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中医临床路径

合集下载

肺胀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精深中医临床路径

肺胀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精深中医临床路径

肺胀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阶段以喘促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轻症住院患者。

一、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 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肺胀病(TCD编码: BNF05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ICD-10编码: J44.151)。

(二) 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医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2007年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的相关标准。

轻症指不伴有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肺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合并上述并发症者为重症患者。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 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

肺胀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的临床常见证候:1、外寒饮症见:咳逆喘促,胸部膨隆胀满,不得卧,痰稀泡沫样,量多,鼻塞流涕,口干不欲饮,或伴恶寒重,发热,肢体酸楚,舌淡暗苔白滑,脉浮紧。

2、痰浊阻肺症见:咳喘胸闷,痰多粘稠,口粘不渴,兼有呕恶纳呆,便溏,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或濡滑。

3、痰热郁肺症见:咳喘气涌,咳吐黄粘痰,难咯,或痰兼血丝,伴烦热,身热汗出,尿赤,大便或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4、肺脾两虚症见:胸闷气短,动则气促心悸,咳嗽,痰白量少,神疲,时自汗出,纳差,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三) 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及《中医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肺胀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为主的综合治疗。

(四) 建议标准住院日≤14天。

(五) 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为肺胀病(TCD编码: BNF050)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ICD-10编码: J44.151)。

喘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中医临床路径释义-shutcm

喘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中医临床路径释义-shutcm
患者同时具有冠状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在住院期间 不需要特殊处理和用药,不会明显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不会明显增 加费用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释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的喘证病机虚实夹杂,寒热错杂,常常发生转化。如实 喘病久伤正,或虚喘复感外邪,或夹痰浊,则病情虚实错杂,每多表现为邪气壅阻 于肺,肾气亏虚于下的上盛下虚证候。 重点观察患者喘促、气息、咳嗽、咳痰、舌脉等主症变化,结合其它次症,及时判 断病情转化,灵活选取治疗方法,谨防由轻症转为重症,有实喘转为喘脱。如起病 为喘而胸满闷窒,咳嗽痰多色白,不能平卧,若喘促胸闷减轻,可平卧,咳痰顺畅 量少,则好转,若出现喘促剧烈,张口抬肩、端坐不能平卧,鼻翼煽动,脉浮大或 模糊不清甚或汗脱、亡阴、亡阳等,则病情危重。 治疗期间应每周进行中医证候学判断 2 次。
释义 中医诊断符合喘证,同时西医诊断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的轻症住院患
者,可以进入本路径。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的轻症患者主要表现是喘促加重,常伴咳嗽加剧,痰量
加,痰液颜色和(或)黏度改变,或出现发热,胸闷等症状。 与加重前的病史、症状、体征、动脉血气检测、血常规、肺功能测定、胸部影像等
释义 本路径适用于明确诊断为喘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的轻症住院患者, 不适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或合并呼吸衰竭重症患者。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ZYYXH/T11-2008)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 2007 年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的相关标准。

COPD喘病中医临床路径模板病历

COPD喘病中医临床路径模板病历

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TCD编码:BNNF050、ICD-10编码:J44.151)。

