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和态度的空间分异_以黄山风景区为例_李东和

合集下载

乡村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及态度分析

乡村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及态度分析

乡村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及态度分析摘要:旅游业的发展会给目的地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旅游地居民的感知及态度是反映旅游影响的晴雨表。

文章以互助小庄为例,分析了当地居民对旅游带来的经济影响的感知、社会文化影响的感知及生态影响的感知,当地居民对游客的态度、对投资者和从业者的态度、对旅游业的态度,从而总结出乡村旅游发展初期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特征。

关键词:居民;旅游影响;感知;态度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及态度,是影响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它有可能成为成功开发、营销、运作现有或未来旅游项目的一个重要的规划和政策因素。

关于旅游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的研究,有利于政府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发展政策,提高居民对当地旅游业的支持,最终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

然而旅游研究较长时间内一直把旅游地和旅游者作为主要对象,当地居民却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人们对社区参与的重视,旅游地居民的感知和态度研究开始逐渐增多。

冯智明指出此方面的研究要拓展旅游地研究区域及类型,如乡村旅游地、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地、生态博物馆等,并应开展不同旅游类型区域居民感知的比较研究,以揭示我国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的共性与个性。

互助小庄从一个单纯的农业结构社区到旅游业介入的农村社区,旅游业的发展对当地经济、环境、社会文化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旅游到底会产生怎样性质的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居民对旅游业发展态度又是如何?本文采用问卷调查,配合简单访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互助小庄居民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调查,了解在乡村旅游发展初期,旅游对当地社会产生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影响,以及居民对旅游业的支持情况。

一、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居民对旅游经济影响的感知1、居民对资金使用影响的感知。

互助小庄被调查的居民中,居民通过从事旅游业大部分家庭都有储蓄。

超过一半的被调查者选择将家庭除去日常生活开销外的剩余资金用于投资,居民中投资者的比例较高,当地居民打破了传统的将剩余资金存入银行的观念,而将资金用于风险投资,风险意识和资本意识大大提高,旅游地居民逐步加入到了创业大军的队伍中。

山岳型遗产地景区周边居民的社会文化影响感知研究——以黄山风景区为例

山岳型遗产地景区周边居民的社会文化影响感知研究——以黄山风景区为例

A Ca s e S t u d y o f Hu a n g s h a n Mo u n t a i n S c e n i c Ar e a s
HU S h a n - f e n g , YU Xi a n g ~ y a n g。 Z H U Ho n g b i n g
旅 游发 展 的影 响不论 是 积极还 是 消极方 面 , 在 目的 地这 一层 次 上 体 现得 尤 为 突 出 。居 民作 为旅 游 影 响 的切 身感受 者 , 其感 知 与态度 具有 相 当的真 实性 和合 理性 , 在某 种意 义上是 当地 旅游 发展 状况 的 晴
i mp a c t f r o m r e s i d e n t s a r o u n d mo u n t a i n h e r i t a g e a r e a s i s e x p l o r e d b a s e d o n t h e e x p l o r a t o r y f a c t o r a n a l — y s i s a n d t h e c o n f i r ma t o r y f a c t o r a n a l y s i s . Th e r e s e a r c h a i ms t o p r o v i d e a s c i e n t i f i c b a s i s f o r t h e 1 o c a l g o v e r n me n t t o ma k e t o u r i s m d e v e l o p me n t p l a n n i n g a n d p o l i c y a n d s t r e n g t h e n t h e ma n a g e me n t a n d ma r k e t i n g ,S O a s t o p r o mo t e t h e s u s t a i n a b l e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h e r i t a g e t o u r i s m.

旅游业发展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分析——以黄山市为例

旅游业发展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分析——以黄山市为例

地 区 。据 ( ( 2 0 1 2年 黄 山 市 国 民 经 济 和 社 会 发 展统 计
公 报》 显示 . 2 0 1 2
需, 刺 激 消 费. 为 当地 经 济 的腾 飞做 出 巨
大贡 献 另 一 方 面 . 不合 理 的 资 源 开 发 给
当地 的 生 态环 境 造 成 巨 大破 坏 . 给 居 民 生
时 .旅游 资源 的过度 开发也 会给 自然环 来旅 游 业 的 不断 发 展 .黄 山市 充 分 发挥 其 大规模 发展农 业瓶颈较 多 ; 同时 , 由于地 自身旅游资源优势 。将旅游业发展成 为了 处山 区 . 交通较 为闭塞 , 也 缺少发展 工业 境、 当地居民生活带来一 些负面影响。
二、 黄 山市 旅 游 业 发 展 现 状
0 0 0 年的 2 1 . 6 1 %N 2 0 1 2年 的 6 4 . 1 1 %。 旅 3 纷推 出了“ 旅游消费券 ” 。2 0 0 9年 2月 , 南 2 . 8 %. 而 黄 山 市 食 品 价 格 上 涨 却 已达 到 . 6 %. 涨 势远 远 高 于 全 省 平 均 水 平 。 旅 游 京政府 拿 出 2 0 0 0万 ,分 4个 月 用 摇 号 的 游 业 成 为 了 支 撑 当 地 经 济 发 展 的 主 导 产 5 业 。伴 随 着旅 游 业 的 兴 起 , 与之 相 关 的 关 业 的 大 力发 展 、 游 客 的 纷 至 沓 来 拉 动 了 经 方式向 2 0万 户 市 民 分 发 乡村 旅 游 消 费
C HI NA C O眦 CT I V E  ̄ CO NQMY
摘要 : 改 革 开放 以不 断 提 高 . 旅 游 业得 到 了快 速 的 发 展 一 方 面旅 游 业 的 发 展 能 够 拉 动 内

国外旅游地居民旅游感知和态度研究综述

国外旅游地居民旅游感知和态度研究综述
在居民感知同居民对旅游发展态度的关系上 , 许多学者认为居民经济利益感知同其旅游支持态度 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 Keogh ,1990) ,即居民感 知到的经济利益越大 ,就越倾向于支持旅游业的发 展 。但古梭等 ( Gursoy ,2002) 发现 ,文化成本和社会 成本感知与居民支持态度间并不存在显著 、直接的 负相关 。这种结果的出现被认为是由于研究选择的 样本社区所处的经济状态的差异所造成的 ,经济处 于低迷时期的社区通常将旅游作为改善其经济状况 的一种手段 ,因而对经济利益的感知往往会削弱居 民对 旅 游 的 社 会 和 文 化 成 本 的 关 注 ( Husbands , 1989) 。同时 ,居民对旅游业的态度并非处于真空状 态 ,而是受到经济水平 、环境意识以及文化偏见等多 种因素的影响 (Lawson et al ,1998) 。除此而外 ,环境 感知也影响了居民的旅游发展支持态度 ,二者间存 在直接的负效应 ,居民高度关注由于旅游发展而引 起的环境的消极变化 ( Yoon ,2001) 。 2 居民对某些特殊旅游产品的感知和态度 211 居民对文化旅游的感知和态度
作为旅游发展的重要利益群体 ,目的地居民的 旅游支持对旅游业的成功开发具有举足轻重的意 义 。然而 ,以往的旅游研究较长时间内一直把旅游 地和旅游者作为主要对象 ,目的地居民群体却未能 得到足够重视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人们旅游认识 的提高 ,国外在 20 世纪 70 年代 ,我国在 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旅游地居民感知和态度研究开始逐渐增 多 。研究居民的旅游影响感知和态度对制定旅游目 的地的前期开发 、规划以及开发后的运营 、管理政 策 ,乃至最终实现旅游业 、社区和居民的三方和谐共
化和价值观受到冲击
气 、垃圾等)
资料来源 :根据相关参考文献整理 。

《旅游学刊》2020年(第35卷)1~12期总目录

《旅游学刊》2020年(第35卷)1~12期总目录

·第1期·中国旅游发展笔谈——旅游信息技术研究前沿Ulrike GRETZEL王丹Marianna SIGALA华成钢白长虹潘冰郑聪辉宋夫华向征丁于思黎巎(01)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基于系统耦合协调视角赵磊潘婷婷方成林爽(14)互联网促进旅游业提质增效了吗?——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杨勇(32)农村家庭收入来源、家庭特征与旅游消费——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的微观分析邓涛涛胡玉坤杨胜运马木兰(47)中国区域旅游经济周期的动态路径演化识别隋建利张亿萍(63)有多少人“慕名而来”?——旅游景区到访率与知名度的关系研究吴宝清吴晋峰石晓腾张甜歌(78)圣地巡礼旅游者的行为特征及其同源情感研究——以动漫电影《你的名字。

