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最新汇编)

合集下载

中医药学概论 复习资料

中医药学概论 复习资料

中医药学概论1.肝主疏泄功能反映了肝为刚脏、主升、主动的生理特点,主要作用是调畅全身气机。

2.肝主藏血包括贮藏血液(起主要作用)、调节血量、防止出血。

3.脾统血的含义是指脾能统摄、控制血液,使血液正常循行于脉内,而不逸出于脉外。

4.气血生化之源是脾。

水谷之海是胃。

5.奇恒之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6.血是脉管中流动的红色液体,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由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微所化生,脾胃虚弱可以导致血虚。

7.六淫中最易导致疼痛的邪气是寒邪。

8.九味羌活汤主治风寒夹湿。

9.痰饮的形成主要与肺、脾、肾、肝有关,心与痰饮形成关系较小。

10.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根据;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11.真实假虚又称大实有羸状;真虚假实又称至虚有盛候。

12.风邪致病易于侵袭阳位。

13.“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

“行”即运动变化。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14.方剂是在辩证审因、决定治法之后,选择适宜的药物,按照组方原则,酌定用量、用法及剂型,妥善配伍而成的药物组合体。

15.“假神”提示阴阳即将离绝。

16.气血不足面色呈白色。

17.阴虚火旺的舌象是舌红少苔。

18.声音高亢有力,连续不断多见于实证。

19.脉型阔大,来盛去衰的脉象是洪脉。

20.寒热往来,发有定时,多见于疟疾。

21.盗汗的表现是睡时出汗,醒时汗止。

22.闻诊,是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以测知患者病证的诊察方法。

23.问诊是指通过询问病人的各种自觉症状和病史,搜集病情资料,是临床诊断的主要依据。

24.大黄不具备的功效是清肝杀虫。

25.表里辨别病变部位和病势趋向;寒热辨别疾病性质;虚实辨别邪正盛衰;阴阳为总纲。

26.以心悸失眠,食少腹胀,慢性出血与气血两虚见症为辨证要点,证属心脾两虚证。

27.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是精气。

28.心肾阳虚证以心悸怔忡,腰膝酸冷,浮肿尿少与虚寒见症为辨证要点。

29.症见心悸怔忡,虚烦失眠,神疲健忘,或梦遗,手足心热,口舌生疮,大便干结,舌苔﹐脉细数宜首选天王补心丹。

(完整版)《中药学》期末考试复习总结干货

(完整版)《中药学》期末考试复习总结干货

总论概论、起源与发展中 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以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

广义——是研究一切与中药有关知识的一门学科。

中药学狭义——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

基本概念本 草——是我国传统药学和药学著作的统称。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作者不详,成书于东汉末年(约二世纪),作者不详。

载药365种。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学专著,首创药物三品(功用)分类法,奠定了中药学的基础。

本草经集注——作者陶弘景,成书于公元500年前后。

载药730种。

对魏晋以来三百余年间的药学成就进行了全面总结,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开创了以病类药之先河。

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作者苏敬等,成书余唐显庆四年(659年)。

载药844种(新增药物114种)。

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图文并茂的编写方式开创了药学著作的先例。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作者唐慎微,成书于1082年。

载药1558种。

集宋以前本草学之大成,是完整流传的最早的综合性的本草著作。

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成书于1578年。

载药1892种,新增药物374种。

全面总结了我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完备了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流传甚广,影响中外。

本草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成书于1765年。

载药921种,新增药物716种。

纠正和补充《本草纲目》的内容。

中华本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编纂,1999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陆续出版。

载药8980种(另载民族药1641种)。

全面总结了中华民族二千年来的药学成就,涵盖了当今中药学的几乎全部内容,被誉为“新的《本草纲目》”。

历代主要本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先后颁布了1953、1963、1977、1985、1990、1995、2000、2005、2010年版共九个版次。

其中,2010年版《中国药典》载药2136种。

中医药学概论复习.doc

中医药学概论复习.doc

复习要点一、名词解释题1.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人体机能的药物。

多为植物药,也有动物药、矿物药及部分化学、生物制品类药物。

2.四气:指药物具冇得寒热温凉四处药品性,它反映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耍概念Z-o3.津液:是机体一切止常水液的总称,包扌舌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止常的分泌物,如胃液、肠液、唾液、关节液等,习惯上也包括代谢产物中的尿、汗、泪等。

津液以水分为主体,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O4.屮医治疗的八法:中医在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的八种基本治疗大法的总称。

