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部分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年秋季湖北省部分高中联考协作体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答案在最后)
命题学校:
考试时间:2024年11月12日14:30-17:00试卷满分:150分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考号、班级、姓名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填空题和解答题的作答: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满分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传统法律文化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法律精神和制度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先人们早就开始探索如何驾驭人类自身这个重大课题,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汉唐时期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典。

我国古代法制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智慧和资源,中华法系在世界几大法系中独树一帜。


经过长期发展演进,中华法系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中华法制文明的深厚底蕴,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有很多优秀的思想和理念值得传承和弘扬。

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发展很早的国家之一,法制文明的历史源远流长。

法律制度作为文物典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史上大放异彩。

早在公元前21世纪的夏代便产生了习惯法,夏朝之后的殷商进一步发展了奴隶制法律制度,至西周臻于完善。

夏商周三代法制的发展,尤其是西周的礼乐刑罚制度,为中国封建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法家主张“以法而治”,战国时期李悝的《法经》创新封建法典体制。

西汉时形成的汉律60篇,两汉沿用近400年。

唐太宗以奉法为治国之重,一部《贞观律》蔚为大观。

在《贞观律》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唐律疏议》,成为中华法系代表之作。

汉唐诸代君臣和思想家熔礼义刑德于一炉,使中国封建法制呈现出国法、天理、人情融合的鲜明特色。

隋唐时,中华法制文明逐渐定型与完备,中华法系日臻成熟。

“以礼入法,得古今之平”的《唐律疏议》,
以其完备的体例、严谨而丰富的内容成为封建法典的范本,在中华法制文明发展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后世立法产生深刻影响。

不仅如此,《唐律疏议》的基本原则和具体制度还超越国界,成为不少国家学习的范本。

与大陆法系、英美法系、伊斯兰法系等不同,中华法系是在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中华法制文明的深厚底蕴。

在内涵和外延上,中华法系与中华传统法律文化是相通的。

它体现着中华传统道德、政治、哲学、伦理等理念,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又寻求自然与社会秩序的和谐。

礼法结合是中华法系的重要特征。

中国古代注重教化,反对“不教而诛”。

“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礼法并重、隆礼重法方为治国之良策。

出礼入刑、隆礼重法,是中华法制文明的独特智慧。

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主张“天下无讼”“以和为贵”,崇尚人际和谐的社会环境。

以无讼为有稳,通过道德教化劝民止讼:坚持官府调解和民间调解并行,通过定分止争促民息讼,从而实现和睦无争、礼义有序的社会状态。

无讼与和谐体现着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的一种价值取向。

明德慎罚是从西周时期就形成的思想。

明德就是倡导敬德、保民,慎罚就是主张刑罚得中,实施德教德治,刑罚适中宽缓。

“德主刑辅”的思想在西汉时期确立,强调“厚其德而简其刑”。

唐代主张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治理国家和社会要把德礼教化与法律惩罚结合起来,德礼教化为根本,法律惩罚是辅助。

(摘编自夏锦文《中华法制文明具有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材料二: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

经过长期发展,我国古代在社会治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和智慧,构建起一系列法律制度,以保障社会安全、应对风险灾害等,展现出强大的制度建设能力。

援法断罪、罚当其罪,是中国传统法律制度的一个鲜明特点。

古代社会依据案件的严重程度、不同性质,采取不同处理方式。

官府往往集中力量处理重大刑案,而将其他纠纷放至地方自理或民间调处。

在处理重大刑案时,要求官员严格引据成文法,涉及重刑必须经过上报文牍和逐级复核程序,适用错案严格归责的处分规则,这体现了对法律及其执行过程的充分重视。

在这方面,历代律典、则例都有明确规定。

在清代,对故意或过失导致判罚偏差的官员,《吏部处分则例》规定了详细的处罚措施。

在处理各类案件时,我国传统法律制度强调德主刑辅、情法结合。

汉代儒家学者倡导引入《春秋》等儒家经典作为审理案件的依据。

从当时的历史条件看,这种“引经决狱”的方式在缓解律令苛酷、实现礼与刑的结合上具有积极意义。

在具体案件处理过程中,以道德教化为主、与刑罚手段并用,兼顾情理法等进行全面评判,努力实现罪罚相当、礼法平衡。

历代刑案和判牍文书的记载显示,裁判者们不仅在民事诉讼中兼顾天理、国法、人情等各种因素,而且在命盗刑案中也充分考虑司法的道德教化效果和礼法平衡的实现。

事理、情理、法理相结合,是我国古代司法的重要特色。

今天,我们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仍然需要面对纠纷化解、情理法关系等问题,中国传统法律制度中的慎刑、平等、恤刑等思想观念可以提供启迪。

