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教育的缺失与对策
青少年学生挫折教育的“失度”与“适度”

青少年学生挫折教育的“失度”与“适度”青少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经常会面临各种挫折和困难,而如何正确引导他们处理挫折教育,是每个家长和教育者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挫折教育的“失度”与“适度”,指的是在教育过程中,对于学生面临的挫折是否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支持,以及是否存在过度的保护和干预。
以下将从两方面进行阐述:一、“失度”的挫折教育1. 过度保护在一些家庭和学校中,家长和教师对孩子们过度保护,不愿意让他们面对挫折和失败,总是以为在保护他们。
在学习中,父母可能会帮孩子完成作业,把脏活累活统统搬到自己身上;在生活中,父母可能会不让孩子做家务,帮他们解决一切问题。
这样的做法让孩子们缺乏独立解决问题和自我调节的能力,不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的要求。
2. 过度指责有些家长和老师在孩子们面对挫折和失败时,会采取严厉批评和指责的态度,不顾孩子的感受,只关心结果。
他们可能会说“你怎么可以这么笨”、“你真是太失望了”,这样的话语会让孩子们失去自信,产生自卑感和抵触情绪,不愿意再去尝试。
3. 过度激励有些家长和老师为了激励孩子们,会给他们过高的期望和要求,这样不仅给孩子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还会让他们产生消极情绪和焦虑感。
过度激励会让孩子们感到自己永远做不到,从而放弃努力。
以上这些“失度”的挫折教育,都会对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产生负面影响,使他们学会逃避问题、不愿面对困难,缺乏自信心和毅力。
1. 督促孩子面对挫折在面对挫折时,家长和教育者应该给予孩子适当的支持和鼓励,引导他们客观地看待问题,认识到失败是成功的一部分。
他们应该鼓励孩子们勇敢面对问题,努力解决困难,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的心态。
2. 培养孩子的适应能力面对挫折时,孩子们需要学会适应,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家长和老师可以给予他们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引导他们分析问题的根源,提出解决方案,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
家长和老师应该给孩子们适度的自由和空间,让他们有机会独立思考和行动,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挫折中的成长:班主任工作的挫折教育总结

挫折中的成长:班主任工作的挫折教育总结引言: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挫折和困难。
这些挫折和困难可能来自学生、家长、同事、学校政策等方面,对于班主任来说,如何面对和解决这些挫折,不仅关系到个人的职业发展,更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总结班主任工作中遇到的挫折教育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挫折教育背景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学生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表现出消极、逃避、甚至放弃的态度。
这种心态不仅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也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挫折教育,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挫折应对方式,培养他们的抗挫能力。
二、挫折教育中的问题1.缺乏有效的沟通方式: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有时会出现沟通不畅、理解偏差等问题,导致教育效果不佳。
2.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不足:有些学生心理素质较差,面对挫折时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3.家长教育观念不一致:有些家长过于溺爱孩子,导致孩子在面对挫折时缺乏必要的锻炼;有些家长则过于严格,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4.缺乏系统的挫折教育课程:目前学校教育体系中,挫折教育往往被忽视,缺乏系统的课程和培训。
三、解决策略1.建立有效的沟通方式:班主任应积极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引导他们正确面对挫折。
同时,班主任也要善于倾听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与家长共同商讨解决方案。
2.开展心理辅导活动:班主任可以组织各种心理辅导活动,如挫折应对训练、心理讲座等,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增强抗挫能力。
3.建立家长沟通平台:班主任可以建立家长沟通平台,定期与家长交流学生的成长情况,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同时,也要向家长传递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
4.引入挫折教育课程:学校可以引入专业的挫折教育课程,通过系统的学习与实践,帮助学生掌握应对挫折的方法和技巧。
同时,也要定期对班主任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挫折教育水平。
四、个人反思与经验总结在面对挫折时,班主任要保持冷静、理智的态度,学会从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
大学生挫折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大学生挫折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大学生挫折教育是当前教育领域中备受关注的一个重要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大学生面临的挑战和压力也愈发凸显,挫折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成长环境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
当前大学生挫折教育的现状并不尽如人意,存在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大学生在面对挫折时往往缺乏正确的心理调适方法和态度,容易出现消极情绪和行为。
学校和社会对大学生挫折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有针对性和有效的教育措施。
大学生自身对挫折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也有待提高,缺少对挫折教育的有效引导和培养。
鉴于以上问题,有必要对大学生挫折教育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以期为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提供有效的对策和建议。
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挫折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康的成长导向机制和提升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等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大学生挫折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建立健康的成长导向机制对于提升学生心理抗压能力的重要性。
通过深入研究挫折教育的影响因素和教育方式,为大学生挫折教育工作提供有效的对策和建议。
本研究旨在探讨挫折教育在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性,并对挫折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大学生挫折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对大学生挫折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探讨,希望能够引起社会的关注,推动大学生挫折教育工作的改进和发展,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
2. 正文2.1 大学生挫折教育现状分析当前,大学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挫折教育成为重要议题。
大学生的挫折教育水平各异,存在一定差距。
一些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投入不足,导致学生缺乏应对挫折的能力和心理素质。
社会竞争压力不断增加,大学生面临就业、学业等多方面挑战,容易出现情绪波动和心理问题。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大学生容易受到虚假信息和负面情绪的影响,增加了挫折教育的复杂性和困难度。
大学教育中的挫折应对教育

