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及疏导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及疏导策略
科教文 化 』 j l
中学 生逆反 心理 的表现及疏 导策略
安 妍
( 犁师范学院奎 屯校 区, 伊 新疆 奎 屯 83 0 ) 32 0
摘 要: 由于生理和心理 的不断成熟, 中学生的 自我意识 不断增强, 逆反心理尤为 突出, 对其身心的健康成长产生诸 多的不 良影响和 负面效应 , 因此 , S- i #界应给 予关注和重视 , t 并能正确地识别 中学生逆反心理, 分析原因, -  ̄4 有效地疏 导, / - 从而促进 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 O  ̄T中学生 t B - 逆反心理的表现、 因, 家庭 、 成 从 学校、 社会、 中学生 自我教 育等方面探讨 了逆反心理的疏导策略。 关键词 : 中学生; 逆反心理 ; 心理疏导 鼻, 甚至故意作对。 导 中学 生 的逆 反心 理 。 1 禁 止 逆 反 心理 . 5 213 _创造和谐 的家庭氛围 禁止逆反心理是指 由于这种禁止不仅 引起 和谐美满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 人 的 注 意 , 且 诱 致 人 的 注 意 力集 中 到 “ 止 ” 康成长,每个家庭都应努力创造这样 的家庭氛 而 禁 上。简单而未说 明充足理 由的禁止可能诱发禁 围 , 尊重孩子的思想观念 , 真诚地与他们 沟通 。 止 逆 反 。中 学生 由于 不想 信 种 种禁 止有 充 分 理 避免反复机械地批评职责孩子,沟通越直接越 由 , 会 对 它 的正 确 性发 生 怀 疑 , 而 产 生 犯 禁 好;夫妻之间,各家庭成员之问要互 相关心爱 便 从 的 意 向。 父母 和老 师 强 烈禁 止 中学 生 谈 恋 爱 , 护, 如 家庭分工明确 , 给予孩子合理的经济支持和 长。 而禁止理由不充分 ,反而使q学生早恋现象增 营养搭配; 】 家庭功能越完善, 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l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 多; 学校禁止 中学生 装异服, 但是没有充分 的 就 越 弱 。 1 超 限逆 反心 理 . 1 理 由, 学生反而变本加厉地 “ 武装” 自己, 明目 2 . 2学校教育 超限逆反心理是 指客观要求 超出了主体 张 胆 与校 规 作 对 。 221 .. 形成健康向上 的校园文化 的承受能力或认知水平 , 从而产生的逆反心理 。 1 . 衡 逆反 心 理 6平 学校要重视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精神文 般认为,机械地无时间间隔的反复容易导致 平衡逆反心理是指初 中生的态度与认知失 化建设 , 不断提高学校的教学条件 。 要增加对图 逆反现象; 同样的刺激物在强度过大 , 时间过长 衡 而 造成 逆 反 的一 种 心理 。 当教师 与学 生 之 间 书馆、 体育馆、 多媒体设备 的资金投入 , 给中学 时容易引起逆反现象。如家长总是反复唠叨孩 情绪 比较 x 立 时 , l f 即使教 师 所 持 的 立场 、 点 与 生提供 良好学习环境; 观 要重视文体活动的开展 , 子学习成绩不好 , 指责孩子各种不 良习惯 , 从而 中学 生 一致 , 他 们 却故 意 表 现 出相 反 的 态 度 , 调动 中学生 的热情和积极性,缓解他们的学习 但 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 学习成绩 日益下降 , 良 以显 示 自己 与教 师并 不 一 致 ,从 而 维 护 心 理 平 压力 , 不 陶冶他们的情操 , 潜移默化地规 范他们的 习惯越来越多;老师没有弄清楚 问题的性质和 衡 , 就是由平衡心理造成的逆反 。例如 , 老师在 行为 , 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全 面发展 ; 要形成 良 缘由。 就主观臆断、 严厉地批评学生 , 给学生 “ 贴 选班级干部时 ,原来大多数学生也认 为这些人 好的校风 、 学风 、 班风 , 这种健康、 和谐 、 乐观、 向 标 签” 小题大傲 , 。 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 故意违 是最合适的人选, 由于师生情绪较对立 , 但 他们 上的校 园文 化可 以减 少中学生逆 反心理 的出 反课堂纪律和校纪校规。以上现象都是 中学生 就会持相反态度, 以抵制教师 , 教师所 引导 的人 现 。 故意表现出与施教者要求 相反的言行举止 。 选成为逆反心理 的牺牲品。 222开展青春期教育 - . 1 自主 逆反 心 理 . 2 1 . 定逆 反 心 理 7评 青春期是每个人身心发展 的“ 第二个” 高峰 自主逆反心理是指 主体地位 、 尊严受到威 评 定 逆 反心 理 是 指 教师 或 家 长列 学 生 不 恰 期 ,生 理 发展 的 成 熟和 心 理 发展 的相 对 不成 熟 胁时 。 为了维护 自尊心所产生的逆反心理。 当外 当 的 评价 而 引起 的 逆 反心 理 。 过分 地 表 扬 会 使 使 l学 生 的逆 反 电不断 增 多 。学 校 该 开展 青 春 } l 界的压力使中学生 的自 尊心受到伤害时 ,他们 学生认为言过其实 , 别有用心 ; 过分地批评会使 期教育 , 如情感教育、 人格训练 、 法制教育、 性教 就会反其道而行之。 因而, 我们可以把这种放弃 学生认为吹毛求疵、 故意刁难。 有许多老师总是 育等 , 有效地预防和疏导中学 的逆反心理 。 对于荣誉的争取行为和其背后的心理动机看作 过分表扬中意的学生 ,这样会使其他同学产生 2 3开展 心 理 健 康 教育 . 2 为是一种“ 自主逆反” 现象。如中学生在课堂表 逆反心理; 同时过分批评那些不 中意的学生 , 这 学校应开没心理健康课程 , 使学生 了解心 现和参与集体活动上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 样不仅被批评者不服气 ,而且班内的其他 同学 理学和心理卫生知识 ; 自 通过心理 讲座等活动使 暴 自弃 , 不屑一顾 , 这些都是 自主逆反心理的表 会打抱不平 , 产生逆反心理 。 中学生掌握一些调节情绪 、宣泄 苦恼 、发泄愤 现, 究其原 因是他们不敢面对现实和挑战 , 逃避 2中学 生逆 反 心 理 的疏 导 策 略 怒、 克服 自卑 、 会交往 、 学 树立 自信心 的心 理调 责任 ,避免失败和挫折,从而维护 自己的 自尊 2 1 庭教 育 .家 节手段 , 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 , 促进其人 心。 21 .. 立 正 确 的教 育 理 念 I树 格 和心 理 的健 全 发展 。 13 境逆 反心 理 -情 每个家长都应树 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重视 22 .. 4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情境逆反心理是指 客观环境要求 与主体 孩子 德 智 体美 劳 全 面发 展 ,不应 只重 视 孩 子 的 中学 教 师 先 应 具 备 扎 实 的 专 业 理 论 知 需要不符合时, 所产生逆反心理。 即使是对于应 学习成绩,更不能用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 识 , 应 不断 拓 展 自己的 知识 面 , 还 了解现 代 的主 要 对 该接受的引导信息 , 但是 由于引导时机和场合 标 准 , 善 于发 现孩 子 的 闪 光点 , 孩 子 的期 望 流文化和时 尚潮流,真正地接纳中学生 的思想 的不适宜, 对象也会予 以抵制。如有些老师占用 和要求要合理 ;家长的教育态度和教育内容要 观念 , 用关爱去建立 良好的师生关 系, 尊重、 理 中学生的休息时间和 自 习时间,给他们辅 导功 致 , 以身作则 , 起到榜样作用 ; 避免用暴力等 解 、 信任学生 , 公平地对待学生 ; 同时还应 具备 课 ,有些老师经常延迟下课时间 ,在这些情况 严厉措施惩罚孩子 ,避免过度地溺爱 和保护孩 定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 ,善 于与 中学生沟 下 ,中学生就容易出现逆反心理 ,如故意不听 子 ,而要用适度 的爱和宽容融化中学生 的逆反 通 ,真诚地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 和学习上的各 讲, 交头接耳 , 心不在焉 , 左顾右盼 , 摆弄 拈包等 心 理 。 种 问题 和 烦恼 , 为 他 们 的 良师益 友 。 实 际行 成 用 以示 不 满 。 21 采 取 民主 的 教养 方式 .. 2 动去融化他们的逆夏心理。 1 . 