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教案(1)
统计学教案
统计学教案统计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统计学的基本定义和研究对象;2. 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术语;3. 理解统计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4.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统计学的基本定义和研究对象;2.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术语;3. 统计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三、教学难点统计学的应用领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四、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法:介绍统计学的基本定义、概念和研究方法;2. 学生参与法: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来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统计软件辅助教学:引导学生使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实际应用。
五、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第一课:统计学概述1. 统计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统计学发展的历史概述3. 统计学的应用领域和作用第二课:统计学的基本概念1. 数据和变量2.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3. 描述性统计和推断统计第三课:数据的图表表示1. 分类数据的表示:条形图、饼图2. 数值数据的表示:直方图、箱线图第四课:统计量的计算和应用1. 中心趋势度量:平均数、中位数、众数2. 变异程度度量:极差、方差、标准差第五课:概率分布和抽样1. 随机变量和概率分布2. 抽样和抽样分布第六课:统计推断方法1. 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2. t检验和相关性分析第七课:回归分析和相关性分析1. 简单线性回归2. 多元线性回归第八课:实际应用案例分析1. 统计学在科学研究和经济管理中的应用2. 使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的听讲、讨论和参与情况;2. 作业成绩:作业完成的质量和准确性;3. 实际应用案例分析:学生对统计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统计学教材、统计软件手册;2. 多媒体教具:投影仪、电脑、统计软件。
八、教学延伸1. 统计学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数据采集和分析实验;2. 统计学报告:让学生撰写统计学报告,展示实际应用能力。
九、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有了初步了解,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统计学教案
1,统计设计
2,统计调查
3,统计整理
4,统计分析
(二)统计的基本职能
1,统计信息职能
2,统计咨询职能
3,统计监督职能
三,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1,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
统计总体基本特征:大量性,同质性,差异性。
2,标志,指标,指标体系
3,差异和变量
计划讲授时间:
第一节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用时10分钟)第二节统计的工作过程和基本职能(用时50分钟)
统计学教案(共3页)
课程分教案(课次)
第1次课2学时
授课章节:
第一章总 论
第一节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第二节统计的工作过程和基本职能
第三节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教学目的、要求:
1,理解统计的含义。
2,了解统计学的产生与发展。
3,重点掌握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统计研究的具体方法。
4,掌握统计的工作过程和基本职能以及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参考资料:《统计学---社会统计学与数理统计学的统一》,《深入浅出统计学》,《统计学习方法》。
参考网站:
教学反思(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效果如何,有何经验教训,应如何改进等):
1,通过检查学生作业,看看学生的掌握情况,
2,通过课堂上学生的反映,探索让学生更易接受的教学方式方法。
3,增加课外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量,用更浅显易懂的例子让学生理解统计学和统计的方法。
4,总结本次课的不足和优点,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1,采用问答式让学生回答对统计和统计学的理解。
2,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资料是通过统计方法采集的。
3,让学生首先说说对变异,变量,指标,总体和个体等这些专有名词的理解,然后给出这些概念的定义。
统计学教案
4.统计学
三、统计的研究对象
四、统计的特点
1、数量性
2、总体性
3、具体性
4、社会性
作业
课下了解统计学的特点及其发展史
板书
设计
一、统计涵义
二、统计研究对象
三、统计特点
小结
本节课主要讲授了统计学的发展简史,统计的涵义和统计的特点,练习了统计学的特点的分析与对比,内容比较重要,请同学们课下认真学习。
教学
资源
教材、教学资源库
教学方法
讲授、任务驱动;。
教学
目的
能够根据实际资料编制分配数列
教学
重点
可以清楚变量数列的编制