大学教育中的挫折应对教育一、引言在大学教育中,挫折应对教育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重要阶段,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压力,因此,了解如何应对挫折,培养积极的心态和应对策略,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大学教育中挫折应对教育的重要性、现状及其实施策略。
二、挫折应对教育的重要性挫折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大学生在面对学业、人际关系、职业规划等方面的挑战时,可能会感到困惑、失落和无助。
适当的挫折应对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挫折的本质,提高他们面对挫折的自信心和能力,增强自我调节和适应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三、挫折应对教育的现状目前,许多大学已经认识到挫折应对教育的重要性,并将其纳入课程设置中。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一些教师和学生缺乏对挫折应对教育的重视,认为它仅仅是一种形式,而不是实质性的内容。
其次,教育方式单一,缺乏实践性和互动性,导致学生难以真正理解和掌握应对策略。
最后,教育内容过于理论化,缺乏实际案例和经验分享,使得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实施挫折应对教育的策略1.增强师生对挫折应对教育的认识:大学应该通过讲座、研讨会等形式,提高师生对挫折应对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教师需要认识到挫折应对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并积极将其纳入教学计划中。
2.丰富教育方式:教育方式应该多样化,包括讲座、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
此外,还可以邀请有经验的校友或心理咨询师来分享他们的经验和故事,以增强教育的实践性和互动性。
3.引入实践环节:学生应该有机会亲自体验不同的应对策略和方法,例如组织挫折应对模拟演练或开展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团队项目等),以帮助他们在实际应用中锻炼应对能力。
4.增强教育与职业发展的联系:教育内容应该与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发展紧密相连。
通过了解职业所需的挫折应对能力和素质,学生可以更好地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5.建立心理咨询和辅导机制:大学应该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机制,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浅析大学生挫折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究

浅析大学生挫折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究摘要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挫折,如学习压力、社交困难、就业竞争等。
然而,当前大学生挫折教育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缺乏系统性、过度关注学业成绩等。
本文旨在分析大学生挫折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对策,以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应对挫折,促进其健康成长。
关键词大学生、挫折教育、问题、对策、健康成长1. 引言大学生是社会的希望和未来,他们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扰,不可避免地会遭遇挫折。
挫折教育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当前面临着一些问题,需要探讨和改进。
2. 大学生挫折教育存在的问题2.1 缺乏系统性当前大学生挫折教育往往零散而片面,缺乏系统性。
学校和社会对大学生挫折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存在教育资源分散和信息不畅的问题。
2.2 过度关注学业成绩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学业成绩被过度关注,导致其他方面的发展被忽视。
大学生在面对挫折时,往往只关注于学业上的失败或挫折,忽略了其他重要的方面,如社交、情感等。
2.3 缺乏有效的教育方式当前对大学生挫折教育的教育方式存在问题。
一些教师和辅导员仅仅以口头指导为主,缺乏实际行动的支持和引导;而一些心理辅导机构也未能提供全面的挫折教育服务。
3. 大学生挫折教育对策探究3.1 建立系统化的挫折教育体系学校和社会应共同努力,建立完善的挫折教育体系。
包括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全面的教育资源和信息、培训专业人员等,以确保大学生得到全面的帮助和支持。
3.2 平衡关注学业成绩和其他发展学校和教育机构应适度减少对学业成绩过度关注,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同时,也需要大学生自身意识到学业成绩并非唯一的成功标准,要在面对挫折时能够调整心态,积极面对困难。
3.3 创新挫折教育方式应推广使用多种形式的挫折教育方式,如教育游戏、心理辅导、实践活动等。
这些方式可以更加生动、有效地引导大学生面对挫折,培养他们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
3.4 加强师资培训和心理辅导机构建设学校应加强对教师和辅导员的师资培训,提高他们的挫折教育能力。
当前大学生挫折教育的缺失与补救

当前大学生挫折教育的缺失与补救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入学的大学生相比,现今大学生的性格更脆弱。
原因之一是,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功利和学校教育环境的影响,我国当前的大学生缺少挫折教育。
走出这种困境的途径有提高大学生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认识,到艰苦的环境中去体悟生命,以优质元素重塑大学生人格、消弭思想错位、净化教育环境等。
关键词:挫折教育;缺失;补救目前,高校大学生自杀和极端心理危机事件频频出现,令教育理论界感到困惑,这似乎与20世纪八九十年代毕业的大学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为什么会形成这种明显差异?我们认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目前大学生挫折教育的缺失。
因此,要摆脱这种现象,使大学生健康成长,尽量减少或避免自杀等极端心理事件的发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要对大学生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
一、大学生挫折教育的缺失就教育的发展史来说,新中国成立初期,总体上新旧意识形态在教育中得到了有效的交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根基不仅没有因为新旧政权的交替而发生断裂,而且得到了有选择的继承,即使1957年的“反右”斗争对绝大多数知识分子产生了精神伤害,但并没有伤及我们民族教育的基脉,因为知识分子对祖国的忠诚、对教育的热爱和对传统道德的固守涵养并没有因政治运动而泯灭。
而这一时期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大多经历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的“阶级斗争”和不断的“政治运动”的洗礼和熏陶,这种逆向的终生难忘的“挫折教育”,铸就了他们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的赤子胸怀。
真正伤及我们民族教育命脉的是“文革”十年浩劫。
“文革”不只是批判沉淀千年之久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且几乎完全否定中华大地的所有传统文化。
教育系统更是首当其冲,大部分老师被当作“臭老九”下放到农村或“五七”干校种田,老师不上课、学生不读书成为常态,几乎耽误了整整两代人,那时所谓的“老三届”或“新三届”在学业上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冲击。
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的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复才使我国的教育重新步入正轨。
小学生挫折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小学生挫折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当前,小学生挫折教育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一方面,家长
和教师都过度保护孩子,容易营造过于“温室”的成长环境,导致
孩子缺乏应对挫折的能力。
另一方面,社会竞争激烈,小学生压力
过大,常常面临各种挫折,比如考试不理想、人际关系问题等。
针对这样的现状,应采取以下对策:
1.加强家庭教育,培养孩子应对挫折的能力。
教育家长要认识
到挫折不是坏事情,它可以锻炼孩子的各种能力。
家长要鼓励孩子,让他们知道成功和失败同样重要,要让孩子面对挫折,不要一味地
保护他们。
2.学校要注重情感教育,倡导多元评价,降低学生的心理压力。
学校可以采取开展情感教育、搞好家庭访问等形式,增强师生之间
的沟通,减轻学生学习压力,提升学生自信心。
3.让学生有机会感受挫折,让他们学会从中吸取教训。
学校和
家长可以提供一些适度的挑战和竞争,让孩子在失败中学会反思和
总结。
同时,教育孩子没有放弃的勇气和毅力,鼓励他们继续努力,追求自己的目标。
4.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对挫折教育的认识和能力。
教师对
孩子的指导和引导至关重要,需要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学习有效的
挫折教育方法,帮助孩子走出挫折的阴影,让他们成为更加坚强、
自信、有担当的人。
如何应对教学中的挫折和困境

