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
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教案:诗歌部分第一单元 天狗 (4) Word版含答案
生命的律动——《天狗》赏析本不成一句话。
——《咬文嚼字》由上述咬文嚼字的例子可知,名家的作品也是可以质疑的,请本着咬文嚼字的态度,思考并交流你认为《天狗》可以改进的地方。
示例:1.部分诗句语句不够简洁,读起来缺乏流畅感。
2.第三节的“飞奔”可以换成“飞跑”,让飞跑得到更好的强调。
3.在文字选用上使用了“energy”“电气”等词语,使整首诗的文字有点不和谐。
……有一位作家曾说过:“没有争鸣的文学,将是跛脚的文学。
假如没有了争鸣,长此以往,文学创作将走向衰退。
”所以我们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可以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提出个性化的见解。
五、拓展训练1.林夕《我》歌词修改。
开课前,我们曾介绍过张国荣的歌曲《我》,“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这句词后面紧接着的歌词是“天空海阔,要做最坚强的泡沫。
”歌词中的我虽然在不断自我肯定,但也难免留露出消极情绪:“烟火”“泡沫”这两个意象都是虚幻易消失的,所以这首歌还充满了感伤基调。
这首歌的填词人林夕在张国荣自杀后这样说:“我忽然很内疚,写下了那么多勾引听众眼泪的歌词,究竟对这个世界有什么意义?”自此,林夕的歌词有了一个新的转变,林夕说:“我以后可以写悲伤,但始终要有温暖”。
同样有自我肯定,相对于林夕的《我》来说,郭沫若的笔下张扬狂放的天狗显然是积极乐观的。
请同学们帮林夕修改一下歌曲《我》中歌词的主要部分,并小结“我”的特点,用你的阳光和快乐为这首歌涂上亮丽的生命色彩。
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天空海阔,要做最坚强的泡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就是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我。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散文部分第四单元《云霓》Word版含答案
云霓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欣赏作者高超的语言造诣;理解“云霓”的特殊含义。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把个人的创作与民族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民生思想。
走近作者丰子恺(1898.11-1975.9)原名丰润,又名丰仁,浙江崇德人。
我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翻译家,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
丰子恺自幼爱好美术,1914年入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从李叔同学习绘画和音乐。
1921年东渡日本学习绘画、音乐和外语。
1922年回国到浙江上虞辉中学教授图画和音乐。
回国后从事美术、音乐教学,同时进行绘画、文学创作和文学、艺术方面的编译工作。
丰子恺长期从事艺术教育,早年接受过佛教影响,亦关心民间疾苦,故早期散文以描写儿童生活与探讨社会人生问题为主,多赞美儿童的纯洁心地,以反衬成人世界的恶俗;多从日常生活琐事取材,让纷纭世界的一鳞半爪点染生活的情趣与哲理,讲求趣味,给人以飘然出世之感,但有时失于琐细。
抗战时期的散文创作则渐次贴近现实,写了一些关怀民生的力作。
从总体上看,其散文情感真诚蕴藉,笔法自然洒脱、形式灵活多样,能于平凡琐细处寓深意,在淡泊飘逸中见真情,并兼有诗情画意与幽默情趣,在现代散文中别具一格。
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
掌握字音矗(chù)立充塞(sè)烟囱(cōnɡ)港汊(chà)薄(bò)荷薄(bó)礼薄(bó)面薄(bó)葬薄( báo )饼啖( dàn )饭糠粞(xī)云霓(ní)垂髫( tiáo )沛(pèi)然龟(jūn)裂气氛(fēn)感喟(kuì)拮据(jū)档(dànɡ)案拙(zhuō)笨修葺(qì)导入:本文是著名画家丰子恺为自己的画集所撰写的序言。
“云霓”既是该画集卷首画的名字,又是该画集的题名,又被作者特意拈出当画集序言的标题。
中国近现代诗歌散文选
中国近现代诗歌散文选篇一: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介绍《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介绍一、模块内容《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属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诗歌与散文”系列。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包含诗歌和散文两大部分,每一部分有六个单元。
诗歌每个单元五篇作品,散文每个单元三篇作品。
每个单元有一篇精读作品,其余都是略读作品。
无论是精读作品还是略读作品,都具有“经典性”、“时代性”、“多样性”和“适合教学”的特性。
这些作品中大多是名家名篇,比如,诗歌《天狗》(郭沫若)、散文《动人的北平》(林语堂)等,都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经典作品;还有一些新人佳作,这批作者在当代文坛已经有一定的声望,这些作品也有比较厚重的分量和新颖独到之处,比如,诗歌《神女峰》(舒婷)、散文《美》(曹明华);选文也注意作品的风格多样化,让同学们多见识一些“有意味的形式”。
本册教材是必修教材现代诗文部分的进一步延伸和深化,同学们选修这门课程可以集中地阅读和欣赏更多的现代诗歌散文作品。
选修本模块,要紧紧围绕阅读和鉴赏优秀作品这个中心,在阅读和鉴赏作品的过程中,提高文学素养。
应有意识地随时联系必修一至必修五所学的现代诗文的内容和形式,促成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要充分发挥阅读的主动性、创造性,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自主、合作探究问题;要区分精读、略读两种阅读方法,一般而言,精读务求深透,略读则借用精读所得的方法、技巧;提倡写欣赏笔记,鉴赏性写作可以多种多样,如写片段,写整篇文章,写作品分析,写阅读的想像和体验,续写作品,改写作品等等。
此外,还应适当关注知识性内容,如文体知识、文学史知识、作家知识等等,及时总结阅读的方法和技巧,以全方位地切切实实地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教材特色《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是必修教材现代诗文部分的进一步延伸和深化,意在引导同学们集中地阅读和欣赏更多的现代诗歌散文作品,所以培养目标确定于文学素养,学习方法确定于感悟、探究;教材也提供一些知识(如文体知识),主要目的是为同学们的“读”和“想”提示方法、技巧。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秋歌──给暖暖》教学设计
《秋歌——给暖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把握诗歌的古典意象,体会诗人描摹的意境,把握诗人的情感,体会诗歌以情动人的特点。
2、能力目标:体会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语言特点,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诗人在寂寥、冷寂的寒秋中对暖暖的向往,培养学生热爱诗歌的情怀。
一、激情导入诗和诗意,是一个时代美好的指针。
历史长河中:浪漫激昂的李白,忧国忧民的杜甫,豁达豪放的苏轼,慷慨悲壮的辛弃疾,“诗名超越了国界”的泰戈尔,歌颂自由、呼唤善良的普希金,新月派诗人徐志摩,“雨巷诗人”戴望舒,“以爱温暖世界心房”的冰心,朦胧派诗人舒婷……一个生机盎然,和谐美好的时代需要涵养诗意。
台湾诗人痖弦以一首《秋歌——给暖暖》奠定了他在台湾现代诗坛的地位,那么这首诗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呢?下面我们就从朗读开始走进痖弦秋的世界。
二、品读诗歌1、学生朗读。
这首诗里写到了一些景物,请同学们在听的过程中把这些景物勾画出来。
我们把这些景物连缀起来看,就会发现它其实刻画了一个整体的形象,什么的形象?2、全班同学齐读诗歌的前三节,体会一下诗人笔下的“秋天”?教师点拨补充:(1)“落叶”出现在古诗中,便与悲秋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们听到:诗人贾岛落第后在长安街头徘徊低吟:“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落叶诉说着世人的漂泊之苦;寄托着词人的故国之思。