4信度逆反心理 家 长 要采 用 民 主 型教 养 方式 ,给 予孩 子 E j 23社会 教 育 _ 信度逆反心理是指主体在 经验积 累的基 由的发展空间 , 经常和孩子沟通交流 , 对孩子所 礼会环境无时不刻地影响着 _学生的身心 } 1 础上产生的对信息源信度 的怀疑 、否定的一种 取得 的成功绐 予及时的鼓励 ;当家长与孩子在 发展 ,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 可以减少青少年 的 逆反心理 。如教师和家长为 了鼓励 巾学生好 好 出现分歧的u 蜈, 1 应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和想 逆 反心理 。社会各组织团体 以及个人应为 中学 j 给 用 民 引 生 的 健康 成 长 创造 良好 的 环境 ,政 府 机关 单 位 学习 , 经常答应给予各种奖励 , 但是最终常常没 法 , 孩 子 表 达 内 心 的 机 会 , 和 平 、 主 、 有兑现, 此后中学生就会出现逆反心理 , 对于教 导 、 平等的方式解决矛屑冲突; 重孩子的兴趣 应大力兴建各种文化设施 , 尊 如体 育馆 、 文化宫 、 师 和 家长 的各 种 言 行表 示 怀 疑 和否 认 ,��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特征,成因与教育对策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特征,成因与教育对策逆反心理是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指个体在接受外来的教育、规范、制约等刺激影响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与大多数人对立、与常理相悖的心理状态或情绪反应。
它是一种内心的反向力量,对教育者有明显的“反控制”和“对抗”心理。
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如果不加以有效地应对,对于学生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
以下笔者就初中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以及应对的策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中学生出现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身心发展等内部因素,也有来自环境与教育影响等外部因素。
1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是产生逆反心理的主观原因。
初中生进入青春期以后,首先由于生理上的发育开始趋向成熟,他们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增强,自尊感明显增强,做事喜欢自作主张,渴望独立,往往嫌父母和教师管得太严、太啰嗦,对家长和教师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其次,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特别是对成人世界的好奇,尤其是对那些受到封闭禁锢的事物,向往之情更为迫切,以至于产生你越不让我知道,我就越想知道的逆反心理。
2学校不良教育的影响,是产生逆反心理的客观因素。
有的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中不按照中学生心理变化的特点进行管理,对学生出现的思想和行为问题,不是耐心引导而是采取强制甚至违背学生个性的方式要求学生服从。
这样的做法,由于脱离学生的需要,超出学生的承受能力或认知水平,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有些教师的教育方式方法不当,不能充分尊重学生,处理问题时常常未经深思熟虑,不问青红皂白,就采取过激的措施;有的教师教学时不能因材施教,而是搞“满堂灌”、“一刀切”,导致基础差的学生产生厌烦情绪,逆反心理;有些教师自身言行不一,虽然教育学生要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行为准则,但自己的行为表现却又是另外一套。
这种矛盾行为会降低教师的威信,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3家庭教育的影响也是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
有的家长没有掌握孩子的心理变化,把已经步入青春期的孩子当小孩看待,使孩子产生不满和反感。
论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论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一种常见现象,但却不容忽视。
逆反心理指的是中学生在与他人交流和接受外界观点时持反对态度的心理倾向。
这种心理倾向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成因所导致的:一、自我认同感不足。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身心发育迅速,对自我产生了新的认知。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会面临到对自我的质疑和迷茫。
他们可能在这个时期感觉自己无法被别人确认和接纳,因此表现出排斥和反抗的行为。
二、成长环境的影响。
学校和家庭的教育方式对中学生的逆反心理起到了重要作用。
过于压抑的环境或者是过于放任的成长环境都可能导致他们产生逆反心理。
过于严厉的教育方式会让中学生感到压抑和束缚,产生逆反心理;而过于宠溺的教育方式则会让他们缺少自律和责任心。
三、同伴群体的影响。
在中学阶段,同伴关系非常重要。
当中学生身处某种特定的同伴群体中,由于集体心理的作用,他们往往会采取与集体一致的态度。
当中学生自身的观点与群体观点发生冲突时,他们可能会选择逆反,以显示自己的个性和独立性。
针对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应对: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往往源于对自我认同感的不足。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帮助他们获得他人的认可和支持,提升自我认同感。
学校和家庭可以提供给中学生更多的交流机会,鼓励他们参加社交活动,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交往技巧。
二、改善教育环境。
学校和家庭应该提供一个积极向上、宽松活泼的教育环境。
教师和家长应该注重培养中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给予他们合理的自主决策权。
另外,教师和家长也要尽可能听取中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
三、增强中学生的自信心。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背后是对自己能力的不自信。
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表扬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
给予中学生充分的指导和支持,让他们明白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并鼓励他们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
四、注重情绪管理教育。
中学生在青春期容易受到情绪波动的影响,情绪管理教育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极为重要。
初中学生逆反心理及调适方法分析
初中学生逆反心理及调适方法分析初中学生逆反心理及调适方法分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年轻一代的生活和环境也在不断变化,逆反心理在青少年中也越来越普遍。
逆反心理是指青少年在认识世界和自我探索中对现实感到难以理解和接受,而表现出的一种反抗、义气和强烈的自我意识。
初中学生作为青少年的典型代表,其逆反心理也表现得尤为明显。
常见的表现形式有不听劝告、自行其是、固执己见、顽固不化等。
这些现象意味着学生们对外界的反感和关注程度不足。
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交往,而且容易导致不良后果的发生。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学生的逆反心理,并寻找调适方法,帮助他们尽快走出过渡期。
