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一)
浅析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论文(设计)浅析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姓名:学号:1119033112院系: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班级:11历史教育指导教师:张文凤摘要曾国藩作为清代三杰之一,头载“中兴名臣”的桂冠,是清代一位力拔山兮的人物。
伟大领袖毛主席在青年时代写给友人的信中曾说过:“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也把《曾国藩家书》作为子女的必读书目,由此可见曾国藩的影响之大。
另一方面他率领湘军残酷的镇压了声势浩大的农民运动,使腐朽的清王朝得以苟延残喘,他因而落得一个“曾剃头”的名号。
他的历史功过至今也没有盖棺定论。
但是他在教育方面取得的成就却是举世公认的,曾国藩是清末最后一位大儒,尊奉孔孟之道,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
他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纪泽.纪宏以及诸弟的家书中,通过曾国藩的家书来研究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总结其成功的教育经验,对于我们现代的家庭教育仍然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曾国藩;家书;家庭教育思想;影响;现代意义Abstract Keywords目录摘要 (2)1、绪论 (5)2、曾国藩家庭庭教育思想来源 (6)2.1传统文化的影响2.1.1中国传统文化的积累2.1.2中国传统家训的吸收2.2湖湘文化的熏陶2.3良好家风的继承3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内容 (9)3.1、孝 (9)3.2、严 (9)3.3、勤3.4 俭3.5 和4.曾国藩家庭教育的成就 (13)5.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14)5.1、推崇孝悌仁爱 (15)5.2、保持勤俭节约 (15)5.3学会谦虚谨慎5.4端正读书动机5.5、敞开心扉做子女朋友 (16)结语 (18)参考文献 (18)1、绪论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很有名的人物,著名学者章太炎称之为“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伟大领袖毛泽东则认为德业诸全,功德圆满,近乎圣贤:“宋韩范并称,清曾左并称。
浅析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
浅析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摘要: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是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之源,曾氏家庭教育思想主要涵盖以下几方面:“孝友”为德教之首;修身以达“天德”;首倡虚心的治学之道;包含老庄哲学的养生之道。
曾氏家教思想启示当代教育应以培养良好向善的人性为首要目标:曾氏家教思想昭示家庭教育是社会文明进程中需要编译的“源程序”:曾氏家教思想启迪当代教育实现其育人功能的“培养基”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传统文化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很有影响的人物,也是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
一方面他率湘军残酷地镇压了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运动,使腐朽的晚清王朝得以苟延残喘,他也因而落下了一个“曾剃头”的名号;另一方面他作为一代鸿儒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其道德文章、为官治军可谓卓绝一世,特别是他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为后世所传颂。
历朝官宦贵族之家,往往一代人便享用殆尽,由于教育不当,其子孙骄奢淫逸,放荡不羁,最终走向堕落,家势因而衰败。
曾氏家族却代有英才,是海内极为少见的长盛之家。
究其原因,就是曾国藩那套独特的集传统文化之精华而不同于传统,有着开拓品质的家庭教育思想。
一、曾氏家庭教育思想之源曾国藩自幼发奋读书,经、史、子、集无不涉猎,从其求学历程中,我们就可以了解到曾氏获取传统文化之精深,接触面之广博,这在清代列臣之中,实属罕见。
他是清代的大儒学家,毕生信守儒学,信奉孔孟之道,深受儒家思想的浸染,在他精心挑选认为足以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十二位圣哲中,孔子就居其中,他对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是推崇备至的。
但曾氏并不是一位儒家思想的纯粹守望者,他并非一成不变地接纳儒学,儒学思想在他身上体现出了传承又发展,融汇又创新的特质。
他的儒学思想有其自己的特点:一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人世思想。
曾国藩的人生态度是人世的,这从其奋斗不止的人生历履及对家庭教育的高度重视中可看出来。
当晚清政府面对势如破竹的太平军而束手无策时,曾氏以一介儒生,无权的在籍侍郎,苦心操办团练,亲自率领湘军与数倍于自己的太平军作战,虽历经挫折磨难,九死一生,但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最终取得胜利,挽救了行将崩溃的晚清王朝。
论曾国藩的家教思想
德育建设教育,达到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情感上的共鸣,实现政治教学目的。
政治相较于其他学科,需要学生有缜密的思维模式和丰富的情感表达能力,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能够帮助政治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初中生对政治内容也能更好的吸收消化。
(二)适应素质教育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我国经济水平在不断的提升,但是如果社会大众的道德素质却没有得到提升,也是一个国家的缺失。
特别是对于学生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如果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三观都出现了偏差,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网络上的各类信息充斥在初中生的生活中。
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综合素养不得到提高,其学习成绩也不能够得到显著的提升。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能够帮助初中生从内心加收思想教育熏陶,力争树立正确的三观和品格,这样初中生对学习也有能有更好的认知,学习过程才能够效率和效果。
例如在学习《让社会投给我赞成票》,教师可以先请同学讲授一些自己做过的服务社会的事情,谈谈自己是否获得了社会认同感和自身价值是否得到的提升,教师也要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这样也是对学生优质社会行为的表扬。
