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税体制改革30年经验回顾与展望

合集下载

中国税制改革30年回顾与展望_马海涛

中国税制改革30年回顾与展望_马海涛

「Forum论坛」中国税制改革3 0 年回顾与展望◆马海涛肖鹏内容提要:本文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税制改革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期的税制改革(1978~1993 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的税制改革(1994~2000年)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期的税制改革(2001年~至今),分别考察了三个阶段税制改革的措施与意义。

认为:中国改革开放30 年税制改革有五大成功经验:税制改革必须由理论突破为先导、税制改革考虑财政可承受能力、税制改革走渐进式改革道路、税制改革与国企改革协调推进、税制改革中强化税收的调控功能。

结合国家经济环境变化和国际税制改革潮流,本文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税收制度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税制改革经验回顾展望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时期,从思想上、理论上为税制改革的推进做了大量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伟大转突破性工作,打下理论基础。

从 1980 年 9 月到 1981折。

全会决定从1979年起,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年 12 月,为适应我国对外开放初期引进外资、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从此,在中国这个古老的文对外经济合作的需要,第五届全国人大先后通过了明国度里,一场令世界瞩目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和在这30年改革中,税收制度先后经历了几次大的调整,《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对中外合资企业、外国企业继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调控要求的复合税制续征收工商统一税、城市房地产税和车船使用牌照体系。

本文在对30年税制改革历程回顾的基础上,总税,初步形成了一套大体适用的涉外税收制度。

结30年税制改革的理论突破和实践创新,评价改革得 2. 1983 年第一步“利改税”方案。

作为国营企失,探讨新时期的税制改革方向和完善思路。

业改革和城市经济改革的一项重大措施,1983年,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试行国营企业“利改税”,即第一步一、30 年中国税制改革历程回顾“利改税”,将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了 30 多年的国营企改革开放 30 年来,中国税制改革进程可以划分业向国家上缴利润的制度改为缴纳企业所得税。

中国财政体制改革30年的进程、经验与展望

中国财政体制改革30年的进程、经验与展望

中国财政体制改革30年的进程、经验与展望
中国财政体制改革30年的进程、经验与展望
一、财政改革的背景概述(一)财政改革的政治背景.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实行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从此,一场追赶时代的新的伟大革命在中国大地展开.改革开放伊始,党中央提出要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对经济体制逐步进行全面改革,并要求以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财权为起点,以财政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先行一步.
作者:郭代模杨舜娥作者单位:刊名:经济研究参考 PKU 英文刊名:REVIEW OF ECONOMIC RESEARCH 年,卷(期):2008 ""(50) 分类号:关键词:。

浅谈迈入新阶段的中国税制改革:回顾、借鉴及展望

浅谈迈入新阶段的中国税制改革:回顾、借鉴及展望

浅谈迈入新阶段的中国税制改革:回顾、借鉴及展望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改革开放过去了三十多年,我国税制改革亦经过了三个阶段。

经过承前启后的改革,我国税制结构逐步进入了有待完善的深水区。

下一步的税制改革不仅应在政府和企业间的关系上做文章,更应在政府和居民的关系上直接做文章。

个人所得税和财产税比重的提高至关重要,将成为我国现行税制转变为现代型税制的“点睛之笔”。

税制能否顺利转型将成为考验政府执政能力的重大挑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完善地方税体系,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

推进增值税改革,适当简化税率。

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环节、税率,把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及部分高档消费品纳入征收范围。

逐步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

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加快资源税改革,推动环境保护费改税。

”这指明了我国下一步税制改革的基本方向。

一、改革开放后税制改革的三个“十年”和第四个“十年”(一)第一个十年(1983—1993 年):政府收入形式的重大变革我国目前的税制结构起源于1978 年以来风起云涌的改革开放。

邓小平同志在1978 年12 月13 日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会上的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中指出:“现在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计划地大胆下放,否则不利于充分发挥国家、地方、企业和劳动者个人四个方面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实行现代化的经济管理和提高劳动生产率。

应该让地方和企业、生产队有更多的经营管理的自主权。

”沿着这一方向,经过1978 年至1982 年间税制改革的预热期,我国正式于1983 年和1984 年实行两步“利改税”。

1983 年第一步“利改税”以《财政部关于国营企业利改税试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的颁布为标志。

财政改革30年的基本经验和未来展望

财政改革30年的基本经验和未来展望
正确处理相联 系的基本关 系。 财政体制改革 的最 终 目的 , 为了解放 和发 展生产 是
模式及经济发展方式的 “ 两个转 变 ” 我们 必将实现 生产 , 力的极大解放 , 来 2 迎 1世纪中叶由中国特 色社 会主义所
缔造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财政作为一个 国家政权 体 系
“ 以政控财 , 以财 行政 ” 的分 配 系统 , 服 务于 国家现 代 是 化战略的基本 目标 的。因此 , 在经 济社 会转轨 中正确 处
( 部分执笔人 : 本 贾 康 赵全厚)
财政 改 革 3 0年 的基 本 经 验 和 未 来 展 望


