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教案

合集下载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教案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教案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

学习如何进行实验设计,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会使用科学的探究方法,进行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热情。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分享和交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

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

2. 教学难点:实验操作技巧的掌握。

实验结果的准确观察和分析。

三、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馒头口腔模型显微镜实验记录表格2. 实验工具:刀具培养皿滴管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引入实验主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 探究活动:分组进行实验,每组一份实验材料和工具。

引导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观察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学生通过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培养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3. 结果分析:学生将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填写实验记录表格。

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2. 学生实验观察结果的准确性和分析能力。

3. 学生对馒头在口腔中消化过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和支持,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在结果分析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总结,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对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培养科学的探究方法。

六、实验原理:1. 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馒头进入口腔后,通过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与口腔内的唾液混合。

唾液中含有淀粉酶,可以将馒头中的淀粉分解成麦芽糖。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教案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过程;(2)学会使用实验方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3)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2)学会分析实验现象,提出结论;(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及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勇于表达的精神;(3)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过程;(2)学会使用实验方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及观察分析能力。

2. 教学难点:(1)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过程;(2)实验方法的运用及实验结果的分析。

三、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馒头、显微镜、实验盘、解剖针、放大镜等;2. 实验试剂:碘液、盐酸等;3. 教学课件及视频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思考:馒头在口腔中会发生什么变化?(2)学生分享已有知识,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课内容。

2.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1)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假设;(2)教师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3)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4)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3. 总结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过程;(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3)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课后思考。

五、课后作业1. 完成实验报告:记录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及结论;2. 查阅资料,了解馒头在口腔中的其他变化;3. 结合生活实际,思考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对饮食健康的影响。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2. 分析学生的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实验原理和结果的理解程度;3. 课堂提问,检验学生对馒头在口腔中变化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检查教学目标是否实现;2. 分析学生的反馈,评估教学方法的有效性;3.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步教学做准备。

消化和吸收——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消化和吸收——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消化和吸收——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二、教材分析《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选自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

从教学内容的安排来看:“消化和吸收”是全章的知识核心,也是全章的教学难点。

通过“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淀粉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为进一步学习“食物在胃、小肠内的消化”做好铺垫。

从探究活动本身来看:它对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训练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掌握有重要作用。

三、学情分析通过七年级上册的学习和训练,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探究意识和实验操作能力,知道了淀粉检验和水浴加热的方法。

四、教学目标1.通过亲身体验,描述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口腔中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对淀粉消化的作用。

五、教学重难点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口腔中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对淀粉消化的作用。

2、通过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创新的精神。

3、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馒头是北方人的最爱,我们几乎每天都会接触到它,但同学们真正品尝过馒头的味道吗?今天老师请大家品尝馒头,要求同学们慢慢咀嚼,细细品尝。

提问学生:馒头在口腔中细嚼慢咽后,有什么感觉?生1:一开始没有什么味道,后来有点甜味。

生2:有点甜味。

生3:和他们两个一样。

师:我们知道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本身是没有甜味的。

为什么细细品尝会感到有甜味?由此引导学生推理:馒头变甜可能是因为淀粉发生了改变。

从而提出问题:淀粉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设计意图】“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

”让学生亲自去咀嚼一块馒头,并且在咀嚼馒头的过程中会感觉到有甜味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探究新知1.体验感悟、确定方向回忆刚才的体验过程,馒头变甜可能是口腔中的哪些结构或者物质参与了该过程?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和唾液参与了该过程。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教案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教案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教案(总4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案马号中学杨昌杰教材地位及作用:《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是人教版生物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中的一个探究实验,是在学习了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的基础上,引出的探究活动。

为第二课时进一步学习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奠定了基础。

由于学生已经初步具备探究活动的相关知识,所以本课可以让学生在小组活动的过程中,观察实验现象,通过小组之间的比较,得出相应的结论,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形成一定的创新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的意识。

