用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①举例论证:通过典型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更有力,更具有权威性。

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有力地论证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

文章第⑤段举东汉大知识分子蔡邕的例子,运用举例论证,结合文段内容,具体有力地论证了此段的分论点:读书得有“预见”,增强了说服力。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刘亮程“乡土散文”主题阅读
(一)
那天我翻了一下午地,又饿又累。

本想在地头躺一会儿再往回走,地离村子还有好几里路,我干活时忘了留点回家的力气。

时值夏季,田野上虫声、蛙声、谷物生长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像支巨大的催眠曲。

我的头一挨地便酣然入睡,天啥时黑的我一点不知道,月亮升起又落下我一点没有觉察。

醒来时已是另一个早晨,我的身边爬满各种颜色的虫子,它们已先我而醒忙它们的事了。

这些勤快的小生命,在我身上留下许多又红又痒的小疙瘩,证明它们来过了。

我想它们和我一样睡了美美的一觉。

有几个小家伙,竟在我的裤子里呆舒服了,不愿出来。

若不是搔痒得难受我不会脱了裤子捉它们出来。

对这些小虫来说,我的身体是一片多么辽阔的田野,就像我此刻爬在大地的某个角落,大地却不会因搔痒和难受把我捉起来扔掉。

大地是沉睡的,它多么宽容。

在大地的怀抱中我比虫子大不了多少。

我们知道世上有如此多的虫子,给它们一一起名,分科分类。

而虫子知道我们吗?这些小虫知道世上有刘亮程这条大虫吗?有些虫朝生暮死,有些仅有几个月或几天的短暂生命,几乎来不及干什么便匆匆离去。

没时间盖房子,创造文化和艺术。

没时间为自己和别人去着想。

生命简洁到只剩下快乐。

我们这些聪明的大生命却在漫长岁月中寻找痛苦和烦恼。

(A)。

大地的音乐会永无休止。

而有谁知道这些永恒之音中的每个音符是多么仓促和短暂。

(节选自《与虫共眠》)
(二)
还有一次,我在麦地南边的一片绿草中睡了一觉。

我太喜欢这片绿草了,墨绿墨绿,和周围的枯黄野地形成鲜明对比。

我想大概是一个月前,浇灌麦地的人没看好水,或许他把水放进麦田后睡觉去了。

水漫过田埂,顺这条干沟漫淌而下。

枯萎多年的荒草终于等来一次生机。

那种绿,是积攒了多少年的,一如我目光中的饥渴。

我虽不能像一头牛一样扑过去,猛吃一顿,但我可以在绿草中睡一觉。

(B)。

一个在枯黄田野上劳忙半世的人,终于等来草木青青的一年。

一小片。

草木会不会等到我出人头地的一天?
这些简单地长几片叶、伸几条枝、开几瓣小花的草木,从没长高长大、没有茂盛过的草木,每年每年,从我少有笑容的脸和无精打采的行走中,看到的是否全是不景气。

我活得太严肃,呆板的脸似乎对生存已经麻木,忘了对一朵花微笑,为一片新叶欢欣和激动。

这不容易开一次的花朵,难得长出的一片叶子,在荒野中,我的微笑可能是对一个卑小生命的欢迎和鼓励。

就像青青芳草让我看到一生中那些还未到来的美好前景。

(节选自《对一朵花微笑》)
(三)
有时想想,在黄沙梁做一头驴,也是不错的。

只要不年纪轻轻就被人宰掉,拉拉车,吃吃草,亢奋时叫两声,平常的时候就沉默,心怀驴胎,想想眼前嘴前的事儿。

只要不懒,一辈子也挨不了几鞭。

况且现在机器多了,驴活得比人悠闲,整日在村里村外溜达,调情撒欢。

不过,闲得没事对一头驴来说是最最危险的事。

好在做了驴就不想这些了,活一日乐一日,这句人话,用在驴身上才再合适不过。

做一条小虫呢,在黄沙梁的春花秋草间,无忧无虑把自己短暂快乐的一生蹦跶完。

(C)。

许多年头都是一样的,麦子青了黄,黄了青,变化的仅仅是人的心境。

做一条狗呢?
或者做一棵树,长在村前村后都没关系,只要不开花,不是长得很直,便不会挨斧头。

一年一年地活着。

叶落归根,一层又一层,最后埋在自己一生的落叶里,死和活都是一番境界。

如此看来,在黄沙梁做一个人,倒是件极普通平凡的事。

大不必因为你是人就趾高气扬,是狗就垂头丧气。

在黄沙梁,每个人都是名人,每个人都默默无闻。

每个牲口也一样,就这么小小的一个村庄,谁还能不认识谁呢。

谁和谁多少不发生点关系,人也罢牲口也罢。

(节选自《人畜共居的村庄》)
(注)刘亮程,新疆人,1962年出生在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种过地,放过羊,当过十几年乡农机管理员。

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几乎所有文字都在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在不慌不忙中努力接近一种自然生存。