疾病分期属于:急性加重期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发病日期:年月日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5天实际住院日:天时间年月日(第1天)年月日(第2-7天)主要诊疗工作 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中医四诊采集舌苔________________脉象________________进行中医证候判断(证型)表寒里热证痰热郁肺证痰浊壅肺证肺脾两虚证肺肾两虚证其他____________完成初步诊断和病情评估下达医嘱,开具常规检查、化验单完成病历书写和病程记录初步拟定治疗方案向患者交代病情和注意事项中医四诊信息采集舌苔________________脉象________________进行中医证候判断表寒里热证痰热郁肺证痰浊壅肺证肺脾两虚证肺肾两虚证其他____________预防并发症和诊治病历书写和病程记录上级医师查房:治疗效果评估和诊疗方案调整或补充完善必要检查重点医嘱长期医嘱:呼吸科科常规护理分级护理1级护理 2级护理饮食(视具体情况)中医辨证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治法:宣泄肺热主方:麻杏石甘汤治法:清热化痰,宣肺平喘主方:定喘汤合清金化痰汤治法:化痰降气,健脾肃肺主方:苏子降气汤治法:健脾化痰,益肺降气主方:六君子汤、玉屏风散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平喘主方:补肺汤、七味都气丸其他治法:___________________选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长期医嘱:呼吸科常规护理分级护理1级护理 2级护理饮食(视具体情况)中医辨证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治法:宣泄肺热主方:麻杏石甘汤治法:清热化痰,宣肺平喘主方:定喘汤合清金化痰汤治法:化痰降气,健脾肃肺主方:苏子降气汤治法:健脾化痰,益肺降气主方:六君子汤、玉屏风散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平喘主方:补肺汤、七味都气丸其他治法:___________________选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重点医嘱 静滴中药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其他_______________口服中成药、院内制剂肺宁合剂薤葶合剂清源化痰颗粒黛芩化痰丸至灵菌丝胶囊玉屏风口服液其他_______________内科基础治疗其他疗法中药熏洗中医定向透药治疗耳穴埋籽扶正咳喘贴临时医嘱:完善入院检查: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生化、凝血胸部影像学、心电图血气分析肺功能(病情允许时)免疫八项痰培养PCT(选做)对症处理静滴中药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其他_______________口服中成药、院内制剂肺宁合剂薤葶合剂清源化痰颗粒黛芩化痰丸至灵菌丝胶囊玉屏风口服液其他_______________内科基础治疗其他疗法中药熏洗中医定向透药治疗耳穴埋籽扶正咳喘贴临时医嘱:必要时复查异常项目对症处理主要护理工作 护理常规入院介绍(病房环境、设施等)指导患者进行相关辅助检查饮食、日常护理指导按照医嘱执行诊疗护理措施完成护理记录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饮食、日常护理指导指导陪护工作按照医嘱执行诊疗护理措施病情变异记录 无 有,原因:1.2.无 有,原因:1.2.责任护士签名医生签名时间年月日(第8天-出院前一天)年月日(出院日)主要诊疗工作 中医四诊信息采集舌苔________________脉象________________进行中医证候判断表寒里热证痰热郁肺证痰浊壅肺证肺脾两虚证肺肾两虚证其他____________预防并发症和诊治病历书写和病程记录上级医师查房:治疗效果评估和诊疗方案调整或补充,视病情明确出院日异常辅助检查的复查完成常规病历书写出院宣教:向患者交待出院注意事项及随诊方案开具出院带药重点医嘱长期医嘱:内科常规护理分级护理1级护理 2级护理饮食(视具体情况)中医辨证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治法:宣泄肺热主方:麻杏石甘汤治法:清热化痰,宣肺平喘主方:定喘汤合清金化痰汤治法:化痰降气,健脾肃肺主方:苏子降气汤治法:健脾化痰,益肺降气主方:六君子汤、玉屏风散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平喘主方:补肺汤、七味都气丸其他治法:___________________选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出院医嘱:出院带药门诊随访重点医嘱 口服中成药、院内制剂 肺宁合剂薤葶合剂清源化痰颗粒黛芩化痰丸至灵菌丝胶囊玉屏风口服液其他______________ 内科基础治疗其他疗法中药熏洗中医定向透药治疗 扶正咳喘贴临时医嘱:必要时复查异常指标 对症处理主要护理工作 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饮食、日常护理指导指导陪护工作按照医嘱执行诊疗护理措施协助患者办理出院手续出院指导,指导出院带药的煎法服法病情变异记录 无 有,原因:1.2.无 有,原因:1.2.责任护士签名医生签名。