实验原型:不足之处:第三组实验若搅拌,将会把馒头小块弄碎,与对照实验相混淆,不能说明牙的咀嚼在消化中的作用,且实验组较多,增加了实验的难度。

同时,馒头松软,不易切成小块。

实验创新:改进之处:将牙齿的咀嚼与舌的搅拌看作一个变量,简化了实验,使得实验现象更加直观。

另外,馒头应选取速冻馒头,这样容易切成小块。

实验器材:新鲜馒头、凉开水、37℃温水、碘液、试管、试管架、大烧杯、小烧杯、镊子、刀片、量筒实验原理:碘遇淀粉变蓝色。

装置说明:牙的咀嚼馒头碎屑馒头碎屑馒头小块唾液作用 2ml唾液 2ml清水 2ml唾液舌的搅拌充分搅拌充分搅拌不搅拌条件 37℃水浴 37℃水浴 37℃水浴说明:如果淀粉被消化了,加入碘液后不会变蓝;如果出现蓝色,证明淀粉未被消化。

实验过程:一、设置情境复习食物中含有的营养物质,引出消化和吸收。

师:口腔是消化系统的起始部分,口腔中有哪些与消化作用有关的结构?生:牙齿、舌、唾液。

师:它们分别起了什么作用?生:牙齿咀嚼、舌搅拌、唾液消化食物。

33师:口腔中主要对哪种营养物质进行了消化?生:淀粉。

二、实验活动:(学生品尝馒头)师:你们品尝到了什么味道?生1:一开始没有什么味道,后来有点甜味。

生2:有点甜味。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教学设计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教学设计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教学设计“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是人教版生物教材初中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中的一个探究实验,本实验将可能影响馒头变甜的三个因素——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和唾液的分泌融合在一起进行探究,通过检验淀粉的存在来推测馒头变甜到底与其中的哪一种或几种因素有关。

考虑到实验比较综合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在这节课的教学活动中,笔者尝试对实验设计进行调整,将对三个因素的同时探究分解成对某一单一因素分别探究,以降低实验难度,便于学生理解和操作。

具体教学设计及说明如下:一、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做出假设课上,先让学生细细咀嚼一小块馒头,体验其中的变化。

当淡淡的甜味在口中慢慢弥散开来,学生便不难提出第一个问题:甜味是从哪里来的呢?这时,教师又在馒头上滴了几滴碘液,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得出实验结论:馒头里含有淀粉。

教师再为学生提供一个已知条件:淀粉本身是没有甜味的。

将咀嚼馒头变甜的体验、“馒头里含有淀粉”这一初步结论,以及最后教师提供的已知条件三者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你又能做出怎样的推测呢?”学生可由此推导出:馒头变甜可能是因为淀粉发生了改变。

(板书:馒头变甜是淀粉发生了变化。

)这时,再让学生连续做几个咀嚼馒头的动作,体验在咀嚼过程中口腔中的哪些结构或者物质参与了该过程,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和唾液参与了该过程。

此时引导学生提出第二个问题:如果馒头变甜的确是淀粉发生了改变,那么这个变化过程与其中的哪一个因素有关呢?这时学生会做出不同的推测,有的认为是牙齿的咀嚼,有的认为是舌的搅拌,有的认为是唾液,还有的同学认为与三者都有关系。

上述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我们提出问题和做出假设的过程。

由此我们得出4种假设:……二、分析在口腔中做对照实验的不可行性和采用模拟实验的必要性馒头的变甜在口腔中完成,口腔是一个天然的实验场所。

假设我们现在要探究其中的一个问题——馒头的变甜是否与唾液有关,那么,能不能利用口腔这个天然的实验场所设计一个最简单的实验呢?从理论上讲,可以把有无唾液作为变量,在口腔中创设一个有唾液,一个没有唾液的一组对照实验,两组中都有牙齿的咀嚼和舌头的搅拌。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 学习目标: • 1、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 2、说明在口腔内发生的消化作用。
• 体验: 取一块馒头放到口中咀嚼。口腔中的馒头要经历牙 齿的咀嚼、石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混合。细细品 尝这时的馒头,你能尝出一些甜味。 提示:可以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物理性 消化);可以探究唾液的作用(化学性消化); 既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又探究唾液的作 用(同时发• 1、取新鲜的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A、B、 C3小块。将A块和B块分别用刀细细切碎、 搅拌(模拟 );C快不做任何处理作 为一种 。 • 2、收集唾液的方法:用凉开水将口漱净, 口内含一块消毒棉。约1分钟后,用镊子取 出棉絮,将棉絮中的唾液挤压的小烧杯中。 • 3、取3支洁净的试管,分别编上1、2、3号, 然后做如下处理:

