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季度一类手术切口目标性监测分析总结完整版
I类切口统计分析
I类切口统计分析(总3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I类切口统计分析一、 I类切口手术抽样病历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情况统计结果
3
全院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百分率仍然高于控制目标。
抗菌药物选择合理百分率变化不大。
术前和术后给药时间的合理百分率明显上升,有所好转。
总体上医院当前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仍然不合理,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的整治效果不明显,预防性使用比例仍然很高,选择性预防用药的合理性、术前术后用药时机的合理性都有待提高,应当进一步加大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的整治力度,严格执行奖罚措施,提高抗菌药物预防用药合理性。
4。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情况报告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情况报告1. 简介手术部位感染是医疗机构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给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康复造成重大威胁。
为了加强手术部位感染的监测与控制工作,本报告通过对某医疗机构的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探讨了感染的相关因素和预防措施。
2. 目标性监测概述2.1 目标性监测定义目标性监测是指对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进行系统的、定期的、有针对性的监测。
通过监测,可以评估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病原菌种类、感染因素等信息,为感染控制措施的制定和优化提供依据。
2.2 目标性监测内容目标性监测主要包括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发生情况、感染的细菌种类和耐药性、手术类别的感染风险比较等。
3. 数据分析3.1 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根据医院感染控制科的数据,我们统计了近一年内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情况。
共进行了1800例手术,其中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有30例,感染发生率为1.67%。
3.2 感染的病原菌种类和耐药性通过对感染患者的分析,我们发现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链球菌等。
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占感染病原菌的50%,大肠杆菌和链球菌分别占30%和20%。
另外,部分金黄色葡萄球菌呈现耐药性,对多种抗生素具有抗药性,这需要我们加强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
3.3 手术类别的感染风险比较我们将手术按照类别进行分类,并对每一类别的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进行统计和比较。
结果显示,骨科手术的感染发生率最高,达到2.5%;其次是普外科手术,感染发生率为2.3%;而其他手术类别的感染发生率相对较低,小于2%。
这表明骨科手术和普外科手术是感染风险较高的手术类别,需要加强感染控制措施。
4. 影响因素分析4.1 患者因素手术患者个体的免疫状况、营养状况以及基础疾病等因素对手术部位感染有一定影响。
虚弱的免疫系统和营养不良的患者更容易感染,而患有糖尿病、免疫系统疾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更容易出现感染并发症。
4.2 医务人员因素医务人员在手术过程中的无菌操作和严格遵循操作规程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
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
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手术切口感染是指手术过程中切口周围组织发生感染的一种并发症。
它是医疗机构中最常见的院内感染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术后效果,并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为了及时发现和处理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目标性监测分析是通过定期对手术切口感染进行监测和分析,以确定感染的发生率和相关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以减少感染的发生。
下面将重点介绍目标性监测分析的步骤和方法。
第一步是确定监测指标。
手术切口感染的定义、分类和分级是进行目标性监测的前提。
根据医学界的共识和标准,可以确定监测的指标包括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感染细菌、感染的严重程度、手术切口的清洁程度等。
第二步是确定监测的时间和范围。
监测的时间通常可以按照日、周、月、季度或年来划分,具体的监测时间可以根据医院的规模和实际情况来确定。
而监测的范围包括手术切口感染的种类、手术切口的特征、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等。
第三步是确定监测的方法和工具。
有多种方法可以用于手术切口感染的监测,例如主动监测、被动监测、问卷调查等。
具体的选择要根据医院的具体情况和资源来决定。
同时,还需要建立相应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工具,以便能够方便地收集和分析监测数据。
第四步是采集数据和进行分析。
采集数据可以通过现场观察、调查问卷、病历记录等方式进行。
而数据的分析则可以采用统计学方法,例如计算感染发生率、比较不同组别的感染率、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制定相应的等级等。
第五步是制定控制措施并进行实施。
根据监测分析的结果,可以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如加强手术切口的清洁和消毒、提高医务人员的手术操作技能和洗手率、加强对病区环境的清洁与消毒等。
