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态分析及步行训
康复治疗9 第九章 步行功能训练
四、常见异常步态
㈠异常步态分类 1.基础分类:支撑相障碍和摆动相障碍。 ⒉疾病原因分类:中枢性疾病、末梢性疾病、运动系统疾病。 ⒊按肌紧张异常分类:肌张力增高、肌张力低下。 ⒋按步行异常类型分类:中枢型异常、末梢型异常。 ⒌按畸形类型分类:动态畸形和静态畸形。
㈡常见步态异常及分析
1. 拮抗肌协调障碍 常见的有足下垂、拇趾背伸、膝僵直、膝过 伸、髋过屈、髋内收过分、髋屈曲不足等。
观察法-步态观察
• 一般采用自然步态,即最省力的步行姿态。观察包括 前面观、侧面观和后面观。需要注意全身姿势和步态, 包括步行节律、稳定性、流畅性、对称性、重心偏移、 手臂摆动、诸关节姿态与角度、患者神态与表情、辅 助装置(矫形器、助行器)的作用等。
• 在自然步态观察的基础上,可以要求患者加快步速减 少足接触面(踮足或足跟步行)或步宽(两足沿中线 步行),以凸现异常;也可以通过增大接触面或给予 支撑(足矫形垫或矫形器),以改善异常,从而协助 评估。
步行控制与肌肉收缩和关节运动具有复杂的 关联。肌肉活动具有步行速度及环境依赖性。
步态异常与肌肉活动的异常通常有密切关联。
正常步行周期中骨盆和下肢各关节角度的变化
步行周期
骨盆
关节运动角度 髋关节
膝关节
踝关节
首次着地 承重反应 站立中期 足跟离地 足趾离地 摆动初期 摆动中期 摆动末期
5°旋前 5°旋前 中立位 5 °旋后 5 °旋后 5 °旋后 中立位 5 °旋前
观察法-观察评价
步态观察分析表:包含47种常见异常表现。检查人员 能够系统地对每一个关节或部位在步行周期的各个分 期中的表现进行逐一分析。该表横行为步行周期的各 个分期;纵列按躯干、骨盆、髋、膝、踝及足趾的顺 序将 47种异常表现依次列出。表中涂黑的格子无需观 察;空白格和浅灰色格子则表示要对这一时间里是否 存在某种异常运动进行观察和记录。在有异常存在的 格中打“”。如为双侧运动则用“左”或者“右”表 示。空白格表示最需要重点观察的情况。
步态分析及其矫治训练
五、臀大肌(髋伸肌)步态
• 臀大肌无力者,而关节后伸无力,足跟着地时常 用力将胸部后仰,使重力线落在髋关节后方,以 维持够关节被动伸展,站立中期时膝关节绷直, 形成仰胸挺腰腹的臀大肌步态。
六、股四头肌步态
股四头肌麻痹者,行 走中患侧腿站立相伸 膝的稳定性将受到影 响,表现为足跟着地 后,臀大肌为代偿股 四头肌的功能而使髋 关节伸展,膝关节被 动伸直,造成膝反张 。如同时有伸髋肌无 力,则患者俯身用手 按压大腿,使膝伸直 。
肌肉的代偿。胫前肌肉物理可以引起足背屈力量弱,足 接触地面时拍地,而非足跟开始向前滚动。 4.肌肉张力改变:绝大部分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可引起肌肉 张力的改变,其中最常见的是速度依赖的牵张反射亢进 5.此外,关节僵硬可以影响身体各节段间的相对快速移动 ,限制身体的前行
步态异常的原因
肌肉调控异常 主动肌和拮抗肌同时沙后所可以增加僵硬的 程度,减少活动性。 小脑损伤病人可出现肌肉调控异常,导致共 济失调。
二、适应症
1.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如脑卒中、脑外伤后偏瘫 、脑瘫、帕金森病、小脑及其传导路病变 2.骨关节疾病与外伤 截肢、髋膝关节置换术后 、关节炎、韧损伤、踝扭伤、下肢不等长等 3.下肢肌力损伤 脊髓灰质炎、股神经损伤、腓 神经损伤等 4.其他 疼痛、孕妇步行等
二、禁忌症
严重心肺疾患、下肢骨折未愈合、检查不配合 者不宜进行步态分析
•
(髋关节最大屈曲)
骨盘: 5°旋 髋关节:2 0°~ 30°屈曲 膝关节::60°~ 30°屈曲 踝关节:1 0°跖屈~ 0°
迈步相末期(85~100%)
从地面垂直的小腿向前摆动到该侧足跟再 次着地之前。此时小腿减速向前摆动。
骨盘: 5°旋前 髋关节:3 0°屈曲 膝关节: 30°屈曲~ 0° 踝关节:0°
步态分析及步行能力训练2
零承重
部分承重
完全承重
平行杆内训练
站立平衡训练
平行杠内的站立训练
重心的左右移动训练
重心前后移动训练
• 患者双手扶握平行杠, 由治疗人员帮助调整 站立平衡。 • 治疗人员一手置于患 者背后保持患者髋后 伸,一手置于患者上 胸部前面,使患者上 身前挺,保持平衡。
• 患者在学会髋伸位维 持躯干平衡的基础上, 保持体重均匀地分布 于双足,之后先将一 手脱离对平行杠的扶 握,然后过渡到双手 脱离对平行杠的扶握, 当可较好维持站立体 位时,逐渐将双手改 放于髋前或髋后。
步态分析与临床应用
背景
定义
训练原则
步行常见问题
步行三要素:
主要内容:
姿势:
立位的重心的位置:
姿势的评定意义:
1. 找出造成不良姿势的原因及严重程度
2. 帮助诊断病情及预后
3. 制定训练方法
4. 评定病情的进展
测量工具:评定过程:观 Nhomakorabea:- 头部位置,胸廓形状,腹部形状,背部两侧 是否对称; - 两肩,两髂棘,两上肢自然下垂时是否对称; - 脊柱是否有异常弯曲,活动度如何, 肌肉痉挛及异常隆起
• 一旦患者能够较好地 保持静态站立平衡后, 治疗人员可于不同方 向轻推患者,训练患 者保持或重建新的平 衡(即保持动态站立 平衡)。
