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城版四年级音乐下册第7课《歌曲 《牧场上的家》》教学设计
(花城版)音乐四下第7课牧场上的家教学设计
(花城版)音乐四下第7课牧场上的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牧场上的家》是一首描绘美丽牧场和幸福生活的歌曲,选自花城版音乐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课。
歌曲以生动的语言和优美的旋律,展现了牧场上的美丽景色和美好生活。
歌曲为2/4拍,共两个乐段,第一乐段节奏舒展,旋律优美,第二乐段节奏紧凑,旋律活泼,富有动感。
歌曲难度适中,适合四年级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旋律、节奏、音高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牧场和生活场景的描绘还较为陌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
此外,学生对歌曲的情感表达和合作演奏能力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能够用优美和谐的声音演唱歌曲《牧场上的家》。
2.学会歌曲中的节奏、旋律,并能自主创编动作。
3.了解歌曲背景,感受歌曲描绘的美丽牧场和幸福生活。
4.培养学生的合作演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中的节奏和旋律。
2.歌曲的情感表达和合作演奏。
五. 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感受牧场的美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示范法:教师示范演唱,学生跟随模仿。
3.小组合作法:分组练习,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4.创意表达法:鼓励学生自主创编动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六. 教学准备1.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钢琴、音响等教学设备。
3.歌谱、乐谱。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展示牧场的美景,引导学生感受歌曲描绘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演唱歌曲《牧场上的家》,学生跟随模仿,感受歌曲的节奏和旋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重点解决歌曲中的节奏和旋律问题。
4.巩固(5分钟)学生自主练习,教师挑选优秀学生进行展示,对表现出色的学生给予表扬。
5.拓展(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自主创编动作,展示对歌曲的理解和创意。
教师点评,给予建议。
6.小结(3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歌曲的节奏、旋律和情感表达。
(花城版)音乐四年级下册《歌曲《牧场上的家》教学设计
(花城版)音乐四年级下册《歌曲《牧场上的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牧场上的家》是一首富有田园风光的歌曲,选自花城版音乐四年级下册。
这首歌曲描绘了牧场上的美丽景色和牧羊人的生活,歌词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家乡的眷恋。
歌曲为2/4拍,旋律简洁优美,节奏明快,适合四年级的学生学习。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感受田园风光的魅力,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提高音乐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旋律、节奏等方面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歌词的含义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
此外,学生们的歌唱技巧和音乐表现力还有待提高,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和音乐表达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歌曲《牧场上的家》的歌词和旋律。
2.培养学生对田园风光的热爱,增强对家乡的情感。
3.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和音乐表达能力。
4.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美,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的歌词和旋律掌握。
2.对歌词含义的深入理解。
3.音乐素养的提高,包括歌唱技巧和音乐表现力。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先行示范,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演唱榜样。
2.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歌词含义,感受歌曲情感。
3.练习法:让学生反复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小组合作:学生分组演唱,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歌曲歌词、图片、音乐符号等。
2.音响设备:播放歌曲、示范演唱等。
3.乐谱:分发给学生,方便他们跟随演唱。
4.计时器:用于控制教学环节的时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牧场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牧场的印象,从而引出歌曲《牧场上的家》。
2.呈现(5分钟)教师播放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
随后,教师范唱歌曲,让学生跟随哼唱。
3.操练(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歌曲的歌词和旋律。
首先,教师讲解歌词的含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花城版)音乐四年级下册《歌曲《牧场上的家》说课稿
(花城版)音乐四年级下册《歌曲《牧场上的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牧场上的家》是一首富有田园风格的歌曲,选自花城版音乐四年级下册教材。
歌曲以生动的语言和优美的旋律,描绘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牧场景象,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和宁静。
歌曲共四句歌词,旋律简单,节奏舒展,适合四年级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旋律、节奏等方面的感知和理解能力逐渐提高。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歌曲感受田园风光的美,体验音乐带来的愉悦。
同时,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歌曲《牧场上的家》的旋律和歌词。
2.培养学生对田园风光的热爱,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集体合作意识,提高集体演唱能力。
4.引导学生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熟练地演唱歌曲《牧场上的家》。
2.教学难点:歌曲中旋律的转折和节奏的变化。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想象和体验中学习歌曲。
2.运用分组教学法,培养学生集体演唱的合作意识。