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轻症阶段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轻症阶段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脱衣服时气短。
(二)评价方法
1.入院当天记录中医症候积分,按MRC呼吸困难 量表评估患者呼吸困难的严重程度,评估患者意 识障碍状态。
2.治疗后第1、3、7天重复对中医症候和呼吸困 难程度进行评估。
谢谢!
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 发作)轻症阶段中医 诊疗方案(试行)
方案说明
本方案适用于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 以喘促为主要临床表现不伴有呼吸衰竭的轻症患 者。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 2、西医诊断:
(二)证候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 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
(1)气短喘促,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 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
(2)多有慢性咳嗽、心悸等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 而诱发。
(3)呈桶状胸,叩诊呈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或消 失,肝浊音界下移。两肺呼吸音低,可及干、湿性啰 音或哮鸣音。或肝肿大,下肢浮肿,颈静脉怒张。
(4)合并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
30%。
2.呼吸困难程度的评估
可用MRC呼吸困难量表进行评估。
0级:除非剧烈活动,无明显呼吸困难; 1级:当快走或上缓坡时有气短; 2级:由于呼吸困难比同龄人步行得慢,或者以
自己的速度在平地上行走时需要停下来呼吸; 3级:在平地上步行100m或数分钟后需要停下
来呼吸; 4级:明显的呼吸困难而不能离开房屋或者当穿
咳嗽,气急,喉中痰辘辘,痰色白清稀,胸闷气憋。 舌质淡,苔薄白,脉滑,脉浮紧或弦紧。 2.风热犯肺证:发热,恶风或恶热,头痛、肢体酸痛, 咳嗽咽痛,气急,痰黄质稠,舌质红,苔薄白或黄, 脉滑或浮数。 3.痰浊壅肺证:咳嗽喘息,咯唾痰涎,量多色灰白, 胸胁膨满,气短,不得平卧,心胸憋闷。苔白腻,脉 弦滑。 4.肺气郁闭证:常因情志刺激而诱发,发时突然呼吸 短促,息粗气憋,胸闷,咽中如窒,但喉中痰鸣不甚, 或无痰声。平素多忧思抑郁,失眠、心悸。苔薄,脉 弦。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临床路径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临床路径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路径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ICD-10:J44.001或J44.101)(二)诊断依据。

根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

1.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史;2.出现超越日常状况的持续恶化,并需改变基础COPD的常规用药者;3.通常在疾病过程中,患者短期内咳嗽、咳痰、气短和(或)喘息加重,痰量增多,呈脓性或黏脓性,可伴发热等炎症明显加重的表现。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

1.一般治疗:吸氧,休息;2.对症:止咳化痰、平喘;3.抗生素;4.呼吸支持。

(四)标准住院日为10-22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疾病编码(ICD10 J44.101 或ICD10 J44.001);2.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1-3天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尿、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气分析、凝血功能、D-二聚体(D-dimer)、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CRP);术前免疫八项;(3)痰涂片找细菌、真菌及抗酸杆菌,痰培养+药敏试验,支原体抗体,衣原体抗体,结核抗体,军团菌抗体;(4)胸部正侧位X线片、心电图、肺功能(通气+支气管舒张试验)。

2.根据患者病情选择:(1)超声心动图;(2)肺CT;(3)腹部超声;(4)下肢超声。

(七)治疗方案。

1. 评估病情严重程度;2. 控制性氧疗;3. 抗生素、支气管舒张剂、糖皮质激素治疗;4. 机械通气(病情需要时);5. 其他治疗措施。

(八)出院标准。

1. 吸入支气管舒张剂不超过4h一次;2. 患者能进食和睡眠,睡眠不因呼吸困难而唤醒;3. 患者能在室内活动;4. 低氧血症稳定,高碳酸血症得到改善或稳定,动脉血气稳定12-24h;5. 患者临床稳定12-24h;6. 患者能理解吸入药物的规范使用。

肺胀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临床路径

肺胀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临床路径

肺胀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阶段以喘促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轻症住院患者。

一、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肺胀病(TCD编码:BNF05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ICD-10编码:J44.15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2007年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的相关标准。

轻症指不伴有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肺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合并上述并发症者为重症患者。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肺胀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的临床常见证候:1、外寒内饮症见:咳逆喘促,胸部膨隆胀满,不得卧,痰稀泡沫样,量多,鼻塞流涕,口干不欲饮,或伴恶寒重,发热,肢体酸楚,舌淡暗苔白滑,脉浮紧。

