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发展演变历程
儒家思想发展演变历程春秋战国时期是儒家思想的产生与初步发展期。
西汉,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
宋明时期是儒家思想的新发展阶段,形成了新儒教。
明末清初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与继承时期。
扩展资料发展历程:1、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
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
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与任意刑杀,指出统治阶级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正身律己。
2、战国时期——孟子思想的发展: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虐民”“暴民”。
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3、西汉——董仲舒的新儒学成为统治思想: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于百家,建立起具有神学倾向的'新儒学。
新儒学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核心。
4、宋代的新儒学——理学:特点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
集大成者朱熹的观点:他认为理是第一性的,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实际上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从事丧葬行业的司仪,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
它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儒学”、“儒家”、“儒教”这些概念要分清。
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区分开来。
儒家思想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发展历程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重要的思想体系,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
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孔子,他被尊称为“文化圣人”,他的学说对中国社会及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孔子本人创立儒家学派的阶段。
孔子生活在公元前551年到前479年之间,他的学说主要包括礼制、仁爱、孝道和中庸之道。
孔子认为社会的和谐与秩序是通过君主的德行和民众的道德修养来实现的。
他主张以“仁”的道德为核心,通过尊重礼仪规范和强调孝道、忠诚、友爱等美德来建立和谐社会。
第二阶段是儒家思想的传承和深化阶段。
孔子的学说被他的弟子继承和发扬光大,形成了儒家学派。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孟子、荀子等。
孟子认为“天生万物,有育之-”万物有天赋的善性,只需通过教育和道德修养来发扬光大。
他主张以仁爱为中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出“爱人”和“养人”的观点。
与孟子相对的是荀子,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只有通过教育和礼仪的引导,才能培养出道德良好的人。
第三阶段是儒家思想的复兴和发展阶段。
在秦朝儒家学说受到抑制的时期,王夫之等学者通过撰写经书和解释经典的方式重新演绎和宣扬儒家思想。
随着汉朝的建立,儒家思想成为国家的官方学说,儒家学者被任命为官员,推行儒家教育。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东汉末年的郭象、王充等。
汉代的儒家学者们起草《大学》、《中庸》等经典著作,进一步阐述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可以总结为三个阶段,即创立阶段、传承深化阶段和复兴发展阶段。
儒家思想通过不同阶段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且在中国历史上持续影响着社会和文化。
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修养、仁爱和社会秩序,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和个人道德修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思想体系和学术传统,起源于先秦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下面将详细介绍儒学的发展历程。
1. 先秦儒学的起源与发展(约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221年)先秦时期是儒学发展的起点,孔子被视为儒学的创始人。
孔子提出了“仁”的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他的弟子们将其思想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形成为了儒家经典《论语》等。
2. 秦汉儒学的兴旺与衰落(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朝统一中国后,推行法家思想,对儒学进行了打压。
然而,在汉朝时期,儒学重新兴起。
汉武帝时期,设立太学,加强了儒学的教育地位。
汉代儒学家如董仲舒、扬雄等进一步发展了儒学思想,形成为了新的儒学流派。
3. 魏晋儒学的分裂与多元化(公元220年-公元420年)魏晋时期,儒学浮现了多个流派,如王弼的“理学”、郭象的“气学”等。
这些流派在儒学思想的理论和实践上有所分歧,但都对儒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此时期,儒学开始与佛教、道教等其他思想流派进行交流和融合。
4. 唐宋儒学的繁荣与复兴(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唐宋时期,儒学达到了巅峰。
唐代的儒学家孔颖达、韩愈、柳宗元等推崇儒学的实践和道德伦理。
宋代的儒学家程朱理学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形成为了“理学”的主流。
此时期的儒学对政治、教育、文化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5. 元明清儒学的变革与挑战(公元1279年-1912年)元代儒学受到了政权的压制,但仍有一些学者坚持儒学传统。
明代,朱熹提出了“心学”,强调内心修养和人性的善良。
清代,儒学成为官方思想,但受到西方思想的冲击,也面临了一系列的挑战。
6. 当代儒学的现状与发展儒学在近代中国经历了起伏,但在当代又得到了一定的复兴。
现代儒学家如胡适、钱穆、牟宗三等对儒学进行了重新解读和发展,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和观点。
儒学的研究也逐渐走向国际化,与西方哲学进行了对话和交流。
总结:儒学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起源与发展、兴旺与衰落、分裂与多元化、繁荣与复兴、变革与挑战以及现状与发展。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在这个历史阶段,中国经历了动荡不安的局势,各个小国之间频繁发生战争和内乱。
为了寻求社会稳定和人治之道,一些思想家开始提出了不同的政治、道德和教育理念。
儒家思想最早的代表是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认为通过修养自己的道德和学识,可以成为一个有才德的君子,从而可以治理国家和教化民众。
他强调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提倡“仁爱”和“忠诚”等价值观,并强调了天命的观念。