3.采用游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牧场的美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播放歌曲《牧场上的家》,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
2.展示:教师展示牧场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想象牧场的氛围。
3.学唱: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歌曲的旋律和歌词,重点讲解旋律的转折和节奏的变化。
4.练习:学生分组练习演唱,教师巡回指导。
5.表演:学生集体演唱歌曲,展示学习成果。
6.拓展: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关于牧场的诗歌或故事。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以歌曲《牧场上的家》为主题,包含歌曲名称、歌词、旋律转折和节奏变化等内容。
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演唱歌曲的熟练程度。
(花城版)四年级音乐下册第7课《 牧场上的家 》教案
(花城版)四年级音乐下册第7课《牧场上的家》教案一. 教材分析《牧场上的家》是一首富有田园风光的歌曲,歌词描绘了一个美丽的牧场和舒适的家庭生活。
歌曲采用六八拍,旋律优美,节奏舒展,富有诗意。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感受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同时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对音乐有一定的认知和理解能力,通过之前的的学习,他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
但在演唱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对六八拍子的节奏把握不够准确,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感受田园风光的美好,培养对自然的热爱。
2.学会演唱《牧场上的家》,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3.掌握六八拍子的节奏,提高音乐表现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会演唱《牧场上的家》,感受田园风光的美好。
2.难点:六八拍子的节奏把握,音准的准确性。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老师演唱歌曲,学生跟随模仿。
2.讲解法:老师讲解六八拍子的节奏和演唱技巧。
3.练习法:学生分组练习,老师进行指导。
4.欣赏法:学生欣赏优秀演唱作品,提高音乐审美。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歌曲《牧场上的家》的歌词、旋律、节奏等。
2.音响设备:播放歌曲和示范演唱。
3.乐器:钢琴或其他打击乐器。
4.练习册:供学生课后巩固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老师播放歌曲《牧场上的家》,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引导学生谈论歌曲描绘的景色,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老师出示歌词和旋律,让学生跟随老师学唱。
重点讲解六八拍子的节奏,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演唱姿势和呼吸方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练习,老师巡回指导。
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个别辅导,纠正音准和节奏。
4.巩固(5分钟)老师选取部分学生进行演唱展示,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对表现不足的学生给予鼓励和指导。
5.拓展(5分钟)老师引导学生谈论生活中的美好事物,鼓励学生创作歌词,进行即兴演唱。
(花城版)四年级音乐下册第7课《歌曲 牧场上的家》教案
(花城版)四年级音乐下册第7课《歌曲牧场上的家》教案一. 教材分析《牧场上的家》是一首富有田园风格的美国歌曲,描绘了牧场上的美丽景色和牧羊人的生活。
歌曲旋律优美,歌词朴实,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感受田园风光的美妙,了解美国乡村音乐的特点,同时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和歌唱技巧。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对音乐有一定的认知和兴趣,他们喜欢通过歌唱、舞蹈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但在音乐鉴赏能力和歌唱技巧方面,部分学生还有待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感受田园风光的美妙,培养他们对音乐的热爱。
2.学会歌曲《牧场上的家》,提高歌唱技巧和音乐鉴赏能力。
3.了解美国乡村音乐的特点,拓宽音乐视野。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的节奏和音准。
2.理解歌曲歌词的含义,感受歌曲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演唱歌曲,为学生提供模仿的对象。
2.讲解法:教师讲解歌曲的背景、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
3.练习法:学生跟唱、分组练习,提高歌唱技巧。
4.互动法: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歌曲《牧场上的家》的乐谱和歌词。
2.准备录音机、音响等播放设备。
3.准备教学PPT,包括歌曲图片、歌词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歌曲《牧场上的家》,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然后简要介绍歌曲的背景和特点,引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歌曲乐谱,让学生了解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然后逐句教唱歌曲,注意纠正学生的发音和音准问题。
3.操练(10分钟)学生跟唱歌曲,分组进行练习。
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过程中可以设置一些小游戏,如“唱得最准的小组”、“最有感情的歌唱者”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几名学生代表进行演唱,让大家点评。
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演唱进行总结和指导,帮助他们巩固所学。
花城版四年级音乐下册第7课《歌曲 《牧场上的家》》教学设计
《牧场上的家》教案一、授教年级小学四年级二、音乐课类型综合课三、三维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歌唱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积极参与、认真倾听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通过体态律动、模仿、体验等活动方式感受歌曲乐句、节拍、旋律等要素的特点。
3.知识与技能:(1)能通过掌握旋律线的运用、弱起节奏的演唱,能够准确地演唱歌曲。
(2)改编《牧场上的家》中获得创作的经验。
四、学情分析本课《牧场上的家》广东花城版四年级下册第七课。
这是一首广泛流传的美国田园牧童歌曲。
歌曲采用三拍子,节奏匀称,曲调抒情优美,结构为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由四个乐句组成。
其中有三个乐句材料相同,仿佛在向大家诉说着牧场的美,第二乐句结束后通过音和的五度跳进,引出有对比因素的第三乐句,第四乐句再现第二乐句,表现对家的依恋,将歌曲推向高潮。
