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成就感”点燃学习激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成就感”点燃学习激情
初三(2)班有五位同学辍学了,老师们十分焦急。打电话、家访,可是收效甚微。有什么办法让这些学生重返校园呢?我苦苦思索着。正在学习的课文——廖承志先生的《致蒋经国先生信》让我灵机一动:让全班学生给辍学同学及其父母写信,动员他们回校。我把全班分成五组,每组负责一位同学。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复印给学生阅读,要求同学们学习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写法,结合《义务教育法》的有关条款,在信中摆事实,讲道理,指出学习的重要和辍学的错误,表达出关心思念之情。同组之间相互修改,誊清后,将书信送到辍学同学及其父母手中。他们阅读后,竟深受感动,先后返回学校。他们纷纷说,是同学的来信让自己明白了辍学的错误及危害。有些家长甚至专程来到学校,感谢并要求学校表扬给自己孩子写信的同学。此举让所有参与写信的同学非常兴奋,有一种强烈的成就感,写作文的热情空前高涨,一改过去写作文就叫苦的现象。
这件事引起我深刻的反思,它使我明白了,成就感能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
教育心理学认为,成就感的获得能直接推动、导向和强化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变量,它是青少年奋发向上的原动力。它能使懦弱者坚强,使自卑者自尊,使消沉者激昂。目前,在农村初中的每一个班级,都有一些基础差或学习能力差的同学,他们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思进取,胆小、自卑、消沉,让这些学生甚至更多同学经常性地感受到成就感,激发其学习、生活的热情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作为语文老师,如何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经常性地获得成就感呢?
一、“相信”,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罗森塔尔效应实验说明,教师相信学生,就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学生就会有成就。教师对学生的相信是一种巨大的鼓舞,也能让学生更直接地获得成就感。反之,对学生的危害则极为严重。陶行知先生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教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而教师的作用就是唤醒学生的自信。为实现这一目的,我利用语文课开展课前几分钟演讲活动,每节课安排两位同学,按座位轮流。讲稿自选主题,提前准备。演讲后,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演讲者感到了成功的喜悦。课前几分钟的演讲,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又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掌声中获得了鼓励和成就感。一位同学在作文中写道:“由于成绩差,我非常自卑,胆子小,不敢在教室里大声说话。是同学们的掌声给了我自信,胆子大了,发言也积极了,成绩也渐渐提高了。”这掌声能转化成一种成就感,深入到学生心中,激发生活的热情,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
二、“只言片语”,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渴求被肯定、被赞扬、被称颂的欲望,更何况成长中的学生哪有不喜欢老师对其关心和肯定呢?这其实就是渴望有成就。老师要学会赞美学生,不惜用赞美之辞,赞美学生的每一个优点与进步,哪怕是不起眼的优点和进步。在批阅学生作业或试卷时,每发现学生有点滴进步,我都要在上面批上“很好”、“再努力”、“你能行”,等等。尤其是评改学生作文,即使是很差的文章,我也要在文中找出几处比较出色的地方画上横线,在旁边批上诸如“生动”、“有表现力”、“挺感人的”、“很自然”等语句。学生获得了作文的成就感,就不会产生沮丧失望的情绪。长此下去,学生写作兴趣的增强,作文水平和语文成绩的提高也就很自然了。
三、“探讨”,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观念,还学生以学习发展的地位,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在师生互动中学生提出的五花八门的问题,教师要重视,并引导学生思索,探讨。教学《陋室铭》,在挖掘主题时,我谈到作者安贫乐道,淡泊自然,因而“德馨”时,有学生站起来说:“既然作者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那又为何不与平民往来呢?”我在充分肯定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问后,发动学生查阅刘禹锡的生平资料,看看他一生是否真的如此清闲。很轻松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发问的同学也很自豪。在讲读、讨论课文时,对于一些相差甚远的意见或答案,尽管幼稚、肤浅,甚至片面,教师也切忌一棒子打下去,而应当热情鼓励,用心呵护熠熠生辉的火苗。读完小说《孔乙己》,我要求学生谈谈感受最深的一点,有个学生竟说:“感受最深的是气候变暖,其根据是‘中秋之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现在初冬可不冷。”我也予以充分肯定并加以表扬。学习《藤野先生》,我让学生谈感悟,有学生说:“鲁迅先生先学工科,再立志学医,又弃医从文,那个时代可以自由选择专业和职业。”我充分肯定他们的独立思考。尊重学生的感受,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学生能经常性地获得阅读的成就感,课堂气氛也活跃了。
四、“评点”,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应该摒弃“否定的反句式”评点,不能运用“直接了当的批评式”和“不置可否的替换式”评点,主张评点要充分体现对生命的尊重,要让学生明确知道之所以被赏的理由,要尽可能运用充满诗意和激情的语言。也就是说评点需要教师“燃烧”的语言,诗人说,一个只会“冒烟”而不会“燃烧”的人,不会成为真正的诗人。我们也可以这样推理,一个只会“冒烟”而不会“燃烧”的语文老师,肯定难成为一个真正的语文的老师。所谓“冒烟”就是不冷不热,不痛不痒,青烟缭绕,了无生气;所谓“燃烧”,就是热情如“飞流直下三千尺”,酣畅似“从流漂荡,任意东西。”在认真倾听学生发言,抓住学生说话的根本点后,用丰富的词汇,多变的句式,顿挫的语调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对学生的欣赏,比如教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一名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了课文后,如果教师很平静地说“还不错,你读得不错,很有表情,很流畅”,这就是“冒烟”;如果教师激动地说:“很好,你读得真好!读出了北国风光的壮美,红装素裹的妖娆,也读出了风流人物的豪迈!我们为你的精彩诵读而喝彩!”这才是“燃烧”,也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评点的魅力所在,用如此“燃烧”的语言评点学生的发言,肯定能让学生获得成就感,能有效地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语文课堂一定会活力四射,激情洋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