步行和移动能力的训练
注意事项
辅助具步行训练
常见的拐杖类型
拐杖高度的测量
腋拐长度的确定
标准拐应具有的条件
扶手的安定型好
材质轻且结实
长度适合
有防滑的橡胶帽
步行训练
步行训练的基本条件
常用措施
基础训练
体位适应性训练
肌力训练和关节活动度训练
步态分析与步行训练
步态分析与步行训练步态分析和步行训练是一种用于评估和改善个体步行能力的方法。
通过对一个人的步态进行分析,可以了解他们的步行姿势、步态异常以及步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而步行训练则是通过针对性的训练措施来改善个体的步行能力。
在步态分析中,通常会利用各种先进的技术设备来获取有关个体步态的详细信息。
这些设备包括摄像机、传感器、压力板等。
通过收集和分析这些数据,可以对个体的步行姿势进行全面的评估。
步行姿势是个体行走过程中身体的姿态和动作。
正确的步行姿势对于维持身体平衡、预防伤害和提高步行效率非常重要。
通过分析步行姿势,可以识别出潜在的问题,如过度侧弯、肌肉不平衡、不对称的步伐等。
步态异常是个体步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
步态异常包括步态不稳、脚部畸形、关节活动度不足等。
这些异常可能导致不适感、行走困难和身体损伤。
通过步态分析,可以及早发现这些异常,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步行训练是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训练措施来改善个体的步行能力。
步行训练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平衡训练:平衡是保持身体稳定的能力。
通过平衡训练,可以提高个体的平衡能力,减少步行时的摇晃和摔倒的风险。
2.强化肌肉:步行需要大量的肌肉参与,特别是下肢肌肉。
通过针对性的肌肉锻炼,可以增强肌肉的力量和耐力,提高步行的效果。
3.增加活动幅度:有些人步行时关节活动度不足,导致步伐不稳。
通过一系列的伸展训练,可以增加关节的活动幅度,改善步行姿势。
4.步行器具使用:对于一些行走困难的人群,如老年人、残疾人等,可以使用步行辅助器具来帮助他们行走。
通过正确使用步行辅助器具,可以提高步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步态分析和步行训练在康复医学和运动医学领域非常重要。
它们不仅可以帮助康复患者恢复步行能力,还可以帮助运动员优化步行技术,提高竞技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正确的步行姿势和步行能力对于身体健康非常重要,因此步态分析和步行训练也可以用于普通人的健康管理。
步态分析与训练课件
运动控制
研究如何通过肌肉收缩和 协调来控制身体的运动。
神经生理学基础
感觉输入
通过感觉神经元将来自皮肤、肌 肉和关节的信息传递到大脑。
大脑处理
大脑对信息进行处理,并产生相 应的运动指令。
运动输出
通过运动神经元将指令传递到肌 肉,引起肌肉收缩,产生运动。
CHAPTER 02
步态分析的理论基础
人体解剖学基础
01
02
03
骨骼系统
骨骼为身体提供支撑,承 载肌肉附着点,并参与运 动。
肌肉系统
肌肉收缩产生运动,调节 身体姿势和平衡。
关节系统
关节提供灵活性和稳定性 ,使身体能够进行各种运 动。
生物力学基础
静力平衡
研究身体各部分在静止状 态下的受力关系。
动力学
步态分析与训练课件
目录
• 步态分析简介 • 步态分析的理论基础 • 步态分析的应用 • 步态分析与评估 • 步态训练的方法 • 步态训练的实践案例 • 总结与展望
CHAPTER 01
步态分析简介
步态分析的定义
步态分析是一种对人体行走过程中姿态、速度、步长、肌肉活动等特征进行详细 观察和测量的方法。它可以帮助医生和运动科学家评估个体的步态和运动能力, 从而制定出个性化的训练计划和康复方案。
观察与测量
在平坦、安全、无障碍的场地 进行观察和测量。
分析
对观察和测量的结果进行分析 ,评估步态的各个方面。
建议与训练
根据评估结果,提出个性化的 建议和训练方案。
步态评估的结果分析
步态对称性
评估个体的步态是否对称,左 右脚的动作是否协调。
步态周期性
常见异常步态的分析与训练
(二)参与的主要肌肉活动
3.髂腰肌(iliopsoas) 为髋关节屈肌,髋关节于足跟离地至足趾 离地期间伸展角度达到峰值(10°~15°)。为对抗髋关节伸展, 从支持相中期开始至足趾离地前,髂腰肌呈离心性收缩,最终使髋关 节从支撑相末期由伸展转为屈曲。髂腰肌第二次收缩活动始于摆动相 初期,使髋关节屈曲,以保证下肢向前摆动。
3. 股四头肌步态 股神经损伤时,屈髋关节伸膝关节受限。行走时,由 于股四头肌无力,不能维持膝关节的稳定性,支撑相膝后伸,躯干 前倾,重力线落在膝前。整个行走过程重心在垂直位移动的幅度较 大。
上肢与下肢 上肢摆动方向与下肢相反,才可以达到维持 身体平衡,减少转动。
肩关节 自由摆动约30 °(屈曲约6°,后伸约24°)。
(二)参与的主要肌肉活动
步行的动力主要来源于下肢及躯干的肌肉作用,在一个步行 周期中,肌肉活动具有保持平衡、吸收震荡、加速、减速和 推动肢体运动的功能。
