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述评

合集下载

大学生的性别角色双性化研究述评

大学生的性别角色双性化研究述评
ma c l e sui . n
上世纪 8 年代斯 比尔斯等人 的研究证 明, O 双性 化的大
学 生确实在 自我评价 、 自尊心 、 同伴欢迎 和适应能力上要 受 比性别类 型化 的同伴更高 、 更强 、 受欢迎 和更好 。 更 19 9 8年李少梅 的研究 发现 , 双性 化 、 性化 、 男 女性化 和 未分化这 四种不同的性别类型组成 了大学生的性别 角色类 型分类 , 中双性化 特质类型者具有更 高的心理 健康与 自尊 其 水平, 自我评价更为积极 , 其人数也 高于其他三种 。 且 王学在 2 0 的研究 中发现 , 0 4年 双性化人格 的个体 在行 为、 习惯 、 习 、 学 就业 等方面都 有更好地 适应 内外 环境 的能 力和可塑性 。 张莉 和冯江平在 2 0 年 的研究中发现, 05 中国的 双性化者 的人格特征 中有本 土化 的特点 ,尤其在人 际能力 方面本土化特点更强 , 创造性突出但无 明显 的独立性 。 20 0 7年王 中会 和许 建新 的研 究表明 ,性别角色双性化 大学生具有较高外向性 、 宜人性 和责任感 的人格特征 。大量
的国内外关 于双性化 人格 的研究表 明, 具有 双性化人格 的大
曾编制 了一 个性别角色 问卷 ,J等人用 它探 讨 了性别 角色 ll 1 同自尊水平和抑郁症状 的关 系。
2 大 学 生性别 角色双 性化 与 人格
21人格的概念 .
sa i t,t n e - o f e c ,p n mi d d o e e v r n n tb l ysr g s r c n i n eo e — n e f h n i me t i o f d t o a d amo i u r lt n h p l rfe t d n t e ol g n a h r n o s ea i s i a e e ce o h c l e o l e s d n s n ti n i e lp ro ai d lo h m.I e t e t,a d i s a d a e s n l y mo e ft e u t nt h a p c o me t l e t . t e lv l o me tl e l se t f n a h a h h e e f l n a h a山 o f

浅述儿童的性别角色的发展与教育

浅述儿童的性别角色的发展与教育

浅述儿童的性别角色的发展与教育【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儿童的性别角色发展与教育。

在介绍了性别角色的定义和重要性。

在分析了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特点、性别角色的形成过程、影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因素,以及儿童性别角色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

结论部分指出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与教育是关乎整个社会的重要议题,未来的性别角色教育需要有针对性的策略和措施。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帮助家长和教育者更好地了解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过程,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促进儿童健康性别角色的形成,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教育、定义、重要性、特点、形成过程、影响因素、方法、社会、未来、策略、措施1. 引言1.1 性别角色的定义性别角色是指根据社会文化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态度、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期望和规范所形成的一种角色。

性别角色反映了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认知和期望,塑造了个体在社会中的行为方式和社会角色。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性别角色的定义和要求都会有所不同,但都包括了对男性和女性的行为、角色和定位的规范和期待。

性别角色并非天生的,而是在个体成长过程中通过社会化和教育逐渐形成和巩固的。

性别角色的定义不仅影响个体的行为表现和社会交往方式,也会影响个体的认知和心理发展。

性别角色的定义对个体的成长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影响。

性别角色的定义既受到传统文化和社会习俗的影响,也受到现代社会变革和性别平等观念的挑战。

对性别角色的定义的深入探讨和思考有助于促进性别平等、个体发展和社会共同进步。

1.2 性别角色的重要性性别角色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性别角色是指社会对男性和女性所赋予的特定行为、角色和性别特征。

性别角色的形成不仅影响着个体对自己性别的认同,也影响着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定位和行为表现。

性别角色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通过模仿和学习社会给定的性别角色,形成自己的性别认同。

这种性别认同对儿童的自我形象、情绪和心理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

性别角色教育相关概念及性别角色发展理论研究综述_吴维屏

性别角色教育相关概念及性别角色发展理论研究综述_吴维屏

《光明日报》2011年8月13日报道:“日前,《北京市中小学性教育大纲实践研究》课题校的一本小学校本教材《成长的脚步》,因其性教育内容被认为‘过于大胆’,引来铺天盖地的争议。

《北京日报》报道,这本名为《成长的脚步》的性教育试点教材,按小学低、中、高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设置了三大块内容。

第一学段课程包括“我的身体”、“我是从哪里来的”、“可爱的男孩、女孩”、“你会保护自己吗”;第二学段课程包括“青春期身体的变化”、“青春美少女”、“小小男子汉”、“学习与父母交流的技巧”;第三学段课程包括“悦纳自我”、“同学交往”、“预防艾滋病”、“做个健康小网民”。

2011年10月25日的《新闻晚报》发文:“昨天,上海市首套中小学性别教育教材《男孩女孩》进课堂。

在首次媒体公开课上,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小学的老师将红绿灯搬到了孩子的身上,不能碰的部位‘亮红灯’,能碰的部位‘亮绿灯’,用生动的例子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学会大声说‘不’。

”这套教材分为三册,分别用于小学1、2年级、3、4年级以及5、6年级。

第一册内容包括:生命的足迹、我从哪里来、男孩和女孩、身体小秘密、你我碰碰车、不当“小红帽”。

第二册内容包括:生日赞歌、性别密码、我爱我家、不同的爱、身体红绿灯、勇敢说“不”。

第三册内容包括生命如歌、走近花季、性别名片、亲密有“间”、远离诱惑、加强自我防范。

我们可以注意到,北京和上海的这两套教材分别用了性教育教材和性别教育教材两种不同的提法,而从教材内容来看,显然既有性教育的内容,又有性别教育的内容,那么,两者有何异同呢?本文拟从性教育与性别教育的异同切入,着重对性别角色教育的一些相关概念以及国外关于性别角色发展的相关理论作一综述。

一、性别角色教育相关概念厘定与性别角色教育概念相关,有很多概念,如:性教育、性别教育,为此有必要先对这几个相关概念加以厘定。

1、性教育与性别教育性教育主要涉及性生理、性心理和性道德三方面的教育。

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介绍

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介绍

3.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依德(Sigmund Freud) 观点:儿童以认同他们同性别父母的方式实现性别特征 形成。并解决俄狄浦斯情结,伊莱克特情结。 未得到研究支持
4.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Albert Bandura) 观点:儿童通过两种途径获得性 别认同、形成性别角色偏好。
第一,通过直接教导(不同的 强化),当儿童进行适合性别的 行为就受到奖励,而如果进行另 外一种性别的活动就会受到惩罚。
胎儿发育出男性或女性的生 殖器。出生后,人们即会对 其作出反应。
相关理论 生物,社会,心理-生物-社会
出生至3岁
父母常常提醒孩子的性别, 并鼓励与其性别相一致的行 为,阻止不一致的行为。由 于社会经验的作用,神经系 统的发展、最基本的分类技 社会学习,心理-生物-社会 能的获得,幼儿形成了一些 最基本的性别典型行为偏好, 并知道自己是一个男孩还是 女孩(基本性别认同) 儿童获得基本性别认同后, 开始寻求有关性别差异的知 识,形成性别图式。 儿童最终获得了对性别恒常 性的理解——一种坚定的、 以未来为指向的自我形象; 这时他们较少的依赖于性别 图式,转而观察同性别榜样 的行为,逐渐获得与他们早 先对自己的性别判断相一致 的行为方式和特征。
性别角色发展及其理论
性别角色发展
概念
01
性别角色分类
02
03 04
性别特征形成
性别角色发展
概念
性征(sex):生理身份;染色体、生理特征、激素的影响。
性别(gender):社会和文化身份。
性别角色(gender-role)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模仿学习获得的 一套与自己性别相应的群体性特征和行为方式。
赫尔本(Diane Halpern)提出了一种“心理-生物-社会模 型”,用以解释先天和后天因素如何交互影响性别特征的 发展。“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正如一堆有着共同心脏的连 体婴儿,不可分离。”---赫尔本