教学
难点
认知不同的变量分布数列
教学过程
一、次数分布的概念
二、次数分布的种类
1.品质分布数列
2.变量分布数列
三、变量数列的编制
1.确定变量数列的形式
2.确定组距和组数
3.确定组限和组中值
教学
反思
同学们通过手机查阅到了很多关于统计的知识,比较积极认真,反映较好。
教学
课题
1.2/1.3
授课
时间
第一周2课时
教学
资源
教材
教学方法
讲授、任务驱动
教学
目的
1、掌握统计的工作过程
2、掌握统计研究方法
3、掌握统计的基本概念
教学
重点
1、统计的工作过程
2、统计研究方法
教学
难点
掌握统计的基本概念
教学过程
一、统计的工作过程
1、统计调查的概念
2、统计调查的地位与要求
二、统计调查的种类
1、按调查对象包括的范围来分类
初中统计教案
初中统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统计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 激发学生对统计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2.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3. 数据的描述和分析4. 统计学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三、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调查学校学生的身高、体重等,引发学生对统计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统计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讲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如总体、个体、样本等,让学生了解统计学的基本术语。
3. 讲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如调查问卷、观察记录等,让学生掌握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基本技巧。
4. 讲解数据的描述和分析方法,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让学生学会用统计学方法描述和分析数据。
5. 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统计学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如市场调查、科学研究等,让学生感受统计学的实用价值。
6.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统计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7.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统计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统计学的兴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实例。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统计学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3.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堂练习: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情况,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适合初中学生的统计学教材。
2.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讲解。
3. 实例:收集生活中的实际例子,用于教学。
4. 练习题:准备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统计学》教案
《统计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方法。
2、使学生掌握数据收集、整理和描述的基本方法。
3、培养学生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如总体、样本、变量等。
(2)数据收集的方法,包括普查和抽样调查。
(3)数据的整理和图表展示,如频数分布表、直方图、折线图等。
2、难点(1)抽样方法的选择和抽样误差的理解。
(2)统计量的计算和应用,如均值、方差、标准差等。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统计学知识解决问题。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学习和思考能力。
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约 10 分钟)通过展示一些与生活相关的数据,如班级学生的考试成绩、城市的人口数量、商品的销售数据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从这些数据中获取有用的信息,从而引出统计学的概念。
2、统计学的基本概念(约 30 分钟)(1)总体和样本总体是指研究对象的全体,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
通过举例,如研究某学校学生的身高情况,全校学生的身高就是总体,抽取的部分学生的身高就是样本。
(2)变量和数据变量是指研究对象的特征或属性,数据则是变量的具体取值。
例如,学生的身高、体重、年龄等都是变量,而每个学生的具体身高值、体重值、年龄值就是数据。
3、数据收集(约 30 分钟)(1)普查普查是对总体中的所有个体进行调查。
讲解普查的优点(准确性高)和缺点(成本高、费时费力),并举例,如全国人口普查。
(2)抽样调查抽样调查是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个体进行调查。
介绍抽样调查的优点(节省成本、高效)和抽样方法(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系统抽样等),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不同抽样方法的应用场景。
