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traviolet-visible Spectrophotometry

合集下载

UV-Vis原理及应用概述

UV-Vis原理及应用概述

lnT
微分后除以上式可得浓度的相对误差为:
C
C
T T lnT
当溶液的透光率为36.8%或吸光度为0.434时, 浓度的相对误差最小。
T值在65~20%或A值在0.2~0.7之间,浓度相对 误差较小,是测量的适宜范围。
§3 分析条件的选择
仪器测量条件的选择 显色反应条件的选择 参比溶液的选择
A 分子中电子能级、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示意图
2. 电子跃迁主要类型
按照价电子性质不同讨论不同的紫外-可 见吸收光谱。 以甲醛分子为例: 存在σ电子,π电子,n(p)电子。
分子轨道理论:
σ成键轨道< π成键轨道< n 非键轨道<π*反键轨道<σ*反键 轨道
分子中外层电子能级及跃迁类型示意图
2.1 σ→σ*跃迁
1. 仪器测量条件的选择
1.1 适宜的吸光度范围
即当A=0.434时,吸光度测量误差最小。 最适宜的测量范围为0.2~0.7之间。
1.2 入射光波长的选择
通常是根据被测组分的吸收光谱,选择最 强吸收带的最大吸收波长(λmax )为入射波 长。当最强吸收峰的峰形比较尖锐时,往往 选用吸收稍低,峰形稍平坦的次强峰进行测 定。
1.3 狭缝宽度的选择
为了选择合适的狭缝宽度,应以减少狭缝 宽度时试样的吸光度不再增加为准。一般来 说,狭缝宽度大约是试样吸收峰半宽度的十 分之一。
2. 显色反应条件的选择
可见分光光度法一般用来测定能吸收可见光 的有色溶液。对某些无色或浅色物质进行测 定,常利用显色反应将被测组分转变为在可 见波长范围有吸收的物质。常见的显色反应 有配位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
测定试样溶液的吸光度,需先用参比溶液调 节T为100% (A为0) ,以消除其它成分及 吸收池和溶剂等对光的反射和吸收带来的测 定误差。

5.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5.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双波长分光光度计
双波长分光光度计的优点:是可以在有 背景干忧或共存组分吸收干忧的情况下 对某组分进行定量测定。 岛津UV-2700双光束双波长的
5.4 分析条件的选择 (一)显色反应的选择及类型 选择显色反应时应考虑的因素:
灵敏度高、选择性高、生成物稳定、显色剂在测定波 长处无明显吸收,两种有色物最大吸收波长之差:“对比 度”,要求△ > 60nm。
吸光度A与显色剂用量CR 的关系会出现如图所示的几种 情况。选择曲线变化平坦处。
2.反应体系的酸度
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分别测定不同pH值条件 下显色溶液的吸光度。选择曲线中吸光度较大且 恒定的平坦区所对应的pH范围。
3.显色时间与温度
由实验确定。
4.溶剂
一般尽量采用水相测定。
(三) 波长的选择
一般根据待测组分的吸收光谱,选择最大 吸收波长作为测定波长。
收物质最大限度的吸光能力,也反映了光度法测定该物质可 能达到的最大灵敏度。 (5)εmax越大表明该物质的吸光能力越强,用光度法测定该 物质的灵敏度越高。 ε>105:超高灵敏; ε=(6~10)×104 :高灵敏;
ε<2×104 :不灵敏。
3. 吸光度A与透光度T的关系
透过光的强度It与入射光的强度Io之比称 为透光度或透光率,用T表示。 T = I t / I0
⑶ π→π*跃迁
所需能量较小,吸收波长处于远紫外区的近紫外端或近 紫外区,摩尔吸光系数εmax一般在104 L· mol-1· cm-1以上,属于
强吸收。不饱和烃、共轭烯烃和芳香烃类均可发生该类跃迁 。如:乙烯π→π*跃迁的λmax为162 nm,εmax为1×104 L·mol1· cm-1。
在波长200-750nm内,基于分子内电子跃迁的吸收 光谱来确定物质的组成、含量,推测物质结构的一种 分析方法,又称为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它属于分子 吸收光谱法。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简介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简介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简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ltraviolet-visible spectrophotometry, UV-VIS),它是利用物质的分子或离子对某一波长范围的光的吸收作用,对物质进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及结构分析, 所依据的光谱是分子或离子吸收入射光中特定波长的光而产生的吸收光谱。

按所吸收光的波长区域不同,分为紫外分光光度法和可见分光光度法,合称为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是根据物质分子对波长为200-760nm这一范围的电磁波的吸收特性所建立起来的一种定性、定量和结构分析方法。