浅述儿童的性别角色的发展与教育

浅述儿童的性别角色的发展与教育

浅述儿童的性别角色的发展与教育一、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基本历程性别角色属于一种社会规范,是对男性和女性行为的社会期望。

性别是儿童自我概念的一个基本方面,而性别角色发展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儿童性别概念按发展的时间顺序可以划分为三个成分:(一)性别认同的发展儿童的性别认同出现的时间在1岁半到2岁之间。

儿童主要是根据头发的长短以及服饰的特点来确认被观察者的性别。

(二)性别稳定性的发展性别稳定性是指儿童对自己和他人的性别认识不随其年龄、情景等的变化而改变。

(三)性别恒常性的发展性别恒常性是指儿童对人的性别不因其外表(如发型、衣着)和活动的改变而改变的认识。

性别恒常性的发展是儿童性别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儿童一般要到6~7岁才能获得性别恒常性的认识。

在儿童性别概念的发展中,性别认同的产生早于性别稳定性,性别恒常性出现最迟,大约到9岁左右,儿童才开始能够用言语解释性别的稳定性和恒常性。

二、影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因素(一)早期家庭教育对儿童性别角色发展起着奠基作用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父母对儿童早期的重要影响主要是在家庭环境中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实现的。

婴儿出生以后,父母通过衣着、环境布置、取名等活动,把男女婴儿区分开来。

心理研究指出,人在3岁左右就有性别意识了,3岁后孩子逐渐意识到“男女有别”并开始以男女自居。

他们通过观察父母不同的服装和行为,对男性和女性的外表和性别角色开始有所认识,并逐渐形成心理性别。

因此,专家提醒家长,为避免孩子性格发展出现偏差,最好从3岁前就培养孩子的性别意识。

儿童的性别行为倾向出现之后,父母会应注意通过各种方式予以强化:对于孩子符合性别的行为,及时给予以赞许和鼓励。

而对于不符合性别的行为则及时给以批评和制止。

这样,使儿童两性的活动倾向越加明显。

由此可见,儿童从一来到人世间就受到了父母不同的待遇,获得了不同的早期经验,而这些最初的经验又会以先验的方式对以后的认识和行为产生影响,促使他们朝着各自的性别角色行为方面发展,并越来越固定化。

论述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介绍

论述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介绍

论述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介绍
性别角色发展理论指的是关于个体如何在社会化过程中学习和内化性别角色的模式和解释。

这些理论探讨了性别角色的形成、塑造和表达,以及与社会、文化和个体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1. 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们周围的他人来学习性别角色。

主要关注的是家庭、学校、媒体和同伴群体等社会环境对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

2. 社会角色理论:社会角色理论认为,性别角色的发展是社会角色期望和压力的结果。

个体在社会中扮演特定的角色,并按照社会对该角色的期望行事。

3. 社会认同理论:社会认同理论关注个体如何识别自己为男性或女性,以及与社会和文化对性别角色的期望之间的一致性。

4. 社会构建主义理论:社会构建主义理论认为,性别角色是一种社会构建的现象,不是生物或天性决定的。

强调社会和文化因素对性别角色的塑造和其多样性的影响。

5. 性别模式理论:性别模式理论关注个体如何通过内化社会对于什么是"男性"和"女性"的刻板印象来形成性别认同和角色。

强调个体对社会性别角色的接受和符合程度。

这些理论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解释,帮助我们理解个体是如何通过社会化过程来习得性别角色,并在个体和社会层面上塑造和表达性别。

需要指出的是,性别角色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文化、社会、家庭和个体特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每个人在这个过程中的经历和表达方式可能会有所不同。

性别角色探索青少年对性别角色的认知与发展

性别角色探索青少年对性别角色的认知与发展

性别角色探索青少年对性别角色的认知与发展性别角色探索:青少年对性别角色的认知与发展青少年时期是人们性别角色认知和发展的关键阶段。

在这个阶段,他们开始探索和塑造自己的性别身份,同时也受到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对性别角色的认知和发展,并分析其中的因素和影响。

1. 性别角色认知的理论背景在性别角色认知方面,社会学家巴比特·比鲁迪(Babbitt Bealludy)提出了性别角色社会化理论。

根据该理论,性别角色是通过社会化过程和与家庭、学校、同伴和媒体等社会环境的互动来形成的。

青少年从早期的性别意识发展到对性别角色的思考和认同,逐渐形成自己的性别身份。

2. 社会因素对性别角色认知的影响青少年对性别角色的认知主要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

首先,家庭是最早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化机构,家庭成员的性别行为和角色扮演对青少年的性别认知起着重要作用。

其次,学校教育也对青少年的性别角色认知产生影响,学校教育活动和教材往往会传递出一定的性别角色观念。

此外,媒体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电视、电影和互联网等媒体平台上性别角色的表现对青少年的认知有深远影响。

3. 个体认同与性别角色塑造青少年个体的认同感也对性别角色的塑造有重要影响。

在青少年群体中,有些人对于自己的社会性别和性别角色是完全认同的,他们身体特征的性别与自我认知的性别一致。

然而,还有一部分人会出现性别认同不一致的情况,他们不满足于传统性别角色的期待,可能出现对性别的探索和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

4. 青少年对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青少年时期,社会对于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也会对青少年的性别认知和发展产生影响。

常见的性别刻板印象包括男性应该强壮、坚强,女性应该温柔、细腻等。

这种刻板印象可能会限制青少年个体的成长和发展,使其在性别角色认知上产生固定化的观念。

5. 青少年性别角色认知的个体差异尽管青少年普遍经历性别角色认知和发展的阶段,但个体之间的差异是不可忽视的。

个体的社会背景、家庭环境、生活经历等因素都会对其性别角色认知产生影响。

社会学中的性别角色理论

社会学中的性别角色理论

社会学中的性别角色理论性别角色理论是一种社会学理论,旨在探究社会中性别所起的作用以及与这一角色相关的社会文化因素。

本文将介绍性别角色理论的基本概念、历史、学派、研究方法,以及该理论在社会学领域的应用。

一、基本概念性别角色是人类在基于生理特征的性别差异上,所赋予的社会文化期望和要求。

性别角色理论表明,性别角色是社会化过程的产物,它们不是与生俱来的属性,而是在孩子的家庭和社会中被灌输的。

二、历史性别角色理论有着长久的历史,早在20世纪初期,美国发展了一种不同的婚姻和家庭模式。

男性被赋予公共场合主导的角色,女性则被定义为生育和照顾家庭的角色。

这种不平等的社会结构影响了家庭内部的治理关系,以及公共生活的平等对待问题。

在20世纪60年代,第二波女权主义运动引起了全世界许多社会学家对性别角色问题的关注与研究。

三、学派性别角色理论有许多不同的学派,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功能主义派和社会建构主义派。

功能主义派认为性别角色是为了社会协调和性别分工而存在的,女性与男性的这种角色分工是由不同的生育与劳动能力等产生的。

“差异主义”这种立场倾向认为男女应该在特定的任务和行业中起主导作用,毕竟男性从生理和心理上都比女性更适合。

相反,“同一化主义”则认为男性和女性应该在社会和经济方面的权利应该平等地分配。

社会建构主义派则认为性别角色是人们在社会文化背景下所建立的一种身份认同,女性和男性的行为,经验和态度受到与性别相关的年龄、种族、地理位置、性倾向、年代、阶级和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四、研究方法性别角色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统计学模型、调查、问卷、观察等,其中最常用的是调查和问卷。

调查和问卷可以帮助社会学家收集大量的数据,以便对人们对性别角色的看法和偏见进行研究。

观察是另一种常见的研究方法,可以通过观察人们发起、执行和交流性别角色并验证假设。

五、应用性别角色理论在社会学中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家庭研究方面,性别角色理论可以用来研究和探究夫妻在家庭中的角色分配问题。