4、数据整理与描述(约 40 分钟)(1)数据分组将收集到的数据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分组,讲解分组的原则和方法。
(2)频数分布表根据分组情况,制作频数分布表,展示数据在各个组中的分布情况。
统计学教案
统计学教案第一部分课程综述一、课程性质统计学是一门研究客观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方法论科学,具有综合性、应用性和数量性的特征。
它系统地介绍了统计理论与方法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其经典理论、学派、代表人物;较全面地阐述了统计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特别是对二十世纪后期出现的新的统计理论与方法作了重点介绍,以便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统计学的发展趋势和发展规律。
二、教学目的《统计学》是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的必修课、核心课之一。
为了使学生掌握市场经济条件下,数据资料的搜集加工、分析及预测方法,本课程将从实际应用入手,即在统计理论基础上重点阐述统计工作各个阶段、不同实际应用方面的操作方法,力求体现统计学的社会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特点。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理解并记忆统计学的有关基本概念和范畴;掌握并能运用统计基本方法和技术进行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一定的统计分析,使学生掌握并应用该工具为自己所学专业服务,以提高学生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1、考虑到财经类各专业未设置《统计学原理》与各专业统计课程,因而《统计学》的内容既包括统计方法,也包括必要的社会经济指标核算知识,使一般的统计理论方法,落实到实际的指标体系的运用上。
2、考虑到财经类各专业都需要加强数量分析能力的培养,因此,不但介绍一般的统计方法,而且还介绍了常用的数理统计方法在社会经济领域中的应用。
3、考虑到《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方面的应用科学,因而在《统计学》中,一方面对于描述统计内容保持一定比例,另一方面也应加强统计分析、统计推断和统计核算方面的内容。
四、教学时数五、教学方法板书、幻灯片、多媒体、统计调查实践、上机实验等配合使用。
六、面向专业财经类各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
第二部分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对统计学的内容、研究对象、性质、应用范围及基本方法,尤其是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
第十单元《统计》第一课时数学教案设计
第十单元《统计》第一课时數學教案設計
一、课程主题:第十单元《统计》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基本的统计概念,包括数据收集、数据整理和数据分析。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并能根据数据做出合理的推断。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内容:
1. 统计的基本概念
2.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
3. 数据的简单分析方法
四、教学步骤:
(一)引入新课(5分钟)
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需要统计数据的例子,以此引入本节课的主题——统计。
(二)讲解新课(20分钟)
1. 讲解统计的基本概念,包括数据收集、数据整理和数据分析。
通过具体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2. 讲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如观察法、调查法等,以及如何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类和排序。
3. 讲解数据的简单分析方法,如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
(三)实践操作(20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小型的调查活动,让他们自己动手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四)课堂小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
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找一个主题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并在下节课上分享他们的结果。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体验统计的乐趣,同时也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理解情况,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
统计学基础教案