它包括: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

5.方剂组成原则:方剂的组成不是单纯药物的堆积,而是有一定的原则和规律。

古人用“君、臣、佐、使”四个部分加以概描,用以说明药物配伍的主从关系。

6.阴阳:屮国古代文明屮对蕴藏在自然规律背后的、推动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基础因素的描述,是各种事物孕育、发展、成熟、衰退直至消亡的原动力,是奠定中华文明逻辑思维基础的核心要索。

7.归经:归,即归属,指药物作用的归属;经,即人体的脏腑经络。

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

就是把药物的作用与人体的脏腑经络密切联系起来,以说明药物作用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从而为临床辩证用药提供依据。

8.脏腑: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在现象、征象,来研究人体内在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具相互关系的学说。

包括构成人体的基本机制一一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经络等全身组织器官的生理、病理及其相互关系。

9.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10.中药配伍的七情: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二、简述五脏的生理功能及与体窍志夜的关系(标题式的概述)1 •心:心主血脉,心藏神,五行属火,心在休合脉,其华在面,心在窍为舌,心在志为喜,心在液为汗,心与夏气相通应。

2.肺:肺主肃降,肺藏魄,五行属金,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肺在窍为鼻,喉为肺之门户,肺在志为悲忧,帅在液为涕,帅与秋气相通应。

中医药学概论_总复习_考试重点

中医药学概论_总复习_考试重点
11、五脏的生理功能分别是什么?
答:心:主血脉,主神志;心合小肠、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与夏气相通应。
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肺合大肠、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上系于喉、在志为忧(悲)、在液为涕、与秋气相通应。
脾:主运化,主统血;脾合胃、在体合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长夏之气相通应。
六气:指风、寒、暑、湿、燥、火(热)本是自然界四季气候变化。
17、中医七情与七情内伤有什么区别?
答:中医七情:是人体对客观外界事物的反应,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范围。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的情志变化。正常人都有七情,一般不会使人致病。
七情内伤:可以引起疾病或加重病情的异常精神情绪。如果七情过于强烈或持久,超过人体的生理承受能力时,就会引起体内阴阳、气血的失调,脏腑、经络功能的紊乱,从而导致疾病的产生。
答:由于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水谷精微都依赖脾的运化,饮食水谷是人出生以后主要的营养来源,也是生成气血的物质基础,所以称“脾为后天之本”“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10、为什么说肾为先天之本?
答:肾藏精,精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和生殖繁衍基本物质。精化气,称为肾气。肾中精气的生理作用概括为肾阴肾阳,肾中精气对机体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濡养、滋润作用的成为肾阴;肾中精气对机体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推动、温煦作用的称为肾阳。肾阴、肾阳是全身阴阳的根本,五脏六腑阴阳都离不开肾阴、肾阳的供养,肾阴、肾阳又是肾先天之精气生理功能的概括,所以称“肾为人体先天之本”。
肝:主疏泄,主藏血;肝合胆、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与春气相通应。
肾:主藏精,主水,主纳气;肾合膀胱、在体合骨,生髓充脑、开窍于耳及二阴、其华在发、在志为恐、在液为唾、与东气相通应。

中医药学概论期末重点

中医药学概论期末重点

中医药学概论上篇中医基础理论(30%)一,中医学理论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2,辨证论治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的概括。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对立;阴阳消长;阴阳互根;阴阳转化。

二,气血精津液气的含义:1,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2,是指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

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气机的概念: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称作气机。

气机运行不畅,阻滞不通,成为气滞气机升发不及或下降太过称为气陷;气机下降不及或升发太过,成为气逆气机失于外达而阻闭于内,称为气闭气机失于内守而外泄,称为气脱气的生理功能: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

血的含义:血是循行于脉中的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样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血的生成:血,主要有营气和律液所组成。

血液生成的过程,是饮食物经胃的腐熟和脾的运化,转化为水谷精微,水谷精微经脾的升清而上输于肺,通过心肺的气化作用,注之于脉,化而为血。

水谷精微是血液化生的主要来源。

血的运行:心主血脉,肺主宗气和朝会百脉,脾主统血,肝主藏血。

津液:是指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内的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律液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与血的关系:一,气为血帅。

(1)气能生血(2)气能行血(3)气能摄血。

二、血为气母。

(1)血能载气(2)血能养气。

三,五脏六腑心肺脾肝肾称为五脏,加上心包络又称六脏。

五脏具有化生和贮藏精气的共同生理功能,同时有各有专司,且与躯体官窍有着特殊的联系,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特殊系统。

