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产与环境教案
植物生产与环境单元6任务二教案
××××××××教案(首页)授课题目任务2 植物生产的温度调控目的要求知识目标:1.理解土壤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熟悉气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3.了解植物的感温性和植物的温周期现象。
能力目标:1.能正确地进行出一般条件下温度调控。
2.能正确地进行设施环境条件下的温度调控。
教学重点、难点1.土壤温度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重点)。
2.气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重点)。
3.一般条件下土壤温度与气温的调控技术(重点、难点)。
4.设施条件下土壤温度与气温的调控技术(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1.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展示相关资料、图片、例题及习题。
2.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综合应用。
教学安排8课时1.课堂互动(4学时)2.实践活动(4学时)××××××××教案教学过程设计(4课时)引言:上一任务我们学习了土壤温度、空气温度的变化规律。
了解了植物生产中常见的温度指标?他们对植物生长发育有何影响呢?[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土壤温度、空气温度怎样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呢?植物对温度的变化表现出什么样的适应性?生产中怎样进行温度的调控?这就是我们本任务要学习的内容。
[二] 新课讲解1.温度与植物生长发育(1)植物的周期性变温①植物的感温性。
概念:植物感温性是指植物长期适应环境温度的规律性变化,形成其生长发育对温度的感应特性。
规律:大多数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一定时期的较高温度。
如水稻的感温性,晚稻强于中稻,中稻强于早稻。
②植物的温周期现象。
概念:植物的温周期现象是指在自然条件下气温呈周期性变化,许多植物适应温度的这种节律性变化,并通过遗传成为其生物学特性的现象。
规律:植物温周期现象主要是指日温周期现象。
如热带植物适应于昼夜温度高,振幅小的日温周期,而温带植物则适应于昼温较高,夜温较低,振幅大的日温周期。
植物生产与环境单元4任务一教案 (1)
××××××××教案(首页)授课题目任务1 植物生产的水分条件目的要求知识目标:1.熟悉空气湿度的表示方法及变化规律。
2.了解水汽凝结条件,熟悉水汽凝结物。
3.了解降水成因,熟悉降水表示方法和种类。
4.了解土壤水分蒸发的三个阶段。
能力目标:1.能收集当地降水量资料。
2.能正确进行空气湿度的观测。
教学重点、难点1.空气湿度及其变化规律(重点、难点)。
2.主要水汽凝结物(重点)。
3.降水的表示方法(重点)。
4.降水的种类(重点)。
教学方法1.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展示相关资料、图片、例题及习题。
2.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综合应用。
教学安排6课时1.课堂互动(2学时)2.实践活动(4学时)××××××××教案教学过程设计(4课时)引言:同学们,我们前面学过了土壤水分的有关知识,请回顾一下土壤水分的形态与表示方法。
本单元主要讲述的是大气水分。
[一]导入新课植物生长需求的水分包括地下部分的土壤水分和地上部分的大气水分。
土壤水分主要依赖于自然降水和灌溉。
大气中水分的存在形式有气态、液态和固态;多数情况下,水分是以气态存在于大气中。
[二] 新课讲解1.大气水分(1)空气湿度空气湿度是表示空气中水汽含量(即空气潮湿程度)的物理量。
①空气湿度的表示方法。
常用的表示方法有:一是水汽压(e)。
大气中水汽所产生的分压称为水汽压。
常用单位为百帕(hPa)表示。
二是绝对湿度(a)。
单位容积空气中所含水汽的质量称为绝对湿度,实际上就是空气中水汽的密度,单位为g/cm3或g/m3。
三是相对湿度(r)。
是指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即:r=e/E×100%。
四是饱和差(d)。
是指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水汽压和实际水汽压之差,即:d =E-e。
植物生产与环境教案
教学计划一、讲授的主要内容讲授植物基础知识、植物生产与光、植物生产与温度、植物生产与水、植物生产与土壤、植物生产与营养、植物生产与气候等与植物生长有关的环境因素。
二、教学安排理论授课150学时,其中集中面授辅导20学时,自学130学时。
技能60学时,由学员在工作中进行,教师在网上答疑或电话答疑。
三、授课计划讲义目录第一章植物基础知识...............................2第二章植物生产与光...............................6第三章植物生产与温度.............................8第四章植物生产与水...............................11第五章植物生产与土壤.............................13第六章植物生产与营养.............................15第七章植物生产与气候.............................18讲义内容主要讲授植物生产发育和遗传变异基础知识;光、温、水、土、肥等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及调控;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环境与现实农业可持续发展。
讲授以够用为原则,力求通俗易懂,深浅适宜。
培养学员的实践与技能。
第一章植物基础知识第一节植物的形态与功能教学重点:◆根、茎、叶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
教学难点:◆营养器官的解剖结构在不同类型植物上的表现和差异。
一、根的形态与功能(一)根的形态1.根的发生种子萌发时,胚根先突破种皮向地生长,便形成根。
2.根的种类主根、侧根、不定根。
主根和侧根为定根。
3.根系一株植物所有根的总体叫根系。
根系可分为直根系和须根系。
直根系:主根明显发达,较各级侧根粗壮,能明显区别出主根和侧根的根系。
须根系:主根不发达或早期停止生长,由茎的基部生出的不定根组成的根系。
4.根系分布根系在土壤中分布很深很广。
高中生物植物生产与环境《提高植物光能利用率的途径》教案设计
第三节提高植物光能利用率的途径教学重点:◆经济产量、叶面积系数、光能利用率等基本概念。
◆光能利用率不高的原因及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径。