2、痰浊阻肺症见:咳喘胸闷,痰多粘稠,口粘不渴,兼有呕恶纳呆,便溏,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或濡滑。

3、痰热郁肺症见:咳喘气涌,咳吐黄粘痰,难咯,或痰兼血丝,伴烦热,身热汗出,尿赤,大便或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4、肺脾两虚症见:胸闷气短,动则气促心悸,咳嗽,痰白量少,神疲,时自汗出,纳差,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中医诊疗方案(试行)》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

1 •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肺胀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

2 •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为主的综合治疗。

(四)建议标准住院日w 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 •第一诊断为肺胀病(TCD编码:BNF050)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ICD-10编码:J44.151)。

【免费下载】肺胀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免费下载】肺胀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系电,力根通保据过护生管高产线中工敷资艺设料高技试中术卷资,配料不置试仅技卷可术要以是求解指,决机对吊组电顶在气层进设配行备置继进不电行规保空范护载高与中带资负料荷试下卷高问总中题体资,配料而置试且时卷可,调保需控障要试各在验类最;管大对路限设习度备题内进到来行位确调。保整在机使管组其路高在敷中正设资常过料工程试况中卷下,安与要全过加,度强并工看且作护尽下关可都于能可管地以路缩正高小常中故工资障作料高;试中对卷资于连料继接试电管卷保口破护处坏进理范行高围整中,核资或对料者定试对值卷某,弯些审扁异核度常与固高校定中对盒资图位料纸置试,.卷保编工护写况层复进防杂行腐设自跨备动接与处地装理线置,弯高尤曲中其半资要径料避标试免高卷错等调误,试高要方中求案资技,料术编试交写5、卷底重电保。要气护管设设装线备备置敷4高、调动设中电试作技资气高,术料课中并3中试、件资且包卷管中料拒含试路调试绝线验敷试卷动槽方设技作、案技术,管以术来架及避等系免多统不项启必方动要式方高,案中为;资解对料决整试高套卷中启突语动然文过停电程机气中。课高因件中此中资,管料电壁试力薄卷高、电中接气资口设料不备试严进卷等行保问调护题试装,工置合作调理并试利且技用进术管行,线过要敷关求设运电技行力术高保。中护线资装缆料置敷试做设卷到原技准则术确:指灵在导活分。。线对对盒于于处调差,试动当过保不程护同中装电高置压中高回资中路料资交试料叉卷试时技卷,术调应问试采题技用,术金作是属为指隔调发板试电进人机行员一隔,变开需压处要器理在组;事在同前发一掌生线握内槽图部内纸故,资障强料时电、,回设需路备要须制进同造行时厂外切家部断出电习具源题高高电中中源资资,料料线试试缆卷卷敷试切设验除完报从毕告而,与采要相用进关高行技中检术资查资料和料试检,卷测并主处且要理了保。解护现装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肺胀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中医临床路径(试行)2012

肺胀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中医临床路径(试行)2012

肺胀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中医临床路径〔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内科学〔第七版〕、《中医急诊学》〔任继学主编〕。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2007年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的相关标准。

〔二〕证候诊断〔1〕痰湿阻肺证症见胸中胀闷,咳嗽咯痰,痰多色白黏腻或呈泡沫,短气喘息,舌质偏淡,苔薄腻,脉弦滑。

〔2〕寒饮停肺证症见胸中胀闷,喘促气急,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咳嗽咯痰,痰多稀薄色白,舌薄白滑,脉弦紧。

〔3〕痰热壅肺证症见胸肋胀闷,咳逆喘息,痰多色黄,质黏不爽,口渴烦躁,溲黄便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数或滑数。

〔4〕痰瘀互结证症见胸中胀闷,气喘咳嗽,咯痰不利,口唇紫暗,肢末发绀,平卧困难,腹胀肢肿,舌质瘀暗,苔腻,脉象沉涩。

〔5〕肺肾气虚型症见胸中胀闷,呼吸浅短,甚则张口抬肩,动则喘甚,咳嗽,痰白如沫,心悸,四肢无力,畏寒肢冷,脉弱而数或结代,舌淡或紫暗。

〔6〕水气凌心证:喘促气急,痰涎上涌,不得平卧,动则喘咳更甚,心悸气短,烦躁不安,尿少肢肿,形寒肢冷,颜面灰白,口唇青紫,舌体胖、边有齿痕,舌苔白,脉沉滑数。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肺胀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14天。