其实,调适青少年逆反心理是一个需要耐心和合理方法的过程。
下面,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理解学生的心理首先,我们需要认真分析学生的情况和表现。
了解他们的生活环境、家庭背景、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和烦恼等方面,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他们的逆反心理。
其次,我们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和途径来开展心理教育。
可以采用一些适宜的教育活动,如情景模拟、小组辩论、剧本表演和讲座等,通过互动、交流和体验等方式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实现自我定位和降低逆反心理。
二、坚持理性引导在解决逆反心理问题中,坚持理性引导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的想法和意见,尊重他们的个性和价值观念。
同时,也要避免对学生的言行进行过度批评或压制,做到公正、客观地认识和对待他们的行为。
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避免使用“说教”或强制性方法,也不能让学生感到身心疲惫,失去信心。
相反,我们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需求,不断给他们提供信任和支持,培养学生的积极态度和自信心。
三、注重培养互动和协商能力逆反心理的产生往往是由于学生缺乏有效的学习和交往方式,导致与周围环境产生矛盾。
因此,我们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互动和协商能力,通过良好的交流、沟通和协商来化解矛盾,避免冲突的发生。
针对初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可以采取一些具体措施,如加强家庭和学校的联合教育、组织有意义的集体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经验和人际交往等。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应对策略”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应对策略”逆反心理是中学生常见的一种心理状态,特指青少年在面对权威、规则和约束时经常产生的一种反抗心理。
逆反心理一定程度上是青少年个性发展的正常表现,但如果无法妥善处理,会对他们的成长和学习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中学生应当学会应对逆反心理。
以下是一些应对逆反心理的策略:1.理解逆反心理的成因: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是中学生正在度过从儿童到成人的转变阶段,他们追求独立性和自主性,对于权威的限制和规则感到不满。
了解逆反心理的成因,可以使家长和教师更加理解中学生的困境,与他们建立起互相尊重和信任的关系。
2.倾听和沟通:当中学生表现出逆反心理时,家长和教师应该学会倾听他们的声音,给予他们一定的自主权。
同时,及时与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理解他们的需求和想法。
让中学生感受到他们的声音被真正重视,有助于减轻他们的逆反情绪。
3.提供合理的自主权:中学生追求独立性和自主权,因此,家长和教师应该适当地给予他们一些自主权,让他们在合理的范围内做出自己的决策。
例如,在学习安排上,可以和中学生共同商议制定学习计划;在生活自理方面,可以让他们自己负责管理自己的时间和任务,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4.培养他们的责任感:责任感是培养中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不断提高他们的责任感,逐渐减少逆反心理的发生。
可以要求他们承担一些家庭或班级的责任,鼓励他们按时完成任务,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对集体的责任感。
5.设立明确的规矩和约束:逆反心理的产生往往是因为缺乏规矩和约束,或者规矩不明确。
家长和教师应该设立明确的规矩和约束,确保中学生的行为有序,并对违反规则的行为进行必要的惩罚。
规矩和约束既能给中学生提供一个明确的行事准绳,又能让他们感受到权威的存在。
6.鼓励兴趣爱好的发展: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也与学业压力和学习失去兴趣有关。
家长和教师可以鼓励中学生培养并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如参加体育运动、加入社团或俱乐部等。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剖析及教育对策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剖析及教育对策一、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1.青春期心理特点的影响。
逆反心理是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具体表现。
中学生刚刚进入青春期,随着他们身体外形的变化,使他们感觉到自己已经是成人了,渴望得到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
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成为他们重要的心理倾向,自尊感明显增强,对一切都不愿顺从,做事喜欢自作主张,不愿听从他人的意见,渴望独立自主,他们对父母和老师之言不再“唯命是从”了,往往嫌父母和老师管得太严、太罗嗦,处于各种心理矛盾的包围之中,如果这些矛盾冲突得不到顺利解决,就可能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2.家庭的因素。
首先,有的父母对孩子给予的心理和物质的关爱过多,尤其是对孩子教育上的要求过多、过高,超过了孩子所能承受和容忍的限度,这种反差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其次,家长提出要求的方式也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有的家长对待孩子总是居高临下,采取粗暴、命令的方式,摆出封建家长式的威风,甚至使用暴力使孩子屈服,不给孩子任何自主性的选择。
再次,父母长期的分歧、敌对、争吵不休,甚至家庭暴力等感情不和也是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3.学校教育的因素。
首先,有些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有不公正的处理,这样也会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其次,学生在班集体中的位置也会影响孩子的心理。
学生在班级中活动和交往的主导动机之一是他们力求在同龄人群体中寻找自己满意的地位。
试图用各种手段吸引同学们的注意,甚至不惜用与常态相反的行为来引起大家的注意。
学生主观意愿与实际的反差就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二、逆反心理教育对策1.教育者要有正确的观点。
教师可以向学生讲清逆反心理的客观存在及科学转化的方法。
可以告诉学生,逆反心理是青春期的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它在青春期的孩子身上表现得比较突出。
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学识和经验比较丰富,都是从良好的愿望出发,目的是教育、关心和帮助青少年,而不会是故意找茬。
也许态度不太友好,方法简单粗暴,但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中学生逆反心理与应对策略
中学生逆反心理与应对策略中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随着生理、心理和社会经验的不断丰富,中学生的心理世界逐渐复杂,中学生的逆反心理也时有发生。
那么,我们应如何正确面对中学生逆反心理,运用合理的策略来应对呢?一、了解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既有家庭因素的影响,也有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的作用。