教学难点:◆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径。
一、植物的光合性能与产量(一)作物的产量构成因素决定作物产量的因素是:叶面积、光合强度、光合时间、呼吸消耗和经济系数。
1.光合面积光合面积是指植物的绿色面积,通常以叶面积系数来表示叶面积的大小。
在一定范围内,叶面积越大,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质越多,产量也就越高。
2.光合时间适当延长光合作用的时间,可以提高作物产量。
当前主要是采取选用中晚熟品种、间作套种、育苗移栽、地膜覆盖等措施,使作物能更有效地利用生长季节,达到延长光光时间的目的。
(二)作物光能利用率目前作物的光能利用率普遍不高。
据测算,只有0.5%~1%的辐射能用于光合作用。
低产田作物对光能利用率只有0.1%~0.2%,而丰产田对光能的利用率也只有3%左右。
(三)作物群体对光能的利用作物群体比个体更能充分利用光能。
在群体的结构中,叶片彼此交错排列、多层分布,使各层叶片的透射光可以反复地被吸收利用。
二、提高植物光能利用率的途径(一)植物对光能利用率不高的原因当前作物对光能利用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是:1.漏光植物的幼苗期,叶面积小,大部分阳光直射到地面上而损失掉2.受光饱和现象的限制光照度超过光饱和点以上的部分,植物就不能吸收利用,植物的光能利用率就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下降。
3.环境条件及作物本身生理状况的影响自然干旱、缺肥、CO2浓度过低、温度过低或过高,以及作物本身生长发育不良,受病虫危害等,都会影响作物对光能的利用。
(二)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的途径1.选育光能利用率高的品种光能利用率高的品种特征是:矮秆抗倒伏,叶片分布较为合理,叶片较短并直立,生育期较短,耐阴性强,适于密植。
2.合理密植合理密植是提高作物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只有合理密植,增大绿叶面积,以截获更多的太阳光,提高作物群体对光能的利用率,同时还能充分地利用地力。
高中生物植物生产与环境《土壤的基本性质》教案设计
第二节土壤的基本性质教学重点:◆土壤结构的类型。
◆土壤团粒结构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及创造土壤团粒结构的农业措施。
◆土壤酸碱性及其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
◆土壤耕性的判断与改良。
教学难点:◆土壤结构的类型与特点。
◆土壤胶体。
土壤物理性质包括土壤孔隙性、土壤结构性、土壤物理机械性和土壤耕性等,土壤化学性质包括土壤保肥性、土壤供肥性、土壤酸碱性、土壤缓冲性等。
一、土壤孔隙性与结构性(一)土壤孔隙性1.概念土壤孔隙性是指土壤孔隙的数量、大小、比例和性质的总称。
2.土壤密度土壤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土粒(不包括粒间孔隙)的烘干土重量,单位是gcm-3或tm-3。
一般情况下,把土壤的密度视为常数,即为2.65 gcm-3。
3.土壤容重土壤容重是指在田间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土壤(包括粒间孔隙)的烘干土重量,单位也是gcm-3或tm-3。
4.土壤孔隙度土壤孔隙度是指单位体积土壤中孔隙体积占土壤总体积的百分数。
实际工作中,可根据土壤密度和容重计算得出。
土壤孔隙度的变幅一般在30%~60%之间,适宜的孔隙度为50%~60%。
土壤孔隙度(%)= (密度容重-1)⨯100 5.土壤孔隙类型 根据土壤孔隙的通透性和持水能力,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如表所示。
土壤孔隙类型及性质6.土壤孔隙性与植物生长的关系适宜于植物生长发育的耕作层土壤孔隙状况为:总孔隙度为50%~56%,通气孔隙度在10%以上,如能达到15%~20%更好,毛管孔隙度与非毛管孔隙度之比为2:1为宜,无效孔隙度要求尽量低。
对于植物生长发育而言,在同一土体内孔隙的垂直分布应为“上虚下实”。
(二)土壤结构性1.概念 土壤中的土粒,一般不呈单粒状态存在(沙土例外),而是相互胶结成各种形状和大小不一的土团存在于土壤中,这种土团称为结构体或团聚体。
土壤结构性是指土壤结构体的种类、数量及其在土壤中的排列方式等状况。
2.土壤结构体的类型及特性 按照结构体的大小、形状和发育程度可分为以下几类。
植物生产与环境教案全本
植物生产与环境教案全本第一节: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教学目标:1.了解植物对不同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2.掌握植物对光、温度、水分等因素的适应机制;3.认识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
教学内容:1.植物对光线的适应性;2.植物对温度的适应性;3.植物对水分的适应性;4.植物对其他环境因素的适应性。
教学步骤:1.引入:老师带领学生观察校园中的植物,讨论它们的生长环境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2.导入: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不同环境中的植物,引导学生思考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机制;3.知识讲解:讲解植物对光、温度、水分等因素的适应机制,并给出实例;4.实验展示:进行植物光合作用实验,观察植物对光线的反应;5.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植物对其他环境因素的适应能力,并汇报讨论结果;6.总结:总结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并提出自己的思考和问题;7.提问:提出一些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的兴趣;8.作业布置: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找关于植物的适应性的资料,并整理成报告。
第二节:人类活动对植物生产的影响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活动对植物生产的影响;2.认识到环境污染对植物生产的危害;3.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内容:1.植物生产的重要性;2.人类活动对植物生产的影响;3.环境污染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危害;4.保护环境的方法和重要性。