在孔子之后,儒家思想逐渐发展壮大。
其中,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发展者之一。
孟子进一步强调了人性的善良和道德的重要性,主张君主应关注民生、治理有道,并以身作则。
他也提出了“君者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在儒家思想的发展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些其他的儒家学派,如荀子和庄子等。
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提出了“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教育和制度来约束和教化人。
庄子(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则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自我实现,并主张减少外界的干扰和束缚,以追求内心的自由和真理。
到了汉代,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的官方哲学,并通过儒家经典《易经》等著作的正式编纂和教育机构的建立,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推广。
此后,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和个人的道德、教育和政治理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到了现代,尽管儒家思想在中国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挑战和批评,但其仍然对中国社会和个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产生着深刻影响。
许多传统的儒家价值观,如礼仪、孝道、忠诚和和谐,仍然在中国社会中得到重视和追求。
同时,一些儒家思想家也在探索如何将儒家的价值观与现代社会的需求相结合,以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儒家学说的发展历程
儒家学说的发展历程大致如下:
起始阶段: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提出“仁”和“礼”的理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和社会的秩序。
孔子的思想在战国时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接受。
孟子时期: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人性本善,提倡仁义道德,提出了“仁政”的理念,认为君主应以人民利益为重。
荀子时期:荀子则强调人性本恶,主张通过教化来改变人性,提出了“礼乐”的理念,认为通过礼乐可以规范人的行为,使社会秩序化。
汉朝时期: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成为了官方正统思想。
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哲学根本,杜绝其他思想体系。
此时,儒家学说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宋明理学时期:随着佛教和道教的兴起,儒家学说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某些思想,形成了宋明理学。
理学家主张“天人合一”,认为天理即是人性,强调道德实践和内省。
现代新儒家时期:在清朝末期和民国时期,一些儒家学者试图将儒家学说与西方现代思想相结合,形成了现代新儒家。
他们主张“中体西用”,即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吸收西方现代思想的某些元素。
总的来说,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起始、发展、兴盛、衰落、复兴等阶段。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儒家学说
都有不同的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但都强调仁义道德、社会秩序和人性修养。
总结儒家思想发展历程
总结儒家思想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脉络十分清晰:
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由孔子的“仁”“礼”“忠恕”“中庸”,进而发展为孟子的“仁政”“民本”和“性善论”思想;荀子在孔孟的基础上,提出了“仁义”“礼治”“性本恶”主张。
2、西汉: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的正统地位,他设太学,以儒家经典著作教育学生。
3、宋明时期是儒家思想的新发展阶段,形成了新儒教。
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有二程、朱熹和王阳明。
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王阳明的“知行合一”,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4、明末清初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与继承时期。
这个时期出现了哲学家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他们都对儒家思想有所批判和继承。
李贽否定了孔子权威,提出了“童心说”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黄宗羲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发展了孟子的“民本”思想;顾炎武则进一步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众治”,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王夫之更是大胆地提出了“循天下之公,帝王独尊是君臣之道丧失的根源”的主张。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
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2017-04-26 18:07 来源: 高考历史一、百家争鸣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他提出了“仁”与“ 礼”的学说,儒家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基本文献,这六部书被称为“六经”。
2、孟子发挥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3、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他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
老子的思想蕴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庄子;主张天道和自然无为;齐物论;逍遥。
4、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重要特点。
李悝所著的《法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5、战国法家在政治实践中逐步形成重法、重术、重势的不同学派。
战国末期的韩非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
主张:主张中央集权;变法革新;严刑峻法,奖励耕战。
6、墨家的创始人是墨翟,墨家学说的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墨子提出非攻、尚贤等一系列主张。
这些主张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墨家的贡献主要表现在认识论和逻辑学方面。