财政改革 3 O年 的 基 本 经 验
了积 极进取 、 勇于探 索 的不平 凡历程 。国家财 政正 是根
据经 济发 展对 于改革 的迫切 需要 , 针对 过去传 统体 制 的
弊端 , 从分配环节的下放财权人手 , 持续 进行了财政 分配
理好财政 问题 的基 点 , 立足财 政 而胸 怀全局 、 务 大 是 服
局, 把握财政 改革与通盘 改革 的内在 联 系及 改革与 发展 的不可分割性质 , 依照 党 的基 本路 线和 国家现 代化 的战 略 目标 , 坚定不移地探索 、 推进和深化财 政体制改革 。这 是由时代的客观要 求 、 政分 配的功 能定位 和 制度与发 财 展 的基本关 系所决定 的。 党 的十一届三 中全会 以来 , 国财 政体 制改 革走过 我
整体 配套改革要坚定不移 , 停滞和倒退 没有出路 , 只有深 化改革 , 才能完成财政服 务全局 的历史使命 。
( 财政改 革 的 内在 哲理 : 二) 必须 解放 思 想 , 贯彻 中
转轨 时代 , 这一转轨还远 没有结束 , 但其基 本路 径 已经 愈

新中国财政体制变革的回顾与展望

新中国财政体制变革的回顾与展望

新中国财政体制变革的回顾与展望前言新中国成立以来,财政体制改革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稳定和民生改善的重要支撑。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体制和财政工作经历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和改革,这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建设和民生改善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主要对新中国财政体制变革的历程进行回顾,并对未来发展进行一定的展望。

回顾建国初期的财政体制建国初期,我国实行了农业税分类制和企业所得税上交制,但由于当时国家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国家收入很少,在财政管理上并未实现全面规范化。

1950年,我国建立了中央人民政府和省级地方政府两级财政制度,实行中央和地方两级税制,中央统一规划、集中办理财政收支,地方政府主要依靠中央补助。

这种财政体制在当时的国情下,确保了国家财政和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1978 年到 2000 年的财政体制1978年,中国启动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为适应开放与发展的需要,我国财政体制也迎来了重大变革。

改革后,我国逐步取消了农业税,并引入增值税来替代主要税种。

同时,以税收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以国家财政为主导的现代财政体制逐步建立在中国。

1982年,国务院发布了《1982年财政管理条例》。

条例中明确规定了财政的基本职能,规定了财政部门的机构职能和责任,建立了中央和地方的财政事权清单规定,并规定了各级财政收入和支出的管理制度,实现了财政工作的全面规范化。

1993年,我国财政管理体制出现了改变,国务院成立了财政部,同时从国务院成立了税务总局,建立了各级税务机构,财税职责分工明确。

2000年,我国就利用土地财政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实践,并于2001年将草案提交全国人大审议通过,这也是我国财政体制中的一大进步和重大变革。

近年来的财政体制变革新世纪以来,我国财政体制也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

2007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财政工作的意见》,提出了我国财政工作发展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强调了加快建设现代财政体系,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和财政管理的现代化。

中国财政改革30年:回顾与展望——中国财政改革30年的路径与脉络

中国财政改革30年:回顾与展望——中国财政改革30年的路径与脉络
济特 区” 的建立为突破 口的 同时 , 宏观层面 上需要通过财 政体 制的调 整 , 率先 打 破 “ 一统 ” 大 的传 统 计 划 经济 体 制、 释放 旧体制所压抑 的活力 、 酝酿新 机 制的渐 进形成 。 从 实践来 看, 其效果可分为三个方面 : 一是促进经 济增长 和 分配结构 的变 化。改 革首先在 农村 启动 , 主要的政 策 是增加投入 , 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 , 以联 产承包责任 制调 整生产关 系和分配结构 , 加农民的积极性和 收人 ; 业 增 企 改革方而 , 主要 是财政 试验对 国有 业 的放 权让 利和推 出对非国有 中小 业 的税收 优惠政 策。在 这些改 革中 , 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发 生着深 刻变 化 , 强 了企业 自主发 增
地 方财政 改革 3 O年 情况 的专辑《中 国地 方 财政 改革开放 3 0年 : 程 ・经验 ・建议 》 这 两个 进 ,
专辑 合在 一起 , 基本 可 以大致反 映 出中国财政 改革 开放 3 0年 的一个概 貌。 自2 0 0 8年 年初 以来 , 了很好地 回顾和 总结 中国改革 开放 3 为 0年 的成 就和 经验 , 本刊还 相
中国财政改革 3 0年的路径 与脉络
新 中国成立以来 , 我国通 过社 会主 义改造逐 步确 立
_ 计划 经济体 制。这 种制度可 以避免资 本主义制度下 因 j , 生产资料私有韦J 『生产 无政府状 态 和市场 竞争所 造成 的 、
财 政 分 权 体 制 的 实 施 , 为 宏 观 层 面 中 国 市 场 化 改 革 的 作
突破 口, 中央决 策层 出于战略 考虑 主动 向地方放 权让 是 利, 以缩小 国家干预范 围 、 逐步增强市场 的调 节作用 。如 果中央政府总是高度集 中经 济分配 权 力 , 么地方 和 那 业就缺 乏经 济活力与创 新动 力 , 也无法打 开 市场发 育的 空间。因此 , 我国经济改革 的第一阶段 , 以微观层面 的农