家庭因素方面,父母教育方式、家庭氛围、家庭教育水平等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
学校教育方面,教师的教育方式、管理方式,以及与学生的互动方式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
社会环境方面,社会风气、社会压力等都会对中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
二、正确应对中学生逆反心理1. 增强教师的理解力:教师应敏锐地观察到学生言行中的自我表现,了解学生心理变化的原因,以宽容、接纳的态度与学生交流。
2. 减轻学生的压力:学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程,通过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方式,减轻学生压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3. 倡导有效的沟通:家长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与孩子真诚地交流,尊重孩子的意愿,给孩子信任和空间。
4.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师要通过有趣的故事、成功的案例等方式,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的喜怒哀乐,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
5.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帮助中学生建立自信、乐观的心态,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三、策略运用1. 以身作则: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对待师长、同学、家长都要充满尊重,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理解。
2.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逆反心理: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逆反心理,教育学生尊重老师和家长,学会沟通和交流,找到合适的应对方式。
3. 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要营造安静、和谐、有序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集中精力,减少不必要的压力。
4. 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竞争:竞争是中学生难以避免的一部分,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竞争,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学生的潜能。
5. 引导学生关爱他人:教师要引导学生关爱他人,关心集体,关注社会,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克服中学生逆反心理
克服中学生逆反心理在中学生中,经常可以遇到一些以消极、冷漠、甚至敌对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的心理现象——逆反心理。
这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品质,对学生的学习是非常有害的,对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
一、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特点1.盲目性。
中学生阶段是少年期向青年期发展的过渡时期,学生精力充沛,探求能力和好奇心有了很大的发展,往往显得更加好动、好问、猎奇、执着。
但由于心理的发展与之不相适应,思维的偏激性很大,学生往往处于一种“找不到正确的活动途径、有劲无处使”的心理活动准备状态。
于是,千方百计地寻找他“使劲”的突破口,盲目地行动,表现得很任性。
具有这种逆反心理的学生,一事当前,无论其正确与否,都盲目地加以抵制,甚至反而道而行之;凡事,无论可行还是不可行,只要他想干,就干,随心所欲,不考虑后果,遇事好感情用事,缺乏冷静的思考。
2.社会性。
现在的中学生对外联系广泛,信息来源渠道多,接收信息量大,知识面也较宽,但由于缺乏足够的鉴别能力,不能对来自各方面的信息进行合理的筛选。
在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改革时期,一些人趁机搞以权谋私等不正之风,也给中学生带来一些消极影响,使之产生消极情绪,而他们往往又由于理论修养不够,缺乏实事求是的分析能力,容易感情用事,过于偏激,产生逆反心理。
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更多地取决于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影响。
3.感应性。
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互相感应的力量,而这种具有逆反心理的中学生所产生的感应作用,它对先进层来说是一种逆向拉力,对后进层来说是转化的阻力,影响着两头,具有感应性。
学生往往用聪明的大脑给老师挑“刺”,给学校挑“毛病”,甚至于发展到故意捣乱,以冲撞老师为荣。
他们把老师、学校对学生的每一个要求都说成没有必要,我行我素。
这种逆反心理的感应性对班内影响很大,如不善加引导,会影响班级建设,妨碍学生的进步。
4.自发性。
中学生和逆反心理是对社会存在的直接反应,它是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通过个体间相互影响自发形成的,遇事感情上接受不了而产生一种抵解情绪造成的。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分析与疏导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分析与疏导学校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往往会碰到一些犟头倔脑的学生。
他犯了过失,你苦心教育,但就是不见效果,甚至还会摆出一副与你唱对台戏的架势,教师常常觉得不可理喻。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学生的“逆反”心理在作怪。
逆反心理在中学生身上往往表现得最为明显。
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常见的,也是正常的。
教育工作者应重视中学生逆反心理现象的研究,它对于保证中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对于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对于保证学校和社会的稳定,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类型1.1 自主型逆反心理。
处于独立自主意识迅速发展期的中学生,强烈地要求成人予以尊重,给他们以独立、自由支配的权力。
如果教育者在教育、对待学生时,过分地对学生加以控制,使学生感到自己的行动自由受到威胁,这时他们就有可能拒绝办本来愿意去办的事,甚至故意去做与要求相反的事。
1.2 自负型逆反心理。
一般来说,这类学生从小就生活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处处受到家长的偏爱和庇护,养成了高傲、自私和心胸狭小的性格,特别是进入中学后,更显得固执己见。
听不得劝告或批评,别人一提起他们的缺点和不足,就烦躁、发脾气,甚至会记恨在心,故意和教师对着干。
1.3 困惑型逆反心理。
中学生正处于由过去的“依赖性”吸收知识向“独立性”吸收知识的过渡阶段,当他们眼见的现实与教育者以前所教育的对不上号时,就慢慢地在思想上对所受的教育产生怀疑,对社会产生困惑,有的甚至认为教育者欺骗和戏弄了自己,于是便产生一种困惑型逆反心理。
1.4 失落型逆反心理。
有些中学生,或因人格受到侮辱,或因自尊心受到伤害,或因学习受到挫折而一蹶不振,整天沉溺于烦闷和痛苦之中而不能自拔,对生活失去信心,对学习失去兴趣,并用怀疑、敌视的态度来对待周围的一切,以求得暂时的心理平衡和满足。