〔五〕纳入标准1.第一诊断必需符合肺胀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以下情况不进入本路径〔1〕入选前已接受治疗且症状明显缓解者;〔2〕严重免疫抑制,如恶性肿瘤.、艾滋病患者等及需长期使用大剂量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等患者;〔3〕合并其它重要脏器或系统严重功能不全者;〔4〕患有精神疾病不能配合治疗者。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临床路径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临床路径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临床路径(2023年版)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ICD-10:J44.001/J44.101)(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工作委员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21年修订版).中华结核和呼吸杂。

1.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

2.出现超越日常状况的持续恶化,并需改变基础常规用药者。

3.患者短期内咳嗽、咳痰、气短和(或)喘息加重,痰量增多,或痰的性状发生改变,可伴发热等炎症明显加重的表现。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21年修订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1.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治疗方案。

2.必要时行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

(四)标准住院日为10-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J44.001/J44.10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1-3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气分析、凝血功能、D-二聚体(D-dimer)、血沉、C反应蛋白(CRP),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痰病原学检查;(4)胸部正侧位片、心电图、B超、肺功能(病情允许时)。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胸部CT、超声心动图、下肢静脉超声。

(七)治疗原则。

1.戒烟。

2.一般治疗:吸氧,休息等。

3.对症治疗:止咳、化痰、平喘等。

4.抗菌药物。

5.处理各种并发症。

(八)出院标准。

1.症状明显缓解。

2.临床稳定24小时以上。

肺胀临床路径

肺胀临床路径

肺胀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阶段以喘促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轻症住院患者。

一、肺胀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 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肺胀病(TCD编码: BNF06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ICD-10编码: J44.151)(二) 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

(2)西医诊断:疾病诊断和分期标准参照卫生部《慢性阻塞性肺病诊疗规范(2011年版)》进行诊断。

轻症指不伴有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肺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合并上述并发症者为重症患者。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肺胀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 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

肺胀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的临床常见证候:(1)痰浊壅肺证:胸满,短气喘息,稍劳即著,咳嗽痰多,咯痰白粘或带泡沫,气喘,劳则加重,怕风易汗脘腹痞胀,便溏,倦怠乏力。

舌体淡胖,或紫暗,苔薄腻或浊腻;脉细滑。

(2)痰热郁肺证:咳逆,喘息气粗,胸闷,烦躁,痰黄粘稠,不易咯出,面红,口干但饮水不多,舌质红,苔黄腻,脉象浮数。

(3)痰蒙神窍证:咳逆喘满不得卧,痰鸣声响;意识朦胧,表情淡漠,或谵妄,烦躁不安, 撮空理线,严重者昏迷;或肢体震颤,抽搐。

舌质暗红或紫绛,苔白腻或黄腻;脉细滑数。

(4)阳虚水泛证:面浮足肿,腹满尿少,心悸喘咳不得卧,咳清稀痰,形寒怕冷,气短动则甚,面唇青紫,舌胖质暗,苔白滑,脉沉细数或结代。

(5)肺肾气虚证:喘息、气短,动则加重,乏力或自汗,动则加重,易感冒,恶风,腰膝酸软,耳鸣,头昏或面目虚浮,小便频数、夜尿多,或咳而遗尿,舌质淡、舌苔白,脉沉细或细弱。

(三) 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肺胀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

喘病中医护理临床路径

喘病中医护理临床路径

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临床路径一、病名1、中医诊断:喘病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二、常见证侯要点1、外寒内饮证:受凉后出现头痛、身痛、发热畏寒,咳嗽、气急,喉中痰声漉漉,痰色白清稀,胸闷气憋。