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回顾与思考

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回顾与思考

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回顾与思考1. 引言财税体制是一个国家经济运行的基础,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也是一国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

我国财税体制历经几次重大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诸多问题。

本文旨在回顾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历程和成果,并就未来改革方向进行思考。

2. 历史回顾2.1. 1978年到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197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起点。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我国开始实行以增值税为主的税制,并建立起了国家财政管理体系。

1985年,我国开始进行预算制度改革,实行财政预算的收支管理,同时也开始了事业单位的改革。

经过多年的改革落实,1994年我国财税体制已经逐步建立起收支两条腿的体系,财政预算管理初步形成,并且税制也初步形成了以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为核心的体系。

2.2. 1994年到2006年财税体制改革1994年到2006年是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深化期。

在这段时间里,我国实施了一系列重要改革,包括建立起税制和转移支付体系,推行预算制度改革并完善行政管理,调整国有资产和财富的所有权关系。

此外,我国还调整了中央和地方政府间的财政权责划分,促进了地方政府财政独立和自主开发的能力。

这一时期的改革为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2.3. 2006年以来财税体制改革2006年以来,我国财税体制改革取得了新的进展。

政府开始推行全面深化改革,对一些结构性、制度性、改革性的问题进行了全面针对性的改革。

主要包括:(1)地方政府举债融资;(2)财政转移支付制度;(3)税制改革;(4)加强中央政府的财政监测和指导。

此外,国家还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同时,财政部加强对项目的审核和财政监管,进一步保障国家财政稳定性。

3. 后续问题和思考3.1. 问题尽管财税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1)地方债务较多,风险较大;(2)财政转移支付有一定问题,如利益分配不均等;(3)税负问题依然突出,带来了很大的负担和困扰。

中国税收制度改革30年:进程、经验与展望

中国税收制度改革30年:进程、经验与展望
(3)为了弥补第一步利改税存在的缺陷,加快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经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批准,国务院决定从1984年10月起在全国实施第二步利改税和工商税制的全面改革,发布了关于征收国营企业所得税、国营企业调节税、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盐税、资源税等税收的行政法规。
(4)此后,国务院又陆续发布了关于征收集体企业所得税、私营企业所得税、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个人收入调节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国营企业奖金税、集体企业奖金税、事业单位奖金税、国营企业工资调节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筵席税等税收的行政法规,并决定开征特别消费税。
通过两步企业利改税,建立起了适应经济体制改革进程需要的,涉及内外资经济主体的全面的税制体系。
(二)1993~1994年第二次重大税制改革。
1.背景。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这对我国的税制无疑又提出了新的考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相比,原税制体系明显有制形式建立的所得税制度,存在着税负不公问题;国家与国有企业的税收分配关系也不够规范;税收的调控范围和程度未能适应生产要素全面进入市场的要求,税制结构不尽合理,设计不够科学,等等。尤其是在1992年上半年和1993年下半年期间,我国通货膨胀率迅猛增长,国民经济明显过热,形势严峻,在当时利用税收等经济杠杆进行宏观调控,从而实现国民经济"软着陆"就显得尤为迫切。因此,面对纷纷出台的各方面改革措施,大规模的税制改革也开始全面展开,这不仅是整个经济体制配套改革的需要,更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完善我国税制体系的需要。
2.主要内容。这次的税制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泛、内容最深刻的税制改革。其指导思想是: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合理分权、理顺分配关系、规范分配方式、保障财政收入,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税制体系。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三十年财政改革:经验总结与未来挑战

三十年财政改革:经验总结与未来挑战

摘要:我国三十年财政改革的经验主要是:我国财政制度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财政改革的方式主要是渐进式的,是在解决一个个现实问题的基础之上逐步推进的;给各种经济主体以恰当的激励是财政改革成功的主要原因;财政管理体系的变化有利于财政改革的顺利进行;经济的稳定和发展需要发挥财政政策的调控作用;财政改革步伐的快慢与体制改革目标的选择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改革领域的经验互相借鉴,互为促进;财政改革必须有全球视野。

经过30年的改革,财政体制建设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公共财政框架已经基本确立,现正处于进一步完善的阶段。

受经济和政治体制的约束,财政改革仍面临一些挑战。

关键词:财政改革,经济主体,渐进式,体制改革目标,财政管理体系,宏观调控一、财政改革的经验(一)我国财政制度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政府推动的每个步骤的改革,都是在财政的配合下进行的。

改革开放初期,政府提高了农产品收购价格以鼓励农业的发展,是以增加财政支出为前提的;政府对国营企业实行企业基金制和利润留成制以支持工业的发展,是以财政对国营企业的财务管理体制的改革为前提的。

改革开放中,为了提高地方政府的积极性,财政在中央和地方之间进行了“分灶吃饭”,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财政关系逐渐趋于稳定。

两步“利改税”促进了政府与国营企业的分配关系的规范化,国营企业有了更多的经营自主权。

“税利分流”改革是在明确区分政府的社会管理者身份与财产所有者身份的基础之上进行的,促进了政府与国有企业分配关系的规范化。

价格体制改革是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步骤,从来都是在财政的支持下进行的。

1978年,政策性补贴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仅为0.99%;1980年,该比重上升到9.58%;在上世纪80年代,该比重一直维持在12%以上,政策性补贴给财政支出带来了巨大压力,但正因为如此,价格改革才得以顺利进行。