研究中国传统法律制度,我们还可以发现,许多较为系统、运行有效的制度安排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汲取前代历史经验教训、顺应时代变迁的基础上,历经较长时间演变而成。

这种演变凸显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强大适应力和生命力。

(摘编自王志强《注重事理、情理、法理相结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探索如何驾驭人类自身这一课题的过程中,中华传统法律从无到有,再到发展较完备,中华法系成为独树一帜的法律体系。

B.无讼在维持中国传统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百姓长期进行道德教化即可实现“天下无讼”。

C.作为文物典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法律制度先后涌现出西周礼乐刑罚制度、汉律、《贞观律》等典型代表。

D.古代官府往往集中力量处理重大刑案,在处理重大刑案过程中对错案严格归责等做法,这体现了对法律及其执行过程的充分重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法制文明的发展历史十分悠久,产生于4000多年前的夏代的习惯法,已经是当时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

B.《唐律疏议》可以体现国法、天理、人情三者融合的特点,它不仅在中国有重要影响,其中的基本原则和具体制度在国外也是不少国家学习的法典范本。

C.从“明德慎罚”到“德主刑辅”再到“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变化中可知,随着历史发展,刑罚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小。

D.《春秋》等儒家经典被引入到古代案件审理中,在缓解法律严苛的同时,也实现了罪罚相当、礼法平衡。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观点与材料二观点最相同的一项是()
A.“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韩非子》
B.“法者,治之端也。

”——《荀子》
C.“法,国之权衡也,时之准绳也。

权衡所以定轻重,准绳所以正曲直。

”——《贞观政要》
D.“法意、人情,实同一体。

徇人情而违法意,不可也;守法意而拂人情,亦不可也。

权衡于二者之间,使上不违于法意,下不拂于人情,则通行而无弊矣。

”——南宋《名公书判清明集》的判词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

5.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中华传统法制文明对当今社会的积极意义有哪些。

【答案】1.B 2.B
3.D
4.
①论证结构上,采用了总分的结构。

②先总写中华传统法律文化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法律精神和制度品格,有很多优秀的思想和理念值得传承和弘扬。

然后分别写中华法系的特点,即呈现出国法、天理、人情融合的鲜明特色;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中华法制文明的深厚底蕴;注重礼法结合;主张“天下无讼”“以和为贵”,崇尚人际和谐的社会环境;提倡明德慎罚。

5.
①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主张“天下无讼”“以和为贵”,崇尚人际和谐的社会环境对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

②中华法系是在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中华法制文明的深厚底蕴。

对我们增强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具有积极意义。

③中国传统法律制度中的慎刑、平等、恤刑等思想观念可以给我们推进社会治理,面对纠纷化解、情理法关系等问题提供启迪。

④研究中国传统法律制度,我们可以汲取前代历史经验教训。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两则材料展现了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材料一阐述了中华法系的历史发展、独特特征及其对后世和国际的影响,强调了礼法结合、德主刑辅等理念。

材料二从社会治理的角度,探讨了古代法律制度在案件处理中的智慧和经验,强调了情理法结合的重要性。

文章揭示了中华传统法律文化在现代社会治理中的启示和价值。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B.“对百姓长期进行道德教化即可实现‘天下无讼’”错误。

根据材料一“以无讼为有稳,通过道德教化劝民止讼:坚持官府调解和民间调解并行,通过定分止争促民息讼,从而实现和睦无争、礼义有序的社会状态”可知,“止讼”并不等于实现“天下无讼”,原文并没有说对百姓长期进行道德教化即可实现“天下无讼”。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A.“产生于4000多年前的夏代的习惯法,已经是当时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错误。

