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资本论》的要点
读《资本论》
读《资本论》作为资本家,他只是人格化的资本。
他的灵魂就是资本的灵魂。
而资本只有一种生活本能,这就是增值自身,获取剩余价值,用自己不变的部分即生产资料,吮吸尽可能多的剩余劳动。
——马克思基本内容:一、使用价值与货币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所以马克思的分析也就从分析商品入手。
商品一方面可以满足人们的某种需求,另一方面能用来交换其他物品。
物的有用性使其具有使用价值。
交换价值首先是一定量的一种使用价值同一定量的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互交换的关系或比例。
每天得经验都向我们表明,这种数以亿计的交换,总是使各种极不相同的互相不可比的使用价值趋于彼此相等。
这些在一定社会关系体系内,总是能彼此相等的不同物之间,到底有什么共同的东西呢?他们之间的共同的东西,就是它们都是劳动产品。
人们通过交换产品,使各种极不相同的劳动彼此相等。
商品生产是一种社会关系体系,在这种社会关系体系中,各个生产者制造各种不同的产品,而所有这些产品在交换中都彼此相等。
所以,一切商品的共同的东西,并不是某一生产部门的具体劳动,而是抽象的人类劳动,即一般的人类劳动。
表现在全部商品价值总额中的一个社会的全部劳动力,全部是同一的人类劳动力,亿万次交换的事实都证明了这一点。
所以,每一单个商品所表现的只是一定份额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价值的大小由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换句话说,是由生产某种商品即某种使用价值所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价值是两个人之间的一种被物的外壳掩盖着的关系。
只有从一定的历史社会形态的社会生产关系体系来看,而且只有从表现在大量的、重复亿万次的交换现象中的关系体系来看,才能弄清楚什么是价值。
作为价值,一切商品都只是一定量的凝固的劳动时间。
马克思仔细分析了体现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以后,就进而分析了价值形式与货币。
那么,马克思的主要任务是:研究货币价值形式的起源,研究交换发展的历史过程——从个别的偶然的交换行为开始,直到一般价值形式,这时若干不同的商品和一种固定的商品相交换,最后到货币价值形式,就成为一种固定的商品,即一般等价物。
学习和研究《资本论》的思路和方法
学习和研究《资本论》的思路和方法——《资本论》研究第一次讲课内容一、《资本论》的研究方法解释、认识世界要有抽象思维能力,要有一定的抽象度,搞经济研究更要有思维能力,现象描述不是经济学。
马克思研究《资本论》的基本方法就是抽象法,即采用具体到抽象的方法。
马克思还区分了研究的方法和叙述的方法,研究的方法即具体到抽象的方法,叙述的方法即抽象到具体的方法。
所谓研究的方法,就是充分占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形成概念和理论系统。
马克思在写作《资本论》过程中,曾经阅读过大量的文献,这可以从《资本论》所使用的浩如烟海的材料上看出来。
所谓叙述的方法,就是在研究的基础上,进行阐述和表达。
《资本论》就是按这种思路展开的,第一卷分析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资本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抽象的形式;第二卷研究资本在流通中的形式变化,资本已表现为较具体的形式,如单个资本的循环和周转、社会资本的再生产等;第三卷则研究资本总形式的变化中出现的更具体的形式,如商人资本、生息资本、土地所有权等。
大体说来,经济研究的方法有两种,即哲学的方法和数量的方法,大部分著作都要采用哲学的方法,特别是逻辑的方法。
《资本论》研究的逻辑性非常强,其中第二版跋就是谈逻辑方法的。
经济研究过程中,能够使用模型的可以使用,但不能被模型牵着鼻子走。
我前段时间去武汉大学讲学,一个从国外回来的博士问我,为什么中国的经济学家喜欢提对策与建议。
我告诉他这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经济学是一门致用之学,首先要解决吃饭的问题,中国的经济学要定位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必须关心民生,重点是解决老百姓的温饱问题,将来中国发展上去了,我们也可以搞一些纯模型的内容。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是经济学中的两大理论体系,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我们解决和处理经济问题的重要工具和理论支撑,都要学习好、掌握好。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对经济关系的本质分析,是对经济问题的深层次分析。
《资本论》精要解读
《资本论》精要解读《资本论》是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创作的政治经济学著作,以剩余价值为中心,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
这部著作博大精深,对于我们理解当今社会的经济现象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比如食物可以充饥,衣服可以保暖。
而价值则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
劳动者把自己的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以换取工资维持生计。
资本家购买劳动力,目的是让劳动力创造出超过其自身价值的价值,也就是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
资本家通过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强度或者采用更先进的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手段,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延长工作日的长度来增加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则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增加剩余价值。
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进行,一方面,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另一方面,无产阶级的贫困化也在不断加剧。
这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和阶级矛盾的激化。
资本的循环和周转也是《资本论》中的重要内容。
资本循环依次经过购买、生产和销售三个阶段,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资本周转则是指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
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可以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
在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方面,马克思指出,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
只有两大部类之间以及各部类内部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
然而,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这种比例关系经常遭到破坏,导致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