统计学基础教案第一章:统计学简介1.1 统计学的定义和作用解释统计学的概念和重要性讨论统计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1.2 统计数据的类型区分定量数据和定性数据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统计数据1.3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介绍总体、样本、变量和分布等基本概念解释均值、中位数、众数等统计量第二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2.1 数据的收集方法讨论调查问卷、观察法、实验法等数据收集方法强调数据收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2.2 数据的整理和展示介绍数据清洗和数据整理的重要性学习使用图表、表格和图形等工具展示数据2.3 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运用频数、频率、均值、标准差等统计量描述数据特征分析数据的分布形态和离散程度第三章:概率论基础3.1 概率的基本概念解释概率的定义和表示方法讨论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3.2 概率的计算方法学习排列组合和概率公式举例计算事件的概率3.3 条件概率和独立性解释条件概率和独立性的概念运用条件概率公式和独立性原理解决问题第四章:统计推断基础4.1 参数估计的概念和方法介绍参数估计的定义和重要性学习点估计和区间估计的方法4.2 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解释假设检验的目的和原理学习建立假设、计算检验统计量和做出结论的过程4.3 常见的概率分布学习正态分布、二项分布、泊松分布等常见的概率分布掌握概率分布的性质和应用第五章:线性回归分析5.1 线性回归的基本概念解释线性回归模型的定义和作用学习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和解读5.2 线性回归的拟合度评估介绍决定系数和调整决定系数的概念学习评估线性回归模型的拟合度5.3 线性回归的参数估计和检验学习线性回归方程的参数估计方法讨论线性回归模型的假设和检验方法第六章:方差分析6.1 方差分析的基本概念解释方差分析的目的和原理学习方差分析的应用场景6.2 单因素方差分析学习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步骤和方法掌握Mauchly's test of sphericity和事后多重比较6.3 多因素方差分析介绍多因素方差分析的类型和原理学习多因素方差分析的步骤和注意问题第七章:时间序列分析7.1 时间序列的基本概念解释时间序列数据的定义和类型学习时间序列数据的预处理方法7.2 平稳性检验和时间序列模型学习时间序列数据的平稳性检验方法介绍自回归模型(AR)、移动平均模型(MA)和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MA) 7.3 预测和控制学习时间序列数据的预测方法讨论时间序列分析在实际应用中的控制策略第八章:非参数统计8.1 非参数统计的基本概念解释非参数统计的原理和适用场景学习非参数统计方法的优点和局限性8.2 非参数检验方法学习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等非参数检验方法掌握非参数检验的应用和结果解读8.3 非参数回归和分类介绍非参数回归模型和分类方法学习非参数方法的实现和应用第九章:生存分析和风险评估9.1 生存分析的基本概念解释生存分析的定义和作用学习生存数据的特点和处理方法9.2 生存曲线和生存函数学习生存曲线的绘制和解读掌握生存函数的估计和假设检验9.3 风险评估和决策分析讨论风险评估的方法和应用学习基于生存分析的数据分析和决策策略第十章:统计软件与应用10.1 统计软件的基本操作介绍常用统计软件(如SPSS、R、Python等)的基本操作学习数据导入、数据清洗和数据可视化等基本技能解释统计分析报告的重要性10.3 统计学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分析统计学在实际应用中的成功案例讨论统计学在解决问题和决策中的作用和限制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第一章中统计学的定义和作用补充和说明:本环节需要重点关注统计学的定义和它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
统计学教案
第一章总论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大家对统计学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明确学习统计学的重要性教学重点:了解统计的含义、统计的产生与发展,熟悉并掌握统计的特点、职能、活动过程、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及基本方法。
重点理解和掌握统计学中的常用基本术语。
第一节统计的产生和发展一、统计的含义我国《统计法》所指的统计,是指运用各种统计方法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等活动的总称。
概括地讲,统计一般包括三种含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
(一)统计工作指人们运用各种统计方法对社会、自然现象客观存在的现实数量方面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并提供数字资料的活动过程。
(二)统计资料指统计工作所取得的各项数字资料及有关信息的总称。
既包括原始资料也包括深度加工资料。
(三)统计学是关于认识客观现象总体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方法论科学。
二、统计的产生与发展(一)统计实践的产生和发展原始社会后期的结绳记事----阶级社会统计士兵和田地----资本主义社会形成了各种专业统计,并出现了专业的统计机构和研究组织,统计成为社会分工中一种专门的行业。
(二)统计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政治算术学派---国势学派---数理统计学派---社会统计学派三、统计的特点(一)数量性(二)总体性(三)具体性四、统计的职能和工作任务(一)统计的职能1.信息职能。
最基本的职能。
它是指统计部门根据科学的统计指标和统计调查方法,系统地采集、处理、传递、存储和提供大量的以数据描述为基本特征的信息资料。
2.咨询职能。
信息职能的深化和发展。
为科学决策和管理提供各种可供选择的咨询建议和对策方案。
3.监督职能。
是对信息职能和咨询职能的进一步拓展。
对社会、经济和科技的运行状态实行全面、系统的定量检查、监测和预警,以促使国家经济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持续、健康、协调的发展。
(二)统计工作的任务统计的职能决定了统计工作的任务。
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
教育统计学教案
教育统计学教案教育统计学教案一课题: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教育统计学中数据收集的方法和重要性。