教学步骤:1.引入: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植物生产情况,引起学生对植物生产的重视;2.知识讲解:讲解人类活动对植物生产的影响,包括砍伐森林、过度放牧、土地开垦等;3.实例分析:通过具体实例分析环境污染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4.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保护环境,提出具体的方法和措施;5.总结:总结人类活动对植物生产的影响,并强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6.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环境保护活动;7.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如何保护环境的文章。
第三节:植物与环境的平衡关系教学目标:1.了解植物与环境的平衡关系;2.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所带来的影响;3.强化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植物生产与环境教案
植物生产与环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2)掌握土壤、水分、光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3)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植物生长环境的影响因素;(2)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学生对植物生产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2)土壤、水分、光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3)植物适应环境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植物对不同生长环境的具体适应策略;(2)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植物生长环境的相关资料;(2)实验器材及实验用品。
2. 学生准备:(1)预习植物生长环境的相关知识;(2)分组准备实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生长环境;(2)提问:“你们知道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条件吗?”2. 自主学习(1)学生根据预习内容,总结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2)教师点评并补充。
3. 课堂探究(1)教师提出探究问题:“土壤、水分、光照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4. 知识拓展(1)教师介绍植物适应环境的能力,举例说明;(2)学生讨论: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3)布置作业。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2. 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及观察记录的准确性;3. 学生对植物生长环境知识的掌握程度;4. 学生对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运用。
六、教学内容1. 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了解土壤的组成、性质以及土壤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2. 水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掌握水分的吸收、运输和利用过程,了解水分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最新中职植物生产与环境教案:植物的光合作用种植
植物的光合作用一、教材分析与处理(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科研成果都是后人继承前人的经验,又经过多次的实践,探索和研究才获得的。
光合作用的发现也不例外,它的发现历经科学家们二百多年的探索,渗透着科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光合作用是学生在学习了植物形态结构之后,进一步探索植物生理奥妙而至关重要的一课。
同时,在《植物生产与环境》中也占有相当的比重,因此,本节知识既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又是《植物生产与环境》这门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光合作用现象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加之初中生物教材对光合作用的阐述,使学生能够很容易地掌握光合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而光合作用如何进行物质和能量的转化.环境因素影响光合作用的进行以及如何将光合作用理论用于指导农业生产和生活实际将是学生比较困惑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正是北方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更是指导实际生产问题的主要理论依据。
(二)、教材的处理这节课共分二课时学习。
初中生物课对叶绿体的结构已经有过一些阐述,这些为第一课时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为此将教学内容组合为:1、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反应式;2、光合作用的意义;3、光合作用的过程。
第二课时,学生参与总结光合作用的产物的形成,并归纳验证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环境因素,选择有代表性的实例进行讲解,启发诱导学生发现规律,形成方法,同时感悟生物与生活的和谐与统一。
(三)、教学目标及确定目标的依据这节课教学目标重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科学实验的基本思路及科学家对真理的执着追求的精神,学会通过实验验证真理。
通过光合作用的意义教学,使学生在理解绿色植物在维护环境稳定中的作用,理解光合作用产物对人的生活和生产的意义。
在此基础上,增强学生关心、爱护绿色植物,关心发展农业的意义,从而对学生进行生命科学和价值观的教育。