1.竖脊肌(erector spinae) 为背部深层肌,纵列于脊柱 两侧,下起骶骨、髂骨,上止椎骨、肋骨、枕骨,作用为使 脊柱后伸、头后仰和维持人体于直立姿势。在步行周期站立 相初期和末期,竖脊肌活动达到高峰,以确保行走时躯干正 直。
2. 臀中肌步态 臀上神经损伤或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时,髋关节外展、 内旋外旋均受限,行走时由于臀中肌无力,使骨盆控制能力下降, 支撑相受累侧的躯干和骨盆过度倾斜,摆动相膝关节和踝关节屈曲 增加以保证地面廓清,身体向两侧摇摆,典型步态特征呈鸭步。整 个行走过程重心在水平面左右方向的移位要大于在垂直面内的移位。
势,包括单腿站立时,躯干保持稳定不许动; 5. 侧方迈步(横行)步行训练,开始横行训练时,
可让患者背靠墙走,以增加安全性,随患者能力 的提高,可上跑步机上训练横行,并可逐步增加 坡度和速度。
康复治疗步态分析及步行训
康复治疗步态分析及步行训康复治疗步态分析及步行训练在康复医学领域中,步态分析和步行训练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它们对于帮助病患恢复正常步行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步态分析和步行训练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并探讨其在康复治疗中的重要性。
一、步态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步态分析是通过对人体行走过程中的动作进行观察和分析,来评估步行功能和诊断步行障碍的一种手段。
它主要包括步态周期、步数、步长、步行速度、双侧对称性等指标的测量和分析。
在步态分析中,最常用的方法是使用计算机辅助的步态分析系统。
这种系统利用各种传感器和摄像设备,可以全面准确地记录下患者行走时身体的各项数据,并通过计算和分析来得出相应的结论。
这样的系统不仅提供了客观准确的数据,还能够帮助治疗师更好地理解患者的步行问题,从而制定出更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案。
二、步态分析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步态分析在康复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它可以帮助治疗师对患者的步行功能进行客观评估,了解患者存在的问题和障碍。
通过分析步态数据,治疗师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步态异常,如步态不稳、行走速度缓慢等,并从中找出引起这些异常的原因和病因,为接下来的治疗提供依据。
其次,步态分析也可以用来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治疗方案。
每个患者的步行问题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原因,因此需要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
通过步态分析,治疗师可以准确了解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并根据其步态异常进行相应的治疗干预,如力量训练、平衡训练、康复护具的使用等,以帮助患者恢复正常步行功能。
除此之外,步态分析还可以用来评估康复治疗的效果。
在患者接受康复治疗一段时间后,治疗师可以重新进行步态分析,对比治疗前后的数据差异,以评估康复效果。
通过这样的评估,治疗师可以判断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方案,进一步优化治疗效果。
三、步行训练的重要性和方法步行训练是康复治疗中的重要环节,它主要通过系统的训练来帮助患者恢复正常步行功能。
步行训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还可以增强患者的身体功能和生活质量。
步态分析规范(标准版)
步态分析规范【目的】应用运动和力学原理对步行动作进行分析,以评定步行功能,发现异常步态,有助于诊断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疾病,为步行训练、矫治异常步态提供必要的依据,有助疗效评价。
【内容】(一)步行周期:从一侧足跟着地开始,到此足跟再次助着地的时间。
1、支撑期60%:足跟着地→脚掌着地→重心转移到同侧→足跟离地→足趾离地。
2、摆动期40%:足上提→膝关节最大屈曲→髋关节最大屈曲→足跟着地。
(二)重心:站立时人体重心在第2骶椎前约1cm,离地时在身高的55%处,步行时重心垂直移动,一个周期二次,振幅5cm。
最高点在支撑中期,最低点在足跟着地期。
侧方移动,左右各一次,最高点在支撑中期。
(三)骨盆旋转:步行时骨盆在水平面上进行旋转,向前旋转在足跟着地时,向后旋转在支撑中期,共计8°。