1.(散文·读法)根据选文,将下面三个句子填入相应位置,并归纳散文阅读的一种方法。

2.(散文·内容)根据选文概括描述对象生命状态的共性,并归纳刘亮程“乡土散文”的选材特点。

3.(散文·语言)结合语境,品读下面句子,选择一个句子分析表达效果,并归纳刘亮程“乡土散文”语言表达的特点。

4.(散文·意义)第二届“冯牧文学奖”评委会在给刘亮程的获奖评语中说:他单纯而丰饶的生命体验来自村庄和田野,在日常生活的诗意感悟中通向“人的本来”。

结合三则选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1)C (2)B (3)A
归纳读法:阅读散文应该抓住作者直接抒发情思的语句,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寄寓文中的情感与哲思。

2.简单(或:简洁)、快乐、满足
归纳特点:他的文章描述的内容是虫子、绿草、一朵野花、一头驴、一棵树,展现简单快乐的生命状态。

3.(1)句:作者站在虫子的角度,认识到它们短暂人生中一无所成的生命状态,也领悟到这是一种简洁到只剩快乐的生命状态,表现了作者对“生命本来”(或:简单生命、生命原貌)的一种领悟。

(3)句:作者站在驴的角度,感受驴的日常生活和心理状态,体会到驴的“活一日乐一日”的简单满足的生命状态,也表现了作者对自然万物的生命体验的感悟。

归纳特点:刘亮程的散文多用拟人手法,使他笔下的虫子、草木、驴有了思想,有了灵性。

他对自然万物的表达饱含生命体验,深刻地展现人类对自然万物、宇宙生命的感悟。

4.示例:作者在夏天的地头酣然入睡,躺在交织着自然万物声音的诗意田野上,醒来时发现自己的身体已经成了小虫们“辽阔的田野”。

在这样一种诗意的日常感悟中,作者对我与大地、虫子与我的关系展开了思考,领悟到大地的宽容,感悟到人与虫子的平等。

在对虫子生命状态的沉思中,作者体会到尽管它们短暂的人生似乎空白,却拥有“我们这些在漫长岁月中寻找痛苦和烦恼的聪明的大生命”所没有的简洁到只剩下快乐的生命状态,而这种生命状态恰恰是“生命的本来”。

【解析】
【分析】
1.此题考查的是从文中捕捉信息的能力。

“我们这些聪明的大生命却在漫长岁月中寻找痛苦和烦恼”,写了人类在喧嚣的世界中无尽的烦恼,所以连接(3)句“一个听烦市嚣的人,躺在田野上听听虫鸣该是多么幸福。

”较合适。

“虽不能像一头牛一样扑过去,猛吃一顿,但我可以在绿草中睡一觉”,写出了作者对草地,对大自然的喜爱,所以此处连接“和我喜爱的东西一起睡,做一个梦,也是满足”。

“无忧无虑把自己短暂快乐的一生蹦跶完”写出了小虫如何享受短暂的生命,所以连接“虽然只看见漫长岁月悠悠人世间某一年的光景,却也无憾”。

故顺序为:(1)C (2)B (3)A
2.此题考查的是对内容的感知和理解。

通读全文,作者写到了农村生活当中的一些形象:草、树、花、驴子、小虫等,这些形象在作者看来都很简单,很快乐,并能充分享受大自然。

通过这些可以看出他的文章描述的内容是虫子、绿草、一朵野花、一头驴、一棵树,展现快乐的生命状态。

有一种淳朴简单的美。

据此作答。

3.此题考查的是句子赏析。

我们可以采用的答题模式是:此句运用了(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方法、词语)+表达效果(如生动形象、生动细腻)+写出了的内容+表达的情感。

(1)运用拟人,作者站在虫子的角度,感叹它们短暂人生中一无所成的生命状态,同时也领悟到这种简洁而快乐的生命状态,表现了作者对简单生命的一种领悟。

(2)运用拟人,作者站在驴的角度,写了驴的日常生活和心理状态,表现了驴“活一日乐一日”的简单满足的生命状态,同时也表现了的感悟。

4.此题考查的是对文段主旨的感悟。

“人的本来”指的是那种最简单最容易满足的生活状态,文中作者写到了草、花朵、树、虫子、驴,作者分别站在它们的角度体会生命的状态,并表现了作者对这种状态的
追求和向往。