从财政支持改革的角度来看,没有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没有国家财政能力的增强,改革将举步维艰。

中国财政体制改革回顾和展望

中国财政体制改革回顾和展望

中国财政体制改革回顾和展望引言中国财政体制改革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在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回顾中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历程,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中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历程1.1 20世纪80年代的财政体制改革中国财政体制改革的起步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

当时,中国面临着经济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任务,财政体制改革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一环。

在这一时期,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建立国家财政体制、调整税收体制、完善财政收支管理等。

首先,在国家财政体制方面,中国建立了中央和地方财政的制度框架,明确了中央和地方财政的职责和权力划分。

这种体制改革为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和财政管理的规范化奠定了基础。

其次,在税收体制方面,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税制改革,包括建立和完善间接税(如增值税、消费税)和直接税(如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并逐步建立了统一的税收征管体系。

这些改革旨在提高财政收入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在财政收支管理方面,中国推行了预算制度改革,从而实现了财政决策的科学化和公开化。

预算制度改革的核心是建立健全的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机制,提高财政资源的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

1.2 从21世纪开始的财政体制改革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中国财政体制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

在面对全球化、信息化和市场经济的挑战和机遇下,中国提出了一系列以创新为核心的财政体制改革措施。

首先,中国加大了财政体制改革的力度,尤其是在金融领域的改革方面。

中国推进了金融市场的开放和金融监管的改革,努力建立起高效、稳定、透明的金融体系,为财政体制改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中国加强了财政政策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以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

中国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教育医疗等重要领域的投资,有效地促进了经济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中国财税改革30 年

中国财税改革30 年

中国财税改革30 年:简要回顾与评述贾康内容提要:财税改革是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30 年来,中国财政体制改革的脉络清晰可见:从“分灶吃饭”到“分税制”,从建立健全政府公共收入体系,到公共财政导向下的预算管理改革与支出制度建设。

在其中税制实现了从过度简化状况向多层次复合税制的演进,并配合财政分税分级框架的构建和适应宏观调控的要求,动态实施税收体系的不断改进完善。

政府以财税工具实行宏观经济调控也逐步走向成熟。

但深化财税改革及其配套改革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公共财政创新对全局综合配套改革的进一步贡献,也值得重视和期待。

以1978 年末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进入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经济、社会转轨历程。

财税改革是总体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以渐进性为显著特点的改革中,财政改革的过程可大体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财政成为宏观层面解锁“高度集中体制”的突破口,以行政性分权的方式通过逐步退出传统的资源配置领域推动经济运行机制的市场化,并探索自身职能向公共化内涵的转变。

从改革开始一直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建立起来之前,这是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一个比较长的量变积累期和试验期,时间跨度大致是从1978年到1992 年。

第二阶段是自1992 年中国确立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的目标模式起,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进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建设和完善时期,财政方面相应于1994 年进行了根本性的制度改革,通过经济性分权,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体制框架,其后又将财政公共化的目标明确定位于弥补市场失灵,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以增量拓展和存量的结构性调整,继续完成传统职能的退出和对改革进程的驾驭,以及对改革全局的促进与配合。

一、财政分权与财税体制改革成为中国改革在宏观层面的重要突破口财政分权,是指在以体制形式界定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间的财政收支范围时,赋予地方政府较大的预算管理权限,其核心是使地方政府具有大于先前状态的财政自主权。

中国财政体制改革:回顾和展望

中国财政体制改革:回顾和展望

中国财政体制改革:回顾和展望1. 引言中国财政体制改革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财政体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并且在未来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回顾和展望的角度,探讨中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取得的成就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2. 回顾中国财政体制改革中国财政体制改革始于上世纪80年代,其主要目标是推动财政体制向现代化方向转变,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改革的主要举措包括财税体制改革、财政分权和责任制改革、地方财政改革等。

2.1 财税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是中国财政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

在改革初期,中国政府实行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通过逐步建立市场化的财政体制,实施了一系列的税收改革措施,例如减税和优化税收结构等。

这些改革举措帮助优化了资源配置,增强了市场活力,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2.2 财政分权和责任制改革为了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中国政府实施了财政分权和责任制改革。

这一改革举措的核心是将权力下放到地方政府,并明确其相应的财政收入和责任。

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发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财政分权和责任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地方政府的责任感和自主权,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2.3 地方财政改革中国地方财政改革旨在优化地方财政收入和支出的结构,实现财政资源的合理配置。

地方财政改革主要包括地方税制改革、地方债务管理和地方政府预算制度改革等方面。

这些改革举措旨在提高地方财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3. 展望中国财政体制改革的未来发展中国财政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中国财政体制改革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解决。