资本论浅析
资本论浅析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之作,它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规律,对于我们深刻认识和改造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个角度来分析资本论。
第一部分哲学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扭曲的社会,资本的存在造成了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扭曲。
资本论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物的社会,资本作为商品的集合,不但把人的劳动变成了商品,而且把人本身也变成了商品。
资本主义社会的出现,使得商品成为了统治社会的力量,不仅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而且影响着人们的思想。
资本论还强调了自由和平等的重要性。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作为统治力量,使得人们之间的关系成为了市场关系,人们是以卖出自己的劳动力来谋生,而不是按照需要共同生产和分配。
这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由和平等成为了虚假的东西,人们的自由权利和平等权利受到了压制。
第二部分经济学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体系由两个基本要素构成,一是劳动力,二是资本。
资本是由资本家积累过剩的资金所形成的,它在生产和交换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问题是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分配问题。
资本家只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而进行生产和投资,而员工则只得到他们创造价值的一部分作为工资。
资本论认为,资本家在生产中所得到的巨额利润不是无偿的,而是通过剥削工人所得到的。
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具有自身的价值,而这个价值无法完全被所得到的工资所代表。
资本家通过把工人的劳动力作为商品买下来,并以相对较低的工资价格卖出所生产的商品,从中获得了超额利润。
第三部分政治学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机器也是为资本家服务的。
国家机器通过法律、政策等手段来维护资本家的利益,而不是为全社会服务。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也是为资本家服务的,选举和民主制度都被资本家用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许多社会问题都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副产品,比如贫穷和不平等、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等问题。
资本论认为,只有彻底消灭资本主义制度,才能根治这些问题。
《资本论》重点难点解析
资本论总复习资料1.我决不用玫瑰色描绘资本家和地主的面貌。
不过这里涉及到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
(马克思不是带有色眼镜,是很客观的分析问题)1)一定社会形态中的人,其经济行为总是与一定阶级关系和经济利益相联系的。
因此政治经济学分析资本家和地主,不带有任何的主观色彩。
2)由于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客观的,因此,虽然某些个人可能在伦理道德上会有所偏离某种价值取向,但他最终不可能完全不受这种经济关系的制约。
3)资本家和地主的各种经济行为是应该被唾弃的,但要从根本上消除这些不合理的经济行为,必须变革资本家和地主赖以存在的经济关系。
2.可见,只是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
在这里,单个商品是当作该种商品的平均样品。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量含义相同。
价值:凝结在人类劳动劳动中无差别的抽象劳动。
价值量: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
)1)商品的价值不是由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商品的价值是一种平均价值,与平均价值一致或相近的商品的个别价值就成为该种商品价值量大小的平均样品。
3)等量劳动在相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内生产出来的商品,必然具有相等的社会价值量。
3 、可见,价值量的实际变化不能明确地,也不能完全地反映在价值量的相对表现即相对价值量上。
(反映价值量的变化不是取决于一个因素)1)价值量指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相对价值量指价值量的相对表现,即交换价值量。
2)价值量的大小只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相对价值量的大小既要取决于相对价值形式地位上商品的价值量,又要取决于等价形式地位上商品的价值量。
3)因此,即使相对价值形式地位上的商品价值量不变,只要等价形式地位上的商品价值量发生变化,相对价值量也会变化;即使相对价值形式地位上的商品价值量发生变化,只要等价形式地位上商品的价值量与之按同一方向、同一比例发生变化;相对价值量也会不变;即使商品的价值量和相对价值量同时发生变化,只要相对价值形式地位上的商品价值量和等价形式地位上商品的价值量变化的方向和程度不一致,两者的变化也不可能完全一致。
资本论重点总结
资本论重点总结资本论选读重点一:概念商品:①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
②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是社会使用价值,它是由具体劳动创造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是由抽象劳动创造的。
③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是劳动产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生产劳动:生产劳动是指劳动者利用劳动资料作用劳动对象的过程,分为生产劳动一般和生产劳动特殊。
非生产劳动:就是不和资本交换,而是同收入交换的劳动。
资本家雇佣仆人不是谋取利润,而是花费利润,所以仆人的劳动就是非生产劳动。
生产工人:2、生产工人是指能够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雇佣劳动者。
非生产工人:使用价值:①使用价值是物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是商品的二因素之一。
②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社会使用价值,因此受到人的主观评价。
③商品的使用价值有质和量的规定,不同质的使用价值由具体劳动创造并体现着社会分工。
④使用价值构成人类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则是交换价值或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交换价值:①不同种商品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商品价值的必然的表现形式。
②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商品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③一个商品的价值不能自己表现出来,而只能通过交换由一定量的另一商品的使用价值来间接表现,即通过交换价值来表现。
