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的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斯作小篆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秦王朝。为了适应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需要,秦始皇下令统一文字,他把这一艰巨的任务交给丞相李斯去完成。
李斯是一位很有才干的人。他远见卓识,曾在统一前的战国时期,就积极建议秦国采纳对六国逐个击破的战略,结果取得成功。他见多识广,博学多才,不但精通文字,而且对图案、造型等艺术也有研究,并乐于在统一文字上尽心尽力。
在秦王朝建立以前,秦、楚、齐、燕、赵、魏等国,各有本国的通行文字,但比较而言,秦国的文字(以石鼓文为代表的籀文)在造型等方面显得更好。因此,丞相李斯就在原秦国文字的基础上,对其他六国的文字进行搜集、整理和归纳,取其优点,弃其不足,删繁就简,进一步美化。应当说,整理和改进文字,是一项极为艰辛的工作,既要有学识,又要有刻苦的精神。而李斯却不怕繁琐和麻烦,只想争取时间,早日使文字统一。果然,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他就十分出色地创出一种新书体—小。(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籀文,被广义地称为“大篆。”)小篆不但字形端稳秀丽,而且笔画匀称,为以后汉字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秦始帝对李斯创立的小篆非常满意。每当他外出巡游时,总要带上李斯,好让李斯为他写碑歌功颂德。公元前219年,李斯曾登临泰山、峄山、琅琊台等处,那里都留有他的小篆手笔,如《泰山刻石》、《峄山刻石》、《琅琊刻石》等。相传秦皇还让李斯利用和氏壁刻印章,印文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然而,秦王朝只十三年就灭亡了。
李斯曾说:“上古时候所创造的大篆,很是通行于世,可是因为这是远古时期的产物,所以人们大多不能通晓它。现在取它复合字体中的一部分,参酌变为小篆。”又说:“我死后五百三十年,当会有一个人接替我们书迹。”李斯之后,虽未如李斯所说的“五百三十年”那样准确,但其后八百多年的唐朝竟出现了一位著名的小篆书法家—李阳冰,更可巧的是,李斯、李阳冰,同姓相承。李阳冰曾言:“斯翁(李斯)之后,直至小生(李阳冰。)”
程邈创隶
在秦代,规定小篆为全国文字的标准字体。但是,要写好规整的小篆还是很不容易的。于是,在小篆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一咱书写较为简便的字体—隶书。相传,隶书为程邈所创。
程邈,字元岑,下邽(今陕西渭南)人。他知识丰富,善于书写,记忆非凡,关心文字的进一步发展,他总想让更多的人便于识字和写字。
起初,他在县里做一小官,从事办理文书一类的工作,经常与文字和书写打交道rg来因触犯了秦朝的刑律,被秦始皇下令关在陕西省的云阳县监狱里。在狱中十年,他并未消沉,一直顽强地活着,并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文字的革新上,决心把小篆体改为比较好写易认的新书体。在狱中,他得不到应有的文字资料,全凭回忆进行思考和研究。他不断地反复书写,比较和对照很多字,把原来的小篆字体化圆为方,删繁就简,而成为一种新的书体,研写字数达三千之多。将字上奏朝廷,秦始皇看了认为很好,遂命名为“隶书”,同时,将程邈重新起用,封他为御史,管理文史资料等。
为什么秦始皇将程邈所创书体命为“隶书”呢?一因程邈当时是带有“邢役”和“徒隶”身份的人,二因此书体只能在当时地位低微的官司吏及“下等人”中使用秦朝灭亡后,隶书则成为汉代的主要书体,进而列入汉字篆、隶、行、草五大书体之中。
蔡邕书艺精广
蔡邕博学多才,是汉代著名书法家,他的书法及书法理论对当时和后世都有很大影响,在书法史上享有较主的声誉。不但创飞白书并工古文、篆书和隶书(八分),而且还精于文学、音乐、天文和经史。
他学习书法非常认真刻苦,有时甚至专心到一思饮食的程度。有一天,他到嵩山去游览,偶然在山间石洞里发现了写有字的绢素。其字技法熟练、运笔锋利、八面得势,既有大篆,又有小篆,内容是李斯、史籀等书法家的用笔方法。他高高兴兴地把绢素带回家,一连读了三天,竟然不想吃饭,有时高兴得大声喊叫,好像见到写字的古人一样。以后又连续研读了三年,深得其奥妙,书艺大进,笔法超群。