1、知识目标:(1)、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史及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
(2)、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及意义。
(3)、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
植物生产与环境教案(全本)
目录绪论 2第1章植物体的结构与功能5----24 第2章植物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25----32 第3章植物生产与土壤培肥32----46 第4章植物生产与科学用水47----53 第5章植物生产与温度调控54----58 第6章植物生产与光能利用59----64 第7章植物生产与合理施肥65----78 第8章植物生产与农业气象79----84绪论教学目标:◆掌握:植物生产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植物生产的特点。
◆理解:环境条件对植物生产的重要性。
◆了解: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植物生产在我国农业及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植物生产的特点。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方法:理论讲授教学过程:一、由学生讨论对农业的认识导入新课二、新授Ⅰ、植物生产在我国农业及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一)人民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人们生活消耗的粮食、水果、蔬菜几乎全部来自于植物生产;服装原料80%来自于植物生产。
(二)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植物生产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
我国40%的工业原料、70%的轻工业原料来源于植物生产。
(三)农业的基础产业畜牧业、渔业、林业等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植物生产。
(四)农业现代化的组成部门植物生产是农业的基础,没有现代化的植物生产,就没有现代化的农业。
Ⅱ、植物生产的特点植物生产是以植物为对象,以自然环境条件为基础,以人工调控为手段,以社会经济效益为目标的社会性产业。
与其他社会物质生产相比,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一)系统的复杂性植物生产是一个有序列、有结构的系统,受自然和人为的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它是由各个生产环节所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
(二)技术的实用性植物生产是把生命科学、农业科学的基础理论转化为实际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力。
主要研究解决植物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其技术必须具有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力争做到简便易行,省时省工,经济安全。
(三)生产的连续性植物生产的每个周期内,各个环节之间相互联系,互不分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续,是一个不断循环的周年性产业。
植物生产与环境教案3
第3章植物生产与土壤培肥教学目标:◆掌握:土壤、土壤肥力、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土壤通气性、土壤胶体、土壤保肥性、土壤供肥性、土壤缓冲性、土壤空隙性、土壤结构、土壤耕性等基本概念;土壤的基本组成及各组分的特性。
◆理解:不同质地的农业生产特性;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及作用;土壤基本性质及对肥力的影响。
◆了解:土壤退化、污染和低产田的改良与开发。
◆学会:土壤样品的采集;土壤含水量与田间技术。
教学时数:18学时教学方法:理论讲授12学时、技能训练6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土壤的基本组成教学重点:◆土壤的基本组成。
◆土壤质地的类型及质地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及作用。
◆土壤通气性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教学难点:◆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及作用。
◆土壤矿物质。
一、土壤、土壤肥力概念1.土壤概念土壤即指覆盖在地球陆地表面上的,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
自然土壤:自然界尚未开垦种植的土壤。
农业土壤:而在自然土壤基础上,人类开垦耕种和培育的土壤。
2.土壤肥力的概念土壤肥力是指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土壤不断地供给和调节植物所必需的水、肥、气、热等物质和能量的能力。
3.土壤的组成自然界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土壤固相)、土壤水分(液相)和土壤空气(气相)三相物质组成的。
二、土壤矿物质(一)土壤矿物质的组成土壤矿物质是岩石矿物质的风化产物,其颗粒大小差别很大。
通常肉眼可见的大颗粒多是破碎的原生矿物,而细小的土粒则是经过化学风化作用改造形成的次生黏土矿物。
原生矿物是在风化过程中没有改变化学组成而遗留在土壤中的一类矿物,主要有石英、长石、云母、辉石、角闪石、橄榄石等。
次生矿物是原生矿物在风化和成土作用下,重新形成的一类矿物,主要有高岭石、蒙脱石、伊利石等次生铝硅酸盐矿物和铁、铝、硅等氧化物或含水氧化物(如三水铝石)。
(二)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种粒级的配合和组合状况称为土壤质地,即土壤沙黏程度。
土壤质地可划分为三、土壤生物和有机质(一)土壤生物土壤生物包括土壤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植物生产与环境教案(第2章)
植物生产与环境教案(第2章)第2章植物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教学目标:◆掌握:种子萌发的过程及影响条件;植物激素特点与应用。