这些措施需要与相关部门、医务人员和患者进行沟通和培训,并进行跟踪和评估。
最后一步是监测和评价效果。
在实施控制措施一段时间后,需要对手术切口感染的情况进行再次监测和评价,以确定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如果控制措施有效,可以继续实施和改进;如果控制措施无效,则需要重新制定新的措施。
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
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手术切口感染是指手术后切口出现的感染,是手术并发症中最常见的一种。
感染严重影响手术切口愈合,甚至可能导致手术失败、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并带来患者的痛苦。
因此,进行手术切口感染的目标性监测分析十分重要。
目标性监测是指对特定指标进行定期监测和分析,以评估和改进手术切口感染的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通过收集和分析切口感染的相关数据,可以了解感染的发生率、致病菌类型、手术过程中的风险因素等信息,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预防措施,提高手术切口感染的控制水平。
目标性监测分析的步骤如下:1.确定监测的指标:根据手术切口感染的特点,确定监测的指标包括切口感染发生率、感染致病菌的类型、感染的相关风险因素等。
2.收集数据:收集相关的手术切口感染数据,包括手术时间、手术类型、手术人员、手术器械、手术切口等信息,并将其录入电子数据库或纸质记录表中。
3.数据分析: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计算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并比较不同手术项目、切口类型、手术人员等之间的差异。
通过统计学方法,找出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和潜在的影响因素。
4.结果解读: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对手术切口感染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和解读。
确定感染发生的主要原因,如手术操作不规范、污染手术器械、手术切口护理等。
进一步分析感染致病菌的类型和耐药性,为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
5.制定干预措施:根据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如完善手术操作规范、强化手术切口护理、优化手术环境和器械消毒等。
同时,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操作技能和手卫生水平。
6.实施和评估干预措施:将制定的干预措施落实到临床实践中,并定期进行评估和监测。
根据实施效果,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确保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手术切口感染的目标性监测分析是提高手术质量和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定期监测和分析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情况,可以及时采取措施,降低感染的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同时,还可以为相关研究提供数据支持,促进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和控制研究的深入发展。
1类切口总结分析
1类切口总结分析简介切口分类是手术操作中的重要指标之一,对手术切口的正确分类有助于评估手术的风险及术后创伤的愈合情况。
在手术中,根据手术切口的深度和性质,国际上将手术切口分为不同的类别,其中1类切口是一种特定的切口类型。
本文将对1类切口进行总结分析,介绍其特点、应用范围以及相关注意事项。
1类切口的特点1类切口也被称为清洁切口,是指在无感染或疾病状态下进行的手术切口。
一般来说,这类切口在手术过程中不与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或生殖道直接相连,并且没有开放伤口或污染源。
1类切口术后创伤的愈合风险较低,预防术后感染的措施相对简单,通常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预防。
特点总结如下: - 无感染或疾病状态下进行的手术切口。
- 不与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或生殖道直接相连。
- 没有开放伤口或污染源。
- 术后创伤愈合风险较低。
- 预防术后感染措施相对简单。
- 通常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预防。
1类切口的应用范围1类切口适用于大多数手术操作,特别是那些无感染或疾病状态的手术。
根据手术部位和手术性质的不同,1类切口可以用于各种手术,例如: - 心脏手术 - 胸腔手术 - 腹部手术 - 骨科手术 - 神经外科手术 - 妇科手术 - 眼科手术 - 整形外科手术等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一些特殊手术,如器官移植、烧伤手术、感染性疾病手术等,即使手术切口无感染,也可能不属于1类切口范畴。
在这些情况下,根据手术特点,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切口的分类。
1类切口的注意事项尽管1类切口的术后创伤愈合风险较低,但在手术前、手术中和术后仍需注意以下事项,以确保手术的安全和创伤的愈合:手术前:•对手术部位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消毒,避免感染源。
•确保手术器械、材料等符合无菌标准,并妥善保存。
•患者术前准备,如禁食、麻醉前评估等。
手术中:•在手术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避免污染手术切口。
•避免拉伤或切伤手术切口边缘组织。
术后:•根据手术及个体情况制订合理的术后护理计划,包括创面处理和伤口护理。
一类手术切口抗菌药物应用及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总结
一类手术切口抗菌药物应用及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总结
总结分析:
2013年4—6月份19例一类手术切口患者病历,对其用药种类、用药时间、疗程、药物连用、切口感染率、抗菌药物使用率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一类手术切口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比率为%,使用抗菌药物频率居第一位的为一代头孢(头孢替唑等%)。
单一用药占%,二联用药占%,无三联及三联以上用药。
切口甲级愈合19例,切口感染0例,预防用药时间最短一天,最长七天。
平均用药4天。
术前—2小时用药比例为%。
结论:第二季度与第一季度比较有所好转,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较上一季度有所下降,用药档次也相对降低,按规定术中给药比率上升,用药时间相对持平。
但通过监测仍发现一些不足:
1.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仍高于规定用药比率。
2.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时间仍偏长,未按指导原则用药。
改进措施: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工作是医院管理中的重点工作之一,医院领导十分重视此项工作,经常召开相关会议,感染科特别关注一类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和医务科联合进行干预,指出存在的不足,通过主任会议,院周会议进行反馈,并进行督导检查,达到持续改进。
感染管理科。
第二季度手术诊疗活动质量管理总结
第二季度手术诊疗活动质量管理总结引言本文档旨在总结第二季度手术诊疗活动的质量管理情况,并提出改进建议。
通过对手术过程、医疗设备、人员培训以及患者反馈等方面的评估,我们能够更好地提高手术质量,确保每位患者得到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手术过程质量管理在第二季度的手术诊疗活动中,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质量管理措施。
首先,对手术过程进行了全面的规范化管理,包括手术操作步骤、术前准备、术后护理等方面,以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精准性。
其次,我们加强了手术团队的协作与沟通,提高了手术效率,减少了手术风险。
通过这些举措,我们成功地提高了手术过程的质量,减少了不必要的误诊和并发症的发生。
医疗设备质量管理医疗设备是手术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准确度,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进行质量管理。
首先,我们定期对医疗设备进行维护和检修,保证设备的正常使用。
其次,我们严格执行设备操作指南,提高了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操作规范性。
通过这些措施,我们能够更好地保障手术诊疗活动的质量和安全。
人员培训质量管理人员培训是提高手术质量的重要保障。
在第二季度,我们注重对手术团队成员的培训和研究,包括手术操作技巧、医学知识更新等方面。
通过举办培训课程和学术讲座,我们提高了团队成员的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
这不仅对于个体成员的成长有益,也为团队整体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患者反馈管理患者的反馈是评估手术质量的重要依据。
我们重视患者对手术过程和效果的评价,并及时采取措施改进不足之处。
通过听取患者意见和建议,我们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需求,提供贴心、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结论与建议第二季度手术诊疗活动中,我们在质量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改进空间。
我们建议进一步加强手术过程的规范化管理,加强医疗设备的日常维护,加大人员培训和研究的力度,并提高患者参与度和反馈的及时性。
通过这些努力,我们相信可以进一步提高手术诊疗活动的质量水平。
谢谢您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和信任!我们将不断努力,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Ⅰ类切口手术的目标性监测情况分析
Ⅰ类切口手术的目标性监测情况分析作者:吴小华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4年第19期【摘要】目的分析研究Ⅰ类切口手术采取目标性监测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根据本院自行开发的目标性检测软件, 采取乳腺、腹股沟疝以及甲状腺囊肿手术, 从2011年起对手术切口感染率和采取抗菌药物合理性等相关临床指标采取目标性检测。
结果到2013年11月, 以上3种Ⅰ类切口手术部位的感染率没有变化, 总体感染几率为0.67%。
抗菌药物选择药物不符合率和服用时机不符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抗菌药物采用率, 治疗过程以及联合使用药物指标明显改善, 平均住院费用、西药费用以及明显下降。
结论Ⅰ类切口手术采取目标性监测方法, 对其围手术期科学采取抗菌药物和控制相关感染起到良好促进作用。
【关键词】情况分析;目标性监测;Ⅰ类切口手术Ⅰ类切口手术相关部位感染的防范措施一直是医院感染工作的难点。
本院自己设计I类切口手术感染率和其手术围手术期防范采取抗菌药物的科学性目标性监测方案, 通过计算机软件和其他相关服务系统在实施I类切口手术目标性检测, 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 1一般资料抽取2011年1月~2013年11月本院全部乳房乳腺、腹股沟疝以及甲状腺3种临床手术相关资料。
本文研究病例一共1200例, 当中分为乳房乳腺手术、甲状腺手术以及腹股沟疝手术, 它们依次为424、383、393例。
各种疾病类型和疾病严重程度相一致, 其具有可比性, 各种临床手术病例的平均年龄分别为40.2、39.8、41.3岁, 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 2方法根据本院医院感染管理科SSI监测要求和“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药物规定”, 开放本院计算机-感染-抗菌药物调查软件, 对以上3种临床手术给予目标性监测[1]。
1. 3观察指标①预防采取抗菌药物使用率≤30%;②预防采取抗菌药物治疗过程通常≤24 h;③临床手术之前30 min使用药物≥90%;④选取药物合理率是不是符合相关文件要求;⑤共同使用药物率;⑥切口感染率。
I类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结果分析
该院2 0 1 1 年 医院感染 现患率为 2 . 4 2 %, 医院 感染例次率为 2 . 5 7 %, 低于卫生部规定 的标准和 国 内相关 文 献 报 道 ¨. 2 】 , 同 时也 与 院 区 E t 常 监 测 的 医