“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望吾庐甚处,只应今夜,满庭谁扫?”看到落叶,诗人不仅悲自然之秋,还悲人生之秋。
(2)“荻花在湖沼的蓝睛里消失”。
作者给这句配上了颜色,作者为什么会选择“蓝色”?蓝色,宁静、深远;白色,素雅、纯净。
荻花,飘零之物,随风而荡,却止于其根,若飘若止,若有若无。
思绪无限,而牵挂于根。
(3)砧,捣衣石。
一块看似普通的石头,却在那一个心灵最为脆弱的季节被疯狂撞响。
这砧声李白听到过,他听懂了人们对战争的厌倦,对和平的期盼,于是便有了“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美-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美-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和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作品,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意义。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感性认知能力。
3.帮助学生加强对诗歌散文的语言艺术的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诗歌散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中国现代诗歌散文作品的欣赏。
3.诗歌散文的阅读和写作方法。
三、教学设计1.导入环节教师通过课件或者黑板上展示一段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点明课堂主题,引导学生进入情感和意义丰富的语言艺术的世界。
2.基本概念和特点的讲解教师向学生讲解诗歌散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包括:抒情、意境、节奏等。
3.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作品教师向学生讲解一些中国现代诗歌散文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文学特点,包括:贺知章的《静夜思》、于光远的《义务献血的挽歌》、方方的《易安居即景》等。
4.诗歌散文的阅读和写作方法的介绍教师向学生介绍诗歌散文的阅读方法和写作方法,包括:通过语言和意象鉴赏作品,通过模仿和创作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等。
5.练习教师给学生布置相应的课后阅读和写作任务,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四、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感性认知能力,提高学生对诗歌散文语言艺术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环节引导学生进入课堂主题,通过详细讲解诗歌散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作品。
同时,通过对中国现代诗歌散文作品的欣赏,掌握阅读和写作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师生互动的默契和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深度学习,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
天狗-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天狗-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和散文,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2.具体了解《天狗》这篇散文作品的背景、主旨、语言风格等方面;3.提高学生的文学研究能力,加深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理解。
教学内容及过程知识点1:中国现代诗歌课堂活动11.学生朗读现代诗歌《感遇·雨霖铃》;2.引导学生注重诗歌的音乐美和形象美,并进行讲解和解析。
注:《感遇·雨霖铃》是唐代诗人柳永的诗歌作品,它描述了雨夜悄悄地听一种名为“雨霖铃”的声音的感觉,具有极强的音乐感和形象感。
课堂活动21.学生朗读现代诗歌《乡愁》;2.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体验,理解并解析诗歌中表达的情感。
注:《乡愁》是在20世纪初期被发表的诗歌,它描述了作者在故乡时感到的种种情感,包括怀旧、孤独、失落等。
知识点2:中国现代散文课堂活动31.学生朗读《天狗》这篇散文;2.引导学生了解这篇散文的背景、主旨;3.分析散文中的文学语言、意象等方面。
注:《天狗》这篇散文是20世纪50年代的作品,它讲述了一个传统民间故事中的神话人物——“天狗”,并借此探讨了现代青年的困惑和迷惘。
知识点3: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课堂活动41.学生阅读文学评论家写的关于《天狗》这篇散文的评析文章;2.引导学生理解这篇评论的内容和观点。
注:这篇评论文章是文学评论家对《天狗》这篇散文的分析和评价。
它针对散文中的一些语言表述、情感表达、思想深度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反思意见。
总结与评价通过以上教学活动,学生不仅了解了中国现代诗歌、散文的基本知识和特点,而且提高了文学素养和文学研究能力。
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阅读素养培养,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来提高自己的语言艺术鉴赏能力和批评能力。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第三单元第3课《合欢树》含答案
《合欢树》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主题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即以小的内容展示大的意境.《合欢树》完全符合单元要求,能够从小的记忆感悟生命背后的美好亲情,仅撷取了作者生活中几个小小的片段,寄寓着他对母亲持久的爱与怀念.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这篇课文所饱含的母爱之情足以感动我们每一个人,希望学生能从中反思自己,学会感恩。
学情分析:高二学生,是在学习了五本必修教材之后,才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的,应该说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从课堂教与学的角度来说,课堂中占主体的应该是学生的阅读与思考、讨论与感悟,这样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的积极思考。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清文章思路,分析具体事件,体会各种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具体深入理解文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学会感恩.教学重点和难点1、分析具体事件,体会各种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2、品读淡然的叙述背后的情感张力,感受文中的母子深情。
3、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问题法、讨论法、归纳法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课前准备:1、根据学案了解作者及作品。
2、下发《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两篇散文,让学生走近作者,铺设感悟课文的情感基础.3、预习课文,仔细研读文本,提出问题。
4、归结学生的疑问,理出集中的问题.最后我们来说一下本课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检查1。
了解作者及作品的相关背景情况,做到知人论世.(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作者,从而初步体会作者对生命、生活的态度,启发学生对生命的感悟,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
)2。