(四)骨盆倾斜:步行中骨盆在额状面上进行左右倾斜,角度约5°。
(五)下肢轴的旋转:摆动期内旋约25°,支撑期外旋。
(六)支撑中期:小腿与地面垂直,膝关节屈曲约15°。
(七)下肢肌群功能:1、臀大肌、股四头肌、足背屈肌等伸肌在支撑期开始收缩,起伸髋、控制屈膝程度和足放平速度的作用,避免身体前倾,有减震作用。
2、臀中、小肌在支撑早期收缩,起稳定和避免侧向倾斜作用。
3、腘绳肌在摆动减速期收缩,发挥屈膝伸髋及减速作用。
(八)步频数:正常110~120步/min,快速140步/min,慢速70步/min。
(九)步幅:二足跟之间垂直距离,成人男性0~15cm。
(十)步速:每分钟行走距离=步频数×步幅。
(十一)、步宽:双足足中线之间宽度。
(十二)步角:足跟中点到第2趾的连线与前进方向之间夹角。
【方法】(一)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足踏开关跨步分析器(从略)(二)目测法。
1、患者沿直线往返行走多次。
2、从前、后、侧三面,在同一高度进行观察,并详细记录。
3、观察项目包括运动对称性,自如程度,步幅大小,上肢摆动,躯干运动,身体的上下运动;头部位置,肩的位置,骨盆前后倾斜,髋关节稳定性,膝关节稳定性,踝关节运动状况,足跟着地、支撑中期,足趾离地时足的状况,疼痛、疲劳。
步行功能训练实训报告
步行功能训练实训报告步行周期是指完成一个完整步行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即指自一条腿向前迈步该足跟着地时起,至该足跟再次着地时止所用的时间,称为一个步行周期。
在每个步行周期中,可分为支撑相和摆动相,其中60%为支撑相,40%为摆动相。
步行的基本条件为:基本的平衡功能、协调功能,能独立完成坐位及站立位的切换。
1、步态分析主要是描述步态模式和步态参数,分析各种步态的产生原因和机理,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2、步行能力评定时一种相对精细的、半定量评定,通过对步行能力进行宏观分级大致了解患者的步行水平。
步行控制与肌肉收缩和关节运动具有复杂的关联。
肌肉活动具有步行速度及环境依赖性。
步态异常与肌肉活动的异常有密切联系。
影响步态的因素主要有骨关节因素,如由于运动损伤、骨关节疾病、先天性畸形等;神经肌肉因素,如中枢神经损伤,肌肉和关节挛缩畸形、肌肉萎缩、代偿性步态改变等。
常见的异常步态及分析:1、拮抗肌协调障碍常见有足下垂、拇指背伸、膝僵直、膝过伸、髋过屈、髋内收过分、髋屈曲不足等。
2、中枢性损伤或病变常见的有足内翻、足外翻、足趾卷曲、拇指背伸、膝僵直等。
3、骨关节疾病、发育障碍或畸形包括膝屈曲、短腿步态、减痛步态等。
4、单纯肌无力步态单纯外周神经损伤可导致特殊的肌无力步态。
5、病变特征性步态帕金森步态、偏瘫步态、小脑共济失调步态等。
步行训练是以矫治异常步态,促进步行转移能力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目的的训练方法之一。
首先步行前训练也尤为重要,主要包括:1、增加肌力、协调性和关节活动度练习。
2、促进本体反馈。
3、增加姿势稳定性。
4、发展活动的控制能力。
5、发展动态平衡的控制,坐位和站立位的三级平衡训练。
(一)平衡杠内训练⑴静态训练①训练改变手的位置,前后变化、左右手交替,两手离开平衡杠,肩前屈外展,上肢摆过中线等。
②向前、后、左、右迈步,转身。
③站立位,上肢用力支撑体重。
④体重向前、后和侧方转移。
⑵动态平衡①三点步练习:顺序为健手向前扶杠—迈患腿—健腿跟上,三点步熟练后,可改为二点步,即健手与患腿同时向前—健腿跟上。
步态分析和训练
跨步长(stride length) 行走时,由一侧足跟着地到该 侧足跟再次着地所进行的距离称为跨步长,或步幅。如图示 Ⅱ,用cm表示,通常是步长的两倍。约100—160cm
步行速度----简称步速,单位时间内行走的距离。以m/s表示。 正常人平均自然步速约为1.2m/s左右。 一般健全人通常行走的速度约为65-95m/min 公式步速=跨步长×步频/120 步速与跨步长和步频相关;跨步长增加、步频加快、步行速
度亦加快。
步行时相
步行时相--------行走中每个步态周期都包含着一系列典型姿位的 转移。人们通常把这种典型姿位变化划分出一系列时段,称之为步 态时相一个步行周期可分为支撑相和摆动相。
支撑相又称站立相;为足底与地面接触的时期;占步行周期的60% 摆动相又称迈步相:指支撑腿离开地面向前摆动的阶段。占步行周
期的40% 站立相和迈步相的时间比例与步速有关,随着步速的加快,迈步相
时间相应延长而站立相时间缩短。
以右下肢为例的步行周期
步行周期以右侧足跟着地开始,紧接着足放平,足底全面接触地面, 进入站立中期,随后发生足跟离地、足趾离地。足趾离地瞬间标志 着站立相结束和迈步相开始,右下肢向前摆动并依次经过摆动前、 中、末期。
7.胫前肌 作用为踝关节背屈、使足内翻。足跟着地 时,胫前肌离心性收缩以控制踝关节跖屈度,防止在足 放平时出现足前部拍击地面的情况。足趾离地时,胫前 肌收缩,再次控制或减少此时踝关节的跖屈度,保证足 趾在摆动相能够离开地面,使足离地动作顺利完成。
步态训练的训练方法
步态训练的训练方法步态训练是通过特定的训练方法,对人体步态进行调整和改善,以提高行走能力、减轻疲劳、预防和治疗各种疾病。