操作简单、准确度高、重现性好。

波长长(频率小)的光线能量小,波长短(频率大)的光线能量大。

分光光度测量是关于物质分子对不同波长和特定波长处的辐射吸收程度的测量。

吸收光谱描述物质分子对辐射吸收的程度随波长而变的函数关系曲线,称为吸收光谱或吸收曲线。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通常由一个或几个宽吸收谱带组成。

最大吸收波长(λmax)表示物质对辐射的特征吸收或选择吸收,它与分子中外层电子或价电子的结构(或成键、非键和反键电子)有关。

朗伯-比尔定律是分光光度法和比色法的基础。

这个定律表示:当一束具有I0强度的单色辐射照射到吸收层厚度为b,浓度为c的吸光物质时,辐射能的吸收依赖于该物质的浓度与吸收层的厚度。

其数学表达式为:式中的A 叫做吸光度;I0为入射辐射强度;I为透过吸收层的辐射强度;(I/I0)称紫藤为透射率T;ε是一个常数,叫做摩尔吸光系数,ε值愈大,分光光度法测定的灵敏度愈高。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有稳定的、有足够输出功率的、能提供仪器使用波段的连续光谱,如钨灯、卤钨灯(波长范围350~2500纳米),氘灯或氢灯(180~460纳米),或可调谐染料激光光源等。

②单色器[1]。

它由入射、出射狭缝、透镜系统和色散元件(棱镜或光栅)组成,是用以产生高纯度单色光束的装置,其功能包括将光源产生的复合光分解为单色光和分出所需的单色光束。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故 =
hc E
4.136 10 15 eV s 2.998 1010 cm s-1 = 5eV
=2.48×10-5cm=248 nm
烟草化学 Tobacco Chemistry
Zhengzhou University of Light Industry
可见,由于分子内部电子能级跃迁而产生的吸收光谱主 要处于紫外可见光区(200~800nm),这种分子光谱称为电子光 谱或紫外-可见光谱。 在电子能级跃迁时不可避免地要产生振动能级的跃迁。 ΔEv大约比ΔEe小10倍,一般在0.05~1eV之间。如果是0.1eV,
Zhengzhou University of Light Industry
仪器分析
郑州轻工业学院
程传玲
烟草化学 Tobacco Chemistry
Zhengzhou University of Light Industry
第五章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Ultraviolet-Visible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 UV-VIS
烟草化学 Tobacco Chemistry
Zhengzhou University of Light Industry
将不同波长的光透过某一物质,测量每一波长下物质对 光的吸收程度即吸光度,然后以波长为横坐标,以吸光度为
纵坐标作图,这种图谱称为该物质吸收曲线或吸收光谱。某
物质的吸收光谱反映了它在不同的光谱区域内吸收能力的分 布情况,可以从波形、波峰的强度、位置及其数目看出来,
区域内,不同波长的光引起人的视觉神经的感受不同,所以
我们看到了各种不同颜色的光。例如,400~450nm的光是紫 光,580~600nm的光是黄光等。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ltravioletVisible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ltravioletVisible
A1 = 1bc1 A2 = 2bc2 A = 1bc1+ 2bc2
当物质中只有一种吸光组分,则上式简化 为:

A=bc
(3)定义2:若将I/I0称为透光度(亦称:透 射率),用T表示, T=I/I0 则 A= lgI0/I= - lgT= bc
2. 朗伯-比尔定律成立的条件及其偏离该定律 的因素 (1)成立的条件 (a) 适用于极稀的溶液(一般c<0.01molL-1)。 (b) 电磁波辐射和所讨论的吸光成分之间的 相互作用机制只是光被该成分吸收。 (c) 采用“单色光”。 (d) 吸收成分(分子或离子)的行为相互无 关,且不论其数量和种类如何。
iii) 分子络合物内部电荷转移 例如:在乙醇介质中,将醌与氢醌混 合,就可以得到美丽的醌氢醌暗绿色结晶, 它的吸收峰在可见光区。
特点:电荷转移吸收光谱的最大特点 是:吸收强度大,摩尔吸收系数一般超过 104L/ (mol cm)。
(3)两种吸收谱带的区别 这类光谱一般位于可见光区。 电荷迁移吸收带的谱带较宽,吸收强度 大,最大波长处的摩尔吸收系数max可大于 104 L cm-1mol-1。 与电荷迁移跃迁比较,配位场跃迁吸收 谱带的摩尔吸收系数小,一般max< 102L cm-1mol-1。
吸收峰红移,n→*跃迁所产生的吸收峰蓝移。
(3)除上述六种跃迁可产生紫外-可见吸收 谱带外,还有两种跃迁也可产生紫外-可见吸 收谱带,即电荷转移跃迁和配位场跃迁。
综上所述:发生在电磁光谱的紫外和可 见光区内的,由于电子的跃迁或转移而引起 的吸收光谱共有以上八种价电子跃迁类型。
3. 在有机物的紫外-可见谱解析中吸收带的分类 在有机物的紫外-可见谱解析中,通常将吸 收带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而n→*、n→*和→*三种跃迁需要能