它使人们完全沉浸在这美丽的家园情景之中,感受和表达了对可爱的家甜美生活的热爱情感。
五、重点难点1.重点:抒情地、流畅地演唱歌曲。
2.难点:弱起节奏,旋律线的把握。
六、教学方法欣赏法、听唱法、模仿法、小组合作。
七、教学设计思路本课教学设计是让学生在歌曲欣赏与旋律感受中熟悉歌曲,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改编歌词获得创造体验,进一步巩固、完善教学,采用律动、图片、创编相结合的综合手段,进行音乐教学,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八、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今天,有位美国的小朋友邀请我们去他的家乡做客,他是用歌声来向我们介绍他美丽的家乡的,请同学们仔细聆听,听一听,他是怎样描述他的家乡的?二、聆听歌曲1.欣赏牧场景色,聆听《牧场上的家》。
2.出示歌词,请同学在第二段音乐背景声中有感情地朗读。
3.谁来说说歌曲带给你什么感受?4.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首美国的儿童歌曲《牧场上的家》——出示课题三、听歌曲,感受歌曲特点1.再次聆听歌曲,体会歌曲优美而又有荡漾感的旋律。
(花城版)四年级音乐下册第7课《歌曲牧场上的家》教学设计
(花城版)四年级音乐下册第7课《歌曲牧场上的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牧场上的家》是一首富有田园风光的美国歌曲,歌曲描绘了牧场上的美丽景色和牧羊女放牧的情景。
歌曲为2/4拍,共两个乐段,旋律简洁优美,易于学生学唱。
花城版四年级音乐教材将这首歌曲作为第七课的教学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对田园风光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能够熟练地识谱和唱歌。
他们对旋律优美的歌曲比较感兴趣,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和表现欲望。
但是,部分学生可能对歌词的理解和情感表达还不够到位,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会演唱《牧场上的家》,并能够理解歌词的含义。
2.培养学生对田园风光的热爱,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
3.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唱歌姿势和呼吸方法,提高歌唱技巧。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中的高音部分和跳跃音的演唱。
2.对歌词情感的理解和表达。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演唱歌曲,学生模仿。
2.讲解法:教师讲解歌曲的节奏、旋律和歌词的含义。
3.互动法:学生分组演唱,相互评价和指导。
4.情境教学法:创设牧场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歌曲演唱。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歌曲音频、视频、图片等。
2.乐谱:打印歌词和简谱,方便学生学唱。
3.教学道具:如牧场模型、羊模型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牧场上的家》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然后展示牧场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牧场的印象。
2.呈现(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歌曲的背景、作者以及歌词的含义。
让学生理解歌曲所描绘的牧场景象,培养他们对田园风光的热爱。
3.操练(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歌曲的节奏和旋律,重点讲解高音部分和跳跃音的演唱技巧。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练习,直到熟练掌握。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演唱歌曲,相互评价和指导。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演唱错误,提高他们的歌唱水平。
(花城版)四年级音乐下册第7课《 牧场上的家 》教学设计
(花城版)四年级音乐下册第7课《牧场上的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牧场上的家》是一首富有田园风光的歌曲,选自花城版四年级音乐下册第七课。
歌曲以优美的旋律和词曲展现了牧场上的美丽景色以及牧场工作者们的幸福时光。
歌曲由两个乐段组成,结构简洁明了,易于学生学习和演唱。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田园风光,感受音乐带来的美好情感体验。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音乐基础,能够熟练地识谱、唱歌。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善于观察、思考,对于富有情感的歌曲容易产生共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牧场生活较为陌生,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歌曲中的美好景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歌曲《牧场上的家》,理解歌曲表现的内容和情感。
2.培养学生对田园风光的喜爱,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音乐感受幸福时光,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歌曲旋律的掌握,尤其是音准和节奏。
3.歌曲的情感表达,让学生能够做到声情并茂地演唱。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感受牧场的美景,激发学习兴趣。
2.示范法:教师示范演唱,让学生跟随模仿。
3.分组合作法:分组练习演唱,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情感引导法:引导学生理解歌曲中的幸福时光,感受音乐带来的美好情感体验。
六. 教学准备1.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乐谱、音响设备。
3.教学挂图、黑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展示牧场的美景,引导学生感受牧场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同时,简要介绍歌曲的背景和特点。
2.呈现(5分钟)展示歌曲《牧场上的家》,让学生初步聆听并感受歌曲的美感。
随后,教师示范演唱,让学生跟随模仿。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练习演唱,注意指导学生掌握音准和节奏。
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及时纠正错误,帮助学生提高演唱水平。
4.巩固(5分钟)进行小组比赛,看哪个小组演唱得更好。
小学四年级下册音乐花城版第7课《牧场上的家》教学设计与反思
牧场上的家xxxx教学内容:花城版教材第七册第七课《牧场上的家》执教年级:四年级教材分析:这是一首广泛流传的美国传统歌曲。
四三拍,大调式,旋律优美、流畅。
歌曲为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结构。
第一部分由两个重复变化的乐句构成,舒展的节奏,曲调在平稳中带起伏,使旋律优美而又有荡漾之感,描绘了绿草茵茵的宽阔牧场,水牛、小鹿、羚羊的欢跳及夜幕下星星闪烁,牧场在宁静的夜晚中的美丽景象,富有诗意。
第二部分在上移五度跳进后,以宽松的节奏展开,使得曲调更加优美而又抒情。
它不仅表现了开阔空旷的家园意境,而且还抒发了人们对牧场家园的赞美之情。
最后的乐句,再现了歌曲第二乐句的旋律,曲调又趋平稳,它使人们完全沉浸在这美丽的家园情景之中,感受和表达了对可爱的甜美生活的热爱情感。