◆理解:植物生长的相关性;成花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了解:生长与发育的概念及相互关系;人工控制环境条件的方法。
◆学会:快速测定种子生命力的方法。
教学时数:8学时教学方法:理论讲授教学内容:第一节植物的生长发育与环境教学重点:◆种子的萌发过程及影响条件。
◆植物生长的相关性。
教学难点:◆温度与光照对开花的影响,成花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第1-2教时教学过程:一、复习1、列表说明胚珠发育及胚囊的形成过程。
2、列表说明受精后花各个部分的变化。
导入新课二、新授Ⅰ、植物的生长发育生长和发育的概念在植物的一生中,有两种基本生命现象,即生长和发育。
生长是指植物在体积和重量上的增加,是一个不可逆的量变过程。
生长是通过细胞分裂、伸长来体现的。
发育是指植物的形态、结构和机能上发生的质的变化过程。
发育表现为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形成。
生长和发育的关系区别:生长是植物生命过程的量变过程;而发育是植物生命过程的质变过程。
联系:在植物生活周期中,生长和发育是交织在一起的,二者互相依存不可分割,具有密切的“互为基础”关系。
植物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1.概念植物的生长发育又可分为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一般以花芽分化为界限。
营养生长:植物的营养器官根、茎、叶等的生长称为营养生长,它是指以分化、形成营养器官为主的生长。
生殖生长:植物的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等的生长称为生殖生长,它是指以分化、形成生殖器官为主的生长。
2.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关系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具有密切关系。
营养生长是植物转向生殖生长的必要准备。
二者也存在矛盾,即如果营养生长过旺,必然影响生殖生长,造成植物生长不协调;反之,营养生长不良也会影响生殖生长。
只有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才最理想。
Ⅱ、种子的萌发与环境植物学中的种子是指胚珠受精后发育而成的有性生殖器官。
植物生产与环境教案全集
一、教案名称:植物生长与环境的相互关系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
(2)培养学生了解环境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3)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环保意识。
2. 教学重点: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环境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3. 教学难点: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具体影响。
4. 教学准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5.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生长环境。
(2)新课导入:讲解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如光照、水分、土壤等。
(3)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4)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环境变化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5)总结:强调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
二、教案名称:植物的光合作用与生态环境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基本原理。
(2)培养学生了解光合作用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3)引导学生思考光合作用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教学重点:光合作用的基本原理,光合作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 教学难点:光合作用的具体过程。
4. 教学准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5.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光合作用。
(2)新课导入:讲解光合作用的基本原理,如公式、过程等。
(3)案例分析:分析光合作用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4)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光合作用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5)总结:强调光合作用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
三、教案名称:植物的呼吸作用与生态环境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呼吸作用的基本原理。
(2)培养学生了解呼吸作用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3)引导学生思考呼吸作用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教学重点:呼吸作用的基本原理,呼吸作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 教学难点:呼吸作用的具体过程。
4. 教学准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5.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呼吸作用。
(2)新课导入:讲解呼吸作用的基本原理,如公式、过程等。
植物生产与环境教案
第5章植物生产与温度调控教学目标:◆掌握:土壤热特性、土壤温度与空气温度的变化规律;三基点温度、农业界限温度、积温和有效积温等的概念。
◆理解:土壤、空气温度的调控技术。
◆了解:温度与植物生长发育的关系。
◆学会:土壤温度、空气温度的测定。
教学时数:8学时教学方法:理论讲授6学时、技能训练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植物生产的温度环境教学重点:◆土壤热特性。