院感染 率 相符 。医 院感 染 率居前 三位 的科 室 依次 为
方法
采用前瞻性调查方 法 , 对某医 院外科 I 类手术切 口感染进行 目标性监 测 。结果
本次共 监测 I 类手术 患者
1 4 4 7 例, 发生手术切 口感染 9例 , 切 口感染率 0 . 6 2 %。I 类 清洁手术 患者 围手术期 抗菌药 物使用 率 1 1 . 1 3 %; 手术 时间 > 7 5百分位 , 显著影响切 口感染率 。乳腺 改 良根治术单侧 比乳 腺单纯 切除术单侧 感染率 高 , 差 异有统 计学意 义 。结论
【 医院感染控制】
I 类 手 术 切 口感 染 目标 性 监 测 结 果 分 析
刘文芹 , 李铭铭
(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浙江温州 3 2 5 0 0 0 ; 1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摘要 目的 了解外科 I 类手术患者切 口感 染和抗茵药物使用情况 , 为加强 I 类 手术 切 口感染防控提供参 考依据 。
性用 药 中, 送 检病 原学 标本 1 0 2例 , 送 检 率 为
8 O . 95% 。
1 0 %, 革兰阴性杆菌中以非发酵菌居多 , 与国内相关 文献统计数据一致¨ 。6 6 2例患者 中, 抗 菌药物使 用率 4 5 . 7 7 %, 低于该 院区 日常监测数据 , 符合卫生 部对抗菌药物使用率 < 6 0 %的标准。说明医院反复 强 调合 理使 用抗 菌 药 物 , 医师 合 理使 用 抗 菌 药 物 意 识有 所 提高 。在 抗 菌 药 物应 用 方 面 , 该 院 区预 防 性
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报告为了解我院手术病人的手术部位感染率,发现危险因素,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同时评价控制效果,有效降低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根据我院《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从2015年4月1日起在我院开展了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监测在监测过程中,外科医护人员做了大量工作,完善了各项记录,院感科及时了解、登记被监测手术患者的情况,督促医生对异常切口分泌物送检,并输入每个手术患者监测数据。
现将监测的情况统计分析如下:一、调查对象调查2015年4月1日-2015年9月30日外骨科、妇产科45例手术病例的手术切口部位感染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
二、结果1、外科手术按科室统计2015年11月-2011年1月,外骨科42例,妇产科0例,两科室均无感染病例。
2、外骨科手术后感染按手术操作情况统计如下:手术操作危险等级监测台次数手术后感染例次数感染(%)1 2 0 0阑尾切除术0,1, 2 0 00,1, 27 0肌肉骨骼系统手术00 6 0疝缝术0, 2 0 0 乳腺手术其他术0.1 5 0 0术前(30-120 术中用术后用药感染3切口等级例数联合用药外分)用药例数药例数例数情况、科室一三四科手I n 皿是否是否是否联联联联是否术感外骨科39 3 0 24 18 0 42 15 27 20 4 0 42染监合计39 3 0 24 18 0 42 15 27 20 4 0 42 测汇总情况如下表三、讨论结果显示,医院I类切口39例次,□类为3例,山类0例,感染率为0.00 %。
手术类型以其他肌肉骨骼系统手术例次最多,均无感染。
围术期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7.15% ;术前麻醉诱导期应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7.15%,术中使用率为0% ;术后使用抗菌药物率为35.71%。
根据手术患者的状态(ASA评分)、手术时间的长短及切口类型等危险因素,计算的外科手术医生感染专率,不同危险指数等级的外科医生感染专率和调整专率均为0.00%。
Ⅰ类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与分析
Ⅰ类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与分析摘要:目的通过对我院普通外科Ⅰ类手术切口感染(SSI)的目标性监测与分析,探讨影响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
方法采用前瞻性目标性监测的方法,普外科负责感染控制的专职人员对普外科所有Ⅰ类手术患者切口情况进行观察,并于手术后1个月进行电话回访,了解手术切口愈合情况。
结果 348例次手术患者中,3例次手术部位发生感染,感染率为0.86%。
结论:对不同危险指数手术患者进行针对性主动干预,实施全程跟踪,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目标性监测,及时控制和降低危险因素,可有效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
关键词:Ⅰ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目标性监测[Abstract]through(SSI)of objective monitoring and analysis of our hospital general surgery type I incision infection an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risk factors.Methods to use the method of prospective target monitoring,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 is responsible for infection control of full-time staff to observe the incision of all patients in the 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and 1 months after the operation of the telephone return visit,to understand the surgical wound healing.Results among the 348 cases,3 cases had infection,the infectionrate was 0.86%.Conclusion:in the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risk index patients with active intervention,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full track,to take targeted measures for targeted monitoring,timely control and reduce risk factors,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rate of surgical incision infection.