紫外-分光光度法原理

紫外-分光光度法原理

紫外分光光度计的使用原理和方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ltraviolet-visible spectrophotometry, UV-VIS)1定义:它是利用物质的分子或离子对某一波长范围的光的吸收作用,对物质进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及结构分析, 所依据的光谱是分子或离子吸收入射光中特定波长的光而产生的吸收光谱。

2分类:按所吸收光的波长区域不同:分为紫外分光光度法和可见分光光度法,合称为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3、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特点:(1) 其仪器设备和操作都比较简单,费用少,分析速度快;(与其它光谱分析方法相比)(2)灵敏度高;(3)选择性好;(4)精密度和准确度较高;(5)用途广泛。

§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1. 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物质对光的吸收是选择性的,利用被测物质对某波长的光的吸收来了解物质的特性,这就是光谱法的基础。

通过测定被测物质对不同波长的光的吸收强度(吸光度),以波长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作图,得出该物质在测定波长范围的吸收曲线。

在吸收曲线中,通常选用最大吸收波长λmax进行物质含量的测定。

2.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2.1 有机化合物的电子跃迁与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有关的电子有三种,即形成单键的σ电子、形成双键的π电子以及未参与成键的n电子。

跃迁类型有:σ→σ*、n→σ* 、π→π*、n→π* 四种。

饱合有机化合物的电子跃迁类型为σ→σ*,n→σ*跃迁,吸收峰一般出现在真空紫外区,吸收峰低于200nm,实际应用价值不大。

不饱合机化合物的电子跃迁类型为n→π*,π→π*跃迁,吸收峰一般大于200nm。

生色团:是指分子中可以吸收光子而产生电子跃迁的原子基团。

人们通常将能吸收紫外、可见光的原子团或结构系统定义为生色团。

助色团:是指带有非键电子对的基团,如-OH、-OR、-NHR、-SH、-Cl、-Br、-I等,它们本身不能吸收大于200nm的光,但是当它们与生色团相连时,会使生色团的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并且增加其吸收强度。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33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33