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介绍

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介绍
性别角色发展及其理论
性别角色发展
概念
01
性别角色分类 02 03 性别特征形成 04 性别角色发展
概念
性征(sex):生理身份;染色体、生理特征、激素的影响。
性别(gender):社会和文化身份。
性别角色(gender-role)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模仿学习获得的 一套与自己性别相应的群体性特征和行为方式。
社会标签效应的影响:早期的社会标签和性别角色社会化 对个体的性别认同和角色偏好具有最为关键的影响。
文化影响:米德(1935)对巴布亚岛新几内亚的三个部落 的经典研究。阿拉佩什,蒙杜鲁古,楚加蒙布拉部落
3.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依德(Sigmund Freud) 观点:儿童以认同他们同性别父母的方式实现性别特征 形成。并解决俄狄浦斯情结,伊莱克特情结。 未得到研究支持
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心 理特征,如独立、进取、 热情、忠诚等
双性 化
男性 化
工具性特征 表现为支配、进取、自 立、操纵的
表达性特征 表现为人际敏感、热情、 顺从、害羞、有女人味 的.
女性 化
未分 化
性别差异:总体上,女孩在言语 能力上优于男孩,比男孩更情绪 化、善于表达、顺从和胆小。男 孩比女孩更活跃、更好身体攻击 和言语攻击、在数学推理和视觉 空间技能上优于女孩。
例如:女性为了成功养育孩子,朝着慈爱,温和,善于照 顾他人(表达性特征)的方向进化。同时更倾向于选择关 爱自己,能够提供资源,食物和保护,保证孩子存活的男 性。男性必须比女性更有竞争性,具有进攻性(工具性特 征),这样才能提高获取食物、赢得伴侣的可能性。
对进化理论观点的批评
这种解释只适应与在不同文化间的具有一致性的性别差异, 却忽视了那些具有文化特异性,或存在于特定历史时期的 差异。

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研究

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研究

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过程
2、性别角色的社会化: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开始接触更广泛的社会环境, 包括家庭、学校和社区等。这些环境中的期望和规范逐渐塑造了儿童的性别角色 行为。
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过程
3、性别角色的发展:进入青春期后,个体开始更加自己的性别身份,并尝试 探索符合自身性别的个性和兴趣爱好。这一阶段的发展有助于形成更鲜明、独立 的性别角色。
一、性别角色教育的意义
一、性别角色教育的意义
性别角色教育不仅仅是让孩子们了解自己的性别,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理解 并接受自己的性别特征。通过教育,孩子们可以了解到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每个 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和特点。这种教育可以帮助孩子们建立自尊和自信,从而更好 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二、家庭中的性别角色教育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儿童性别角色发展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 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对于自身性别特征的认知、行为和情感反应。这种发展不仅受 到生物性别的决定,也受到社会文化、家庭环境、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内容摘要
首先,生物学因素在儿童性别角色发展中起着基础性作用。男性和女性在生 物性征上存在显著的差异,这为他们的性别角色发展提供了基础。例如,男孩通 常在体力上比女孩更强,这可能影响他们对自身性别角色的理解和行为。然而, 必须强调的是,生物学因素只是影响性别角色发展的众多因素之一,并不是决定 性因素。
二、家庭中的性别角色教育
在家庭中,父母应该为孩子提供正确的性别角色榜样。父亲和母亲应该展现 出各自性别的积极特征,如父亲的勇敢和力量,母亲的温柔和细心。同时,父母 也应该教育孩子尊重他人的性别特征,不歧视与自己性别不同的他人。
三、学校中的性别角色教育
三、学校中的性别角色教育

心理学无处不在:性别角色的发展

心理学无处不在:性别角色的发展

心理学无处不在:性别角色的发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心理学的影响无处不在,而性别角色的发展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例子。

性别角色,简单来说,就是社会和文化对于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态度、性格特征等方面的期望和规范。

从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性别角色的塑造就已经悄然开始。

当亲朋好友围绕着新生儿,看着粉色的襁褓就会说“这是个可爱的女宝宝”,而看到蓝色的则会说“是个小男子汉”。

这种基于性别的简单区分,其实就是最初的性别角色暗示。

在家庭中,父母往往会根据孩子的性别给予不同的对待和教育方式。

对于女孩,可能会更注重培养其温柔、体贴、善于照顾他人的品质;而对于男孩,则可能强调勇敢、坚强、有担当的特质。

比如,给女孩买洋娃娃,鼓励她们玩过家家,培养照顾家庭的意识;给男孩买玩具车、玩具枪,激发他们的冒险和竞争精神。

这种早期的教育和引导,无疑会对孩子的性别角色认知产生深远的影响。

学校也是性别角色发展的重要场所。

教材中的人物形象、教师的言行举止以及同学之间的互动,都在潜移默化地强化着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

比如,在体育课上,男生通常被认为更擅长激烈的运动项目,而女生则可能更多地参与相对柔和的活动。

在课堂上,老师可能会不自觉地对男生的活跃表现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鼓励,而对女生的安静和乖巧加以称赞。

社会文化对于性别角色的发展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广告、影视作品、童话故事等都在传递着特定的性别形象和角色模式。

在广告中,女性常常被描绘为家庭主妇,专注于家务和美容;男性则多以事业成功、充满力量的形象出现。

童话故事里,公主总是等待着王子的拯救,这暗示着女性的柔弱和需要保护,而王子则勇敢地战胜困难,展现出男性的英勇和力量。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正在受到挑战和改变。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性别角色不应被刻板地定义,每个人都应该有权利自由地发展自己的个性和兴趣,而不受性别的限制。

比如,在职业领域,女性越来越多地涉足曾经被认为是“男性专属”的行业,如科技、工程等;男性也开始在护理、教育等传统“女性职业”中展现出自己的才能。

儿童时期的性别认同与性别角色发展

儿童时期的性别认同与性别角色发展

儿童时期的性别认同与性别角色发展在儿童时期,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和社会过程。

儿童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和社会化的作用,逐渐形成自己对于性别的认同,并学习和内化相应的性别角色。

本文将探讨儿童时期的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发展的相关理论以及对儿童的影响。

一、性别认同的形成性别认同是指儿童对自己属于哪个性别的意识和认同。

根据John Money的性别认同理论,性别认同在儿童的早期阶段就开始形成。

他提出了性别模式理论,即儿童会根据自己的生理特征和外貌特征来认定自己的性别,并逐渐形成对应的性别认同。

除了生理特征和外貌特征,家庭和社会环境也对性别认同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父母、亲属和其他重要人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以及社会对于男性和女性的期望和角色定位,都会对儿童的性别认同产生深远的影响。

例如,父母对儿童的性别有明显的偏好,会引导儿童形成相应的性别认同。

二、性别角色的发展性别角色是指社会对于男性和女性所赋予的行为、角色和责任。

在儿童时期,性别角色的发展是逐渐进行的过程。

根据社会学家Talcott Parsons的理论,性别角色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性别角色认知和性别角色行为。

1. 性别角色认知儿童通过观察和模仿家庭成员、朋友和媒体中的性别行为,逐渐意识到自己所属的性别应该具备哪些特点和行为方式。

他们开始形成对于男性和女性应有行为的认知,并通过与家庭和社会环境的互动来逐渐巩固和内化这些性别角色认知。

2. 性别角色行为一旦儿童形成了性别角色认知,他们会试图通过模仿和表现相应的性别角色行为。

男孩子通常会试图表现出符合社会对男性的期望的行为特征,例如勇敢、坚强和外向。

女孩子则倾向于表现出符合女性角色的特点,例如温柔、体贴和内向。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发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观念的变化,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经历对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的重新思考和调整。

三、儿童时期的性别认同与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儿童时期的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发展对儿童的发展和健康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社会变迁中的性别角色分析

社会变迁中的性别角色分析

社会变迁中的性别角色分析在人类社会的漫长发展历程中,性别角色始终是一个重要且不断变化的议题。

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随着经济、文化、科技等诸多因素的演进,性别角色也经历了显著的转变。

在传统社会,性别角色往往被严格地划分和界定。

男性通常被期望成为家庭的经济支柱,承担外出劳作、赚钱养家的责任。

他们在社会中被赋予了更强的力量、决策能力和主导地位。

而女性则更多地被限制在家庭内部,负责操持家务、照顾子女和老人。

这种分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基于当时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