设计意图:本课设计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歌唱实践为主体,旋律为主线,引领学生感受音乐风格,享受牧场的音乐美。
通过“三步曲”设计完成教学。
第一步:情境体验。
利用音乐、图片,渲染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第二步:感受歌曲旋律,借助画旋律线、竖笛演奏、教师范唱等方法指导学生用优美、流畅、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表现歌曲意境,用歌声表达赞美牧场草原、家乡的真挚情感。
第三步:歌曲学唱。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草原的音乐风格,抒发内心对大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初步掌握弱起拍、连音线、渐强,用歌声表达歌曲的意境和风格。
2、过程和方法:通过聆听与学唱,指导学生用优美、流畅的声音演唱歌曲《牧场上的家》。
3、情感与态度:通过对旋律的欣赏,抒发学生内心对牧场、家乡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感受音乐风格,聆听音乐能画出旋律线。
教学难点:弱起拍、渐强、一音多字教学设备:1、希沃白板5备课软件、音乐音频资料、音乐视频资料、画板纸、笔、学生平板电脑、教师平板电脑、电钢琴、竖笛。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游戏。
花城版音乐四下第7课牧场上的家-教案
花城版音乐四下第7课牧场上的家-教案一. 教材分析《牧场上的家》是一首描绘牧场美丽风光和牧羊人幸福生活的歌曲。
歌曲采用大调式,节奏明快,旋律优美,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歌曲中的单词和句子简单易懂,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农村生活的美好,感受音乐的魅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首歌曲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音乐知识和唱歌技巧。
他们对于描绘自然风光和生活的歌曲有较高的兴趣,且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乐于表现。
然而,部分学生对于英文歌词的理解尚有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关注和指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歌曲《牧场上的家》的旋律和歌词。
2.使学生能够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演唱歌曲。
3.培养学生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对音乐美的感受。
4.提高学生与他人合作表演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中的英文歌词理解和演唱。
2.歌曲中的一些音高和节奏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进入牧场的美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示范法:教师示范演唱,学生跟随模仿。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练习,相互纠正、互相鼓励。
4.互动教学法:教师与学生互动,提问、解答疑问。
六. 教学准备1.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乐谱和歌词。
3.录音机、音响等音响设备。
4.教学黑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牧场的美景,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牧场的印象,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播放歌曲《牧场上的家》,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随后,教师展示乐谱和歌词,引导学生关注歌曲的旋律和歌词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学唱歌曲,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歌曲的音高和节奏。
对于英文歌词,教师可以逐句解释,帮助学生理解。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练习演唱歌曲,相互纠正、互相鼓励。
教师巡回指导,关注每个学生的演唱情况,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辅导。
5.拓展(5分钟)邀请学生谈谈自己对歌曲的感受,以及歌曲中所描绘的牧场生活。
花城版四年级音乐下册第7课《 牧场上的家 》教学设计
用优美、抒情的声音演唱《牧场上的家》。
教学难点
正确地把握歌曲中弱起小节、渐强渐弱和三拍子的强弱特点。
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牧场上的家》是花城版四年级下册的内容,是美国民歌,3/4拍,大调式,四个乐句。第一、二、四乐句以弱起小节开始,乐句相同;第三乐句从规整的强拍开始,抒发作者强烈的思乡情感。
学情分析:流溪小学的学生是城区的孩子,他们有足够的音乐专职专业老师上课的课堂,在音乐知识储备、自主学习、表现能力方面大有优势。
教学策略
本课注重引导学生融入歌曲情感的情景中,通过聆听、律动、演唱歌曲等不同体验,感受歌曲优美、抒情地情绪。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黑板、尤克里里、钢琴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师教的活动
课题
歌曲《牧场上的家》
课型或模块
唱歌课
学校
年级
四年级
执教人
性别
年龄
职称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学唱过程中感受歌曲优美、抒情的情绪,感受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律动、体验、模仿等方式,了解歌曲的节奏特点和曲式结构。
3、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用自然的声音唱出歌曲优美、抒情的情绪,认识弱起小节、渐强、渐弱等音乐要素。
5、图谱教学《牧场上的家》的曲式结构。
6、弱拍、弱起小节的教学。
7、范唱歌曲,引入渐强、渐弱的知识。
8、用si教唱渐强渐弱的知识。
1、模仿老师练唱,划唱旋律线,感受音的走向。
2、模仿老师打手号唱短小旋律。
3、初步感受《牧场上的家》的歌曲情绪。
4、再次聆听音乐,做律动感受歌曲是几拍子歌曲。
5、学习歌曲的曲式结构。
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第7课歌曲《牧场上的家》|花城版(1)
4、故事导入,引出这节课的主要内容。
5、用LU哼唱旋律:
5--|3--|6--|4--|3--|7--|1--|1--||
结束阶段
总结。
(采用采访式总结评价)
课后反思
设计时间:年月日
小学音乐学科教学设计常用表格
课题
《牧场上的家》
课型或模块
综合课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歌曲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家乡、对自己家的热爱之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歌曲的学习通过欣赏、体验、探究等方式,熟悉歌曲。
3、知识与技能目标
初步掌握弱起、连音线等音乐理论知识,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吧歌曲的意境和风格表现出来。
拓展阶段
一、创设牧场情境
1、很高兴,我们把整一首歌曲都学唱完毕,小男孩说想借这这次机会邀请我们全班坐飞机去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参观他的牧场。下面,让我们乘着飞机出发吧!