3.1 财政分权和责任制改革的完善财政分权和责任制改革的完善是当前中国财政体制改革的重点。

需要进一步明确地方政府的权力和责任,加强财政监管和审计,防止权力滥用和财政风险。

中国税制改革三十年:回顾与展望

中国税制改革三十年:回顾与展望

中国税制改革三十年 : 回顾与展望
李 晶
( 东北财经 大学 财政税务 学院 , 辽宁 大连 16 2 ) 10 5
【 要】改 革开 放 至今 , 国税 收 制 度 先后 进 行 了三次 重 大 的 改革 , 摘 我 目前 , 国采 取 的 仍 然是 多种税 并 存 的 复税 制 税 收 中 制 度 , 收 制 度 体 系 由 多个税 种 构 成 。 中 国税 制 改 革 虽然 取得 了进 展 , 与 建立 市 场 经 济体 制 的要 革 重点有着 明显 的时代烙 印 。与 中国总 体 的市 场化改 革道路 相一致 ,中国的财税 改革 同样 走 的是 波 浪式前进 、 阶梯式 上升 的道 路 。对 三十年 的财税 改革进 行 回顾 和总结 , 理清 其脉络 和明确 下一步要 完成 的道
路, 无疑 对新形 势下财税 改革 的继续深 化具有重 要意 义 。 ( )9 4年税 制改 革 : 一 18 建立 涉外税 收体 系 改 革开放 之后第一 次税制 改革始 于 18 , 主要 内容是 以建立 涉外税 制为 突破 口, 94年 其 普遍 实行 国营企
①按企业 的所有制性质设置税种的多重 企业所得税制包括国营企业所得税 、 固有企业调节税 、 集体企业所得税 、 私营企业
所得税 、 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 、 城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 、 国企业所得税 , 中后两项外资企业所得税在 19 年合并为 外 其 91
外商投资企业 和外 国企业所得税。 ② 中共中央、 国务院 :国家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征集办法》 18 《 ,92年 1 2月 1 5日; 财政部 :关 于国家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 《 金征集办法实施细则》财税[9 38 ,93 1 1 , 18 1 号 18 年 月 7日; 国务院:关于发布< 《 国家预算调节基金征集办法> 的通知》国发[9 9 , 18]

改革开放三十年财政改革经验总结与展望

改革开放三十年财政改革经验总结与展望
部 的 改革 也 需要 坚持 同步推进 。结合 中 国经济 体制 改革 的 目标模 式 , 出了未 来一 定 时 提
期 内我 国在财政体制、 预算管理制度领域的进一步改革思路 与措施。
关键 词 : 财政 体制 改革 经验 回顾 展 望
17 年 l 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 中 98 2 全会 , 是新 中 国成 立 以来 的一 次具 有 深 远历 史 意 义 的伟 大转 折 , 会 决定 从 17 全 99年起 , 全党 的工 作 把
体制改革全面展 开。3 年发展 中财政体制几经变 0 革, 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并 符合公共财政运行规律 的财政管理体制 , 基本规范 了政府间财政关系和财政资金管理 。 0 3 年改革成就 有 目共睹 ,本文通过对 中国 3 年来财政体制改革 0 历程的回顾 , 总结 改革 得失 , 并对新 时期的财政管 理和体制改革进行前瞻性描述 。

调剂分成 比例。若三项收入仍不足以平衡地方预算
支出的 , 由中央按差额给予定额补助。中央与地方对 收入的各项分成比例或补助定额确定后 ,原则上五

三十年来 中国财政 改革的总体 回顾
年不变 , 地方在划定的收支范围内自求平衡 。
2 18 年实行 “ . 95 划分税种 , 定收支 , 核 分级包 干” 体制。经过 18 93年、94 18 年两步“ 利改税 ” 改革
收入 分 配 办 法 确 定 以 后 , 定 五 年 不 变 , 方 多 收 一 地 多 支 、 收 少支 、 少 自求 平 衡 。
点, 以强调 收支脱钩为 中心 , 以国库管理制度改革 为保障 , 提出进一步深化 “ 收支两条线 ” 改革的步骤 与相关措施。以这个文件 为指导 ,02 2 0 年财政部进 步加大和深化 了“ 收支两条线” 管理工作。对中央

三十年税制改革:回顾与思考

三十年税制改革:回顾与思考

19 年党 的十 四大提 出了建立社会 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 的 92 改 革 目标 , 为适 应社会主义 市场 经济发展要求 , 国从 19 年 我 94 起, 进行了一系列的税 制改革与调整 。 ( )9 4年 , 国税 制进行全面 改革 , 119 我 这是我 国建 国以来规 模最 大 、 围最广 、 范 内容最深刻 、 力度最强 的一次税制改革 。在 流 转税方面 , 一是建立 以增值税 为主体 的新 流转税 制度 , 立 确 了在 生产环 节和 流通环节普遍征收增 值税 , 并实行价外计税 的 办法 。 二是对 部分产 品开征消费税 。 是改革营业税 , 三 重新规定 了营业税 的征收 范围和纳税人 , 合理调整 了营业税 目。改革后 的新 流转税 制度 , 形成了 以增 值税 为主体 、 费税和营 业税为 消 补充, 以公 平 、 中性 、 明和普 遍征税 为特 征 的现 代 流转 税体 透 系。在所得 税方面 , 一是将原来分别设 置的国营企业所得税 、 国 营 企业调节税 、 体企业所得 税 、 集 私营企 业所得 税合 并为统一 的企业所得税 。二是将 原个人收入调 节税 、 用于外籍人 员的 适 个 人所得税和城 乡个体 工商 户所 得税合 并为统 一 的个 人所得 税 。在农业税方面 , 将原来 的农 林特产农业税 和原 工商统一税 中的农林牧水产 品税 目合并 , 为农 业特产税 , 改 将烟叶 、 牲畜产 品列入农业特产税的征税范 围。在其他税种方面 , 调整 、 撤并和 开征 了其他一 些税 种 , 如调整 资源 税 、 市维护建 设税和城 镇 城 土地使 用税 ; 取消集 市交易税 、 畜交易税 、 油特别税 、 金 牲 燃 奖 税和工资调节税 ; 土地增值税 、 开征 证券交易税 ; 盐税并 入资源 税, 特别消费税并人消费税等。 ( )9 4年后的 十几 年间 , 2 19 随着社 会主义 市场 经济 的不断 完善, 结合 客观 经济形 式 的变化 , 我国税 制又推 行 了以 “ 改 费 税”增值税转型 、 、 内外资企业所得税 合并为主要 内容 的税 制改 革 。2 0 0 0年 1 2 0月 2臼国务院颁 布了《 中华人民共和 国车辆 购 置税暂行条例 》 ,自 2 0 年 1 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征收车辆 01 月 购 置税 , 同时取消车辆购置附加费 。 增值税方面 ,04 20 年选择东