[Key words]of operation incision;infection;risk factor;objective monitoring 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是术后并发症之一,SSI占全部医院感染的15%,占外科患者医院感染的35%~40%[1],是医院感染的重要部分。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情况报告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情况报告一、引言手术部位感染是现代医院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和术后恢复产生严重影响。
为了控制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手术质量,本报告对某医院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改进建议。
二、监测方法为了准确监测手术部位感染,医院采用了目标性监测方法。
具体而言,我们选择了以下指标作为监测对象:1. 手术切口感染:监测术后切口是否感染,采集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
2. 骨科手术部位感染:对骨科手术患者的手术部位进行感染监测,记录并分析相关数据。
3. 外科手术感染:针对外科手术患者手术部位的感染情况进行定期监测和分析。
4. 深部组织感染:监测术后深部组织感染的情况,收集数据并进行评估。
三、监测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监测,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手术切口感染率:根据监测数据显示,在过去一年中,手术切口感染率为5.5%,其中清洁手术切口感染率为4.2%,清洁-污染手术切口感染率为6.8%。
2. 骨科手术部位感染:针对骨科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监测结果显示,感染率为3.9%,其中膝关节置换手术感染率最高,为6.2%。
3. 外科手术感染:对外科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监测数据表明,感染率为6.8%。
其中,剖宫产手术感染率最高,达到8.2%。
4. 深部组织感染:对术后深部组织感染进行的目标性监测结果表明,感染率为2.3%。
其中,胸部手术感染率最高,为3.6%。
四、分析与讨论根据监测结果和相关数据,我们分析了手术部位感染的原因,并提出了改进建议:1. 环境清洁:手术室的环境清洁对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应加强手术室清洁和消毒工作,确保手术器械和手术台面的洁净。
2. 切口处理:切口处理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要求进行,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医务人员应做好手部消毒,并确保手术器械无菌。
3. 预防措施:在手术过程中,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感染控制规范,包括戴手套、使用无菌巾等预防措施,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手术切口工作总结报告
一、前言手术切口是外科手术中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手术的成功与否及患者的康复。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科全体医护人员在手术切口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二、工作回顾1. 加强手术切口感染预防工作(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确保手术环境清洁、无菌。
(2)术前对患者的皮肤进行彻底清洁,必要时使用消毒剂。
(3)术中严格遵守无菌原则,加强手术器械的消毒和灭菌。
(4)术后加强切口护理,及时更换敷料,保持切口干燥。
2. 提高手术切口愈合质量(1)针对不同类型的手术切口,制定相应的愈合方案。
(2)术后密切观察切口愈合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加强患者营养支持,提高机体免疫力。
(4)积极推广新型缝合材料和技术,提高手术切口愈合质量。
3. 优化手术切口评估和记录(1)建立手术切口评估体系,对切口愈合情况进行分级。
(2)规范手术切口记录,确保信息准确、完整。
(3)定期对手术切口愈合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
4. 开展手术切口相关培训(1)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手术切口管理知识培训。
(2)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提高医护人员对手术切口的认识。
(3)开展手术切口护理技能比赛,提高医护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工作成果1. 手术切口感染率明显下降,患者满意度提高。
2. 手术切口愈合质量显著提升,切口愈合时间缩短。
3. 手术切口评估和记录工作得到规范,为临床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4. 医护人员对手术切口管理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得到提升。
四、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1. 部分医护人员对手术切口感染预防工作重视程度不够,需加强培训和宣传。
2. 部分手术切口愈合不良,需进一步优化愈合方案。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医护人员培训,提高对手术切口感染预防工作的重视程度。
2. 优化手术切口愈合方案,针对不同患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3. 加强手术切口评估和记录工作,确保信息准确、完整。
4. 定期开展手术切口相关研究,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护理技术。
Ⅰ类切口抗菌使用情况分析