2、在飞机上请观看视频;
3、视频刚看完,我们也来到了小男孩的牧场了。请你瞧一瞧。牧场真的很美很美啊!此时,小男孩拿着非洲鼓向我们走了过来。让我们一齐演唱《牧场上的家》这首歌曲吧!
教学策略
1、本课通过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融入到新歌曲的学习里。
2、激发学生的好奇之心,熟悉歌曲,用歌声表达出对家的真挚情感。
教学准备
PPT、非洲鼓、小沙锤、毛绒玩具、教具、钢琴等。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师教的活动
学生学的活动
教具、学具以及媒体运用
设计意图
(春)四年级音乐下册 第7课《牧场上的家》教案 花城版
《牧场上的家》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有感情地演唱歌曲《牧场上的家》。
2、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歌曲《牧场上的家》,从中感受音乐的人文性,“家”的可爱,“家”的乐趣。
3、能力发展目标:创编也是一种创作活动,我们从改编《牧场上的家》中获得创作的经验。
教学重难点:注意弱起拍的节奏及换气处。
教学过程:一、导入:请同学们欣赏几张图片。
(播放课件)这几张图片都有着一个共同的主题,你能看出来吗?(家)我们每个人都有家,“家”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港湾,是我们生活的依托,在自己温暖的家里生活是非常幸福的,我们每一个人都热爱自己的家。
在美国的乡村有个同样温暖的家庭,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这个美国小朋友家做客,他用歌声来向我们介绍他美丽的家,请同学们仔细的听,找到他的家在哪儿?他家又有哪些美景呢?二、聆听歌曲(播放课件)师生观后交流。
(他们家在牧场,他们家有水牛、小鹿、羚羊;那里是快乐的天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歌曲,来感受这位美国小朋友美丽而又快乐的家。
——出示课题《牧场上的家》。
三、歌曲学习1、出示曲谱,再次聆听。
(要求:注意连音线的时值)2、弱起小节的认识。
讲解不完全小节和弱起小节:第一个小节同我们以前认识的有什么不同?(第一小节不完全……..)想想这样的小节应该弱唱还是强唱?它的不完全部分上哪儿去了?(末尾)这样的小节就叫弱起小节。
3、歌词学习。
师带伴奏先范读,要求学生感受弱起小节和连音线时值。
然后再带学习朗读。
4、分两部分学唱旋律A部分:师先范唱,然后学生唱。
(这一部分介绍家的美景)B部分:鼓励学生用听唱法学习。
(这一部分抒发对家的热爱)5、完整演唱歌曲。
四、创编歌词《牧场上的家》是美国小朋友向我们介绍他的家,现在轮到我们来介绍我们的家了。
1、学生回忆家乡美景。
2、出示三亚风光图片做为辅助素材。
3、学生进行歌曲创编、展示、互评,师总结4、师出示创编的歌词,学生演唱。
四、拓展1、欣赏一组“可爱的家”的图片。
2、欣赏歌曲《国家》五、小结“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我们不光爱我们的小“家”,还要爱我们的大“家”。
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7.2牧场上的家 |花城版
歌曲《牧场上的家》教学内容:花城出版社四年级下册第7课唱歌课《牧场上的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用优美流畅的声音来演唱歌曲,抒发内心对牧场的赞美之情。
2、过程与方法:初步掌握弱起拍、连音线、渐强、渐弱,用歌声来表达歌曲的意境和风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歌曲《牧场上的家》,从中感受音乐的人文性,“家”的可爱,“家”的乐趣,通过歌曲体验对家乡的依恋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教学重点:用优美、流畅的声音来演唱,抒发内心对牧场的赞美之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弱起拍、延音、渐强、渐弱、一字多音等音乐标记在演唱中的表现。
教学准备:钢琴、课件、卡片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座位:分成两大组,一边师生交流和学生的合唱。
师:同学们好!我们大家一起听音乐动一动,感受美妙的音乐给我们带来的快乐!2、动一动。
生听《牧场上的家》随老师做动作(出示课件,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出现在眼前)(二)导入师: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家,“家”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港湾,是给我们温暖和幸福的地方,我们每一个人都热爱自己的家。
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些美丽的画面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去参观的一个美国小朋友的家,老师也不知道他们家在哪儿?那我们就顺着歌声去①看一看他们家到底在哪里?②他们家都有什么呢?(观看演唱视频)师:他们家到底在哪里?生:他们家在牧场。
师:他们家都有什么呢?生:他们家有水牛、小鹿、羚羊。
师板书:牧场上的家(三)新课(1)练声师:同学们说的很好,美国小朋友已经迫不及待欢迎我们到他们家去看一看了呢,你听他们开始唱起了牧场欢迎你。
我们跟他一起唱吧!练声曲:《牧场欢迎你》注意唤起口,气息稳定、悠长,口腔打开、嘴型圆圆、笑肌微提、眉毛轻扬(2)分析歌曲拍子特点师: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牧场,看一看那里的家,唱一唱那里的歌吧!在聆听时,老师请同学们听一听这首歌是几拍子的歌曲?有什么特点呢?(聆听老师范唱,让学生感受歌曲。
)师:大家听出来歌曲是几拍子的吗?生:三拍子师:三拍子的强弱规律大家还知道吗?生:强弱弱师:很好!强弱弱。
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第7课歌曲《牧场上的家》|花城版
6.跟着钢琴教师用简谱教唱一遍,学生跟唱,再唱一遍歌词,学生唱一遍歌词。跟钢琴来唱,小组分组唱。
7.提问:这首曲子出现了哪些音符?