中国财税体制改革30年经验回顾与展望

中国财税体制改革30年经验回顾与展望

Retrospect and Expectation of China's Fiscal and Tax System in the Past 30 Years 作者: 马海涛 肖鹏
作者机构: 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北京100081
出版物刊名: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页码: 1-6页
主题词: 财税体制 改革 经验回顾 展望
摘要:本文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税收制度改革和预算管理改革为主线,回顾了30年来我国在上述三大领域的重大改革措施,总结归纳了我国30年财税体制改革取得成功的五大经验:改革与政府职能转换同步进行、坚持走渐进式改革道路、改革中强化政府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财税体制改革与国有企业改革、金融、投资体制改革协调推进、预算管理内部的改革也需要坚持同步推进。

结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提出了未来一定时期内我国在财政体制、工商税收制度、预算管理制度领域的进一步改革思路与措施。

我国税收制度改革三十年回顾与展望

我国税收制度改革三十年回顾与展望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税制改革进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有计划商品经济时期的税制改革(1978~1993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的税制改革(1994~2000年)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时期的税制改革(2001年至今)。

本文对三个阶段税制改革进行回顾后认为: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税制改革有五大成功经验:税制改革必须有理论突破为先导、税制改革中必须考虑财政可承受能力、税制改革要走渐进式道路、税制改革要与国企改革协调推进、税制改革中要强化税收的调控功能。

结合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变化和国际税制改革潮流,提出进一步完善我国税收制度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税收制度;经验回顾;展望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税收制度先后经历几次大的调整,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调控要求的复合税制体系。

本文在对三十年税制改革历程回顾的基础上,总结三十年税制改革的理论突破和实践创新,评价改革得失,探讨新时期的税制改革方向和完善思路。

一、三十年税制改革历程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税制改革进程可划分为有计划商品经济时期的税制改革(1978~1993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的税制改革(1994~2000年)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时期的税制改革(2001年至今)三个阶段。

(一)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期的税制改革(1978~1993年)。

这一时期的税制改革可分为涉外税制的建立、两步“利改税”方案的实施和1984年工商税制改革。

1.1978年至1982年的涉外税制改革。

1978年至1982年是我国税制建设的恢复时期和税制改革的起步时期,从思想上、理论上为税制改革的推进做了大量突破性工作,为税制改革的推进打下理论基础。

从1980年9月到1981年12月,为适应我国对外开放初期引进外资、开展对外经济合作的需要,五届人大先后通过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初步形成一套大体适用的涉外税收制度。

2.1983年第一步“利改税”方案。

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回顾与思考

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回顾与思考

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回顾与思考高建荣摘要:三十多年来,我国财税体制改革历经艰难的过程,逐步实现了制度的创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为进一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确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税制改革的目标原则和主要任务,制定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具体方案,意义重大。

关键词:财税体制改革;回顾;思考《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

”这对于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现代国家治理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财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变动与我国经济形势的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

作为建立和完善整个经济体制的突破口,我国财税体制改革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

一、财税体制改革的艰难历程(一)财税体制改革的初步准备时期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我国打破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积极尝试新的财税体制改革。

“1978年至1982年为我国税制建设的恢复时期和税制改革的准备时期。

”1980年,我国推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体制,在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分配关系上实行“分灶吃饭”的办法,逐步调动地方政府当家理财和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这时期的改革措施起步于传统经济体制下的财税体制和运行格局,围绕中央与地方、国家与企业之间利益格局的调整而展开,是在整体改革目标尚不明确的背景之下制定出来的,存在较多问题,需要继续探索。

(二)财税体制改革的继续发展时期1983年至1994年为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继续发展时期,探索财税体制改革的脚步继续向前迈进。

1983年,我国实行第一步“利改税”改革,在全国试行国营企业利改税,将建国之后实行了多年的国营企业向国家缴纳利润的制度转变为国营企业向国家缴纳企业所得税的制度,成为改变国家与企业利益分配关系的重要转折点。