根据材料一“早在公元前21世纪的夏代便产生了习惯法,夏朝之后的殷商进一步发展了奴隶制法律制度,至西周臻于完善。

夏商周三代法制的发展,尤其是西周的礼乐刑罚制度,为中国封建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春秋战国时期就
有了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可知,夏代的习惯法是奠定基础,春秋战国时期才有了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

C.“随着历史发展,刑罚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小”错误。

根据材料一“治理国家和社会要把德礼教化与法律惩罚结合起来,德礼教化为根本,法律惩罚是辅助”可知,虽然在治理国家和社会时要以德礼教化为根本,但刑罚在社会中仍然起着重要作用。

选项所说的“从‘明德慎罚’到‘德主刑辅’再到‘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变化”都是为了说明中华法制文明具有深厚底蕴,以道德教化为主、与刑罚手段并用,兼顾情理法的特点。

并不是为了说明“随着历史发展,刑罚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小”。

D.“也实现了罪罚相当、礼法平衡”错误。

根据材料二“在具体案件处理过程中,以道德教化为主、与刑罚手段并用,兼顾情理法等进行全面评判,努力实现罪罚相当、礼法平衡”可知,“努力实现”不是“实现了”,这样做是在努力实现罪罚相当、礼法平衡,而并不是已经实现了。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的观点是中国传统法律制度注重事理、情理、法理相结合。

援法断罪、罚当其罪,是中国传统法律制度的一个鲜明特点。

在处理各类案件时,我国传统法律制度强调德主刑辅、情法结合。

A.强调我们要奉法,奉法使国家强大,侧重说“奉法”在国家中的重要意义。

B.强调法制是政治(治理国家)的开端。

C.法,是国家的秤,是社会的准绳。

秤是用来判定轻重的,准绳是用来纠正弯曲的。

用它们来比喻法治,非常形象地说明了法律是规范人们行动的准则。

D.强调中国古代司法官在裁判案件时,需情法两平,断以法意,参以人情。

这符合材料二的观点。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论证思路的能力。

①论证结构上,本文采取了总分结构。

②第一段“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传统法律文化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法律精神和制度品格”,第二段“中华法系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中华法制文明的深厚底蕴,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有很多优秀的思想和理念值得传承和弘扬”,总写中华传统法律文化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法律精神和制度品格,有很多优秀的思想和理念值得传承和弘扬。

剩下的段落分别说明中华法系的特点。

第三段“汉唐诸代君臣和思想家熔礼义刑德于一炉,使中国封建法制呈现出国法、天理、人情融合的鲜明特色”表明中华法系呈现出国法、天理、人情融合的鲜明特色;第四段“与大陆法系、英美法系、伊斯兰法系等不同,中华法系是在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显示了中
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中华法制文明的深厚底蕴”表明中华法系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中华法制文明的深厚底蕴;第五段“礼法结合是中华法系的重要特征”表明中华法系注重礼法结合;第六段“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主张‘天下无讼’‘以和为贵’,崇尚人际和谐的社会环境”表明中华法系主张“天下无讼”“以和为贵”,崇尚人际和谐的社会环境;第七段“明德慎罚是从西周时期就形成的思想”表明中华法系提倡明德慎罚。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

①由材料一“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主张‘天下无讼’‘以和为贵’,崇尚人际和谐的社会环境”可知,中华传统法律文化强调“天下无讼”“以和为贵”,提倡通过道德教化劝民止讼,以及通过官府调解和民间调解解决纠纷,以达到人际和谐。

这一理念对于现代社会解决矛盾冲突、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它鼓励通过非诉讼途径解决问题,减少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

②由材料一“我国古代法制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智慧和资源,中华法系在世界几大法系中独树一帜”“中华法系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中华法制文明的深厚底蕴,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有很多优秀的思想和理念值得传承和弘扬”可知,中华法系独树一帜,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深厚的法制文明底蕴。

这不仅是一种历史遗产,更是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资源。

了解和传承这些优秀的法律文化和理念,有助于增强国民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促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建设。