七年级生物下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生物下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案、教学设计
(二)讲授新知
1.介绍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本身没有甜味,但经过消化后,会变成有甜味的糖。
2.讲解淀粉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包括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物理性消化是指牙齿的咀嚼和舌头的搅拌,使馒头碎裂成小块;化学性消化是指唾液淀粉酶的作用,将淀粉分解成糖。
3.详细解释唾液淀粉酶的特性、作用机理以及影响消化的因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生物知识的热情。
2.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的严谨性和趣味性,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批判性思维。
3.通过对食物消化过程的学习,教育学生珍惜食物,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树立健康生活的价值观。
4.增强学生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认识到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奥妙,从而增强环保意识和生命尊重意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开始时,向学生提出一个生活中的问题:“大家吃馒头时,有没有觉得刚入口时没什么味道,嚼了一会儿后就会觉得有甜味?”通过这个问题,引发学生对馒头变化的思考。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这个现象的看法,鼓励他们从生物学的角度去分析问题。
3.结合学生的回答,导入本节课的主题:“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理解淀粉在口腔中的化学消化过程,掌握唾液淀粉酶的作用及其对淀粉的转化。
2.通过实验观察,认识馒头在口腔中的物理性和化学性消化的区别与联系。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日常饮食中淀粉消化的能力,形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二)教学难点
1.淀粉在口腔中的化学消化过程及其与物理性消化的关系。
3.设计实验环节,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记录,引导学生亲身参与、动手操作,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关注学生的操作准确性,并进行指导和纠正。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案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案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案南阳市二十二中白霞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节“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

本节课要求学生通过实验自主探究引起馒头在口腔中变甜的因素。

通过实验,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和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并培养钻研、求实、严谨的科学态度。

同时知道淀粉在口腔中发生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唾液的分泌、温度、咀嚼的时间等都有关的生物学基本知识。

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七年级上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已知淀粉的检验方法、水浴加热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探究实验,知道淀粉在口腔中发生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唾液的分泌、温度、咀嚼的时间都有关。

技能目标:1、学生学会如何设计探究实验来检验自己的假设。

2、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思考、动手实践、与人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体验和领悟科学探究的过程。

2、体验合作的快乐,形成团队精神。

3、培养钻研、求实、严谨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探究实验的设计教学难点:实验结果的分析五、课前准备实验用具:大烧杯,小烧杯,试管,试管架,量筒,碘液,凉水,热水,研钵,小纸槽,温度计,标签纸,刀片,馒头,凉水,热水六、课时分配 1 课时七、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做出假设(5分钟)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在此要通过实验来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馒头是我们北方人的主食,在口腔中遇到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后、唾液的混合后会越变越……生:甜。

师:实验是对自然现象的模拟,那么在口腔中,有可能使馒头变甜的因素有哪些呢?请你说出一种因素并说明理由。

生1:因是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没有甜味,被唾液淀粉酶分解成了麦芽糖后就有甜味。

所以,馒头变甜与唾液的分泌有关。

生2:我认为与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也有关系。

因为饿极时的狼吞虎咽就感觉不到甜味。

生3:我认为与时间、温度也有关系。

口腔温度为37度。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教案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教案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了解馒头的成分和口腔的基本结构。

掌握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

1.2 技能目标学会使用放大镜观察馒头和口腔的结构。

学会进行实验和观察,并能够记录实验结果。

1.3 情感目标培养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合作和分享的意识。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馒头的成分和口腔的基本结构。

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

2.2 教学难点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的观察和理解。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材料准备馒头放大镜实验记录表格3.2 场地准备实验室或教室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馒头的成分和口腔的作用。

4.2 探究活动分组进行实验,每组一个馒头。

使用放大镜观察馒头和口腔的结构。

记录实验结果。

4.3 分享与讨论每个小组分享实验结果。

讨论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

5.2 同伴评价同学之间相互评价。

5.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表现进行评价。

第六章:教学延伸6.1 拓展活动邀请营养师或医生来讲解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

6.2 家庭作业学生回家后,观察家人吃食物的过程,并记录下来。

思考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第七章:安全与环保7.1 安全注意事项提醒学生使用放大镜时要小心,避免划伤手指。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卫生,避免食物交叉污染。