8.出示旋律线图,边唱边划拍。感受哪几个乐句开头的旋律线像下面这样?
1.聆听歌曲
2.回答问题
3.回答问题学生来尝试拍打3/4拍的节奏特点。理解弱起小结含义。小组合作,找出剩余的弱起乐句。学习歌曲的结构。
教学策略
教法:在教学中我主要运用教唱教学法。将歌曲的难点运用于歌唱中,既让学生提前接触了歌曲旋律,又解决了教学中的难点。
学法: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分小组来演唱,表现优秀的组别给予奖励。
教具学具媒体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黑板、头教的活动
学生学的活动
教具、学具以及媒体运用
4.学生跟读易错节奏型和儿化音,一音多字的地方
5.聆听教师示范,轻声哼唱。
6.学唱歌曲的简谱和歌词。
7.学生回答
8.在教师歌唱中,找出旋律线图描写的是第几个乐句的旋律图。
黑板、钢琴、头饰、奖励栏
教师评价
生生互评
1.学生通过聆听歌曲,对歌曲有初步印象。
2.通过划分小组增强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
3.提出3/4拍,引出弱起,让学生掌握弱起节奏的含义;小组合作找出弱起乐句,增强同学之间团结合作的能力;了解歌曲的结构。
教与学的评价手段运用
教学环节设计意图
导入阶段
1.师生问好
2.提问:这是一幅什么图?引出课题
1.师生问好
2.学生回答
多媒体课件、
教师评价
1.导出课题
展开阶段
1听录音,.提问:这首歌曲的拍号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
四年级下册音乐学案第7课欣赏器乐曲《牧场上的家》|花城版
花城版四年级音乐课《牧场上的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牧场上的家》是一首美国田园民歌,3/4拍,旋律进行以级进为主,分为a→a’→b→a’四个乐句。
节奏舒缓描绘了牧场上的美景以及人们对牧场和生活的热爱。
教学目标:1、通过学唱《牧场上的家》体验音乐的美感,引起对“家”的热爱之情。
2、通过练耳游戏以及感受旋律线提高节奏感和音高概念。
3、能用小乐器为歌曲伴奏,突出3/4拍的强弱规律。
教学重难点:通过练耳游戏以及感受旋律线提高节奏感和音高概念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钢琴、沙锤、三角铁、双响筒、铃鼓、箱鼓、吉他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同学们,今天老师带大家去参观一个地方,看看下面这些图片,告诉老师你看到了什么?(播放草原、牛群、羚羊、小鹿的照片)学生回答。
那同学们知道这是在什么地方吗?(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牧场)得知同学们要来参观,热情好客的牧场主人Mr.Xie说,他们牧场有一首流传已久的歌,今天我们的活动就是围绕着这首歌来进行。
同学们,你们准备好了吗?让我们开启今天的牧场之旅吧!二、新授:任务一:聆听歌曲,说说这首歌的歌词讲了什么?它是什么拍子的歌?速度是怎样的?情绪呢?(播放歌曲MV)学生回答。
(四三拍的强弱规律:强弱弱;中速;欢快地;)我们听完了歌曲,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它的谱子是怎样的。
任务二:在谱子上找出你所认识的节奏,并按要求排列节奏复习节奏型:XX X X▪X X-听老师在钢琴上弹出节奏组合,学生把黑板上的节奏卡片按老师所弹的排列【设计意图】识谱包含音高、节奏及音乐记号的识别,这里主要针对节奏。
任务三:找出这首歌里面出现的音,按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起来。
任务四:学唱简谱,边唱简谱边用手画旋律线。
【设计意图】旋律线的建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高概念。
任务五:学唱歌词(听老师用钢琴弹旋律,学生逐句套上歌词)任务六:用奥尔夫乐器为歌曲伴奏任务七:说说我的家(用几句话介绍自己的家乡,改编歌词唱出来)任务八:综合性艺术表演学生用奥尔夫乐器,老师用吉他,一部分学生边唱边律动三、总结:我们每个人都有家,“家”是我们幸福的港湾、是我们生活的依托。
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第7课 歌曲《牧场上的家》|花城版
《牧场上的家》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学习弱起小节在音乐中的表现。
2、能力目标:用准确的情感来演唱歌曲。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牧场上的家》这首歌曲,激发学生热爱自己的家,热爱生活,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学会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体会歌曲表达的美好情绪。
教学难点1.学会弱起小节和唱准附点四分音符。
2.歌词填入、一音多字的对齐和把握好长音的时值。
教学道具:多媒体、课件、钢琴、古典吉他、卡纸教学过程一、准备阶段1.课前律动2.师生问好,组织课堂教学3.模唱练声¾ 3 - -| 5 - -| 4 - - | 6 - - | 5 - -| 4 - -| 3 - -|(用wu 的声音来演唱)师:请同学们伸出你们的右手,放在头顶,感觉小手是有魔力的,把声音从头顶拉出来,肚子用力,眉毛扬起。
二、导入提问导入:每当提到“家”这个词就会使人想起自己的亲人、家乡,家是我们温暖的港湾,那老师想问问同学们,你们爱自己的家乡吗?谁来夸夸自己的家乡?说说家乡的美景呢?三、新授1、今天呀!有一位美国的小朋友想带我们去他的家乡做客,他是用歌声来给我们介绍它美丽的家,请同学们仔细聆听,找到他的家乡在哪儿?家乡有些怎样的美景?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师:播放mv学生回答问题从而引出课题《牧场上的家》(1)了解歌曲背景(2)聆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与速度。
(3)跟着伴奏用lu来哼唱,边唱边用手画旋律线,感受歌曲的旋律走向。
(4)学唱简谱:(师生合作)2、学唱歌曲:(1)附点四分音符(2)学会弱起小节(3)长音的时值(4)一字多音的对齐(5)第一段和第二段演唱时情绪的区别(6)情感启发,完整演唱歌曲:引导学生找歌曲中关键词“那儿”,表明作者此时不在牧场,表达作者思乡情怀;用歌声表达牧场美丽的景象,以及对牧场家园的赞美,以此来表达情感的升华。