二、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传统的政治教育只是教师拿着课本念课本上的内容,这种教学形式根本起不到政治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上的效果,那么在新时期下的应试教育教学理念下,就需要提高政治教育教学的质量。
为了达到实现提高政治教学质量的教学目的,主要是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良性的互动平台,将政治课堂转型为思想情感交流,通过这种形式,学生能够更加有效的接受政治思想教育。
政治教师在制定课堂方案时首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毕竟学生才是接收政治思想内容的部分,学生如果不能够发挥出政治教育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政治教育的效果就得不到提高。
政治教师需要端正政治教学观念,在课堂上要与学生多进行沟通交流,对学生真正的内心活动有充分的了解,对学生多加鼓励,这也是能够促进学生对政治课堂的喜爱。
曾国藩家庭教育孩子心得
曾国藩家庭教育孩子心得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有着深刻家庭教育观念的家长。
他的家庭教育心得,不仅影响了他自己的子女,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教育经验。
曾国藩认为,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孩子的性格形成、价值观建立以及未来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他家庭教育的一些核心观点:以身作则,树立榜样曾国藩强调家长应该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榜样。
他认为,家长的行为举止、言谈举止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因此,家长应该严于律己,诚实守信,勤奋努力,这样才能在孩子心中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注重品德教育曾国藩认为,品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
他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在家庭教育中,他注重培养孩子的诚信、谦逊、节俭和勤奋等品质,认为这些是孩子未来立足社会的根本。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曾国藩鼓励孩子独立思考,不盲目跟从。
他认为,只有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孩子,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立足。
因此,他倡导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鼓励孩子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重实践,学以致用曾国藩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他认为知识应该与实践相结合。
在家庭教育中,他提倡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通过实践活动来学习知识和技能,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兴趣曾国藩认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兴趣。
在家庭教育中,他主张家长要了解孩子的特长和兴趣,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特长,而不是盲目追求成绩和排名。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曾国藩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习惯,他认为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孩子成功的关键。
他提倡家长要帮助孩子建立合理的学习计划,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效率。
总结曾国藩的家庭教育心得,不仅体现了他深厚的教育理念,也为现代家庭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该借鉴曾国藩的教育经验,注重品德教育,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兴趣,同时注重实践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为孩子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浅谈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浅谈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作者:李晓敏来源:《新课程·教师》2010年第06期曾国藩是清代的大儒学家,信奉孔孟之道,深受儒家思想的浸染,他对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是推崇备至的。
其文化思想包括“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生态度、“经世致用”的实用哲学、“治国、平天下”的人格理想。
一、曾氏家庭教育思想1.“孝友”为德教之首曾国藩在家庭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视“孝”,他在家训中写道:“孝友为家庭之祥瑞,凡所称因果报应,他事或不尽验,独孝友则立获吉庆,反是则立获殃祸,无不验者。
”孝敬父母是博爱的起点,是一个人培养善良品质和高尚情操的内在要求,更是他能否成就一番事业的品格前提。
2.修身以达“天德”人们对“天德”这一概念的阐释颇多,有的强调以“天”为本体;有的强调以“人”为本体。
曾氏将两者的阐释合二为一,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道德境界。
二、曾氏家教思想的现代意义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他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其开放性的品质给当代教育带来了诸多有益的启示。
1.曾氏德教思想启迪当代教育应以培养良好向善的人性为首要目标曾氏家教认为首先应教会子女如何做人, “先成人,后成才”。
“人”是教育这一庞大系统工程要研究和解决的核心问题。
2.曾氏家教思想启示家庭教育是社会文明进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曾国藩非常重视家教。
这种严格的家教又造就了一个兴盛不已的曾氏家族,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钧、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
现代很多人都忽略了家庭教育,总认为学校才是孩子受教育的唯一场所。