7.2 环保意识实验结束后,要将实验材料分类投放,进行环保处理。

提醒学生节约使用实验材料,减少浪费。

第八章:教学反思8.1 教师自我反思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看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8.2 学生反馈学生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或口头反馈的方式,向教师提供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和建议。

第九章:教学计划调整9.1 根据学生表现和反馈,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的教学设计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的教学设计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的教学设计第一篇:“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的教学设计“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的教学设计“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是“消化和吸收”中的一个探究实验,本实验将可能影响馒头变甜的3个因素――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和唾液的分泌,融合在一起进行探究,通过检验淀粉的存在来推测馒头变甜到底与其中的哪一种或几种因素有关。

在考虑实验比较综合和学生的实际探究水平的基础上,尝试对某次实验的教学设计进行如下调整,效果很好。

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做出假设课前,让学生回家细细咀嚼一小块馒头,体验其中的变化。

学生都感受到了淡淡的甜味从无到有的过程。

由此,学生不难提出第一个问题:甜味是从哪里来的呢?课堂上教师又在馒头上滴了几滴碘液,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得出实验结论:馒头里含有淀粉。

教师再给学生提供一个已知条件:淀粉本身是没有甜味的。

将咀嚼馒头变甜的体验和上述实验结论馒头中含有淀粉,以及最后教师提供的这个已知条件,三者联系在一起,你能做出怎样的推测呢?由此引导学生推理:馒头变甜可能是因为淀粉发生了改变。

让学生连续做几个细细咀嚼馒头的动作,体验在咀嚼过程中口腔中的哪些结构或者物质参与了该过程,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和唾液参与了该过程。

此时引导学生回答第二个问题:如果馒头变甜的确是淀粉发生了改变,那么这个变化过程与其中的哪一个因素有关呢?这时学生会做出不同的推测,有的认为是牙齿的咀嚼、有的认为是舌的搅拌,有的认为是唾液,还有的学生认为与三者都有关系。

上述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提出问题和做出假设的过程。

分析在口腔中做对照实验的不可行性和采用模拟实验的必要性馒头的变甜在口腔中完成,口腔是一个天然的实验场所。

假设现在要探究其中的一个问题――馒头的变甜是否与唾液有关,那么,能不能利用口腔这个天然的实验场所设计一个最简单的实验呢?学生根据唾液这个变量,在口腔中创设一个有唾液,一个没有唾液这样一组对照实验,当然,牙齿的咀嚼和舌头的搅拌都具备。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案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案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案教学时间:2018年4月3日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分析、得出淀粉在口腔中的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及唾液有关。

2、能力目标尝试设计探究实验,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

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 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二、教学重点探究馒头在口腔中变甜的原因三、教学难点1. 设计多因素组合变量的探究实验2. 收集足量的纯净唾液四、教学过程:同学们,很高兴今天能和大家合作完成一节实验课。

俗语说民以食为天,我们北方人最喜欢吃面食,如各种汤面,捞面,炒面、馒头等,面食中的馒头是我们每天都少不了的主食。

今天我们研究的内容就与馒头有关。

大家知道馒头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吗?(淀粉)淀粉有什么特性?(遇碘变蓝)对,但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下面我们做一个演示实验:验证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

实验1——向培养皿中的淀粉上滴加几滴碘液,验证淀粉特性实验2——向一大块馒头上滴加碘液,验证馒头的主要成分观察发现两组实验现象都是遇碘液变成蓝黑色.得出结论 : 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今天老师来也没有给大家带来什么礼物,就让大家免费品尝我带来的馒头,但是要带着问题来品尝。

仔细咀嚼体会馒头在口腔中发生了什么变化?(变粘、变软、变碎、变甜),变碎是因为牙齿的咀嚼,变软变粘是因为舌的搅拌和唾液的混合,而有了一丝甜味是为什么呢?淀粉本身没有甜味,现在有了一丝的甜味,说明淀粉发生了变化,变成什么了呢,是一种有甜味的叫麦芽糖的一种物质。

馒头在口腔中发生了这种变化与口腔中的结构有关吗?这就是今天我们要探究的内容。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这些变化是口腔中的哪些结构或者物质参与了该过程,对,是牙齿的咀嚼使馒头变碎、舌头的搅拌使馒头变软,唾液使馒头变粘,而变甜是怎么回事呢?淀粉并不甜,口腔消化后变甜了.那么我们推测馒头变甜可能是因为淀粉发生了改变。