步态训练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如姿态、动作、力量、协调等方面。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步态训练的训练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步态训练。
一、步态分析步态分析是步态训练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对步态的分析和评估,可以了解个体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善的方面。
步态分析包括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两部分,静态分析主要是对姿态和关节角度的检查,动态分析则是对步态的整体运动过程进行观察和分析。
在步态分析中,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姿态:包括头部、脊柱、骨盆、肩膀等部位的位置和姿态,应该保持合适的位置和角度。
2.步幅:步幅指的是每一步的距离,应该根据个体的身体状况和步态特点进行调整。
3.步频:步频指的是每分钟走的步数,应该根据个体的身体状况和步态特点进行调整。
4.支撑相和摆动相:支撑相指的是脚着地到脚离地的这段时间,摆动相指的是脚离地到脚着地的这段时间,两个相位的时长应该合适。
5.步态节律:步态节律指的是每一步的节奏和规律,应该根据个体的身体状况和步态特点进行调整。
二、步态训练方法1.平衡训练平衡训练是步态训练的基础,通过平衡训练可以提高个体的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从而减少跌倒的风险。
平衡训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单脚站立:单脚站立是平衡训练的基础,可以提高个体的平衡和协调能力。
(2)单脚跳跃:单脚跳跃可以提高个体的爆发力和协调能力,也可以促进肌肉的发展。
(3)单脚踢球:单脚踢球可以提高个体的平衡和协调能力,也可以锻炼腿部肌肉。
(4)平衡板训练:平衡板训练可以提高个体的平衡和协调能力,也可以锻炼腿部肌肉。
2.步态训练步态训练是通过特定的训练方法,对个体的步态进行调整和改善,以提高行走能力、减轻疲劳、预防和治疗各种疾病。
步态训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步幅训练:步幅训练可以提高个体的步幅和步速,也可以促进肌肉的发展。
常见异常步态的分析与训练
常见异常步态的分析与训练步态是人体行走时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由躯干、腿部、髋、膝、脚等多个器官和肌肉协调运动而产生的。
正常步态是指人体在直立站立和行走时,各个关节和肌肉的协调运动,使得人体能够保持平衡、稳定和高效的行走。
然而,有些人由于各种原因,出现了异常步态,如跛行、瘸行等。
异常步态的分析是通过对患者行走过程的观察和记录,以及相关的检查手段,对异常步态的病因和病理机制进行分析和诊断。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观察患者的站立姿势和行走姿势:观察患者的身体姿势、步态特征和步幅变化等,可以初步判断异常步态的类型和可能的病因。
2.检查患者的关节和肌肉功能:通过检查关节的活动度、肌群的力量、韧带的稳定性等,可以了解到异常步态与关节功能障碍或肌肉力量不平衡等方面的关系。
3.应用影像学检查:如X线、磁共振成像等,可以了解到异常步态与骨骼结构异常、神经系统疾病等方面的关系。
4.应用电生理检查:如电子肌电图等,可以了解异常步态与神经肌肉传导异常、神经损伤等方面的关系。
根据异常步态的分析结果,可以制定相应的训练方案。
训练的目标包括两个方面:1.矫正异常步态: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帮助患者改善异常步态,使其更接近正常步态,提高行走的效果和舒适度。
例如,对于跛行患者,可以通过增加相关关节的活动度和肌肉的力量,来改善步态中的偏斜现象。
2.加强相关肌肉和关节的功能:通过特定的训练方法,提高患者的肌肉力量、平衡能力等,从而增加步态的稳定性和行走的灵活性。
例如,对于瘸行患者,可以通过特定的训练方案,针对性地加强肌肉力量、改善平衡能力,提高行走的效果。
训练方法可以综合运用康复治疗、物理治疗、运动训练等多种手段。
常见的训练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健步行训练:通过逐步增加步行距离和时间,使患者逐渐适应正常步态,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
2.平衡训练:通过平衡训练器械和特定的平衡动作,帮助患者提高平衡能力,减少摔倒的风险。
3.功能性训练:通过模拟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动作,加强患者的肌肉力量和关节活动度,提高步态的适应性。