其实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在家庭,学校、社会的合力作用下,孩子才能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三者中首当其冲的还是家庭教育,因为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就是家庭。
3.曾氏家教思想启示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当代教育实现其育人功能的源泉他用承载着传统文化思想的信条和经验来教育其子女。
曾国藩家教思想初探
xx家教思想初探曾国藩(1811--1872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
他37岁任礼部侍郎,后任总督,任大学士,直到封侯拜相。
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曾国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都有独到的见解,尤其是曾国藩的家教家风更是令后人传诵。
在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中,虽然忠于封建王朝,仇视太平军的思想特别突出,但也很注重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诸如在教导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做官等方面,有许多可取之处。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
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
《曾文正公家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等。
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体现了他至深至高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
一、xx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1、祖传的治家之法。
其祖父曾玉屏善于经营,在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治家之法,为“八字,三不信”。
八字的具体内容是:考,即诚修祭祀xx。
xx,即善待亲族邻里。
早,即每天早起。
扫,即打扫屋室、院落。
书,即要多读书,刻苦读书做学问。
蔬,即要自己种菜。
鱼,即养鱼。
猪,即养猪。
三不信是:曰僧巫,曰地仙,曰医药,皆不信也。
曾国藩在家书中反复向子弟灌输这些内容并身体力行,率先贯彻之。
2、曾国藩的治家之法。
曾国藩在咸丰十一年三月十三日写给儿子纪泽、纪鸿的家书中指出:“吾教子弟不离八本、三致祥。
八者曰:读古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养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治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曾国藩的家风家训总结
曾国藩的家风家训总结曾国藩是清朝末年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他的家风和家训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曾国藩的家风家训体现了他崇德修身、勤俭持家、忠诚报国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下面将以曾国藩的家风家训为主线,总结其核心内容。
一、崇德修身曾国藩强调崇尚道德修养,他认为一个人的品德和修养是最重要的。
他在家训中强调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体现了他对个人修养和家庭和睦的重视。
他主张要以德为本,注重修身养性,做到“以廉自持,以孝自重,以忠自慎,以勤自励”,以此来塑造一个好的家庭和社会的栋梁之材。
二、勤俭持家曾国藩非常注重勤俭持家,他认为节俭是一种美德,应该贯彻于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
他在家训中强调要“勤俭之本,储蓄之道”,并说“家有一日之粮,当节约三日之用”。
他主张家庭成员要从小事做起,做到勤俭节约,不浪费粮食和财物,这样才能保持家庭的稳定和繁荣。
三、忠诚报国曾国藩一生都致力于为国家做出贡献,他强调忠诚于国家和民族是每个人的责任。
他在家训中强调要“忠于国家,报效社稷”,并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他认为个人的命运和家族的荣誉都与国家的兴衰密切相关,因此每个人都应该怀有忠诚之心,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尽自己的力量。
四、教育子女曾国藩非常注重教育子女,他认为教育是家庭的重要责任。
他在家训中强调要“教导子女,传承家风”,并说“子女贵行,不贵言”。
他主张家长要以身作则,注重言传身教,教育子女要注重实际行动,让他们懂得什么是真正的道德和美德,从小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五、勇于担当曾国藩鼓励人们勇于担当,他认为只有敢于承担责任,才能有所作为。
他在家训中强调要“事业担当,勇往直前”,并说“无所畏惧,力行不辍”。
他主张每个人都要敢于面对困难和挑战,勇于担当起自己的责任,不退缩不放弃,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事业和人生的成功。
曾国藩的家风家训凝聚着他的智慧和品格,他的思想和行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家风家训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追求进步和发展。
曾国藩家庭道德教育思想分析
曾国藩家庭道德教育思想分析曾国藩是清朝末期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被誉为“开国名臣”。
不仅如此,他在家庭道德教育方面也有着自己独到的心得和方法。
本文从家庭道德教育的角度出发,对曾国藩的家庭道德教育思想进行分析。
首先,曾国藩非常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顺承家教,外不失礼,内不失人,三人之交备。
”(《曾文正公全集》)。
在曾国藩看来,优秀的家庭教育不仅可以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来,还可以让人懂得如何行为得体、为人处世,更好地与他人交往。
其次,曾国藩的家庭道德教育思想强调以身作则。
他认为,人们的行为和品德往往受到父母的影响,因此作为父母,应该以自己的行为树立榜样,让子女从自己身上学习正义、诚信的品质。
曾国藩说:“古人有言,言不由衷,毫无可取。
身为父母,须行事多端,自然能感得真。
不谓言语不可用,只是著办不力。
”(《曾文正公全集》)。
这也是曾国藩倡导的“三从制度”之一,即为父母鞠躬尽瘁、言传身教,为子女做出榜样。
第三,曾国藩强调家教是一种持久的过程,需要从小培养,不断巩固和加强。
他认为,家庭教育是人格形成的基础,需要从小灌输,适时加强,直到成人。
他指出:“蒙童之时,宜劳其心,壮岁之时,宜劳其体,适合孩子的性格,因材施教,不可失时机。
等孩子成年后再去教育就迟了。
”(《曾文正公全集》)。
因此,曾国藩与妻子共同辅佐子女的家庭教育,注重个性发展、适度竞争、思维自由,尤其重视儒学课程以及对于孩子自信、独立自主、责任感等品质的培养。
最后,在曾国藩的家庭道德教育思想中,还是有一点家长霸道的味道。
其实这也是受到时代背景和文化影响而产生的,曾国藩生活在封建社会下,因此传统的家长式教育方式依然存在。