7、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法家的法治思想——“以法治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墨家的兼爱、非攻——反对战争;平等博爱、热爱和平。
二、汉代儒学1、秦的“焚书坑儒”使儒学的发展进入低潮,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
2、对“焚书坑儒”的评价: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1)积极作用:“焚书坑儒”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有利于巩固刚刚建立的政权。
(2)消极影响(占主导地位):“焚书坑儒”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
儒学发展因此走入低潮。
3、罢黜百家的背景:大一统得到巩固;专制主义政体定型;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儒家思想发展历程
答案:(1)原因:儒家思想的二重性,即在维护封建礼教伦常的 同时,又有发展创新的特点,易于社会各阶层接受;董仲舒对儒 家学说的改造和发展;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的接纳 与强力推行。(任答2点即可) (2)差别: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王 守仁,主张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
则阙了一物道理。”王守仁认为:“心即理”, “知行合一”,
“致良知,为圣教第一要义。”
材料三: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
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
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
行。
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 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A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2011年北京卷文综14)文庙是中国古代官 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 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兴建, 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 地也相继出现。这一现象表明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
也夫木羲。治之《缘天人明保夫下也夷天犹。待留反以下 曳 臣访君对民之 ( 之录主君大 与》y为制è,君主,本。非,拖专(一名拉制民人异)(本之而大君思所实木臣想同能然分耶治,,。,治…民而…)贵分君;君—治与君轻—之臣臣)摘以,;自群共黄工曳宗。 材料二平史等论。
是对儒学的继承和批判
儒家思想被尊崇、长期盛而不衰的原因
①主要在于其思想适应时代的需求,特别适应 了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
②统治者的推崇。
③儒家思想有不竭的生命力,能不断吸收其他 思想的优秀成分,也能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进 行
儒家思想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发展历程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儒家思想是最为重要和影响深远的思想体系之一。
儒家思想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独特而有影响力的思想体系。
儒家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这是一个混乱动荡的时期,社会秩序崩溃,诸侯割据乱世。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在这个时候提出了他的思想,力图通过道德伦理来恢复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
孔子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主张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社会和谐。
在孔子之后,儒家的思想逐渐发展,形成了后来的儒家经典和学派。
其中最重要的是《论语》和《孟子》两部经典著作。
《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强调德行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成为后来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观点,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儒家思想。
随着时间的推移,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官方思想,并在政治、教育和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儒家强调家庭伦理和家族观念,提倡孝道和家族纽带的重要性。
这对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纪律非常关键。
其次,儒家思想对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儒家注重培养人的道德和智慧,提倡“学而优则仕”的理念,强调知识的力量和学术的重要性。
同时,儒家思想对政治有着重要的影响。
儒家提倡君主制度,主张君主应该具备德行和贤能,以德治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此外,儒家思想还对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的构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儒家强调追求道德美德和道德修养,提倡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观念,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总的来说,儒家思想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家庭伦理、教育与知识、政治和社会秩序的构建,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考历史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详情.doc
高考历史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详情高考历史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1)春秋创立-孔子提出仁,礼,主张以德治国,主张逐步改良。
(2)战国发展-孟子仁政,重民,反对苛政,保证农时,宽刑薄税。
(3)秦朝摧残-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由民间转入地下。
(4)西汉独尊-董仲舒改造,吸收法道,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成为封建社会的官方正统思想。
(5)宋朝系统-朱熹吸收佛道思想,将儒学发展为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实际是为封建纲常辩护。
儒学系统化,但也逐渐失去活力。
(6)明清受批-四书五经僵化了思想,李贽指责批判孔子,揭露道学虚伪;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提倡法制;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王夫之提出朴素辨证,发展的思想,主张革新。