据此理解作答。

6.记叙文阅读
滴水之恩
唐敏
①紫红色的天空渐渐变成暗黑,我孤单地走在村路上。

②为了寻找据说矗立在附近田野中的“字库”古塔,我来到这个金黄菜花亦开亦败的陌生乡间。

当我绕过好些小桥流水人家,再寻回先前下车的小街时,早已错过了返程的班车。

想起明早课堂上那十多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我踏上了30里的归途。

③雷声从远处沉沉地压过来,闪电已在天边耀眼地勾勒……
④我边走边期盼着能搭上顺路的车。

一辆卡车嘶吼着爬上山坡,然而司机丝毫不理会我极力挥舞的手臂,绝尘而去。

⑤雷声越滚越近,大雨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瓢泼而下。

⑥终于,一辆小拖车被我拦在了路中央。

烟尘未散,我已冲到了驾驶室的窗下。

看到司机的一瞬间,我便认出了他……
⑦几个月前,我来到马山小镇见习,看见他颓废地斜靠在土墙根下,衣衫不整,须发蓬乱,无神地半合着眼。

人们在他身边窃议着,却不愿多事,怕帮助这样一个来路不明的人会给自己惹来意想不到的麻烦。

虽然这个潦倒的人并没有在面前放一只乞讨钱币的碗,但我确信,他一定又渴又饿,于是我到几步之外的茶水摊买了一杯水、一块糕递给他。

他无神的眼并没有因我的热心而闪亮,他甚至都未抬眼看一看,便自顾自地吞食起来。

“快散集了,要去哪里,你也该去了。

”我规劝了那个流浪汉一句,便走开了。

⑧眼前这个人虽然整洁而精神,我还是认出了他。

我焦灼地问:“去马山吗?”他迟疑了一会儿,点了点头。

我连声道谢,赶紧爬进了驾驶室。

⑨小拖车颠簸着,他燃着的烟头,红红的亮点忽明忽灭。

“你是马山人?”他问。

我摇摇头:“不是,我在那儿见习。

”他有点失望:“我倒曾遇到过一个马山人呢,那真是个好人……”话题断了,黑暗中,他似乎笑了笑。

⑩四周静静的,只有雨点叩窗的脆响。

他忽然说:“说起来那次去马山,怪难为情的。

那时我赌输了,输得精光,被撵出来,没脸回家,流落到马山,有个人给我水喝,给我吃的,可惜我不认得她,要不,真得好好谢谢她。

”我试探道:“就因为那个人送你一点水、一点吃的吗?”
⑪他不屑地看了我一眼:“你不懂,我那时候心灰意冷。

她劝我:‘快散集了,要去哪里,你也该去了。

’我听了她的劝告,回家了。

唉,我真的不知怎样感谢她,要不是她那一杯水、一块糕、一句话,我现在还不晓得会怎样呢!”
⑫他没有认出我来。

我心中有掩饰不住的喜悦,想不到那件小事会对他帮助那样大。

“我也很感谢你,要不是搭上你的车,这会儿我还在山路上挨雨淋呢!”我决定不提看见他潦倒情形的就是我。

因为我不仅想维护他的尊严,还想让他拥有一份完整的助人的快乐和自豪。

⑬他听了果然高兴:“其实你也不用谢我,要谢该谢那个给我水喝的人。

那次之后,我才晓得,人有时候是多么需要旁人帮一把啊。

”他深吸了一口烟,然后徐徐吐出。

我用力地点点头。

⑭“马山到了!”他刹住车。

我道着谢,请他下来喝杯热茶休息一会儿。

他笑了笑,一边倒车一边说:“我还得赶回去运货呢——本来,我的车是不到马山的。

再见!”雨滴在车身上,溅出了大朵大朵亮丽的水花……
⑮人生就是这么奇妙,当初的滴水之恩,在后来的生活中却得到了别人的涌泉相报,举手之劳,换来的是爱心的传递。

(选用时有删改)
1.阅读全文,根据提示填写下面表格。

2.第⑦段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3.第⑧段中的“他”为什么迟疑?
4.说说第⑭段画线句子的含义。

雨滴在车身上,溅出了大朵大朵亮丽的水花……
5.文中的“我”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案】1.(1)天空暗黑时(2)“我”拦住了一辆小拖车(3)“我”得知小拖车司机是特意送“我”回马山的。

2.这段运用了插叙,记叙了小拖车司机在马山潦倒时“我“帮助并规劝他的事情,为下文他特意送“我”回马山做铺垫。

3.他本来是不去马山的,全考虑是否送“我”去马山,所以“迟疑了一会儿。


4.表面上描写了雨滴在车身上的美丽情景,实际上指“我”的帮助使小拖车司机产生的可喜变化。

5.①善良,有爱心,乐于助人:为潦倒的他买水买糕,并劝他回家。

②细心体贴,尊重他人:没有言明“我”曾帮助过他,维护他的尊严,让他拥有一份完整的助人的快乐和自豪。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从文中搜集信息的能力,面对此类试题一定要本着忠于原文的原则,从原文中寻找答案。

文章开头“紫红色的天空渐渐变成暗黑”交代了时间,由于我错过车,所以不得不步行回去,然而天气突然变化,这时“一辆小拖车被我拦在了路中央”,于是“我”上了车,一路上我们谈了很多,下车时司机的“本来,我的车是不到马山的”,让我得知司机是特意来送我的,让“我”非常感动。

据此作答。

2.此题考查的是记叙顺序。

解答此类试题之前首先要知道记叙顺序包括:顺叙、倒叙、插叙。

顺叙即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记叙;倒叙即先写出事件的结局,然后再讲事件的起因和经过;插叙主要是在文章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