》为例郝小斐张骁鸣麦娉恬(95)城市型旅游目的地品牌性别气质:量表开发与实证检验张辉黎映彤(109)游客信息搜寻的人际关系来源选择及影响因素研究杜莹莹李君轶(121)寻找精神家园:边地旅游的概念模型与实证褚玉杰赵振斌任珮瑶许颖(133)致谢2019年度《旅游学刊》审稿专家本刊编辑部(146)·第2期·中国旅游发展笔谈——全域旅游:实践与反思杨彬戴学锋陈瑶厉新建宋昌耀陆文励李东和蒋璐璇吴志才陈岩英谢朝武(01)如何从共毁走向共生?——定制化旅游价值共毁和价值恢复对口碑传播的影响谢礼珊刘欣郭伊琪黎冬梅(13)女性高管会提升旅游企业绩效吗?——来自旅游上市公司的经验研究王彩萍普涵艺代姗姗(26)儿童旅游认知的探索性研究钟士恩黄佩红彭红松徐彩霞颜丙金(38)野生动物旅游景区游客情感特征研究——以长隆野生动物世界为例丛丽何继红(53)黑色叙事对旅游目的地引致形象的影响机制周永博(65)贫困与非贫困户旅游扶贫政策绩效感知差异研究——以恩施为例谢双玉李琳冯娟乔花芳(80)旅游发展背景下政治不信任的形成因素及其影响陈品宇刘俊(93)主-客位视角对旅游者行为研究的启示包军军白凯黄清燕(108)何为“表演”?——西方旅游表演转向理论溯源、内涵解析及启示李淼谢彦君(121)旅游吸引物属性之辨张进福(134)更正本刊编辑部(25)·第3期·中国旅游发展笔谈——促进国内旅游消费孙九霞谢彦君陈胜容徐红罡李志飞张晨晨马凌刘亦雪姚延波(01)中国省域入境旅游发展的空间计量建模与影响因素效应研究吴良平胡健敏张健(14)要素结构变动、制度环境与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刘英基韩元军(28)基于地方实践的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逻辑与案例孙九霞黄凯洁王学基(39)名实与真实:探索“真实性”议题的本土话语分析框架李菲(50)文化和旅游融合:多层次关系内涵、挑战与践行路径张朝枝朱敏敏(62)旅游公共服务价值共创:概念模型、驱动因素与行为过程——以杭州市社会资源国际访问点为例韦鸣秋白长虹华成钢(72)大众旅游价值导向调节下地方依恋维度的亲环境驱动效应曲颖吕兴洋沈雪瑞(86)酒店分散型激励机制:内涵结构与作用机制研究张江驰谢朝武(97)特色村镇与A级景区的空间关系及协同发展——以广西为例陈严武韦福安(113)境外残障旅游与无障碍旅游研究进展与启示陶长江(127)更正本刊编辑部(142)·第4期·中国旅游发展笔谈——冬奥会和旅游发展蒋艳金准孙鹏义魏敏李书昊韩元军(01)有钱而游,还是因梦而旅?——预期收入对旅游消费决策的作用机制研究魏翔(12)乡村旅游开发土地收储阶段居民意愿特征与细分机制——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代美玲马晓龙(26)共享视角下乡村旅游社区居民旅游支持度的复杂性——基于fsQCA方法的分析范香花程励(36)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地不同类型农户的农地利用行为演变分异——以哈尼梯田为例张爱平(51)旅游宣传片的说服效应——基于危机情境的纵向跟踪实验研究陈劼绮张海洲陆林张宏梅徐雨晨(64)营销文字对旅游广告视觉注意的影响研究杨洋钟方瑜李吉鑫熊洛奕黄鹂(76)强关系网络移动社交平台旅游分享行为研究——基于微信与QQ用户的资料分析陈莹盈林德荣(89)节事价值共创的非对称性及影响因素——基于观众和演职人员主体王中可陈伍香张洁(104)免税购物游客感知价值的量表开发与实证检验何彪谢灯明朱连心郭强(120)家庭旅游研究进展——基于2000—2019年英文文献的综述易柳夙吴茂英(133)·第5期·中国旅游发展笔谈——新时代一流旅游本科教育建设邱汉琴陈东芝马勇童昀张俊娇姚延波彭康麟沈华文林明珠杨晶晶刘沛林(01)文旅融合四象限模型及其应用马波张越(15)旅游相遇:理论流变、启发与反思张歆梅陈赟肖嘉颖(22)自然主义视角下旅游者幸福感的构成要素研究张晓刘明白长虹(37)旅游者幸福感研究述评:基于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蔡礼彬宋莉(52)基于选择实验法的雾景景观价值评估分析袁惊柱(64)基于社区参与的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解说资源研究——以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为例王英孙业红苏莹莹焦雯珺(75)本地旅游精英培育与目的地层面内在影响研究——基于阳朔的历时性解释杨昀保继刚(87)旅游地品牌化:唐诗“第三空间”的旅游体验与地方想象的建构林铭亮高川秀林元城王敏(98)负面事件对旅游目的地的影响及应对策略——基于动态视角的实验研究胡家镜万秋刘悦Christina G.CHI(108)声音营销力:目的地歌曲对潜在旅游者的影响研究——以歌曲《成都》为例吕兴洋徐海军谭慧敏刘小燕(124)嵌套的边界:节庆深度参与者群体认同构建——以迷笛音乐节的迷笛黔军为例王骏川罗秋菊林潼(139)·第6期·中国旅游发展笔谈——“十四五”时期我国旅游业发展展望宋瑞曾博伟安爽王学峰张辉妥艳媜陈晔宋子千张朝枝(01)中国省域间旅游关注网络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空间异质性分析徐菁靳诚(14)旅游产业网络拓扑结构演进与旅游经济增长:阳朔案例左冰蔡书漫杨艺保继刚(25)中国旅游业发展对农村贫困减缓的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田雅娟刘强(40)西藏宗教朝圣旅游场中的边缘人现象及其边缘性体验谢彦君卫银栋贾一诺杨昆(50)旅游非正规就业者污名化研究孟威(66)旅游地居民生活质量:研究回顾与未来展望粟路军唐彬礼(78)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对支持旅游开发影响机制研究——社区满意和社区认同的中介作用郭安禧王松茂李海军郭英之(96)旅游地社会责任对旅游地品牌资产的影响——中介与调节作用机制王纯阳李文俊冯芷菁(109)旅游地适应性循环模型修正及实证研究——以大别山区金寨县为例顾寒月王群杨万明(125)导游情绪劳动策略对游客目的地形象感知的跨层影响郭伟锋郑向敏(135)·第7期·中国旅游发展笔谈——文化城市建设与旅游融合发展何建民杨宏浩张红喜李劲松王永琴李柏文宋红梅罗东霞刘敏肖怀德(01)疫情居家约束下虚拟旅游体验对压力和情绪的影响成茜李君轶(13)基于TAM和TRI的游客网约导游使用意向研究董雪旺叶周婧徐宁宁王艳玲管婧婧陈觉(24)共享住宿中房客可持续消费行为的形成机制研究——用户生成信号和平台认证信号的交互效应池毛毛潘美钰晏婉暄(36)荧幕旅游:基于媒介仪式的本体论视角韩磊王安琦谢双玉李亚娟李艳(49)旅游城镇化驱动活跃性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甄翌王彩霞(61)传统村落向旅游特色小镇转型的驱动因素研究──以陕西袁家村为例陈水映梁学成余东丰徐燕(73)展会服务场景对参展商感知价值、满意度和行为意向的影响张辉陈雅清(86)旅游者情感研究进展:历程、主题、理论与方法陈钢华李萌(99)论旅游体验研究中的“身体”现象及其认知谢辉基杨振之(117)旅游安全评价:研究现状与述评邹永广(133)·第8期·中国旅游发展笔谈——新冠肺炎疫情与全球旅游停滞陈荣钱建农孙坚杜国庆张骁鸣邓瑞珺陈勇苏晓波李想李咪咪(01)改革开放40年中国政府推动旅游市场优先发展模式研究曾博伟吕宁吴新芳(18)奈特不确定性下旅游消费者价格决策研究——基于眼动跟踪技术宋红娟(33)基于多智能体建模的旅游危机管理策略研究——以宰客事件后市场恢复为例范春梅武晓潇袁韵(48)基于图片大数据的入境游客感知和行为演变研究——以北京市为例张坤李春林张津沂(61)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地文化治理研究吴炆佳孙九霞(71)民族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动力解析及机理研究赵书虹陈婷婷(81)国内外文旅融合研究进展与启示:一个文献综述徐翠蓉赵玉宗高洁(94)生意还是生活?——乡村民宿创客的创业动机与创业绩效感知研究吴琳吴文智牛嘉仪冯学钢(105)民宿消费领域价值共创的机理推导与实证研究陈虎喻乐王颖超蒋婷公学国(117)旅游廊道:概念体系、发展历程与研究进展李龙杨效忠(132)中文“旅游”的语义渊源与流变廖平(144)·第9期·中国旅游发展笔谈——研学旅游理论发育马波刘盟张琰杨稀莉魏雷朱竑刘俊陈琛沈和江高海生李志勇陈莹盈林德荣(01)中国酒店产业的增长核算罗浩陈仁(14)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价值损害评估——以三清山巨蟒峰为例黄和平王智鹏林文凯(26)基于摄影照片与眼动实验的旅游者视觉行为分析——以厦门大学为例李渊高小涵黄竞雄吴冕(41)旅游流时空卡口与系统仿真实验预测——一种景区日常环境容量主动适应性管理方法张瑛赵建峰(53)标识设置对游客寻路行为的影响研究——基于眼动追踪的实验分析赵莹梁锦鹏颜力祺孔祥騫(63)基于扎根理论的旅游志愿服务行为影响因素研究周媛梅强侯兵(74)旅游与接待专业学生就业相关话题国际研究进展与启示刘法建吴楠吴晓雨(90)旅游仪式感特征及其对旅游目的地管理的影响研究严星雨杨效忠(104)具身视角下“古镇+酒吧”的游客体验研究陈霄陈婉欣(113)旅游的起源及相关问题再考陈海波(123)可持续乡村旅游生计研究综述郭华杨玉香(134)·第10期·中国旅游发展笔谈——以“两山论”为指导,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崔凤军林业江钟泓粟维斌邹统钎尹铎朱竑王淑曼康达西程金龙徐腾达杨润田(01)中国上市旅游企业社会责任的市场价值效应:基于营销战略的分析视角胡兵沈玲龚箭(15)旅游私营企业的政治关联、慈善捐赠与企业家地位认同黎耀奇宋亚亚宋丽红(28)企业特征、政府补贴与上市旅游企业绩效——基于旅游产业外部性的理论分析丁玮蓉丁洁瑜王红建(43)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旅游小企业接班机制研究——以安徽宏村为例尹寿兵江海林(57)效率与公平:高管-员工薪酬差距与旅游企业劳动生产率文彤曾韵熹陈松(70)新文科背景下旅游管理类专业本科课程改革与“金课”建设黄震方黄睿侯国林(83)“晒”与“赞”:微信时代旅游体验的互动建构朱竑蔡晓梅苏晓波何瑶(96)身体痛苦如何成为情感享受——身心交互视角下的旅游体验研究宋振春王颖葛新雨孟瑶(109)民宿空间的地方表征与建构——网络博客的质性分析张海洲徐雨晨陆林(122)基于Web of Science的共享民宿研究综述徐峰张新王高山梁乙凯(135)·第11期·中国旅游发展笔谈——旅游领域的认同研究郭文朱竑齐君唐雪琼袁振杰马凌陆明明裴齐容徐翠蓉赵玉宗(01)汇率对旅游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陈咏英胡阳张成军(13)城镇化进程对旅游产业竞争力的门槛效应研究林爽赵磊(27)穷家富路?非惯常环境下消费者价格感知研究李春晓冯浩妍吕兴洋李晓义(42)丽江度假者的慢活时间研究黄清燕白凯袁佳钰(54)后结构主义视角下的旅游系统及新议题展望史甜甜翁时秀(68)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体验价值体系、测量与检验李江敏王青朱镇(78)“塔布空间”:一种宗教遗产地的体验营造与文化保护机制——以西藏若干寺庙及其宗教文化景观为例孙佼佼谢彦君(90)自然灾难地黑色旅游发展:居民感知与社区参与——以北川羌族自治县吉娜羌寨为例王金伟谢伶张赛茵(101)谁主沉浮?全球邮轮航线网络结构及区域差异研究孙晓东林冰洁(115)旅游摄影:研究述评与展望周功梅宋瑞刘倩倩(129)欢迎订阅2021年《旅游学刊》本刊编辑部(53)·第12期·中国旅游发展笔谈——旅游心理研究实验方法的认识论问题黄潇婷陈美鑫王宁汪京强吴贵华余志远刘玥张圆刚张骁鸣黎耀奇(01)四维视角下的旅游纪念研究:回顾与展望冯一鸣叶顺肖洪根周玲强(12)外部不确定因素对我国旅游企业动态影响研究王琪延高旺(24)旅游本真性对旅游者地方依恋的影响研究——目的地形象和风险感知的作用黄剑锋金红燕陆林宋玉(38) OGC和TGC照片中的目的地形象分异与合和——试论旅游形象的线上传播链张高军杨双梦柯景怡章牧(52)疏离感与亲和力:乡村旅游体验中的院落情结与人际关系再造史艳荣谢彦君曾诗晴(63)儿童视角下的广州市儿童公园游憩体验研究谢泳涛朱竑陈淳(81)知识交换能否提升旅游企业员工的服务创新行为?余传鹏叶宝升朱靓怡(92)共情vs.同情?不幸事件后社会公众的情绪反应与旅游意向研究付晓蓉兰欣(109)中国旅游学术研究国际影响力评价——基于2001—2019年SSCI旅游类论文统计研究中国旅游研究院旅游学术评价研究基地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旅游学刊》编辑部(123)中国旅游高质量发展与社会福祉——2020《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综述宋志伟刘鲁郭秋琪王婧(136)《旅游学刊》2019年度“中国旅游发展笔谈”火花奖/《旅游学刊》2019年度优秀论文/2020《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优秀会议论文(142)《旅游学刊》2020年(第35卷)1~12期总目录(143)欢迎订阅2021年《旅游学刊》(135)No.1Discussion Forum of China Tourism Development:Frontiers of Tourism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search………………Ulrike GRETZEL,WANG Dan,Marianna SIGALA,HUA Chenggang,BAI Changhong,PAN Bing,ZHENG Conghui,SONG Fuhua,XIANG Zheng,DING Yusi,LI Nao (01)Tourism Industry and New Urbanization—A View Based on System Coupling Perspective……………ZHAO Lei,PAN Tingting,FANG Cheng,LIN Shuang (31)Does Internet Improve the Efficiency and Quality of the Chinese Tourism Industry?An Empirical Test Based on Chinese ProvincialData (2004—2014)…………………………………YANG Yong (46)Sources of Income,Family Characteristics and Tourism Demand of Chinese Rural Households:Evidence from China Family PanelStudies …DENG Taotao,HU Yukun,YANG Shengyun,MA Mulan (62)Distinguish the Dynamic Path Evolution of China ’s Regional Tourism Business Cycles ………………………SUI Jianli,ZHANG Yiping (77)How Many People Will Visit a Destination after Hearing about I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isiting Rate and Destination Awareness…………WU Baoqing,WU Jinfeng,SHI Xiaoteng,Zhang Tiange (94)Anime Pilgrimage Tourists ’Behavioral Patterns and Their Homologous Affection:Taking Anime Film Your Name.as An Example…………………HAO Xiaofei,ZHANG Xiaoming,MAI Pingtian (108)Gender Dimensions of City Brand Personality:Scal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ZHANG Hui,LI Yingtong (120)Study on Interpersonal Information Sources Selection Behavior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in Tourist Information Seeking……………………………………………DU Yingying,LI Junyi (132)Seeking Spiritual Home:The Conceptual Model and Empirical Study of Borderland Tourism……………CHU Yujie,ZHAO Zhenbin,REN Peiyao,XU Ying (145)No.2Discussion Forum of China Tourism Development:All -for -One Tourism:The Practice and Reflection……………………………YANG Bing,DAI Xuefeng,CHEN Yao,LI Xinjian,SONG Changyao,LU Wenli,LI Donghe,JIANG Luxuan,WU Zhicai,CHEN Yanying,XIE Chaowu (01)From Co -destruction to Co -creation:The Influence of ValueCo -destruction and Value Recovery on Word of Mouth in CustomizedTourism Service ……XIE Lishan,LIU Xin,GUO Yiqi,LI Dongmei (24)Will Female Top Managers Enhance the Performance of Tourism Enterprises ?—An Empirical Study of Chinese Tourism -ListedCompanies ……………WANG Caiping,PU Hanyi,DAI Shanshan (37)An Exploratory Study on Children ’s Cognition of Tourism………………ZHONG Shien,HUANG Peihong,PENG Hongsong,An Emotional Analysis of Tourists in Wildlife Tourism Scenic Spots —A Case Study in Chimelong Safari Park …CONG Li,HE Jihong (64)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Black Narration on Tourism Destination Induced Image ……………………………………ZHOU Yongbo (78)A Study 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Poor and Non -poor Residents ’Perception on Tourism Poverty Alleviation Policy Performance inEnshi …………XIE Shuangyu,LI Lin,FENG Juan,QIAO Huafang (92)The Formative Factor of Political Distrust and Its Impact Under Tourism Development Background ………………CHEN Pinyu,LIU Jun (107)Emic and Etic:Implications for Tourist Behavior Research………………………BAO Junjun,BAI Kai,HUANG Qingyan (120)What is “Performance ”?The Theoretical Origin,Connotations,andInspirations of the Performance Turn in Western Tourism Studies……………………………………………LI Miao,XIE Yanjun (132)Contesting on the Attribute of Tourist Attractions ……ZHANG Jinfu (146)No.3Discussion Forum of China Tourism Development:The Promotion of Domestic Tourism Consumption……SUN Jiuxia,XIE Yanjun,CHEN Shengrong,XU Honggang,LI Zhifei,ZHANG Chenchen,MA Ling,LIU Yixue,YAO Yanbo (01)Spatial Econometric Modeling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 Effects of Inbound Tourism Development in China ’s Provincial Regions………………………WU Liangping,HU Jianmin,ZHANG Jian (26)Factor Structure,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and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Economy in China…………………………………………LIU Yingji,HAN Yuanjun (38)Tourism Development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Based on Local Experiences:Logic and Cases………………………SUN Jiuxia,HUANG Kaijie,WANG Xueji (49)The Idea of Ming -Shi (名-实)and Authenticity:An ExperimentalDiscourse Analysis on “Authenticity ”in Chinese Context …LI Fei (61)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Multi -understandings,VariousChallenges and Approaches ……ZHANG Chaozhi,ZHU Minmin (71)The Study of Tourism Public Service Co -creation:Conceptual Model,Driving Factor and Behavioral Process —Take the International Social Resource Visiting Spot of Hangzhou as an Example…………………WEI Mingqiu,BAI Changhong,HUA Chenggang (84)The Pro -environment Motivating Effects of Place AttachmentDimensions under the Moderation of Mass Tourism Value Orientation…………………………QU Ying,LYU Xingyang,SHEN Xuerui (96)Hotel Decentralized Incentive Mechanism:Connotative Structure and Effect Mechanism ………………ZHANG Jiangchi,XIE Chaowu (111)Spatial Relations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Villages and A -level Scenic Spots in Guangxi………………………………………CHEN Yanwu,WEI Fuan (126)Tourism of People with Disability and Accessible Tourism:A Research Progress and Enlightenment Based on Oversea Studies…………………………………………………TAO Changjiang (141)No.4Discussion Forum of China Tourism Development:The Olympic Winter Games and Tourism Development………………………………JIANG Yan,JIN Zhun,SUN Pengyi,WEI Min,LI Shuhao,HAN Yuanjun(01) Do you Travel for Money or for Your Dreams?—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 of“Expected Income”on Tourism Consumption Decision-making……………………………………WEI Xiang(25) Residents Willingness Characteristics and Segmentation Mechanism in the Land Expropriation for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A Study Based on Grounded Theory……DAI Meiling,MA Xiaolong(35) The Complexity of Residents’Support for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Based on Shared Perspective—Using the fsQCA Approach………………………………………FAN Xianghua,CHENG Li(50) Evolution Disparities of Agricultural Land Use Behavior of Different Types of Farmers in Agri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Destinations—A Case Study of Hani Terraces…………………ZHANG Aiping(63) Persuasion Effect of Tourism Promotional Videos—A Study of Longitudinal Tracking Experiment Based on Crisis Scenarios…………………………CHEN Jieqi,ZHANG Haizhou,LU Lin,ZHANG Hongmei,XU Yuchen(75) Effect of Marketing Texts on Customers’Attention to Tourism Advertisements…………………YANG Yang,ZHONG Fangyu,LI Jixin,XIONG Luoyi,HUANG Li(88) Research on Tourism Sharing Behavior of Strong-tie Network Mobile Social Platform—Data Analysis Based on Wechat and QQ Users……………………………………CHEN Yingying,LIN Derong(103) The Asymmetry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Value Co-creation in Events—Based on the Audiences and Actors…………………WANG Zhongke,CHEN Wuxiang,ZHANG Jie(119) Scale Development and Empirical Validation of Duty-free Shopping Tourist Perceived Value……………HE Biao,XIE Dengming,ZHU Lianxin,GUO Qiang(132) Progress in Family Tourism Research—A Literature Review of English Publications(2000—2019)……………YI Liusu,WU Maoying(144) No.5Discussion Forum of China Tourism Development: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Tourism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QIU Hanqin,CHEN Dongzhi,MA Yong, TONG Jun,ZHANG Junjiao,YAO Yanbo,PENG Kanglin,SHEN Huawen,LIN Mingzhu,YANG Jingjing,LIU Peilin(01) Four Quadrant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MA Bo,ZHANG Yue(21) Towards a Perspective for Tourism Encounters………………………ZHANG Xinmei,CHEN Yun,XIAO Jiaying(35) Research on the Elements of Tourists’Well-being from a Naturalism Perspective……………ZHANG Xiao,LIU Ming,BAI Changhong(50) A Review of Studies on Tourists’Well-being:Based on Grounded Theory Research Method……………………CAI Libin,SONG Li(63) Analysis of the Value of Fog Landscapes Based on a Choice Experiment……………………………………………………YUAN Jingzhu(74)Research on Agri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Interpretation Resources Based on Community Participation—A Case Study of Rice Fish System…WANG Ying,SUN Yehong,SU Yingying,JIAO Wenjun(86) The Cultivation of Local Tourism Elites and the Influences of