中国税收制度改革30年进程经验与展望

中国税收制度改革30年进程经验与展望

首先,中国税收制度的重要一步是从“以收为主”向“以收和为主”
转变。

过去,中国的税收主要依靠企业所得税和商品和服务税。

但是,这
种制度存在许多问题,如企业所得税征收标准过低,容易造成企业逃税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逐渐引入了个人所得税、房产税等多元化的税收
方式,并逐渐降低企业的税负。

其次,中国税收制度的另一个重要方向是加强税收征管。

过去,中国
的税收征管存在着诸多问题,如税收逃漏、征管手段不完善等。

为了解决
这些问题,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建立税务执法机构、加强税收征管
能力培养等,有效地提高了税收征管的效率和水平。

展望未来,中国税收制度还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随着中国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个人所得税和财产税的重要性将
进一步增加,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税收政策和征收手段。

其次,税收制度
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与经济、金融、法律等领域的协调和配合,以确保税收
政策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此外,税收征管的科技化也是未来税收制度的重
要方向,需要加强税务部门的信息技术建设,提高税收信息化水平。

总而言之,中国税收制度过去30年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仍面临一
些挑战和问题。

未来,中国将继续推进税收制度,加强税收政策的针对性
和有效性,进一步提高税收征管的水平和效率,实现税收制度的公平、透
明和科学。

同时,还应加强国际税收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税收治理,为构
建一个更加公平、稳定和可持续的税收制度做出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财税体制改革30年经验回顾与展望作者:马海涛,肖鹏时间:2009-01-18 浏览次数:599 次[摘要]本文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税收制度改革和预算管理改革为主线,回顾了30年来我国在上述三大领域的重大改革措施,总结归纳了我国30年财税体制改革取得成功的五大经验:改革与政府职能转换同步进行、坚持走渐进式改革道路、改革中强化政府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财税体制改革与国有企业改革、金融、投资体制改革协调推进、预算管理内部的改革也需要坚持同步推进。

结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提出了未来一定时期内我国在财政体制、工商税收制度、预算管理制度领域的进一步改革思路与措施。

[关键词]财税体制改革经验回顾展望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伟大转折,全会决定从1979年起,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从此,在中国这个古老的文明国度里,一场令世界瞩目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在这30年发展中,财税体制几经变革,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并符合公共财政运行规律的财税体制,基本规范了政府间财政关系和财政资金分配管理。

30年改革成就有目共睹,但是,财税体制改革仍需在总体框架、运行机制、法制建设等方面作进一步完善。

本文通过对中国30年来财税体制改革历程的回顾,总结改革得失,并对新时期的财税体制改革进行前瞻性描述。

一、30年来中国财税体制改革的总体回顾(一)30年中国财政管理体制变迁政府财政管理体制是处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以及地方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的一项基本制度,其核心是明确各级政府间职责划分和财力分配。

适应经济体制转轨的需要,财政体制于1980年、1985年和1994年进行了重大调整。

1.1980年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体制。

从1980年起,国家下放财权,在预算管理体制上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办法,俗称“分灶吃饭”体制。

2.1985年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体制。

经过1983年、1984年两步“利改税”改革后,税收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

因此,中央决定从1985年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的预算管理体制。

3.1994年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

以放权让利为特征的财政“分灶吃饭”体制推行到1993年时,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已经下降至不足30%的水平,严重弱化了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加之原有体制中“基数比例法”并非处理政府间财力分配的规范做法,于是借鉴市场经济国家的通行做法,在1994年启动了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

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三分一转一返还”来概括:以法规的形式明确中央与地方事权的划分、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同时分设中央和地方两套税务机构,分别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筹集收入;明确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税收返还数额和过渡时期的转移支付办法。

改革开放以来财政体制的频繁变动,是与国家整体的经济体制和经济、政治形势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财权在“放”与“收”、“集中”与“分散”之间屡经周折,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持续的对于“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财政管理体制”的探索。

(二)与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平行的税收体制改革1978年以来,税收体制的改革主要集中于调整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复合税制体系,充分发挥税收对经济运行的调控作用。

按改革的关键时间点划分,可分为以下三个改革时间段:1.1978年至1982年的税制改革。

1978年至1982年,成为我国税制建设的恢复时期和税制改革的准备时期。

从1980年9月到1981年12月,五届人大先后通过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初步形成了一套涉外税收制度,适应了我国对外开放初期引进外资、开展对外经济合作工作的需要。

2.1983年至1994年的税制改革。

1983年,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试行国营企业利改税,即第一步利改税改革,将建国之后实行了30多年的国营企业向国家上缴利润的制度改为缴纳企业所得税。

这一改革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突破了国营企业只能向国家缴纳利润、国家不能向国营企业征收所得税的禁区,成为国家与企业分配关系的一个历史性转折。

1984年10月起,国务院在全国实施第二步利改税和工商税制改革,发布了关于国营企业所得税、国营企业调节税、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盐税、资源税等一系列行政法规,成为改革开放之后第一次大规模的税制改革。

此后,国务院又陆续发布了关于征收集体企业所得税、私营企业所得税、城乡个体工商户所得税、个人收入调节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奖金税(包括国营企业奖金税、集体企业奖金税和事业单位奖金税)、国营企业工资调节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其前身为1983年开征的建筑税,1999年减半征收,2000年暂停征收)、特别消费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筵席税等法规。