◆土壤温度、空气温度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大气中的逆温。
一、土壤温度(一)土壤的热特性1.土壤热容量土壤热容量可分为质量热容量和容积热容量。
当不同的土壤吸收或放出相同热量时,热容量越大的土壤,其升温或降温的数值越小;反之,热容量越小的土壤,其温度变化就越大。
2.土壤导热率土壤导热率高的土壤,热量易于在上下层间传导,地表土温的变化较小;相反,导热率低的土壤,地表土温的变化较大。
(二)土壤温度的变化1.土壤温度的日变化温度日较差是指一日内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之差。
在正常天气条件下,一日内土壤表面最高温度出现在13:00时左右,最低温度出现在日出之前,土壤表面温度的日较差较大。
2.土壤温度的年变化一年中,土壤表面月平均温度最高值出现在7~8月,最低值出现在1~2月。
3.土壤温度的垂直分布一天中土壤温度的垂直分布一般分为日射型、辐射型、上午转变型和傍晚转变型等4种类型。
一年中土壤温度的垂直变化可分为放热型(冬季,相当于辐射型),受热型(夏季,相当于日射型)和过渡型(春季和秋季,相当于上午转变型和傍晚转变型)。
(三)影响土壤温度变化的因素影响土壤温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太阳辐射,除此之外,土壤湿度等因素也影响着土壤温度变化。
1.土壤湿度潮湿土壤与干燥土壤相比,地面土壤温度的日变幅和年变幅较小,最高、最低温度出现时间较迟。
2.土壤颜色土壤颜色可改变地面辐射差额,故深色土壤白天温度高,日较差大,浅色土壤白天温度较低,日较差较小。
3.土壤质地土壤温度的变化幅度以沙土最大,壤土次之,黏土最小。
《植物生产与环境》(第三版) 教案---单元一任务1 植物生长与植物生产
授课题目任务1植物生长与植物生产目的要求知识目标:1. 理解植物生长和发育有关概念。
2. 了解植物生长的周期性和相关性。
3. 了解植物的极性、再生、休眠和衰老等现象。
4. 熟悉植物的春化作用、光周期现象、花芽分化等生理作用。
5. 了解植物生产的特点和作用。
能力目标:1.掌握植物的春化作用、光周期现象等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2.熟悉农业生产与现代农业生产的基本调查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1.植物生长的周期性和相关性(重点)。
2.植物的春化作用、光周期现象、花芽分化(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1.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展示相关资料、图片、例题及习题。
2.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综合应用。
教学过程:引言:同学们,你能说出当地种植的植物有哪些吗?[一]导入新课提出引导性问题:刚才大家说出了很多植物的名称,大家看看这些图片,哪些是你认识的植物,试着说出植物名称。
[二]新课讲解1.植物的生长(1)植物的生长和发育生长是指由于细胞分裂和伸长引起的植物体积和质量上的不可逆增加,如根、茎、叶的生长等。
发育是指在植物生活史中,细胞的生长和分化成为执行各种不同功能组织与器官的过程,也称形态建成,如花芽分化、幼穗分化等。
(2)植物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植物的营养生长是指根、茎、叶等营养器官的生长;植物的生殖生长是指花、果实、种子等生殖器官的生长。
花芽开始分化(穗分化)是生殖生长开始的标志。
2.植物生长的周期性植物生长的周期性主要包括生长大周期、昼夜周期、季节周期、再生作用等。
(1)植物的生长大周期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形成了“慢——快——慢”的规律。
以一年生植物的株高对生长时间作图,所得到的生长曲线呈“S”形。
(2)植物生长的昼夜周期性植物的生长速率随昼夜温度变化而发生有规律变化的现象称为植物生长的昼夜周期性或温周期性。
(3)植物生长的季节周期性是指植物生长在一年四季中随季节的变化而呈现一定的周期性规律。
如温带树木的生长,随着季节的更替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
植物生产与环境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植物生产与环境教案课时安排:45分钟适用年级:五年级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2. 掌握植物与环境的关系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教学重点:1. 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2. 植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难点:1. 植物生长的非生物因素2. 植物生长的生物因素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植物样本3. 观察记录表二、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植物,提问:你们知道植物生长需要什么条件吗?Step 2: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包括水分、阳光、空气、土壤等。
2. 讲解植物与环境的关系,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Step 3:案例分析(10分钟)1. 出示植物样本,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其生长环境。
Step 4:实践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实验,记录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情况。
2. 学生将实验结果填写在观察记录表上。
1. 学生分享实践活动中的发现和感悟。
三、作业布置2. 选择一种植物,观察其生长过程,记录并分析其与环境的关系。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了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和植物与环境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也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五、课后评价1.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观察记录表填写完整,小论文内容充实。
2. 学生课堂表现:积极参与讨论,主动分享发现。