Destination Development:A Diachronic Interpretive Case Studyof Yangshuo……………………………YANG Yun,BAO Jigang(97) Place-branding of Tourist Destinations:The Construction of the“Third Space”Tourism Experience and Place Imagination from Tang Poetry…LIN Mingliang,GAO Chuanxiu,LIN Yuancheng,WANG Min(107) The Impact of Negative Events on Tourism Destinations and Their Response Strategies:An Experiment Study from Dynamic Perspective………………HU Jiajing,WAN Qiu,LIU Yue,Christina G.CHI(122) The Marketing Force of Sound:The Impact of Destination Song on Tourists’Attitude—Taking“Chengdu”for Example…………LYU Xingyang,XU Haijun,TAN Huimin,LIU Xiaoyan(137) Nested Boundaries:Group Identity Formation in Highly Involved Festival Participants—A Case Study of the Midi Qian at the Midi Music Festival…………WANG Junchuan,LUO Qiuju,LIN Tong(149) No.6Discussion Forum of China Tourism Development:Prospects of China’s Tourism Development During the14th-Five-Year Plan Period……………………………SONG Rui,ZENG Bowei,AN Shuang, WANG Xuefeng,ZHANG Hui,TUO Yanzhen,CHEN Ye,SONG Ziqian,ZHANG Chaozhi(01) Analysis of Network Patterns and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nter-provincial Tourism Attention in China………………………………………………XU Jing,JIN Cheng(24) The Structural Changes in the Topological Network and Their Effects on Performance of the Tourism Industry:The Case of Yangshuo, China……………ZUO Bing,CAI Shuman,YANG Yi,BAO Jigang(39) Effect of China’s Tourism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n Reducing Rural Poverty……TIAN Yajuan,LIU Qiang(49) Phenomenon of Marginal Men and Their Experience in Pilgrimage Tourism Fields in Tibet………………XIE Yanjun,WEI Yindong,JIA Yinuo,YANG Kun(65) Stigmatization of Informal Tourism Employees…………MENG Wei(76) Destination Resident Quality-of-life:Literature Review and Future Prospects…………………………………SU Lujun,TANG Binli(95) Influence Mechanism of Residents’Perception of Tourism Impacts on Supporting Tourism Development:Intermediary Role of Community Satisfaction and Community Identity…………GUO Anxi,WANG Songmao,LI Haijun,GUO Yingzhi(108) Influence of Tourism Destination Social Responsibility on Tourism Destination Brand Equity—Mediating Effects and Moderating Effects……………………WANG Chunyang,LI Wenjun,FENG Zhijing(123) A Modification and Empirical Study on the Adaptive Cycle Model of Tourism Destinations:A Case Study on Jinzhai County………………………GU Hanyue,WANG Qun,YANG Wanming(134) Cross-level Effect of Tour Guides’Emotional Labor Strategies on Tourists’Perception of Destination Images………………………………GUO Weifeng,ZHENG Xiangmin(146)No.7Discussion Forum of China Tourism Development:The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City and Tourism…………………HE Jianmin,YANG Honghao,ZHANG Hongxi, LI Jinsong,WANG Yongqin,LI Bowen,SONG Hongmei,LUO Dongxia,LIU Min,XIAO Huaide(01) The Impact of Virtual Tourism Experience on Stress and Emotion under the Stay-at-home Restrictions due to COVID-19Epidemic………………………………………………CHENG Xi,LI Junyi(23) Tourists’Intention to Book Freelance Tour Guide Online Based on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and Technology Readiness Index…………………………………DONG Xuewang,YE Zhoujing,XU Ningning,WANG Yanling,GUAN Jingjing,CHEN Jue(35) An Empirical Study of Tenants’Sustainable Consumption Behaviors in the Sharing Accommodation:Interaction Effects of User-generated Signals and the Platform Certification Signal………………………CHI Maomao,PAN Meiyu,YAN Wanxuan(48) Screen Tourism:An Ontological Perspective Based on Media Rituals ………HAN Lei,WANG Anqi,XIE Shuangyu,LI Yajuan,LI Yan(60) Study on the Measurement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ourism Urbanization Driving Activity…………ZHEN Yi,WANG Caixia(72) On the Driving Factors of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raditional Village to Tourism Town:A Case Study of Yuanjiacun Village in Shaanxi ………CHEN Shuiying,LIANG Xuecheng,YU Dongfeng,XU Yan(85) The Impact of Exhibition Servicescape on Exhibitor’s Perceived Value, Level of Satisfaction,and Repeat Participation Intention………………………………………ZHANG Hui,CHEN Yaqing(98) Research on Tourist Emotions:Development Process,Topical Themes, Theories,and Methodology……………CHEN Ganghua,LI Meng(116) On the Phenomena and Cognition of the“Body”in the Research of Tourism Experience…………………XIE Huiji,YANG Zhenzhi(132) A Literature Review and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on Tourism Safety Evaluation………………………………………ZOU Yongguang(145) No.8Discussion Forum of ChiDiscussion Forum of China Tourism Development:COVID-19Pandemic and Global Tourism Standstill: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CHEN Rong,QIAN Jiannong, SUN Jian,DU Guoqing,ZHANG Xiaoming,DENG Ruijun,CHEN Yong,Xiaobo SU,Xiang(Robert)LI,LI Mimi(01) Priority Development Model of Government Promotion in Developing China’s Tourism Industry over the40Years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up………………ZENG Bowei,LYU Ning,WU Xinfang(32) The Tourism Consumers’Price Decisions under Knightian Uncertainty:A Study Based on Eye-tracking…………………SONG Hongjuan(47) Assessing Tourism Crisis Management Strategy Based on an Agent-based Model:Case Study of Market Recovery after Overcharging Tourists…………………………FAN Chunmei,WU Xiaoxiao,YUAN Yun(60) A Study on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Inbound Tourists’Perceptions and Behaviors Based on Big Pictorial Data:The Case of Beijing………………ZHANG Kun,LI Chunlin,ZHANG Jinyi(70) The Study of Cultural Governance in Honghe Hani Rice Terraces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Site……………………WU Wenjia,SUN Jiuxia(80) Dynamic Analysis and Mechanism Research of the Intergration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Tourism Industry in Ethnic Areas…………………………………ZHAO Shuhong,CHEN Tingting(93)Research Progress and Insights on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XU Cuirong,ZHAO Yuzong,GAO Jie(104) Business or Life?Research on Entrepreneurial Performance Perception Based on Differentiated Entrepreneurial Motivation of Rural Homestay Entrepreneurs………………WU Lin,WU Wenzhi,NIU Jiayi,FENG Xuegang(116) Value Co-creation in Bed and Breakfast Consumption:Progressing an Empirically-based MechanismCHEN Hu,YU Le,WANG Yingchao,JIANG Ting,GONG Xueguo(131) Tourism Corridor:Concept System,Development Process and Research Progress……………………………LI Long,YANG Xiaozhong(143) The Chinese Tourism Concept of“Lü-you”(旅游):Semantic Origin and Changes…………………………………………LIAO Ping(150) No.9Discussion Forum of China Tourism Development:Theoretical Growing on Educational Tour……………MA Bo,LIU Meng,ZHANG Yan, YANG Xili,WEI Lei,ZHU Hong,LIU Jun,CHEN Chen,SHEN Hejiang, GAO Haisheng,LI Zhiyong,CHEN Yingying,LIN Derong(01) A Study on the Growth Accounting of China s Hotel Industry……………………………………………LUO Hao,CHEN Ren(25) Ecological Damage Assessment of Tourism Resources in Scenic Spots:A Case Study of the Python Peak in Mount Sanqingshan…………………HUANG Heping,WANG Zhipeng,LIN Wenkai(40) Visual Behavior Analysis of Tourists Based on Photography and Eye-tracking Experiment—A Case of Xiamen University……………LI Yuan,GAO Xiaohan,HUANG Jingxiong,WU Mian(52) Integrating Spatio-temporal Bayonet of Tourist Flows by Using System Simulation Experiment:An Active Adaptive Management Method for Daily Tourism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ZHANG Ying,ZHAO Jianfeng(62) The Influences of Guidance System on Tourists’Wayfinding Behaviour: A Case Study Based on Eye-tracking Techniques…ZHAO Ying,LIANG Jinpeng,NGAN Henrique F.Boyol,HONG Wilson(73)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ourism Volunteer Service Behavior Based on Grounded Theory……………ZHOU Yuan,MEI Qiang,HOU Bing(89) Progress and Implications in International Research of Employment and Career of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Graduates and Students………………………………LIU Fajian,WU Nan,WU Xiaoyu(103) A Stud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nse of Ritual in the Tourism Experience and Influence on Tourist Destination Management…………………………………YAN Xingyu,YANG Xiaozhong(112) Why does a Bar Street Become Popular in Ancient Towns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ourists’Embodied Experience……………………………………CHEN Xiao,CHEN Wanxin(121) Restudy on the Origin of Tourism and Related Issues…CHEN Haibo(133) Research Review of Sustainable Livelihood of Rural Tourism………………………………………GUO Hua,YANG Yuxiang(147) No.10Discussion Forum of China Tourism Development:Guiding by the“Lucid Waters and Lush Mountains are Invaluable Assets”,Promo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CUI Fengjun,LIN Yejiang,ZHONG Hong, LI Weibin,ZOU Tongqian,YIN Duo,ZHU Hong,WANG Shuman, KANG Daxi,CHENG Jinlong,XU Tengda,YANG Runtian(01)The Market Value Effect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Listed Tourism Enterprises in China:A Perspective of Marketing Strategy…………………………………HU Bing,SHEN Ling,GONG Jian(27) Political Connection,Charitable Donation and Social Status of Private Tourism Enterprises:Evidence from Chinese Private Enterprises Survey……………………………LI Yaoqi,SONG Yaya,SONG Lihong(42) Enterprises Characteristics,Government Subsidies and Performance of Listed Tourism Enterprises—Theoretical Analysis Based on the Externality of Tourism Industry……………………DING Weirong,DING Jieyu,WANG Hongjian(56) Study on Succession Mechanism of Tourism Small Enterprise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A Case Study of Hongcun, Anhui Province……………………YIN Shoubing,JIANG Hailin(69) Efficiency and Equality:Executive-Employee Pay Gap and Labor Productivity in the Tourism Enterprise……………………………WEN Tong,ZENG Yunxi,CHEN Song(82) The Reform of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 and“Golden Courses”Construction in Tourism Management Special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Liberal Arts……………………HUANG Zhenfang,HUANG Rui,HOU Guolin(95) Share and Like:Interactive Construction of Tourist Experience in the Era of WeChat…ZHU Hong,CAI Xiaomei,SU Xiaobo,HE Yao(108) How Physical Discomfort Can Become a Source for Emotional Satisfaction:A Study on Tourist Experi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of Body-mind Interactionism…………SONG Zhenchun,WANG Ying,GE Xinyu,MENG Yao(121) Place Represent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Homestay Inns—Qualitative Analysis of Blog Posts……ZHANG Haizhou,XU Yuchen,LU Lin(134) A Literature Review in Peer-to-Peer(P2P)Accommodations Research Based on the Web of Science…………XU Feng,ZHANG Xin,WANG Gaoshan,LIANG Yikai(146) No.11Discussion Forum of China Tourism Development:Research on Identityin the Field of Tourism……………GUO Wen,ZHU Hong,QI Jun, TANG Xueqiong,YUAN Zhenjie,MA Ling,LU Mingming,PEI Qirong,XU Cuirong,ZHAO Yuzong(01) The Impact of Exchange Rate on the Financial Performance of Tourism Enterprises………CHEN Yongying,HU Yang,ZHANG Chengjun(26) Study on the Threshold Effect of Urbanization on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ourism Industry………………………LIN Shuang,ZHAO Lei(41) The Impact of Unusual Environmental Differences on Price Percep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trual Level Theory…………LI Chunxiao,FENG Haoyan,LYU Xingyang,LI Xiaoyi(52) A Study on Slow Living Time of Holiday Makers in Lijiang…………………………HUANG Qingyan,BAI Kai,YUAN Jiayu(67) Rethinking the Tourism System from a Post-structuralist Perspective and Its Theoretical Prospect…………SHI Tiantian,WENG Shixiu(77) Living Transmiss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Experience ValueSystem,Measurement and Test……………………………LI Jiangmin,WANG Qing,ZHU Zhen(88)“Taboo Space”:A Mechanism of Experience Construction and Culture Protection in Religious Heritage Destinations—The Case of Monasteries and Religious Events in Tibet………………………………………SUN Jiaojiao,XIE Yanjun(100) Residents’Perceptions and Participation in Dark Tourism on Natural Disaster Site—A Case Study of Jina Qiang Stockaded Village,China………………………WANG Jinwei,XIE Ling,ZHANG Saiyin(114) Who is the Leader?Network Structure and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of Global Cruise Itineraries…………SUN Xiaodong,LIN Bingjie(128) Tourism Photography:A Literature Review and Analysis………………………ZHOU Gongmei,SONG Rui,LIU Qianqian(144) No.12Discussion Forum of China Tourism Development:The Epistemological Issues of Experimental Method in Tourism Psychology Research…………………HUANG Xiaoting,CHEN meixin,WANG Ning,WANG Jingqiang,WU Guihua,YU Zhiyuan,LIU Yue,ZHANG Yuangang,ZHANG Xiaoming,LI Yaoqi(01) Examining Tourism Commemoration under Four 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A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FENG Yiming,YE shun,XIAO Honggen,ZHOU Lingqiang(22) Research on the Dynamic Imapct of External Uncertain Factors on Tourism………………………………WANG Qiyan,GAO Wang(37) Effect of Tourism Authenticity on Tourists’Place Attachment:Roles of Destination Image and Risk Perception………………HUANG Jianfeng,JIN Hongyan,LU Lin,SONG Yu(51) Differentiation and similarity of destination images in OGC and TGC photos:Outline of the online communication chain of destination images………………………………………………………………ZHANG Gaojun,YANG Shuangmeng,KE Jingyi,ZHANG Mu(62) Estrangement and Affinity:Reconstruction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Courtyard Complex in Rural Tourist Experience………………………SHI Yanrong,XIE Yanjun,ZENG Shiqing(80) Recreation Experiences of Children in Guangzhou Children’s Park from the Children’s Perspectives……………………………XIE Yongtao,ZHU Hong,CHEN Chun(91) Will Knowledge Exchange of Employees in Tourism Enterprise Really Promote Service Innovative Behavior?………………………YU Chuanpeng,YE Baosheng,ZHU Jingyi(108) Empathy vs.Sympathy?The Effect of Public Emotional Responses on Travel Intention Following Adverse Events…………………………………………FU Xiaorong,LAN Xin(122) Evaluating the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of Tourism Academic Research in China—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SSCI Tourism Papers from2001to2019…Tourism Academic Evaluation Base of China Tourism Academy,Tourism College of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Editorial Office of Tourism Tribune(134) Catelogue of Tourism Tribune No.1~12,2020(Vol.35) (145)。