(4)辐能转换器/检测器/接受器 作为一个理想的检测器,它应具有高灵 敏度、高信噪比、响应时间快,并且在整个 研究的波长范围内有恒定的响应。
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上,现在广泛 使用的检测器是光电倍增管 光电倍增管。 光电倍增管 它不仅响应速度快,能检测10-8~10-9s 的脉冲光,而且灵敏度高,比一般光电管高 200倍。
e.利用空白液抵消某些有色离子的干扰; f.利用校正系数消除干扰; g.预先使被测离子与干扰离子分离; h.利用被测物质(如:金属离子)能形成三 元络合物的特点,提高显色反应的选择性。
6.杂散光的影响 杂散光的影响 从单色器出口狭缝出来的单色光,除 了所需要的单色光外,其他波长的光都叫杂 散光。 杂散光对测定结果的影响程度取决于光 源的能量分布、试样的吸收特性以及检测器 的波长灵敏特性。 I杂散光∝1/λ4
(5)信号处理器和读出装置 通常信号处理器是一种电子器件。它可 放大检测器的输出信号。此外,它也可以把 信号从直流变成交流(或相反),改变信号 的相位,滤掉不需要的成分。 同时信号处理器也可用来执行某些信号 的数学运算,如:微分、积分或转换成对数。
在现代仪器中,常用的读出器件有数字 表、记录仪、电位计标尺和阴极射线管等。 现在很多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都装有 微处理机,一方面将信号记录和处理,另一 方面可对分光光度计进行操作控制。
选择溶剂的原则: a. 溶剂在整个选用的波长范围内吸收尽可能 地小; b. 样品可以在溶剂中得到充分的溶解; c. 一般采用非极性溶剂,尤其当吸收物质为 极性分子时,更应该如此。
2. 浓度:依据比耳定律,它的适用范围是极 浓度: 稀的溶液(一般c<0.01mol/L)。 3. pH值:它直接影响生成物的形成速率、结 值 构和稳定性,故pH的变化不仅可以引起吸收 峰的位移,还可以改变吸收曲线的形状。 4. 温度:显色反应与温度有很大关系。 温度: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键的π轨道能量提高得更大,这样使得π→π*跃迁
所需能量降低,吸收峰长移。
n电子能量不变, π*轨道的能级提高,使得 n→π*跃迁所需能量增大,吸收峰短移
5.芳香族化合物 (1)苯和取代苯 苯:最简单的芳香族化合物,具有环状共轭体系, π→π*跃迁可产生E1、E2和B。B带的精细结构 在极性溶剂中消失。 取代苯:苯环上有取代基使得苯的三个带 都长移,吸光系数增大,B带的精细结构 也因取代基的变化而变得简单
max(正己烷) max(氯仿)
max(甲醇)
max(水)
pp*
np*
230
329
238
315
237
309
243
305
结论:当溶剂极性增大时
n→π*跃迁紫移,
π→π*跃迁红移,
当溶剂极性增大时
n<p
n→π*跃迁紫移, π→π*跃迁红移,
C
n
O
p p
由苯环中三个乙烯的环状共轭结构的p → p*引起,分 为E1(λ=180 nm =4.7×104),E2(λ=200 nm ≈7000) 带。
苯和取代 苯在异丙 烷溶液中 的紫外吸 收图谱
苯与乙酰苯紫外光谱图
双键羰基与苯环共扼,使得: (1) K带强;苯的 E2 带与 K 带 合并,红移; (2)取代基使B带简化
2.孤立助色团和生色团的饱和有机化合物 (1)孤立助色团
发生n→ơ* 跃迁,所需能量小于ơ→ơ*跃 迁所需能量,故吸收峰长移。
杂原子的电负性越小和离子半径越大,n电子能级 越高,n →ơ*跃迁所需能量小,吸收峰波长越长。
(2)孤立生色团化合物 发生n→ơ* 、 n→π* 、π→π*跃迁,孤立π→π*跃迁 吸收峰在150~180nm间。 醛和酮有三个吸收峰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单色器质量的优劣,主要决定于 色散元件的质量。色散元件常用棱镜 和光栅。
3 吸收池
吸收池又称比色皿或比色杯,按材 料可分为玻璃吸收池和石英吸收池,前 者不能用于紫外区。 吸收池的种类很多,其光径可在 0.1~10cm之间,其中以1cm光径吸收池 最为常用。
4 检测器 检测器的作用是检测光信号,并将光 信号转变为电信号。现今使用的分光光度 计大多采用光电管或光电倍增管作为检测 器。 5 信号显示系统 常用的信号显示装置有直读检流计, 电位调节指零装置,以及自动记录和数用 基本结构:
光源→单色器→吸收池→检测器→信号显示系统 ↑ 样品
1 光源
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中,常用的光 源有两类:热辐射光源和气体放电光源
热辐射光源用于可见光区,如钨灯和 卤钨灯;气体放电光源用于紫外光区,如 氢灯和氘灯。
2 单色器
单色器的主要组成:入射狭缝、出射 狭缝、色散元件和准直镜等部分。
4 要点与注意事项 4.1 开机前将样品室内的干燥剂取出, 仪器自检过程中禁止打开样品室盖。 4.2 比色皿内溶液以皿高的2/3~4/5为 宜,不可过满以防液体溢出腐蚀仪器。 测定时应保持比色皿清洁,池壁上液 滴应用滤纸擦干,切勿用手捏透光面。 测定紫外波长时,需选用石英比色皿。
4.3 测定时,禁止将试剂或液体物质放在 仪器的表面上,如有溶液溢出或其它原因 将样品槽弄脏,要尽可能及时清理干净。 4.4 如果仪器不能初始化,关机重启。 4.5 如果吸收值异常,依次检查:波长设 置是否正确(重新调整波长,并重新调 零)、测量时是否调零(如被误操作,重 新调零)、比色皿是否用错(测定紫外波 段时,要用石英比色皿)、样品准备是否 有误(如有误,重新准备样品)。
2.1.2 按数字[1]键进入%T/ABS(透过率/吸 光度测定)子菜单,选中对应的数字键来 设定测定条件:①NUM WL(设定测试波长 的数目,最多可设定6个不同波长);②WL Setting (设定测试波长具体数值)③ Data Mode( 选择测定吸光度或透光率 ) ,设定完 毕后点击 [Enter] 键确定,所有项目设定完 毕后按数字[0] 键确定,等待仪器调整至准 备状态。

仪器分析紫外

仪器分析紫外


(3)影响有机物紫外吸收光谱的因素
1)溶剂的影响 ①溶剂极性的变化会改变紫外吸收 光谱的形状 例:苯酚在非极性的庚烷溶液中在 270nm处出现中等强度的吸收峰 并有精细结构;在极性的乙醇溶 液中,原先的精细结构变得不明 显或消失,B带成宽的包状。
②溶剂极性的变化改变吸收波长 极性大的溶剂会使p → p*跃迁红移, 使n → p*跃迁兰移。 p