3、全体完整演唱歌曲旋律。
(四)拓展延伸创编填词(五)小结师:美好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让我们带着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在优美、静逸的歌声中跟大家说再见吧!。
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第7课 歌曲《牧场上的家》|花城版 (1)
《牧场上的家》教学设计教学理念(设计意图):本课围绕审美感知(歌曲欣赏)、艺术表现(歌曲的演唱和演奏)、文化理解(歌唱产生地及其表达意境)、音乐创作(综合表演)进行设计。
器乐进入课堂,不单能丰富课堂的内容和形式,更能让学生学到一样乐器,掌握一门技能。
但音乐的教学课时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音乐课时中,既能完成既定的音乐教学任务,又能兼顾到器乐的学习,一直都是让音乐老师困惑的事情。
本课把器乐教学与课本教学任务结合在一起,在完成本身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把歌曲移调到F调上进行竖笛教学。
由于学生已学会了歌曲和乐谱的演唱,把歌曲移调到竖笛能吹奏的F调上进行教学就能节省大量的时间,从而解决了时间不够的问题,而且提高了教学的效率,使得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教材内容:花城版音乐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课《环球音乐探宝(三)——北美洲之行》中的第一首学唱歌曲《牧场上的家》。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课型:歌唱教学结合竖笛教学的综合型音乐课。
教材分析:《牧场上的家》是一首传统的美国田园民歌,歌曲为三拍子,大调式的旋律优美流畅。
歌曲结构为a+a’+b+a’,第1、第2乐句是变化重复乐句,旋律优美柔和,节奏平稳舒展,描绘牧场的美丽、快乐和宁静;第3乐句是略带激动的抒情旋律,抒发人们对美丽家园的赞美和热爱;第4乐句是第2乐句的再现,旋律逐渐回复平静,仿佛人们完全沉浸在家园的美好中。
整首歌曲浓浓的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可爱家园的热爱之情。
教学对象分析:小学四年级学生好强、好动,是培养学习能力、情绪能力、意志能力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也是被动学习主体向主动学习主体转变的过渡期和关键期。
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运用预习、挑战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真正成为主动学习主体,并形成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
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感受歌曲表达的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之情,在优美的音乐中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牧场上的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花城出版社第八册第七课唱歌课《牧场上的家》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用优美流畅的声音来演唱歌曲,抒发内心对牧场的赞美之情。
2、过程与方法:初步掌握弱起拍、连音线、渐强、渐弱,用歌声来表达歌曲的意境和风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歌曲《牧场上的家》,从中感受音乐的人文性,“家”的可爱,“家”的乐趣,通过歌曲体验对家乡的依恋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教学重点:用优美、流畅的声音来演唱,抒发内心对牧场的赞美之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弱起拍、延音、中强、中弱、一字多音等音乐标记在演唱中的表现。
教学准备:钢琴、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练声、模唱(过程性评价)
活动:哼唱练声曲《牧场欢迎你》。
设计意图:这首练声曲的模唱均选自本歌曲里的主要旋律加以简化,旨在让学生对歌曲的有个潜在的熟悉感,为后面的学唱歌曲做好铺垫。
在练声过程中的评价,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倾听,边唱变听,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音准。
二、学唱歌曲
(一)情境导入
1、衔接导入:让学生夸一夸自己的家,并将课前准备的图画(画一画自己温馨的家)展示给大家看,并说一说自己对家的感受。
2、创设情境:教师以图片、语言解说等方式引领学生“参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牧场,了解它的地方风情和特色。
3、律动:邀请学生在歌曲《牧场上的家》的伴奏音乐中一起律动。
设计意图:利用图画创设环境,渲染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置身于特定情境中,引起学生的心理共鸣,从而把学生带入新课学习的“角色”,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获得知识。
通过图片、语言解说等教学辅助手段,营造了“牧场”这一特定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二)自主学习
1、听听、说说:今天啊有位美国的小朋友还把牧场唱到了歌里,他是用歌声来向我们介绍他美丽的家,请同学们仔细的聆听,说说自己的感受。
找到他的家在哪儿?他家又有哪些美景呢?我们一起来听听。
(播放音乐)
师:通过歌声,你听到了什么呀?你们知道她的家在哪儿了吗?(生回答:他们家在牧场)师出示课题《牧场上的家》
师:她说那里有些什么?(生回答:他们家有水牛、小鹿、羚羊)
师:多么美丽的地方啊,真是让人无限神往!