农业社会中,体力劳动占据主导,男性在体力上的优势使得他们在生产领域更具优势。

然而,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也对传统的性别角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许多工作不再单纯依赖体力,女性开始有机会走出家庭,进入工厂工作。

这一转变不仅增加了家庭的经济收入,也逐渐改变了人们对女性能力的认知。

女性不再仅仅被视为家庭的附属,她们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进入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崛起进一步推动了性别角色的多元化。

在教育领域,女性获得了与男性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她们在学术和专业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越来越多的女性投身于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传统上由男性主导的领域,并展现出了卓越的才能。

在职业选择上,女性不再局限于某些特定的行业,她们可以成为企业家、政治家、律师、医生等,与男性在各个领域展开竞争和合作。

同时,社会观念的变化也为性别角色的转变提供了思想基础。

人们对于性别平等的追求和对个体自由发展的尊重,使得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逐渐被打破。

男性不再被要求时刻保持坚强、果断的形象,他们也可以表达情感、追求艺术和从事照顾家庭的工作。

女性则可以展现出坚强、独立的一面,不必再因传统观念的束缚而压抑自己的个性和追求。

然而,尽管在社会变迁中性别角色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性别不平等的现象仍然存在。

在就业方面,女性可能面临着职业晋升的“玻璃天花板”,同等条件下的薪酬待遇也可能低于男性。

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理论述评

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理论述评

第!"卷第#期!$$%年"!月徐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0123456’!.17+/12895:49:;<575(4"=(2’!"#.(’#>:9’#!$$%收稿日期$!$$%?$Y ?""作者简介$陈红!"D Y D G "#女#山东泰安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运动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理论述评陈$红!徐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江苏徐州$!!"""Y"摘要$性别角色的发展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儿童今后的发展方向和水平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一直以来#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是许多学科的重要研究领域#研究者运用多种理论对其进行解释#其侧重点各不相同’关键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中图分类号$]Q ##’"$$$文献标识码$U $$$文章编号$"$$@?Y P @%!!$$%"$#?$$Y %?$#儿童与青少年社会化问题的研究一直是儿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一些分支心理学的重要领域’性别是儿童最早掌握并用于对他人进行分类的社会范畴之一#性别角色化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内化性别观念&学习性别态度&了解性别关系&形成性别行为的过程’简而言之#就是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自己的性别’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一旦将性别角色规范内化#就会自动地按照适合自己性别的行为方式来认识&思考&行动#造成性别角色的心理差异’"(#而这种心理差异对于儿童今后的发展方向和水平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性别角色#无论其内容还是其表现形式#总是反映着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结构&社会组织水平和社会心理的特点#反映着那些社会的文明发展水平’!(’"$关于)性别角色*的界定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关于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研究结论分歧较大#甚至相互矛盾’%(’赫斯滕!A +B 7(4#"D Q %"认为#概念上的混乱是导致以往研究结论不一致的主要原因’研究者们设计出许多测量手段来把握这个领域中的诸多概念#但这些性别角色测量在许多方面都不相同#每个测验都有各自暗含的对所测量概念的基本想法#却未能清楚地&一致地识别概念的隐含意义#在概念化层次和操作化层次上#一直没有清楚的定义’这是性别角色研究中非常严重的一个问题’如有人认为性别角色是$)社会认定为适合属于男性和女性的性格&态度&价值观念和行为’*也有的认为$)性别角色是指存在于特定历史或文化情境中的对两性分工的规范性期望和社会互助中与性别相关的规则’*国内文献中也出现了多种对性别角色的表述#笔者认为较为全面的是张积家的界定’#($性别角色是个体在自身解剖学&生理学特征的基础上#在一定社会文化的两性规范影响下形成的性格&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上的特征’笔者认为#在理解)性别角色*的概念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区分性!B :Z "与性别!I:4<:/"’性是生物学的概念#指第一性征和第二性征#是由染色体和激素决定的’性别则是心理文化上的概念#具体指第三性征#即两性在对自己&他人及社会的认知&态度等心理特征及行为方式#是自然&社会和心理多种因素整合作用的结果’P (’!"性别角色是以性别为标准对个体进行划分的一种社会角色%%"性别角色的划分决定着个体的社会化定向’不同的社会化定向必然导致男女有选择地接受不同的社会影响#导致男女形成与其特定的性别角色地位相适应的不同的心理内容和人格倾向’#"性别角色是由社会群体为男女制定的一套行为规范#它对个体的行为进行性别的标定’!$国外关于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由于性别角色的发展是儿童社会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长期以来#关于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及其成因这一问题#倍受儿童心理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等的关注#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不同的理论解释’!’"$精神分析理论上世纪初至"D #$年代!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T /+:<$对性别角色及其差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的基本理论的轴心是无意识和本能过程!或者说是由于男女两性所具有的不同的生理解剖结构而决定的心理成熟过程’弗洛伊德认为!在性心理发展的口腔阶段和肛门阶段!男孩和女孩的发展方式相同’直到生殖器阶段#大约#%Y 岁$!性别分化才开始出现’男孩在这一阶段的重要发展是%恋母情结#X :<5J 129(0J2:Z $&的形成’此时!男孩发现了两性差别和乱伦禁忌’为了满足社会性别角色的要求!男孩在对父亲的认同过程中!将父亲所代表的社会戒律变成自己个性的一部分!并逐渐获得性别自认!继承父亲的角色规范’女孩在这个阶段形成%恋父情结#;2:97/19(0J2:Z $&!以母亲的角色自居’弗洛伊德认为女孩的恋父情结不如男孩的恋母情结那样解脱得彻底!故女性的超我发展是不成熟的’他认为女性人格有%被动性"受虐性和自恋性三种特征!只是男性人格的一种不成熟的变种&’!(’显然!弗洛伊德有关性别角色的生物决定论观点过分强调了生物学因素对人类行为的决定作用!而忽视了社会因素对行为的塑造作用!甚至荒谬地将性别歧视合理化’!’!$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关于性别角色发展的观点主要是由柯尔伯格#^(-2S :/I$提出的’他认为!儿童的性别认知在其性别角色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性别认同!即儿童对自己和他人的性别的正确标定!是性别认知的第一步!是儿童性别学习的基本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儿童一旦获得性别的一致性!他们的性别信念就固定了下来并且不可逆转’这种观点认为!儿童的行为在不断地强化他们的性别认同!一旦儿童获得了他们自己的性别知识!行为和思想间的交互作用致使形成了稳定的性别认同!用认知发展理论的术语称之为性别的恒常性#I :4<:/9(4B 7149C$’儿童只有在认识到其性别将永远恒定时!才会表现出一贯的性别化行为’从这个角度来看!儿童的性别认知结构对其行为具有组织功能!能够保证儿童以适合其性别的方式来对外界作出反应’柯尔伯格还认为!儿童到达一定的年龄阶段后!能够依据性别范畴自发地对性别有关的信息如外表"衣服"活动"心理特点等进行分类’只有在儿童形成了相应的性别结构之后!他们才会去注意和模仿同性别的榜样’Y (’无疑!儿童的性别认知或性别概念在其性别角色的建构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解释"组织"调节功能’但是柯尔伯格认为!儿童的性别恒常性一般要到Y 岁左右才会出现!而我们知道!儿童在Y 岁之前已经表现出性别化行为!这是柯尔伯格观点的一个根本性缺陷’!’%$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关于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观点是建立在其关于儿童社会行为发展的基本理论观点之上的’班杜拉#]14<+/1$是社会学习理论的杰出代表人物!他认为!直接学习"对同性别榜样的观察学习或模仿是儿童性别角色获得的基础’在班杜拉之前!人们仅用直接学习!即通过直接强化巩固或消除某种行为来解释行为中的性别差异现象’这种观点认为!那些在儿童的早期生活中受到了父母和社会赞许"奖励的行为会保留下来!而那些受到惩罚和阻挠的行为则会减少以至消失’例如!男孩踢足球会得到成人的许可而玩布娃娃会遭到成人的阻挠!女孩因文静受到成人的喜爱而因顽皮遭到呵斥’在父母和社会的直接强化下!儿童学会了按社会所约定的性别行为方式举手投足!逐渐形成男女不同的性别角色’我们承认!直接学习确是儿童性别角色获得的途径之一’但是儿童在短短几年内获得大量的与性别有关的行为方式!仅仅依赖于亦步亦趋"被动的直接强化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儿童对成人行为的主动模仿与观察学习’班杜拉称这两种方式为间接学习!