外科Ⅰ类切口抗菌药物使用情况通报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委员会于10月第二周对外科2012年4月- 9月29例Ⅰ类切口手术住院病人,进行了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专项检查,现将检查结果通报如下:一、基本资料:1、一般情况。
本组29例均为Ⅰ类切口手术。
男性23例,女性6例;年龄最小者1.5岁,最大者72岁。
手术部位与手术方式分布见附表。
手术切口出院记录均为甲级愈合。
2、使用的抗菌药物品种:美洛西林钠、克林霉素、头孢噻肟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呋布西林、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
3、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术前0.5-2小时给药者9例(占31%),术前未用药11例(37.9%),术后用药时间超过48小时21例(占72.4%),联合用药16例(占55.1%)。
二、分析与评价本组29例Ⅰ类切口手术病人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均不同程度存在不合理用药的缺陷,主要情形如下:1、术前用药:①给药时间不对。
未术前0.5-2小时用药,而术后用药。
②选药不合理。
选用二线药物。
③用药不合理。
应在术前0.5-2小时内用药。
2、术后用药:①选药不合理。
选用二线药物。
②用药不合理。
用药时间超过48小时,联合用药。
三、整改意见四、通过对本次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的专项检查,发现我院外科存在不合理用药情况。
为此,对外科提出以下整改意见:1、组织全科医师认真学习卫生部、省卫生厅有关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文件与规定,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水平,保证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
2、认真执行《抗菌药物分线使用与分级管理办法》,切实按照临床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要求,纠正临床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存在的问题,近期整改重点是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3、一周内将整改措施交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委员会将将检查整改措施落实情况。
院感办2012年10月19日。
2013年第二季度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监测小结
2013年第二季度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监测小结手术部位的感染增加住院时间、再住院率和病死率、增加住院费用,给社会和个人造成很大的经济负担。
据我院初步统计资料对手术病人实施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监测,以有效降低手术后病人医院感染率。
现将2013年第二季度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监测情况小结如下:一、监测方法:1、每个手术病人均需填写“手术病人手术部位感染调查表”。
2、床旁询问手术病人,了解切口愈合情况及医院感染发生情况。
3、调查中特别注意手术病人发热是否>38℃,切口外观的改变,发红、有无分泌物,切口敷料变化,应用抗菌素的情况,提前拆线以引流,切口分泌物流出情况及医生已诊断的切口感染。
可疑感染的切口应做分泌物拭子涂片细菌培养。
4、每个手术病人出院时应给予出院指导,并告知一旦出现异常及时与责任医师或感染管理科联系。
5、病人出院后由专人负责电话随访,判断患者是否发生切口感染。
二、一般监测情况:2013年第二季度我院手术病人共806例,按手术危险因素分类:手术危险因素分值为0的有592例,手术危险因素分值为1的有203例,手术危险因素分值为2的有8例,手术危险因素分值为3的有3例;按手术切口等级分类:Ⅰ类手术切口有176例,Ⅱ类手术切口有630例,Ⅲ类手术切口有80例。
2013年第二季度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病人共1人,1例次。
三、手术病人感染统计:1、手术病人医院感染率=观察期间手术病人各部位医院感染病人例次数/观察期间手术病人总数×100%2013年第二季度手术病人医院感染率=1/806×100%=0.12%。
2、手术切口感染专率:Ⅲ类手术切口感染率=1/806×100%=0.12%四、小结本季度手术部位经感染监测,并发现感染病例的发生率总体控制较好。
Ⅰ类手术切口、Ⅱ类手术切口均未发生感染,Ⅲ类手术切口有1例发生感染(普外科胃肠道1例)。
由于所涉及的病种手术例数太少,计算出的感染发生率不能说明问题。
I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及干预效果评价
I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及干预效果评价【摘要】目的对医院手术科室部分I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情况进行目标性监测与调查,分析手术部位发生感染的相关因素,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以期降低I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
方法分两个阶段对外一科、脑外科两个科室部分I类切口手术进行目标性监测,分析2019年1月-12月I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情况,并针对感染的主要因素采取干预措施,监测2020年1月-12月I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情况,比较干预前后I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
结果 2019年共监测I类切口手术86例,发生手术部位感染3例,感染率为3.49%;2020年共监测I类切口手术133 例,未发生手术部位感染,感染率为0,二者之间的差异显著(χ2=4.704,P=0.03)。
结论实施I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导致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I类切口手术部位的感染率。