师小结:刚才,我们所听到的是一首美国田园牧童歌曲,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牧场上的家》。
2、听听、读读:
(1)学生完整聆听歌曲,想想这首歌是几拍子的歌曲?“三拍子”有什么特点呢?(强 弱 弱)
(2)对比朗读节奏,了解弱起小节的概念。
①43× ××× I× - -I× × ××I×--II
●○○I ●○○I ●○○I ●○○II ②4
3××I× × ×I×-××I× × ×I×-II ○I ●○○I ●○○I ●○○I ●○II
(3)
读歌词,掌握儿化音和换气技巧。
(4) 解决一字多音在演唱中的表现。
3、听听、唱唱
(1)识谱。
认识音乐标记:弱起小节、中弱mp 、中强mf 、连音线、渐强等
(2)学生用lu 跟琴轻声哼唱,注意句子的换气口,熟悉简谱。
(3)演唱第一段歌词。
(4)解读乐句。
让学生思考:①这首歌曲一共有多少个大乐句?有没有发现哪一个乐句前半部分是一样的?
②在这相似的乐句里面,有哪两个乐句是一样的呢?
师小结:歌曲的结构是:AABA
(5)歌曲艺术处理:第一乐段主要是介绍家的美景,旋律优美又有荡漾之感,曲调平稳中带有起伏,描绘了牧场的美丽景象富有诗意。
第二乐段旋律主要是
抒发对家的热爱,更加优美而又抒情,不仅表现了开阔空旷的家园意境也抒发了人们对牧场家园的赞美之情。
最后的乐句曲调又趋平稳,它使人们完全沉浸在这美丽的家园情境之中,感受和表达了对甜美生活的热爱情感。
(6)情感启发:引导学生找歌词中的关键词“那儿”,表明作者在演唱此歌时不在牧场,表达思乡情怀;用歌声表达牧场美丽景象,以及对牧场家园的赞美,以此来达到情感升华。
4、合作演绎,情感升华。
师生合作演唱全曲,师演唱第一遍,生演唱第二遍。
(要求:优美、平稳地演唱第一乐段,优美、抒情地演唱第二乐段。
)
设计意图:这是首弱起小节的歌曲,虽然是3拍子,但由于每一乐句都是弱起开始,因此我借助朗读节奏对比环节,让学生更深刻了解弱起小节的概念。
同时借助教师范唱等方法,指导学生用优美、流畅、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通过形象的语言,引导学生找歌词中的关键词“那儿”,表明作者在演唱此歌时不在牧场,表达思乡情怀;用歌声表达牧场美丽景象,以及对牧场家园的赞美,以此来达到情感升华。
三、练习巩固
1、找旋律音。
学生找出歌曲《牧场上的家》所有的旋律音,按音高顺序把音符由低到高排列出来。
2、唱旋律。
学生一边唱歌曲旋律,一边用手臂随旋律的起伏上下划动。
3、呈现旋律线图:教师出示一张旋律线图,请学生回忆哪几个乐句开头的旋律线是这样的。
如下:
4、画出旋律线。
学生画出其他不同乐句的旋律线,完成课本课后作业。
5、图示歌曲的结构。
学生根据歌曲4个乐句的旋律线,用图示或色彩表示出歌曲的结构。
例如:用图示表达歌曲结构:●●▲●
用色彩表达歌曲结构:❀❀✿❀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找出的那些音乐要素在歌曲中的作用,如何在演唱过程中用自己的声音去表现,这些都是为歌曲所要表现的情感服务的。
四、拓展分享
1、创编歌词。
教师引导学生创编歌词。
师:你们的家乡有那些美景呢?你们愿意将它写出来放在我们美丽的“家”里和大家一起分享吗?可做歌词填空,如下:
我的家在___,这里___,还是___,这儿有___,还有___,资源丰富,风光秀丽。
2、练唱歌词。
(指名让学生唱唱)
设计意图:拓展部分,歌词的创编,让学生抒发内心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五、总结升华
家,是最温馨、最快乐的地方,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不能忘记自己的家。
俗话说:“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以后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家乡,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
美好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让我们带着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在优美、静逸的歌声中和大家说再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