如何应对教学中的挫折和困境教学中的挫折和困境是教师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教师们常常会遇到学生学习成绩下滑、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方法无效等问题。
这些问题给教师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但也是教师成长和进步的机会。
本文将探讨如何应对教学中的挫折和困境,并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一、分析问题根源在教学中遇到挫折和困境时,首先要分析问题的根源。
这需要教师仔细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学生进行沟通,并与同事进行交流。
只有了解问题的本质,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如果学生学习成绩下滑,可能是因为学习方法不正确、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等原因。
通过分析问题根源,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解决方案。
二、调整教学方法在面对教学挫折和困境时,教师可以尝试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兴趣爱好,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来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比如,对于学习兴趣不高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和引入趣味性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习成绩下滑的学生,教师可以采用个别辅导或小组互助等方式进行针对性帮助。
教师的变通和灵活性在面对教学困境时至关重要。
三、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对于解决教学中的困境非常重要。
积极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多与学生交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并给予积极的反馈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他们会更愿意向教师求助和接受教师的指导。
同时,良好的师生关系还能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四、寻求同事的帮助与支持在处理教学中的困境和挫折时,教师可以向同事寻求帮助与支持。
同事们可能经历过类似的问题,他们可以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教学策略,给予教师一些指导和建议。
此外,教师们还可以定期进行教学交流和研讨,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
团队合作和互相支持能够提供宝贵的资源和思路,有助于教师应对教学中的各种困难。
五、不断反思和调整教师应该通过不断反思和调整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教育实践中挫折

在教育实践中,挫折是不可避免的。
作为教师,我们每天都在与挫折打交道,无论是来自学生的、家长的,还是自身的。
面对挫折,我们既要勇敢地面对,也要学会从中吸取教训,不断成长。
本文将从教育实践中常见的挫折现象入手,分析挫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应对挫折的策略。
一、教育实践中常见的挫折现象1. 学生不配合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学生不配合的情况。
他们可能因为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学习基础薄弱、家庭环境等因素导致学习态度不端正,从而产生挫折感。
2. 家长不信任家长对教师工作的支持和信任是教育成功的关键。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家长对教师的工作持有怀疑态度,甚至质疑教师的教学能力,给教师带来心理压力。
3. 教师自身压力教师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工作压力大、任务繁重。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如教学效果不佳、学生成绩不理想等。
4. 校际竞争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校际竞争日益激烈。
教师为了提升学校的整体实力,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能会遭遇挫折,如教学成果不明显、晋升机会有限等。
二、挫折产生的原因1. 学生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兴趣和需求。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但由于时间、精力有限,有时难以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导致学生产生挫折感。
2. 教育环境因素教育环境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
家庭环境的不稳定、学校资源的匮乏、社会竞争激烈等因素都可能给教师和学生带来挫折。
3. 教师自身因素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心理素质等方面都可能影响教育教学效果。
当教师自身能力不足时,容易产生挫折感。
4. 教育评价体系当前教育评价体系存在一定的问题,过分强调考试成绩,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种评价体系可能导致教师和学生产生挫折感。
三、应对挫折的策略1. 增强心理素质教师应学会调整心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挫折。
通过阅读、交流、锻炼等方式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增强抗压能力。
挫折教育的现状研究与对策