选取《秋天的怀念》和《我与地坛》中的语段朗读,感受史铁生对母亲的怀念.(设计意图: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起学生的共鸣,便于学生把握文本的感情基调.)二、创设情境,渲染铺垫让学生朗读史铁生先生《活着的事》中的一个语段,引出合欢树,然后老师导入课题。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都江堰》教学设计
都江堰教案教学目标第一课时:知识与能力:学习文中对比,排比,比喻手法的应用。
学习文中正面描写和侧面渲染的应用过程与方法:美读法讨论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判断作者对李冰父子为政思想的评论,概括文中深厚的文化意蕴。
第二课时:解释作品中具有深刻含义的句子。
体会余秋雨写作陌生化处理的手法学时重点理解文中句子的深刻含义,感悟文化精义的深刻内涵。
学习文中描写手法—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学时难点体会余秋雨写作陌生化处理的手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文坛上有这样一个人,他左手写文艺理论,右手写散文。
初读都江堰我们被余秋雨的文采所吸引,再读都江堰我们感叹于他艺术手法,对比手法的纯熟运用,把都江堰的形象迅即树立起来,都江堰虽然不是世界八大奇迹,但他的历史悠久,造福成都平原的精神依然熠熠生辉。
,二第一课时回顾(幻灯片展示)(一)作者简介余秋雨,浙江余姚人,当代散文家、艺术理论家,曾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称号,并且担任过多所大学教授。
有评论家誉之为“左手写散文,不落其浅薄,右手撰述艺术理论,也不失其艰涩难明”。
他的代表作品有《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秋雨散文》等。
散文的内容多是对中国文化的回顾和反思,被人们称为“文化散文”。
(二)字音颓壁残垣(yuán)惊悸(jì)庇护(bì)修缮(shàn)卑处一隅(yú)魅力(mèi)强悍(qiáng hàn)铁戟(jǐ)遴选(lín)韬略(tāo)怦然心动(pēng)诘问(jié)傩戏(nuó)衮衮(gǔn)诸公(三)疑问思考文章第一部分作者的总观点是什么?作者从哪些角度对都江堰和长城进行了比较?三第二课时深入思考(生生讨论)1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
长城的美在于规模宏大,气势的宏伟,给人一种巨大的惊悸,但时过境迁,它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都江堰,却直到今天依然在造福人类,给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滋润濡养了天府之国,永久性的灌溉了中华民族。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第二单元《一个小农家的暮》Word版
《一个小农家的暮》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反复诵读诗歌,读出节奏,把握情感;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解读诗歌的能力;3.情感目标体悟诗人对祖国深情的眷恋;二、教学重点通过诵读把握情感,进而准确解读诗歌的内容。
三、教学难点理解诗人审美情感的人性化价值和社会化价值。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作者简介:刘半农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语言学家、文学家。
原名寿彭,后名复,初字半侬,后改半农,晚号曲庵。
1891年出生于江苏江阴城内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自幼聪慧过人,6岁能作对联、咏诗。
1907年考入常州府中学堂,成绩优异,兴趣广泛。
1911年应聘回母校翰墨林小学任教,并与吴研因等编辑《江阴杂志》。
辛亥革命中,他赴清江参加革命军,任文牍。
1912年,因不满军队内部的混乱而返乡。
1912年,刘半农与其弟刘天华至上海谋生,在开明剧社任编辑。
次年,在中华书局任编译员。
他勤奋写作,先后在《时事新报》、《小说界》等刊物发表40多篇他翻译和创作的小说,向广大读者介绍安徒生、小仲马、托尔斯泰、屠格涅夫、高尔基等著名作家的作品。
1917年,他在《新青年》上发表《我之文学改良观》等文章,对文学革命从形式到内容都提出深刻见解。
同年夏,被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破格聘为北大预科国文教授。
1918年,参与《新青年》编辑工作。
,在《新青年》发表《复王敬轩书》,对于反对文学革命、为封建旧文学辩护的观点痛加批驳。
这成为新旧文学论争中的著名事件,有力地促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开展。
“五四”运动中,他声援被北京政府监禁的学生和教员。
1920年,刘半农赴欧洲深造,初入英国伦敦大学院,在语音实验室工作,次年转入法国巴黎大学,并在法兰西学院听讲,攻实验语音学。
他著有《四声实验录》、《汉语字声实验录》、《国语运动史》,1925年获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成为第一个获得以外国国家名义授予的最高学衔的中国人。
1925年,刘半农在回国的海轮上,写下脍炙人口的著名诗作《教我如何不想她》。
高中语文选修人教版《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散文部分第四单元4.2《云霓》教学设计
《云霓》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云霓》是选修《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一书中第四单元的一篇散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如真似幻的梦境”,主要解决的是现代散文虚与实的关系。
所以,虚实结合是本单元,当然也是现代散文的一个突出特点。
文章重在表达作家对人生的一种感悟,眼前物、身边事是“实”,而人生的感悟就是“虚”。
《云霓》就是由“大热的苦闷和大旱的恐慌”引出预示雨水的自然云霓,再由大自然的云霓引申到“能满足大旱时代渴望”的时代“云霓”。
在学习这篇散文时,我们就是要从丰子恺这些自然洒脱平凡琐细的小事、小的现象中去寻真实的内涵,尤其是在那样不安宁的艰难的时代。
二、学情分析《课标》中曾说“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该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因此教学内容的确定必须关照学情和单元重点,分析学生以前学过丰子恺的散文《竹影》,所以,对其散文特点有所了解。
但本文所在的单元重点是“散文中的实和虚”,我所带的两个理科普通班对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缺乏系统性把握,也很发怵,而且这篇散文蕴含了丰子恺作为一名漫画作家的“诗情画意”且在“云霓”中蕴含了丰富的内涵,所以基于学生的阅历和阅读量可能有难度。
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本文的学习目标拟定为:1.掌握散文读法:引导体味作者实写的人事景物,引导体味作者极具个人色彩的虚写的情感思想。
体会虚实交融的笔法。
2.深化观察、思考、表达生活的意识,强化观察、思考、表达生活的习惯。
其中重点:1.训练学生通过对作者个性化语言的分析、理解把握文章内容,学习写作手法。
2.领悟文中“云霓”的内涵,把握文中流露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领悟文中“云霓”的内涵,虚实结合的手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三、说教学方法现代教学理论要求:课堂教学要贯彻启发式原则,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动脑、动口、动手,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根据新课程要求及“四五四”的课堂要求,在授课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情景激学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第五单元《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学设计
①诗人为什么说“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
参考答案:作者意识到要和母亲分离而依依不舍,对于离别后的情景感到惶恐不安,但又无法抗拒别离。
②“因为这是我的北京,这是我最后的北京”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这里的“最后”是最后一面的意思,这个词语表达了诗人对北京的依依离别甚至是诀别的心理感受。因为那个动荡的年代谁也无法知道自己将来会怎样,谁也无法预知将来能否回来,这也是内心迷惘与失落的一种外在表达。
③“一阵阵告别的声浪,就要卷走车站”“卷走车站的”的表达作用?