④因此,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或抽象的人类劳动。
它是构成商品的因素之一,是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
具体劳动:人们在特定的具体形式下所进行的劳动,就是生产目的、操作方法、劳动对象、劳动手段互不相同的、创造各种使用价值的劳动。
抽象劳动:①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之一,具体劳动的对称。
②撇开或舍象了各种具体劳动形态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③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一种属性,它创造商品的价值。
1资本论选读重点劳动生产力:是指具体劳动的生产能力。
《资本论》解读
《资本论》解读
《资本论》是由马克思所撰写的继《共产党宣言》之后最重要的一部著作。
它探讨了资本国家的基本经济秩序,并对资本主义的结构和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论点。
通过研究资本家之间的竞争与协调,以及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生存状态,它塑造了一个充满活力的经济理论世界。
资本论的核心思想是来自政治经济学家古斯塔夫·恩格斯的“劳动价值论”,又称“劳动价值理论”,指的是物质财富的生产必须建立在劳动力基础之上。
恩格斯认为,劳动价值是由“所耗用的社会平均劳动量”来决定的,即一件产品的价值与它大致产生所需要的工作时间相当。
换句话说,一件商品的价值等于所需要的社会劳动量。
马克思认为,价值并不仅来源于劳动,价值也受到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和掠夺的影响。
马克思强调,资本主义分配制度不是由效率决定的,而是通过剥削和掠夺来决定的。
马克思的解释赋予资本主义社会一种有意义的结构,即剥削劳动者,然后将其财富转移到财富家庭的财富蓄积中,从而使财富不断向上流动。
这就是他将资本主义的类比比喻为“蚂蚁爬来一点,蚂蚁爬走两点” 的原因。
《资本论》以马克思浓郁的批判性理论进行研究,他以较低和较高的形式不断使劳动者被剥夺,财富不断被财富家庭汇集,这种财富蓄积在某种程度上从基本上影响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效
率,扭曲了市场分配,也加剧了贫富分化的问题。
《资本论》提出了反资本主义的替代经济模式——共产主义,它的实现依赖于劳动者的自由联合,有利于为这个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资本论复习重点汇总
第一章:商品和货币1、等价形式三特点『38〕①使用价值成为它的对立面〔即价值的表现形式〕②具体劳动也就成为其对立面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③私人劳动成为它的对立面形式,成为直接社会形式的劳动。
2、私人劳动的二重社会性质,掩盖了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商品对商品占有者,是交换手段。
3、货币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4、商品价值量:商品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
它也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一是单位商品价值量,二是商品价值总量。
5、商品价值形式开展的四个阶段:①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物物交换偶然发生;②扩大的价值形式、表现为一种物品的价值可以有其他很多种物品表现出来;③一般价值形式、用一般等价物表现所有物品价值;④货币形式,价值都用货币来表现。
思考题:P576.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整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答:〃①劳动二重性理论把劳动价值理论建立在完全科学的根底之上。
劳动二重性理论,论证了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从根本上论证了商品价值的本质。
②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科学根底。
马克思在劳动二重性理论的根底上,论证了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在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时,转移了生产资料原有的价值,而抽象劳动却创造出新的价值,提醒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
③劳动二重性理论还为一系列重要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
马克思从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出发,在剩余价值理论的根底上,进而创立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理论、资本主义地租理论,从而建立起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第二章:货币转化为资本探1、商品流通公式:W-G-W※鸟、G-W-G既可能是货币流通形式也可能是资本流通形式。
探3、G-W-G&W-G-W不同点:〔4个〕①商品流通与资本流通;〔前者以卖开场,以买完毕,起点终点都为商品;后者以买开场以卖完毕,起点终点都为货币〕②流通过程中的媒介物不同;〔前者货币即一般等价物,后者商品即具有特殊使用价值的商品〕③货币在两种流通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前者货币最终花掉了,后者货币只是被预支出去〕④货币的支出和流回关系不同〔前者中,如果货币又流回到起点,是整个过程的更新或重复,货币的支出和货币的流回没有任何关系;后者中,货币的流回是由货币支出的性质本身决定的,没有流回,此过程便被中断了〕探4、马克思揭露G-W-G本质特征〔3个〕①从运动目的看:这一循环动机和决定目的是交换价值本身;②从运动承载的内容看:这个过程的完整形式等于原预付货币额加上一个增值额;③从运动限度看:开端和终点都是货币,都是交换价值,单这一点,这种运动己经时没有止境的了。
《资本论》的精髓与现实意义
《资本论》的精髓与现实意义《资本论》的思想精华可以高度概括为“一个主题,三大系列”。
“一个主题”,就是《资本论》的主题思想是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所谓“三大系列”,就是《资本论》在阐明其主题思想的过程中,也多层次地分析了社会化生产、社会化商品经济以及共产主义社会的一系列规律和科学原理。
一主题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从《资本论》的主题思想看,《资本论》实质上是一部“资本主义必亡论”。
其主要内容可以归结为“五大要点,一个结论”。
五大要点是:1.“基础”,就是劳动价值论。
这是科学地剖析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质和必然灭亡趋势的理论基础。
对劳动价值论的理解要把握这样几点:(1)区别社会财富的两种形态。
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源泉有两方面,是人的具体劳动与物质资源结合的产物。
价值财富是商品经济条件下具有共同的社会实体和尺度的财富形态,是人们综合考察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根据,因此,创造商品价值的源泉是惟一的,就是人类的抽象劳动。
多要素不可能成为共同创造价值的多种源泉,因为它们不可能形成具有同一性、公约性和基础性的社会实体和尺度。
(2)创造价值的抽象劳动包括体力劳动、脑力劳动以及科学劳动、管理劳动等一切活劳动。