稠环芳烃及杂环化合物

稠环芳烃,如萘、蒽、芘等,均显示苯的三个吸收带,但 是与苯本身相比较,这三个吸收带均发生红移,且强度增 加。随着苯环数目的增多,吸收波长红移越多,吸收强度 也相应增加。 当芳环上的-CH基团被氮原子取代后,则相应的氮杂环化 合物(如吡啶、喹啉)的吸收光谱,与相应的碳化合物极 为相似,即吡啶与苯相似,喹啉与萘相似。
分子的能级示意图

用一连续辐射的电磁波照射分子,将照射前后光强度的变 化转变为电信号,并记录下来,然后以波长为横坐标,以 电信号(吸光度 A)为纵坐标,就可以得到一张光强度变 化对波长的关系曲线图——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图。
3 Lambert-Beer定律
当一束平行单色光通过单一均匀、非散射的吸光物质溶液 时,溶液的吸光度A与溶液浓度 c 和液层厚度 b的乘积成正比: A=lg(I0/It) = - lgT= a b c1=εb c2 A—吸光度; T —透过率; I0 —入射光强度; It —出射光强度; b —溶液液层厚度(光程长度),cm a —吸光系数, L·-1· -1 ; c1 —溶液浓度,g· -1 g cm L c2—溶液的摩尔浓度,mol· -1 L ε—摩尔吸光系数L· -1· -1 mol cm

羰基化合物

羰基化合物含有>C=O基团。 >C=O基团主要可产生π → π * 、 n → σ * 、 n →π*三个吸收带, n →π*吸收带又称R 带,落于近紫外或紫外光区。醛、酮、羧酸及羧酸的衍生 物,如酯、酰胺等,都含有羰基。由于醛酮这类物质与羧 酸及羧酸的衍生物在结构上的差异,因此它们n →π*吸收 带的光区稍有不同。 羧酸及羧酸的衍生物虽然也有n →π*吸收带,但是,羧酸 及羧酸的衍生物的羰基上的碳原子直接连结含有未共用电 子对的助色团,如-OH、-Cl、-OR等,由于这些助色团上 的n电子与羰基双键的π电子产生n →π*共轭,导致π *轨道 的能级有所提高,但这种共轭作用并不能改变n轨道的能级, 因此实现n →π*跃迁所需的能量变大,使n →π*吸收带 280-310nm蓝移至210nm左右。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原子吸收光谱法与紫外- 原子吸收光谱法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比较
相同点: 相同点: 均属于吸收光谱的范畴,都是在电磁辐射作用下, 均属于吸收光谱的范畴,都是在电磁辐射作用下,吸收 吸收光谱的范畴 辐射能发生核外层电子跃迁所产生的; 辐射能发生核外层电子跃迁所产生的; 其波长范围均在近紫外到近红外光区( 其波长范围均在近紫外到近红外光区(190-900nm)。 近紫外到近红外光区 - 。
紫外区可分为远紫外区( 紫外区可分为远紫外区(10~200nm)和近紫外区 可分为远紫外区 ) )。因空气中的氧 (200~400nm)。因空气中的氧、二氧化碳和水汽等都吸收 )。因空气中的氧、 远紫外光,因此,要研究分子对远紫外光的吸收需要在真空条 远紫外光,因此,要研究分子对远紫外光的吸收需要在真空条 远紫外光的吸收需要在 件进行,故使其应用受到限制。通常说的紫外-可见吸收光 进行,故使其应用受到限制。通常说的紫外- 谱是指近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即物质分子吸收 谱是指近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即物质分子吸收200~750nm 近紫外 ~ 波长范围内的光辐射所产生的吸收光谱。 波长范围内的光辐射所产生的吸收光谱。
紫外- 第五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ultraviolet-visible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UV-VIS又称紫外 可见分光光度法 又称紫外 可见分光光度法(ultraviolet又称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visible spectrophotometry),它是利用溶液中物质的分子或 , 离子对紫 外和可见光谱区范围的光的吸收作用 对物质进行定 的吸收作用, 离子对紫 外和可见光谱区范围的光的吸收作用,对物质进行定 性分析、定量分析及结构分析的方法。 性分析、定量分析及结构分析的方法。 的方法 按所吸收光的波长区域不同, 按所吸收光的波长区域不同,分为紫外分光光度法和可见 分光光度法,合称为紫外 可见分光光度法 可见分光光度法。 分光光度法,合称为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精选可编辑ppt
28
2.1.2 按数字[1]键进入%T/ABS(透过率/吸 光度测定)子菜单,选中对应的数字键来 设定测定条件:①NUM WL(设定测试波长 的数目,最多可设定6个不同波长);②WL Setting(设定测试波长具体数值)③Data Mode(选择测定吸光度或透光率),设定完 毕后点击[Enter]键确定,所有项目设定完 毕后按数字[0] 键确定,等待仪器调整至准 备状态。
造成光径不一致,从而与定律偏离。
精选可编辑ppt
9
§3.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主要部件的性能与作用 基本结构:
光源→单色器→吸收池→检测器→信号显示系统 ↑ 样品
精选可编辑ppt
10
精选可编辑ppt
11
1 光源
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中,常用的光源 有两类:热辐射光源和气体放电光源
热辐射光源用于可见光区,如钨灯和 卤钨灯;气体放电光源用于紫外光区,如 氢灯和氘灯。
25
精选可编辑ppt
26
精选可编辑ppt
27
2.1 Phtometry(定量运算)
2.1.1 按[MAIN MENU]键,再按数字[1]键 进入Phtometry子菜单下,选中对应的数字 来选择所需的测定方式:①%T/ABS(透 过率/吸光度测定模式);②Ratio(比例 测定模式);③Concentration(浓度测定 模式或标准曲线模式)。
精选可编辑ppt
14
4 检测器 检测器的作用是检测光信号,并将光
信号转变为电信号。现今使用的分光光度 计大多采用光电管或光电倍增管作为检测 器。
5 信号显示系统 常用的信号显示装置有直读检流计,
电位调节指零装置,以及自动记录和数字 显示装置等。