2 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2.1 从认知发展情况看,中学生认识能力迅速发展,抽象逻辑思维能力逐步增强。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他们学会了分析问题的方法;他们一改过去老是缠着大人问“为什么”,当“跟屁虫”的习惯,开始对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问题独立地运用自己的知识、观点来衡量是非,用自己的智慧、才能来判断曲直;对老师、家长或其他长辈的教导,也不像童年期那样轻信、盲从,而喜欢用批判的眼光来审视一番;对书本上的一些定论也会提出疑问。
中学生逆反心理及其疏导
中学生逆反心理及其疏导豆振锋案例1:某校某班在选举班长中闹出了一个大笑话:一个曾因小时候患脑膜炎而留下后遗症的弱智学生,在班级选举中竟得票数最多,搞得班主任哭笑不得。
案例2:我校某班同学暨某上课时看小说被老师发现,老师将其小说收缴,该学生便一不做二不休,在课堂上睡觉。
老师也拿他没办法。
显而易见,这两则案例都是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结果。
一、什么叫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指: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反感情绪,做出与该事物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的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
逆反心理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不愿顺从的心理状态。
在上面例子中主要是指学生对教师的抵触心理。
当然,也有因家长无理打骂,或用“高压”手段引起的孩子的逆反心理。
在学校,教师言过其实,或对人、对事不公正,或对学生的批评不符合实际等,都易造成学生的反感。
逆反心理的主要特征是:你要我这样,我偏那样。
例如学校要求人人都要爱护公物,有的学生却有意破坏;老师说上课要举手发言,有的学生却想说就说,等等。
有“逆反心理”的人常具有明显的“对抗”和“反控制”情绪,它不同于一般的抵触情绪,它是一种稳定的情绪体验和行为倾向。
二、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有哪几种类型呢?1.自负型逆反心理。
一般说来,这类学生从小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养成了高傲、自私和心胸狭窄的性格,听不得批评和劝告。
案例2就属于这一类型。
对这类学生,直接指出缺点,非但起不到教育作用,反而会加重逆反心理。
要善于寻找最佳的教育时机。
比如他们因不听别人的忠告而受到了惩罚,就应及时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加以细心的教育和引导,使其在事实面前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而事后再教育往往效果不佳。
2.困惑型逆反心理。
学生正处在由过去的“依赖性”吸收知识向“独立性”吸收知识的过渡阶段。
当他们眼里见的、实际做的与老师、家长讲的对不上号时,就慢慢地对教育产生怀疑,对社会感到困惑,产生困惑型逆反心理。
案例1就属于这一类型。
要消除这种不良心理,一方面要不断地引导和教育他们全面地认识纷繁复杂的社会,使他们从“理想王国”回到现实生活中来;另一方面要防止他们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如何疏导学生的逆反心理
如何疏导学生的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指,在遭遇到不同意见或者指导时,个体产生抵触的态度。
在学生群体中,逆反心理常常表现为不愿意依照老师的教导来学习或者去完成作业。
这种心态十分常见,对于学习和个体的成长有着不小的障碍。
那么,如何疏导学生的逆反心理呢?一、了解背后的原因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往往是身心发展中遇到阻碍和挫折的结果,更多是因为学习压力大、情绪焦虑、家庭教育不力等原因产生。
因此,我们要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背后的原因。
在了解原因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找到他们自己能够接受的解决方案。
二、建立和谐的关系作为老师,我们需要积极地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沟通机会和沟通方式至关重要。
我们可以开放心态,让学生敢于向我们表达感受。
只有建立起和谐的关系,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需求,找到疏导逆反心态的最佳方式。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最基本的需求是学习兴趣,如果兴趣满足了,学生会愿意学习并接受好的建议。
因此,老师们需要以自己的方式,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增加与生活和社会实践相关的课程内容。
提高课程的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进而摆脱逆反心态的困扰。
四、鼓励创新思维,提高学生自信学生处于成长较为敏感的年龄阶段,应该用更加智慧的教育方式去引导他们的思维方式。
通过鼓励创新思维,提高学生自信,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学习上的能力,亲手把控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也可以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
五、给予适当的自由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是解决逆反心理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适当的自由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自己受到了尊重,让他们觉得自己的决策有意义。
在教育学生时,老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问题,给予学生适当的自由度和空间,减少学生对老师的抵触感和逆反情绪。
总之,疏导学生的逆反心理需要耐心、理解和同情,重在引导与交流,同时也要尽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信和创新思维能力。
论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论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中学生时期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阶段,也是充满变化和挑战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学生经历了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变革,随之而来的是对于权威和规则的挑战,以及自我认同的探索。
因此,许多中学生在这个阶段都会出现逆反心理。
而理解逆反心理的成因并采取有效对策成为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
一、逆反心理的成因:1.自我认同的概念模糊中学生正处于自我认同的探索阶段,他们开始质疑自己的身份、价值和目标等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中学生可能产生迷失感和不确定感,缺乏稳定的自我认同,从而对外部权威产生质疑。
2.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家庭环境对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有着深远的影响。
例如,家庭教育方式过于严厉或过度放任,缺乏正确引导和沟通,容易使得中学生产生逆反情绪。
另外,家庭中是否存在家庭冲突、单亲家庭、家庭成员过度关注学业成绩等因素也会影响中学生的逆反情绪。
3.学校环境的诸多压力学校环境对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同样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学业压力和竞争压力使得中学生感到沮丧和无助,对学校的规则产生抵触情绪。