就部门来说,马克思当时主要考察的是物质生产劳动创造的价值,对非物质生产领域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他虽然看到了一些,但很不够,对此必须突破,承认现代第三产业的许多流通、服务业的生产劳动是创造价值的。
(3)必须看到,同一活劳动由于和优劣不同的生产资料(包括资本的规模)相结合,形成的价值量是有差别的。
这表明,非劳动因素对价值的形成及其量的大小有一定的作用,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有所贡献。
但这不是创造源泉的作用,而是条件制约性的作用。
(4)坚持劳动创造价值的科学真理关系重大,因为它是马克思揭示阶级社会必然向无阶级社会过渡的理论基石,否定了它,就否定了科学社会主义,从而把共产党的立足之理给否定掉了。
(5)中国现在面临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发展市场经济,为此,就要充分调动多种经济主体包括私营企业主的积极性。
赏析《资本论》
赏析《资本论》《资本论》是卡尔·马克思的代表作,它是19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著作。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石。
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内在矛盾,并提出了解决这些矛盾的方法。
《资本论》分为三卷。
第一卷主要研究了资本的生产过程,分析了剩余价值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
第二卷探讨了资本的流通过程,揭示了剩余价值的分配和资本主义的再生产。
第三卷研究了资本主义的总过程,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和解决方案。
《资本论》的主要观点有:1. 劳动价值论: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它所需要的社会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生产它所使用的生产资料的价值成反比。
这就是劳动价值论。
2. 剩余价值论:马克思认为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来获得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工人创造的价值减去工人的工资后所剩余的价值。
资本家通过延长工作时间、提高劳动强度等方式来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
3. 阶级斗争论:马克思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工人阶级为了争取自己的利益,必须进行阶级斗争。
4. 经济危机论: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由生产过剩引起的。
当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而不断扩大生产,但消费者的购买力不足以消化这些过剩的商品时,就会出现经济危机。
5. 社会革命论: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必须通过革命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将带来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资本论》对于我们理解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资本论》的理论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通过对《资本论》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同时,《资本论》的思想也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资本论》的详细解读
《资本论》的详细解读一、创作背景《资本论》是卡尔·马克思的杰作,创作于19世纪中叶,正值资本主义经济蓬勃发展的时期。
马克思深入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对其内在矛盾和危机进行了深入剖析。
他的思想来源广泛,包括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哲学以及当时的工人运动和革命实践。
二、作品概述《资本论》的核心观点是揭示剩余价值的秘密,即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获取利润。
马克思认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商品的生产和流通构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
他进一步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而资本的积累则导致无产阶级的贫困化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深化。
三、深入研究从经济角度来看,《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内在矛盾。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存在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缺陷,这些问题导致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此外,《资本论》还对货币、信用、地租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社会层面,《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矛盾和冲突。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是资本家和无产阶级的对立,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来剥削无产阶级的劳动。
这种剥削关系导致了社会的两极分化和社会矛盾的激化。
在政治方面,《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和内在矛盾。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是资产阶级的统治工具,它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剥削关系。
他进一步指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无法克服财富积累与贫困积累的冲突,最终会导致其自身的崩溃。
四、实际应用与联系现实《资本论》中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例如,剩余价值理论可以解释许多社会现象,包括劳资关系、工资制度、劳动者权益等问题。
此外,《资本论》中的经济危机理论对解释当今世界经济危机仍有指导意义。
同时,《资本论》中的阶级斗争理论为分析当今社会现象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的形式也在发生变化。
但无论形式如何变化,《资本论》中的阶级斗争理论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深入解读《资本论》
理解资本主义经济运作原理
作者: xx 汇报时间: 2023/12/23
目录
01 《资本论》简介与作者背景 03 对《资本论》的深度解读 05 《资本论》在现代的应用
02 《资本论》的主要思想内容 04 《资本论》对社会的影响 06 个人对《资本论》的读后感
01 《资本论》简介与作 者背景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经 济学的基石,对现代经济理 论产生了深远影响,为我们 理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 提供了理论基础。