Gait的Watch三维步态分析及运动训练系统
缺点: • 投资高,动辄上百万的投入 • 反光片非常容易受到干扰或者遮挡 • 需要专门的步态分析实验室 • 操作繁琐,需要专业人员进行后期处理 • 难以真正用于临床医学
步态分析的要求
快速的准备和测试时间
B
为训练提供数据
和实现方式
A
步态分析
专业而准确的医学
C 临床报告
合理的价格
E
D
GaitWatch步态分析-数据回放与统计对比
• 可选择任意一次数据进行分析 • 回放数据时,可以从任意角度观
察三维姿态 • 可以回看、编辑和打印任意一次
测试的报表 • 可以进行同一病人的先后数据对
比 • 可以不同病人之间进行数据对比
除了三维步态分析功能 GaitWatch革命性的加入了步态训练功能
不仅仅是一个分析仪 还是一个训练仪
虚拟现实步行训练的优越性
• 传统的三维步态分析,只能在摄像头下面进行步态分析, 无法进行实时训练。而GaitWatch步态分析仪,由于采用 了无线位置传感器,可以实时进行情景互动训练
• 步态分析的结果,可以直接指导步行训练参数设定
虚拟现实步行训练的优越性
比人类教练更有耐心和一致性,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反复观察模仿练习 减少在真实环境中由错误操作导致的危险 可以提供多种形式的反馈信息,使枯燥单调的运动康复训练过程更轻松、更有
精确记录——高达0.1度的精度,满
足步态定量化分析需求
结果清晰——测试完成后自动生成
医学临床分析报表、结果阅读方便
虚拟现实——步行全程三维动画显
示,可任意回放
高性价比——相比昂贵的传统摄像
步态分析系统成本大幅降低
章和电气GaitWatch三维步态分析及运动训练系统 ——基于先进的无线位置传感器技术
步态分析与步态训练PPT课件
股四头肌
摆动相末期,首次触地至支撑相中期 足离地至摆动相早期
胫前肌
首次触地至承重反应结束 足离地至再次首次触地
• 骶棘肌:使脊柱后伸、头后仰,维持人体于 直立姿势;在支撑相初期和末期活动达到高 峰,以确保行走时躯干正直。
• 臀大肌:为伸髋肌,摆动相末期开始收缩 (使向前摆动的大腿减速),于负重期达到 高峰(稳定骨盆、控制躯干前倾的加速度, 使髋关节在支撑相保持伸展位)。
–小腿三头肌无力:
•胫骨支撑期的稳定性下降,在支撑 中期和末期可由于踝关节过度背伸 而跪倒。
3、畸形:
–正常站立姿势:充分伸髋、伸膝、踝背 伸5°-10°;COG位于髋关节后、膝关节 前。
–膝关节屈曲挛缩30°时,无法进行功能 性移动;
–踝关节跖屈挛缩15°时,足尖行走,丧 失平衡;廓清障碍,对侧踮足步行。
–正面:躯干和骨盆是否向侧方倾斜,上 肢摆动是否与同侧骨盆和下肢的运动方 向相反;髋、膝、踝异常运动或畸形; 重心摆动情况。
–背面:臀中肌步态
–侧面:脊柱伸屈运动,髋、膝、踝的伸 屈运动。
• 观察分析表:
–由美国加利福尼亚RLA医学中心设计, 包含47种常见的异常表现。
–观察顺序由远端至近端; –将首次着地作为评定的起点; –先观察矢状面,再观察冠状面。
www,
行为能力的评定
7分:完全独立——不用辅助设备和用具,在合理 的时间内至少能安全的步行50米。不用轮椅。 6分:有条件的独立——步行者可独立步行50米 ,但需要使用辅助具如下肢矫形器、假肢、特 殊改制的鞋、手杖、步行器等; 5分:监护或准备——可以步行50米,但需要他 人监护、提示及做行走前的准备工作 4分:最小量帮助——步行时需他人轻轻的用 手接触或偶尔帮助。
康复治疗 步态分析及训练
步行能力障碍
步行学习:
A—基础能力障碍(稳定性、自立性障碍) B---应用能力障碍(速度性、持久性障碍)
运动特征:步态分析的主要内容
A---综合能力障碍(稳定性、波动性、圆滑性、效率性、速度性) B---局部能力障碍(制动性、驱动性、移动性、支撑性、离地性)
动作内容:
A---应有动作能力(前后左右移动 ) B---关联动作能力障碍(站立、坐位、立位保持、变换方向)
步行障碍诊断
确定病名 明确病因 查清病态 判断预后 预测控制
步行障碍诊断方法
问诊: 病史、合并症、体力、感觉
诊察: 临床、形态、功能、步行
检查: 生理学和工程学分析法
步态周期与时相
足跟着地期 站立中期 推离期 加速期 摆动前期 摆动中期
摆动后期
左右单支撑相 双支撑相 摆动相
步态分解示意图
改善步行障碍实施方法
步态分析与训练
概
述
步态障碍-----临床 判断改善-----证据 制定方法-----参考 中枢神经——外周神经 —肌肉 骨关节—运动 以偏瘫为例
步行障碍
步行功能障碍:
步行节奏顺序 身体平衡控制 随意运动控制 神经肌肉传递 肌肉紧张控制 身体支撑机构 步行代偿控制
步行能力障碍:
步行学习 运动特征 动作内容
悬吊减重平板训练 矫形器应用 功能再建术、 抗痉挛药物 平衡杠、台阶、录象 减轻体重
治疗性步行训练
四交画击拍抗持持减步防
肢叉线掌球阻棒球小行膝
协步步步步步步步步节过
调行行行行行行行幅奏伸
步训训训训训训训训训步
行练练练练练练练练练行
训
训
练
练Hale Waihona Puke 应用步行训练基础训练:
步态分析完整版
步态分析完整版步态分析是研究人类行走过程中身体各部位运动规律和协调性的科学方法。