基于网络文本分析法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研究以黄山风景区为例

基于网络文本分析法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研究以黄山风景区为例

基于网络文本分析法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研究以黄山风景区为例一、本文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已成为公众获取和分享信息的重要渠道。

在旅游业中,网络文本分析法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方法,逐渐被广泛应用于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的研究。

本文旨在通过网络文本分析法,以黄山风景区为例,深入探讨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感知问题。

文章首先对网络文本分析法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进行了阐述,然后选取黄山风景区作为研究案例,对其在网络上的形象感知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通过本研究,旨在揭示旅游目的地在网络文本中的形象特征,为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塑造和营销策略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本文的研究框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对国内外关于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的研究进行梳理和评价,明确研究背景和意义;介绍网络文本分析法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撑;接着,以黄山风景区为例,运用网络文本分析法对其形象感知进行深入分析,包括旅游者的情感倾向、旅游目的地的形象特征等方面;根据研究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为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塑造和营销提供实践指导。

通过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的理解,同时也为旅游目的地的管理和营销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网络文本分析法作为主要研究方法,通过对互联网上关于黄山风景区的各类文本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以揭示游客对黄山风景区形象的感知情况。

网络文本分析法是一种基于大量网络数据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它能够有效捕捉游客的真实声音和感受,为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提供丰富的数据支持。

数据来源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黄山风景区官方网站、旅游论坛、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抖音等)上的游客评论和游记;二是各大在线旅游预订平台(如携程、去哪儿等)上关于黄山风景区的用户评价和反馈。

这些文本数据不仅涵盖了游客对黄山风景区的自然景观、人文环境、服务质量等多个方面的评价,还反映了游客的情感态度和行为意向,为深入研究提供了详实的基础资料。

基于在线点评的黄山风景区旅游形象感知研究

基于在线点评的黄山风景区旅游形象感知研究

基于在线点评的黄山风景区旅游形象感知研究作者:许亚元姚国荣来源:《世界地理研究》2016年第02期摘要:形象是旅游目的地的灵魂和生命,备受旅游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关注。

网络信息化时代背景、丰富的网络资源为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素材。

基于国内外旅游目的地形象相关研究文献的回顾,选取黄山风景区为案例地,并利用内容挖掘软件ROSTCM 6.0,对到到网中的游客点评进行文本分析,以探讨网络口碑传播的黄山旅游地形象。

最后依据分析结果,提出黄山风景区管理与营销方面的建议,为景区管理者进行更精准的形象定位,完善旅游服务、改善游客体验提供理论依据和有益参考。

关键词:在线点评;形象感知;内容分析;黄山风景区中图分类号:F590.6 文献标识码:A旅游目的地形象(TDI)是影响旅游者意向和决策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旅游目的地营销的重要内容和提高目的地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方面。

因网络信息技术和Web2.0应用的发展,社会化媒体队伍日益壮大,网络口碑(在线点评是其主要构成)等用户生成内容(UGC)不断涌现,对消费者购买行为和企业经营决策产生重要影响。

旅游领域也掀起一番热潮,在线旅游市场兴起,点评、攻略、游记、博客、微博等网络信息资源彰显巨大价值。

基于旅游目的地视角,通过网络口碑的分析可促进其旅游产品或服务质量的改进,有利于目的地营销组织发现旅游者的问题和需求、分析竞争优势与劣势,从而进行针对性营销,减少游客抱怨,树立良好的目的地形象和声誉。

在线点评等网络口碑信息对旅游目的地的营销管理和形象提升至关重要,因此基于网络文本信息的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十分必要。

黄山风景区坐落于风景秀丽的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三项桂冠,更有“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五绝著称海内外,是我国山岳型旅游地的杰出代表。

近年来,黄山风景区旅游发展态势良好,据统计,2012年景区共接待游客300.8万人,同比增长9.6%,2013年共接待游客274.65万人,仅门票收入达49626.33万元,带动了黄山市乃至皖南区域整体旅游经济效益的提高。

文化型旅游景区游客体验研究 ——以“黄山风景区”为例

文化型旅游景区游客体验研究 ——以“黄山风景区”为例

文化型旅游景区游客体验研究——以“黄山风景区”为例赵昱博(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00)摘要:对于旅游景区和旅游者而言,旅游体验至关重要。

本文以黄山风景区为例,探讨了案例选取的原因、发展现状及问题;最后针对所存在问题,提出促进文化型旅游景区游客体验的提升的建议,力求为文化型旅游景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文化型旅游景区;游客体验;黄山风景区文化型旅游风景区自身特点明显,是以景区的人文历史底蕴作为基础,以文化景观、人文历史类主题活动作为诱导吸引游客的一类旅游风景区。

不同的文化型旅游风景区拥有这不同的文化、历史、社会背景。

一、黄山风景区简介黄山作为我国的5A级景区,属于国家级的风景名胜区,作为国内以文明风景为名的旅游示范点,有着“天下第一奇山”的美称。

黄山位于安徽省,有72峰,莲花峰、光明顶、天都峰是黄山的三大主峰,其中主峰莲花峰海拔近1900米,是当地的旅游标志。

我们所熟知的迎客松是黄山的标志性风景,象征着热情、友好。

后人常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来形容黄山的壮丽优美。

如今,黄山已成为全国中小学生进行研究学习的基地。

二、黄山风景区的现状分析(一)注重餐饮质量安全,为游客提供舒适的就餐环境近年来,该景区本着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理念,着力打造高山餐饮质量安全。

日前,黄山风景区被安徽省食药监局授予“安徽省餐饮质量安全街区”称号,街区内23家餐饮服务单位被授予“安徽省餐饮质量安全店”。

这也是安徽省首批评选的“安徽省餐饮质量安全街区”。

餐饮环境质量提升让游客体验舒适。

为全力提升餐饮加工环境,景区内各餐饮服务单位按照创建标准要求,统一配备符合要求的餐饮消毒柜、保洁柜等设备,在食品加工经营场所安装了风幕、纱门等设施,通过严格规范的餐饮要求,全面提升餐饮加工环境,让游客在领略大黄山壮丽景色的同时,又能体验舒适的就餐环境。

为了让游客吃得放心,黄山风景区各餐饮单位还致力于打造“阳光厨房”,“舌尖上的安全,要让游客看得见。

主客体的低碳旅游意识与行为离差分析以黄山风景区为 例

主客体的低碳旅游意识与行为离差分析以黄山风景区为 例

碳旅 游景 区概 念模 型和 经济一环 境一运 营一技 术~
利 亚旅 游 业 和相 关部 门温 室 气 体 排 放 量 的估 算 方
法 。[ 2 ] 3 5 5 - 3 7 6 S m i t h和 R o d g e r 以新 西 兰 为研 究 案例 地 ,
收 稿 日期 : 2 o 1 3 - o 4 -1 8
出大 力 推进 旅 游节 能 环保 ,倡 导低碳 旅 游 方 式 , 低
现“ 碳 中和 ” 的方法 。阀 1 埘K a r e n和 R i c h a r d对 英 国航
空税 的研究 表明 , 如果 用碳税 代替 登机税 , 在 相 同收
入水平 下 , 航空 业 的碳 排放将 不增 反降 。[ 5 1 5 o 7 - 5 3 J a m e s 和S c o t t 调查发现 ,挪威人对旅 游导致 的欧洲气候 变
第 1 5 卷 第 6期
2 01 3年 1 2月
黄 山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Hu a n g s h a n Un i v e r s i t y
V o 1 . 1 5 , NO. 6 的低碳旅游意识 与行为离差分析
低 污 染 为基 础 的绿 色 旅 游 ,在 旅 游 的 过程 中通 过 “ 食、 住、 行、 游、 购、 娱” 每 一环 节 来体 现 节 约能 源和 降 低 污 染 的理 论 。 以行 动 来诠 释 和 谐 社 会 、 节 约社 会 和 文明社 会 的建设 目标 。【 4 6 2 0 0 9年 我 国出 台的 《 国务院 关 于加 快发 展 旅 游业 的 意见 》 中 也 明确 提
( 2 0 1 l s k 7 1 4 ) 作者简介 : 吴春柳( 1 9 9 0 一) , 安徽歙县人 , 安 徽 师 范 大学 国土 资 源与 旅 游 学 院硕 士 研 究 生 , 研 究 方 向 为旅 游景 区管 理 和 旅 游 环境 管 理 ;

基于在线点评的黄山风景区旅游形象感知研究

基于在线点评的黄山风景区旅游形象感知研究

基于在线点评的黄山风景区旅游形象感知研究作者:许亚元姚国荣来源:《世界地理研究》2016年第02期摘要:形象是旅游目的地的灵魂和生命,备受旅游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关注。

网络信息化时代背景、丰富的网络资源为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素材。

基于国内外旅游目的地形象相关研究文献的回顾,选取黄山风景区为案例地,并利用内容挖掘软件ROSTCM 6.0,对到到网中的游客点评进行文本分析,以探讨网络口碑传播的黄山旅游地形象。

最后依据分析结果,提出黄山风景区管理与营销方面的建议,为景区管理者进行更精准的形象定位,完善旅游服务、改善游客体验提供理论依据和有益参考。

关键词:在线点评;形象感知;内容分析;黄山风景区中图分类号:F590.6 文献标识码:A旅游目的地形象(TDI)是影响旅游者意向和决策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旅游目的地营销的重要内容和提高目的地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方面。

因网络信息技术和Web2.0应用的发展,社会化媒体队伍日益壮大,网络口碑(在线点评是其主要构成)等用户生成内容(UGC)不断涌现,对消费者购买行为和企业经营决策产生重要影响。

旅游领域也掀起一番热潮,在线旅游市场兴起,点评、攻略、游记、博客、微博等网络信息资源彰显巨大价值。

基于旅游目的地视角,通过网络口碑的分析可促进其旅游产品或服务质量的改进,有利于目的地营销组织发现旅游者的问题和需求、分析竞争优势与劣势,从而进行针对性营销,减少游客抱怨,树立良好的目的地形象和声誉。

在线点评等网络口碑信息对旅游目的地的营销管理和形象提升至关重要,因此基于网络文本信息的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十分必要。

黄山风景区坐落于风景秀丽的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三项桂冠,更有“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五绝著称海内外,是我国山岳型旅游地的杰出代表。

近年来,黄山风景区旅游发展态势良好,据统计,2012年景区共接待游客300.8万人,同比增长9.6%,2013年共接待游客274.65万人,仅门票收入达49626.33万元,带动了黄山市乃至皖南区域整体旅游经济效益的提高。

旅游地旅游者忠诚度影响因素研究以黄山风景区为例

旅游地旅游者忠诚度影响因素研究以黄山风景区为例

1黄山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正文(文史类专业参考格式)目录中文摘要 (3)英文摘要 (4)1 绪论 (5)1.1选题背景 (5)1.1.1目的地重游现象值得关注 (5)1.1.2旅游地旅游者忠诚度研究领域 (5)1.2研究目的 (5)1.3研究意义 (6)2 忠诚度概念阐述和国内外研究进展 (6)2.1旅游者忠诚度相关概念阐述 (6)2.2国外研究进展 (6)2.3国内研究进展 (6)3 案例地分析 (6)3.1案例地概况 (6)3.2黄山风景区实证研究 (8)4 提高旅游者忠诚度的策略 (10)4.1加强景区服务人员培训,提高服务质量 (10)4.2加强环境保护,提高整体感知 (10)4.3扩大宣传力度,适当实施价格策略 (11)4.4以导游为桥梁,搭设一座诚信大桥 (11)5 结论 (12)参考文献 (12)致谢 (13)旅游地旅游者忠诚度影响因素研究以黄山风景区为例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姓名:指导老师:(讲师)摘要:21世纪,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外出旅游,而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实际上是争夺客源的竞争。

在这样的趋势下,忠诚的旅游者成为了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有利资源。

拥有一群具有高度忠诚度的顾客是企业在此市场中生存并占据争优势的核心。

忠诚度概念自提出以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在浅析国内外旅游者忠诚度的前提下,结合黄山风景区的相关案例分析和实际情况调查研究,总结出以黄山风景区为例的旅游地旅游者忠诚度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旅游者忠诚度;黄山景区;旅游目的地Tourism destination tourist loyaltyinfluence andEmpirical study:a case study of huangshanscenic areaDirector:Associate Director:Abstract:in the 21st century,with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More and more people choose the traveling.In such a trend, the loyal tourists become an important advantage resource of the tourist destination . And since the loyalty concept was took out ,it widely become an attention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tourists at home and abroad under the premise of loyalty, combined with the Huangshan scenic spot of related cases analysis and actual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sums up the Huangshan scenic area as an example in the tourism destination tourist loyalty influence factors, and puts forward the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Keywords: tourist loyalty huangshan scenic tourist destination1 绪论1.1 选题背景1.1.1 目的地重游现象值得关注21世纪,随着人们经济收入的提高,交通的便利,闲暇时间的多出,到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旅游,已经变成一个广泛存在的现象。

居民旅游影响感知、态度与参与意愿研究——以世界文化遗产地为例

居民旅游影响感知、态度与参与意愿研究——以世界文化遗产地为例

居民旅游影响感知、态度与参与意愿研究——以世界文化遗产地为例李瑞杰1 何 勋2*(1.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旅游与会展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2.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政府经济发展与社会管理创新研究中心,河南 郑州 450000)[摘 要]以世界文化遗产地洛阳为案例地,以居民旅游影响感知为切入点,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构建了世界文化遗产地居民旅游影响感知、态度和参与意愿结构方程模型,并应用AMOS24.0软件对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研究发现:居民正面旅游影响感知显著正向影响其总体态度和参与意愿,居民负面旅游影响感知显著负向影响其总体态度,但对其参与意愿无显著影响,居民总体态度显著正向影响其参与意愿。

[关键词]世界文化遗产地居民;旅游影响感知;总体态度、参与意愿[中图分类号] F5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21)04-0103-06Residents' Perception, Attitude and Participation Intention of Tourism Impact—— A Case Study of World Cultural HeritageLi Ruijie1 He Xun2(1.School of Tourism and Exhibition,He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Zhengzhou Henan 450000;ernm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Management Innovation Research Center, Henan University ofEconomics and Law, Zhengzhou Henan 450000)Abstract: Taking the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site——Luoyang, as an example, taking residents' perception of tourism impact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is used to construct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between residents' perception of tourism impact, attitude and participation willingness in the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site. The parameter estimation and hypothesis test of the model are carried out by AMOS24.0 software.The results show that: Residents’ perception of positive tourism impact significantly and positively affects their overall attitude and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Residents’ perception of negative tourism impact significantly and negatively affects their overall attitude, but has no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ir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Residents’ overall attitude significantly and positively affects their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Key Words: Residents of the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 Tourism Impact Perception ; Overall Attitude, Participation Willingness一、引言近年来,旅游地居民作为旅游影响的最直接感受者,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