《资本论》对现代劳 动理论的影响
《资本论》中的劳动价值论 ,对现代劳动理论产生了重 要影响,为理解和改善劳动 者权益提供了理论支持。
《资本论》对现代社 会主义建设的贡献
《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 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趋势,为 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指 导和实践参考。
正、公平的社会制度中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 3 《资本论》对劳动权益的保护
《资本论》强调劳动者在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和作
用,对劳动权益的保护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为
我们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保障劳动者权益提供了
理论支撑。
05 《资本论》在现代的 应用
《资本论》在现代的应用
《资本论》在现代经 济理论中的地位
《资本论》的基本原 理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主要 经济学著作,它基于劳动价 值论,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的本质和运行规律。
《资本论》对现代社 会的影响
《资本论》对全球范围内的 社会经济制度产生了深远影 响,为理解现代资本主义社 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工具。
《资本论》的现实意 义
《资本论》不仅是一部经济 学巨著,更是一种批判性思 考的工具,对于我们认识和 改变现实社会具有重要的指 导意义。
关于资本论的几点看法1
关于资本论的几点看法《资本论》是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阐述,同时也想尽的论述了商品生产经营和资本经营的基本原理。
通过几天的集中讲述,深感《资本论》内容的博大精深,同时,结合自身的切身体会,对其中的部分论述颇有感触。
经过思考,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关于对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以及对自我劳动观念的启示价值的形成和价值的增值,是资本论所要论述的一个最基本的观念,其丰富的论述集中表达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学说”。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其实质就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产品生产过程以及价值增值过程两个过程的统一。
做为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其实质就是资本家雇佣生产工人,直接进行具体的劳动生产,形成使用价值的过程;同时也是物质生产要素(不变资本)的转移过程,没有物资的生产要素,则基本的劳动的前提就不存在。
而做为资本主义的价值增值过程,集中的体现在了雇佣工人的抽象劳动转变成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过程,雇佣工人的可变资本是产生剩余价值的源泉。
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存在于劳动者的身上,且同时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劳动者具有人身自由,第二个是劳动者必须和生产资料脱离,在这两个条件之下,劳动者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进行交易。
由于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集中于资本家中,劳动者不得不依附于资本家通过出卖劳动。
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所有的劳动资料归国家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是否还存在具有商品属性的劳动力?是否还有其他的意义需要进一步的挖掘?社会主义条件下,是否是在将生产资料国有化的前提之下将生产力(劳动力)也统一集中?当然,在现实的情况之下,是劳动力的个人的充分支配和流动越来越成为趋势,人民群众也越来越要求对自身的劳动的权力进行支配。
在马克思对劳动力如何成为商品的论述中,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使得后续的学者越来越认识到人力做为一种资本的重要性,使得马克思的资本的论述变得更加的丰富,其最初的论述当中也存在着人力资本体系的构建。
资本论核心思想总结
资本论核心思想总结《资本论》是马克思著作之一,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也是他对政治经济学的总结和批判。
该书有三卷,总共33个章节,深入探讨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经济本质、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
以下是《资本论》的核心思想总结。
1. 商品与货币的本质:马克思将商品定义为既有使用价值又具有价值的产品。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实际功能,而价值则是由商品生产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所确定的。
货币则是便于交换的通用商品,通过货币交换实现商品之间的价值转换。
2. 劳动价值与剩余价值:马克思认为,商品价值是由劳动所创造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也是一种商品,而这个商品的价值要通过劳动力本身创造的价值来决定。
同时,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获得剩余价值,这是他们获取利润的方式。
3. 资本积累与资本循环: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是资本积累。
资本家通过投资购买生产资料和雇佣工人,生产商品并出售,从而获取利润。
而这个利润再投资于生产,形成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
马克思认为,这种资本积聚的过程会导致贫富分化和资本集中,增加社会的不平等。
4.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是一种剥削制度,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和控制劳动者的劳动过程来剥削工人。
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他们所获得的工资,这产生了剩余价值。
通过剥削工人,资本家实现了利润的增长和资本积累。
5. 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危机: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内在地存在着矛盾和危机。
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而这会导致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生产能力过剩。
另一方面,工人阶级的不断剥削和贫困导致市场需求的不足,这使得商品无法销售和资本得不到利润。
6.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马克思从经济学角度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深刻批判。