并认为间接学习在儿童的性别角色行为塑造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班杜拉认为注意"记忆"动机变量等因素影响观察和模仿的结果’其理论预测儿童更注意同性别的模式!原因是他们模仿同性别的行为受到正强化’一旦榜样的行为模式被储存到记忆中!儿童就会根据行为复制能力以及行为复制的动机而产生模仿行为’社会学习理论的性别角色发展观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实验支持!但是却存在着无法克服的局限’如果像社会学习理论所强调的那样!观察学习在儿童性别角色获得中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大多数儿童就会在发展早期形成对女性角色的认同!因为无论在家庭中还是在幼儿园中!儿童的照顾者大多为女性!因此他们所观察到的榜样行为绝大多数是女性行为’但事实并非如此’#Y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卷!’#$性别图式理论性别图式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贝姆!]:0"’性别图式是指用来选择和加工与性别有关信息的知识结构#Y $’图式加工理论的基本单元是图式%其假设是儿童和成人都有关于性别的图式&&&一套系统化了的有关男性和女性的观点和期望%这些图式直接影响着个体的思维和行为’该理论界定了两种不同的性别图式%第一种包括两个性别的普遍信息%第二种包括适合特定性别的行为的详细信息’儿童根据第一种性别图式评价信息对自己的性别是否合适%并进一步建立男性和女性双方的图式’根据第二种性别图式判断一个环境刺激对自己合适时%儿童会进行进一步的探索’性别图式理论认为%性别图式具有引导行为的功能’性别图式提供的信息引导儿童从事传统的与性别相适宜的行为’性别图式还具有组织信息的功能’性别图式的存在%使得与性别图式一致的信息更为突出%从而更易于被个体搜索或接受%而与图式不一致的知觉信息则会被忽视或转化’推论功能是性别图式的又一功能’通过性别图式提供的信息基础%使儿童无论在熟悉的还是在信息缺失或模糊的情境中%都能够借助于自己关于性别的知识对他人的行为和偏好进行推论#@$’性别图式理论融合了认知发展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中被人们所接受的内容来解释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它既强调了社会因素对儿童性别定性化的作用%也十分重视儿童自身建构性别图式的能动作用#Q $%是解释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一种新的理论观点’!’P $社会结构理论国外的一些心理学家运用社会结构理论来解释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这一理论强调社会结构对人的行为和个性的直接影响’这种理论已被一些心理学家用于研究性别差异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如亨利!A :42:C "(斯本德!8J:4<:/"等人都做了大量的工作’用社会结构理论研究性别角色的形成%一个关键问题在于对)权力*的解释’该理论在研究性别角色时对)权力*的界定是这样的+权力是指使男性自然获得社会上影响较大(收入较多的职业的较高的社会地位和那种使女性与家务劳动(照看孩子以及社会上所公认的女性职业等相联系的较低的社会地位#D $’研究表明%在儿童性别角色形成的过程中%性别角色的固定化与变通性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男孩性别角色的发展表现出更大的固定化倾向%而女孩则表现出更大的变通倾向’在这里%固定化是指努力不去从事与异性性别角色一致的活动的程度’变通性是指参加被认定应该是异性活动的水平’该理论在解释这一性别差异时认为%这是由于男女在社会中地位!即权力"的差异所造成的’在儿童很小的时候%社会文化的熏陶就使他们形成了诸如女不如男的固定看法’这种观念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儿童之间的交往’可见%一些女孩积极从事男子气的活动是由于想通过这些活动来改变自己较低的阶层’从这个角度出发%似乎就不难解释为什么男性角色发展中的变通性不及女性而表现出更多的固定化倾向’此外%社会认同理论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即位于地位较高的团体中的成员比位于地位较低的团体中的成员表现出更高的认同感’特别是那些认为自己有较强的能力但位于地位较低团体中的人%在团体之间的界限不是绝对不变而是可以向上流动的时候%他们对自己所属团体的认同感就更低’这种理论的研究也可以用来说明男女儿童性别角色发展中的一种不对称的特点%即)假小子*式的女孩对自己的)男子气*行为做出积极的反应&&&她们会为自己具有)男子风范*而骄傲%而)女孩子*式的男孩则会受到更多的谴责’这一理论还解释了一些女孩试图进入男孩的活动圈而男孩不愿进入女孩活动圈的原因’社会结构理论与社会学习理论和认知发展理论在性别角色形成问题上的不同之处在于后两者强调决定性别差异形成的社会文化是通过个体的社会学习或认知发展机制获得的%而社会结构理论的重点则在于强调社会结构对人的行为和个体的直接影响’!’Y $群体社会化理论群体社会化理论预测%当另一性别不在场时%性别分化的行为减少’一项研究证明了男孩在场对女孩行为的影响+女孩单独玩球时表现得很有竞争性%但当男孩加入后%女孩的行为发生了很大变化%她们显得比较害羞而且没有竞争性’又据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那些就读理工科专业的女大学生往往都是从女子学校出来的’另外%德国汉堡的奥默中学和诺伊斯的一家中学自从在情报学课程和企业经济管理学课程上尝试让女生单独学习以来%发现男女混合班中对上述课程兴趣索然的女生%在分班学习中表现了P Y 第#期陈$红+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理论述评$$前所未有的兴趣!"$"’群体社会化理论是目前关于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研究的较新的理论观点’该理论认为#家庭对儿童的性别角色影响并不大#角色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同伴群体’%$关于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外有关性别角色发展的研究现状呈现以下趋势!"""$"%人们认识到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不是截然相反的两极#很多理论更关注&双性化’(性别超越和摆脱传统的社会要求的性别行为和态度的现象#双性化理论研究正在兴起)!%获得性别角色分化的关键年龄区间放宽了#精神分析理论强调P 岁以前#现在人们倾向于至少要到成人期甚至贯穿人的一生)%%模仿和观察学习仍被看作是性别角色学习的重要途径#但多数理论家已不再强调与父母的认同’父母只是众多社会化影响中的一种)#%近来关于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给予女性发展以更多的关注)P%当代对性别差异的研究集中在认知和社会行为方面#然而认知和行为的关系尚不清楚)Y%现在的理论更倾向于解释特定的问题#而不再试图解释普遍的人类性别行为)@%当代有关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研究特别强调社会文化对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研究者多考虑家长和社会定型(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对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作用)Q %自"D D $年代以来#关于计算机游戏与性别关系的研究已经逐渐成为国外性别角色研究中的一个崭新的领域’虽然它所研究的问题与以往社会学和女性研究中的一些内容有不少相似之处#但由于它是在信息时代中出现的新问题#所以还有许多方面有待于深入地进行理论探讨和开展实证研究’参考文献$!""$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D Q D ’"%!G "P %’!!"$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D D D ’#!Y G ###’!%"$_(S 54B (4#8-16:/#[/5I-7B 014’性格与社会心理测量总览*下%!\"’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D D @’@!"’!#"$张积家#张巧明’大学生性别角色观的研究!&"’青年研究#!$$$#*""%$!%’!P "$莫秀锋#余祖伟’未成年女性性别发展特点及培养对策!&"’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Y *%%$P @’!Y "$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修订本%!\"’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D D @’!Q Q G %$@’!@"$荆建华’国外运用社会结构理论解释性别角色形成研究述评!&"’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D D P #*!%$Q ’!Q "$朱莉琪#方富熹’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研究!&"’心理学动#"D D Q #Y *#%$%"’!D "$胡江霞’论&因性施教’及其实施策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D D Y #*P %$"$%’!"$"$韦澍一’从两性关系重组谈实现男女平等的途径!&"’社会科学战线#"D D Y #*!%$""#’!"""$朱莉琪#方富熹’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研究!&"’心理学动态#"D D Q #Y *#%$%"’:!"%$"=.+72".0$"8.D>2$5&6"G ?0.5"@"%"5.1,"+(T \/#\8’J*>:J 1/70:47()K -C B 5912;<+9175(4#*+,-(+.(/0123456:/B 57C #*+,-(+#&514IB +#!!"""Y #M -541%:;8(0’#($>:6:2(J 0:47()B :Z ?/(2:(99+J 5:B1450J(/7147J 1/7547-:B (95125,175(4()9-52</:4#W -59-W 5222:16:1)1/?/:19-54I 54)2+:49:(47-:5/<:6:2(J 0:4712(/5:47175(414<2:6:2’87+<C (47-:<:?6:2(J 0:47()9-52<B :Z ?/(2:-1B S ::41450J (/7147)5:2<()<:6:2(J 0:4712J B C 9-(2(I C 14<54)14752:J B C ?9-(2(I C ’_:B :1/9-:/B-16:177:0J 7:<61/5(+B1J J /(19-:B 7(547:/J/:77-:J -:4(0:4(4#W 57-7-:)(9+B (4<5)):/:471B J:97B )(/<5)):/:477-:(/5:B ’<"3=.0&8$9-52<)B :Z ?/(2:)<:6:2(J 0:47YY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卷。