这是因为淀粉变成了有甜味的麦芽糖.我们今天做这个实验要先收集唾液,唾液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口水,它和血液一样都是人体的洁净的体液,大家在平时什么时候想流口水,(吃酸味东西和想到酸味的东西时),为了本短时间里收集到较多的唾液,方法很重要,头部略向前倾,下唇搁在烧杯口上,舌尖抵在上鄂门牙的基部,不久就会有唾液沿着下唇流出,下面请大家提示,并同时欣赏图片和音乐,请大家将自己的唾液流到小烧杯中。

探究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说课稿

探究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说课稿

探究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学内容:“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是人教版生物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中的一个探究实验,是在学习了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的基础上,引出的探究活动。

为第二课时进一步学习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奠定了基础。

由于我们条件所限,学生做的实验相对很少,在实验操作和实验计划的制定相对欠缺,只是初步掌握了探究活动的些相关理论知识,实践较少。

所以本课让学生在小组活动的过程中,观察实验现象,通过小组之间的比较,得出相应的结论,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形成一定的创新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的意识。

同时也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生物学科的积极性。

为以后的生物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馒头在口腔中的发生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有关,了解唾液的消化作用。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学会设计探究实验,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是正确的。

2、培养良好的科学实验素质,提高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增进同学友谊,学会与人作合作。

在实验完成后,学会总结失误,分享成功的快乐。

(三)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和操作能力,让学生学会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是正确的。

(四)教学难点:学生实验的设计、操作和相互合作能力的培养。

二、说教法探究实验学生很感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素质教育的理想目标,所以本节课主要用实验探究法、引导讨论法、归纳总结法教学。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兴趣中获得知识。

三、说学法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通过合作探究掌握知识和技能。

这样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同时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四、说教学设计:1、创设情境(1)让学生细细咀嚼老师课前准备好的馒头块,说出感觉。

强调注意细细体会馒头味道的变化。

(学生说出馒头会变甜)(2)提问:馒头变甜和哪些因素有关?2、做出假设,设计实验(1)提问:“在咀嚼过程中口腔中的哪些器官参与了该过程?”(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和唾液参与了该过程)。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4.8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4.8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4.8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淀粉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包括唾液淀粉酶的作用和淀粉到麦芽糖的转化。
2.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并分析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运用观察、记录、分析等科学方法。
3.能够运用生物学术语,准确地描述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提高学生的生物学表达能力。
4.了解并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分析结果和得出结论。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2.学习并运用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等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3.利用思维导图等工具,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知识网络,提高学习效率。
4.引导学生通过反思和总结,提高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的能力,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热情。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健康的态度,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3.引导学生尊重事实,遵循科学原则,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精神。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消化过程的理解和记忆。
-课后拓展:布置相关作业和拓展任务,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报告、课后作业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注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问和分享,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
-教师提出本节课的主题:“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个新的话题——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探究淀粉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探究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教案

探究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教案

探究实验“馒头在⼝腔中的变化”实验教案探究实验“馒头在⼝腔中的变化”教学简案教学⽬标:知识⽬标:知道馒头在⼝腔中的发⽣变化与⽛齿的咀嚼、⾆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有关,了解唾液的消化作⽤。

能⼒⽬标:1、培养学⽣的实践与创新能⼒,学会设计探究实验,通过实验来验证⾃⼰的假设是正确的。

2、培养良好的科学实验素质,提⾼学⽣的表达与交流能⼒。

情感⽬标:培养学⽣⼩组合作意识,增进同学友谊,学会与⼈作合作。

在实验完成后,学会总结失误,分享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培养学⽣的实验和操作能⼒,让学⽣学会通过实验来验证⾃⼰的假设是正确的。