(7)近代崩溃-在戊戌变法后开始受到批判,新学的传播,科举的结束都是对儒家的打击;新文化运动中彻底被批判,儒家失去了其主流地位;1949年后儒家受极左思潮影响,被当作封建糟粕完全否定。
(8)新的曙光- 新时期以来,儒学对东南亚,东亚等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高考历史中关于儒学发展的难点1、汉代新儒学和先秦儒学的区别与联系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继承、发展先秦儒学的基础上,最终取得统治思想的主流地位。
继承: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为新儒学所继承;发展: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能够取得统治思想的主流地位,主要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的理论,强调深化王权和等级名分,符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
同时,新儒学又增加了大一统思想,(博采众家之长)并融合了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的一些思想。
适应汉武帝时期的政治需要。
新儒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由此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2、程朱理学与陆王新学的异同(1)程朱理学和心学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
两者都是对儒家思想的发展,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两者的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儒家发展历程
儒家发展历程儒家发展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起源于古代中国的思想和文化传统。
以下是儒家发展的主要历程。
1.孔子时期:公元前551年至公元前479年,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他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个人责任,主张“仁德”、“礼治”,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2.弟子时期:孔子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他的思想。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包括子思、子夏、子张等。
他们致力于宣传和推广儒家的经典文化,强调家族社会道德伦理,以及政治家的职责和义务。
3.儒家经典形成时期:在战国时期,儒家经典逐渐形成。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记录了儒家的核心教义;《孟子》记录了孟子的言论和思想;《大学》、《中庸》则总结了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核心理念。
4.儒家与法家的对立:战国时期,法家和儒家是两大主要思想流派。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强调严厉的刑罚和法律规范,而儒家则主张以德治国,注重道德教化和公共道德观念的建立。
不可避免的,两派思想产生了对立和争论。
5.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1年至公元前87年,汉武帝是儒家思想在政治上的积极推动者。
他将儒家思想确立为国家的官方思想,通过推行儒家教育,任用儒家学者担任重要职位,以及培养和选拔儒家学者等方式来推广儒家。
6.东汉儒家的衰落:东汉时期(公元25年至220年),儒家的影响力逐渐衰落。
由于政治混乱和社会动荡,儒家思想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虽然在当时的政府中仍然存在官方的儒家学者,但他们的影响力已大不如前。
7.宋明理学的兴起:宋明时期(公元960年至1644年),儒家思想得到了重视和复兴。
理学家程朱理学成为主流思潮,强调以心学为基础的道德修养和天人合一的理论。
这一时期,儒家的思想和价值观再次得到了广泛推崇。
8.现代儒学的发展:近代以来,儒家思想经历了一系列变革和重新思考。
在现代,儒学主要聚焦于教育、道德和社会伦理的研究。
同时,一些儒学家也开始关注当代社会问题,提出了崭新的儒家观点和解决方案。
【史料及解析】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史料及解析】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儒家思想是的发展历程学习的重中之重,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可谓漫长,伴随着中国的整个古代社会。
1.儒家思想的形成(1)创始人——孔子①“仁”:即“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和谐人际关系。
②“礼”:即“克己复礼”按周礼矫正等级名分以求贵贱有序(保守的一面)。
③“为政以德”:以“礼”治国,要求爱惜民力,包含了民本思想。
④对鬼神敬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⑤教育方面贡献巨大,主张“有教无类”,创办私学,扩大了教育范围。
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孔子也被尊崇为“圣人”。
(2)奠基人——孟子①提出仁政学说,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
②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发展了孔子的民本思想。
③伦理道德观上,主张人性本善说;倡导“养浩然之气”的人格精神。
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被尊为“亚圣”。
(3)集大成者——荀子①继承儒家思想,主张以礼教治国,但又杂取百家,与孔孟思想并不完全一致。
②主张“性恶论”强调后天的教育。
③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董仲舒及其新儒学①地位: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也是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
他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糅合了阴阳家、法家、黄老之学对孔孟儒学加以改造而形成了新的儒学思想体系。
②内容:“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大一统”思想。
(2)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君主专制集权,因此汉武帝接受了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采纳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由此,儒学在政治上占据了统治地位,并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儒学也从此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3.宋明理学⑴理学的兴起:在三教合一的背景下,宋代儒学从佛、道中吸取有益内容,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的儒学体系,即理学。
它是儒、佛、道三家融合的产物,使儒学更为理论化、思辨化,是宋明时期儒学的主流。
儒家思想演变和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演变和发展历程儒家思想演变和发展历程(一)儒家思想形成——先秦春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他提出以“仁”为核心的学说,主张以仁爱之心处理人际关系。