它通过观察和分析人的行走姿态,评估人的运动功能,帮助医生、康复师和运动教练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和训练计划。
本完整版文档将详细介绍步态分析的基本概念、方法、应用以及最新研究成果。
一、基本概念1. 步态周期:行走过程中,从一侧脚跟触地到下一次该脚跟触地的整个过程,称为一个步态周期。
一个完整的步态周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支撑相和摆动相。
2. 支撑相:指脚与地面接触的时间段,占整个步态周期的60%左右。
在这个阶段,身体的重心从一侧脚转移到另一侧脚。
3. 摆动相:指脚离开地面向前摆动的阶段,占整个步态周期的40%左右。
在这个阶段,身体的重心向前移动。
4. 步态参数:包括步长、步频、步宽、步速等。
这些参数可以反映一个人的行走能力和运动状态。
二、步态分析方法1. 观察法:通过肉眼观察行走过程中的姿态和动作,评估步态的异常情况。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主观性强,误差较大。
2. 动态足迹分析:通过测量行走过程中脚与地面接触的痕迹,分析步态的稳定性和协调性。
这种方法可以提供较为客观的数据,但无法观察整个行走过程。
3. 三维运动捕捉技术:利用多个摄像头捕捉行走过程中身体各部位的运动轨迹,三维模型,进行详细分析。
这种方法可以提供最全面、最精确的数据,但成本较高,技术要求较高。
4. 动力分析:通过测量行走过程中地面反作用力和关节力矩,分析步态的动力学特征。
这种方法可以深入了解行走过程中的能量消耗和肌肉活动,但需要专业的设备和技术支持。
三、步态分析应用步态分析在临床医学、康复医学、运动训练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例如:1. 诊断神经系统疾病:通过步态分析,可以早期发现帕金森病、脊髓损伤等神经系统疾病,为治疗提供依据。
2. 评估康复效果:在康复训练过程中,通过步态分析,可以实时监测患者的行走能力变化,评估康复效果,调整训练方案。
3. 优化运动训练:对于运动员和健身爱好者,步态分析可以帮助发现行走过程中的不足,制定针对性的训练计划,提高运动表现。
步行功能训练
-室内步行平衡能力只需2级,室外3级
• 协调能力及肌张力均衡 • 感觉功能及空间认知功能 • 中枢控制
步行功能训练
二、步行功能评定
1、步态分析
• 步态分析(Gait Analysis GA) 是利用力学概念和 已掌握的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对人体行走功能 的状态进行客观的定性分析和(或)定量分析, 并为临床及康复治疗进行有益的指导和疗效评价
步行功能训练
• 胫前肌肌力训练 • 踝足矫形器(AFO)使用 • 小腿三头肌及胫后肌牵伸 • 功能性电刺激(FES)或肌电触发功能性电刺激等 • 局部肌肉神经阻滞
步行功能训练
• 手法牵伸训练、功能性电刺激(FES)或肌电触发功 能性电刺激
• 强化小腿三头肌肌力训练如踮脚步行、前脚掌踏楼梯 上下训练等
• 负荷反应期
支撑相
整个足底着地的瞬间。 即首次着地至支撑腿 于站立相过程中膝关 节达到最大屈曲角度 的时期
骨盆 :5°旋前
髋关节:30° 屈曲
膝关节:0°-15 °屈曲
踝关节:0°-15 °跖屈
步行功能训练
支撑相
• 支撑相中期 从对侧下肢离地到躯 干位于支撑腿正上方
骨盆 :中立位
髋关节:30°- 0°
步行功能训练
• 牵伸股四头肌、腘绳肌、小腿三头肌、內 收肌等
• 躯干肌肌力训练如半桥运动等 • 强化步行分解训练 • 靠墙蹲马步训练 • 退上退下台阶训练及侧方上下台阶训练 • 膝关节屈伸控制性训练等
步行功能训练
• 单纯足下垂主要见于脊髓损伤、脊髓灰质炎和 外周神经损伤
• 摆动相增加同侧屈髋、屈膝,下肢划圈行走, 躯干向对侧倾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身体重心摆动包括
① 骨盆前后倾斜 摆动侧的髖关节前向速度高于支撑侧,
造成骨盆前倾。
② 骨盆左右倾斜 摆动侧骨盆平面低于支撑侧。 ③ 骨盆侧移 支撑相骨盆向支撑腿的方向侧移。 ④ 纵向摆动 重力中心在单支撑相时最高,双支撑相
时最低。上下摆动8~10 cm。
⑤ 膝关节支撑相早期屈曲 支撑侧膝关节屈曲15°。 ⑥ 体重转移 支撑侧早期在蹠屈肌的作用下体重由足跟转移到
步态的动力学特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步态的动力学特征与步行速度有关。临床步态分析一 般采用自然步行速度,即受试者最舒服和能量使用效率最 高的步行方式: (1)垂直重力 垂直重力呈双峰型,即首次触地时身体 GRF超过体重,表现为第一次高峰;在身体重心越过重力 线时,体重向对侧下肢转移,至对侧下肢首次触地并进入 承重期时GRF降低到最低点;然后由于蹬离的反作用力, GRF增加,一般与承重期的应力相似;在足离地时压力降 低到零,进入摆动相。在下肢承重能力降低时,可以通过 减慢步行速度,以减轻关节承重,此时GRF的双高峰曲线 消失,表现为与体重一致的单峰波形。 (2)剪力 垂直剪力在首次触地时向前,越过重心线时 剪力向后。表现为前后反向的尖峰图形。左右(内外)剪 力形态相似,但是幅度较小。 (3)力矩 力矩是机体外力与内力作用的综合,是动力 学与运动学的结合,受肌肉力量、关节稳定度和运动方向 的影响。