此外,个别教师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也可能引发中学生的逆反情绪。
4.同伴关系的变化中学是人际交往的主要场所之一,同伴关系对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有着重要影响。
一方面,中学生由于处于身份认同的探索阶段,往往会受到同伴的价值观和行为的影响,产生逆反情绪。
另一方面,同伴关系的变化,如同伴的选择和排斥等,也容易导致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二、对策:1.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是中学生成长的温床,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是预防和解决中学生逆反心理的重要途径。
父母应注重家庭教育,采用适度的管教方式,既不过于严厉也不过度放任。
并且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和支持。
2.建立积极的学校环境学校作为中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应创建积极的学校环境。
学校要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和支持,让中学生在学业、兴趣和社交活动中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归属感。
怎么疏导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怎么疏导中学生的逆反心理一、如何正确对待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标志着中学生自我意识真正的形成过程中,一系列观念交错冲突矛盾斗争的开始,是中学生开始系统形成自己独立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如果这一阶段的问题处理不好,会对整个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带来巨大的不良影响。
从短期的影响看,逆反心理没得到及时妥善的处理,轻则对老师和家长的肺腑之言置之不理,荒废了宝贵的学习时间,失去了升入更高级别学校深造的机会,重则学生被推到社会的另一面,对非法犯罪行为产生认同,对学生的一生带来不可挽回的影响。
1、正确看待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学生进入“心理断乳”期的正常表现,许多家长应知道产生逆反心理的根本原因是孩子长大了,开始学着用不同角度批判的看待周围的事物了,因为思维运用的不熟练才会在前进的道路上磕磕绊绊。
叛逆意味着成长,成长意味着进步,成长中的问题只能在成长中来解决,只要家长和教师给予处在叛逆期的学生足够多的尊重和认同,再加上必要的耐心,帮助他们走过这一阶段,绝大多数的学生最终会选择回归,重新建立起融洽和谐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
2、逆反心理体现了学生渴望被关注的需要逆反心理只是学生复杂心理斗争的一个缩影,一方面学生渴望和周围人不一样,希望突出自我,另一方面他们又希望和周围人一样,以获得足够多的认同,“别的同学都有”是很多学生让父母买东西是最常用的理由。
对整个学生人群而言,他们一方面要显示出与成年人的不一样,喜欢听让成年人血压上升的歌曲,说着成年人听不懂的名词,另一方面他们又渴望早日成年,模仿成年人的生活,所以有的学生会用吸烟、早恋等标志性的符号给自己打上一个“我长大了”的标签。
总而言之,逆反心理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学生凡事都要拧着干,处处和大人作对,只要学生有被认同的需要,他们就有机会被转化。
3、合理疏导逆反心理当学生在课堂上发表出人意料的言论时,教师不能简单的认为他是在故意和老师作对或者是在哗众取宠,就采取简单粗暴的训斥教育。
也不能一味的采取“冷处理”,把学生晾在一边,而应该看到他背后隐含着的心理符号:“我太孤独了,我太需要理解了,他们都不理解我,快来关注我吧”。
初中生逆反心理及其疏导策略
初中生逆反心理及其疏导策略逆反心理是一种与常态对立的反常情绪体验和行为倾向。
它存在于各个年龄、各个阶层的人群中,不过在初中学生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
其具体表现为有些学生对校纪校规等规章制度的抵触情绪和行为,想摆脱其束缚,常常明知故犯;有些学生对正面教育或对自己讨厌的老师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行为往往与教师的教育要求背道而驰,教师说东,他偏向西;有些学生对传统观念持怀疑的态度,加以全盘否定,一概拒绝接受;还有些学生表现为对不良倾向的认同,把破坏纪律当作勇敢,把打架斗殴视作英雄行为,等等。
逆反心理一旦产生,会导致初中生拒绝正当的教育要求,违反校规校纪,产生过激行为,破坏集体舆论,从而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健康成长造成消极的影响。
因此,探讨初中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和消除逆反心理的科学方法,对促进初中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对学校有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营造健全的集体舆论等都具有重大的作用。
一、初中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分析初中生是逆反心理表现最为突出的一个年龄阶层,剖析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他们自身心理发展的特点有关,也与家庭、学校、同伴和社会文化的影响有关,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初中生自身心理发展的特点初中生的思维发展水平不是很高,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已开始占主导地位,但属于“经验型”的,辩证思维还没有得到迅速发展;虽然已能够独立、批判地思考问题,喜欢独立寻找事物发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不迷信权威,喜欢怀疑和争论,对权威的见解不轻信盲从,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
但是思维品质的发展还不是很成熟,加上社会阅历较浅,辩证思维水平有限,因此看问题比较片面、偏激,遇事爱钻牛角尖,不能全面、客观、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
常常明知自己的论据不足,但为了维护自尊,往往固执己见,坚持错误思想,把教育者的教诲、劝说、批评、告诫看成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出现了在口头上加以回驳,在行动上加以对抗的逆反心理。
初中生情绪体验强烈,且情绪变化大,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中学生逆反心理及应对措施报告
中学生逆反心理及应对措施报告背景逆反心理是指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表现为对于权威、规则和约束的反感和抵制。
在青春期的孩子们面临着身体、心理和社会角色等多方面的变化,他们开始渴望独立和自由,同时也感受到了来自外界的压力和期望。
这种逆反心理可能导致他们不愿意接受教育、违反校规校纪、与家长产生矛盾等问题。
分析1. 心理原因•自我认同:中学生逐渐形成自我认同的过程中,会对外界的期望产生怀疑,并试图寻找自己独特的个性。
•自主性需求:青春期是孩子们渴望获得独立和自主权的时期,他们希望能够掌控自己的生活。
•自尊心波动:青春期是孩子们自尊心波动较大的时期,他们对于批评和指责更加敏感。
2. 社会原因•权威压力:中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中面临着来自权威的各种规则和约束,这可能引起他们的逆反情绪。
•同伴影响:同龄人对于中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他们之间的交往可能导致逆反情绪的传播和加剧。