曾国藩在家庭教育方面推崇孝道,要求孝顺父母。
对于家长的话语,孩子必须遵从,禁止直接反驳,这可能会影响孩子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
总之,曾国藩的家庭道德教育思想中凝聚着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教育智慧。
他倡导良好的家庭教育,强调以身作则和从小培养,并注重以实际行动和久久为功的方式展现家长的责任和担当。
《曾国藩家书》中的家庭教育思想-修改稿1
《曾国藩家书》中的家庭教育思想摘要父母养育和教导儿女是必须承担的责任。
从古到今只有极少数的父母不把养育自己的儿女当成自己的职责,在中国,传统的家庭理念是即使是本人再苦再累也必须要把儿女养育成材。
在国外,高尔基认为“疼爱儿女连下蛋的母鸡都知道要做好,所以养育儿女这必须是一项光荣浩大的民族事业”良好的家教不但影响到一个家庭的和谐共处而且会影响到老师教导和大众教导的有效性,促进整个民族向前迅速发展。
再一次审视人类教育的发展历程,家教体系中精华的那一部分对帮助人类提高家教质量有着相当的借鉴作用。
我们国家的家庭教育历史中,仍然有着很多瑰宝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清朝末年时期曾国潘的家庭教育就是一个典型,他的家教体系就非常完整,其内容也是十分丰富。
曾国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名人,他受孔孟的思想影响很深,在治学、修身、持家、为政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几千年文明的传统美德,所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认为首要的任务是修身为人,然后是齐家定心,最后才有精力平天下。
郭斌徘赞美曾国藩是传统的观念里面最好的学者。
曾国藩在接近三十年的翰苑与从武生活中写了大概1500封家书。
是对曾国藩一生的重要的活动及其从政、持家、教学的方法论的形象表现。
在曾国藩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涉猎广泛,思想自在的家书里面有很多真知灼见,具有很强的说服性和感召力。
在他所写的书里面,《家书》代表了很多当今我们需要去学习的观点。
他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努力的教育自己的后辈和子女,而且在读书方面建立了一套自己的理论体系。
在清朝末年他的《家书》就流传的就很广泛,他的读书观点也对后面历代的年轻人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
曾国藩内容众多的家书里面,他对他众多的弟弟和孩子的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相当的详细。
当下的我们能够从这里学习到很多的东西。
关键词:《家书》,家庭教育,教育方法,家教体系,发扬。
曾国藩是一个颇具有争议的晚清人物,有人赞同他是“中兴第一名臣”,也有人说他是“卖国贼”。
浅谈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及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浅谈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及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浅谈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白泥中学陈琪[论文摘要]一个人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受到来自个体内在的多种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影响。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其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而复杂的历史、文化和家庭的渊源。
既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家训的影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又深受湖湘文化的熏陶:“任性刚直”、“好勇崇俭”、“气太强”等,逐渐形成其独特的家庭教育思想。
研究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有利于我们辩证地认识和把握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启迪和促进现代家庭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文化现代教育概论:曾国藩作为一代鸿儒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其道德文章、为官治军可谓卓绝一世,特别是他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为后世所传颂。
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包括了丰富的内容:教育其兄弟子侄志存高远,不断读书学习知识以明事理,讲礼仪知荣辱,协调处理好多方面关系等等.这些思想充分融合了曾国藩的为人处世的原则,也充分体现他对儒学的传承和发展,形成其独具特色的家庭教育思想,突出表现在:\孝\、\严\、\勤\、\俭\、\和\等等。
反思现代家庭教育,越来越趋于功利化、实用化,忽视道德教育和伦理教育,使教育的内容出现了偏差,致使人性冷淡。
此外,除骄戒傲和自克自省,自立自强。
对于曾国藩的教育伦理思想无疑是一个值得借鉴的宝贵思想资源。
正文:一、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渊源(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与影响曾国藩自幼好学,经、史、子、集无不涉猎,从其求学历程中,我们就可以了解到曾国藩获取传统文化之精深,接触面之广博,实属罕见。
曾国藩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尤其是对“三大显学”钻研极深。
儒家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积极入世精神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道家的全身保生,避让退守之道;墨家的勤劳节约之学,都深深地濡染并引导着曾国藩的人生,并进而成为曾国藩家训思想的重要精神养料,影响着他对家人的训教,“儒墨道”之思想在其家训中得到灵活的运用。
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述略
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述略曾国藩虽一生显赫,对子侄的教育却时刻不肯放松。
后人对他的家庭教育思想推崇备至,梁启超曾经说:“吾谓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复也”。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曾国藩的家教思想很值得我们深刻的借鉴。
一、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体系(一)教育是无时无处不在的曾国藩无论是在京为官、外放地方还是身处戎旅,他都时时处处想到对子侄的教育问题。
他认为要对后辈谆谆教诲,循循善诱,这样才能使后辈不至疏漏。
他在京期间挂念家中子侄的教育,曾多番写信劝导答疑,甚至在回乡为母丁忧期间,亦时刻不忘对儿子的教育,他在给好友欧阳牧云的信中说:“弟于京中一切,不甚挂念。