挫折教育的现状研究与对策挫折教育指的是以让孩子经历挫折为主要手段来培养孩子的能力。
这种教育方式已经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挫折教育所带来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
本文将对挫折教育的现状进行研究,并提出一些对策,以促进挫折教育更好地为孩子提供帮助。
一、挫折教育的现状1. 挫折教育的理念已经被广泛认同在中国教育界,挫折教育的理念已经被广泛认同。
越来越多的家长和教师开始意识到,让孩子经历一些挫折是培养他们的勇气、毅力、自信心和逆境应对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
同时,许多学校也开始强调挫折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开设挫折教育课程、组织挫折教育活动等形式,帮助孩子们克服挫折,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
2. 挫折教育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然而,挫折教育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一些教师和家长对于挫折教育的理解存在偏差,他们认为只有经历过极大的痛苦才能培养出勇气和毅力。
因此,在教育中采取过激的方式,让孩子们经历过大的痛苦和困难,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在折磨孩子的身心健康。
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学校和教师在开设挫折教育课程时存在刻意安排和指导,限制了孩子们的自由发展和探索,导致孩子们的挫折教育结果并不良好,甚至反效果。
二、挫折教育的对策1. 定义挫折教育的范畴挫折教育指的是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学生能够正视问题,寻求解决方法,以积极的心态面对问题的能力。
因此,挫折教育跟孩子所经历的痛苦程度并没有直接关联,而是与他们的心态和应对方法有关。
因此,在开展挫折教育时,应该将其范围定义清楚,帮助孩子们认识到何为挫折,需要如何应对挫折。
2. 鼓励孩子们克服挫折在挫折发生时,应该尽力鼓励孩子们克服挫折。
相比于强制让孩子们承受痛苦,鼓励孩子们克服挫折可以提高他们自身的意愿和勇气,以面对困难。
然而,鼓励必须建立在对孩子们现实能力的认识之上,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孩子们在弱势的情境下挑战强势的对手。
3. 尊重孩子们自由探索的权利在开展挫折教育时,应该尊重孩子们的自由和创造性。
【育儿知识】提示:挫折教育的缺失与对策

【育儿知识】提示:挫折教育的缺失与对策挫折是指个体需要的满足受到限制或阻断而引发的一种消极心理状态,即俗话所说的“碰钉子”。
一般而言,易受挫折的孩子往往表现出以下特点:追求的目标不切实际,对追求目标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缺乏心理准备,缺乏应对困难的能力,夸大困难、缺乏自信等。
据统计,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东北某省的调查表明:中学生中近三成的人具有心理异常表现(如厌学、单相思和离家出走等心理障碍),其中5.3%的人存在心理疾病(如抑郁症、恐惧症等)。
在回答“遇到困难怎么办?”时,九成多的中、小学生想到的是找家长或教师,而不是自己想办法解决。
不当家庭教育就是孩子忍受挫折能力差的关键原因。
家长事事“包揽”并使孩子的课堂教学能力没机会赢得良性发展,孩子“自我负责管理”的意识也难以培育。
当孩子真正面对现实竞争,无法事事满足用户时,自然可以产生猛烈的挫折感。
家长的过分爱护可以并使孩子产生被动、温顺、依赖性弱的心理;也存有家长管制孩子与外界碰触,害怕孩子碰到危险,并致其产生暴躁与对外惧怕心理。
加之孩子生理、心理发展尚不平衡,社会交往经验不足,当其参予社会活动中断时,自然极易产生挫折心理。
一位美国儿童心理卫生专家说:“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
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长大后往往会因不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而痛苦不堪。
“挫折教育”其实就是使孩子不仅能从外界给予中得到快乐,而且能从内心激发出一种自寻快乐的本能。
这样在挫折面前才能泰然自若,保持乐观。
当今的孩子多“生长在温室”,受到家中众人乃至几代人众星捧月般的呵护。
生活中家长唯恐孩子吃一点苦、受一点委屈。
这些父母没有意识到,家庭挫折教育是孩子更为重要的需求之一。
家庭挫折教育的方式:(1)营造收紧的家庭氛围。
父母应当注重建立收紧的家庭氛围。
无法对孩子期望值过低,否则可以减少其心理压力,并使之不敢直面挫折;但也无法总贬抑孩子,对其不抱著希望,因为这同样可以危害其自尊心,并致其躲避挫折以期安定。
大学生挫折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学⽣挫折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当代⼤学⽣挫折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多元化和改⾰开放的⽇益深化,当代我国⼤学⽣拥有较⾼的⽂化素质,⽽⼼理素质却明显偏低,抗挫折能⼒较差。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容易产⽣焦虑、失落甚⾄绝望的⼼理。
如果不能及时地解决这些问题,势必困扰着⼤学⽣的学习和⽣活。
因此,加强对⼤学⽣挫折教育的研究,对于改进⼤学⽣挫折教育,提⾼⼤学⽣⼼理素质,增强其⼼理承受⼒和处理⼼理危机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代⼤学⽣挫折教育的现状⽇益激烈的社会竞争,要求当代⼤学⽣不仅要有较⾼的综合素质,还应该具备过硬的⼼理素质,然⽽⽬前我国的⼤学⽣较普遍的存在着抗挫折能⼒弱、社会适应能⼒差,⼼理素质低下的情况。
其原因在于挫折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个⼈挫折教育匮乏第⼀,⼤学⽣漠视⾮⽂化教育。
在学⽣的思维体系中,由于应试教育的诱导以及社会上机会的不平等、道德滑坡等影响,导致⼤学⽣⽚⾯重视⽂化知识的掌握和考试的分数,⽽忽视了⾮⽂化因素,如挫折、⾃信⼼等⽅⾯的培养。
使⼤学⽣缺乏应对⽣活中遇到各种困难、问题的准备和能⼒,认为⾮⽂化教育是不必要的,因此当⼀名教师将挫折教育单独地进⾏辅导探究的时候,其取得的效果是不尽⼈意的。
第⼆,学⽣主体性没有充分发挥。
这主要由于⼤学⽣缺乏社会经验、⾃我评价过⾼、依赖性较强,缺乏抗挫折的锻炼,遇到问题时表现出⼼理素质差、缺乏意志⼒、⾃信⼼不⾜、抗挫折能⼒低下,难以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学校⼜未能通过及时的教育引导来充分调动⼤学⽣⾃我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因此,造成⼤学⽣对⾃⾝在挫折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认识不够。
(⼆)家庭挫折教育偏颇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已经形成了⼀个庞⼤的独⽣⼦⼥群体,⼤学⽣中独⽣⼦⼥所占的⽐例在逐年增长,来⾃城市的⼤学⽣中有⼤多数是独⽣⼦⼥。
在独⽣⼦⼥的家庭中⼤多数独⽣⼦⼥在家中是“⼩皇帝”“⼩公主”。
家长对孩⼦包办过多,不仅不让孩⼦做家务,从⼩连⾃理劳动也为孩⼦包办,并且,家长千⽅百计的满⾜孩⼦的各种愿望和要求,久⽽久之,使孩⼦不仅对家长形成了依赖⼼理,并且使他们逐渐形成了以⾃我为中⼼的意识,使得孩⼦缺乏⾃理和⾃⽴的意识,没有独⽴性,抗挫折能⼒较弱。
挫折教育的现状研究与对策