3. 家庭原因•家庭冲突:家庭内部的矛盾和冲突可能使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家长期望:家长对于孩子的期望过高或者给予过多压力,也可能引发孩子的逆反情绪。
结果中学生逆反心理对其个人、家庭和社会都可能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包括但不限于:- 学业受损:逆反心理导致中学生对学习抵触,影响了他们的学业成绩。
- 行为问题:逆反心理可能导致中学生违反校规校纪、与教师产生冲突等行为问题。
-家庭矛盾加剧:逆反心理使得中学生与家长之间产生更多矛盾和冲突。
- 社会适应困难:逆反心理可能使中学生在社会交往中遇到困难,影响他们的人际关系和未来发展。
应对措施1. 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学校:学校应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包括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家校之间的沟通等,及时了解学生的问题和需求。
•家庭:家长要与孩子保持密切的沟通,关注他们的成长需求和困惑,理解他们的情绪变化。
2. 尊重和支持中学生•学校:教师应尊重中学生的独立性和个性差异,给予他们适当的自主权和选择权。
初中学生逆反心理浅析
初中学生逆反心理浅析初中生逆反心理是指一种情绪反应,体现出学生对家长和老师的抗拒、反感、反叛和逆反等不合理思想。
这种现象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非常常见,家长和老师都应该了解和重视。
逆反心理的表现初中生逆反心理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逆反情绪认为教师或家长对自己完全不理解,总是表达对他们的误解或惩罚,他们肯定感到不公正,产生逆反情绪,有时在老师或家长出现的场合表现得极端。
2. 拒绝学习初中生出现逆反心理后,往往会表现出极端的拒绝态度。
他们把老师的知识储备和教育教学目标看做自己无法承担的负担,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极度抵制或者抵触情绪。
3. 不顾后果一旦产生逆反反应,初中生的行为往往受制于情绪,不能准确地判断自己的行为后果。
有时逆反表现会让学生付出沉重的代价,甚至对自己的人生产生重要影响。
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初中生的逆反情绪源自于求助心理的产生,在多种因素的同时伴随而来:1. 自我意识的觉醒初中生往往在初中阶段逐渐适应了新的学习和生活情境,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发展在这个阶段逐渐成为关键之事。
孩子们开始思考自我识别问题,形成自我形象和个性,这与家长和老师的教育期望不同,成为逆反情绪的肇事者。
2. 生理和心理变化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是逆反心理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孩子们的身体和心理在这一时期经历着巨大变化,他们的身体朝思暮想、精力旺盛、求新求异的动机增强、情绪波动多变等,都是造成逆反心理的原因之一。
3. 知识的概念与认知初中是小学教育与高中教育的过渡阶段,学生需要从简单的知识和基础的认识上到更高的学习中去。
然而,这个过程往往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有些人不愿意接受这些挑战而形成逆反情绪。
如何处理初中生的逆反心理初中学生的逆反心理,不仅仅是学生自身或者学校老师的关注问题,也是必须得到家长及社会关注的问题。
以下是处理逆反心理的主要方法:1. 接纳和理解如果想要解决逆反情绪问题,家长和老师需要先接纳和理解孩子的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及疏导【论文关键词】逆反心理;禁果逆反;超限逆反;信度逆反【论文摘要】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独立的过渡期,逆反心理是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的心理表现,逆反心理引导不当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带来危害,消极的逆反心理的产生与青春期生理和身心发展迅速有关,也与教师和家长的教育不当有关。
对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不能一概而论,应加以分类,只有针对不同形式的逆反心理进行疏导,才能促进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态。
是指个体对于外界的教育引导所取的一种负向心理活动,它是一种反常的情感体验和行为倾向,通常表现为情感上的对立、抗衡和情绪上的嫌恶、不满。
它与中小学生的执拗紧紧联系在一起,是中小学生一个鲜明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
一、逆反心理的结构和危害逆反心理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从结构来看,逆反心理是认知、情绪和行为倾向三者的有机统一。
逆反心理的认知成分是指对逆反对象的知觉、理解及评价。
情绪成分是指对逆反对象的抵触情绪,即人对逆反对象是反感或厌恶的;行为倾向是指对逆反对象意欲表现出来的行为,即逆反行为的准备状态。
在三者中,逆反心理的认知成分是基础,如果不对客观环境是否符合个体需要关系进行认识,是不可能有相应的情绪与行为倾向的。
抵触情绪是主要成分,往往起支配作用。
第二,从特殊性来看,逆反心理是社会依存性与相对独立性的有机统一。
逆反心理与其他社会心理一样,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方面依赖于它所反映的对象,即社会存在;另一方面对所反映的对象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逆反心理受社会存在的制约,它产生于客观存在不符合主体需要之时,并不是无缘无故的,当需要得到满足时,则不会产生。
另一方面,逆反心理不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简单被动的反应,而是经过加工、改造的能动反映。
第三,从作用来看,逆反心理有积极与消极之分。
现在有一种倾向,即提到逆反心理,不是认为它是好的,就是认为它是坏的,甚至认为它是一种变态心理。
把逆反心理说成是一种变态心理显然是错误的,因为逆反心理是人脑对一部分客观事物的正常反映,任何一个正常的社会成员都可能产生。
至于评价逆反心理的好与坏,一定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抽象地谈论它的积极与消极与否是不正确的,因此也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其判断标准是看某一逆反心理能否对客观事物进行正确反映。
第四,从存在来看,逆反心理是相对稳定性与可变性的统一。
某种逆反心理一经形成,将持续较长时间不易改变。
每当对象一出现,就以相同态度待之,从而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
但是,逆反心理又是一种可变的社会态度,在导致逆反对象的条件发生根本变化后,原有的逆反心理也会逐渐淡化,直至消失。
从十二三岁到十七八岁,是儿童生理上基本成熟,认识和情感有了飞速的发展,理想、信念、世界观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阶段,由于生理成熟与理成熟的不平衡性,受自我意识觉醒等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呈现错综复杂、矛盾重重的局面,此时逆反心理的表现十分突出。
其具体表现的特点是:一是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
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
他们往往以社会上某些个别的不公正的事实来以偏概全地全盘否定正面宣传。
同样,也有一些青少年不能从全局出发或从一定高度上去把握现实,只是片面地夸大社会主义制度的某些不完善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某些可取之处,有时甚至进行有意无意的反面宣传。
二是对榜样及先进人物的无端否定。
在教育过程中,许多教育者和家长都希望通过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来教育感染青少年,唤起他们的热情,以期达到激励后进的目的。
但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