他指出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不平等和危机,认为这些问题是资本主义固有的。
他认为,资本主义的根本问题在于私有制和生产资料的集中,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7. 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呼吁:马克思希望无产阶级意识到自己的地位和权益,推翻资本主义社会。
浅析《资本论》的要点
货币流通规律:也叫货币需要量规律,它是指 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商品流通过程中客观需 要的货币量的规律。
2013年八大经济热点事件 中国大妈炒 金榜上有名…
无言的结局…
第二篇-第六篇 剩余价值生产理论 的主要内容
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归结
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资本主义工资 剩余价值规律
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理论
社会总资本的扩 大再生产,是一部分 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生产在规模扩大的条 件下重复进行。
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理论
1、资本积累的两个条件 2、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3、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三、《资本论》 第三卷的主要内容
《资本论》第三卷概述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 值过程的统一,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 资本主义生产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以获取 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其生产过程具有二 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 另一方面又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值过程。 共七篇。
第一篇 商品和货币理论
商品交换产生的条件 商品的特性
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特性 价值规律 货币
货币的本质: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 价物的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 社会关系。
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中的作 用,是货币本质的体现;在金属货币流通 的条件下,货币有五种职能: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 币,其中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最为关键。
内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的分析,创立了马克思的 劳动价值理论。 2、第二-六篇:通过考察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揭 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创立了马克思的剩余 价值生产理论。 3、第七篇:通过对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的考察, 说明剥夺者要被剥夺的历史趋势,创立了马克思 的资本积累理论。
深入解析《资本论》
深入解析《资本论》Overview1.引言:马克思的经济学巨著2.第一部分:价值理论的基础3.第二部分:资本的积累过程4.第三部分: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发展趋势5.第四部分: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展望6.结语:《资本论》的现实意义2/8引言:马克思的经济学巨著《资本论》的历史背景•工业革命的影响:19世纪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飞跃,资本主义迅速崛起,社会阶级矛盾激化,为《资本论》的诞生提供了现实土壤。
•马克思的思想体系形成:马克思在批判吸收古典经济学基础上,结合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构建了独特的政治经济学体系。
•《资本论》的出版与传播:1867年首卷问世,随后几卷由恩格斯整理出版,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重要理论武器,深刻影响了全球社会主义思潮的发展。
3/8第一部分:价值理论的基础劳动价值的形成•商品二因素: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前者满足人的需求,后者体现了商品之间的交换比例。
•劳动的两重性:劳动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价值量度: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即在平均技术水平和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下生产该商品所需的劳动时间。
4/8第二部分:资本的积累过程第三部分: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发展趋势经济危机的内在原因•生产过剩与消费不足:资本主义体系下,生产力快速发展导致商品供应超过市场需求,消费者购买力相对减弱,形成供需失衡。
•利润率下降规律:随着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和普及,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平均利润率趋于下降,企业盈利压力增大,影响投资意愿。
•周期性危机循环:资本主义经济存在自我调节机制,但过度生产和市场饱和会周期性地引发经济危机,表现为企业破产、失业率上升的现象。
5/8第四部分: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展望阶级斗争与社会变革•工人阶级的觉醒:揭示工人阶级如何从被压迫状态觉醒,通过组织和斗争争取自身权益,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过渡条件:阐述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条件,包括生产力的发展、阶级矛盾的激化以及工人运动的兴起。
《资本论》理论体系和主要内容
《资本论》的理论体系和主要内容提要:《资本论》科学地说明了雇佣劳动与资本制度的社会经济结构、内在矛盾和发展趋势。
第一卷主要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指出这一过程的实质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
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的灭亡和新社会的产生;第二卷阐述了单个资本和社会总资本的运动,指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本矛盾必然导致社会再生产实现条件不断被破坏,引起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第三卷研究了剩余价值的分配理论,进而揭示了整个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结构。