儿童性别角色发展有关理论述评

儿童性别角色发展有关理论述评

应用心理学Chinese Journal of 2002年第8卷第4期,61-64Applied Psychology2002.Vol.8.No.4,61-64儿童性别角色发展有关理论述评赵妙林 许百华(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杭州,310028)摘 要 性别角色发展是儿童自我意识和社会化发展的主要表现之一。

本文简要叙述国外关于性别角色发展的主要理论,重点介绍社会认知理论对性别角色发展的解释,并对此作出简要评价。

关键词 性别角色发展 性别差异 性别恒常性 性别同一性 性别行为中图分类号:B8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020(2002)-04-0061-041 引 言性别角色是社会按照人的性别而分配给人的社会行为模式。

性别角色发展是儿童自我意识和社会化发展的主要表现之一,因而历来是发展心理学家关注的一个问题。

在上世纪60年代,认知发展理论从性别恒常性的角度解释儿童的性别角色发展;在70年代和80年代,认知理论家掀起对性别角色发展进行认知研究的浪潮[1],主要以图式理论为代表;社会学家从社会学角度提出社会对男女两性提供的机会不均等性来解释性别角色发展的差异。

但这些理论都不能很好地解释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及其差异。

在90年代,Bussy和Bandura整合了上述理论的心理因素和社会文化决定因素,从社会认知的角度对性别角色发展作出合理的解释。

本文首先分析性别角色发展的几种理论,接着重点介绍对性别角色发展具有很大影响力的社会认知理论。

2 关于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主要理论2.1 认知发展理论该理论强调性别恒常性对性别角色发展的作用,其代表人物是科尔伯格。

科尔伯格的基本观点源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他认为,儿童能够对其自身发展水平和个人目标信息作出积极选择并运用,其性别恒常性对认识与了解性别起着组织和调节作用[2]。

性别恒常性是指基于生物属性基础上的永久性的特性,它不依赖于一些表面特征,如头发的长短、服饰等。

性别角色发展及理论介绍

性别角色发展及理论介绍

性别角色发展及理论性征(sex):生理身份;染色体、生理特征、激素的影响。

性别(gender):社会和文化身份。

性别角色(gender-role)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模仿学习获得的一套与自己性别相应的群体性特征和行为方式。

起初,性别角色被定义为"Sex Role",性别角色,具体表现在生理结构和生理机能的差别。

如康斯坦丁诺普尔Constantinople曾对20世纪70年代前的性别角色研究作了一个里程碑式的综述,并试图对它进行了理论性定义,“性别角色特征多多少少是根植于解剖学、生理学和早期经历之中,并在外貌、态度及行为上将两性分别开来的那些相对稳定的特质。

”后来定义为"Gender Roles".社会性别角色,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性特征和行为方式。

主要有两类不同看法, 一类是注重个体的人格特质.如斯彭思Spence 认为性别角色是社会认定为适合男性和女性的性格、态度、价值观念和行为 .另一类是注重社会性和社会文化的作用.如Gilbert认为性别角色是指存在于特定历史或文化情境中的对两性分工的规范性期望,和社会互动中与性别相关的规则当下对性别角色的定义一般既注重个体生理差异、人格特征,也重视社会文化的影响.表达性角色:女性亲切的、善于照料他人的、合作的、能敏感觉察他人要求的。

工具性角色:男性坚定地、独立的、竞争性的性别特征形成:儿童获得性别认同,获得他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所认可的同一性别的成员应持有的动机、价值观以及行为方式的过程。

有关性别特征形成的研究集中在三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主题,1.性别认同的发展,即分清自己是男孩或女孩,并认识到性别是一种无法改变的特征。

2.性别刻板印象的发展,即关于男性和女性各自应该是什么样的观念。

3.性别特征行为模式的发展,即儿童发展处对同性别群体或成员通常所从事的活动的偏好。

青少年很小就接受了性别角色的传统观念,形成了对男女性别的刻板印象。

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述评

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述评

2007年2月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Feb.2007第26卷第2期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Vol.26No.2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述评夏小燕(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兰州730070)摘 要:性别角色是以文化为背景的,社会认可或接纳男性或女性应表现的行为模式,它以生物因素为基础,包括个人心理与社会建构两个维度。

生物理论、心理分析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知发展理论、性别图式理论及性别脚本理论都对性别角色的发展提供了解释和说明,但是每个理论都有其不足之处,目前有学者提出以整合的理论对性别角色的发展作出更准确的解释。

关键词:性;性别;性别角色;发展;整合中图分类号:B84-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07)02-0070-04收稿日期:2006-10-17作者简介:夏小燕(1975-),女,湖北荆门人,2004级心理学硕士研究生,从事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研究。

一、概念界定1.性与性别性(sex):指男女活动中生物学的或解剖学的差异,是生理上的差异,生为一个人,就性而言,除阴阳人及双性人外,非男人即女人。

性别(gende r):指男女心理上、社会上的差异。

非男性即女性。

性与性别的最大差异在于,前者是以生物学为基础的,是与生俱来的天生的生理性别;后者则指男女两性在行为及性格上的差异,大多数是由于社会化的历程及旁人的期望而得来的,并非天生的(刘秀娟、林明宽,1997)。

简而言之,性与性别之间的差异,就像是先天性与后天因素、自然与人文上的差异(Hearn 等,1990)。

2.性别角色Robert Brannon(1976)指出角色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可以追溯到戏剧的术语学。

这个单词角色(role)是法语 roll ,指一个演员所扮演的角色。

男性的性别角色或女性的性别角色就像是男性和女性扮演适宜他们男子气或女子气部分的剧本[1]。

性别角色发展研究综述

性别角色发展研究综述

性别角色发展研究综述第一篇:性别角色发展研究综述性别角色发展研究综述摘要:自从科学心理学诞生以来,性别角色的研究就受到了心理学家的关注。

性别角色,是指由一定的文化所认定的适合于男性和女性的行为系统,同时还包括那些被看作是构成男性和女性的基本的态度和情感。

本文通过对已有文献资料的整理与回顾,将多位专家和学者的观点进行归纳和分析,分别从性别角色概念、发展影响因素、研究结果、研究展望等方面对性别角色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和总结。

关键词:家庭子女性别角色发展一、引言传统的性别角色模式认为拥有男性特质的男性与拥有女性特质的女性具有最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适应能力。

而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的性别角色模式—“心理双性化”被提了出来。

双性化理论模式认为:第一、个体可以是双性化的,即他(她)可以既具有男性化特质也具有女性化特质;第二、与其他类型的个体相比,双性化个体具有更好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由性别角色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到性别角色是通过社会的作用产生的,是非生理因素的,它的实质是与人的生理方面无关的社会行为。