参考答案:别离的场面可谓十分悲壮,“一阵阵告别的声浪/就要卷走车站”,和头一段中“一片手的海浪翻动”正好呼应——前面是视觉,后面是听觉。通感的转移多么符合感情的发展过程!在火车终于开动时,汹涌的感情再不能用挥手充分表达了,只有用发自肺腑的声音才能显示出这种别离场面的悲壮性。
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突然剧烈的抖动,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心胸,我的心变成风筝,声浪要卷走北京站,北京缓缓移动。
③诗人的心理感受如何变化?
参考答案:起初一瞬间诗人的内心是非常矛盾和迷惘的。因为此刻他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随着火车的开动、汽笛的长鸣,他明白了四点零八分可能是他与北京、与母亲的最后一面,他不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他有一种被北京抛弃的感觉,内心无比的动荡、惶恐,他从此将到处漂泊,没有立身之地,他对北京、对母亲依依不舍,但却无法抗拒离别,内心感到无比的失落和茫然,他想抓住一点东西,来消除这种恐慌和恐惧。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
高中语文诗歌部分第一单元川江号子教案2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川江号子一、导入由诗句“脚蹬石头,手爬沙滩,风里来雨里去,牛马一般。
拉急流走遍了,悬崖陡坎”引入本课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1、请听诵读2、点读(两学生诵读)3、两学生谈初度感受三、知人论世(一)、介绍川江号子1、川江号子:是由号工领唱众船工帮腔、合唱的一种一领众和式的劳动歌唱形式。
2、历史渊源:重庆和四川东部是川江号子的主要发源地。
从四川宜宾到宜昌一千多公里的长江江段俗称川江。
川江水势凶险,在激流险滩处逆流而上时,需要船工们齐心协力摇桨行船,甚至需要在岸上拉纤绳拖着船向上游走。
而两岸山峦重叠,悬崖峭壁,也极其危险。
他们需要奋力前行,否则不进则退。
甚至会被卷进漩涡中,掉到悬崖下。
(二)、作者介绍1、蔡其矫(1918—2007)我国现代著名的诗人,福建晋江人。
有诗集《回声集》《涛声集》《倾诉》《蔡其矫诗集》等。
2、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1958年,那是中国最艰难的年份,饿殍遍野,而举国的诗人要么沉默,要么昧着良心还在欣快症的控制下大唱“形势一片大好”的赞歌。
当时他正挂职为长江规划办公室政治部宣传部长,作为一名从延安走出来的革命诗人,却唱出了那个时代的所谓“和谐社会”的不和谐音。
(三)、再读感知1、学生读2、学生谈在读感受3、归纳诗中的视觉和听觉意象:川江号子,船夫,闪电,雨点,巨大木船,鱼,鸟四、品意象,味诗情按照分好的小组对这些意象进行评析, 5分钟。
每组派代表展示评析结果。
(一)、品意象第一组:川江号子明确:此诗的首行先声夺人,“你碎裂人心的呼号,”将川江号子的“碎裂人心”撼人心魄的声音展现出来。
随后两行交代了号子的源地,凸显出号子的陡峭与迅疾。
接下来三行指明了号子的——去向,烘托了号子的旷远与激越。
它们在结构上与前三行相同,写到号子的“回声”的“震荡”,里面渗透着悲音,“悬岩”和“漩涡”进一步烘托了号子的旷远与激越。
接着的三行用“吆喝”“长啸”使号子具体化,再用一个比喻——“有如生命最凶猛的浪潮”,十分形象(“浪潮”和后面的“流来,流来”,恰好与江、号子同时取得了联系,将号子与生命勾连起来。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第一单元【单元概览】单元说明:本单元都是展示“生命的律动”的诗篇。
这些诗篇所显现的生命形态,或如“天狗”般充满豪放的气势,或像“井” 一样保持着“静默,清澈”的姿态,或如“春天”一般显示蓬勃的生机;或者表现为战士直面死亡的勇气,或者表现为船夫搏斗急流的坚韧。
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领悟并品味这些诗歌所包蕴的生命内涵,进一步了解现代诗歌创作与诗人人格之间的关系,以及现代诗歌奇特的思维方式。
学习目标:1 、理解现代诗歌“生命的律动”的内涵。
2 、了解各篇课文所包含的人格魅力。
3 、结合课文,领悟现代诗歌的奇特的思维方式。
4 、体会诗的韵律和节奏,学习现代诗的朗诵。
【精读】天狗1 、预习质疑及感悟:我的质疑:我的感悟:我的收获:2 、含英咀华一言品评(这首诗我喜爱的诗句摘录及品评):我喜爱的诗句摘录:我的品评:3 、问题探究:1 、这首诗的中心意象及其特点?中心意象:天狗特点:有气吞日月星辰的恣肆、凌厉、张扬自我、狂放不羁、气势磅礴2 、请探讨本诗中心意象的深层意蕴。
“天狗”形象具有双重含义(象征意蕴):它既是一个五四时代追求精神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大写的“我”(民族与时代新人)的象征,显示了个性解放的时代精神。
又是一个热忱、坦荡和叛逆的“小我”,是“大时代中诗人自我灵魂”的真实写照。
3 、简析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的特点。
①完全自由体诗形式(诗句是长短不一的,每一节的行数也不固定,且没有统一的韵脚)与诗歌展示的“天狗”形象和表现的思想主题相得益彰。
②修辞:拟人手法:使“天狗”形象的塑造能够生动地展现充满豪气的自我精神,也便于诗人进行富于想象力的夸张。
浪漫主义的夸张:更好地展现天狗张扬自我、狂放不羁的个性。
4 、语言品味:品四类词:①动词:“吞”“飞奔”“狂叫” “飞跑”等一系列富有动感、活力的动词,将“天狗”无所畏惧、狂放不羁、恣情宣泄的特点活脱脱地展现出来。
语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第一单元《天狗》
《天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学生通过搜集背景材料、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在本诗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2。
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语言认识天狗形象的象征寓意,感受诗作的艺术魅力。
3. 具体分析本诗的浪漫主义风格特色。
重点难点1.感受“天狗"的形象和象征意义。
2。
了解本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这一环节建立在学生对“天狗食月”这一民间传说“考据"的基础上,教师布置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课上请同学讲故事,意在激发学生兴趣。