马克思在《资本论》三卷本中通过对资本运动过程的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运动规律。
对资本运动的研究,马克思采用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分别对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和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展开阐述。
《资本论》是对雇佣劳动与资本制度的实证研究。
它首先阐述了整体研究的分析基础:劳动价值理论。
在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阐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是剩余价值生产和资本对剩余价值的占有,展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结构,说明了资本主义经济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和经济危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历史局限性和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必然性。
一、第一卷的主要内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与发展趋势《资本论》第一卷研究的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即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它是指在统一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中抽象出来的生产过程。
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第一卷中,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
而资本的生产过程实质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所以资本的生产过程的核心是剩余价值生产。
1、分析基础:价值理论价值概念是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范畴,劳动价值理论是这一分析的基础理论。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科学地说明了作为资本主义财富形式的商品的社会实体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从而为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生产、分配和社会结构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资本论》读后感(1)
《资本论》读后感(1)《资本论》读后感引言概述:《资本论》是马克思的重要著作之一,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社会阶级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资本论》进行读后感的阐述,分别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剩余价值理论、商品与货币的关系、资本主义的危机、无产阶级的解放。
一、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1.1 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在于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
这种制度下,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工人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劳动力成为商品。
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获取利润,形成了阶级对立和社会不平等。
1.2 资本主义的竞争资本主义的竞争是无情而残酷的。
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生产方式改进,以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
这种竞争导致了产业结构的变革和市场的垄断,同时也加剧了劳动者的剥削和贫富差距的扩大。
1.3 资本主义的扩张资本主义经济具有无限扩张的趋势。
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资本家不断寻求新的市场和资源,进行跨国投资和全球化经营。
这种扩张使得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更加复杂和紧密,也加剧了国际间的竞争和冲突。
二、剩余价值理论2.1 剩余价值的产生《资本论》中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对资本主义剥削的深刻揭示。
资本家通过购买工人的劳动力,使工人创造出的价值超过劳动力自身的价值,这部分超过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资本家通过占有剩余价值获取利润,而工人则只能得到劳动力价值的等价物。
2.2 剩余价值的实现剩余价值的实现是通过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来实现的。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商品成为价值的基本形式,通过买卖商品来实现价值的转化。
货币则是价值的普遍等价物,通过货币的流通来实现剩余价值的实现和再投资。
2.3 剩余价值的扩大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不断追求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劳动力的廉价。
通过技术进步和劳动力市场的竞争,资本家可以减少生产成本,提高剩余价值率。
这种扩大剩余价值的趋势使得资本主义经济更加不稳定和不可持续。
三、商品与货币的关系3.1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资本论》对商品的分析揭示了商品的双重属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牢记安全之责,善谋安全之策,力务 安全之 实。2020年10月15日 星期四12时23分28秒 Thursday, October 15, 2020
❖
创新突破稳定品质,落实管理提高效 率。20.10.152020年10月15日 星期四 12时23分28秒 20.10.15
谢谢大家!
社会总资本理论
社会总资本是全 社会单个资本的总和。 社会总资本的运动, 是社会资本的各个独 立部分运动的总和。
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理论
在原有规模上进行的 再生产,叫简单再生产。 虽然简单再生产不是人类 社会再生产的典型形式, 但它却包含了再生产的基 本规律。
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理论
社会总资本的扩 大再生产,是一部分 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生产在规模扩大的条 件下重复进行。
❖ 《资本论》不仅是一部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 亡的“灭亡论”,它同时也是一部社会主义 的“建设论”。
谢谢大家,再见!