舌质淡,苔薄白,脉滑或弦紧。

2、风热犯肺证:发热,恶风或恶热,头痛、肢体酸痛,咳嗽咽痛,气急,痰黄质稠。

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或脉浮数。

3、痰浊雍肺证:咳嗽喘息,咯唾痰延,量多色灰白,心胸憋闷,气短,不得平卧,脘痞纳少。

苔白腻,脉玄滑。

4、肺气郁闭证:常因情志刺激而诱发,发时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气憋,胸闷,咽中如窒,但喉中痰鸣不甚,或无痰声。

平素多忧思抑郁,失眠、心悸。

苔薄、脉弦。

三、常见症候要点1、咳嗽咳痰2、喘息气短3、发热4、腹胀纳呆四、症候施护1、生活起居指导(1)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流通,温湿度适宜。

指导患者戒烟,室内勿方鲜花等可能引起过敏的物品,避免花粉及刺激性气体的吸入。

(2)在寒冷季节或气候转变时,及时增减衣物,勿汗出当风,在呼吸道传染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避免感受外邪诱发或加重病情。

(3)劳逸结合,起居有常,保证充分的休息和睡眠,病情加重时减少活动量。

(4)经常做深呼吸,腹式呼吸和缩唇呼气联合应用,提高肺活量,改善呼吸功能。

2、饮食指导(1)饮食以高热量、高蛋白和高维生素为宜,并补充适量无机盐,同时避免摄入过多碳水化合物及易产气食物。

多吃绿叶蔬菜及水果,食物烹饪以蒸、煮为宜,食物宜软烂,以利于消化吸收,同时忌辛辣、肥腻、过甜、过咸及煎炸之品。

(2)外寒内饮证:宜进食疏风散寒、宣肺止咳的食物,如紫苏粥、白果煲鸡等。

(3)风热犯肺证;宜进食疏风清热、宣肺化痰的食物,如金银花茶。

(4)痰浊雍肺证:宜进食清肺化痰、理气止咳的食物,如雪梨银耳百合汤等。

(5)肺气郁闭证:宜进食开郁宣肺、降气平喘的食物,如杏仁粥、萝卜生姜汁等。

3、情志调理(1)本病缠绵难愈,患者精神负担较重,常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负责护士多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及时予以心理疏导。

(中医科)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中医临床护理路径表单(内容可编辑)

(中医科)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中医临床护理路径表单(内容可编辑)

住院第 1 天住院第2天住院第3天~出院前1天出院日 年 月 日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1.□建立住院病历 1.级别护理:1.级别护理:1.级别护理:2.完成入院评估:□特级护理□一级护理□特级护理□一级护理□特级护理□一级护理□基本情况□压疮□跌倒□二级护理□三级护理□二级护理□三级护理□二级护理□三级护理□管道□疼痛 2.基础护理: 2.基础护理: 2.基础护理:□生活自理能力□晨间午间、晚间护理□晨间午间、晚间护理□晨间,午间,晚间护理3.身份识别: 3. 皮试: 3.饮食:3.饮食:□戴腕带□床头卡□阴性 □阳性□普通饮食忌肥甘辛燥□普通饮食忌肥甘辛燥4.入院宣教:4.饮食□治疗饮食□试验饮食□治疗饮食□试验饮食□人员□环境□安全□普通饮食忌肥甘辛燥 4.专科观察与护理: 4.专科观察与护理:□管理、陪伴制度□治疗饮食□试验饮食 4.1□生命体征监测 4.1□生命体征监测□用物准备 5.标本采集: 4.2观察:4.2观察:5.级别护理:□血标本□痰标本□咳嗽□咳痰□喘息□咳嗽□咳痰□喘息□特级护理□一级护理□大小便标本□其他:□气短□发热□腹胀□气短□发热□腹胀□二级护理□三级护理 6.辅助检查:□纳呆□纳呆6.□基础护理□胸片□心电图□CT□其他:4.3 治疗及护理: 4.3 治疗及护理:7.饮食:7.专科观察与护理:□口服中药□穴位注射□口服中药□穴位注射□普通饮食忌肥甘辛燥7.1□生命体征监测□穴位贴敷□艾灸治疗□穴位贴敷□艾灸治疗□治疗饮食□试验饮食7.2观察:□针灸治疗□静脉用药□针灸治疗□静脉用药8.标本采集:□咳嗽□咳痰□喘息□拔火罐□呼吸道管理□拔火罐□呼吸道管理□血标本□痰标本□气短□发热□腹胀□雾化吸入□雾化吸入□大小便标本□其他:□纳呆5.□健康教育指导 5.□出院评估9.辅助检查:7.3治疗及护理:6.有无变开:□有□无 6.出院指导:□胸片□心电图□CT□其他:□口服中药□穴位注射7.□其他:□用药指导10.专科观察与护理:□穴位贴敷□艾灸治疗□康复训练及注意事项宣教10.1□生命体征监测□针灸治疗□静脉用药□告知电话回访10.2观察:□拔火罐□呼吸道管理□协助办理出院□咳嗽□咳痰□喘息□雾化吸入 6.□其他:□气短□发热□腹胀7. □健康教育指导□纳呆8.有无变异:□有□无10.3治疗及护理:9.□其他:□口服中药□穴位注射□穴位贴敷□艾灸治疗□针灸治疗□静脉用药□拔火罐□呼吸道管理□雾化吸入11.□健康教育指导(中医科)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中医临床护理路径表单(内容可编辑)患者: 姓名: 性别: 年龄: 床号: 住院号:12.有无变异:□有□无13□其他;评价: □完成评价: □完成评价:□完成评价:□完成□部分完成 □未完成□部分完成 □未完成□部分完成 □未完成□部分完成 □未完成签名:签名:签名:签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阶段以喘促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轻症住院患者。