村落型遗产地居民旅游感知与态度的空间差异分析

村落型遗产地居民旅游感知与态度的空间差异分析

村落型遗产地居民旅游感知与态度的空间差异分析陈慧;李鹏;王纯阳【摘要】以世界文化遗产地"马降龙村落"为案例地,通过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深入剖析了同一遗产地内处于不同空间区域的居民旅游感知与态度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在同一遗产地内部,居民旅游感知与态度也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差异,具体表现在:核心区居民旅游感知与态度的各项公因子综合得分要明显高于缓冲区居民;影响居民旅游感知与态度的最重要因素是体现"空间"差异性的"核心区/缓冲区"变量;旅游业对村庄建设和经济发展的促进是影响居民旅游发展支持态度和社区满意度的主要因子,旅游业参与制度的不公平性和村庄发展的不平衡则是造成马降龙村落遗产地居民旅游感知与态度存在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The divergence of the residents' perception and attitude of tourism impacts are investigated by quantitative analysis using Majianglong village as a sample case.Based on the factor analysis and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it has shown that, even in the same heritage scenic area, there are obvious differences of residents' perceptions and attitudes toward the impact of tourism industry.The comprehensive score of each common factor of residents' perceptions and attitudes in core area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residents in buffer area.The most important variable that affects residents' perception and attitude toward tourism is the 'Core and periphery', which reflects the spatial difference.The construction of villag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promoted by the tourism industry are the most important variables that affect the residents'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in tourism and community satisfaction.The injustice of tourismparticipate regulation and the unbalanced development of village construction are the main cause of spatial differences in Majianglong village inside the residents' perceptions and attitudes toward tourism.【期刊名称】《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7(049)004【总页数】7页(P88-94)【关键词】村落型遗产地;居民旅游感知与态度;空间差异分析;开平碉楼与村落【作者】陈慧;李鹏;王纯阳【作者单位】五邑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门 529020;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州 510275;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广州 510631;五邑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门 5290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59村落型遗产地作为传统乡村聚落和居住空间的历史遗存,社区和景区的高度重叠构成了其最为明显的特征,村落既是旅游活动发生的主要场域,又是农村居民的居住区和生活、生产活动区[1],同时又是遗产资源的保护区域. 当遗产地进行旅游开发时,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在带动遗产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也间接诱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如历史建筑遭到损毁、居民传统生活方式发生异化、遗产地过度商业化、遗产地居民与旅游开发部门之间的矛盾等[2]. 村落型世界文化遗产地的保护和管理因其要关注遗产地原住居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较之自然遗产地的保护和管理工作难度更大[3]. 当地居民既是旅游业发展的直接参与者与体验者,又是当地旅游发展的利益群体之一,任何一项关于村庄的旅游发展规划或是政策都离不开当地居民的支持,旅游开发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当地居民的态度,而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支持态度又与旅游影响感知紧密相关[4-9]. 因此,了解地方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感知与态度,对于避免居民与旅游开发部门之间的冲突、政策的制定,进而促进村落型遗产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几年,随着学者们对空间、地方、社区领域的关注[10],关于村落型遗产地居民旅游感知与态度的研究也逐渐由基于人口特征要素对群体聚类的分析与比较[11]、影响因素分析与理论解释[1,12]、对不同遗产地之间原住居民旅游感知差异的比较研究[13-14]和分析方法的探讨[15],转向对居民旅游感知与态度的时空差异及其机制分析[16-20]. 虽然关于居民旅游感知和态度的研究视角在不断细化与深入,但研究内容仍然主要集中于探讨不同区域旅游社区居民旅游感知与态度的差异,对旅游社区内部居民旅游感知与态度的空间分异却很少有学者关注[21]. 在旅游社区内部的居民旅游感知与态度的空间差异不仅存在,而且是引起旅游地社会冲突与问题的主要原因. 鉴于此,本文以世界文化遗产地马降龙村落为例,探讨同一旅游社区内部的居民旅游感知与态度的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以期找到促进村落型文化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为村落型遗产地的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和理论参考.马降龙村落遗产地位于广东省开平市百合镇,原名“丰岁蓢”,寓意岁岁丰收,1949年后改为现名. 2001年6月,马降龙村内的碉楼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6月,开平碉楼与村落(赤坎镇三门里村落、塘口镇自力村村落与方氏灯楼、蚬冈镇锦江里村落和百合镇马降龙村落等4个村落,共1 800多座塔楼)申遗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马降龙村落遗产地由永安、南安、河东、庆临、龙江、龙溪、龙兴和永丰等8个自然村组成,其中永安、南安、河东、庆临和龙江等5个自然村被划为遗产地的核心保护区(景区核心区),龙溪、龙兴和永丰等3个自然村被划为缓冲区. 目前面向游客开放的7座碉楼和8座别墅皆建于20世纪初,分布于遗产地的核心保护区. 申遗成功后的同一年,马降龙村落遗产地正式作为景区对外开放. 根据景区工作人员的反映,景区开放初期的旅游收入较好,但由于公司将立园和自力村作为发展重点,同时受制于交通区位的限制,马降龙景区的旅游发展渐渐遇冷. 而且,马降龙景区的旅游开发过程却并不顺利,景区开放之初,部分村民曾因某座碉楼收入分红问题而将其用纺织带围起来,阻止电视台对其拍摄、宣传,也曾有缓冲区村民因旅游分红制度的公平性问题向有关部门反映. 目前马降龙遗产地虽然没有再发生因旅游发展而引起的社会冲突,但旅游分红政策和乡村基础设施改建机遇的非均衡性仍然存在,因此,选择马降龙村落型遗产地作为研究案例地,分析村落型遗产地开发过程中内部居民旅游感知与态度的差异性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同时也有助于促进马降龙遗产地旅游开发政策的制定,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2.1 问卷设计调查问卷由4部分内容构成: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支持态度、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现状和受访者的基本信息.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的测量参考了文献[21],涉及村庄建设与经济发展正面影响感知、生活环境负面影响感知、经济和社会的负面影响感知、社区满意度、社会文化正面影响感知,共包括21道测量题项. 其中,村庄建设与经济发展正面影响感知包括“旅游业的发展改善了道路交通状况”、“旅游业的发展保护了传统的村巷”、“旅游业的发展完善了本地公共服务设施”、“旅游业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和“旅游业发展后,我们不愿意再去外地了”等5道题项;经济和社会的负面影响感知包括“宗族观念变淡了”、“邻里关系变差了”、“使当地物价有所上涨”、“少数人受益”和“拉大了当地居民的收入差距”等5道题项;社会文化正面影响感知包括“发展旅游业有利于学习外来文化”、“旅游业有利于提高本地知名度”和“旅游业的发展完善有利于促进碉楼的保护”等3道题项;生活环境负面影响感知包括“产生垃圾破坏生活环境”和“影响当地居民日常生活”2道题项;社区满意度包括“我对本村有特别深厚感情”、“我对本村很满意”、“本村给我的感觉比其他地方好”、“我愿意在本地生活很久”、“我已经习惯了在这里生活”和“我很关心村庄的发展”等6道题项.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支持态度的测量参考了文献[1]和文献[22],包括“是否愿意从事旅游业相关的工作”、“旅游发展与我及家庭关系密切”、“旅游对侨乡文化起到促进作用”和“旅游收入应有一部分用作碉楼的保护”等4道测量题项.居民参与旅游业的现状测量参考了文献[22],包括:“我参与了当地旅游决策的制定”、“我在当地景区或旅游部门工作”、“我的工作与旅游相关”、“我有亲人在景区或旅游部门工作”和“我参与了当地旅游发展的管理”等5道测量题项.受访者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及主要来源等. 居民旅游感知与态度的测量采用李克特量表法:1~5分分别表示“完全不赞成”、“不赞成”、“一般赞成”、“比较赞成”和“完全赞成”.2.2 数据收集与样本设计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于2014年10月5—8日、2014年12月12—15日对案例地8个自然村(永安、南安、河东、庆临、龙江、龙溪、龙兴和永丰)的居民进行调查. 共发放问卷200份(占村庄总人口的21%),核心区和缓冲区的居民各100份,核心区回收有效问卷95份,缓冲区回收有效问卷97份,2个区域有效回收率分为95%和97%.在被调查的居民当中,核心区居民占52.1%,缓冲区居民占47.9%. 性别方面,男女比例分别为44.8%、55.2%,女性比例略高于男性. 年龄方面,30~40岁和40~50岁群体占主要部分,分别为32.3%和42.7%. 收入方面,36.5%的居民月平均收入在500元以下,29.2%的居民平均月收入在1 000~2 000元之间. 在当地居住时间方面,41.7%的被访者在当地生活了20年以上.2.3 数据分析方法研究主要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首先采用因子分析,目的是以最少的信息丢失为前提,将众多的调查变量综合成较少的几个综合指标,简化居民对旅游开发影响感知与态度的比较,为后续的分析提供支撑;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之上,为进一步分析影响居民旅游发展支持态度和社区满意度的主要因素,分别以因子分析所提取出的公因子“旅游发展支持态度”和“社区满意度”为因变量,将除“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态度”因子(数据分析显示该题项没有样本差异性)外的其他公因子为自变量,对整体区域、核心区和缓冲区的数据分别进行多元逐步回归,进而获得影响居民满意度和旅游发展支持态度的影响因素.3.1 因子分析采用因子分析法分析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居民旅游发展支持态度和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现状等3项调查内容的30项测量指标,经过方差正交旋转后,5项问题信息载荷小于0.4被剔除. 对余下25项测量指标进行分析,得到KMO(Kaiser-Meyer-Olkin)值为0.687,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近似卡方值1 143.377、自由度300、检验的显著性概率为0. 通过因子分析所提取的8个相互独立的公因子解释了71.8%的变量总方差,具有很好的解释力.通过因子分析提取的公因子分别是村庄建设与经济发展正面影响感知(F1)、生活环境负面影响感知(F2)、旅游发展参与现状(F3)、经济和社会的负面影响感知(F4)、旅游发展支持态度(F5)、社区满意度(F6)、社会文化正面影响感知(F7)和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意愿(F8),共5项旅游影响感知公因子、2项态度公因子和1项旅游发展参与现状公因子(表1). 为了能够更加简明、直观地比较核心区和缓冲区居民旅游感知和态度的差异,研究采用文献[20]的方法,通过Means模块计算出25项测量指标的均值,将其与8个公因子载荷乘积后相加,获得25项测量指标值,并将隶属同一公因子的测量指标值进行叠加,从而获得公因子的综合得分(表1).对核心区和缓冲区的数据因子分析结果进行比较可以发现:(1)核心区居民调查数据的各项公因子得分均要高于缓冲区居民,表明即使在同一遗产旅游社区内部,居民旅游感知、态度和参与旅游业的现状也存在着非常明显的空间分异. 2组数据公因子得分差值最大的是“旅游发展支持态度”,结合对测量指标的分析,可以发现核心区居民更加认同“旅游发展与我及家庭关系密切”,对发展旅游业的支持态度明显高于缓冲区居民.(2)核心区和缓冲区居民在“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态度”这一公因子的得分并无明显的差异. 表明2个区域的居民对“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态度并不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居民对保护世界文化遗产都持正面积极的态度.3.2 回归分析为了进一步分析影响居民旅游旅游发展支持态度和社区满意度的因素以及不同因素的作用强度,本文参考了文献[13],进一步引入回归分析的方法,分别以因子分析提取的公因子“旅游发展支持态度(F5)”、“社区满意度(F6)”为因变量,以除去公因子“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态度”(F8)以外的其他公因子为自变量,对整体区域、核心区居民和缓冲区居民的数据分别进行多元逐步回归,进而获得影响居民满意度和旅游发展支持态度的影响因素. 在对整体区域的回归分析中,为了测量“空间”的影响作用,本文增加了一项体现“空间要素”的变量——“核心区/缓冲区”,将核心区、缓冲区的测量指标分别赋值为1和0.3.2.1 居民支持旅游发展态度的回归分析以“旅游发展支持态度”因子(F5)为因变量,将“村庄建设与经济发展正面影响感知”因子(F1)、“生活环境负面影响感知”因子(F2)、“旅游发展参与现状”因子(F3)、“经济和社会的负面影响感知”因子(F4)、“社区满意度”因子(F6)和“社会文化正面影响感知” 因子(F7)的测量指标作为自变量,对马降龙村落遗产地核心区、缓冲区和整体区域分别进行“旅游发展支持态度”因子(F5)的逐步回归分析. 以下3个回归模型的F检验值均在0.001水平上显著,所有回归系数的t值都在0.05水平上显著: =-0.054+0.602F1+0.864F3-0.210F4+0.338F7 ,=0.229+0.329F1+0.143F2 +0.383F3-0.289F4 +0.177F8,0.194F4+0.127F8.比较“居民旅游发展支持态度”的3个回归模型可以发现:(1)整体区域“居民旅游发展支持态度”的回归模型(模型(3))显示,“旅游发展参与现状”(F3)是影响居民旅游发展支持态度的首要因素,而“核心区/缓冲区”这一反映空间要素的变量是影响居民旅游发展支持态度的次要因素,显示了居民支持旅游发展的态度的空间分异的存在.(2)居民旅游正面感知因子是影响居民旅游发展支持态度的主要因素. 在不考虑整体区域模型(模型(3))中的F核心区/缓冲区变量时,3个回归模型中“居民参与旅游业的现状”因子(F3)在回归模型中的影响载荷最高,是影响居民旅游发展支持态度的最重要变量,其次是“村庄建设与经济发展正面影响感知”因子(F1). 表明“居民参与旅游业的现状”是影响居民支持旅游发展态度的主要因素.3.2.2 居民对社区满意度的回归分析以“社区满意度”因子(F6)作为因变量,将“村庄建设与经济发展正面影响感知”因子(F1)、“生活环境负面影响感知”因子(F2)、“旅游发展参与现状”因子(F3)、“经济和社会的负面影响感知”因子(F4)、“旅游发展支持态度”因子(F5)、“社会文化正面影响感知”因子(F7)的测量指标作为自变量,对数据分别从整体区域、核心区和缓冲区等3个尺度分别进行“社区满意度”因子(F6)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得到3个回归模型:=3.408+0.303F1+0.084F3-0.34F4,0.484F3+0.170F7-0.232F4.模型(4)~(6)的F均值检验均在0.001水平显著,系数的t值都在0.05水平上显著.可以发现:(1)在整体区域居民满意度的回归模型(模型(6))中,空间变量“核心区/缓冲区”是影响居民满意度的最重要因子,说明居民的“社区满意度”感知呈现明显的空间差异性.(2)对比3个回归模型可以发现,“旅游发展参与现状”(F3)仅出现在模型(5)和模型(6)中,该因子对核心区居民的“社区满意度”(F6)并没有影响,表明影响居民对其所在社区满意度的因素并不相同,存在着一定的空间差异性.(3)在不考虑整体区域模型(模型(6))中的空间要素的变量(F核心区/缓冲区)时,影响居民“社区满意度”的最重要因素是“村庄建设与经济发展的正面影响感知”因子(F1). “经济和社会的负面影响”因子(F4)对居民“社区满意度”的影响为负面作用.本文以世界文化遗产地马降龙村落遗产地为案例地,探讨在村落型遗产地内部的居民旅游感知与态度的差异性. 研究发现:核心区居民的旅游感知与态度的各项公因子综合得分要明显高于缓冲区居民,居民旅游感知与态度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差异性,但居民对保护世界文化遗产都持正面、积极的态度. 为了更加深入剖析影响居民旅游感知与态度的主要因素,分别从核心区、缓冲区和整体区域等3个尺度对“社区满意度”和“旅游发展支持态度”因子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空间要素”是影响居民满意度和旅游发展支持态度的重要影响变量.中国传统乡村落聚落是由居民房屋、公共活动区域和耕种土地构成,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农业劳作和村民的生活模式大体相近,因此村落内的土地及其承载的人类活动具有很强的相似性,并没有本质差别,乡村聚落空间本身是连续的,也并没有核心与外围之分. 然而随着部分乡村主导经济类型的变化(如旅游业和村镇工业的发展),村民日常生活和生产内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以马降龙村落遗产地为例,伴随旅游业的发展,村民得以参与旅游业,同时源于村落空间上所承载的资源的差异和旅游发展的需要,传统的乡村聚落空间被人为地划为景区的核心区和其他区域,并赋予不同区域居民具有差别性的旅游参与权利和旅游分红制度(例如优先录用核心区居民作为旅游从业人员,优先改善、建设核心区内村庄的环境与基础设施),村落物质空间与社会空间的均质性和连续性被打破,引发了社会冲突与部分居民的不满. 马降龙村落遗产地旅游参与制度的不公平和村庄发展的不均衡正是造成居民旅游感知与态度存在空间差异的最主要因素. 本文目前仅分析了同一遗产景区(行政村)内部不同空间区域居民旅游感知与态度的差异以及影响居民旅游发展支持态度和社区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尚未对自然村内部、相同类型自然村和其他居民旅游感知与态度进行剖析,在后续的研究中将进一步细化研究区域,并对形成居民旅游感知的态度的空间差异的机制做进一步的探讨.【相关文献】[1] 王纯阳,屈海林. 村落遗产地社区居民旅游发展态度的影响因素[J]. 地理学报,2014,69(2):278-288.WANG C Y,QU H L. Study on in fluencing factors of residents’ attitudes towards tourism development of village heritage sites[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14,69(2):278-288. [2] 卢松,陈思屹,潘蕙. 古村落旅游可持续性评估的初步研究——以世界文化遗产地宏村为例[J]. 旅游学刊, 2010(1):17-25.LU S,CHEN S Y,PAN H.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assessment of tour ism sustainability in ancient village:taking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site Hongcun as an example[J]. Tourism Tribune,2010(1):17-25.[3] 蒋海萍,王燕华,李经龙. 基于社区参与的古村落型遗产地旅游开发模式研究——以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为例[J]. 华东经济管理,2009(8):24-28.JIANG H P,WANG Y H,LI J L.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models of ancient villages based on community management:a case study of world cultural heritage-Xidi village and Hongcun village[J]. East China Economic Ma-nagement,2009(8):24-28.[4] WAGER J. Developing a strategy for the angkor world heri-tage site[J]. Tourism Management,1995,16(7):515-523.[5] THAPA B. Issues and challenges of world heritage sites in Nepal[C]//WHITE R,CARMAN J. World Heritage:Glob-al Challenges,Local Solutions. Coalbrookdale:[s.n.],2007:23-27.[6] NE PAL S K. Residents’ attitudes to tourism in Central British Columbia,Canada[J]. Tourism Geographies,2008,10(1):42-65.[7] KUVAN Y,AKAN P. Residents’ attitudes toward general and forest-related impacts of tourism:the case of Belek,Antalya[J]. Tourism Management,2005,26(5):691-706.[8] SMITH M D,KRANNICH R S. Tourism dependence and resident attitude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8,25(4):783-802.[9] GIBSON C. Locating geographies of tourism[J]. Progress in HumanGeography,2008,32(3):407-422.[10] 苏勤,林炳耀. 基于态度与行为的我国旅游地居民的类型划分——以西递、周庄、九华山为例[J]. 地理研究,2004,23(1):104-114.SU Q,LIN B Y. Classification of residents in the tourist attractions based on attitudes and behaviors:a case study in Xidi,Zhouzhuang and Jiuhua Mountain[J]. Geographi-cal Research,2004,23(1):104-114.[11] 庄晓平,朱竑,邓素球. 居民旅游感知实证比较研究之制度伦理分析——以世界遗产地开平碉楼与村落为例[J]. 旅游学刊,2012,27(3):18-26.ZHUANG X P,ZHU H,DENG S Q. Empirical and con-trastive study in the Kaiping towers and villages: a case stady of xidi village, one of the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sites[J]. Tourism Tribune,2012,27(3):18-26.[12] 黄玉理,龙良富,王玉琼. 我国世界遗产地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与态度的比较研究——以平遥、丽江古城为例[J]. 人文地理,2008(2):91-94.HUANG Y L,LONG L F,WANG Y Q. A comparative study on residents’ and attitudes on tourism impacts of world heritage destinations:a case study of Pingyao and Lijiang ancient cities[J]. Human Geography,2008(2):91-94.[13] 史春云,韩宝平,刘泽华,等. 旅游地居民感知与态度的比较研究——以九寨沟、庐山和周庄为例[J]. 经济地理,2010,30(8):1400-1407.SHI C Y,HAN B P,LIU Z H. Comparative study of residents’ perception and attitude among Jiuzhaigou,Lushan and Zhouzhuang[J]. Economic Geography,2010,30(8):1400-1407.[14] 庄晓平,邱海仪. 旅游目的地居民影响感知研究——基于2种调研方法的阳朔实证[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7(3):134-141.ZHUANG X P,QIU H Y. The residents’ perception of the tourism influences on tourism destination:an empirical study of Yangshuo based on two styles of questionaire[J]. Journa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15,47(3):134-141.[15] 杨效忠. 普陀山生命周期演化机制与旅游结构[D]. 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03.YANG X Z. Evolution mechanism of resort life cycle and tourism structure in Putuoshan Moutain[D]. Wuhu:Anhui Normal University,2003.[16] 卢松,张捷,苏勤. 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与态度的历时性分析——以世界文化遗产西递景区为例[J]. 地理研究,2009,28(2):536-548.LU S,ZHANG J,SU Q. The temporally comparative study of residents’ perceptions and attitudes in ancient villages:a case study of Xidi Village,one of the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sites[J]. Geographical Research,2009,28(2):536-548.[17] 陈志永,杨桂华,陈继军,等. 少数民族村寨社区居民对旅游增权感知的空间分异研究——以贵州西江千户苗寨为例[J]. 热带地理,2011,31(2):216-222.CHEN Z Y,YANG G H,CHEN J J,et al. Spatial variation of the tourism empowerment perception of ethnic village community residents:a case study of Xijiang Qianhu Miao Village in Guizhou[J]. Tropical Geography,2011,31(2):216-222.[18] 李东和,张捷,章尚正,等. 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和态度的空间分异——以黄山风景区为例[J]. 地理研究,2008,27(4):963-972.LI D H,ZHANG J,ZHANG S Z,et al. Study on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residents’ perceptions and attitudes to tourism impacts[J]. Geographical Research,2008,27(4):963-972.[19] 尹寿兵,刘云霞. 风景区毗邻社区居民旅游感知和态度的差异及机制研究——以黄山市汤口镇为例[J]. 地理科学,2013,33(4):427-434.YIN S B,LIU Y X. Difference and mechanism of residents’ perceptions and attitudes adjacent to scenic spot:a case study of Tangkou Town,Huangshan City[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2013,33(4):427-434.[20] SMITH M D,KRANNICH R S. Tourism dependence and resident attitude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8,25(4):783-802.[21] 王纯阳,黄福才. 从“社区参与”走向“社区增权”——开平碉楼与村落为例[J]. 人文地理,2013,28(1):141-149. WANG C Y,HUANG F C. From community involvement to community empowerment:a case study of Kaiping watchtower and villages[J]. Human Geography,2013,28(1):141-149.[22] 卢松,张捷,李东和,等. 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和态度的比较——以西递景区与九寨沟景区为例[J]. 地理学报,2008,63(6):646-656.LU S,ZHANG J,LI D H,et al. Comparison of resort residents’ perceptions and attitudes:case studies in Xidi village and Jiuzhaigou[J]. Acta GeographicaSinica,2008,63(6):646-656.。