有研究将夫妻关系分为权力关系和情感关系两个维度。

在夫妻权力的空间范围局限于家庭,它反映的是丈夫与妻子在家庭生活中权力的分享及决策的平等程度状况。

夫妻情感关系是心理学界更多关注的领域。

研究者常用夫妻冲突来衡量夫妻情感关系状况。

夫妻冲突越少越轻意味着夫妻情感关系越好,反之则夫妻情感关系越差。

国内外学者大量研究报告指出,父母情感冲突与子女的行为、适应、情绪、健康、学业成绩等问题存在显著相关。

国内目前对夫妻权力关系及情感关系与子女性别角色形成的关系研究极少,尤其未见有关夫妻权力关系对子女性别角色形成影响的研究资料。

性别角色教养态度作为父母持有的与性别有关的教养态度,是指父母在教养子女以及与子女的互动上所持的性别角色态度。

其内容涉及父母对子女的知觉、期待、行为管教、物质环境的选择、家务分工、游戏活动的差异、学业性向、学科成就的态度与期待等。

性别与发展理论评述

性别与发展理论评述
3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一概念来自于女权主义的主张 ,并得到许多国际发展机构和民间组织的认可 。当其中某些机 构与组织从事发展工作时 ,它们运用发源于赋权概念的“意识唤起模式”(consciousness2raising model) 来对当地妇女进行培训 。这个模式的假设是 :旧的文化是阻碍妇女发展的根源 ,因此 , 唤起意识 、改变受传统文化影响的价值观 、态度和行为就是一个妇女的赋权过程 ,其结果会促 进妇女发展 。妇女与发展理论在运用赋权时 ,首先对用外来和西方的文化与价值去判断当地 的系统存在疑问 ,另外 ,其更多地关注妇女在发展中的具体参与这一可能的赋权过程 。
勃斯鲁普的研究一方面受自由女权主义影响 。著名的自由女权主义者贝蒂·弗里丹 (Bet2 ty Friedan) 认为 ,家庭事务与公共事务的分离和妇女被局限于家庭的现象是妇女经济边缘化 和社会依附化的根源 。勃斯鲁普的研究以此为基础 ,进一步说明 ,经济现代化过程正在导致妇 女的经济边缘化 ,而且其根本原因在于妇女的非解放状态 。另一方面勃斯鲁普的研究也受现 代化理论的影响 。现代化理论认为 ,第三世界的欠发达状态是由于其落后的传统价值和社会 结构所致 。因此 ,进一步发展就取决于西方价值 、资本 、技术和政治制度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 。 妇女与发展理论完全同意这些观点 。现代化理论与妇女与发展理论的主要区别在于对发展受 益群体的认识 。妇女与发展理论认为 ,现代化模式不能确保妇女的最终受益 。因此 ,妇女与发 展理论的目标就是设法使现代化进程 ,特别是西方发展模式更趋向于使妇女受益 。
基本的理论框架 。她的研究明确提出了发展中国家的妇女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极其显著的作 用 。其研究在方法论上基本摆脱了男性视角的主导 。虽然她的基本理论仍局限在现代化理论 的框架之中 ,然而她的结论动摇了现代化和西方化会自然解放妇女的传统观点 。这也构成了 其理论观点与自由女权主义的区别 。在其后的 10 年中 ,勃斯鲁普和她的追随者对发展中国家 妇女对经济的贡献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这些研究第一次从量化的角度告诉我们妇女是粮食生 产的主体力量 。在非洲和亚洲 ,60 —80 %的农业劳动力是妇女 ;在拉丁美洲 ,40 %的农业劳动 力是妇女 ;世界上大约有 1/ 3 的家庭是妇女主导家庭 ,妇女的生产作用是大多数家庭的生存基 础 。然而 ,妇女的这些具体的 、重要的作用在官方统计中未能得到体现 ,也被发展政策制订所 忽视 。这些研究同时也发现 ,发展中国家的妇女比较集中地在家庭和非正式就业部门从事劳 动 。勃斯鲁普和她的同事们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是欧洲殖民主义在殖民初期往往将技术 、技能 和教育优先给予男性 ,从而迫使女性不得不去从事低生产率的 、对技能要求低的活动 。

青少期性别角色发展理论

青少期性别角色发展理论
别恒常性。
• (2)性别图式理论
• Carol Martion和Charles Halverson提出了认知理 论的信息加工理论:
• 首先,儿童获得了一个人在群体内或者群体外的 简单图式,这个图式分为部分对男性有用,部分 对女性有用。
• 接着,寻找更多关于他们自己性别角色的精确信 息,从而构建自己的图式。
感谢观看
• 6.综合各种观点的尝试
• 儿童具有的男性和女性的生物基础能帮助指引 他们发展,而且在从出生到真正成为男孩儿或 者女孩儿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人的影响,这些 人都会用他们对男孩和女孩的理解来影响这些 儿童。我们必须尊重在性别发展过程中基因和 染色体的作用,也必须意识到在这个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儿童具有的男性和女性的生物基础能帮助指引他们发展,而且在从出生到真正成为男孩儿或者女孩儿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人的影响,
• 3.精神分析理论 这些人都会用他们对男孩和女孩的理解来影响这些儿童。
儿童进行自我的社会化。 一段时间之后,儿童获得了性别的稳定感;
• 学前期是对性别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根据精 根研据究弗 者洛已依经德提的出看了法多,种儿关童于借性着别向发与展自的已理同论性,别一的些父理母论认强同调而了成性为别合差宜异的「生男物性学」因或素「,女然性而」另。外一些理论强调了社会因素对儿童的影
• 5.认知理论
• (1)认知发展理论 • 柯尔伯格提出了一些性别化的认知理论: 1.性别角色的发展依赖于认知发展的阶段变化; 2.儿童进行自我的社会化。
• 柯尔伯格认为儿童获得男女的理解要经历三步 骤:
1.在2、3岁的时候建立初步的性别认同; 2.一段时间之后,儿童获得了性别的稳定感; 3.在5到7岁的时候完全获得性别的概念,获得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2月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Feb.2007第26卷第2期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Vol.26No.2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述评夏小燕(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兰州730070)摘 要:性别角色是以文化为背景的,社会认可或接纳男性或女性应表现的行为模式,它以生物因素为基础,包括个人心理与社会建构两个维度。

生物理论、心理分析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知发展理论、性别图式理论及性别脚本理论都对性别角色的发展提供了解释和说明,但是每个理论都有其不足之处,目前有学者提出以整合的理论对性别角色的发展作出更准确的解释。

关键词:性;性别;性别角色;发展;整合中图分类号:B84-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07)02-0070-04收稿日期:2006-10-17作者简介:夏小燕(1975-),女,湖北荆门人,2004级心理学硕士研究生,从事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研究。

一、概念界定1.性与性别性(sex):指男女活动中生物学的或解剖学的差异,是生理上的差异,生为一个人,就性而言,除阴阳人及双性人外,非男人即女人。

性别(gende r):指男女心理上、社会上的差异。

非男性即女性。

性与性别的最大差异在于,前者是以生物学为基础的,是与生俱来的天生的生理性别;后者则指男女两性在行为及性格上的差异,大多数是由于社会化的历程及旁人的期望而得来的,并非天生的(刘秀娟、林明宽,1997)。

简而言之,性与性别之间的差异,就像是先天性与后天因素、自然与人文上的差异(Hearn 等,1990)。

2.性别角色Robert Brannon(1976)指出角色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可以追溯到戏剧的术语学。

这个单词角色(role)是法语 roll ,指一个演员所扮演的角色。

男性的性别角色或女性的性别角色就像是男性和女性扮演适宜他们男子气或女子气部分的剧本[1]。

社会科学家认为角色意味着个人在具体情境中所呈现的社会企盼的、鼓励的行为模式。

在心理学界,不同的学者对性别角色有不同的理解,对性别角色的定义也不尽相同。

如下表所示(见下页)。

从表中所述得知,性别角色不只是归属的,更是获致的,应包括个人心理与社会建构两个维度。

笔者认为性别角色是以文化为背景的,社会认可或接纳男性或女性应表现的行为模式。

二、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性别角色发展是属于多维的建构,因此在许多不同的领域及概念上发展出不同的性别角色发展理论。