1991年,七届人大四次会议将中外合资企业所得税法与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合并为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

至此,我国工商税制共有37个税种,这些税种按照经济性质和作用,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七大类(参见表1)。

表11993年我国税收体系结构类别税种类型流转税类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关税所得税类国营企业所得税、国营企业调节税、集体企业所得税、私营企业所得税、城乡个体工商户所得税、个人收入调节税财产税和行为税类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屠宰税、集市交易税、牲畜交易税资源税类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盐税特定目的税类国营企业奖金税、集体企业奖金税、事业单位奖金税、国营企业工资调节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烧油特别税、筵席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特别消费税涉外税类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工商统一税、城市房地产税、车船使用牌照税农业税类农业税、牧业税、耕地占用税、契税资料来源:本研究归纳。

3.1994年工商税制改革。

1994年工商税制改革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内容最深刻、力度最强的税制改革。

改革内容包括:全面改革流转税,以实行规范化的增值税为核心,相应设置消费税、营业税,建立新的流转税课税体系。

对内资企业实行统一的企业所得税,取消原来分别设置的国营企业所得税、国营企业调节税、集体企业所得税和私营企业所得税。

统一个人所得税,取消原个人收入调节税和城乡个体工商户所得税。

对个人收入和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统一实行修订后的个人所得税法。

调整、撤并和开征其他一些税种。

调整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取消集市交易税、牲畜交易税、烧油特别税、奖金和工资调节税;开征土地增值税、证券交易印花税;盐税并入资源税,特别消费税并入消费税。

改革之后的我国税制,税种设置由原来的37个减少为23个,初步实现了税制的简化、规范和高效的统一。

(三)1998年以来预算管理领域的改革1994年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确立了中央与地方之间规范的事权与财力划分关系,1994年的工商税制改革确立了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复合税制体系,随着经济发展和财政收支规模的不断扩大,加强财政支出监管,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财政框架体系被提上改革日程。

1.2000年开始推行部门预算改革。

传统的预算编制方法,一个部门没有一个完整的预算,而是各部门的经费按功能分成若干类,同时编制多个预算分别向财政业务部门申报。

由于经费管理渠道的分散,各类经费预算编报程序和编报途径各有不同,不可避免地出现预算编报的时间不统一和编制内容、形式不规范的问题,在资金使用上也无法统筹安排。

实行部门预算改革后,将一个部门所有的收入和支出都按照统一的编报内容和形式在一本预算中完整地反映出来,增强了预算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自2000年财政年度开始,财政部开始推行中央部门预算改革,即一个部门一本预算,是政府部门依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及其行使职能的需要,由基层预算单位编制,逐级上报、审核、汇总,经财政部门审核,经政府同意后提交立法机关,依法执行的涵盖部门各项收支的综合财政预算。

2.2001年“收支两条线”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2001年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关于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进一步加强财政管理意见的通知》,以综合预算编制为出发点,以预算外资金管理为重点,以强调收支脱钩为中心,以国库管理制度改革为保障,明确提出进一步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的步骤与相关措施,成为新时期加强财政资金管理方面的纲领性文件。

以这个文件为指导,2002年财政部进一步加大和深化了“收支两条线”管理工作。

对中央部门区分不同情况,分别采取将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或实行收支脱钩管理等办法。

3.2003年政府采购制度的全面实施。

2003年1月1日,政府采购法正式实施,我国政府采购制度进入了全面推行阶段。

政府采购制度实施以来,对于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提高政府采购资金的使用效益,保护政府采购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廉政建设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4.2001年国库管理制度的配套改革。

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是一项涉及整个财政管理的基础性改革,贯穿于预算管理改革的全过程。

2001年2月28日,国务院第95次总理办公会议原则同意了财政部会同中国人民银行报送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方案》,确立了我国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目标、指导思想和原则、改革的内容、配套措施及实施步骤。

改革方案明确提出,我国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

二、中国财税体制改革与发展30年的基本经验(一)财政职能的转变必须与政府职责的转换同步进行1994年分税制前的财政包干制,事先确定中央和地方各自的预算收支范围,以及地方预算收支包干基数,地方依照基数收支包干,在划定的范围内,自求平衡。

政府职能未能突破计划经济的框架,各级政府的事权、财权划分含混不清。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改变了传统放权让利的改革思路,在初步划分中央与地方各自事权的基础上,按税种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收入。

尽管为了使改革顺利推进,不得不保持了地方的既得利益格局,在存量上依然存在包干制的痕迹,但在增量的安排上,则倾向于向新的体制过渡,这标志着财政体制改革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因此,在财政体制改革过程中,必须明确划分政府与市场的界限,处理好财政职能转变与政府职责转换的协调性问题。

(二)财税体制改革必须与现实国情结合,走渐进式改革道路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改革只能走渐进式的道路,以照顾各方面的利益,减少改革的阻力与成本。

在改革的探索期,放权让利的改革思路有利于冲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带给企业、农村、农民和地方政府的重重束缚,逐渐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塑造多元利益主体,增强微观经济主体和国民经济的活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