紫外吸收光谱法

紫外吸收光谱法

第8章紫外吸收光谱法紫夕卜-可见分子吸收光谱法(ultraviolet-visible molecular absorption spectrometry,UV-VIS ),又称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ltraviolet-visible spectrophotometry)。

它是研究分子吸收190~750nm波长范围内的吸收光谱。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主要产生与分子价电子在电子能级间的跃迁,是研究物质电子光谱的分析方法。

通过测定分子对紫外-可见光的吸收,可以用于鉴定和定量测定大量的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

在化学和临床实验室所采用的定量分析技术中,紫外-可见分子吸收光谱法是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

§ 9-1光吸收定律一、朗伯-比尔定律分子吸收光谱法是基于测定在光程长度为b( cm)的透明池中,溶液的透射比T或吸光度A进行定量分析。

通常被分析物质的浓度c与吸光度A呈线性关系,可用下式表示:A = lg 5 = abc(9-1)I t式中各参数的定义如表9-1所示。

该式是朗伯-比尔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它指出:当一束单色光穿过透明介质时,光强度的降低同入射光的强度、吸收介质的厚度以及光路中吸光微粒的数目呈正比。

由于被分析物质的溶液是放在透明的吸收池中测量,在空气/吸收池壁以及吸收池壁/溶液的界面间会发生反射,因而导致入射光和透射光的损失。

如当黄光垂直通过空气/玻璃或玻璃/空气界面时,约有8.5%的光因反射而被损失。

此外,光束的衰减也来源于大分子的散射和吸收池的吸收。

故通常不能按表9-1所示的定义直接测定透射比和吸光度。

为了补偿这些影响,在实际测量中,采用在另等同的吸收池中放入溶剂与被分析溶液的透射强度进行比较。

二、吸光度的加和性当溶液中含有多种对光产生吸收的物质,且各组分间不存在相互作用时,则该溶液对波长入光的总吸收光度A等于溶液中每一成分的吸光度之和,即吸光度具有加和性。

可用下式表示:nA 二、A(9-2)i A吸光度的加和性在多组分的定量测定中极为有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分子吸收光谱分子价电子在电子能级间的跃迁基本原理和概念一.电子跃迁类型价电子绕分子或原子运动的几率分布称为轨道。

处于不同轨道的电子具有不同的能量。

当分子吸收一定的辐射能后,成键电子和非键电子可被激发跃迁至反键轨道1.σ→σ*跃迁1) 所需能量最大,σ电子只有吸收远紫外光的能量才能发生跃迁。

2) 饱和烷烃的分子吸收光谱出现在远紫外区( 吸收波长λ< 200 nm)3) 作为溶剂使用2.n→σ*跃迁1) 所需能量较大吸收波长为200 nm左右,位于远紫外区,近紫外区仍不易观察到。