其中,心的生理功能起着主宰作用。

心:君主之官肾:先天之本肺:华盖之官脾:仓府之官肝:将军之官①心主血脉,主神志,其华在面,在液为汗,在志为喜,在窍为舌,在体合脉,在腑合小肠。

②肺主气,司呼吸,主声音;主宣发肃隆,通调水道。

朝百脉,主治节。

其华在毛,在液为涕,在志为忧,在窍为鼻,在体合皮,在腑合大肠,在时为秋。

中医药学概论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资料

中医药学概论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资料
.血的运行:心主血脉,肺主宗气和朝会百脉,脾主统血,肝主藏血。
.律液:是指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内的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律液也是构成人体 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与血的关系:一,气为血帅。(1)气能生血(2)气能行血(3)气能摄血。二、血为气母。(1)血能载气 (2)血能养气。
.气的含义:一,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二,是指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
.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10∙气机的概念: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称作气机。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协调平衡称作“气极调畅,若气的升降出入 运动的平衡失调即为“气极失调”。
IL气机运行不畅,阻滞不通,成为“气滞”;气机升发不及或下降太过称为“气陷”;气机下降不及或升发太过,成 为“气逆”;气机失于外达而阻闭于内,称为“气闭”;气机失于内守而外泄,称为“气脱二
寒为冬季的主气。当寒侵袭人体使其发病时,称寒邪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2、寒性凝滞。3、寒性收引
湿为长夏的主气。当长夏这种自然气候使人发病时称为湿邪
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湿为阴邪,易阻遏阳气。2、湿性重浊。3、湿性粘滞,易阻气机。4、湿性趋下易 袭阴位
火(热)旺于炎热的夏季。当火热侵袭人体使其发病时称为火热邪气或温热邪气
藏象学说的特点:主要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的五脏中心论。以阴阳来区分脏腑,脏为阴,腑为阳,一阴一 阳配一脏一腑,由经络相互络属而成表里。以五行学说为指导,将脏腑概括为五大系统。
.心肺脾肝肾称为五脏,加上心包络又称六脏。五脏具有化生和贮藏精气的共同生理功能,同时有各有专司,且
躯体官窍有着特殊的联系,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特殊系统。其中,心的生理功能起着主宰作用。

中药学期末复习资料

中药学期末复习资料

中药学期末复习资料
一、中药学的概述
中药学是一门研究中药的起源、发展、组成、性状、功效、质量控制和临床应用的学科。

通过对中药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药的药理作用、药物代谢以及其与人体的相互作用,并为中医药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中药的起源与发展
1. 中药的起源
中药起源于古代人类求生的实践经验,最早记录于《黄帝内经》,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神农氏、华佗等医学家也对中药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归纳。

2. 中药的发展
中药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包括古代中药、艰苦经济时期的中药、现代中药的研究和开发等。

尤其是在现代中药的研究和开发中,有大量的科学实验和临床研究为中药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中药的组成与性状
1. 中药的组成
中药主要由药材组成,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

药材
中主要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其中包括生物碱、黄酮类、多糖等。

2. 中药的性状
中药的性状主要指药材的外形、颜色、质地、气味等特征。


过对中药性状的观察和描述,可以进一步了解中药的特性和药效。

四、中药的功效与临床应用
1. 中药的功效
中药通过活性成分的作用,具有多种药理功效,如抗炎、抗菌、镇痛、调节免疫功能等。

不同的中药在不同的疾病治疗中有其特定
的功效。

2. 中药的临床应用
中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中医药治疗中,可以作为单药使用,
也可以与其他中药或西药联合应用。

中药在治疗慢性病、疼痛、消
化系统疾病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中医学概论复习资料

中医学概论复习资料

中医学概论复习一、概念1, 肾主纳气:是指肾具有摄纳肺吸入之气而调节呼吸的作用。

2, 虚证:是对人体正气虚弱,不足为主所产生的各种虚弱证候的概括。

3,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4,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的统称。

5,七情:是人体对客观外界事物的反映,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范围。

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的情志变化。

6,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联着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相对属性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7,五行: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8,整体:就是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9,辩证:是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辩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最终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10,相生:有序的依次递减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11,相侮:是指五种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即反克,又称“反侮”。

12,心主神志:是指心主管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13,通调水道:是指肺具有疏通和调和水液运行的作用,从而推动水液运行的作用,从而推动水液输布、运行和排泄。

14,脾主升清:脾将水谷精微通过上升的作用输布全身。

15,肝主筋:全身的筋膜有赖于肝血的滋补,肝血充盛、筋膜才能强韧健壮16,先天之精:来源于先天,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有,是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为生身之本。