临床步态分析方法-运动学分析
( 2)足开关 足开关是一种微型的电子开关,装置在类似于鞋垫 形状的测定板内,分别置放于前脚掌(掌开关)和脚跟(跟开 关)。电子开关由足跟触地首先触发跟开关,前脚掌触地时触发 掌开关,脚跟离地时关闭跟开关,脚尖离地时关闭掌开关。这是 最常用的时间定位标志。 获得下列资料: ①第一双支撑相,跟开关触发至掌开关触发的时间。 ②单足支撑相,跟开关与掌开关同时触发的时间。 ③第二双支撑相,跟开关关闭和掌开关关闭之间的时间。 ④摆动相,掌开关关闭至下次跟开关触发的时间。 ⑤各时相在步行周期的比例。
(3)电子步态垫 电子步态垫是足印法和足开关的结合,其长度为 3~4 m,有10,000个压感电阻均匀分布在垫下。受试者通过该 垫时,足底的压力直接被监测,并转换为数字信号,通过计算机 立即求出上述所有参数。
临床步态分析方法-运动学分析
节段性运动测定——节段性运动测定是指步行时特定关节或运动
中心的三维动态分析,即步行时关节各方向活动角度的动态变 化及其与步行时相之间的关系。常用的分析方式有: (1)同步摄像分析 在4~8米的步行通道的周围设置2~6台摄像 机,同时记录受试者步行图象,并采用同步慢放的方式,将受 试者的动作分解观察和分析。 (2)三维数字化分析 通过2~6台检测仪(数字化检测仪或特殊 摄像机)连续获取受试者步行时关节标记物的信号,通过计算机 转换为数字信号,分析受试者的三维运动特征。同一标记物被 两台以上的检测仪同时获取时,即可进行三维图象重建和分析。 输出结果包括:数字化重建的三维步态、各关节三维角度变化、 速率和时相。关节标记物一般置放于需要观察的关节或重力中 心。 (3)关节角度计分析 采用特制的关节角度计固定于被测关节, 记录关节活动的角度改变,转换为数字信号并用计算机重建步 态。优点是操作简便,特别是上肢检查十分方便;缺点是难以 正确记录旋转和倾斜活动。
步态分析及步行训练
步行与自然步态
步态是人类步行的行为特征。步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人类与其它动物区 别的关键特征之一。正常步行并不需要思考,然而步行的控制十分复杂,包 括中枢命令,身体平衡和协调控制,涉及足、踝、膝、髋、躯干、颈、肩、 臂的肌肉和关节协同运动。任何环节的失调都可能影响步态,而某些异常也 有可能被代偿或掩盖。临床步态分析旨在通过生物力学和运动学手段,揭示 步态异常的关键环节和影响因素,从而协助康复评估和治疗,也有助于协助 临床诊断、疗效评估、机理研究等。
步态的运动学特征
1.人体重心位于第二骶骨前缘,两髋关节中央。 直线运动时该中心是身体上下和左右摆动度最 小的部位。
2. 廓清机制指步行摆动相下肢适当离开地面, 以保证肢体向前行进,包括摆动相早期-中期 髖关节屈曲,摆动相早期膝关节屈曲,摆动相 中-后期踝关节背屈。骨盆稳定性参与廓清机 制。支撑相的影响包括:支撑中期踝蹠屈控制 (防止胫骨过分前向行进),中期至末期膝关节 伸展和末期足跟抬起(踝蹠屈)。
自然步态 1、步行的基本功能 从某一地方安全、有效地移动到另一地方。 2、自然步态的要点 (1) 合理的步长、步宽、步频。 (2) 上身姿势稳定。 (3) 最佳能量消耗或最省力的步行姿态。 3、自然步态的生物力学因素 (1) 具备控制肢体前向运动的肌力或机械能。 (2) 可以在足触地时有效地吸收机械能,以减小撞击,并控制身体的前向 进程。 (3) 支撑相有合理的肌力及髋膝踝角度,以及充分的支撑面。 (4) 摆动相有足够的推进力和合理的足触地姿势控制。
全足。
⑦ 膝关节支撑相晚期屈曲 支撑侧膝关节屈曲30~40°。 ⑧ 步行时减少重心摆动是降低能耗的关键。
临床步态分析方法-运动学分析
时间/空间参数测定
(1)足印法 是步态分析最早期和简易的方法之一。在足底涂上墨汁,在步行通道(一 般为4~6 m)铺上白纸。受试者走过白纸,留下足迹,便可以测量距离。也可以在黑 色通道上均匀撒上白色粉末,让患者赤足通过通道,留下足迹。 获得的参数包括: ①步长(Step length)指一足着地至对侧足着地的平均距离。国内也有称之为步幅。 ②步长时间(step time)指一足着地至对侧足着地的平均时间。 ③步幅(Stride length)指一足着地至同一足再次着地的距离,也有称为跨步长。 ④步行周期(cycle time)指平均步幅时间(stride time),相当于支撑相与摆动相之 和。 ⑤步频 (cadence)指平均步数(步/min),步频=60(s) ÷步长平均时间(s)。由于 步长时间两足不同,所以一般取其均值。有人按左右步长单独计算步频,以表示两侧 步长的差异。 ⑥步速(velocity)指步行的平均速度(m/s),步速=步幅÷步行周期。 ⑦步宽(walking base):也称之为支撑基础(supporting base),指两脚跟中心点 或重力点之间的水平距离,也有采用两足内侧缘或外侧缘之间的最短水平距离。左右 足分别计算。 ⑧足偏角(toe out angle)指足中心线与同侧步行直线之间的夹角。左右足分别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