2. 掌握数据整理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学会制作简单的统计图表。
3. 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数据分析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数据收集的方法和数据整理的步骤。
难点:如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数据收集方法。
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过程: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教育统计学中非常基础但又很重要的一部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大家想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数据收集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学生:做调查的时候,比如了解同学们喜欢的科目。
教师:非常好!那我们来看看数据收集都有哪些方法。
(展示相关内容)比如普查,就是对研究对象的每一个个体都进行调查。
还有抽样调查,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个体进行调查。
那么,大家说说这两种方法各有什么优缺点呢?(组织学生讨论)学生:普查能得到全面准确的信息,但花费时间和精力多;抽样调查比较节省,但可能有误差。
教师:说得很对!那我们在实际中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接下来我们学习数据整理。
大家分组,完成一个小任务。
(给每个小组发放一些杂乱的数据)请你们把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并用合适的统计图表表示出来。
(巡视指导各小组)小组代表:我们组整理出来了,用柱状图表示不同数据的数量。
教师:很好,其他组也展示一下你们的成果。
(各小组展示交流)教材分析:本部分内容是教育统计学的基础,通过让学生了解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为后续的数据分析和推断打下基础。
在教材中,通过实例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作业设计: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简单的数据收集方案,并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制作成报告。
结语: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对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掌握,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育统计学教案二课题:集中趋势的度量教学目标:1. 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和意义。
《统计学原理》教案
《统计学原理》教案第一章:统计学概述1.1 统计学的定义解释统计学是研究数据收集、分析、解释和展示的科学。
强调统计学在决策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1.2 统计学的应用领域介绍统计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如经济学、生物学、医学、社会科学等。
引导学生思考统计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1.3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介绍数据、样本、总体、变量等基本概念。
解释定量变量和定性变量的区别。
第二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2.1 数据的收集方法介绍调查问卷、实验设计、观察法等数据收集方法。
强调数据收集过程中应考虑的伦理和有效性问题。
2.2 数据的整理与描述介绍数据的整理过程,包括数据清洗、数据排序等。
介绍频数、频率、图表等数据描述方法。
2.3 数据的可视化介绍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数据可视化方法。
强调数据可视化在数据理解和交流中的重要性。
第三章:概率与随机变量3.1 概率的基本概念介绍事件的概率、条件概率、独立事件等概念。
解释概率的计算方法和概率论的基本原理。
3.2 随机变量的定义与分类介绍随机变量的概念,包括离散随机变量和连续随机变量。
解释随机变量的期望、方差等统计特性。
3.3 概率分布与概率质量函数介绍概率分布的概念,包括二项分布、正态分布等。
解释概率质量函数的定义和作用。
第四章:统计推断与假设检验4.1 统计推断的基本概念介绍统计推断的目的是根据样本数据推断总体特性。
解释点估计、置信区间、假设检验等概念。
4.2 假设检验的方法与步骤介绍常见的假设检验方法,如t检验、卡方检验、F检验等。
解释假设检验的步骤,包括设定假设、计算统计量、判断结论等。
4.3 置信区间的估计与推断介绍置信区间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强调置信区间在统计推断中的作用和限制。
第五章:回归分析与相关分析5.1 回归分析的基本概念介绍回归分析的目的是研究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解释线性回归、多元回归等概念。
5.2 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与评估介绍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过程,包括模型选择、参数估计等。
统计学教案:统计调查(一)
【课题】统计调查(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获取统计数据的不同渠道及统计调查的分类;2.掌握统计调查方式及不同调查方式各自的特点。
能力目标:能够根据调查目的和客观现象特点,确定选择合适的统计调查方式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统计调查方式及不同调查方式各自的概念、特点及适用条件。