所最挂念者,惟念纪泽儿年少,恐其学坏。
敬求老兄大人时时教诲,时时防闲,总须多讲多解,令其神不外散,乃为有益,千万千万。
” 由此可以看出曾国藩作为一代大儒是何等重视自己子侄的教育情况。
在与太平军作战期间,他亦不忘家中子侄的教育问题,“余每次写家信,必谆谆嘱咐,盖因军事危急,故预告一切也。
” 即使身处战场、军情危急,曾国藩也要写信对家中子侄诸多劝告,他在家信中说:“余日记册中又有八本之说,曰‘读1/ 7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宴起为本,作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此八本者,皆余阅历而确有把握之论,弟亦当教诸子侄谨记之。
” 這是曾国藩在经历靖港战败和湘潭大捷后,对于“耕读之家”的再次强调。
到了晚年,他疾病缠身,切感来日无多,更加念念不忘子侄的教育,亲手订立了慎独、主敬、求仁、习劳四条家训,用这四条自我警醒,并且要求子侄们共同遵守,互相考察。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涵盖了方方面面,从国家大事到家庭琐事,可谓面面俱到,细致入微。
关于读书,他谈到“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关于持家,他谈到“夫家和则福自生,若一家之中,兄有言弟无不从,弟有请兄无不应,和气蒸蒸而家不兴者,未之有也。
曾国藩的教育思想
曾国藩的教育思想曾国藩是清朝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除了在政治上做出了许多贡献,还有着独特的教育思想。
曾国藩的教育思想不仅影响了历史上的很多名人,而且迄今为止还在影响着现代的教育。
一、道德教育曾国藩认为,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核心。
在他看来,一个人只有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够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因此,他非常注重孩子们的道德教育。
他认为,教育应该从孩子们的幼年时期开始,培养他们的品德和修养。
曾国藩主张学会正义、勇敢、谦逊等品质,培养孩子们的好习惯。
曾国藩在自己的家教子女时也非常注重道德教育。
他经常给孩子们讲故事,教导他们如何做人处事。
他也很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在孩子们面前做个好榜样。
二、对教师的要求曾国藩认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所以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素质。
当时的教育界比较腐败,曾国藩认为这是教育质量不高的原因之一。
他提出了“选贤任能”的原则,认为只有具备良好素质的教师才能够为学生服务。
曾国藩对教师的要求非常严格,他认为教师必须有一定的学术素养,同时也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他还强调教师要有责任心和爱心,要愿意与学生沟通交流,时刻关心学生的发展情况。
他还提倡教师互帮互助,相互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三、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曾国藩认为,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非常重要,只有培养了学生的实际能力,才能够让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做得出色。
他在教育孩子时,注重实践,尽可能让孩子们亲手去做,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曾国藩还提倡在学校教学和学生日常生活中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
他认为学生应该学习实用知识,掌握各种实用技能,如农耕、制作等。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只有有能力的人才能够在未来的社会中获得成功。
四、强调教育与现实的联系曾国藩认为,教育必须与现实结合起来,才能够真正发挥作用。
他认为书本上的知识只是理论,要学会应用到实践中去才有意义。
他主张教育要贴近实际,把教育与生产、科学技术等实际应用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地掌握知识,使其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
曾国藩的家风教育
曾国藩的家风教育曾国藩是中国清朝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著名的文化家。
他在政治、治理、教育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家庭教育方面,他也有着一套完善的家风教育。
他的家风教育不仅注重道德教育,还注重实际能力和知识的培养。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曾国藩的家风教育。
一、家庭关系曾国藩的父亲是一位严厉的人,对整个家庭都有着非常高的要求。
他的家庭教育中注重家庭关系的维护。
曾国藩的家人之间关系融洽,和睦相处。
夫妻之间亲密无间,老年人和孩子也互相尊敬。
这种和谐家庭氛围极大地影响了家庭成员的思想和行为。
二、道德教育曾国藩非常注重家风教育中的道德教育。
他认为,一个人的品德对其一生的成败影响至关重要。
因此,他在家庭教育中尤其注重道德教育。
他要求家庭成员要有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他在家中经常与家人讨论道德和品德问题,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严格的自我要求,传承和保持了家族的先进道德观念。
三、实践能力培养曾国藩认为,道德教育只是家风教育的一部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
他认为,一个家庭的成员不仅要有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还要具备实际能力。
因此,他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包括农业、手工制作等各种实用技能。
他认为,这些技能对于年轻一代的成长和发展非常重要。
这种教育方式不仅加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而且有助于年轻一代的成长。
四、学术教育曾国藩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学术教育。
他认为,学术教育是家风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他认为,通过学术教育,可以培养家庭成员对知识和文化的热爱和追求。
他希望家庭成员都能成为有知识、有理想的人。
他经常与家庭成员分享他的经验和学术成果,鼓励家庭成员积极学习。
五、文化传承曾国藩在家庭教育中注重文化传承。
他认为,传承家族文化是家风教育的重要方面。
他把家族文化传承看作责任和使命,并以此为家风教育的核心内容。
他鼓励家人了解自己的家族文化,了解祖先的事迹和成就。
他还在家中建立了一个家族博物馆,收藏和展示家族历史文物和文献。
这种文化传承方式不仅加深了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而且有助于保持家族的文化传统。
曾国藩家教思想