挫折教育的现状研究与对策近年来,挫折教育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注意力和经历不断增加,对于挫折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挫折教育在很多学校的落地并不够到位,还存在很多不足和问题。
本文将会从挫折教育的现状研究、问题根源分析以及对策措施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挫折教育的现状研究1.教育者的观念落后在很多老师的认知中,挫折教育就是对学生各种压力和负面经验的简单舒适。
他们往往会认为,只有高强度的学习和严厉的规定才是真正的向上和艰苦奋斗。
这种倾向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未曾经历过挫折且没有学习能力和兴趣的学生是会沉沦的。
如果不采用一些方式来进行挫折教育,学生的未来发展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
2. 教育的目标不清晰挫折教育的落地还需要清晰的教育目标,但很多学校并没有明确它的目的和效果。
这种状况导致在实践过程中,很难确定挫折教育的教学目标,教师和学生无法准确地知道该怎么去实施挫折教育,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3.不注重个性化挫折教育目前在教育中,学校对于挫折教育的开展往往忽略了个性化挫折教育的重要性。
每个学生的特点不同,市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各种各样的。
因此,在挫折教育中,更需要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分析和针对性的指导,而不是泛泛而谈。
二、问题根源分析1.教育体制改革不力当前教育体制中重视成绩、重视选拔的倾向是影响挫折教育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如今学生们在教育中承担的压力越来越大,而教育体制指向的大多是以应付考试和取得好成绩为目的。
教育缺少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这就导致挫折教育无法得到更多学校的重视和支持。
2.教师认知不足很多教师的意识还是停留在老套的教学方式上。
他们的眼界有限、教育观念难以更新,导致无法从理论上深入分析挫折教育的利弊与实践。
这种现象影响了挫折教育的效果,更为重要的是,拖延了学生的思维和性格发展。
3.学生对教育存在一定的抵触现代年轻人的拒绝压力和期望膨胀的倾向在向方向构成了教育的阻碍。
挫折教育的现状研究与对策

挫折教育的现状研究与对策挫折教育一直是教育界讨论的热点话题,挫折的本质是人生的一部分,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种种挫折,如何让孩子正确看待并应对挫折是家长和教育者的首要任务。
然而,现阶段挫折教育还存在着一些亟待改善的方面,本文将就此进行浅谈,并提出一些对策。
一、现状研究1. 重视程度不够在家庭和学校教育中,挫折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许多家长和教育者仍处于“保护孩子”的心态,不敢让孩子尝试失败,这种“过度呵护”不仅会导致孩子自信心不足,而且孩子在遇到挫折时容易产生消极情绪,甚至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
2. 应对方式不当当孩子遇到挫折时,很多家长和教育者的反应是:“你看看别人都会,你怎么就不会?”这样的言语不仅会让孩子感到自卑和无力,而且会加重他们心理上的负担,导致难以正面应对挫折。
此外,一些教育者采取“刻意挫折”的方式进行培养,让孩子在严格的教育中感受挫折,虽然有益于孩子形成积极进取心,但是如果不注意方式方法,可能会使孩子感到厌恶和沮丧。
3. 成本过高孩子在成长中遇到挫折时,需要家庭和学校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然而,由于目前我国心理咨询服务的成本比较高,许多孩子无法得到及时的心理支持,导致挫折的影响扩大,甚至会影响到孩子未来的学习和工作。
二、对策探讨1. 加强挫折教育的宣传与普及通过各种途径,向家长和教育者宣传挫折教育的重要性,让他们意识到,挫折教育是孩子成长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家长和教育者应该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让他们在一定范围内自由探索和尝试,这样才能让孩子感受到挫折的重要性和正确应对挫折的方法。
2. 采取正确的应对方式当孩子遇到挫折时,家长和教育者应该用鼓励和支持的方式去面对,要让孩子知道,他们不是失败者,只是尚未成功的人。
家长和教育者应该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找到他们遇到挫折的原因,帮助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在过程中不断督促和鼓励。
3. 加强心理咨询服务,降低成本针对孩子在成长中遇到的各种挫折,建立多元化的心理咨询服务体系,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挫折教育的缺失与构建