在政治上把“德”“礼”作为首要的统治手段,要求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刑杀;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孔子晚年整理和编订的《诗经》《尚书》《礼》《易》《春秋》是中国封建社会儒学的“五经”。
战国: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说的代表。
他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立场出发,但也强调小农阶级利益。
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政在得民”的思想,同时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这种温和的政治主张,不能适应当时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需要。
荀子在政治思想上主张“礼法并施”的观点,自然观方面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观点,是当时生产力进步的反映,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特点:此时期儒家思想较为具体,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基础,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的治国原则;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新兴地主阶级冷遇。
(二)儒学惨遭摧残——秦朝秦朝虽已一统天下,但当时私学兴盛,百家争鸣,许多儒生、游士评议国政,造谣惑众,极不利于当时的国家一统、中央集权,秦始皇为了压制原来战国分裂割据时遗留的政治势力和思想影响,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实行野蛮的“焚书坑儒”政策,焚烧百家书籍,坑杀儒学之士,进一步确立法家学说的官学地位,实现学术思想的统一,以巩固秦政权。
特点:因为儒学不能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服务,统治者用政治权力强制干预和控制思想,儒学遭受毁灭性摧残。
(三)儒学独尊地位——汉代西汉:董仲舒成功地改造儒学,以儒学为基础,广采诸子百家之长,建立起新儒学,倡导“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宣扬“大一统”、“三纲五常”。
这时的儒家思想“内法外儒”,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儒家思想体系概述
(一)孔子
生活于“天下无道”之春秋乱世,孔子 主张只有施行全面的教化才能实现“天下有 道”。
孔子强调通过推行庶民教育,培养为师、 为政之德,恢复周代礼乐文教之制,使人人涵 养起恭、宽、敬、信、忠、厚、慈、惠、孝、 悌、恕、义的高洁品行,从而具备“仁人” 之心。
❖ 钱穆说:“孔子一生主在教”。( 钱穆.论语 新解[M].成都:巴蜀书社,1985: 3.)
❖ 古人言:“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1.坚持“有教无类”的原则,广泛招收门徒, 兴办私学,改革周代教育体制机制,为天下 培养君子士人。
(1)提出“有教无类”,中国最早提倡以民为 本的教育家。
(2)在教学内容方面,孔子没有放弃旧传统, 但却突出了其中的诗、书、礼、乐,把仁作 为教育的核心贯穿始终。
刘邦轻蔑儒生到“溲溺”于儒生帽子 的程度。但叔孙通、陆贾等儒生对儒学的 薪火相传。
❖ 《汉书·武帝纪》称:“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 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 犹多缺焉。孝武初立,卓然罢默百家,表章 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贤茂,与之立功。 兴太学。”
❖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 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汉书·董仲舒传》
礼乐则修,分义则明,举措则时,爱利则行,如是, 百姓贵之如帝,高之如天,亲之如父母,畏之如神 明,故赏不用而民劝,罚不用而威行,夫是之谓道 德之威。” 《荀子·强国》
“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荀子·礼论》
荀子认为虽然人性天生为恶,但并不是无法改变, 只要通过积虑、练习等理智的方法就能“化性起 伪”。故他得出结论称:“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 然而可化也;情也者,非吾所有也,然而可为也。”
❖ 在国家社会治理层面,提倡为政者需要培养 仁民爱物之心,置恒产,养恒心,以求兼善 天下。
总结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历程
总结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历程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
儒家思想以孔子为代表,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在整个古代历史中,儒家思想在政治、教育和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以下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的总结。
第一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221年)在这一时期,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和最重要的代表。
孔子强调道德伦理,主张以仁义为核心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
他提倡的中庸思想,强调的是保持稳定和中和的状态,避免过度和极端。
此外,其他儒家代表如孟子和荀子也提出了自己的思想观点,丰富和发展了儒家思想的内容。
第二阶段: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在秦汉时期,儒家思想受到了一定的打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了法家思想,将儒家思想排斥在外。
然而,到了汉朝,儒家思想又重新得到了重视和发展。
汉武帝在位期间采用了儒家思想,并将其作为国家的统治思想。
与此同时,儒家经典《易经》等也得到了重新整理和发扬。
一些儒家学者如董仲舒和穆天子,也继续发展儒家思想,提出了儒家的政治理论和社会伦理观点。
第三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在这一时期,由于政治动荡和社会混乱,儒家思想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佛教思想开始在中国传播,并对儒家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然而,儒家思想并没有被完全取代,仍然有一些儒家学者如王通和陶渊明继续发展和维护儒家思想的传统。
第四阶段:唐宋时期(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的鼎盛时期。
在这一时期,儒家思想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并且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发展。
儒家学者如孔颖达、程颢、程颐和朱熹等,继续深化和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一系列有关道德伦理、政治治理和教育理念的观点。
此外,儒家思想在这一时期还与道家、佛教等其他思想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融合,形成了“三教合一”的思想格局。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小陆老师整理
1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礼”的学说,主张以德治民。