3. 学生实践能力:能独立完成观察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六、教学内容拓展Step 1:引入新的概念(5分钟)1. 讲解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2. 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
3. 生物因素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Step 2:案例分析(10分钟)1. 出示不同植物样本,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其生长环境。
Step 3:实践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实验,记录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情况。
植物生产与环境教案说课稿
《土壤退化、土壤污染及其防治》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植物生产与环境》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农科类专业教材,是学生进入农林专业课以来所学的第一本专业教科书。
《土壤退化、土壤污染及其防治》是第三章最后一节的内容。
土壤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最广泛、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也是不可代替的有限的自然资源。
因此合理利用、珍惜、保护土壤资源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它对前面第二章和后面第四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①了解我国土壤沙化、流失、潜育化、污染的情况②掌握土壤沙化、流失、潜育化、污染的防治方法③培养学生根据区域特点综合开发利用土壤资源的实践能力能力目标:为满足学生实际应用的需要,教师巧设练习,培养学生①由书本知识升华为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②关注并合理利用身边的土壤资源,设计出理想的农业生态体系,提高经济效益。
德育目标:通过学习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教学重点:1.土壤沙化、流失、潜育化、污染的防治方法。
2.本地土壤资源的治理与保护。
4、教学难点:本地土壤资源的治理与保护;土壤污染的防治方法。
二、教法分析:为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拟使用以下教学方法问题法:教师根据本节课内容巧设问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合作探究:让学生积极参与各个环节的讨论与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讲授法; 教师对重点、难点进行必要的点拨,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拓展法:使用与内容相关的资料,反复强化,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三、学法分析:①看看―――说说―――做做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以上环节的活动来调动学生的自主性,活跃学习气氛,这样枯燥的专业理论知识才能轻松的转化为实践技能。
②人人参与,互动训练职教学生基础知识偏差,操作技能较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内容安排一学时完成,基本步骤分八项,我主要采用五大版块的形式进行教学。
幼儿园绿色家园:植物种植与环保教育活动方案
幼儿园绿色家园:植物种植与环保教育活动方案一、概述在当今社会,环保意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幼儿园作为孩子们接受教育的重要阶段,环保教育的开展至关重要。
幼儿园绿色家园计划将植物种植与环保教育有机结合,旨在通过实际行动,引导幼儿关注环境保护,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二、活动方案1. 观察植物生长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帮助幼儿了解植物对环境的重要性,启发他们对自然界的好奇心。
可以选择易于生长且观察效果明显的植物,如豌豆、向日葵等,让幼儿亲身参与浇水、施肥等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植物的成长过程。
2. 垃圾分类与回收利用在植物种植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幼儿进行垃圾分类,让他们意识到可回收资源和有害垃圾的区别,并引导他们将垃圾进行合理的分类与回收利用。
通过这一活动,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和实际行动能力。
3. 制作花盆、护树牌等环保手工艺品利用废旧材料,教导幼儿制作花盆、护树牌等环保手工艺品,让他们亲身体验废物再利用的过程,从而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创造力。
4. 参观植物园或农场组织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参观植物园或农场,让他们近距离接触各种植物,并了解植物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引导他们在参观过程中留意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让环保教育融入到实地参观中。
5. 制定“绿色家园守护者”计划通过制定“绿色家园守护者”计划,让幼儿们自觉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的环境。
可以组织一些小型的环保行动,如清洁校园、植树造林等,让幼儿亲身实践环保行动,提升他们的环保意识和态度。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幼儿园绿色家园计划是一个很好的环保教育方案,通过植物种植与环保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让幼儿从小树立环保意识,培养环保责任感。
这一方案既能丰富幼儿的课外生活,又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环保意识,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