【关键词】I类切口;目标性监测;手术部位感染;干预措施[Abstract] Objective To monitor and investigate the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of some Class I incisions in the operating departments of hospitals, analyze the related factors of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and take corresponding intervention measures to reduce the infection of Class I incisions. Methods Part of Class I incision operations in the first Department of External Surgery and the two departments of brain surgery were targeted and monitored in two stages. The situation of Class I incision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was analyzed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19, and intervention measures were taken according to the main factors of infection. The situation of Class I incision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was monitored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20. Thesurgical site infection rate of Class I incision was compared beforeand after intervention. Results In 2019, 86 patients with Type Iincision were monitored, and 3 patients had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infection rate was 3.49%). In 2020, 133 cases of Class I incisionswere monitored, and no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occurred, the infection rate was 0,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was significant(χ2=4.704,P=0.03). Conclusion The target monitoring of Class Iincision site infection, analysis of the related factors leading tothe occurrence of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and timely adoption of appropriate intervention measures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infection rate of Class I incision site.【 Key words 】 Class I incision; Target monitoring;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Intervention measure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并发症。
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目标监测性监测分析
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目标监测性监测分析【摘要】目的探讨目标监测对降低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的意义。
方法通过对本院2012 年8月1日~2012年7月31日进行的2337例全院Ⅰ类清洁切口手术进行了目标监测,分析感染的临床特点并制定合适的感控措施,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
结果共监测手术患者2337例,发生手术部位感染26例,感染率1.11% 。
2012年8~12月Ⅰ类清洁切口感染率是1.42%,2013年1~7月Ⅰ类清洁切口感染率是0.86%,降低0.56%。
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结论通过对Ⅰ类清洁切口手术目标监测,提前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有效降低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Ⅰ类清洁切口;目标监测;手术部位感染手术部位感染是指继发于手术操作形成的伤口中的感染[1],是外科患者最常见的医院感染之一,而Ⅰ类清洁切口感染占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1%~5%[1],一旦发生感染,将影响患者的愈后,再次手术、再入院、住院天数延长、甚至病死率增加[1],为了预防与控制Ⅰ类清洁切口感染,对安徽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的Ⅰ类清洁切口进行目标监测,并进行统计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资料来源为2011年8月1日~2012年7月31日本院Ⅰ类清洁切口2337 例手术患者。
1. 2 诊断标准手术部位感染诊断标准按卫生部2001年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进行》。
1. 3 监测方法①监测前准备:监测开始前对手术室及手术科室主任、护士长说明该项目的意义和方法,取得支持和配合。
②制定监测方案,对手术科室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明确医生、护士的职责,以正确诊断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及如何采集标本的方法。
③医院感染管理科及时了解、登记被监测手术患者情况,督促医生对异常切口渗出物送检,并按照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登记表填写每个手术患者监测信息。
1. 4 监测内容①患者资料:科室、入院日期、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等为资料分析比较提供信息。
第二季度手术质量总结
