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13课《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 1
第13课《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声音”的第1课。本单元学习的 都是与声音相关的科学知识,“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是本单元的知识基础,所以本 课要帮助学生建构单元的核心概念“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声音是每个人都很熟 悉的事物,但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大部分的学生还是很难说清楚的。课文通过对模拟 乐音是物 体振动产生的。
七、板书设计
第13课 声音的产生
古筝 排箫 大鼓
橡皮筋 试管 小鼓 其他物体
发声时的 共同特点
出现 振动 停止
小结: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
声音停止时 的共同特点
音叉 三角铁 ……
(设计者:孙宏)
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 3
2.活动2:振动与声音 任务:观察身边更多物体发声时的现象,看看有没有振动现象。 问题:课堂上可以观察哪些物体发声?怎样观察它们的振动? 交流:学生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准备的材料,板书可以观察的内容。 实验:分组观察,教师巡视。 汇报:分组汇报,教师归纳。 小结:喉咙、音叉、小喇叭等在发声时都有振动。 提问:如果振动停止了,还会有声音吗? 讨论:学生讨论,汇报自己的想法,教师点评。 实验:指导学生先敲击音叉发出声音,再用手按住音叉,让振动停止,然后观察是 否还有声音发出。 汇报:分组汇报,教师归纳。 小结:物体发出声音时都有振动的现象,振动停止了,声音也没有了。所以,声音 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课件、试管、小鼓、音叉、水槽、小喇叭。 学具准备:橡皮筋。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任务驱动 媒体:出示本课课题和驱动图。 问题:为什么吹、拉、弹可以让乐器发出声音? 汇报:学生讨论,汇报自己的观点。 思考:教师归纳引导,并提出思考问题,乐器发声部位在发声时有没有共同特点? (二)活动探究 1.活动1:乐器发声的秘密 问题:古筝、排箫、鼓的发声部位是在哪里?下面哪些器材发声的部位与这几种乐 器类似? 汇报:学生回答。 小结:橡皮筋类似古筝那样是靠弦发声的,试管类似排箫那样靠一端开放一端封闭 的管子发声的,铁罐和鼓一样都是靠鼓面发声的。 任务:用橡皮筋、试管、铁罐代替古筝、排箫和鼓,分别让它们发出。 声音,观察发声时它们的变化,比较一下,这些变化有什么共同特点。 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观察比较实验现象并记录,教师巡视。 (对于试管,学生可能没有观察到什么明显的变化。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试管本身 似乎没有什么变化,那么试管里面有什么呢?学生理解了试管内的空气也可能是发出声 音的物体后,指导学生放一小纸条在试管内,再去吹气让试管发声,并观察现象。) 汇报:分组汇报自己的发现,教师归纳。 小结:橡皮筋、铁罐、空气都发生了振动。 讨论:振动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运动形式? 汇报:学生汇报自己的观点,描述振动的特点(快速、往复)。 小结: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橡皮筋、铁罐、试管内的空气,在发声时都有振动。由 此,我们可否大胆推测,物体发声时都有振动的现象(板书)?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于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大多认识不多。主要原因是物体产生声音时的 振动现象一般不是很显著,学生在生活中也不会特意去注意这些现象。例如人们听音乐 时,关注的主要是旋律和节奏,很少去观察琴弦如何振动。但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 一定的观察能力,也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所以,只要实验目的明确,学生通过观察实 验现象,并加以对比分析,是可以归纳总结出实验现象的共同特征。物体的振动是一种 怎样的运动形式?学生的描述可能不是特别的准确,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帮助学生 理解振动的特点,从而理解物体振动产生声音这个科学概念。
三、教学目标
1.能举例说明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 2.观察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现象,并尝试进行描述。 3.能尝试对观察的现象进行解释。 4.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乐于合作的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归纳出物体发声现象的共同特点。
第13课《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声音”的第1课。本单元学习的 都是与声音相关的科学知识,“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是本单元的知识基础,所以本 课要帮助学生建构单元的核心概念“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声音是每个人都很熟 悉的事物,但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大部分的学生还是很难说清楚的。课文通过对模拟 乐音是物 体振动产生的。
七、板书设计
第13课 声音的产生
古筝 排箫 大鼓
橡皮筋 试管 小鼓 其他物体
发声时的 共同特点
出现 振动 停止
小结: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
声音停止时 的共同特点
音叉 三角铁 ……
(设计者:孙宏)
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 3
2.活动2:振动与声音 任务:观察身边更多物体发声时的现象,看看有没有振动现象。 问题:课堂上可以观察哪些物体发声?怎样观察它们的振动? 交流:学生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准备的材料,板书可以观察的内容。 实验:分组观察,教师巡视。 汇报:分组汇报,教师归纳。 小结:喉咙、音叉、小喇叭等在发声时都有振动。 提问:如果振动停止了,还会有声音吗? 讨论:学生讨论,汇报自己的想法,教师点评。 实验:指导学生先敲击音叉发出声音,再用手按住音叉,让振动停止,然后观察是 否还有声音发出。 汇报:分组汇报,教师归纳。 小结:物体发出声音时都有振动的现象,振动停止了,声音也没有了。所以,声音 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课件、试管、小鼓、音叉、水槽、小喇叭。 学具准备:橡皮筋。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任务驱动 媒体:出示本课课题和驱动图。 问题:为什么吹、拉、弹可以让乐器发出声音? 汇报:学生讨论,汇报自己的观点。 思考:教师归纳引导,并提出思考问题,乐器发声部位在发声时有没有共同特点? (二)活动探究 1.活动1:乐器发声的秘密 问题:古筝、排箫、鼓的发声部位是在哪里?下面哪些器材发声的部位与这几种乐 器类似? 汇报:学生回答。 小结:橡皮筋类似古筝那样是靠弦发声的,试管类似排箫那样靠一端开放一端封闭 的管子发声的,铁罐和鼓一样都是靠鼓面发声的。 任务:用橡皮筋、试管、铁罐代替古筝、排箫和鼓,分别让它们发出。 声音,观察发声时它们的变化,比较一下,这些变化有什么共同特点。 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观察比较实验现象并记录,教师巡视。 (对于试管,学生可能没有观察到什么明显的变化。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试管本身 似乎没有什么变化,那么试管里面有什么呢?学生理解了试管内的空气也可能是发出声 音的物体后,指导学生放一小纸条在试管内,再去吹气让试管发声,并观察现象。) 汇报:分组汇报自己的发现,教师归纳。 小结:橡皮筋、铁罐、空气都发生了振动。 讨论:振动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运动形式? 汇报:学生汇报自己的观点,描述振动的特点(快速、往复)。 小结: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橡皮筋、铁罐、试管内的空气,在发声时都有振动。由 此,我们可否大胆推测,物体发声时都有振动的现象(板书)?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于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大多认识不多。主要原因是物体产生声音时的 振动现象一般不是很显著,学生在生活中也不会特意去注意这些现象。例如人们听音乐 时,关注的主要是旋律和节奏,很少去观察琴弦如何振动。但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 一定的观察能力,也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所以,只要实验目的明确,学生通过观察实 验现象,并加以对比分析,是可以归纳总结出实验现象的共同特征。物体的振动是一种 怎样的运动形式?学生的描述可能不是特别的准确,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帮助学生 理解振动的特点,从而理解物体振动产生声音这个科学概念。
三、教学目标
1.能举例说明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 2.观察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现象,并尝试进行描述。 3.能尝试对观察的现象进行解释。 4.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乐于合作的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归纳出物体发声现象的共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