教学难点:统计调查方式方法的确定选择。
【教学方法】演示法、讲授法、讨论法、归纳法。
【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
【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统计是从数据上认识客观世界的科学,那么,要想通过数据去认识世界,应该从何入手呢?那就要有目的地去收集、采集数据。
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统计调查”了。
第二环节新授课一、统计调查概述(一)统计数据的来源1.原始资料,来自直接的调查和科学实验——直接来源,如直接登记。
2.次级材料,来自别人的调查和实验——间接来源(即二手资料),如上网查询。
(二)统计调查的概念与任务(三)统计调查分类分类图讲解,按调查对象全面调查(如人口普查、工业普查)是否全部包括非全面调查(如重点调查、抽样调查)统计调查按是否经常进行经常性调查(如定期统计报表)一次性调查(如人口普查)统计报表按调查的组织形式专门调查(包括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二、统计调查方式(一)专门调查1.普查(1)普查的概念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主要用来收集某些不能够或不适宜用定期统计报表来收集的统计资料,以摸清重要的国情、国力,一般用来调查一定时点上的社会经济现象总量。
(2)特点统一的标准时点。
如我国前四次人口普查的标准时点都是7月1日零时,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标准时点定为11月1日零时。
统一的调查项目。
统一的普查周期。
如每逢“0”年进行人口普查,每逢“5”年进行工业普查。
每逢“3”年进行第三产业普查,每逢“7”年进行农业普查等。
2.重点调查(1)重点调查的概念重点调查是指在调查对象中选取重点单位进行调查,以了解和掌握调查总体基本情况的一种非全面调查。
统计学教案
统计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掌握统计学中的常用概率分布;3.能够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和推断;4.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统计学基本概念1.1 统计学的定义和作用1.2 统计学的分类1.3 统计学的基本原理2.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2.1 数据的来源和类型2.2 数据的收集方法2.3 数据的整理和清洗3. 描述性统计3.1 描述性统计的基本概念3.2 描述性统计的常用方法3.3 描述性统计的应用4. 概率分布4.1 概率分布的基本概念4.2 常用概率分布的特点和应用4.3 概率分布的参数估计5. 统计推断5.1 统计推断的基本概念5.2 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5.3 统计推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理论知识,让学生了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掌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3.讨论法:通过讨论案例,让学生了解描述性统计和概率分布的应用;4.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掌握统计推断的方法和应用。
四、教学评估1.课堂测试:通过课堂测试,检测学生对统计学基本概念和方法的掌握情况;2.实验报告:通过实验报告,检测学生对数据收集和整理方法的掌握情况;3.课堂讨论:通过课堂讨论,检测学生对描述性统计和概率分布的应用情况;4.作业评估:通过作业评估,检测学生对统计推断的方法和应用情况。
五、教学资源1.统计学教材和参考书籍;2.统计学软件和数据分析工具;3.统计学案例和实验数据。
六、教学建议1.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实验和案例了解统计学的应用;2.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科学思维,让学生能够独立进行数据分析和推断;3.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课堂互动和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习效果。
七、教学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时间统计学基本概念 2 学时2 学时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描述性统计 4 学时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概率分布 6 学时统计推断 6 学时八、教学反思统计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各个领域的数据分析和决策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统计学》教案第一章 总论
第一章总论教学内容:1.统计的产生与发展2.统计的涵义、统计的性质和研究对象、统计的研究方法3.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学习重点: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教学难点:对统计学中基本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理解和运用。
授课学时:4学时前言现代社会是广泛应用着统计数据的社会,我们从早到晚都能听到和看到许许多多由统计数据表达的信息,不但广播,报纸,书刊,文件中大量应用着统计资料,就是一般的会议,日常交谈中也不时看到和听到一些统计数据,统计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
如2007年我国原油产量为1.87亿吨,比2000年(1.63)增长0.24吨,增长速度为14.72%,预计到2010年原油产量要增加到2亿吨左右等。