L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ZYYXH/Tll-2008)e
(2)西医诊断渗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2007年制定的《慢性阻塞性S市疾病诊治指南》的相关标准。

轻症指不伴有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肺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合并上述并发症者为重症患者。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t生发作)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的临床常见证候:
夕卜寒内饮证
风热犯肺证
痰浊壅肺证
肺气郁闭证
痰热壅肺证
虚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喘病(慢性阻塞性月市疾病急性发作)中医诊疗方案(试行)》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ll-2008)e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
作)。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5天。

㈤纳入标准
1.第一诊断必需符合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 •以下情况不进入本路径
(1)入选前已接受治疗且症状明显缓害者;
(2)严重免疫抑制,如恶性肿瘤、艾注病患者等及需长期使用大剂量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等患者;
⑶合并其它重要脏器或系统严重功能不全者;
⑷患有精神疾病不能配合治疗者。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比)入院检查项目
1 .检奁项目
⑴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和隐血;
(2)C反应蛋白(CRP);
G)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
(4)呼吸道微生物培养;
(5)胸部X线片;
⑹心电图;
⑺腹部超声检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女口肺功能、胸部
CT或胸部MRI、纤维支气管镜。

(八胎疗方法
I辨证选用中药汤剂、中成药或中药注射剂
(1)外寒内饮证:散寒解表,宣肺平喘。

(2)风热犯肺证:疏散风热,清肺平喘。

(3)痰浊壅肺证:化痰宣月市z降浊平喘。

(4)肺气郁闭证:开郁宣月市,理气通络。

(5)痰热壅肺证:清热化痰,降气平喘。

(6 )虚喘证:补肺益气,补肾纳气。

2•针刺。

3.穴位外敷。

4・雾化吸入。

5 .基础治疗。

6・护理: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
1・喘息、咳嗽、咯痰等主要症状缓解。

2 .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其他并发症。

什)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治疗过程中病情进一步加重,出现生命体征不稳定、多脏器功能障碍/衰竭等,4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增加。

2 •合并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重症感染或继发肺部真菌感染者,退出本路径。

4.对本路径所涉的中药或其组分过敏者,记录过敏原,退出本路
径。

5•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二、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中医临床路径轻症患者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TCD编码:BNNF050. ICD-10 编码:J44.151),阶段以喘促为主要临床表现不伴有呼吸衰竭的轻症患者。

患者姓名:_______ 性别:—年龄:___________ 岁门诊号:_________ 住院号:_______ 发病时间:—年—月—日住院日期:_年—月—日岀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W7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