备选材料一(备选材料可摘其精要制作幻灯片,下同):郭沫若《月蚀》:小时候每逢遇着日月蚀,真好象遇着甚么灾难的一样。
全村的寺院都击钟鸣鼓,大人们也叫我们在家中打板壁作声响。
在冥冥之中有一条天狗,想把日月食了,击钟鸣鼓便是想骇去那条天狗,把日月救出。
这是我们四川乡下的俗传,也怕是我们中国自古以来的传说。
小时读的书上,据我所能记忆的说:《周礼》《地官》《鼓人》救日月则诏王鼓,春官太仆也赞王鼓以救日月,秋官司寇更有救日之弓和救月之矢.《谷梁传》上也说是天子救日陈五兵五鼓,诸侯三兵三鼓,大夫击门,士击柝。
这可见救日月蚀的风俗自古已然.北欧人也有和这绝相类似的神话,他们说:天上有二狼,一名黑蹄(Hati),一名马纳瓜母(Manangarm),黑蹄食日,马纳瓜母食月,民间作声鼓噪,以望逐去二狼救出日月.备选材料二:[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四回“屏纨袴稳步试云程破寂寥闲心谈月夜”:却说那日已是八月初十日,中秋节近,接着忙了几天节事。
到了十五晚上,老夫妻正喜多了两个媳妇庆赏团圆,偏儿子又不在膝下,但是天下事事若求全,何所乐呢?待月上时,安太太便高高兴兴领着两个媳妇圆了月,把西瓜月饼等类分赏大家,又随意给老爷备了些果酒。
因舅太太、张亲家太太没处可过团圆节,便另备一席,请过来要自己陪着。
舅太太是再三不肯,说:“今日团圆节,没说你二位不一席坐的.我陪着亲家太太,叫他们小姐儿俩两席张罗,岂不好?”安太太见说得有理,便也依实。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河床》教学设计(表格式)
定向导学
(2分钟)
这首诗最鲜明的特点之一就是丰富的意象群。意象群里最核心的意象是什么?其它的意象都
由具体问题引入到诗歌内部,明确具体学习内容及方向。
自主学习
(5分钟)
那么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呢?你能试着给它们分类并从任一个角度来鉴赏这首诗里的意象吗?(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
布置作业
(1分钟)
7、阅读《汉家寨》,探究两篇文章在意象景观与内在精神上的相同点。写一篇200字左右的鉴赏小文。
在周记本上完成作业。
要求学生在本课的基础上,强化比较阅读的习惯,并提升书面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河床
昌耀
意象(大千众象)
修辞与句式 (人称与排比)
课堂反思
这节课在推荐诵读(配乐朗诵)的那一环节,学生们自发地给了掌声;在写作交流部分,学生们也有了掌声。这两环节确实呈现了比较精彩的学生活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及自信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2.复习运用诗歌鉴赏的方法:弄清意象,体悟情感,写作运用。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交流
(3分钟)
1、课下,老师给大家印发了关于昌耀其人及其作品的补充资料,并要求大家阅读这首诗。现在每小组派一位发言人来说说你们的阅读初感受。(可以在内容、情感及语言等方面引导、归纳)。
小组派一名发言人谈谈阅读感受。
2.明河床是英雄的象征,是先驱者的象征,也是一个文化深厚、沉着自信的民族的象征。它大气沉稳,它自信厚重,它甘于奉献,它众象万千,它创造,它博爱,它富饶,它培育生命,它栽种希望。历经劫难却百折不挠,肩复使命从不忘记。今日中国的崛起,是必然的崛起;中华民族的复兴,是一种万众启盼的复兴。潮汛即将到来,潮汛已经到来!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老马》教学设计
《老马》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老马》选自于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二选修课本《中国现当代诗歌与散文》第五单元《苦难的琴音》中的第二篇课文。
这一单元的目标要求是:理解和掌握现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理解思想内容,领会“苦难的琴音”的意义;体会诗歌对生活的概括力与暗示性。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前几个单元学习的基础上,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诗歌鉴赏的专业术语,如意象、意境等和一定的鉴赏方法。
在这单元精讲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这首诗语言也浅显易懂,因而学习这首诗比较顺畅。
三、教学目标分析结合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此诗本身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目标:1、知识与技能:挖掘“老马”的象征含义,掌握“托物言志”的手法2、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坚韧的精神品质和对下层人民寄予同情。
教学重点:挖掘”老马”的象征含义,掌握“托物言志”的手法教学难点:挖掘”老马”的象征含义。
四、教学方法分析为了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我运用了问题点拨法,通过设计一系列问题层层深入去挖掘“老马”的象征含义。
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综合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教学用具:为了突出“老马”的象征含义,我选用了当今一些生活在底层人民的图片和选用了“习主席扶贫”视频,丰富了资源。
增加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五、教学过程分析(一)图片导入法。
我选择了一张“老马拉沉重货物”图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在开始就对这匹老马有同情心,引发阅读兴趣。
(二)初读课文,体会诗歌的“建筑美”和“音乐美”。
通过看形式和找韵脚,同时用了一个音频做示范。
(三)赏读课文,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我主要引导同学抓住关键词来分析。
如“大车”和“扣”反映了压力之大,车主的贪婪残忍。
“不说一句话”“沉重地垂下”反映了老马的坚韧和忍辱负重。