浅说曾国藩的家教思想曾国藩一生都很注重家庭教育,他把教育子弟的重点放在修“心”、修“身”、修“行”上。
修“心”是人心智心力的砥砺,是人道德品质的培养;修“身”是通过保养和修炼以获得健康的体魄;修“行”,要求子弟言谈举止朴实,待人谦敬、宽容,为人不能清高、刻薄,生活上也要去奢侈之风。
曾国藩故居富厚堂里,导游最喜欢考验游人才华的就是“无慢居”中一副牌匾了。
那用繁体书写的八个镶金大字,其实就是曾氏家教的精髓:“早、扫、考、宝、书、蔬、鱼、猪”。
这八个字,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求子女黎明早起,洒扫庭除,祭祀祖宗,善待乡亲,发愤读书,下地种菜,参与养鱼和喂猪。
曾国藩官居一品,但据说他回家省亲,必定要吃孩子们亲手栽种的蔬菜,在京为官必定要穿女儿、儿媳亲手做的鞋。
这不是为了省钱,其中的用心良苦,很多做了父母的人都能体会。
当然,为了达到家教目标,训诫,是曾国藩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家教方法。
他把为人处世之道、修身养性之方,直接地教导、告诫子弟,明确要求子弟为或不为,开诚布公,循循善诱。
他常把一些对子弟要求通过警句和隽语的形式加以概括,以期引起大家的重视。
为此,曾国藩总结出来了“八德”(勤、俭、刚、明、忠、恕、谦、浑);“八本”(读古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养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治家以不晏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四条”(一曰慎独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则神钦);“四败”(妇女奢淫者败,子弟娇怠者败,兄弟不和者败,侮师慢客者败)。
曾国藩的家教思想是中华教育思想璀璨的一支奇葩,绝非一篇短文,一则日记就能写出来他的闪光精髓!总之,他通过身体力行和成败得失中,创造和总结出的这套独树一帜的家教之学,是对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在当前社会竞争激烈、人际关系复杂、家庭教育单调的时代背景下,无不令人思考,无不给人启迪。
尤其成功人士们值得借鉴,特别是现阶段出现的"官二代" 、“富二代”、“名二代”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的空间。
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研究
田鹏程(曲阜师范大学,山东日照 276826)摘要:曾国藩作为晚清一代大儒,理学大师,不仅对自身的修养十分重视,而且也十分重视对家庭以及家族其他成员的教育。
因此,我们才会看到曾国藩家训这样厚重的书,以及记载丰富实践经验的曾国藩日记。
曾国藩日记也可以说是一部东方的忏悔录,也就是他修身自省的经验总结。
在当时纷乱的晚清时期,曾国藩仍不忘对家人和家族成员的指导,这种精神难能可贵,也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本文从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渊源入手,分析他教育家族成员的特点和内容,总结出他的成就,并且探析这种教育的影响。
关键词:教育;曾国藩;家庭教育中图分类号:K8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8-0215-02一、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起源曾国藩在家庭教育上具有很高的成就,无论教育方法本身,还是外界对曾国藩的评价。
在个人修养上说,曾国藩的一生是不断自省的一生,也是不断完善自己的一生。
曾国藩的人生观既志存高远,身体力行,又淡泊守志,脚踏实地。
在不断增强个人品格修养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对子弟及其宗族成员的家庭教育。
曾氏家族本来就有良好的家庭教育传统,再加上曾国藩一生戎马生涯,对官场和用人之道有独到见解,因此,对他家庭教育思想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一)中国传统家训思想家训是中国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在中国古代具有很高的地位和作用。
家训,也被称为家庭规范,是对家庭这个环境中人的一种约束性的指导规范。
从宏观的方面来说,是让人们树立正确的社会理想和人生信念。
从微观方面来说,就是如何指导个人行为的方法。
我国的家训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后来发展到明清,盛极而衰。
由于我们人类的家庭生活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因此,家训就像习惯法的形成一样可以传承于一代又一代。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在中国古代的家训中,一般都是以儒家传统思想作为指导思想,把封建儒家传统道德的主要内容作为要求各个家族的规范准则。
曾国藩从小就熟读“治家格言”、“颜氏家训”等古老的经典之作,这对后来曾国藩治家之道有积极的影响。
浅析曾国藩家庭德育思想对青少年的影响
浅析曾国藩家庭德育思想对青少年的影响曾国藩是清朝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家庭德育思想对青少年的影响深远而持久。
曾国藩的德育思想主要包括忠、孝、诚、信、俭等传统的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对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曾国藩强调忠孝为人之本。
忠孝是中国传统的核心价值观,也是曾国藩家庭德育的重要内容。
曾国藩在家庭中注重培养子女忠诚于国家、对父母孝敬的品质。
这种强调忠孝的德育思想对青少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他们懂得尊重长辈,关心家庭,热爱祖国,培养了他们的家国情怀,使他们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
曾国藩的德育思想强调诚实守信。
曾国藩认为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这种价值观念对青少年的影响尤为重要。
在曾国藩的家庭教育中,他注重培养子女守信用、诚实待人的品质,使他们树立了诚实守信的良好品德。
这种德育思想的影响使得青少年们在成长过程中,懂得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学会真诚待人,树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方式。
曾国藩的德育思想强调节俭生活。
节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项重要价值观,曾国藩也非常重视这一点。
在家庭教育中,他注重培养子女节俭朴素的生活态度,使他们懂得节约资源,珍惜物质,培养了他们的良好生活习惯和消费观念。
这种德育思想的影响,使得青少年们在成长过程中,懂得珍惜一切资源,学会节俭生活,培养了他们的良好的经济管理能力。
曾国藩的家庭德育思想对青少年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得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了他们的家国情怀,诚实守信的品德,节俭朴素的生活态度。
这些价值观念对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他们未来的人生道路也将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曾国藩的家庭德育思想,使其在当代仍然能够对青少年产生重要的影响。