教学难点:学⽣实验的设计、操作和相互合作能⼒的培养。

教学⽅法:探究、实验、讨论、合作交流、总结的⽅法课前准备1、准备好实验器材,馒头、⼩⼑、⼤、⼩烧杯、试管、量筒、碘液、滴管、温度计、热⽔、凉⽔等。

2、按班级⼈数分好组。

教学过程⼀、情景导⼊,引出课题今天⽼师要请客了,请同学们吃馒头好吗?(好)。

但是⽼师有⼀点⼩⼩的要求:同学们在吃的时候,不能狼吞虎咽的吃下去,⼀定要慢慢的吃,细细的品,看看馒头在⼝腔中会发⽣怎样的变化?学⽣开始品尝馒头的味道。

吃过后,谈⾃⼰吃出什么味?为什么会有甜味呢?今天我们就⼀起来探究“馒头在⼝腔中的变化”。

⼆、开始探究1、学⽣按照提前分好的⼩组,先讨论,提出探究问题。

友情提⽰:①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没有甜味,遇到碘液变蓝。

②淀粉分解后变成麦芽糖,麦芽糖有甜味,遇到碘液不变蓝。

③⽛齿的咀嚼,⾆头的搅拌和唾液的分泌都在⼝腔中进⾏。

2、制定计划。

明确分⼯,第⼀⼩组,探究唾液的作⽤;第⼆⼩组探究⽛齿的作⽤;第三⼩组探究⾆头的搅拌作⽤。

制定好计划后在全班交流。

教师指导、总结,形成可⾏⽅案。

提⽰:①选择实验器材,如何⽤最简单的⽅法模拟⼝腔内的环境。

实验中的变量是什么?设实验组和对照组时除了变量不同以外,其他条件应保持⼀样。

②淀粉遇到碘液变蓝,麦芽糖遇到碘液不变蓝。

③各取2ml液体④⼈⼝腔中的温度是3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简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馒头在口腔中的发生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有关,了解唾液的消化作用。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学会设计探究实验,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是正确的。

2、培养良好的科学实验素质,提高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增进同学友谊,学会与人作合作。

在实验完成后,学会总结失误,分享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实验和操作能力,让学生学会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是正确的。

教学难点:
学生实验的设计、操作和相互合作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
探究、实验、讨论、合作交流、总结的方法
课前准备
1、准备好实验器材,馒头、小刀、大、小烧杯、试管、量筒、
碘液、滴管、温度计、热水、凉水等。

2、按班级人数分好组。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出课题
今天老师要请客了,请同学们吃馒头好吗?(好)。

但是老师有一点小小的要求:同学们在吃的时候,不能狼吞虎咽的吃下去,一定要慢慢的吃,细细的品,看看馒头在口腔中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开始品尝馒头的味道。

吃过后,谈自己吃出什么味?为什么会有甜味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二、开始探究
1、学生按照提前分好的小组,先讨论,提出探究问题。

友情提示:
①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没有甜味,遇到碘液变蓝。

②淀粉分解后变成麦芽糖,麦芽糖有甜味,遇到碘液不变蓝。

③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和唾液的分泌都在口腔中进行。

2、制定计划。

明确分工,第一小组,探究唾液的作用;第二小组探究牙齿的作用;第三小组探究舌头的搅拌作用。

制定好计划后在全班交流。

教师指导、总结,形成可行方案。

提示:
①选择实验器材,如何用最简单的方法模拟口腔内
的环境。

实验中的变量是什么?设实验组和对照组时除了
变量不同以外,其他条件应保持一样。

②淀粉遇到碘液变蓝,麦芽糖遇到碘液不变蓝。

③各取2ml液体
④人口腔中的温度是37℃。

(因为酶在37℃左右活性最强)
3、开始实验。

(老师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巡逻指导。

要求学生填写好实验报告。

)友好提示,注意事项:
①切取的馒头不宜过大,有大豆大小较为合适。

②取唾液和清水的试管、量筒。

③除变量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

④保温:用开水往其中加入适量冷水调温即可,温度保持35—40度,保持时间5---10分钟。

⑤加碘液验证,观察颜色变化。

4、实验结束后,讨论、分析实验结果。

5、交流实验结果,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小组选一个代表在全班交流。

(对于交流实验现象的过程中,实验现象不明显的,老师组织学生分析原因,作出合理的解释。


三、实验小结:
通过对实验现象分析得出:馒头变甜与唾液的分泌、牙齿的咀嚼和舌头的搅拌和温度有关系。

四、巩固练习
下表是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消化作用的实验过程,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⑴实验结果显示_____试管中的浆糊变蓝色(填“A”或“B”)。

⑵一支试管内的物质不变蓝色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畅谈实验收获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生活常识?
2.讨论:人老了以后,牙齿掉了,对他们的消化有影响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