下一节的“咽”和“望望前面”突出老马的痛苦不堪,渴望有希望出现。
“飘”字表明车主的傲慢与随意,残忍。
一幅忍辱负重装车图、一幅恐惧无比老马拉车图呈现出来后,开始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春》教学设计
春穆旦【教学目标】1.放慢阅读速度,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重视自己的阅读感受。
2. 抓住诗歌中语言的矛盾,尝试以此为突破口理解诗歌复杂微妙的情感。
3. 体会诗歌语言的特点——变形(陌生化),初步理解这一特点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重点】:品析诗歌语言的陌生化【教学难点】:利用矛盾分析策略理解诗歌。
【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课前我们先来进行一个小练笔,请补充下面空白处。
例:这是一片()的叶子“美丽的叶子”,“翠绿的叶子”等形容让这片叶子缺少了情感,还可以怎么填写?示例:绝望的、愤怒的叶子(因为被采摘了)文学创作的主要目的不是阐述道理或介绍某方面的知识,而是抒发创作主体的内在情感。
人的心理世界异常丰富和复杂。
在内心深处,喜爱与憎恶,欢乐与忧愁,尊敬与轻蔑,希望与失望,意识与无意识,理性与非理性……种种情绪瞬息万变,神奇而瑰丽,在这个“内宇宙”中,朦胧的、迅速嬗变而无以名状的心理情绪和体验,难以用日常的实用性语言表达出来。
因为这样做会显得苍白无力或力不从心。
于是,一种源于实用性语言又与之明显不同的表现性语言——文学语言诞生了。
它凝练含蓄,富于象征性、暗示性和跳跃性,给人以“陌生感”,这种陌生是读者熟悉的陌生。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要依赖语言这一物质外壳才能最终实现。
因此,“陌生化”语言这一具有创新品格的语言受到人们的重视,说“快艇航行在海面上”、“河水缓缓地流着”,不易引起读者的审美关注;如果改为“快艇犁开了水面”,“河水无力地伸着懒腰”,则能刺激读者,使之兴奋,获得美感享受。
著名散文家张晓风在文章中这样写到:“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的一声,将冷面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那样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混沌无涯。
一声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一阵杜鹃啼,可以斗急了一城的杜鹃花。
现代散文的形与神-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现代散文的形与神-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现代散文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特点。
2.理解现代散文的形式与语言的运用。
3.掌握现代散文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教材人教版高中选修7《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2.教学重点理解现代散文的形式和推进的内容,在散文文本中体会作者的意境和思想。
3.教学难点通过文本分析,领会现代文学中散文形式和意境相配合的特点,提高对文学鉴赏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课前导入问学生有没有接触过现代散文,了解什么是现代散文?喜欢什么样的现代散文?为什么?2.教学内容(1)Introduction讲解现代散文的诞生背景,让学生感受到现代散文是如何脱胎于传统文学中的叙事和抒情形式。
(2)Analysis of selected works选取人教版选修7中多个散文作品,进行分析:•《墨菲定律》:介绍散文的起源,核心之处和文学特点;•《牡丹亭·追梦》:发掘现代散文中的古代元素;•《墨家名言》:解读现代散文中的哲学思想;•《奇迹》:探讨现代散文的写作技巧,以及现代散文的表现力;•《冬夜读书示子聿》、《丁磊和他的“凤凰卫视”》:分析现代散文在题材上的广泛性和多样性;•《风雨之声》:介绍现代散文的社会意义。
(3)Guided reading教师分组为学生讲解文本中的生词和语言,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作者所表达的内容。
(4)Writing analysis学生根据所听写的散文内容撰写个人感想或文章,老师进行点评,分析文章结构和语言运用。
3.课后阅读学生自行阅读人教版选修7中的其他散文作品,并撰写阅读心得,提高鉴赏的能力和写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组讨论、写作等课堂表现给予评价和指导,对于学生主动问答、思考升华、综合利用知识等展示出的能力给予赞赏。
同时鼓励学生需要不断提高文学阅读和鉴赏素养。
五、教学反思由于学生对于现代散文理解程度不同,老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积极互动和课外辅导。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第四单元《森林中的绅士》教学设计
5、总结文章的写法特点
①作者的写作意图
提示:《森林中的绅士》就是一篇托物寓意、含蕴深刻的散文。文章通过对森林绅士豪猪生活方式的描写及其种族命运的揭示,让我们看到了隐藏在这种“典型的绅士式的”生活方式后面的巨大忧患:过度的懒悠闲最终必将导致种族灭绝的悲惨结局!对此作者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对这种“生活方式”表示寒心。“寒心”包含着失望、憎恶之意,也寄予了某种程度的担忧之意。