17,后天之精:指人出生以后从饮食物中获取,由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并灌溉五脏六腑。

18, 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及康复保健等方面的物质。

19,八纲:即表里、虚实、寒热、阴阳20,实证:是对人体感受外邪,或疾病过程中阴阳气血失调而以阴、热、滞、闭等为主,或体内病理产生蓄积,所形成的各种临床证候的概括。

21, 归经:指药物对脏腑、经络或部位的选择性作用,是药物作用定位的概念22,风性主动: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点,常表现为眩晕、震颤、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直视上吊等症。

中医学概论期末复习题与参考答案

中医学概论期末复习题与参考答案

1. 阴虚发热而导致的内伤发热,治疗宜选 C.清骨散2. 吴茱萸汤和小建中汤的组成药物中均含有 D.大枣3. 下列不属于真头痛伴随症状的是 E.头晕4. 患者低烧半载,时觉身热心烦,热势随情绪好坏而起伏,平时急躁易怒,胸肋胀闷,两乳作胀,月经不调,口苦,脉弦略数,治宜选用 C.丹栀消遥丸5. 寒邪束表,肺有郁热之喘证,方药宜选 D.麻杏石甘汤6. 腰膝痠软冷痛,畏寒肢冷,下肢尤甚,尿频清长,夜尿多,白带清稀量多,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尺部尤甚,辨证为 E.肾阳不足7. 肺的“通调水道”作用是指 C.肺的宣发和肃降对体内水液代谢起疏通和调节作用8. 肺痨肺阴亏虚证,方药宜用 A.月华丸9. 下列不属于银翘散的现代主治的是 E.产后感冒10. 外感头痛的治疗原则是 B.散风祛邪11. 胸痹发作期可使用的中成药是 A.速效救心丸12. 治疗肾气不固证的尿血的方药是 C.无比山药丸13. 补中益气汤重用黄芪为君,其主要用意是 E.补气升阳14. 小柴胡汤的组成药物是 C.柴胡、黄芩、生姜、甘草、半夏、党参、大枣15. 治疗气血亏虚鼻衄的方药是 A.归脾汤16. 郁证病变的基础是 A.气郁17. 水肿临床表现甚重者 C.腹大胀满,气喘不能平卧18. 以下选项不属于内伤咳嗽的辨证要点是 E.多伴卫表证19. 肝肾两虚的痹证的治法是 D.培补肝肾,舒筋止痛20. 王,女,56 岁。

长期患精神抑郁症,刻下见眩晕心悸少寐,心烦易怒,舌质红,苔少,脉弦细而数,治疗方剂易选 D.滋水清肝饮21. 胁下痞块而见胃脘刺痛,固定而拒按,或有吐血、便血史,此胃痛主症属于 C.瘀阻肝胃22. 患者,男,60岁。

心悸不安,胸痛如针刺而有定处,舌质暗红,边有瘀斑,脉弦紧。

治疗应首选B.血府逐瘀汤23. 胸痹的临床症状表现为疲乏、气短、心慌、心悸,舌质淡、胖嫩或边有齿痕,脉濡沉细或结代时,称为 A.气虚24. 治疗气不摄血证的紫斑的方药是 B.归脾汤25. 水肿病位关键在 D.肾26. 心胆气虚证心悸最适合的方剂是 C.安神定志丸27. 痰郁互结于咽喉的病证是 D.梅核气28. 小肠实热证的典型症状是 B.口舌生疮、尿短赤29. 郁证总的治则是 D.理气开郁、怡情易性30. 麻子仁丸、济川煎、增液承气汤都具有的功用是 E.润肠31. 热秘临床治疗时常加的穴位是 D.合谷、曲池32. “寒者热之”的治法属于 B.正治法33. 感受风寒前额痛,药物治疗应选 E.白芷34. 患者,女,25岁。

中医药学概论复习

中医药学概论复习

复习要点一、名词解释题1.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人体机能的药物。

多为植物药,也有动物药、矿物药及部分化学、生物制品类药物。

2.四气:指药物具有得寒热温凉四处药品性,它反映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

3.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如胃液、肠液、唾液、关节液等,习惯上也包括代谢产物中的尿、汗、泪等。

津液以水分为主体,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4.中医治疗的八法:中医在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的八种基本治疗大法的总称。

它包括: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

5.方剂组成原则:方剂的组成不是单纯药物的堆积,而是有一定的原则和规律。

古人用“君、臣、佐、使”四个部分加以概括,用以说明药物配伍的主从关系。

6.阴阳:中国古代文明中对蕴藏在自然规律背后的、推动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基础因素的描述,是各种事物孕育、发展、成熟、衰退直至消亡的原动力,是奠定中华文明逻辑思维基础的核心要素。