③由材料二最后一段“今天,我们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仍然需要面对纠纷化解、情理法关系等问题,中国传统法律制度中的慎刑、平等、恤刑等思想观念可以提供启迪”可知,中国传统法律制度中的慎刑、平等、恤刑等思想观念,以及“援法断罪、罚当其罪”的原则,对于现代社会治理具有重要启示。

这些理念强调在处理案件时应综合考虑情理法,追求公平正义,避免过度依赖严刑峻法,而是注重教育和预防,这对于当前社会治理中如何平衡法律的刚性和灵活性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④由材料二最后一段“研究中国传统法律制度,我们还可以发现,许多较为系统、运行有效的制度安排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汲取前代历史经验教训、顺应时代变迁的基础上,历经较长时间演变而成”可知,研究和借鉴古代法律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许多有效的制度设计都是在不断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完善的。

这种渐进式的改革模式,对于今天的法治建设同样适用。

它提醒我们在推进法治现代化的过程中,既要勇于创新,也要善于总结历史经验,确保改革的稳健性和可持续性。

(二)现代文阅读Ⅱ。

(本题共4小题,满分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白洋淀边的一次小斗争
孙犁
有一天,我送一封信到同口镇去,在那漫天漫地的芦苇里穿过,芦苇正好一人多高,还没有秀穗,我用两手拨开一条小道,脚下的水也有半尺深。

走了半天,才到了淀边,拨开芦苇向水淀里一望,太阳照在水面上,白茫茫一片,一个船影儿也没有,我吹起暗号,吹过之后,西边芦苇里就哗啦啦响着,钻出一只游击小艇来,撑船的还是那个爱说爱笑的老头儿。

他一见是我,忙把船靠拢了岸。

我跳上去,他说:“今天早啊。


我说:“道远。


他使竹篙用力一顶,小艇箭出弦一般,窜到淀里。

四外没有一只船,只有我们这只小艇,像大海上漂着一片竹叶,目标很小。

老头儿爱交朋友,干抗日的活儿很有瘾,充满必胜情绪,他好打比方,证明我们一定胜利,他常说:“别看那些大事,就只是看这些小事,前几年是怎样,这两年又是怎么样啊!”
过去,他是放鱼鹰捉鱼的,他只养了两只鹰,和他那个干瘦得像柴火棍一样的儿子,每天从早到晚在淀里捉鱼。

而且父子两个是全凭那两只鹰来养活的,那是心爱的东西,可是为了多打鱼多卖钱,就得用一种东西紧紧地卡住鱼鹰的嗓子,使它吞不下它费劲捉到的鱼去。

老头儿是最心疼那两只鹰的,他说,别人就是拿二十只也换不了去。

老头儿说,这两只鹰,每年要给他捉上一千斤鱼。

鬼子第一次进攻水淀,在淀里抢走了他那两只鱼鹰,带到端村,放在火堆上烧吃了。

于是,儿子去参加了水上游击队,老头儿把小艇修理好,做交通员。

老头儿乐观,好说话,可是总好扯到他那两只鹰上,这在老年人,也难怪他。

这一天,又扯到这上面,他说:“要是这两年就好了,要在这个时候,我那两只水鹰一定钻到水里逃走了,不会叫他们捉活的去。


可是这一回他一扯就又扯到鸡上去,他说:“你知道前几年,鬼子进村,常常在半夜里,人也不知道起床,鸡也不知道撒窠,叫鬼子捉了去杀了吃了,这两年就不同了,人不在家里睡觉,鸡也不在窠里宿。