茅盾的文学创作,以小说成就为最。著有长篇小说《蚀》《虹》《子夜》《腐蚀》等及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等,同时也写了大量散文。其散文创作始见于“五四”时期发表的杂感、随感录。“五卅”运动时写作《五月三十日的下午》、《“暴风雨”》等文,以及时反映重大历史事件与人民群众心态引起人们注意。1928-1929年避居日本期间写的《卖豆腐的哨子》《雾》《虹》等散文小品,多是即物抒怀,烘染气氛,反映了大革命失败后“一个时代的苦闷”。上世纪30年代写作的散文如《故乡杂记》《大旱》与《雷雨前》《黄昏》等,或以速写与随感的结合,切实记载、着力描绘中国城乡动荡不安的面影;或用象征手法与散文诗形式,表现革命风暴即临的时代氛围。40年代的散文作品,视野更加开阔,既有喻赞抗日军民崭新风貌与弘扬民族正气的名作,如《白杨礼赞》《风景谈》等,也有大量剖析大后方城乡社会生活、讥刺时政积弊的随笔杂记。其行文“每不忘社会”,主张“小题大做”,根据迅速反映现实斗争与社会动向的需要,创作了一种记述性的速写与议论性的随感相结合的“特殊的文体”,其运用自如,灵活多样,具有相当深广的社会生活和精细生动的艺术表现力,尤以剖析社会经济生活、勾画世态众生相见长,在现代散文史上独辟蹊径,自成一格。先后结集出版有《茅盾散文集》(天马书店1933)、《话匣子》(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4)、《速写与随笔》(开明书店1935)、《印象、感想、回忆》(文化生活出版社1936)、《炮火的洗礼》(烽火社1939)、《白杨礼赞》(柔草社1943)、《见闻杂记》(文光书店1943)、《茅盾随笔》(文人出版社1943)、《时间的记录》(良友复兴图书印刷公司1945)、《生活之一页》(新群出版社1947)、《苏联见闻录》(开明书店1948)、《杂谈苏联》(致用书店1949)、《跃进中的东北》(作家出版社1958)、《脱险杂记》(香港时代图书有限公司1980)、《茅盾散文速写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等,还著有大量文艺论著、回忆录。均收入《茅盾文集》四十卷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起陆续出版)。(选自《中国散文大辞典》,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标题是编者加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选修课《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思路《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教材,内容包括五个诗歌单元和五个散文单元,每个单元都把主题相同的诗歌和散文收集起来,且都有一个响亮的名字。
每个单元都有一篇精读、几篇略读、一个思考和探究和一篇文章。
尤其是文章,诗歌部分几篇文章下来,“如何鉴赏诗歌”已有了章法可循;散文部分的文章也是如此。
必修课中已学过几篇出自大家之手的现代诗歌和现代散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教材是在必修教材基础上的一种拓展和延伸,他应把学生在必修课上学的的知识和能力迁移到选修课中,使学生的鉴赏力和和审美力顺其自然合乎规律的发展。
因此,我打算用学案教学法进行选修课的诗歌和散文教学。
下面先来谈一谈诗歌教学的学案:一、挚情朗读有位哲人说过“如果嚎叫就是诗,那么驴就是伟大的诗人”,可见,无论写诗还是读诗,都应该有真挚的情感在里面。
1、扫清字词障碍2、培养学生初读感受让学生谈一谈,读后作者写些什么,最打动你的是什么,为什么。
二、知人论世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的中国,离学生并不遥远。
诗歌是时代的最强音,了解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生平,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选修课教材,每篇诗歌后面无论是精读还是略读都附有作者简介,其中介绍了作者的生平、简单事迹以及作品。
可见,知人论世的重要,他是打开鉴赏诗歌大门的钥匙。
三、抒发情感学生在初读中,感受最深的就是作者通过语言所表达的感情,情感借助文字表达出来,品味语言就成为鉴赏诗歌的重要部分。
四、品味语言诗歌中某些字的锤炼,某些意象的含蓄,某些修辞的运用,就能为语言增色,为诗歌添彩,为情感表达服务。
(可见,抒发情感和品味语言这两块密不可分,不分主次先后,同时进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每一课后都设有导读,学生借助导读内容,理解诗歌的内容会更容易,体味语言会更深刻,更容易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从而喜欢上现代诗歌。
)五、表达技巧要想很在行地鉴赏诗歌作品,还要适当地把握诗歌的文体特征,探寻一些文学知识和鉴赏技巧。
表达技巧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修辞:比喻拟人等表现手法:象征用典欲扬先抑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想象联想等选修教材在编写时,单元短文、思考与探究都体现了“鉴赏技巧”这方面的导向。
六、写作训练让学生进行诗歌写作训练,稚嫩也好,可爱也罢,毕竟在诗歌学习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步。
以上鉴赏诗歌的六个方面适用于诗歌单元的每一个单元,每个单元的每一课,但要有所侧重,如果精读、略读诗歌都按这么五个方面来讲,课时肯定不够用,幸而每单元前都给了一个响亮的题目,每个单元的鉴赏重心都明确多了。
下面以第一个单元“生命的律动”为例:精读课郭沫若的《天狗》,重在抒情。
在那“狂飙突进”的年代,诗人极力张扬自我,充分宣泄他那激荡不已的激情。
为了更好地抒发情感,作者采用了排比句式,这种表达技巧,把诗人化身天狗不可一世的气势,写的淋漓尽致。
《天狗》一课主要运用诗歌鉴赏的三个方面即可:一、知人论世二、抒发情感三、表现手法。
略读课杜运燮的《井》,重在象征手法的运用,作者抓住了几个有趣而深刻的意象,如“几片草叶”“小小的天空”“几片浮云”等,让我们来揣摩:外表静默,世界狭小和谐,内心澄清而有色彩的“井”,他的象征意义或象征人群。
抓住表现手法中的象征,鉴赏该诗就结束了。
穆旦的《春》,挚情朗读,抓住关键词便可触及诗人的情感。
邹荻帆的《无题》,品味诗歌中的几个意象,虽写的是自然,却有着深层的内在含义,学生的崇高感即可被唤起。
蔡其矫的《川江号子》,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会在学生的脑海中映现清晰的画面,耳畔响起巨大的轰鸣声。
鉴赏该诗抓住诗中的两类意象,就能与诗人的激情和心愿产生共鸣。
第一单元的精读篇目,可以作为单元其他略读篇目的参考,第一单元的诗歌教学的设计,其他单元的诗歌教学也可以照此来构思,这里就不一一介绍。
接下来谈一谈散文部分的教学学案:《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也包括五个单元,教材的编排和诗歌单元大致相同,只是每单元里少了两篇略读篇目。
试以第一单元精读篇目《动人的北平》为例,下面是学案中设计思路:一、预习导学(提前发学案,学生自学部分)1、清除字词障碍(让学生养成查字典的习惯)2、作家作品介绍(鼓励学生上网查阅,开阔学生视野)3、了解时代背景4、摘抄初读时你认为的名言、警句、漂亮话(学生会抓住初读时最有感触的句子或段落来摘抄)二、合作探究1、初读感受(有的学生抓住了语言的美,有的学生抓住了情感的真,有的抓住了写法的妙)2、赏析课文(提出问题,学生课堂分组合作探究)学生的初读感受,总结起来恰好就是我们要赏析的内容。