2战国:孟子发展“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荀子:王道和仁义,礼法并施,君舟民水
3.秦朝:“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重创。
4 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5.魏晋南北朝: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了来自于佛教、道教的冲击。
6.唐宋:三教开始走向融合。
7.宋明:吸纳佛道思想,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程朱、陆王新儒学。
8.明清:李贽、黄顾王等思想家对儒学继承批判,反对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和唯物思想。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xx和早期儒学: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他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他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他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克已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万世师表”和“至圣”。
(2)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是儒家的两位代表人物。
孟子主张“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荀子主张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
荀子提出“性本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经过孟子、荀子的改造和发展,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从“无为”到“有为”: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但是,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
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他认为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国家的需要;要维护政治的统一,必须实行思想上的统一。
他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董仲舒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称为“三纲五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xx和早期儒学: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他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他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他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克已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万世师表”和“至圣”。
(2)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是儒家的两位代表人物。
孟子主张“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荀子主张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
荀子提出“性本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经过孟子、荀子的改造和发展,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从“无为”到“有为”: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但是,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
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他认为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国家的需要;要维护政治的统一,必须实行思想上的统一。
他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董仲舒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称为“三纲五常”。
它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对于扭转内外松驰的局势十分有利,汉武帝接受他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3)儒学成为正统:汉武帝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从汉武帝时起,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公元前136年,汉武帝正式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并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博士”。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设,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1学完经考试合格即可到政府任官。
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汉武帝还下令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此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xx(1)三教合一:汉武帝以后,儒学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发展;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势中国本土化;道教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
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唐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
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不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2)xx理学: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同时又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其中,北宋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朱熹成为最为突出,“理学”也称“程朱理学”。
“二程”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二程”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就是天理。
朱熹是理不集大成者,他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并指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二程”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