挫折教育的缺失与构建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日益表现为高素质人才间的竞争。
我国政府顺应时代潮流,做出了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希望籍此培养一大批栋梁之才,民族振兴、国运兴衰的重担责无旁贷地落在了年轻一代的肩上。
这批二十世纪八十、九十年代出生的被称为“蜜罐里成长”的独生子女群体,能否担此重任?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
笔者作为高校德育工作一匹夫,常有“杞人”之忧,现将有关挫折教育的几点思考汇出,谨请方家批评指正。
1挫折教育的缺失与危害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挫折指人们趋向既定目标中遇到的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造成需要和动机无法获得满足时所产生的消极情绪。
常常表现为紧张、焦虑、内心矛盾、信心不足,甚至意志消沉、一蹶不振,重者导致抑郁症、自戕趋向等心理疾患。
究其根源,可从两大方面找原因。
1.1独生子女为主导的家庭环境不利于青少年挫折承受力的培养许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爸爸、妈妈、爷奶、外公外婆一群长辈,孩子处于关注的中心。
据调查,家庭关注最多的是孩子的衣食住行等物资需要的满足,情感投入大多是一种施爱的行为。
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有明显的“自我中心”倾向。
一帆风顺的生活经历使孩子个性十足、争强好胜、不懂得忍让协作,过多的呵护使孩子心理承受力脆弱、缺乏意志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一旦遇到挫折或失败,极易产生心理障碍和消极行为。
在中国心理协会对学生群体的一次抽样调查中显示,25. 3%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60%的障碍来自于学习挫折、理想挫折、交往挫折。
挫折教育在家庭环节上的缺失,应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1.2 “应试教育”下的学校大环境忽视了学生耐挫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考试”决定学生前途命运的指挥棒的运作下,许多学校以“升学率”论英雄,绝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学生智力发展上。
学生在学校家长给定的轨道上“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独立生活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耐挫力等非智力因素成长缓慢,常有某大学生家长为孩子洗衣叠被的报道见诸报端,至于浙江金华四中事件更令人触目惊心,只因学习名次受到家长的一点责难,就用榔头打死了自己的亲生母亲,连这一点受挫力都没有,怎能保证这种体制下培养出的学生日后参与激烈的社会竞争?更谈不上让他们为社会无私奉献了。
简述大学生挫折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简述大学生挫折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一、相关概念界定在心理学中,挫折是指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了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致使其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所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消极的情绪体验。
可见,挫折应该有两种含义:从客观上看,挫折是指导致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的障碍和干扰,即挫折事件或挫折情境;从主观上看,挫折是指个体对挫折事件或情境所产生的焦虑、沮丧、失意以及烦闷等消极不良的情绪体验,即心理挫折或挫折感[1]。
心理挫折完全是一种主观感受,与人的挫折承受能力密切相关。
二、大学生挫折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目前,大学生挫折教育存在的问题,既有来自于学校方面的,也有来自于学生自身的。
1.学校方面存在的问题(1)注重文化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目前,很多高校对挫折教育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足,没有把这项工作放到应有的重要位置。
学校更重视的是大学生的考研率、过级率及就业率等的提高,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忽视大学生的情感、人格和意志品质等心理素质的培养。
很多高校虽然开设了挫折教育的课程,设立了心理咨询机构,但往往只是为了应付上面检查,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
(2)注重学生已发生的心理问题的解决,忽视其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目前,很多高校把挫折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方面,但所做的工作也大多只局限于帮助他们应对当前的困境和心理问题。
很多大学生接受了挫折教育,但是在以后经历其它挫折事件的时候,还是不能勇敢地面对,不能以积极的心态进行应对。
这往往是由于忽视了对学生的意志力的培养与积极心理品质的长期培育所导致的。
从根本上来说,只有注重培养大学生如乐观、自信、勇敢以及坚韧等积极的心理品质,才能使大学生无论遇到什么挫折都能勇敢面对,不怕困难,百折不挠。
可以说,只有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才能从根本上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是挫折教育的根本。
(3)注重应对挫折的陈述性知识灌输而忽略其程序性知识的传授目前,高校使用的挫折教育手段,大都局限在挫折教育课程、挫折教育讲座、对心理挫折学生的疏导以及海报宣传等形式。
挫折教育的缺失

挫折教育的缺失挫折教育的缺失今天的孩子是“泡着蜜糖”长大的一代,物质上可谓丰衣足食,应有尽有;但他们的缺失也很明显,除了勤俭的传统美德,便是挫折教育的远远不足。
当代独生子女,在家中被不止一代人众星捧月般呵护着,家里总是想方设法满足他们,生怕他们吃苦或有一点点委屈。
一些父母更是事事包办,不给孩子提供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一旦他们进入群体社会,面对必然而至的各种大小挫折,就很难适应。
家长的过分呵护,养成孩子被动、胆小、依赖性强,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便是一种性格缺陷。
还有的家长,限制孩子与外界接触交往,怕孩子被裹坏,怕孩子在外面遇到危险,造成孩子的孤僻与自卑心理。
其实,鼓励孩子与外界接触,多参加群体活动尤其是学习之外的活动,在群体中,特别是在同龄人之间的交往活动,最能培养孩子抗挫折的能力。
还须指出的是,真正的挫折教育应贯穿于整个生活实践中,通过潜移默化来实现,而打骂绝不等于挫折教育。
一位教育有方的母亲,把3岁的儿子带到办公室,突然要他到隔壁阿姨那里倒一杯水过来。
这个孩子在克服自己的胆怯心理中,得到了面对挫折克服困难的锻炼。
这当中适当的鼓励也很重要,尤其是对自信心差的孩子。
当然,作为学校,理应承担进行挫折教育的重任,要求学生认清自我,面对现实,承担自己的责任,学校不应因为学生的脆弱而降低对学生的要求。
但从大环境来看,目前我们的教育依然是以分数为中心,21世纪的教育标准提出了认知、做事、与人相处、生存这样4项能力的培养,而从现行教育体制看,除了第一项,后面三项几乎都还是一片空白,不免叫人深感忧虑。
市场经济决定了社会竞争和压力的不可避免,作为父母,需清醒认识到调整教育方式的必要性,在正确对待孩子的心态、尊重孩子独立人格的同时,绝不放纵孩子的娇、骄二气。
近期媒体报道的几个自杀案例,比较极端,更常见的挫折缺失所造成的状况是普遍的脆弱、缺少起码的承受力和应变力,有相当部分孩子会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症状,实在不可小视。
高中教师对学生承担挫折能力培养不足问题及整改措施