一些先进人物被说成是沽名钓誉的“投机家”或“傻子”,无端怀疑这些先进人物的动机,进而否定他们的先进事迹。
对于身边的榜样,则冠以“拍马屁”给予排斥和嘲笑。
三是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
在一些青少年当中,打架斗殴被看作是有胆量;与老师、领导公开对抗被视为有本事;哥们义气等不良的行为倾向却赢得了很多人的认同。
而对于乐于助人、热爱集体、爱护公物、遵守校规校纪的青少年则被肆意讽刺、挖苦。
四是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的消极抵抗。
有逆反心理的青少年,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冷淡,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大而空、形式化,不符合青少年的现实生活。
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采取应付、抵制和消投对抗的态度。
逆反心理作为一种反常心理,其后果是严重的,它会导致学生出现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或产生不合群的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靡,等等。
逆反心理的深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或病态心理转化,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来克服和防止其发生。
二、青少年逆反心理表现的类型发生在青少年身上的逆反心理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
既常见。
也正常。
由于教育引导的时间、内容、方式、本人的示范作用、人格特征和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同,学生所产生的逆向心理活动也各异。
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可以分为:1.禁果逆反。
人们往往有这么一种倾向,越是禁止的东西,如果没有说明可以为人们接受的充足的禁止原因,那么,禁止本身就会引起假设、推测,反而常常诱使人们产生好奇并引起探究反射,形成与禁止相悖的意向,这就是“禁果逆反”。
心理学上移用潘多拉打开魔盒的神话,称之为“潘多拉效应”。
2.超限逆反。
所谓“超限逆反”,是指同样的刺激物,由于刺激强度过大、过强,刺激时间过长,或者机械、无时间间隔地重复作用于个体,从而引起个体产生的一种逆向态度。
3.信度逆反。
是一种常见的逆反心理。
其产生原因之一。
是消极经验的积累,造成对信息源的怀疑、不信任,因而采取消极抵制态度。
与“狼来了”的寓言故事以及“烽火戏诸侯”一样。
人们接受信号后本该采取积极态度,但由于以往消极经验的积累,则转而持否定态度。
4.情境逆反。
所谓“情境逆反”,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场合。
个体有不同的心理热点,处于不同的情感和情绪状态,如果引导者不顾个体当时所处的情境,会诱发情感障碍,使个体紧闭心扉,对引导取逆向、排斥态度。
5.主逆反。
处在独立自主意识迅速发展期的中小学生,强烈地要求成人予以尊重,给他们以独立、自由支配自己的权利。
如果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过分地对学生进行控制,使之感到自己的行动自由受到威胁,这时他们就有可能拒绝本来愿意去办的事,甚至故意去做与要求相反的事,这种现象就是“自主逆反”。
6.评定逆反。
这是一种因教师与学生之间评定差距过大而导致的逆向反应。
例如,教师对学生过头的批评,不仅会使学生不愿接受批评。
承认错误,而且也会使他人同情被批评者,甚至为其错误辩解。
7.归因逆反。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总是倾向于相互了解,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分析,并目不单纯满足于了解行为的性质,还需要了解其产生行为的动机。
假如学生一旦了解教师行为的动机不是利他而是别有所图时,会产生心理对抗,这就是“归因逆反”。
论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及疏导通常在以下情况下,容易诱发中学生的逆反心理:①过分强调自我。
中学生已经进入青春期,他们中大都有摆脱家长和教师控制的想法,独立意识增强了,这其实是正常现象,是走向成熟的表现,但是一过分就不对了。
片面强调自我,就必然听不得别人的意见,对别人的“忠告”反感,美其名日:“不为别人活着”,其实是拒绝一切意见,包括正确的意见。
②好奇心。
当某事物被禁止时,最容易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特别是在只做出禁止而不加任何解释的情况下,浓厚的神秘色彩极易引起他们的猜疑、揣度、推测,以至不顾一切地寺根究底或亲自去尝试。
③企图标新立异。
中学生处于性格形成和寻找自我的时期。
通过否定权威和标新立异可以在心理上获得自我肯定的满足感。
某些特殊生活经历对心理模式的影响,比如,有的同学爱踢足球,但踢足球误了功课,父母一怒之下,没收了他的足球,不许他以后再踢,于是他干脆逃学去参加“街道足球队”。
还有,父母讨厌子女撒谎,见子女撒谎就不分青红皂白的毒打一顿,结果往往造成子女用撒谎来逃避对撒谎的惩处还有些中学生本来循规蹈矩,而偶然有一次受到了莫名其妙的冤枉,就会性情大异,变得粗暴、多疑、乖僻。
这种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与常态性质相反的逆向反应,是逆反心理的典型例子。
一旦这种心态构成了心理定势,就会对人的性格产生极大的影响,左右他的举止行为,成为他言行举止的一个基本特征。
三、逆反心理的分类防治1.禁果逆反行为的预防禁果逆反行为主要是由不恰当的“禁止”行为引起的。
因此,要防治这种逆反行为,必须从合理应用禁止行为着手。
具体应注意:慎用禁令。
越是禁止的内容。
越容易引起青少年的强烈好奇心和探究行为。
这似乎是一条心理学规律。
在许多情况下。
不禁止某种事物时,人们并不一定知道这种事物,一宣布禁止这种事物,反而引起人们的好奇心,使人们的注意力转向和固着在这种事物上。
非要关注、弄清楚这种事物不可。
因此,如果能用其他的方法消除某种有害的事物和现象,就不要用禁止的方法。
耐心说服和讨论优于硬性禁止。
当教师和父母认为应当使青少年避免某些有害的事物和现象时,如果耐心地说服他们,与他们进行平等的讨论,使之明白这些事物和现象的有害性,就有可能使青少年自觉地加以避免。
相反,如果武断地硬性禁止青少年做某件事情,那么反而会激起他们的逆反行为。
禁止要说明理由。
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一定要使用禁止的方法时,一定要说明禁止的理由。
如果没有说明禁止的原因和理由,那么,禁止本身就会引起青少年的各种假设、推测,引发他们的好奇和探究行为。
父母、教师等如果只是禁止而不向青少年说明禁止的原因和理由,会使青少年觉得禁止没有充分的理由和根据,就会对禁止的正确性发生怀疑,这会促使青少年产生犯禁的意向和行为。
2.超限逆反行为的防治超限逆反行为主要是由于教育活动时间过长引起的,因此,预防和消除这类逆反行为的主要方法,是尽可能缩短教育活动的时间。
教师、父母等教育者,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要做有意识的准备工作,确定要讲的内容,把最重要的内容讲出来,可讲可不讲的内容就不讲,精心准备每次讲话;在进行教育活动时,要基本按照事先的准备进行,不能一开始讲话就滔滔不绝、出口千言、离题万里或废话连篇,使讲话时间过分拉长,使听者失去耐心,产生逆反行为。
为了使教育活动取得切实的效果,避免超限逆反行为的产生,不同类型的演讲应注意不超过一定的时间。
3.信度逆反行为的防治信度逆反行为主要是由于对教育者缺乏信任而产生的,因此教育者要想使青少年心悦诚服地接受他们的教育,就必须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自己所提倡的观点,只有用实际行动为青少年做出榜样,才能发挥榜样的示范效应,使青少年在其良好人格和模范行为的感召下,模仿教育者的行为,接受他们的观点。
4.情境逆反行为的防治由于情境逆反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教育情境不适当,因此。
在防治这类逆反行为时,应当注意:①认真选择教育情境。
社会情境对人们的心理与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就教育活动而言,情境对教育活动的形式和效果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