地质公园旅游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研究(一)

地质公园旅游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研究(一)

地质公园旅游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研究(一)摘要:基于对陕西省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园内及周边居民的实地调查与访谈,运用统计分析、EXCEL等方法及软件分析了当地居民对地质遗迹旅游开发所产生的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并进行了差异分析。

调查结果揭示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的旅游业处于发展阶段,居民对于经济影响的正面感知较强,居民普遍认为旅游发展增加了政府及家庭收入;居民对于环境影响的正面感知强于负面感知,多数居民认为发展旅游增加了地质遗迹保护的力度及机会,改善了交通,但存在居民的地质遗迹保护意识不高等问题。

居民对于文化影响的负面感知强烈,多数居民认同旅游发展使居民之间开始注重物质利益关系;居民对地质旅游业的发展总体持赞成态度,而对游客的态度处于由欢欣阶段向冷漠阶段的过渡状态。

基于上述分析结果,提出了政府积极引导,鼓励居民参与经营及利益分配,加强对当地居民的地质遗迹保护教育等建议。

关键词: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影响;旅游感知;旅游态度;差异分析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计划(1999年,巴黎)的实施,我国以建立地质公园为契机,充分挖掘地质遗迹的科普内涵,并在保护前提下积极把地质遗迹资源推向市场,以期取得地质遗迹保护与拉动地方经济双赢效果。

然而在地质公园开发建设过程中地学及旅游规划等专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质遗迹保护模式及旅游产品等方面,较少涉及旅游目的地居民对于地质遗迹开发的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研究。

而目的地居民是旅游影响的直接承受者,他们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有可能成为成功开发、营销、运作现有或未来旅游项目的一个重要的规划和政策因素”。

〔1〕因而研究地质公园旅游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对发展地质旅游、进行地质遗迹保护及提高当地居民对地质旅游业的支持力度有重要意义。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外关于旅游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前期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及相关因素分析方面,后期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的总结与探讨方面。