高中教师对学生承担挫折能力培养不足问题及整改措施引言在当今社会,挫折是无法避免的一部分。
而对于学生来说,培养他们承担挫折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很多高中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存在对学生承担挫折能力培养不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该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一些整改措施。
问题分析1. 教育目标单一高中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术素养,帮助他们顺利考入大学。
然而,过于注重学术成绩的追求,使得教师们忽视了对学生承担挫折能力的培养。
他们往往以学生成绩为唯一标准评价学生的能力,忽视了其他方面的重要性。
2. 缺乏专业培训大部分高中教师都是在专业领域中非常优秀的人士,他们对于学科的掌握非常精湛。
然而,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承担挫折能力,他们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
缺乏相关知识和方法的指导,使得他们无法有效地进行培养。
3. 忽视学生心理健康在高中阶段,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学业压力和人际关系问题。
然而,很多教师只关注学生的学业表现,而忽视了他们的心理健康。
当学生遭遇挫折时,他们往往缺乏支持和指导,导致承担挫折能力的培养不足。
整改措施1. 制定明确的教育目标学校和教师需要重新审视教育目标,并明确将培养学生承担挫折能力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学校可以制定相关的教育政策,鼓励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抗挫折能力。
2. 提供专业的培训学校应该组织相关的培训活动,邀请专家来指导教师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承担挫折能力。
这包括如何与学生建立积极的沟通关系、如何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3.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这包括组织心理健康讲座、开设心理咨询服务等措施,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面对挫折和困难。
4. 引入项目学习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过于注重理论学习,缺乏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学校可以引入项目学习,让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从实践中学习承担挫折的能力。
中学教育中的挫折应对教育

中学教育中的挫折应对教育一、引言在中学教育中,挫折应对教育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内容。
挫折应对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挫折承受力,使他们能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实现个人发展。
本文将就此话题展开论述,分析当前中学教育中挫折应对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二、现状分析当前,中学教育中挫折应对教育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许多学生缺乏应对挫折的经验和方法,面对困难时容易产生消极情绪,甚至产生自卑心理。
其次,一些学生过于关注自我,容易忽视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最后,一些学生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难以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从而产生挫败感。
三、问题原因1.家庭教育缺失:一些家长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忽视挫折应对能力的培养。
同时,一些家长过度保护孩子,使他们缺乏面对挫折的锻炼。
2.学校教育不足:一些学校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此外,一些学校缺乏有效的挫折应对教育课程和活动,使学生难以获得系统的挫折应对教育。
3.学生自身因素:一些学生缺乏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容易受到外界评价的影响,产生自卑、焦虑等情绪。
四、解决策略1.增强挫折应对教育意识:学校和家长应共同关注学生的挫折应对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对挫折的认知和理解。
2.开设挫折应对教育课程:学校应开设专门的挫折应对教育课程,通过系统的教学和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应对挫折的方法和技巧。
3.丰富挫折应对教育活动: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挫折应对教育活动,如挫折体验活动、团队合作活动等,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4.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有效的心理辅导和干预,帮助学生调整心态,增强自信心和抗挫能力。
5.增强家庭教育功能:家长应注重培养孩子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通过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和亲子互动,引导孩子正确面对挫折和困难。
6.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生应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增强人际交往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新时期高校挫折教育存在问题与完善