第二季度手术质量总结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2015年妇产科第二季度手术质量分析与总结一、指标分析:1、手术总量如表1表1由表1可知,我科第二季度手术总量为271台,其中急诊手术220台,占%,择期手术51台,占%。
4月份、5月份、6月份手术总量分别占第二季度手术总量的%、%、%,5月份手术量所占比例最高,第二季度中每个月的手术总量无特异关系,每个月的手术量存在较大差距。
2、手术各项质量与安全指标监测结果如表2表2由表2可知,第二季度我科重点手术234台,其中剖宫产术217台,占%,子宫切除术17台,占%。
4月份、5月份、6月份重点手术分别占第二季度重点手术的%、%、%,三个月中每月的重点手术量无较大差距。
我科第二季度手术质量与安全的各项监测指标基本上控制较好,手术质量总体水平较好。
第二季度我科所有手术操作中无死亡病例、无非计划再次入院及非计划再次手术患者。
在第二季度的所有手术操作中4例手术出现了手术并发症,4例均为剖宫产术后出现腹部切口感染,其中1例合并肺部感染,5月份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最高,占3/4。
引起腹部切口感染原因考虑是:1、术前待产时间长、胎膜早破、反复多次阴道检查致阴道细菌逆行感染;2、术中羊水污染腹腔、血凝块未清洗干净等;3、术后患者营养状况差;4、手术室消毒为达到手术要求;5、患者自身肥胖,腹壁脂肪肥厚。
二、手术质量存在问题及根本原因分析:1、我科急诊手术量大,手术风险高。
原因分析:1)门诊未对孕产妇进行系统管理;2)部分孕妇缺乏相关知识,未对孕期产检引起重视;3)部分医院未对高危孕妇进行特殊管理,致部分高危孕妇就诊时病情加重,手术风险增高;4)部分医师对具有相对手术指征的患者不能早期识别。
2、我院剖宫产患者仍较多,剖宫产率未得到有效控制。
原因分析:1)国家二胎政策开放,生二胎的家庭增多,导致疤痕子宫行二次剖宫产术的患者增多;2)部分孕妇害怕疼痛,对阴道分娩产生恐惧;3)部分孕妇孕期无有效的自我管理及科学认识,未对体重进行有效控制,导致孕晚期胎儿过大,经阴道分娩困难;4)部分医师和助产士专业技术不熟练,对剖宫产手术指征掌握不全;3、科室妇科和产科比例严重失衡,妇科手术量过少,各位医师的手术质量得不得提高。
二季度手术病例检查分析汇总、持续改进
和平市文明区人民医院2020年二季度手术病例检查分析汇总、持续改进一、计划阶段(P):手术病例质量管理作为二甲复审检查的重点之一,关系到外科工作重点的多方面。
全力做好手术的分级管理、手术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等制度,有利于手术病例质量与安全的管控,减少手术风险。
(一)质量控制目标:1.手术病例质控率>90%;2.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手术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制度执行率>90%;3.术前病例讨论制度执行率>90%;4.手术同意书术前患者本人签字(印章)率95%;5. 术前患者确认制度>95%;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正确执行率>95%;手术风险评估制度执行率>95%;6.手术部位标识率>95%、正确率>95%;7.I类切口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率<40%,I类切口感染率<0.5%;8.其他问题包括:围术期管理制度、急诊手术管理制度及重大手术审批制度等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二)手术病例质量管理的相关制度比较多,涉及的内容包括:《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手术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制度》、《术前病例讨论制度》、《术前患者确认制度》、《围术期管理制度》(包括术前管理、术日管理、术后管理、围术期医嘱管理)、《急诊手术管理制度》、《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手术风险评估制度》、《重大手术审批制度》等。
二、执行阶段(D):成立手术质量控制监管小组,科主任为组长,为手术病例质量控制第一责任人。
各医生应严格执行相关手术制度,增强手术管理制度意识,减少手术风险。
1.加强思想教育,强化安全意识;2.重视人员培训,规范核查流程;3.严格执行手术部位标识制度;4.规范手术安全核查表记录方法;5.建立健全监督评价机制。
三、检查阶段(C):5月份抽查手术病例33例,质控33例,质控率100%;术前平均1.36d,术后平均8.06d。
手术病例100%质控,有效监测、督导各项手术相关制度的落实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季度一类手术切口
目标性监测分析总结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2014年第二季度手术切口目标性监测分析为了了解手术病人的切口感染率、危险因素,及时发现问题,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达到有效控制感染的目的。
我院对一类清洁切口手术进行了目标性监测。
通过对I类清洁切口手术目标监测,提前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有效降低感染的发生。
我院采用前瞻性的调查方法,,由医院感染专职人员与床位医师每天对手术后病人的切口情况进行观察,直至病人出院,并做好记录。
手术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根据国家卫生部医政司医院感染监测小组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对外科、骨伤科一类手术切口进行评估。
2014年4月1日至2014年6月30日我院选择在外科实施一类手术进行监测。
监测结果如下:I类手术407例,感染病例0例,感染率0%,
本监测中发现所监测一类手术切口感染率低,因为我们从术前准备,术前皮肤准备、手术中无菌操作、手术后换药这三个方面加强管理,2014年监测科室手术切口感染率逐渐下降。
从监测情况看,术前皮肤准备绝大部分医生能准确把握,术前备皮做到尽量规范,减少了手术切口感染的风险;监测中还发现手术后换药基本上是高年资医师,操作熟练,对切口感染诊断标准掌握熟练,所监测科室未发生漏报现象。
针对这些情况,对新分配人员及实习人员进行理论上和操作上的严格培训,以提高他们的操
作技能及掌握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
外科医生手术切口监测是一项目标性监测,是在医院中贯彻预防为主的重要举措。
通过一类手术切口的目标性监测,尽量减少手术切口感染的有关因素,制定控制措施,将监测和控制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降低手术切口的医院感染。
感控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