黄山市乡村旅游者后悔心理满意度服务补救的特点及关系

黄山市乡村旅游者后悔心理满意度服务补救的特点及关系

黄山市乡村旅游者后悔心理满意度服务补救的特点及关系张孝义;朱棒棒;张星杰;杨琪【摘要】In order to investigate about the regret psychology, satisfaction and service recovery of the tourists, a random sampling of 200 tourists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subjects and given a questionnaire survey about the four representative rural tourist attractions (Xidi, Hongcun, Huashan mysterious grottoes, Chengkan) 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jority of the country tourists are the young and middle aged people, with the large majority of them having a college degree with a middle income or above.The country tourists place more emphasis on the landscape's distinguishing feature, comfort and recreational property.Rural tourists are found to have little regret for the scenic area, yet they have the greatest regret for the communication conditions, and they are generally feeling good for the other elements.Huangshan rural tourists' satisfaction and regret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satisfaction and service recovery was positively related;and service recovery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regret.This shows that when tourists feel regret, on the part of tourism service provider, it is quite necessary to give timely service recovery.%为了探讨乡村旅游者的后悔心理、满意度与服务补救现状,对有代表性的四个乡村旅游景点(西递、宏村、呈坎、花山谜窟),随机选择200位旅游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乡村旅游主力是中青年,大学及以上程度的游客占大部分,中等收入及以上占大部分.乡村旅游者对景观特色、环境舒适度、娱乐休闲性这三项的品质较为看重.乡村旅游者对景区的后悔程度较轻,对通讯条件最后悔,而对其他均感觉良好.黄山乡村旅游者的满意度与后悔呈负相关,满意度与服务补救呈正相关,服务补救与后悔呈负相关.说明乡村旅游经营者在旅游者产生旅游后悔时,需要及时进行服务补救,可大大提升乡村旅游者的满意度.【期刊名称】《内江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2)002【总页数】5页(P19-23)【关键词】乡村旅游;后悔心理;满意度;服务补救;黄山市【作者】张孝义;朱棒棒;张星杰;杨琪【作者单位】黄山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安徽黄山 245041;黄山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安徽黄山 245041;黄山学院体育学院, 安徽黄山 245041;浙江师范大学心理系, 浙江金华 3210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592.7乡村旅游是凭借景区自己特有的自然风光、人文文化、农村地域的天然环境、特色建筑以及本土文化等各个方面资源,在结合传统的农村休闲游与农业体验游为一体的基础上,增添会务度假、休闲娱乐等一系列新兴项目的旅游形式[1].随着经济的发展,乡村旅游越来越成熟,更多的人愿意去乡村进行旅游放松心情[2].虽然国内的乡村旅游业发展迅速,但是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却不多.而游客旅游满意与否是旅游地营销与服务的重点关注内容,是乡村景区取得竞争力的重点[3],是旅游地经营销售的中心[4],可以扩大旅游地的影响力[5].国内对乡村旅游的研究内容大都在宏观方面,案例研究不多,对乡村旅游者和旅游市场的研究较少,对乡村游客满意度的关注较少[6].因此深入研究乡村旅游者的满意度,及后悔心理和服务补救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顾客的需求得到满足后的心理状态,对旅游服务和旅游产品满足自己需要程度的判断就是顾客满意度[7],满足自己的心理就会感到满意.Miller[8]认为顾客满意就是建立在期望差异理论基础上的游客体验感受程度.Pizam[9]的定义也建立在期望差异理论之上,认为游客满意度就是期望值之差[9].我国研究者认为乡村游客满意是乡村旅游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体验,将获得的绩效与期望进行比较所形成的感觉状态[10].一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国内外的心理学家才开始研究后悔[11].后悔与我们平时的决策,认知方式等密切相关.后悔被认为是产生于认知的情绪,是消极的.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后悔是被提到的最常见的负面情绪之一[12].乡村旅游后悔是旅游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预期与旅游者体验乡村旅游产品后的实际感受,相比较后所出现的各种负面情绪反应,乡村旅游服务补救是对乡村旅游过程中出现的不足所采取的一定的完善措施.但对于乡村旅游者的多个变量同时置于一个研究中的还比较少.黄山市是国际旅游城市,是徽文化的重要发祥地,2015年接待乡村旅游者3316万人次,因此,探讨黄山市乡村旅游者的后悔心理、满意度、服务补救等状况,对于黄山市的乡村旅游发展,对于乡村扶贫都有着重要的意义.1.1 研究工具该研究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黄山市乡村旅游者的后悔心理、满意度与补救关系进行分析,同时结合文献研究和旅游者的访谈记录,进行皮尔逊相关分析.该问卷共计有11个水平,每个水平有四项指标分别是预期情况、实际情况、后悔情况、补救情况.每个指标分为很差,较差,一般,较好,很好,计1,2,3,4,5分.问卷信效度较高[13].1.2 被试采用实地问卷调查,在黄山市乡村旅游景区(西递、宏村、呈坎、花山谜窟)内等客流量比较大,发展较好的乡村景区内随机选取旅游游客作为此次的被试,男女比例适当.最终筛选得到200份有效调查问卷.1.3 研究程序首先,从黄山市众多旅游景点中挑选出四个最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旅游景点,分别是西递、宏村、呈坎、花山谜窟.然后随机抽选被试,让被试根据自己真实的想法,在问卷上对自己的真实感受进行评定勾选.为了保证调查结果的真实有效,还要在填写问卷之前对被试进行一定的正确指导.然后选出200份有效问卷,运用SPSS18.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2.1 乡村旅游者基本属性采取计数分析法对样本的基本情况和数据的基本分布进行描述.表1可以看出,男性比例为47.5%,女性为52.5%,差异不明显.主要是因为大都结伴而行.从年龄分布来看,18~35岁的人占了绝大多数,可以看出主力军是中青年.从受教育程度看绝大部分游客都是具备较高文化素养的,大学及以上程度的游客占了84%,说明他们较享受生活.从乡村旅游者的收入看,中等收入占了绝大部分为81%.2.2 黄山乡村旅游者对景点的预期情况黄山乡村旅游者对景点的预期情况,如表2所示.依次设“景观特色”“交通条件”“卫生状况”“服务水平”“环境舒适度”“娱乐休闲性”“产品特色”“餐饮特色”“物价水平”“硬件设施”“通讯条件”等,编号为F1、F2、F3、F4、F5、F6、F7、F8、F9、F10、F11 .然后计算其平均值并排序,其结果如下.其中每一变量分为很差、较差、一般、较好、很好五种,分别记为1,2,3,4,5分.乡村旅游者对景观特色(68.5%认为较好,21.5%认为很好),娱乐休闲性(53.5%认为较好,24%认为很好),环境舒适度(认为较好66.5%,17.5认为很好)有较高的期望值,位居前三.对餐饮特色(43.5%认为一般,46%认为较好),硬件设施(39%认为一般,50.5%认为较好),物价水平(48.5%认为一般,36.5认为较好)3项属性的预期最低.说明乡村旅游者对景观特色、环境舒适度、娱乐休床性较为看重.2.3 乡村旅游者的感知实际情况乡村旅游者的感知实际情况,如表3所示.各变量及计分方式与表2一致.可以看出乡村旅游者对景观特色(44%认为较好,25.5%认为很好)、卫生状况(49.5%认为较好,21%认为很好)、环境舒适度(61.5%认为较好,18%认为很好)等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对服务水平,硬件设施,通讯条件给予了较低的评价.2.4 乡村旅游者的后悔情况乡村旅游者的后悔情况,如表4所示.变量仍与表1的11个变量一致,计分分五等,很后悔记1分,较后悔记2分,一般记3分,较满意4分,很满意5分.可以看出乡村旅游者对景区的后悔程度较轻,得分最低的是通讯条件为3.345,而对其他均感觉良好.说明黄山的乡村旅游在各方面做得较为出色,旅游者后悔程度较轻.2.5 乡村旅游者服务补救后果的满意度表5表明:乡村旅游者服务补救后景观特色(38.5%认为较好,33.5%认为很好)、卫生状况(67.5%认为较好,21%的认为很好)、交通条件(46%的人认为较好,32.5%的人认为很好)满意度较高,平均值分别达到了4.05、4.10、4.11;服务水平(43.5%认为一般)、硬件设施(51.5%认为一般)、通讯条件(46%认为一般)服务补救后满意度相对较低.2.6 乡村旅游者满意度与感知实际,后悔程度服务补救的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指数分析乡村旅游者感知实际、后悔、服务补救与满意度几项指标的相关程度,分析乡村旅游者满意度的各种影响因素和因子间的相关关系,结果如表6所示.乡村旅游者感知实际与满意度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为0.772,相关显著.说明乡村旅游者感知实际与满意度存在显著正相关,即感知实际越好,其满意度越高.乡村旅游者后悔得分是正向记分,检验旅游者后悔心理与满意度的相关关系,其实是检验旅游者后悔程度与旅游者满意度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853,乡村旅游者的后悔程度与满意度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即旅游者后悔程度越高,满意度越低.乡村旅游者服务补救与乡村旅游者满意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895,两者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服务补救措施越好,旅游者越满意.3.1 乡村旅游者预期与感知实际比较分析乡村旅游者对景观特色,环境舒适度,娱乐休闲性这三项的品质,较为看重,实际体验后,乡村旅游者对景观特色、卫生状况、环境舒适度等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黄山市乡村旅游在娱乐休闲维度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特色旅游项目和娱乐休闲设施对乡村旅游者体验行为满意度产生较大的影响,同时,研究发现:旅游者的乡村动机对深度体验的重视和追求[14],而娱乐休闲在较为重要的乡村吸引因素,Pesonen发现存在社会型乡村旅游者,更看重与他人社交、历史、文化、手工制作等,占据样本最大比例[15].这些都说明,黄山市乡村旅游开发的项目档次还需要提升,品味需要提高,需要建设一些深度体验型的项目.乡村文化和农事休闲活动是黄山乡村生活、劳作的真实体现,可以反射徽州古村落地域的特殊性,坚持乡村旅游的核心要素-乡村性,回归乡野[16].乡村旅游经营者需要在乡村娱乐文化和农事休闲活动方面投入较多的产品开发,寻找原生态文化与舞台表演的平衡点等文化调试的方式[17],提高乡村旅游者的感知实际,提升乡村旅游者的满意度.黄山市的乡村旅游者对服务水平、硬件设施、给予了较低的评价.黄山市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不是很完善,住宿设施条件比较简陋,停车场、旅游厕所和卫生设施条件较差.一些位置相对偏僻的旅游景点,对如何保障旅游者人身安全、财产安全方面的措施也比较缺乏.乡村旅游大多是自建房,没有标准化的卧室.另外,乡村旅游中的相关从业人员也缺乏现代服务意识,服务水平有待提升.针对乡村旅游的管理与培训人员数量不多,对旅游从业人员缺乏系统有效的素质提升,使得旅游者感到不方便和不满意,部分经营者追求经济利益,而忽略了服务质量,忽视了经营特色.这都造成了乡村旅游者在这些方面的满意度水平较低.通讯条件是满意度得分最低的,服务补救后依然得分最低.这主要因为免费Wifi等网络设施提供较少的缘故.游客对网络依赖程度不断加剧,对移动网络需求持续释放,一些旅游者在乡村旅游时,面临交流不便,地理位置不熟悉等问题.旅游者查询旅游攻略和旅游线路,分享美景照片,旅游感悟等都离不开网络,体现了游客对手机上网的高度依赖.乡村旅游需要加快完善智慧旅游服务体系建设,以“互联网+旅游”为导向,推进乡村旅游点无线wifi覆盖,让游客和当地人都能享受到较好的通讯条件.3.2 乡村旅游者后悔程度与乡村旅游者满意度、服务补救关系黄山市乡村旅游者的实际感知与满意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旅游者的实际感知越高,其满意度越高,因此提高旅游者的实际感受性,可以显著提高乡村旅游者的满意度.所以,各个旅游景点可以通过有目的的提高旅游产品和服务来吸引游客.比如可以提高景区导游的服务态度和专业性,或者多增加一些有特色的旅游商品来增加游客的实际感受程度来提高他们的满意度.乡村旅游者的后悔程度与其满意度存在显著地负相关,也就是说游客的后悔程度越低其满意度越高,因此,旅游服务者通过有效的措施降低游客的后悔心理,进而提高其满意度.让游客愉快的来,愉快的走.比如面对游客的一些合理要求时可以通过满足其要求来降低他们的后悔心理.黄山市乡村旅游的服务补救与乡村旅游者的满意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各个景区的补救措施越好,游客越满意.因此,面对旅游者的不满,景区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补救,从而提高游客的满意度.比如针对景区的厕所不卫生等,可以迅速的改善其清洁程度来进行补救.黄山市乡村旅游的服务补救与游客们的后悔程度存在显著地负相关,乡村旅游者对服务补救越满意,其后悔程度越低.由此可见良好的服务补救可以显著提高游客的满意度,虽然不可能完全让游客满意,但可以通过努力让游客看到景区自己的态度来改善游客的观念.黄山市乡村旅游的景观特色、卫生状况、环境舒适度评价很高,服务水平,硬件设施,通讯条评价较低.即使在服务补救后,服务水平、硬件设施、通讯条件满意度依然相对较低.乡村旅游者实际感知与乡村旅游者满意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后悔程度与满意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服务补救与满意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服务补救与后悔程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这些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关注和进行有效的管理与服务.黄山市乡村旅游发展需要大力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以田园风光,自然生态为依托,以乡村文化(徽文化)为核心,建设高品位、高品质的乡村旅游度假胜地,提升旅游者的满意心理.乡村旅游经营者在旅游者产生旅游后悔时,需要及时进行服务补救,可大大提升乡村旅游者的满意度.【相关文献】[1] 肖佑兴,明庆忠,李松志. 论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类型 [J]. 旅游科学,2001,3(03): 8-10.[2] 卢小丽,成宇行,王立伟. 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热点-近20年文献回顾 [J]. 资源科学,2014,36(1): 200-205.[3] 孙杨. 六大旅游热点城市三类公共服务境外游客满意度研究 [D].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4.[4] 张宏梅,陆林. 森林公园旅游经营之转型:特许与政府规制 [J]. 旅游学刊,2013,28(8): 61-64.[5] 刘雄,刘唐. 旅游景区游客满意度研究-以自贡恐龙博物馆为例 [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27(6):65-69.[6] 沈宏. 徽文化视野下的黄山市乡村旅游产业升级研究 [D]. 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0.[7] 段志风. 平遥古城欧美游客旅游满意度调查研究 [D]. 南宁:广西大学,2014.[8] Miller JA. Study satisfaction ,Modifying models, Eliciting expectations, Posing problems, And making meanningful measurements [C] //. In Hunt K. Conceptualization and Measurement of Consumer Satisfaction and Dissatistaction. Making Science Institute. Cambridge MA, 1977:72-91.[9] Pizam A. Tourism’s impact:The social costs to the destination community as perceived by its residents [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78,16(16):8-12.[10] 罗艳菊,吴楚材,黄宇. 游客对游憩利用影响的感知及其对游客总体满意度的影响:以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为例 [J]. 辽宁林业科技,2006(6):3-5[11] Bell D E. Regret in decision making under uncertainty [J]. Operations Research, 1982, 30(5):961-981.[12] 肖小玉. 大学生旅游后悔心理对后续行为意向影响研究 [D].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13] 唐德荣. 乡村旅游行为研究-基于重庆城市游客的实证 [D]. 成都:四川农业大学,2010.[14] 张一,邱洁威,邵林涛,等. 乡村旅游拉力动机的结构及旅游者类型分析 [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28(10):191-196[15] Pesonen J A. Segmengtation of rural tourists: combining push and pull motivations [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6,18(1):69-82.[16] 张宗书. 城市郊区乡村旅游发展思路探析-以四川德阳龙居村为例 [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27(4):67-70 [17] 明跃玲,刘俊亮,李乐. 论乡村旅游中社区参与的文化调试:基于湘西德夯苗寨的研究 [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26(3):66-69 .。

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社区旅游支持度_省略_及应用_以黄山风景区门户社区为例_王咏_

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社区旅游支持度_省略_及应用_以黄山风景区门户社区为例_王咏_

1560
地理学报
69 卷
构方程模型,由 7 个潜变量和 37 个观测变量构成。在基本维度中,“社区参与度”、“居住
区条件”和“对旅游机构信任度”是自变量,“旅游利益感知”、“旅游成本感知”、“社区
满意度”以及“旅游支持度”是因变量。
2.3 研究区域概况
素[14-15, 36]。旅游发展带来就业、收入的提高,增加当地娱乐设施和娱乐机会[1, 4-5, 58],丰富社
区建筑和文化价值,提高居民的自尊和生活质量[5, 59]。一般说来,居民对旅游积极影响的
感知和旅游支持度正相关[10, 14, 32, 60]。对旅游经济影响的感知正面居多[31,61],而对社会和文化
少[41],这可能与社区满意度常被视为一个单一变量有关,而实际上社区满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包括对居住
区条件的满意度,对地方机构的信任等[44, 66]。Nunkoo 认为社区满意度越高,旅游支持度就
越 高 。 [32] 基 于 以 上 研 究 ,
做出如下假设:H5a:社
区满意度对旅游利益感知
有正向影响;H5b:社区
划、管理和决策中需要充分尊重居民的意愿。居民旅游感知与对旅游业的支持度密切联
系[14-15],相关研究得到诸多学者的积极关注,集中在居民感知及态度的内容和维度[8, 16]、评
估尺度和研究方法[6,
11-12,
15,
17]、影响因素[1,
18-19]、历时性比较[16,
、空间对比 20-21]
[18-19,
摘要:门户社区毗邻风景区且处于其出入口位置,在旅游发展中面临特殊的机遇和难题。依 据社会交换理论,选择“社区参与度”、“居住区条件”、“对旅游机构信任度”、“旅游利益感 知”、“旅游成本感知”、“社区满意度”和“旅游支持度”7 个结构变量构建社区旅游支持度测 度模型,以黄山风景区的 4 个门户社区为研究案例,对该模型进行检验,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 析和因子分析,探讨模型内各变量对社区旅游支持度发挥作用的路径及造成同一风景区不同 门户社区支持度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 总体而言,旅游利益感知和社区满意度 对旅游支持度有正向影响;居住区条件、对旅游机构信任度和社区满意度对旅游利益感知有 正向影响;社区参与度、居住区条件和对旅游机构信任度对社区满意度有正向影响。社区参 与度对旅游利益感知正向影响不显著,旅游成本感知这一变量与其他变量之间关系不大。② 各地居民感知和旅游支持度存在差异,南门汤口各维度总体得分最高,北门甘棠—耿城次 之,东门谭家桥第三,西门焦村得分最低。③ 门户社区与黄山风景区的空间关系、区位条件 与交通格局、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造成了各门户社区旅游支持度的差异。 关键词:旅游支持度;居民感知;社会交换理论;黄山风景区;门户社区 DOI: 10.11821/dlxb201410014

旅游社区居民生态正义感知及空间差异研究——以黄山风景区门户社区为例

旅游社区居民生态正义感知及空间差异研究——以黄山风景区门户社区为例

旅游社区居民生态正义感知及空间差异研究——以黄山风景区门户社区为例黄从慧;王群【期刊名称】《旅游科学》【年(卷),期】2024(38)4【摘要】随着旅游地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作为核心利益相关者的门户社区居民享有的生态权益与承担的环境责任不对等成为旅游生态不正义的重要表现,实现生态正义对旅游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以黄山风景区东南西北4个门户社区为案例,采用方差分析方法,从人际生态正义和种际生态正义两个方面分析门户社区居民对生态正义感知的水平、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

研究发现:(1)受访的门户社区居民对种际生态正义感知水平显著高于人际生态正义;(2)生态正义总体感知水平方面,南门>北门>西门>东门;人际生态正义感知水平方面,南门、北门对分配正义、程序正义感知水平显著高于东门、西门,北门、西门对互动正义感知水平显著高于南门、东门;种际生态正义感知水平方面,南门对环境责任行为感知水平最高,其他三个门户社区差别不大,北门、西门对旅游负面环境影响感知水平显著高于南门、东门;(3)居民生态正义感知空间差异受区域基础、区位条件、政策制度和个体价值观念四种因素共同影响。

【总页数】21页(P59-79)【作者】黄从慧;王群【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592.7【相关文献】1.社区居民旅游公平感知与旅游参与、旅游收益的结构关系--以崂山风景区为例2.基于社区居民感知的景区旅游开发与社区利益冲突研究——以崂山风景区为例3.民族旅游地居民空间正义感知对社区参与影响机制研究——以桂林龙脊梯田景区为例4.风景区毗邻社区居民旅游感知和态度的差异及机制研究--以黄山市汤口镇为例5.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社区旅游支持度模型及应用——以黄山风景区门户社区为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红河哈尼梯田遗产区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和态度的村寨差异