本文就生物理论、心理分析理论、社会学习论、认知发展论、性别图式论以及最近发展的性别脚本理论的观点,探讨其对性别角色的看法。

1.生物论生物论者认为基因及生物的程序对性别角色的发展有所影响。

无可否认,男女有其生理上的性别差异,不仅是生理结构上的差异,同时在生殖作用上分别扮演非常不同的角色。

Lynn(1974)认为基因在性别差异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表现在如下方面:1)基因在其他任何环境因素尚未发生任何影响时,就已开始展现影响力;2)基因的影响力是普遍存在于各文化团体中;3)基因的影响可以在类人猿中获得证实;4)基因与男、女所分泌的荷尔蒙有关。

此外,进化论者认为每一种物种的成员与生俱来有一些 生物决定 的特质与行为,这些特质与行为来自于进化及生物适应的结果。

在1993年,Freedan 依此提出性别角色的认同与发展是两性间行为差异的遗传结果。

由于两性间存在明显的生物上的性差别,一些学性别角色的定义研 究 者年 代内 容Scanzoni&Fox1980性别角色是指依社会或文化期待男性或女性所表现适当行为的模式,即社会对两性合于规范的行为的适当期望。

Lueptow1984性别角色源自于对男女性别的不同,而对男女地位、行为表现的社会期望。

林传鼎陈舒永张厚粲1985性别角色又称性别作用。

由于人的性别差异所带来的不同的心理特点或行为模式。

在某一社会中,总要求男子与女子各扮演不同的角色。

女孩子需像女孩子,男人不能有女人腔。

性别角色是由先天与后天习得因素所构成。

McCoy1990性别角色是指以生物性别为基础用来期待个体的一组行为及人格特质。

李美枝1990性别角色是一种人格特质,是个人透过自我行为表现以明示其所属性别的行为形态。

赖美秀1993以两大观点区分性别角色:性别角色为社会文化作用下的产物;性别角色是多维度的,包含人格特质、态度、行为及活动偏好等。

张春兴1995性别角色是指在某一社会文化传统中,众所公认男性或女性应有的行为。

性别角色是由行为类型来界定的,包括内在的态度、观念以及外显的言行服装等。

黄倩倩1996性别角色是个人透过学习,进而由行为表现出来的其为男性或女性的行为形态。

时蓉华2002所谓男女性别角色,乃是指属于一定性别的个体在一定的社会生活中占有的适当位置,以及被该社会规定的行为方式。

者提出行为是否是由天生的程序所引导的一种假设。

例如女性养育子女,男性倾向于探索与攻击,是为了能让物种生存,以确保个体基因的永存。

最近在此领域提出生物社会学模式(biosocial mod el),即天生!关键期!教养(nature-critical pe riod)的原则。

这个模式指出,基因及荷尔蒙的生理因素确立性别差异的基础,但是也需要社会文化环境来完成及维持这种过程[2]。

生物论、进化论以及生物社会论强调早期生理发展的关键性,同时生物社会论也揭示了因早期生理发展所引发对婴儿的性别标示与性别分化教育,对儿童的性别角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但由于生物论、进化论忽略后天因素的影响力,而生物社会论也未能说明性别分化的社会化过程,被其他理论所批评。

但也造就了其他理论对性别角色的发展从相异的观点来进行阐述研究。

2.精神分析理论Sigmund Freud认为性别角色的发展与获得在于潜意识中恋母情结及恋父情结所产生的防卫性认同(de fensive ident ification)的结果[1]。

男性及女性的认同过程是不同的,男孩认同的发生是恋母情结的结果。

男孩对母亲有强大的占有欲,但害怕父亲的权力,进而产生阉割恐惧,因此这时候男孩开始认同自己的父亲以解决并消除恋母情结,并获得自己的性别角色,发展男性化。

在认同的过程中男孩将以父亲为代表的社会戒律变成自己个性的一部分,逐渐具备良心和超我,继承了设想作为父亲所应具备的膂力与权利。

女孩对于母亲的认同是恋父情结的结果。

女孩想拥有父亲,但是害怕受到母亲的惩罚和讨厌,转而去喜欢及认同母亲,并发展女性化。

女孩在这一阶段把母亲的形象纳入了自我概念,并把自己放置在男性社会的从属地位。

Gardner(1978)指出这种同性父母认同的结果是:儿童不仅采纳了认同对象的行为,同时也接受了认同对象的价值、态度、意见及标签;在以后的生活中,儿童将选择他在此时所接纳的性别角色。

但是,Freud的这种以观察精神病患者为主,以潜意识中性驱力为动力而创立的学说,在性别角色的研究上似乎很难获得强有力的实证性研究的支持。

于是新弗洛伊德学派的学者,在他的理论上提出修正的意见和看法。

Karen Horney认为,在人格的发展过程中社会比本能的、生物的力量更重要。

阴茎嫉妒是女孩渴望男人们拥有的尊重和地位的象征,而不是表面上机体对阴茎的渴望[1]。

Nancy Chodoro w认为男女不平等的原因在于孩子和母亲关系的早期经验。

婴儿对自己的性别并没有初始的认知,而母亲却清楚地知道孩子的性别,并区别对待男孩和女孩。

当孩子开始发展自我感觉的时候,女孩认同了母亲获得女子气,此时男孩用了更多的时间拒绝母亲的女子气而发展了男子气[1]。

总之,心理分析理论揭示了重视恋亲情结的解决与对同性父母的认同、学习的理论,但其忽略了社会文化、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并未涉及儿童自我认知的过程,使之对性别角色的解释偏向 天生的,致使对于性别角色发展的解释有所不足。

3.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并不否认遗传在两性角色定型中的作用,但是更强调观察、强化、模仿等社会化的学习过程是性别角色获得的主要因素。

Mischel(1970)及Ban dura(1977)认为儿童的性别认同、性别角色偏好及性别角色发展是经由两种途径产生的:(1)强化在婴儿时期,男女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依赖母亲,母亲是婴儿获得注意和爱抚的中心人物,母亲是婴儿行为的第一个有效强化者。

在婴儿心理发展过程中,母亲强化婴儿的某些行为,惩罚另一些行为,这一过程也是两性角色的学习过程。

例如,女孩玩洋娃娃,母亲会表现出赞许的态度;从事攻击性活动,母亲表现出反对的态度,对男孩的态度则与之相反。

以后,刺激的泛化产生了,与母亲类似地位的人也成为儿童性别行为的有效强化者。

(2)观察、模仿儿童也可以通过观察同性楷模,如父母、手足、教师或是同伴而习得适当的性别行为。

根据社会学习理论,权威形象的力量是促使儿童模仿的原因之一。

在两性角色的学习过程中,儿童往往模仿与自己同性别的成人,很少模仿异性成人。

Bandura(1977)认为儿童特别注意同性的楷模有两个主要原因:1)儿童模仿与自己同性的父母或手足时,较常得到增强;2)儿童能知觉到同性楷模与自己的相似性,因而使自己更注意同性楷模的行为。

但社会学习理论受到最主要的批评在于不论谁是社会化的执行者,儿童总是大量且消极被动地接受文化传送的信息。

批评者认为儿童虽然以观察学习、模仿作为社会化的动力,但并非完全被动地接受外在的信息,他们会通过选择性的认知来决定是否模仿。

认知发展理论与性别图式理论对此欠缺作了讨论。

4.认知发展理论所谓认知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物的认识以及面对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改变的历程(张春兴,1995)。

Lawrence Kohlberg(1966)这样描述这个理论: 我们研究性别发展问题的方法既不是生物学的,也不是文化的,而是认知。

他认为: 性别角色发展中的重要原因并不是母亲和孩子的关系,而是由于儿童自身认知的发展。

儿童的基本的性别角色认同是在发展初期产生的男女自身认同的结果。

这种男女分类虽然作为男孩或女孩打上了社会性的标记,但基本上是认知的现实判断的产物。

[3]Kohlber g相信所有的儿童的性别角色的发展经过以下三个阶段:(1)基本性别认同(basic gender identity):大约在3岁左右,儿童能进行性别的自我分类而正确标示她(他)的性别。

(2)性别稳定性(gender stability):在此时期的儿童能够认识到男孩长大后成男人,而女孩长大后会成为女人,性别是固定的特质。

(3)性别恒常性(gender consistency):在6~7岁时,儿童能够明白个人的性别不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也不会因为衣着、动作的变化而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