有一天,在我们镇上,鬼子一清早就进村了,一个人也不见,一只鸡也不见,鬼子和伪军们在街上,东走走西走走,一点食也找不到。

后来有一个鬼子在一株槐树上发现一只大红公鸡,他高兴极了,就举枪瞄准。

公鸡见他一举枪,就哇的一声飞起来,跳墙过院,一直飞到那村外。

那鬼子不死心,一直跟着追,一直追到苇垛场里,那只鸡就钻进了一个大苇垛里。


没到过水淀的人,不知道那苇垛有多么大,有多么高。

一到秋后霜降,几百顷的芦苇收割了,捆成捆,用船运到码头旁边的大场上,垛起来,就像有多少高大的楼房一样,白茫茫一片。

这些芦苇在以前运到南方北方,全国的凉棚上的,炕上的,包裹货物的席子,都是这里出产的。

老头儿说:“那公鸡一跳进苇垛里,那鬼子也跟上去,攀登上去,他忽然跳下来,大声叫着,笑着,往村里跑。

一时他的伙伴们从街上跑过来,问他什么事,他叫着,笑着,说他追鸡,追到一个苇垛里,上去一看,里面藏着一个女的,长得很美丽,衣服是红色的。

五六个鬼子饿了半夜找不到个人,找不到东西吃,早就气坏了,他们正要撒撒气,现在又找到了这样一个好欺侮的对象,他们向前跃进,又嚷又笑,跑
到那个苇垛跟前。

追鸡的那个鬼子先爬了上去,刚爬到苇垛顶上,刚要直起身来喊叫,那姑娘一伸手就把他推下来。

鬼子仰面朝天从三丈高的苇垛上摔下来,别的鬼子还以为他失了脚,上前去救护他。

这个时候,那姑娘从苇垛里钻出来,咬紧牙向下面投了一个头号手榴弹,火光起处,炸死了三个鬼子。

人们看见那姑娘直直地立在苇垛上。

她才十六七岁,穿一件褪色的红布褂,长头发上挂着很多芦花。


我问:“那个追鸡的鬼子炸死了没有?”
老头儿说:“手榴弹就摔在他的头顶上,他还不死?剩下来没有死的两三个鬼子爬起来就往回跑,街上的鬼子全开来了,他们冲着苇垛架起了机关枪,扫射,扫射,苇垛着了火,一个连一个,漫天的浓烟,漫天的大火,烧起来了。

火从早晨一直烧到天黑,照得远近十几里地方都像白天一般。


老头儿又扯到那只鸡上,他说:“你看怪不怪,那样大火,那只大公鸡一看势头不好,它从苇子里钻出来,三飞两飞就飞到远处的苇地里去了。


我问:“那么那个姑娘呢,她死了吗?”
老人说:“她更没事。

她们有三个女人躲在苇垛里,三个鬼子往回跑的时候,她们就从上面跳下来。

穿过苇垛向淀里去了。

到同口,你愿意认识认识她,我可以给你介绍,她会说得更仔细,我老了,舌头不灵了。


最后老头说:“同志,咱这里的人不能叫人欺侮,尤其是女人家,那是情愿死了也不让人的。

可是以前没有经验,这两年就不同了啊!要不我说,假如是在这两年,我那两只水鹰也不会叫兔崽子们捉了活的去!”
1945年
(选自《孙犁集》,有删改)文本二:
孙犁先生用诗情画意的笔致来书写抗日战争时期坚忍乐观的中国军民,将写人、写景、叙事、抒情融于一体,从中发掘出生活的诗意和人情美的光华。

他的作品伴随了我这一代人的成长。

当我一再重读孙犁先生的作品时,那些女孩子们——年轻的、鲜亮的生命,美好有如初春的平原上绯红的朝霞,就会被重新召唤出来,让人惦记,让人怀念。

我怀念水生嫂、吴召儿、妞儿们,那是因为,她们身上有孙犁先生一生所信仰和追寻的“美好的东西”。

那些女孩子们,就是孙犁心目中人民的代表,“美”与“善”的化身。

作为晚辈,我受到过孙犁先生的恩泽。

1982年夏,我发表了短篇小说《哦,香雪》,并未引起太大反响。

我将载有这篇小说的《青年文学》杂志寄给孙犁先生,先生回信中说:“这篇小说,从头到尾都是诗,它是一泻千里的,始终一致的。

这是一首纯净的诗。

我也写过一些女孩子,哪里有你写得好!”
(节选自铁凝《怀抱着胸中那一簇火焰——孙犁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为“白洋淀边的一次小斗争”,主要指红衣少女与鬼子作战的故事情节,作者将宏大的抗日战争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