《曾国藩家书》中的家庭教育思想
2019年第6期第21卷(总第118期)No.6,2019General No.11&VoL21淮南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AINAN NORMAL UNIVERSITY《曾国藩家书》中的家庭教育思想王超(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西太原030006)[摘要]晚清名臣曾国藩治家谨肃,教子有方。
在其家书中保留了很多治家教子的篇章和内容。
曾国藩的治家思想可概括为以孝顺事长上、以友爱待兄弟、以爱敬睦族邻、以谦敬教子侄、以勤俭守寒素、以规训齐门内、以耕读继家声等几个方面。
曾国藩的为学思想以“专”和“恒”为核心。
曾国藩的修身思想则大约可归于刚、谦、敬、恕数端。
[关键词]曾国藩家书;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中图分类号]K8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530(2019)06-0054-08晚清名臣曾国藩自小受良好家风的熏染,感佩于父祖持家有道,又受到士大夫家庭重视门风家教传统的影响,因而对家庭教育极为看重。
即使离家千里、事务缠身,亦不忘借家书往来,规诫子侄、严申家规。
在《曾国藩家书》中,保留了大量曾氏治家教子的篇章和内容。
总的来说,《家书》中反映的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不外乎治家之道、为学之道、修身之道这三个方面。
治家之道反映曾国藩身为一家之长,如何持家,修身之道、为学之道反映曾国藩为人父兄,在“德”和“才”的方面对子弟的要求。
—、治家之道凡人治家,一为家中之和睦,二求家门之维持,三图家道之兴旺,曾国藩之治家亦如是。
他主张孝友敬爱以和家,勤俭谦敬以保家,勤耕苦读、肃教严训以兴家。
总的说来,曾氏的治家思想可以概括为:以孝顺事长上、以友爱待兄弟、以爱敬睦族邻、以谦敬教子侄、以勤俭守寒素、以规训齐门内、以耕读继家声等方面。
在此分条简述:(一)以孝顺事长上,以友爱待兄弟“善父母”曰“孝”,“善兄弟”曰“悌”、曰“友”,“孝”可泛指或概括一切侍奉家中长上之道德,“悌”“友”可泛指或概括一切对待同辈及后辈之道德。
浅谈曾国藩的家庭教化伦理思想
浅谈曾国藩的家庭教化伦理思想浅谈曾国藩的家庭教化伦理思想在中国传统家庭伦理思想中,重“教化”是一个重要的特征。
在“教”和“化”之间,“教”是一种外在的灌输,“化”是一种内在的用功;“教”需要通过“化”才能表现出其功能,“化”也必须通过“教”才能显现出其目的。
曾国藩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思想,特别重视家教,而且不遗余力。
曾国藩认为“子弟之贤否,六分本于天生,四分由于家教。
””他将整个家庭作为培养子弟的基地,使治家与教子合二为一,相得益彰。
曾国藩的家教伦理思想,可借可鉴之处很多,本文试论之。
一、八本传世,除傲戒惰咸丰十一年(1861年)三月十i日,曾国藩在战局危急之际给他去的儿子写了一封类似于遗嘱的家书,对曾家三代的家教法则进行了归纳和总结,祖父星冈公是“八字三不信”,父亲竹亭公是“专重孝字”,他自己则是“八本三致祥”。
三代人的治家法则,各有各的特色,也反映了三代人治家的不同侧重面。
曾国藩对祖父星冈公的治家法则极为推崇,可以说曾国藩的“八本三致祥”传承于其祖父的“八字三不信”,曾国藩在家信中多次交待:“治家之道,一切以星冈公为法”、“以后吾家兄弟子侄,总以恪守星冈公之绳墨为要。
”曾国藩依从其祖父星冈公的治家之法,再三强调家中兄弟子侄要不折不扣地维护和执行,因为这在曾国藩看来。
这二“八”二“三”,是他们家族兴旺发达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总结。
正是因为其祖父的八字三不信使他们的家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繁荣,也正是因为他们对这八字的不断践履,才有了家门昌盛。
由于曾氏家族对于他们的家训之精髓能够代代相传,恪守不谬,尤其是经过曾国藩这一代又把他发扬光大,对于子侄后辈又言传身教,勤于教诲与督导,因此即使曾国藩不能“金榜题名”成为朝廷大员或封疆大吏,曾家也可算得上是一个较为殷实正道的耕读之家。
曾国藩以八本堂的八句话为经,以星冈公的八个字为纬,经纬连贯,便形成了一套治家的理论体系。
为了教导好兄弟子侄做到这二“八”二“三”,曾国藩在此基础上,要求兄弟子侄除傲戒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一)
摘要: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是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之源,曾氏家庭教育思想主要涵盖以下几方面:“孝友”为德教之首;修身以达“天德”;首倡虚心的治学之道;包含老庄哲学的养生之道。
曾氏家教思想启示当代教育应以培养良好向善的人性为首要目标:曾氏家教思想昭示家庭教育是社会文明进程中需要编译的“源程序”:曾氏家教思想启迪当代教育实现其育人功能的“培养基”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传统文化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很有影响的人物,也是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
一方面他率湘军残酷地镇压了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运动,使腐朽的晚清王朝得以苟延残喘,他也因而落下了一个“曾剃头”的名号;另一方面他作为一代鸿儒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其道德文章、为官治军可谓卓绝一世,特别是他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为后世所传颂。
历朝官宦贵族之家,往往一代人便享用殆尽,由于教育不当,其子孙骄奢淫逸,放荡不羁,最终走向堕落,家势因而衰败。
曾氏家族却代有英才,是海内极为少见的长盛之家。
究其原因,就是曾国藩那套独特的集传统文化之精华而不同于传统,有着开拓品质的家庭教育思想。
一、曾氏家庭教育思想之源
曾国藩自幼发奋读书,经、史、子、集无不涉猎,从其求学历程中,我们就可以了解到曾氏获取传统文化之精深,接触面之广博,这在清代列臣之中,实属罕见。
他是清代的大儒学家,毕生信守儒学,信奉孔孟之道,深受儒家思想的浸染,在他精心挑选认为足以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十二位圣哲中,孔子就居其中,他对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是推崇备至的。
但曾氏并不是一位儒家思想的纯粹守望者,他并非一成不变地接纳儒学,儒学思想在他身上体现出了传承又发展,融汇又创新的特质。
他的儒学思想有其自己的特点:一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人世思想。
曾国藩的人生态度是人世的,这从其奋斗不止的人生历履及对家庭教育的高度重视中可看出来。
当晚清政府面对势如破竹的太平军而束手无策时,曾氏以一介儒生,无权的在籍侍郎,苦心操办团练,亲自率领湘军与数倍于自己的太平军作战,虽历经挫折磨难,九死一生,但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最终取得胜利,挽救了行将崩溃的晚清王朝。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曾氏是参透了这一道理的。
他一生高度关注家庭教育,把教育子弟视为自己的重要义务和职责,这与他人世的人生态度是密切相关的,这种积极人世的人生态度看重自身的社会作用,追求“立德”、“立言”、“立功”的人生价值,他是按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来规范自己和家人的。