他们主张通过学习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
朱熹理认为,“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
“格物致知”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3)xx学:南宋时期,理学家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他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他的学说被称为“心学”。
明朝中期以后,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王阳明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是人心破坏所致,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
王阳明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
这一学派也称为“陆王心学”。
王阳明更多地吸取了佛教“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在认识论上,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学说。
他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但往往被私欲侵我蚀,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
他的知行合一,是说知和行都产生于心,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并不能科学地说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明朝中期以后,2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
宋明理学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1)xx的离经叛道:明朝后期,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
道学家(儒家中以正统自居的理学家,他们把儒家经典鼓吹成神圣不可侵犯的经典理论,一些貌似圣贤而实际品质恶劣的人以此为幌子)为抬高自己,把孔子奉为“扶天纲、立地纪”的神圣。
李贽目睹了官场的污浊和道学家的伪善,形成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
他自称为异端,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
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认为是非标准应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
他批判道学家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认为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人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
李贽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2)xx对君主专制的抨击:黄宗羲是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
他从明亡的历史中看到了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尖锐地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他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
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xx提倡经世致用:著名思想家顾炎武也生活在明末清初。
面对日益加剧的社会危机,他放弃科举,开始探索挽救国家危亡的途径。
他重视对实际情况的了解,形成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他主张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他经过实地考察写成了巨著《天国郡国利病书》,记述了山川形势、物产风欲、民生利弊,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顾炎武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4)xx的唯物思想:与黄宗羲、顾炎武同时代的王夫之,继续和发展了前代思想家的唯物思想。
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
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
他还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的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与xx有关的成语故事■尽善尽美:形容好到极点,毫无缺陷。
孔子在齐国,有机会欣赏到他认为最美妙的音乐《韶》,谓其"尽善矣,又尽美也!"而后大受感动,一连好多天老是想着它,吃肉也没有味道了。
三月不知肉味,原是形容孔子对于音乐入迷的情况。
后人却借它来形容贫穷,真是怪哉。
■侃侃而谈:不慌不忙地谈着在周代的等级制度中,孔子的地位相当于下大夫。
孔子是个一举一动都力求合乎周礼的人。
他见人说人话,3见鬼说鬼话。
在家乡,他显得温和恭顺,好像不会说话;在朝见场合,却长于谈论,有些谨慎罢了;在朝廷上,国君不在之时,他与同级官员说话,侃侃而谈,理直气壮;同上级说话,和颜悦色;君主来了,既恭敬而又不安,非常之小心。
■不舍昼夜:表示时间不停地流逝之意。
孔子的时间观念强,曾对着河流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意思是:光阴一去不复返啊!就如河水这样昼夜不停地奔流吧!时间如流水,一定要珍惜。
孔子之所以青史留名,是因为他懂得:时间就是财富啊!■道不拾遗:形容社会风气道德良好。
孔子在鲁国当了几任官,他在任之时,鲁国政治有了极大改良:卖东西不讨价还价;掉了东西不必惊慌,老百姓都有自已的人格,不肯拾起收为已有。
■登堂入室:表示已达到一定的程度或是已得到老师专授指点。
孔子的弟子子路,为人刚勇,一日在孔家弹瑟,瑟声中带有杀气,犯了孔子的大忌--仁。
孔子自然不喜欢,又不便发作,就不满道:"子路弹瑟的本领已经登上厅堂,但尚未能进入内室。
他为何要在我家弹瑟啊?无聊!"孔子的众弟子一听老夫子对子路不满,马上就改变对子路的看法和态度,越来越鄙视他。
两个启示:在别人家里最好安份些;对于头儿,要懂得投其所好才是啊!■道听途说: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涂同途)意为:从道路上听来一些没有根据的话,就在道路上不负责任地传播,这种道德作风是要不得的。
有很多类似的玩艺,被人一本正经地转来转去,实际上这些谣言里漏洞百出,只要自己稍微认真想一想、查一查,就能够看出其中的谎言成分,然而很多人却信以为真,乐此不疲。
是我们自己太脆弱太轻信还是网络里情绪的煽动太容易?要警惕啊!■发愤忘食:形容学习努力,工作勤奋。
楚国某县尹问孔子弟子,请他谈谈对孔子的看法,弟子木讷小心,一言不发,县尹只得怏怏而回。
孔子得知后,很不高兴,怨道:你为什么不说:我的老师是个发愤忘食,乐而忘忧的好学者啊!弟子一听马上明白,愧道:"老师,是我糊涂啊,现在我终于明白了。
今后若有人再问我,我必遵师嘱答之。
"孔子一听舒服,欣然笑道:"好,好,好。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可孔夫子都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吹一把,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啊!■鸣鼓而攻:形容声讨犯罪的人。
孔子弟子冉求在朝中干活,准备试行新法,向孔子请教,孔子刚好是站在保守一边,于是气愤无比,把冉求骂个狗血淋头,冉求一再坚持自已的改革,于是孔子对众徒发出追杀令:冉求不是我的门徒,你们一起向他攻击吧!"[[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