2) 含-OH、-NH3、-X和-S等基团的化合物均呈现n→σ* 跃迁。

3. π→π*跃迁1) 所需能量较小,吸收波长大多处于近紫外区,摩尔吸光系数εmax一般在104 L·mol-1·cm-1以上,属于强吸收。

2)不饱和烃、共轭烯烃和芳香烃类均可发生该类跃迁4.n→π*跃迁1) 吸收峰位于200nm左右。

2) 摩尔吸光系数εmax一般为10~100 L·mol-1 ·cm-1,吸收谱带强度较弱。

3) 含有杂原子的不饱和基团,如C=O、C=S、-N=N-等发生n →π*跃迁5.电荷迁移跃迁6.配位场跃迁吸收强度较小,多用于配位化合物的研究。

@小结1、饱合键电子跃迁类型为σ→σ*,n →σ* 跃迁,跃迁所需能量大,吸收峰一般出现在真空紫外区(10 - 200 nm)。

仅含有此键的化合物可作测定的溶剂。

2、不饱合键(UV分析常用) 电子跃迁类型为n→π*,π→π* 跃迁,吸收峰一般大于200nm。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常用概念:1.生色团:含有不饱合键的基团2.助色团:含有非键电子的杂原子饱和基团——本身不产生吸收-OH、-OR、-NH2、-NR2、-SH、-SR、-Cl、-Br3.吸收谱带λmax和吸收强度的变化:1) 红移:吸收峰→长波共轭作用,加入助色团,溶剂极性↑(π→π*)2) 蓝移:吸收峰→短波取代基(-CH3、-CH2CH3),溶剂极性↑(n →π*)4.吸收光谱中,摩尔吸光系数> 104的吸收峰称为强带,摩尔吸光系数< 102的吸收峰称为弱带。

三、吸收带及其与分子结构的关系1、R带1) 由n →π*跃迁引起;2) 含杂原子的不饱和基团,C=O、-NO、-NO2、N=N等的特征吸收;3) 波长较长,弱吸收;4) 溶剂极性增加,发生蓝移,附近有强吸收峰时,发生红移,有时被掩盖。

2、K带1) 由共轭双键的π→π*跃迁引起,2) 强吸收3、B 带 1) 芳香族化合物的特征吸收 2)多重吸收带:苯蒸气在230-270 nm 处出现的精细结构4、E 带 1)芳香族化合物的特征吸收 2)苯环结构中三个乙烯的环状共轭系统产生 4)强吸收四、影响吸收带的因素——实质是对分子中电子共轭结构的影响。

1、位阻影响 两个生色团产生共轭作用,则引起红移。

但当二者存在位阻时,共轭效应会受到影响。

2、跨环作用1)在β、γ不饱和酮中,羰基氧的孤对电子和双键π电子发生作用,使R 吸收带红移,强度增加。

2)当C=O 的π轨道与一个杂原子的P 轨道能有效交盖时,也会出现吸收带红移,强度增加。

3、溶剂效应n > π* > π4、体系pH 的影响 主要通过影响其在溶液中的存在形式而产生作用。

五、朗伯-比尔定律透光率(transmittance ):透射光强度I t 与入射光强度I 0之比,T = I t /I 0吸光度(absorbance ):表示溶液对光的吸收程度 A = lg 1/T = lg I 0/I tLambert Law :当用一种适当波长的单色光照射一浓度固定的溶液时,其吸光度与光透过的液层厚度成正比。

A = E’l ---- 适用于所有均匀吸收介质 A=Ecl ------定量分析的基础吸光系数E :是吸光物质在单位浓度及单位液层厚度时的吸光度值。

与吸光物质的本性、入射光波长及温度等因素有关,表示物质对光的吸收能力。

其数值及单位与c 和l 的单位有关。

1.摩尔吸光系数:ε(单位为 L·(mol·cm)-1 )表示物质的浓度为1mol ·L -1,液层厚度为1cm 时,溶液的吸光度。

(1)吸光物质在一定波长和溶剂条件下的特征常数,是物理常数;(2)不随浓度c 和光程长度l 的改变而改变。

在温度和波长等条件一定时,仅与吸光物质本身的性质有关,与待测物浓度无关;(3)可作为定性鉴定的参数;(4)同一吸光物质在不同波长下的ε值是不同的。

λmax 处的摩尔吸光系数以εmax 表示。

(5)εmax 越大表明该物质的吸光能力越强,用光度法测定该物质的灵敏度越高。

2.比吸光系数或百分吸光系数 一定波长下,溶液浓度为1%(W/ V ),厚度为1cm 的吸光度,以 表示。

@注意: a.朗伯-比尔定律只适合单色光 b.吸光度值具有加和性 六、偏离比尔定律的因素(一) 化学因素1.比尔定律只适用于稀溶液 高浓度时,吸光粒子间的平均距离减小,导致粒子电荷分布改变,从而影响吸光系数,产生偏离。

2.吸光物质因离解、缔合、与溶剂相互作用,导致发生偏离——吸光粒子数量变化(二) 光学因素1、非单色光:引起负偏离2) 由单色器分离出来的总是具有一定波长范围的光,这一宽度称为谱带宽度。