他深知家族要兴旺发达,要长盛不衰的道理:“……不恃一时之官爵,而恃长远之家规;不恃一二人之骤发,而恃大众之维持。
”“知其不可而为之”出自孔子的《论语》,它是儒家思想的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一种永不服输的进取精神,一种为人处世的至高境界,成为曾氏应对变幻莫测的社会人生,复杂诡异的官场宦海的至理箴言,也是他进行家庭教育的指导思想。
二是“调和汉宋,博采众长”的学术思想。
此处讲的“汉宋”是指儒学在不同时代产生的两个学术流派,“汉”即汉代儒学,其特点是重视对五经的考证;“宋”即宋明理学,讲求四书义理,讨论身心性命修养问题。
对于懦学内部的各种流派,曾氏力持博采众长,无所偏倚的态度,因此他申明:“国藩一宗宋儒,不废汉学。
”除了儒学,他还吸纳了墨家、道家的思想,他特别推祟老庄的道家思想,列庄周为圣哲贤人,盛赞其才,屡予征引。
甚至对与儒学分庭抗礼的法家他也能择善而从,他对法家思想的吸收,这也许是作为儒家“仁、义”思想信守者的曾国藩而日后为何会成为残酷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曾剃头”的最好注脚了。
曾氏对传统文化兼收并蓄,既表明他治学的博大胸怀,更是其家庭教育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
三是“经世致用”的实用哲学。
曾氏在学术上整合了各家各流派的思想,他这种吸收众长不是毫无原则的,其基本出发点就是经世致用,不论哪门学问、哪个流派,都要讲求在实际人世生活中践行的效用,这是曾氏所特别看重的。
他认为治学应当循序渐进,踏踏实实,“若志
在穷经,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则须专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则须专看一家文集。
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万不可以兼营并骛,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
”这种治学态度便是他笃于实践、勤恳踏实的实务精神的体现,更是他教育后代为人处世、治学为官所遵循的指导思想。
四是“治国、平天下”为其人格理想的必然追求。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联的自觉,这是儒家的优秀传统。
孟子提倡的“浩然之气”就是其所谓“大丈夫”必须具备的理想人格,千百年来它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传统意义上的仁人志士品格的形成,“浩然之气”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自然也影响到了曾国藩。
他是很富有民族忧患意识的,面对着积贫积弱的当时之旧中国,一再发出建立机器局,派遣留学生等倡议,主张学习西洋科学技术,这种主张在顽固保守、固步自封的晚清统治者眼中无异于“洪水猛兽”,将会受到朝野方方面面的排挤和打击,而他不顾个人成败得失和性命安危,力排众议,坚持己见,并亲自参与,这需要极大的政治勇气,而这种勇气就源于他对“治国、平天下”始终有强烈追求的理想人格。
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追求也成为曾氏家教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直接影响了子孙后代们爱国主义思想的铸就。
在这方面,他儿子曾纪泽就是一个典范,为收复新疆伊犁立下了汗马功劳,这是清朝政府外交史上的唯一胜利。
曾国藩的博学源于他毕生坚持不懈的读书习惯。
曾氏自幼励志学习,广泛阅读,且勤作笔记,就是到他宫运亨通、地位显赫时也未曾停止过,读书是他每日必作的功课,如此勤奋研读古代书籍,如此良好的读书习惯,使得他能博览群书,遨游于书海之中,并能源源不断地汲取传统文化之精髓,获取历代圣贤之灵气,融合自己颇有见地的思考,从而化为具有他自己独立人格品位的人文思想体系,以儒学为核心融汇众家之精要的传统文化便是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之源头。
二、曾氏家庭教育思想
曾国藩对其子孙后代的教育可谓是“诲人不倦”,从为人、为官到为学全方位地加以教导,这集中体现在他写的一封封家书中,家书是他对家人进行教育的有效手段,从中折射出他颇有独特之处的家庭教育思想。
(一)揉合儒、墨两家的德教思想
儒家历来就有重视道德教育的传统,注重气节与操守,讲究对崇高精神境界的追求,强调道德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逐渐形成了一个长远而深厚的道德教育传统。
作为近代有名的儒家硕学,曾国藩也十分注重道德品质的培养,一向主张德才兼备,甚而他更为注重的还是德这方面,认为“德若水之源,才即其波澜;德若木之根。
才即其枝叶。
”
1,“孝友”为德教之首
“孝”被奉为“人道之始,百行之原”,数千年来,遵守孝道就是中国传统家教思想的核心内容。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孝敬父母更是儒家思想所一贯倡导的传统风尚。
孟子认为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孟子·尽心上》);孟子又云:“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孟子·梁惠王上》)儒家把“孝悌之义”作为德教的基础内容是为了实现“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的教育目标和“父母俱存,兄弟无故”的社会理想。
曾国藩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也非常重视这个“孝”字,他在家训中写道:“孝友为家庭之祥瑞,凡所称因果报应,他事或不尽验,独孝友则立获吉庆,反是则立获殃祸,无不验者。
”他认为孝敬和友爱是处理好家庭内部关系的基础,是家庭和睦祥瑞的体现,是家庭能兴旺发达的根本。
人们常说的因果报应,在其他事情上未必全部能应验,只有在只要孝悌友爱就立即获得吉庆,不孝悌友爱就立即招来灾祸这个问题上,没有不应验的。
曾国藩反复告诫诸子弟说:“吾细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
其子孙始而骄佚,继而流满,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
商贾之家,勤俭者能延三四代;耕读之家,谨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
”因为孝敬父母是博爱的起点,而拥有一颗博爱之心不仅是一个
人培养善良品质和高尚情操的内在要求,更是他能否成就一番事业的品格前提。
2,修身以达“天德”
历来人们对“天德”这一概念的阐释颇多:“天德”者即“性也”,这源自《孟子·尽心上》:“尧、舜,性之也”的“性之”二字。
而荀子在《劝学》中云:“变化代兴,谓之天德。
”认为“天德”乃天体运转生生相息之特性。
郭店楚简《成之闻之》:“圣人天德,曷?言慎求之于己,而可以至顺天常矣。
”认为“天德”意为自然宇宙之规律,只有对自己处事谨慎、严格要求即“言慎求之”的人才是圣人,才能达到顺乎天地宇宙万物之内在规律的至高境界。
明代阳明学的核心人物王龙溪说:“刚健中正纯粹,天德也。
”两者的阐释着眼予以“天”为本体,强调人之一切行为要顺应天性;而后两者的阐释着眼于以“人”为本体,强调要达到“刚健中正纯粹”的理想境界之人性。
后学多将以上两者的阐释合二为一,追求那种天人合一的理想道德境界,而达到这种至高境界是要经过严格的修身养性的,从而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道德教育与修养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