红河哈尼梯田遗产区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和态度的村寨差异

红河哈尼梯田遗产区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和态度的村寨差异王梅;角媛梅;华红莲;任敬;张贵玲;闫晓景【摘要】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受多个因素影响,旅游区内不同旅游开发程度的村寨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存在差异.本文以哈尼梯田遗产区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遗产区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和态度的村寨差异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遗产区的82个村寨中,按旅游开发和遗产保护程度可分为旅游村、遗保村和非旅遗村等3类,19个村寨的286份问卷结果显示,居民总体上在旅游开发中参与程度较低且参与不均衡;(2)从居民对景区旅游资源及其管理态度的感知看,3类村寨居民的感知值都高于中值,且非旅遗村各项感知均高于其他两类村寨;(3)从居民对景区发展中获益条件的感知看,3类村寨居民认为6个获益条件均能增加收入,但对每个获益条件的感知具有明显差异;(4)从景区建立后所产生变化的感知看,3类村寨居民的感知存在差异,但总体上呈现出正向感知强于负面感知的特点,显示出居民对旅游开发持欢迎态度.【期刊名称】《旅游科学》【年(卷),期】2016(030)003【总页数】11页(P69-79)【关键词】感知和态度;旅游影响;哈尼梯田;遗产【作者】王梅;角媛梅;华红莲;任敬;张贵玲;闫晓景【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昆明650500;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昆明650500;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昆明650500;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昆明650500;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昆明650500;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昆明650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592.7居民是旅游发展所依托的社会实体,也是旅游影响的作用对象和实际感受者,其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居民受旅游影响的程度(李东和,等,2007),这种感知和态度反过来会影响旅游地的吸引力(Smith,Krannich,1998),因而居民旅游感知和态度成为国内外旅游学相关研究的热点之一。

浅析旅游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态度

浅析旅游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态度

以昭化区为例浅析旅游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态度昭化区职业高级中学黄珍摘要: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态度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和重视。

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态度是旅游发展状况的“晴雨表”,通过对此研究,可以从侧面反映出旅游业带来了哪些影响以及影响程度如何,且有助于了解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旅游影响;居民态度自昭化区提出建设宜居宜游幸福昭化、大力实施“文旅兴区”战略以来,昭化区貌可以说是旧貌换新颜,无论是在交通、基础设施还是在地区形象上等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那么,从旅游目的地居民的角度来看,发展旅游业给当地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当地居民对这些影响的感知态度又是怎样呢?由于笔者本人所学专业为旅游管理,履行本职工作的同时经常协助区旅游局的各类旅游接待事务,与旅游目的地居民接触较多,通过对当地居民的观察及与他们交谈了解,现从经济影响、社会文化影响、环境影响等三个方面对当地的旅游感知态度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旅游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态度(一)对旅游经济影响的感知旅游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态度,普遍明显地体现在经济方面。

通俗地来说,就是发展旅游让他们“有利可图”。

在走访各旅游目的地如昭化古城、平乐寺等,当地居民均认为,政府发展旅游业,一是增加了本地居民收入,二是增加了本地居民的就业机会,三是促进了本地的经济发展,四是使本地居民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

游走在昭化区旅游景区内,你会发现景区内真正外来开设门店的比较少,绝大部分都是原住居民,我们可以从他们的生活状态感觉出来他们生活的惬意;同时,发展旅游业除了投入更大的财力外,还需要更大的人力物力,因此当地居民们就近务工的比例很大。

这些都说明了旅游业的经济功能与经济效应使旅游业发展对旅游地的经济影响较大,旅游的开发发挥了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关联效应和乘数效应。

(二)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感知我们发现,正如居民对旅游经济影响感知态度一样,他们对社会文化影响的积极方面感知较强烈,而对社会文化影响的消极方面感知较弱。

旅游环境游客满意度的指数测评模型_以黄山风景区为例_王群

旅游环境游客满意度的指数测评模型_以黄山风景区为例_王群

第25卷 第1期2006年1月地 理 研 究GEOG RAPHICAL RESEA RC HV o l .25,N o .1Jan .,2006 收稿日期:2005-05-14;修订日期:2005-09-20 基金项目:安徽省2003年度重点科研项目(03021011);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项目(2005KJ017);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3BJY084) 作者简介:王群(1979-),女,安徽合肥人,硕士,讲师。

主要从事旅游环境管理教学与研究。

E -mail :junyang110771@旅游环境游客满意度的指数测评模型———以黄山风景区为例王 群1,丁祖荣2,章锦河1,3,杨兴柱3(1.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芜湖241000;2.浙江理工大学科研处,杭州310018;3.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南京210093)摘要:旅游环境游客满意度评价是当前旅游环境管理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

文章基于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ACSI )模型,从环境感知、旅游期望、游览价值、游客满意度、游客忠诚和游客抱怨6大影响模块建立了旅游环境游客满意度指数(T SI )测评模型,并对黄山风景区进行实证分析,得出黄山游客总体满意度指数为82.34。

从6大影响模块来看,游览价值是满意度的主要影响因素(β32=1.266),满意度又直接影响忠诚度(β53=0.972)。

从6大模块的具体影响因素来看,社会服务环境感知是影响环境感知的关键因素(λ21=0.878),社会服务环境期望对总体旅游期望影响也最大(λ2=0.94),价格是游览价值的主要决定因素(λ52=0.913)。

文章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和因素重要性推导模型对T SI 模型进行了验证,结论吻合。

关 键 词:游客满意度;指数测评模型;旅游环境;黄山风景区文章编号:1000-0585(2006)01-0171-111 引言 顾客满意度指数(Customer Satisfaction Index ,CSI )是近年来国外采用的一种新型测度指标,通过建立指数模型,找出顾客对产品的真实感受与期望值之间的差距,从而度量公司、行业、产业乃至国民经济运行的质量水平,并从差距分析中找出改进的机会[1~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7卷 第4期2008年7月地 理 研 究GEOGRAPH ICAL RESEARCHV o l 127,N o 14July ,2008收稿日期:2007-11-01;修订日期:2008-03-2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371030);国家社科基金(07BJY134);安徽大学人才队伍建设基金 作者简介:李东和(1974-),男,安徽黄山人,博士,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

E -mail:adldh@1261com*通讯作者:张捷,教授,博士生导师。

E -m ail:jiezh ang@n ju 1edu 1cn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和态度的空间分异)))以黄山风景区为例李东和1,2,张 捷2,*,章尚正1,方 超3(11安徽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合肥230039;21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南京210093; 31安徽省黄山市旅游委员会,屯溪245000)摘要:以黄山风景区为例,通过问卷调查,采用SPSS 统计软件和A rcV iew G IS 技术,揭示了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和态度的空间分异特征。

研究表明,周边地区居民对黄山风景区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呈现较为明显的空间分异。

一定地域范围内,居民对旅游积极影响感知强度距离衰减,对旅游消极影响感知强度距离递增;在更广泛的地域范围内,受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和/飞地旅游0特征的影响,居民对旅游积极和消极影响的感知强度分别呈现/W 0型和/M 0型的空间分异特征。

进一步分析了居民对风景区的了解程度、旅游流作用机制、交通线路、居民的响应程度等因素对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和态度空间分异的影响。

关键词:旅游影响;居民感知和态度;空间分异;黄山风景区文章编号:1000-0585(2008)04-0963-111 引言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可持续旅游0和/社区旅游0思想得到重视,人们逐渐意识到可持续旅游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社区居民的参与[1,2],从而大大推动了国外旅游地居民感知和态度研究的发展和深入[3]。

国外研究中,用来解释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及态度分异的一个变量就是居民居住地与吸引物之间的距离。

Belisle 对哥伦比亚Santa M arta 地区的研究发现,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和态度随着其居住地离开旅游核心区的距离变化而变化,越靠近核心区,居民感知越积极强烈,距离越远,感知就越消极和不强烈[4],其他研究也有同样的观点[5~10]。

与此同时,William s 对10个新西兰城镇的研究则发现,越靠近吸引物居住的居民将旅游业看得更加不受欢迎[11],另有研究支持了这种结论[12,13]。

Faulkner 认为,距离对居民旅游影响感知没有显著影响[14]。

Jur ow ski 对洛基山区5个县的研究认为,不同距离的居民对不同类型的旅游影响具有一定的感知差异,邻近景区的居民对旅游成本感知较强烈,远处居民对旅游业利益持更加乐观的态度[15]。

国内关于旅游地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和态度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16],主要侧重于从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揭示城市[17]、历史文化村镇[18]、自然观光旅游区[19,20]等不同类型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进而分析其形成原因。

苏勤根据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与行964 地 理 研 究27卷为,对旅游地的居民群体进行了划分[18]。

刘益通过居民感知调查揭示了广东丹霞山和世外桃源两个景区旅游经济效应的差异,由于选取的是两个不同的社区,没有揭示同一旅游地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和态度的空间分异及其产生机制[21]。

总体看来,国外的研究已经关注了旅游地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和态度的空间差异问题,但国内这方面的研究较少。

地理学是一门关于地域分异的科学,以区域为其研究核心[22]。

旅游地理学作为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在揭示旅游资源[23]、旅游客源市场和旅游流[24~27]、旅游地和旅游产业[28,29]的空间分异方面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但关于旅游影响的空间分异问题较少涉及。

本文以黄山风景区为例,通过大量的问卷调查,利用相关统计软件和表达手段,从地理学角度,揭示旅游地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和态度的空间差异,并与国外研究结果进行比较,不仅可以从居民感知角度认识我国区域旅游发展的实际效果,也可以拓展我国旅游地理学关于旅游现象空间分异的研究领域,丰富旅游地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和态度的研究内容。

2 研究区域概况及研究设计黄山风景区位于安徽南部,景区面积约16016km 2,先后获得/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0、/世界地质公园0、/全国首批5A 级旅游景区0等荣誉,旅游事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黄山是我国旅游发展的先驱,旅游发展历史较长,居民对旅游发展的认知度较高,以图1 研究对象空间范围F ig 11 Sco pe of t he study areas黄山风景区为案例地,探讨周边地区居民对其旅游影响感知和态度的空间分异特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考虑到研究的现实性,我们选择了以黄山风景区为核心,包括黄山区、休宁县、屯溪区、徽州区、黟县、歙县等区县中的34个村镇为研究对象(图1)。

在此基础上,通过设计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和态度的调查问卷,获取研究的基本数据。

调查问卷分四个部分,分别是被调查者基本信息、居民对黄山基本情况的了解、居民对黄山旅游影响的感知、居民对黄山旅游发展的态度。

问卷调查由安徽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黄山籍同学帮助完成。

采用李克特量表法对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和态度进行度量,回答/非常同意0的赋5分,/非常反对0的赋1分。

调查时间在2006年暑假,在34个居民点共发放问卷2250份,回收有效问卷1800份,有效率为80%。

4期李东和等: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和态度的空间分异)))以黄山风景区为例9653研究过程及研究结果311样本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及信度分析整体样本中,15~64岁的样本占90%以上,多数居民能对旅游影响有一个基本的判断;近90%的居民不在旅游部门就业,对问卷的回答不会造成太大的行业偏见;85%左右的样本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能保证问卷的质量;近70%的居民家庭月收入在1000~3000元之间,70%以上的居民属于服务销售商贸人员、工人、农民、学生,能够代表研究区域范围内最广大基层群体,保证问卷能反映真实情况。

一般认为,如果量表的信度系数在018以上,则该量表的信度较好。

以所有1800份样本为分析对象,利用SPSS 1510中Scale模块的可靠性分析功能对40个感知和态度项目进行分析,得到Cronbach A 系数为01860,表明本次问卷调查结果具有较好的信度,可以进行相关的统计分析。

312公因子提取及公因子命名采用SPSS软件中的因子分析技术对40个变量进行降维处理。

首先运用KM O和球形Bartlett检验进行因子分析的适用性检验,发现KM O统计量为01906,球形Bartlett 检验发现近似卡方值为277231420,自由度为780,检验的显著性概率为01000,该模型适宜进行因子分析。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因子,经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后得到9个公因子(表1),分别在40个项目上有较大的载荷(表2)。

根据表2的因子载荷矩阵,对9个公因子进行命名,依次为/旅游消极社会文化影响感知因子0、/旅游积极经济影响感知因子0、/对旅游发展的态度和期望因子0、/旅游积极社会文化影响感知因子0、/旅游相关度感知因子0、/旅游对日常生活影响感知因子0、/旅游消极经济影响感知因子0、/旅游利益分配态度因子0、/旅游发展满意度因子0,其中6个感知公因子,3个态度公因子。

表1因子分析方差解释Tab11Total variance explaination公因子123456789特征值514224100321918216112149811823116811144111260贡献率(%)13155410100771296615276124541557412043160131150累计贡献率(%)131554231561301856371384431628481185521389551990591140注:公因子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

313居民点公因子得分计算为比较34个居民点居民对黄山旅游影响感知和态度的差异,首先分别计算各居民点在40个项目上的均值,将各项目的均值乘以该项目所对应公因子的载荷,得到各居民点单个项目的公因子得分,然后将单个项目的公因子得分相加,得到各居民点在9个公因子上的综合得分,具体计算公式为:FA C ij=E n k=1M im L jm其中:FA C ij为第i个地区在第j个公因子上的综合得分,i=1,,,34,j=1,,,9; M im为第i个地区第m个感知项目的均值;L jm为第m个感知项目对于第j个公因子的载荷;n为第j个公因子的项目数,n max=9,n min=1,m=1,,,40。

966地理研究27卷表2正交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Tab12Rotated component matrix旅游影响感知(G)和态度(T)项目公因子载荷123456789G干扰正常习惯,破坏生活氛围181210211067102310271096100510531045 G使本地交通和人口过度拥挤179010581008103010001159102310281032 G道德下降和居民信任度降低178110671086106610061042112310991062 G婚姻观念和家庭关系受到冲击177910741059100410381019112410891077 G污染加重、本地环境质量下降177510391080101010821225100310181083 G引起本地居民与旅游者的冲突175410091131104910731018101410561010 G损害传统文化,旅游开发商业化172910951025105610891180116810421059 G使犯罪、卖淫、赌博现象增加161410041020110410551118136111391062 G使本地方言改变和减少159210241070101610421331116411431027 G提高了本地的知名度101816921216116710471063112610361037 G为本地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101916831050118211811127106610281016 G促进本地相关产业的发展102916801144113911021085106610501062 G增加本地的税收和财政收入106916541007112213741132107310281184 G大大促进了本地的经济发展103216481047119214241081100010441075 G使本地的基础设施得到改善107215891094108110391200106611711251 G地方传统文化得到保护与复兴108415331120119210711281106810271273 G增加居民就业,提高居民收入103115131055115312111399106310401109 T政府应促进黄山旅游创造就业102910581722106511151101106311941138 T我非常欢迎来黄山的旅游者108911531702115110021107102910061314 T政府应加大黄山旅游宣传108110661684107212151126104510461233 T我很支持黄山旅游进一步发展104911701683110510351158100110641385 T政府应促进旅游收益公平分配100111041570104110211123106713431016 G增强居民环境和文化保护意识106612021077173110891053104010051060 G促进居民对外来文化的学习103411751063171511251121104410831098 G提高居民的凝聚力和自豪感104112461136165811241099100010261041 G居民与旅游者交流,思想更开放100812401138161011091331105010721061 G改善了本地的自然环境质量114511471094138811561236124411231380 T黄山旅游与我和家庭关系密切102811731160119517041051105010871213 T我非常关注黄山旅游发展动态100211291130115316951030102510991148 T黄山旅游对本地发展贡献大106813131242109616551112103811231024 T黄山旅游对全市发展贡献大110711221409101315731238106010871097 G娱乐设施增加,服务质量改善101714091004120212361563104610251083 G增加节庆活动,丰富居民生活102113791019131911341542107510591059 G交通出行和购物更加方便100611041102129310151497109710451069 G使本地经济发展的波动性增加130810721054106210141027172111351096 G使本地物价上涨,生活费用增加119311441087107610531140171011231054 G收入两极化,少数人旅游受益146110641120112211571005153711681092 T黄山旅游利益全市分配不公125110131071104110371033104517891021 T全市人民都应从黄山旅游获益105010981364107710141106103116441032 T我对黄山旅游现状十分满意104611571050111012801132106310331664注:主成分法提取公因子,经方差最大正交旋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