提问:(1)题目是“动人的北平”中心语在北平上,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北平的?请用四字短语概括每一个方面的内容,几个方面用一个词概括。
(该题设计是为了训练学生了解散文的特点:形散神聚)(2)你认为哪些语言、内容能打动你? 说明原因(让学生体问散文语言蕴藏的浓情深意)(3)和《故都的秋》对比阅读(进一步了解散文的特点、体味散文的语言)三、拓展延伸1、阅读林语堂的散文集及小说《京华烟云》2、散文习作练习(摹写)散文第一单元精读篇目有了范例,几个略读篇目也就有章法可循,只是侧重点不同罢了。
《汉家寨》侧重于几个景物画面的描写,《特利尔的幽灵》侧重的是形散神聚和精彩的语句。
散文单元第一单元精读和略读篇目的教学设计,其他单元也可参照,只不过单元于单元的侧重点不同而已。
每个单元后的一篇文章就做出了最好的诠释。
几个单元学完以后,学生对“形散神聚”“情理兼备”“以小见大”“虚实相生”“疏密有致”的现代散文,就有了全面的了解掌握。
至于能否写好一篇散文,还要看文字的积累和语言的锤炼,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
选修教材的诗歌和散文单元,在学习时我认为不能平均使用力气,应该侧重于散文单元,散文单元的学习应该和高考中现代文阅读的出题类型、模式挂起钩来,起到专题训练的效果,尽管有些急功近利,谁能说不是一箭双雕、一石二鸟呢?诗歌之部第一单元《生命的律动》走进诗的世界教学目标:1、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特征2、体会中国现代诗歌的生命律动3、体会诗歌抒情主人公的人格魅力4、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思维方式教学方式:1、自读品味法2、导读提升法3、讨论交流法4、读写结合法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安排:1、阅读讲解讨论《走进诗的世界》2、诵读本单元所有课文教学过程安排:一、中国现代诗歌的基本特征(一)外部特征1、分行。
2、音乐性。
(二)内在特征1、精美的语言2、隽永的滋味3、纯粹的情感4、深刻的哲理5、异常的美感二、生命的律动——现代诗歌魅力探密(一)反复诵读本单元各首诗歌这些诗歌的创作年代比较久远,但至今都还有其独特的魅力,独特的价值。
要求静心诵读,进入诗歌的世界,体会诗歌的意韵,读出滋味。
要求先不看导读分析文字。
(二)品读现代诗歌的方法诵读——直觉,混沌(写什么——怎么写——写得怎么样)初解——表层意义、字面意义深入——知人论世、技法应用与目的咀嚼——深层寄寓(滋味、情感、哲理、美感)(三)结合导读分析文字,从语言(技法)、滋味、情感、哲理、美感等角度中,选择一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和交流。
1、要求:⑴自主式的思考(即要求读出自己的感觉,品出自己的滋味,作出自己的思考和判断)⑵开放式的交流(即与同学、老师进行多向的交流探讨,)⑶有条理的表达2、课文解读⑴《天狗》总体评价:这是中国最早的白话诗歌之一,顺应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激情。
最突出的特点:高度张扬的自我意识、激荡不已的激情(狂飙突进)主要技法:化用民间传说、极度夸张知人论世:由于处在白话文刚刚兴起的时期,又恰逢“新文化运动”,语言总体显得粗糙,也比较直露,滋味不够隽永,美感无从谈起。
⑵《井》总体评价:是一首比较成熟的现代诗。
最突出的特点:形象鲜明,涵义隽永,美感异常。
主要技法:象征、托物言志、对比衬托写作年代:二十世纪四十年代。
1944年,抗战胜利前一年。
表层意义:描写“井”的形象——静默、清澈、简单、虔诚、寂寞描写“井”的环境——草叶、小小的天空和浮云(和谐)花叶的腐烂、垃圾(不和谐)描写“井”的对象——“你们”饥渴、汲取、扰乱、遗弃深层意义:写井即写人,写“我”。
“我”是一个旁观者,独立于尘世,为他人(你们)的需要付出自己的帮助。
“我”遭受不公正的命运,对命运既不逃避,也不反抗,但内心却是孤独、渴望、无奈。
虽然内心的丰富与遭遇的凄凉形成了难以接受的现实,但却用静默、孤独,用对外界的决不逃避、也不兴奋来保持自我的丰满,保持自我的独立。
咀嚼感悟:人生肯定会有各种遭遇,甚至是命运多舛。
我们应对世间不幸遭遇,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改变自我,随波逐流;一是坚持自我,保持个性。
世间最可悲的到底是英雄无用武之地,还是丧失自我顺从大流?面对不幸,有没有勇气去坚持自我,耐住寂寞?因为,保持自我,保持个性,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需要有肯定自我价值的智慧,需要有丰富的内心世界,才能抗拒一切世俗的嘲讽乃至遗弃。
知人论世:抗战时期,1939年,作者到西南联大外语系就读,后担任“美国志愿军大队”(即陈纳德将军的“飞虎队”)翻译一年,后又到印度比哈尔邦的“蓝伽训练中心”任少校翻译官两年多。
1945年西南联大毕业。
因此,这里的“井”象征着一种坚韧、高洁的品格,是某种民族精神的象征,有其鼓舞人心的作用:同仇敌忾、众志成城,顽强地应对民族的苦难。
难句理解:“你们只能扰乱我的表面/我的生命来自黑暗的地层/那里我才与无边的宇宙相联”点明了“井”的生命内涵的源泉。
“黑暗的地层”既指明了保持高洁的“井”所面对的险峻,又隐含了其生命内涵的强大支撑——生存在底层的民众。
“无边的宇宙”带有某种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内蕴,它实际上展示了“井”所向往的开阔的胸襟、高远的抱负。
⑶《春》总体评价:这是一首抒写青春的比较成熟的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诗歌。
最突出的特点:赋予意向以最异常的感觉,隐晦地表达青春的热情与困惑,焦虑与迷惘。
主要技法:拟人、拟物、象征、意象的变形,句式的变形。
写作年代:1942。
1940年从西南联大毕业,留校任教两年,后到缅甸抗日战场担任翻译一年。
表层意义:春天,充满生命力,万物蓬勃滋长,生命的欲望赤裸展现,无比美丽。
深层意义:春带来生机,带来欢乐,也带来烦恼,甚至痛苦。
这正是青春的象征。
青春无比美丽,充满生命的张力,生命的欲望被点燃,却又遭受压抑,因而更加强化了对禁锢和压抑的突破与反抗的渴望。
咀嚼感悟:青春是永恒的美丽季节,青春的理想,爱情的渴望,成为永远的谜,蛊惑者年轻人的心。
但这种渴望,却不可以无限地张扬,无限地膨胀。
等待也许是一个被动的行为,却绝不是懦弱;不加节制地任其燃烧,青春之火将烧毁的,也许就是青春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