蔡邕不仅刻苦地向前代书法家学习书法,还善于从民间事物中得到创书启示。一次队来到鸿都门,见两位师傅正在用白灰浆刷墙,刷子刷过的痕迹有虚有白,另有一番“书写”的韵味。于是备受启发,喜形于色。心想用毛笔模仿书写,
定可达到新颖的效果。经过一个阶段的实验,他终于创出了一种“飞白”书体,其装饰性较强。
东汉熹平年间,京城最高学府太学门外竖立了一块石碑,上面用古文、篆书、隶书三种书体刻着“六经”。这就是闻名书坛的《熹平石经》。石经上的文字就是由蔡邕书写的。一时,前来观赏、临摹的人甚多,有些人用蔡邕的字来较正自己所写的字。每天来的车子成百上千,把街道都塞满了。可见蔡邕的书法多么出色,令人倾慕。
草圣张芝
唐代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孙过庭在《书谱》中开篇就说:“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王羲之去:‘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可谓?钟、张云没,而羲、献继之。”由此可见,王羲之和孙过庭都极其赞赏钟繇和张芝的书法,称其绝伦无比。
张芝,字伯英,东汉大书法家。擅长草书,曾向当时的书法家崔瑗、杜底学习“章草”,后结合新兴楷法,减省章草点画中的波磔,始创“今草”。因他的草书笔势飞动,神极无比,被称为“草圣”。
张芝从小就爱写字,学习异常勤奋,每日由早到晚临写,从不间断,他家门前一水池,因天天练字后去涮笔、砚,把大片池水都染黑了。这种勤学精神博得了众人的敬佩和赞扬,以后人们就把练习书法称作“临池”。
在张芝生活的年代,写字用纸较贵。于是他就利用家中做衣服用的面帛先练字,然后再去染色做衣。有时来了客人,他也一边应酬,一边练字。练字累了,就稍作休息,在休息时仍用手指划字。
在北宋《淳化阁贴》中,刻有张芝的草书作品《八月贴》,因是一封信牍,写得随间潇洒。这给后来的王羲之、王献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他们创出新的书法风格,起了先导作用。
书圣王羲之
提起书圣王羲之,可以说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王羲之,生于公元321年,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官至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东晋时期政治地位显赫的王氏家族,文学艺术修养很高。少时拜女书法家卫夫人为师,后来又博览李斯、蔡邕、张芝、钟繇等人的书迹,取各家之长,创造出新的书法风格。他擅长隶、楷、行、草各体,尤以行、草著称,后人尊其为“书圣”。染武帝评说:“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室之,永以为训。”
王羲之学书作字的故事很多。
王羲之自幼练字,七岁时已写得一手好字。十二岁时,有一天他在父亲枕头里发现了《笔说》这本书,翻天一看,内容是讲笔法的,就高兴地读了起来。父亲发觉后说:“你为什么偷看我秘藏的东西?”羲之笑而不答。父亲接着说,“等你长大后再看吧,那时我便把笔不知识传授给你。”羲之跪下请求道:“让我现在就读这本书吧,等我长大成人,那就太晚啦!”
父亲见他求知这样心切,就将书由他去看。不满一个月的时间,羲之的书法果然突飞猛进。卫夫人说:“这孩子准是看了用笔要诀,近来发现他的书法,已经到达成人的水平了。将来他的书法,将来他的书法一定会超过去时我。”
羲之三十三岁时,与一班文人墨客要会和稽山阴的兰亭聚会,其中包括谢安等四十一人。他们在水边谈笑风生,开怀畅饮,作诗行令。最后集诗数十首,成为《兰亭诗集》。当是有人提议给诗集写篇序文,众人都说:“非羲之莫属”。于是,羲之提笔就写,挥挥洒洒,一气呵成。从人观之,文、字具妙,令人叫好。这篇《兰亭序》,被人们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曾做过会稽内史,后来辞官到蕺山脚下去住。一天,他见一老妇人拿着竹扇也售,便部一把扇子卖多少钱,回答说二十多钱。羲之想,这样才能赚几个钱!应当让老人多卖些钱才好。于是,他在每把竹扇上写了五个字。老妇人不解其意,便大声叹息着说:“我一家人早饭全靠卖掉这几把扇子,你为什么把它都写坏了?”羲之笑着说:“你只要说是王羲之写的字,可讨价一百钱。”老妇人带着疑虑进人集市,照羲之的话说明。果真,赶集的人争相购买,很快就把扇子卖完了,老妇人高兴得不知说什么好。这就是王羲之遇妪书扇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