由此看来,统计数据不仅可以告诉我们事物的现状,并且告诉我们事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及还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我们不仅可以从统计数据中得到信息,认识世界,还可以运用统计方法去解决生产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例如,某个企业新上产了一种产品,要了解这种产品是否有系统性偏误,产品的合格率怎样,产品的质量是否稳定;一种现象会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它和这些影响因素之间关系的紧密程度有多高,如何根据一种现象的数量变化推测另一种相关现象的数量变化等也需要统计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都需要借助于统计分析方法来解决。
由此看来,统计在现实生活中是十分重要的,不但从事统计工作的人员需要正确掌握统计的原理和方法,就是每一位从业人员都应该懂得一些统计的基本方法,以便运用统计知识来更好地认识世界,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统计是每一个从业人员必备的知识,是分析、认识问题的基本工具。
哪么,究竟什么是统计呢?要深刻认识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统计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第一节统计的产生与发展一、统计的产生及发展统计实践活动先于统计学而产生。
统计工作历史悠久,迄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统计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适应国家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原始社会,人类最初的一般计数活动蕴藏着统计的萌芽。
(完整版)统计学教案全套,推荐文档
统计研究并不排除从个别现象入手,但统计研究个体是为了综合个体而认识总体,是手 段而不是目的,其最终目的是要认识总体。例如,2000 年 11 月 1 日进行的第五次全国人口 普查,逐一登记了全国大陆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 政区、台湾省)的每个人的性别、年龄等特征,但人口普查的目的并不是要了解关于某个人的 特征,而是为了通过对全国人口情况进行汇总计算,得出关于我国人口总体的特征资料,从 而达到对全国人口现象总体的认识。汇总后结果显示, 祖国大陆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不包括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等岛屿,下同)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共 126583 万人。同第四次全国 人口普查 1990 年 7 月 1 日 0 时的 113368 万人相比,十年零四个月共增加了 13215 万人,增 长 11.66%。平均每年增加 1279 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 1.07%。同 1990 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 查相比,0-14 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 4.80%,65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 1.39%。从总体着 眼,从个体入手,体现了统计工作中总体和个体之间的辨证关系。
技工院校文化理论课教案(首页)(代号 A-3)
共1页
科 统计学 目 基础
第一章 总论:
授课日期 10.10
统计学课程教案
第三节 分布形状的描述
一、分布形状和形状指标 二、偏度系数 三、峰度系数
主要
参考资料
【1】《统计学》(高等学校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系列),徐建邦等主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 。
【2】《统计学》(修订第二版),高嘉英等主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4
【3】《统计学原理。(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第一版),黄良文主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6月
教学目的
和
教学要求
使学生能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运用所学的统计理论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并能运用统计方法分析、研究有关经济问题,为国民经济的管理提供真实可靠的数字资料,提高经济管理水平。因此,在教学上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基本统计指标的核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对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提高学生对社会经济问题的数量分析能力。在教学中注意提高学生对该课程基本内容的理解能力和综合使用能力。
第四节 各种抽样组织形式的参数估计
一、简单随机抽样二、分层抽样 三、等距抽样
四、整群抽样 五、多阶段抽样
主要
参考资料
【1】《统计学》(修订第二版),高嘉英等主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
【2】《统计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第一版),袁卫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
【3】《工商统计学》(第三版),道格拉斯(美)等著,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 。
6、什么是连续变量?什么是离散变量?两者有何区别?
教学后记