新时期高校挫折教育存在问题与完善高校挫折教育存在着忽略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目标功利性强、教育内容与实践脱节、教育对象主观能动性差等问题。
完善对策:一是开展大学生挫折教育研究,明确教育目标;二是开设挫折课堂教学,增强社会实践;三是坚持“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标签:高校;挫折教育;存在问题;完善对策新时期,国际、国内环境呈现巨大时代变革,都发生了巨大的时代变迁,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在这种背景下,大学生的心理也伴随着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和新情况。
高校的心理教育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冲击,新时期大学生以90后为主,这个时代的大学生拥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而心理素质却明显偏低。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大学生的心理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在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同时也产生了焦虑失落、抑郁紧张乃至悲观绝望的心理,这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因此,研究挫折教育理论与实践,明确挫折教育的重要意义,深挖挫折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有效的教育对策,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所谓挫折教育是指有意识地利用和设置挫折情境,通过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正确认识挫折、预防挫折、正视挫折,增强对挫折的承受力的教育[1]。
在新的歷史条件下,研究挫折理论以及挫折教育的意义,用创新的心理教育方法引导大学生,提出相关的挫折教育对策,以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真正成为国之栋梁。
一、高校挫折教育存在的问题我国高校已经意识到了挫折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创造设立很多情境实践,对大学生进行引导磨炼,增强心理免疫力,提高对周围环境和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等积极作用,但是这些教育实践本身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1、高校忽略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目标功利性强在高校,相比就业率而言,挫折教育未引起足够重视,没有纳入整体教学规划,认为仅是思想政治教育部门或学生部门的事情,没有很好渗透到教学、管理和服务领域;大学生的培养目标缺乏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要求,很多高校急功近利,忽略育人功能,对大学的心理健康成长关注不够,没有结合本校学生实际,空谈挫折教育,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挫折教育的缺失与对策
挫折是指个体需要的满足受到限制或阻断而引发的一种消极心理状态,即俗话所说的“碰钉子”。
一般而言,易受挫折的孩子往往表现出以下特点:追求的目标不切实际,对追求目标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缺乏心理准备,缺乏应对困难的能力,夸大困难、缺乏自信等。
据统计,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东北某省的调查表明:中学生中近三成的人具有心理异常表现(如厌学、单相思和离家出走等心理障碍), 其中 5.3%的人存在心理疾病(如抑郁症、恐惧症等)。
在回答“遇到困难怎么办?”时,九成多的中、小学生想到的是找家长或教师,而不是自己想办法解决。
不当家庭教育是孩子承受挫折能力差的重要原因。
家长事事“包办”使孩子的实践能力没有机会获得良性发展,孩子“自我负责”的意识也难以培养。
当孩子真正面对现实竞争,不能事事满足时,自然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
家长的过分呵护会使孩子产生被动、胆小、依赖性强的心理;也有家长限制孩子与外界接触,
担心孩子遇到危险,致其产生孤僻与对外畏惧心理。
加之孩子生理、心理发展尚不稳定,社会交往经验不足,当其参与社会活动受阻时,自然易产生挫折心理。
一位美国儿童心理卫生专家说:“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
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长大后往往会因不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而痛苦不堪。
“挫折教育”其实就是使孩子不仅能从外界给予中得到快乐,而且能从内心激发出一种自寻快乐的本能。
这样在挫折面前才能泰然自若,保持乐观。
当今的孩子多“生长在温室”,受到家中众人乃至几代人众星捧月般的呵护。
生活中家长唯恐孩子吃一点苦、受一点委屈。
这些父母没有意识到,家庭挫折教育是孩子更为重要的需求之一。
家庭挫折教育的方式:(1)营造宽松的家庭氛围。
父母应重视创建宽松的家庭氛围。
不能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否则会增加其心理压力,使之不敢面对挫折;但也不能总贬低孩子,对其不抱期望,因为这同样会伤害其自尊,致其逃避挫折以求安稳。
所以,父母应尽可能给孩子更多的选择,使之从自己选择所致的挫折中
成长。
(2) 家长以身作则。
生活中孩子最好的榜样是父母。
“身教胜于言教”,
父母对待挫折的言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父母可以经常把自己生活和工作中克服各种大小困难的事例告诉孩子,并与之分享战胜挫折后的快乐。
另外,在“追星”泛滥的今天,父母要试着告诉孩子,其实他们自己也令人骄傲。
比如,要求孩子将其克服挫折的经历记录在案,日后提醒其查看记录,以自己为榜样,自我激励,战胜挫折。
(3) 培养孩子自立。
家长应确立与孩子的“顾问”与“询问者” 关系。
父母可向孩子提供建议和咨询,由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困难。
这有助于培养孩子战胜挫折的能力及对其行为的自我负责精神。
2007年 1 月,《华商报》刊登了一则新闻:一个衣冠整洁的6岁男童站在街头卖报。
原来放寒假了,母亲特意把他带到街头卖报体验生活。
这种做法值得称道。
缺乏独立应对生活的经验,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往往难以面对挫折。
一名刚入学不久的大学生,因为没有父母照顾、无法独立生活而休学在家。
当接到学校的返校通知时,竟跳楼自尽。
这个看似难以置信的悲剧再次提醒我们,孩子战胜挫折、培养自立的能
力就存在于日常生活中。
(4) 磨练孩子意志。
挫折教育,实际上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营养。
父母要精心设计一些磨练孩子意志的活动,让孩子适当吃苦,培养其承受挫折的能力。
比如,让孩子参加夏令营或登山活动等。
同时,父母要培养孩子找出战胜挫折的方法。
比如,可以变挫折为动力、降低行动目标或尝试达到目标的新方法等。
有效
的挫折教育将使孩子学会豁达看待挫折,尽快重新振作,逐步走向成熟。
应当指出的是,实施挫折教育学校更是责无旁贷。
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教授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具备面对现实、承担责任的能力与勇气。
《中国青年报》曾报道:吉林省辽源市某中学一学生因为老师调其同桌座位征询其意见时,对老师说了一句“随便”,被罚坐后排,于是回家自杀身亡。
这让我们看到了应试教育在学生心理素质成长过程中的苍白无力。
21 世纪的教育标准提出了认知、做事、与人相处、生存等几项能力的培养,而从现行教育体制看,后面几项亟待落实。
为此,学校应向学生提供日常心理咨询,开通心理热线电话,适当传授应对挫折的心理调节方法;在课堂上进行挫折、情感教育,创设适宜的挫折情境,与学生讨论解决途径,从而培养孩子战胜挫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