3) 方法:a.选择性能好的仪器 b.以λmax 处作为分析波长。

@不同浓度溶液的吸光度在λmax 处的差值最大——即吸光度与浓度间的关系最灵敏@λmax 处峰形平坦,相同的谱带宽度下,单色性最好。

2、杂散光 指不在谱带宽度范围内,与所需波长相隔较远的光。

3、散射光和反射光:谱带宽度范围内的光,使透射强度减弱,导致测得的吸光度增加,引起偏差。

4、非平行光:导致光程l 不同,引起偏差。

%11cm E %1110cm E M ⋅=ε(三) 透光率测量误差ΔT。

(测量中的随机误差,来自仪器的噪音)浓度的相对误差1、暗噪音1) 光电检测器或热检测器与放大电路等各部件的不确定性引起的。

2) 其大小取决于各种电子元件和线路结构的质量、工作状态及环境条件等。

3) 暗噪音引起的ΔT是一个常量。

4) 测量最适宜的吸光度范围:0.2-0.72、讯号噪音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一、主要部件1、光源——连续光谱1) 要求:光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发光面积小2) 紫外区:氢灯和氘灯可见光区:钨灯和卤钨灯2、单色器作用:将来自光源的连续光谱按波长顺序分散,并分离出一定宽度的谱带。

@调整狭缝宽度:以减少狭缝宽度吸光度不再增加为宜。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分析方法三、单组分的定量方法(一)校正曲线法原理:Lambert-Beer Law A = ε l c(二)对照法原理:A = εlc(三)吸光系数法四、多组分定量方法互不干扰部分干扰相互干扰(一)联立方程组法适于:吸收峰未完全重叠A1 = ε11c1 + ε12c2 A2 = ε21c1 + ε22c2 A1、A2由实验获得;ε可用标准溶液进行测量(二)双波长法1、等吸收法适于:吸收峰完全重叠的双组份共存,且干扰组分的吸收成峰形时的分析。

TTTCClg434.0∆=∆λ1、λ2的选择: 干扰组分在λ1、λ2处的A 值相同; 待测组分在λ1、λ2处的∆A 应尽可能的大。

2、系数倍率法 适于:干扰组分的吸收不成峰形A 1=A 1X + A 1Y A 2=A 2X + A 2Y 令KA 2Y =A 1Y ∆A = A 2 - A 1特点:a.不需空白溶液作参比;b.需要两个单色器获得两束单色光(λ1和λ2) c.以参比波长λ1处的吸光度A λ1作为参比,来消除干扰 d.由于系数K 的引入,使得∆ A 值加大,灵敏度、选择性、测量精密度等方面都比单波长法有所提高e.当K 过大时,由于噪音也同时放大,使信噪比S/N 减小,所以通常选择5-7倍。

(一) 仪器测量条件的选择1.适宜的吸光度范围误差来源:偏离L-B 的因素、光源不稳定、条件的变化、读数精度变动当A = 0.4343时,吸光度测量误差最小;在0.2~0.7的吸光度范围内,测量误差较小;@方法:a.调整溶液浓度 b.调整吸收池厚度c.改变参比溶液。

2.入射光波长的选择1)最大吸收原则: 在 λmax 、 εmax 条件下进行测定,灵敏度最高,单色性最好。

2)做吸收曲线,由吸收曲线可得出λmax 。

3)当最强吸收峰较尖锐时,可选择吸收稍低、峰形稍坦的次强峰或肩峰进行测量。

(二) 显色反应条件的选择 增强物质的吸光能力,提高方法的灵敏度(三) 参比溶液的选择@为什么要用参比溶液?除待测组分的吸收外,还存在皿壁的吸收和反射,溶液的散射,这些都会引起入射光的减弱 Basic theory:When the light beam in the UV-visible region passed through a substance, photons will be absorbed. The energy of the photons h ν is equal to the energy difference between the ground state and the excited state of substance. It issubstance-dependent.Absorption spectrum is the fraction of incident light absorbed by the substance (A) over a range of wavelengths (λ). The λmax at which A is at maximum is termed as the maximum absorption wavelength.Determination of substance concentration by spectrophotometer(分光光度计) is based on Lambert-Beer law. The law is only applicable to the use of the monochromic(单色) light as source.To increase the sensitivity and precision of a measurement, it is important to select a proper incident wavelength, usually at λmax , to ensure the absorption measured in the range of A=0.2-0.7, especially in quantitative analysis(定量分析) and routine calibration(校正) of the instrument.UV 补充习题:1、双波长分光光度计与单波长分光光度计的主要区别在于(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