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儒道互补之孟子见梁惠王》(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道互补》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儒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
“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
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理解所选课文的主要思想,熟读、背诵一些片段。
第三课时《孟子见梁惠王》
一、导入:
以孔子的话导入:
子曰:“君子义以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威慑灵公》)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
教师明确:
在孔子的心目中,“义”就是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什么事。
“义”和“利”是一对矛
盾的概念。
“义以为质”,质就是质干、根基的意思。
孟子对“仁”“义”的解说有新的
发挥:
“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离娄上》)
意思是人心应该居于“仁”,人的行为则应该以“义”为准则。
也就是说,蕴涵在内心为“仁”,而发之于外则为“义”。
这样,孟子把“仁”的内涵和要求简明化了。
接下来,我们看看孟子是怎样高举“仁义”的旗帜,如何去游说诸侯的。
(板书课题)
二、孟子其人其书
因为学生并非是第一次接触孟子,所以对孟子生平的介绍、孟子其人的思想、孟子对孔子
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孟子对后世的影响、《孟子》一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等等的掌握,教师都应该交给学生去完成,教师只是告诉学生归纳整理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自我学习。
三、文本内容讲析
(1)疏通字词,翻译全文
文章较短,为语录体散文的代表作。
学生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翻译应该没问题。
②叟:老人。
③亦:这里是“只”的意思。
④土庶人:土和庶人。
庶人即老百姓。
⑤交征:互相争夺。
征,取。
⑥弑:下杀上,卑杀尊,臣杀君叫弑。
⑦万乘、千乘、百乘:古代用
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
据刘向《战国策。
序》说,战国末期的万乘之国有韩、赵、魏(梁)、燕、齐、楚、秦七国,千乘之国有宋、卫、中山以及东周、西周。
至于千乘、百乘之家的“家”,则是指拥有封邑的公卿大夫,公卿
封邑大,有兵车千乘;大夫封邑小,有兵车百乘。
⑧苟:如果。
⑨餍(yan):满足。
遗:遗弃,抛弃。
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
的高见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大王说‘怎样使我
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
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
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
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
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
可是,如果把义放
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满足的。
反过来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
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
(2)把握文章的章法和语言特点
文章开头,梁惠王一看到孟子提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从梁惠王的问话中可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君呢?
重利、直率
孟子见梁惠王给他开出什么治国良药?
答案:仁义。
仁是蕴藏在内的,义是发之于外的
为什么?
因为①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
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②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用铺排手法,破对方观点,先破后立
A、文章的章法:
梁惠王问:何以利于国?
孟子答:提出仁义,当头挡住→上下交征利,而国危也→危险何在?身死国灭!→标举仁义,大义凛然!→照应开头,首尾呼应!
B、语言特色:
善于铺排,句式整饬,语意连贯,斩截痛快!
四、拓展延伸
问题设计:孟子的“义利观”,到今天还有没有现实意义?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然后相机点拨!)
教师明确:
在孟子看来,只追求利益,会使人忽略对道德的完善和培养,使行动失去合宜的准绳。
在
春秋时期,礼乐“崩坏”,“上下交征利”,国君失国,大夫失家,臣民犯上作乱的事情
屡见不鲜。
这些现象的出现,归根到底是出于对永不满足的私利的追求。
“天下熙熙,皆
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由此可见,利对人的诱惑是十分巨大的。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个人的“利”,只要不损害别人的利益,并且和集体、国家
的“利”在大方向上一致,追求它就是合理的,并且对社会也是有好处的;国家所追求的“利”,也应该符合人民大众的“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多指的是“权力”和“金钱”等,很多人获取了很多物质财富,但是精神空虚,甚至唯利是图,损人利己,忽略精神层面的追求,忽略道德品质的完善。
对这样的人而言,孔子、孟子的话,无疑是一味“清醒剂”;同时,孟夫子的“义利观”
对我们今天公民的道德规范建设,也很有借鉴意义。
“重义”只是以义为上、先义后利、以义求利,并非不言利,也不轻利。
在孔孟看来,只顾追求利,会使人忽略对道德的完善和追求,使行动失去准绳。
在春秋战
国时代,犯上作乱多,原因是对私利的追求。
而今天,我们完全可以将私利理解宽泛些:
个人的利只要不损害别人的利益,并且和国家集体利益方向大体一致,追求就没错。
不过
在如今市场经济大潮中,利在人们心目中多指物质利益,同时忽略了精神追求,忽略了道
德完善,这样虽有钱,但精神空虚,甚至损人利己。
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学学孔孟对利
的理性认识,并适应时代的需要,用道德约束人们对利的追求。
补充资料: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山东邹城人,汉族。
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
父名激,母邹氏。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
孟
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
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生于周烈王四年,死于周赧王二十六年中国
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孟子师承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