第二章 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6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认识并了解统计数据收集的意义、种类和统计调查的方式与方法,掌握调查方案的制定 ,对问卷设计进行实践。明确统计整理在统计研究中承前启后的地位 ,掌握分组的方法和技术,认识统计分布是统计整理的重要表现形式 ,学会统计表的编制并能熟练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亿兀,2015年为亿兀,亿兀,亿兀均是指标值,但是时间不同,指标值发生了变化:
蔬菜:()=牛肉()=
鲜蛋:()=水产品 ()=
全部商品价格变动使该市居民增加支出的金额为艺piqi-艺poqi
==(万兀)
(4) 每一种商品销售量的变动对居民支出金额增加数为;P0(Q1-Q0)
蔬菜()=牛肉17()=
鲜蛋9()=水产品 ()=
全部商品销售量变动使得该市居民增加支出金额为艺PoQ-艺PoQ
难点:利用指数进行因素分析
新课引入:
指标用来反映经济现象的数量特征,是统计工作的一个必然目标,是进行统计分析 的基础。那么:在第四章,我们学习了根据总体资料,编制总量指标,平均指标及变异 指标,相对指标等。在第五章,我们掌握了根据样本资料,在允许误差的概率保证程度 下,对总体指标进仃估计分析。在第八早,我们学习了对冋一个总体下,单位不冋标志
4.指数的种类(简答题,填空题,单选题)
(1)按其所反映的对象范围的不冋划分为: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2)按其反映的指标性质不冋分为: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3)按照采用的基期不冋,分为: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
(4)按其计算方法和计算公式的表现形式不同,分为:总量指标指数和平均指标指 数。
二、指数的编制
解:(1)蔬菜的价格指数K=P1/P0==%
牛肉的价格指数K=P1/P0==%
鲜蛋的价格指数K=P1/P0==%
水产品的价格指数K=P1/P0==%
(2)四种商品的物价总指数Kp=Sp1q1—Sp°q1
==%
四种商品销售量总指数Kq=SP0Q―艺PoQ
==%
(3) 每一种商品价格变动对居民支出金额的影响数量为Q1(P1-P0)
挤的办法来求,这就是咱们要学的第二中总指数的编制方法一一平均指数。
i.平均指数的编制方法
从个体指数出发来编制总指数,也就是说先计算出总量指标或质量指标个体指数,
而后进行加权平均计算,来测定现象的总变动程度。平均指数的计算形式有:加权算术
平均数指数和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
2.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通常以poqo为权数对个体数量指数进行加权算术平均,
2015年比2014年增加了亿元()
2015年比2014年增加了()-仁%
本讲中,我们主要讲的就是关于指标在两个时间上的变化。一一指数
一、指数的涵义及分类
1.指数的涵义
(1)简单现象总体:总体中的单位数或标志值可以直接相加的总体。
(2)复杂现象总体:构成总体的单位数急标志值不能直接相加。
教法提示:
多媒体教学
统计学
授课题目
第9章统计指数
课次
第14-15次
授课方式
讲授
课时安排
第14教指数分析,使学员掌握对同一总体在两个不同时期的变化分析; 理 解指数的意义及分类;掌握指数的编制;掌握对现象的原因分析,即因素分析。
教学重点及难点提示:
重点:指数的基本概念;指数的编制
(一)综合指数
(1)现象总体的类型:复杂现象总体
(2)不能简单相加,右要判断企业单位成本,价格等的变化,应该怎么办
引入课题: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其价格和成本不能直接相加,但如果我们利用M(销售
额)=P*Q,就可以将其相加,然后利用销售额的变化来说明价格的变化。那么在这个过 程中,为了充分说明价格大变化,应将Q值固定在某一个时期,从而说明P的变动。由
案例教学
列举法
(3)广义指数的涵义:凡是表明社会经济现象数量变动的相对数。
(4)狭义的指数涵义:综合反映在复杂现象总体中不能直接相加的各种事物在数量 上的总变动。
2.指数的表现形式:
某一时期的指标(报告期)/另一时期的指标(基期)。分子分母属性完全相同,所 以是相对数,无名数
3.指数的作用(见教材)
即Kp=Spiqi—XpoqiKq=SPoQ—XRQ
例题:某市几种主要副食品价格和销售量的资料如下:
试计算:
(1)各种商品零售物价的个体指数
(2)四种商品物价总指数,销售量总指数
(3)由于每种商品和全部商品价格变动使该市居民增加支出的金额
(4)由于每种商品和全部商品销售量变动使该市居民增加的支出金额。
此,我们可以概括出:
1.综合指数的特点
(1)从现象联系分析中,来确定与我们所要研究的现象相联系的因素,即冋度量因 素。
(2)对复杂现象总体包括的两个因素,把其中一个因素,即同度量因素或权数加以 固定,以便消除其变化,来测定我们所要研究的哪个因素即指标的变动。
2.同度量因素
(1)涵义
使得不冋度量单位的现象总体转化为可以加总并客观上体现它在实际经济现象或
过程中的份额和比重。
(2)作用
同度量作用,权数作用。
3.综合指数的编制
(1)拉氏公式和帕氏公式
拉思佩雷主张将权数固定在基期(0),帕舍主张将权数固定在报告期(1)
(2)编制方法:
数量指标指数按拉氏公式来编制,即选择质量指标作为冋度量因素,并且把它固定 在基期,质量指标指数的编制按帕氏公式来编制,即选择数量指标作为冋度量因素,并 且把它固定在计算期。
以此计算的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等于数量指标综合指数。
Kq=艺PoQ*2PoQ=艺kpoqo*2PoQ
3.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通常以piqi为权数,对个体质量指标指数进行加权调和平
则有Kp=Spiqi+ 艺pgi
=217♦艺p°qi
因为基期的价格和报告期的收购量都不知道,所以我们无法求出艺poqi
但是根据表式的内容,我们已经掌握甲乙产品的个体指数P1/P0-K
所以P0=P1/Ktpoq仁piqi*KKp=Spiqi*X(piqi*K)
KP=2i7/2i2=%
总结以上例题,我们可以看出:如果所给资料是报告期和基期的综合数,可以用倒
=(万元)
4.总结综合指数编制的特点及步骤
(1)特点:先综合(求总额)后对比
(2)步骤:
确定所求指数的性质,选择同度量因素,确定同度量因素的固定期,综合对比。
(二)平均指数
先见下例:某地区2006年和2016年两类商品收购价格指数和收购资料如下:
试编制这两类商品收购价格指数
右用我们学到的综合指标的编制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