四、总结幼儿园绿色家园计划以植物种植为载体,引导幼儿关注自然,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通过观察植物生长、垃圾分类、制作环保手工艺品、参观植物园、制定环保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活动,让幼儿在参与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为构建绿色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
教学目标:
◆掌握:植物生产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植物生产的特点。
◆理解:环境条件对植物生产的重要性。
◆了解: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植物生产在我国农业及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植物生产的特点。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方法:理论讲授
教学过程:
一、由学生讨论对农业的认识导入新课
二、新授
Ⅰ、植物生产在我国农业及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人民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人们生活消耗的粮食、水果、蔬菜几乎全部来自于植物生产;服装原料80%来自于植物生产。
(二)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
植物生产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
我国40%的工业原料、70%的轻工业原料来源于植物生产。
(三)农业的基础产业
畜牧业、渔业、林业等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植物生产。
(四)农业现代化的组成部门
植物生产是农业的基础,没有现代化的植物生产,就没有现代化的农业。
Ⅱ、植物生产的特点
植物生产是以植物为对象,以自然环境条件为基础,以人工调控为手段,以社会经济效益为目标的社会性产业。
与其他社会物质生产相比,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一)系统的复杂性
植物生产是一个有序列、有结构的系统,受自然和人为的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它是由各个生产环节所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
(二)技术的实用性
植物生产是把生命科学、农业科学的基础理论转化为实际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力。
主要研
究解决植物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其技术必须具有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力争做到简便易行,省时省工,经济安全。
(三)生产的连续性
植物生产的每个周期内,各个环节之间相互联系,互不分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续,是一个不断循环的周年性产业。
(四)植物生长的个体生命周期性
植物生长发育过程形成了显著的季节性、有序性和周期性。
(五)明显的季节性
植物生产依赖于大自然的周期变化,不可避免地受到季节的强烈影响。
(六)严格的地域性
地区不同,其纬度、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水利等自然条件不同,其社会经济、生产条件、技术水平等也有差异,从而构成了植物生产的地域性。
Ⅲ、环境条件对植物生产的重要性
(一)光对植物生产的重要性
光在植物生产中的重要性体现在:直接作用是对植物形态器官建成;间接作用是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质,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物质基础。
(二)温度对植物生产的重要性
植物生长发育要求一定的温度。
在植物生产中,温度的昼夜和季节性变化影响植物的干物质积累甚至产品的质量,而且也影响植物正常的生长发育;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及其过程必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能完成。
(三)水分对植物生产的重要性
水是生命起源的先决条件,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植物的一切正常生命活动都必须在细胞含有水分的状况下才能发生。
植物对水分的依赖性往往超过了任何其他因素。
(四)土壤对植物生产的重要性
一个良好的土壤应该使植物能“吃得饱(养料供应充足)”、“喝得足(水分充足供应)”、“住得好(空气流通、温度适宜)”、“站得稳(根系伸展开、机械支撑牢固)。
(五)肥料对植物生产的重要性
肥料是植物的粮食,在植物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肥料不仅可以促进植物整株生长,也可促进植株某一部位生长;肥料还在改善植物的商业品质、营养品质和观赏品质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Ⅳ、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的学习方法
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种植专业通用必修课程新教材,在学习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整体地把握教材内容
(二)注意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但学习理论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
因此,对本课程的学习一定要注意将所学的理论与农业生产的实践紧密结合。
(三)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灵活运用
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教材内容。
(四)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1. 简述植物生产在我国农业及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 与其他物质生产相比,植物生产的特点有哪些?
3. 简述环境条件对植物生产的重要性。
4. 如何才能学好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