❖
树立质量法制观念、提高全员质量意 识。20.10.1520.10.15Thursday, October 15, 2020
❖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00:23:2800:23:2800:2310/15/2020 12:23:28 AM
第一篇 商品和货币理论 (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第一篇 商品和货币理论
商品交换产生的条件 商品的特性
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特性 价值规律 货币
货币的本质: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 价物的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 社会关系。
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中的作 用,是货币本质的体现;在金属货币流通 的条件下,货币有五种职能: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 币,其中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最为关键。
❖
踏实肯干,努力奋斗。2020年10月15 日上午1 2时23 分20.10. 1520.1 0.15
❖
追求至善凭技术开拓市场,凭管理增 创效益 ,凭服 务树立 形象。2020年10月15日星期 四上午12时23分28秒00:23:2820.10.15
❖
按章操作莫乱改,合理建议提出来。2020年10月上 午12时23分20.10.1500:23October 15, 2020
第五篇 借贷资本理论概述
该篇讲述生息资本和信用理论,其中 心是揭示借贷资本是如何参与对剩余价值 的瓜分的。
第六篇 地租理论概述
❖ 马克思通过考察资本主义地租的 不同形式、形成条件以及产生原因, 说明了超额利润是怎样转化为资本主 义地租,土地所有者是如何参与剩余 价值瓜分的,从而揭示了这一领域资 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
货币流通规律:也叫货币需要量规律,它是指 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商品流通过程中客观需 要的货币量的规律。
2013年八大经济热点事件 中国大妈炒 金榜上有名…
无言的结局…
第二篇-第六篇 剩余价值生产理论 的主要内容
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归结
第七篇 资本积累理论的 主要内容
第七篇 资本积累理论的主要内容
浅析《资本论》 的要点
背景
马克思为写作这本书用 了整整20年的时间。
1867年9月14日《资本论》 第一卷在汉堡正式出版。
第二三四卷在他1883年 逝世以后由恩格斯整理 出版。
知识架构
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 (七篇)
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 (三篇)
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 (七篇)
目录
❖第一部分:《资本论》 的理论要点
十大原理
❖ 一卷:劳动价值论、 剩余价值生产 论、资本积累论;
❖ 二卷:循环周转论、社会总资本再 生产论;
❖ 三卷:产业利润论、商业利润论、 借贷利息论、地租论、总论。
一个结论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学习《资本论》 的现实意义
学习《资本论》现实意义
❖ 《资本论》揭示的基本原理,不仅对正确分 析、对待当代资本主义、而且对我国经济建 设和经济体制改革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研究了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阐明了 资本在循环过程中形态的变化、循环的条 件、周转的方式以及资本周转对剩余价值 生产的影响,从而揭示了资本运动的客观 规律。
第一阶段 (购)
资本的循环与周转
第二阶段 (产)
货币资本
生产资本
空 间并存、时间继起
第三阶段 (销)
商品资本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概述
从宏观的角度研 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 和流通,从而揭示社 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和按比例发展规律。
一个基础 一个中心
三个过程
《资本论》 归结论
一个基础 一个中心
基础:劳动价值论
中心: 剩余价值
三个过程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流通过程
分配过程
三条线索
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对立; 榨取剩余价值是生产的惟一 目的和动机;生产社会化和 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 盾是基本矛盾,决定阶级斗 争和“两个必然”。
❖
作业标准记得牢,驾轻就熟除烦恼。2020年10月15日星期 四12时23分28秒00:23:2815 October 2020
❖
好的事情马上就会到来,一切都是最 好的安 排。上 午12时23分28秒上午12时23分00:23:2820.10.15
❖
一马当先,全员举绩,梅开二度,业 绩保底 。20.10.1520.10.1500:2300:23:2800:23:28Oc t-20
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理论
1、资本积累的两个条件 2、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3、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三、《资本论》 第三卷的主要内容
《资本论》第三卷概述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 值过程的统一,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 资本主义生产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以获取 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其生产过程具有二 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 另一方面又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值过程。 共七篇。
❖
安全象只弓,不拉它就松,要想保安 全,常 把弓弦 绷。20.10.1500:23:2800:23Oc t-2015- Oct-20
❖
加强交通建设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 量。00:23:2800:23:2800:23Thursday, October 15, 2020
❖
安全在于心细,事故出在麻痹。20.10.1520.10.1500:23:2800:23:28October 15, 2020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本质
资本积累的源泉和 扩大资本积累的途径 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二、《资本论》 第二卷的主要内容
《资本论》第二卷概述
标题:资本的流通过程。 内容为三篇: 第一篇资本循环理论; 第二篇周转理论; 第三篇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即产 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资本循环周转理论概述
❖第二部分:学习《资本 论》的现实意义
一、《资本论》 第一卷的主要内容
《资本论》第一卷概述
❖ 共七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第一篇:通过对商品和货币本质、商品经济的
内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的分析,创立了马克思的 劳动价值理论。 2、第二-六篇:通过考察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揭 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创立了马克思的剩余 价值生产理论。 3、第七篇:通过对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的考察, 说明剥夺者要被剥夺的历史趋势,创立了马克思 的资本积累理论。
马克思认为,地租是土地使用者由于使 用土地而缴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 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马克思按照地租 产生的原因和条件的不同,将地租分为三 类: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前 两类地租是资本主义地租的普遍形式,后 一类地租(垄断地租)仅是个别条件下产生 的资本主义地租的特殊形式。
第七篇 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