7.归经:归,即归属,指药物作用的归属;经,即人体的脏腑经络。

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

就是把药物的作用与人体的脏腑经络密切联系起来,以说明药物作用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从而为临床辩证用药提供依据。

8.脏腑: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在现象、征象,来研究人体内在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包括构成人体的基本机制——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经络等全身组织器官的生理、病理及其相互关系。

9.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10.中药配伍的七情: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二、简述五脏的生理功能及与体窍志夜的关系(标题式的概述)1.心:心主血脉,心藏神,五行属火,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心在窍为舌,心在志为喜,心在液为汗,心与夏气相通应。

2.肺:肺主肃降,肺藏魄,五行属金,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肺在窍为鼻,喉为肺之门户,肺在志为悲忧,肺在液为涕,肺与秋气相通应。

中医药学概论期末重点

中医药学概论期末重点

中医药学概论上篇中医基础理论(30%)一,中医学理论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2,辨证论治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的概括。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对立;阴阳消长;阴阳互根;阴阳转化。

二,气血精津液气的含义:1,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2,是指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

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气机的概念: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称作气机。

气机运行不畅,阻滞不通,成为气滞气机升发不及或下降太过称为气陷;气机下降不及或升发太过,成为气逆气机失于外达而阻闭于内,称为气闭气机失于内守而外泄,称为气脱气的生理功能: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

血的含义:血是循行于脉中的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样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血的生成:血,主要有营气和律液所组成。

血液生成的过程,是饮食物经胃的腐熟和脾的运化,转化为水谷精微,水谷精微经脾的升清而上输于肺,通过心肺的气化作用,注之于脉,化而为血。

水谷精微是血液化生的主要来源。

血的运行:心主血脉,肺主宗气和朝会百脉,脾主统血,肝主藏血。

津液:是指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内的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律液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与血的关系:一,气为血帅。

(1)气能生血(2)气能行血(3)气能摄血。

二、血为气母。

(1)血能载气(2)血能养气。

三,五脏六腑心肺脾肝肾称为五脏,加上心包络又称六脏。

五脏具有化生和贮藏精气的共同生理功能,同时有各有专司,且与躯体官窍有着特殊的联系,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特殊系统。

其中,心的生理功能起着主宰作用。

心:君主之官肾:先天之本肺:华盖之官脾:仓府之官肝:将军之官①心主血脉,主神志,其华在面,在液为汗,在志为喜,在窍为舌,在体合脉,在腑合小肠。

②肺主气,司呼吸,主声音;主宣发肃隆,通调水道。

朝百脉,主治节。

其华在毛,在液为涕,在志为忧,在窍为鼻,在体合皮,在腑合大肠,在时为秋。

中医药学概论考试重点

中医药学概论考试重点

中医药学概论考试重点中医药学概论》期末考试第Ⅰ卷【闭卷】总复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医药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以及中医四大经典、金元四大家、温病四大家的名称等内容。

中医药学起源于原始社会,是人类生存需要的产物。

经过先秦、秦、汉时期的发展,中医药学在基础理论方面和临床运用方面都有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积累。

四大经典著作的问世,标志着中医药基本理论的确立和完整理论体系的形成。

___时期,中医学派蜂起,学术氛围浓厚,新理论、新方药层出不穷,使中医药学的发展进入一个蓬勃发展时期。

明清时期,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更趋完善,临床各科辨证进一步提高,尤其是温病学迅速发展。

近百年来,随着西医在中国广泛地传播,形成了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并存的局面。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是指强调在观察、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时,必须注重事物本身所存在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

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密切相关,人与社会不可分割。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

中医四大经典包括《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

___四大家包括“寒凉派”___、“攻下派”___、“补土派”___和“养阴派”___。

温病四大家包括___、___、___和___。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理论中的重要思维方法,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与自然界和社会密切相关。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通过辨别病情的不同表现,选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答:治法是指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中医的常用治法包括以下几种:①清热解毒法;②泻下通便法;③温阳散寒法;④祛风除湿法;⑤补益虚损法;⑥化痰止咳法;⑦活血化瘀法;⑧安神宁心法。

这些治法都是根据中医理论的辨证论治原则制定的,能够针对不同疾病和病情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是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确定的具体治疗方法。

历代医家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将治疗方法总结为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种基本方法,在临床上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中医学概论复习资料

中医学概论复习资料

中医学概论复习资料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份关于中医学概论的复习资料,旨在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知识。

一、中医学的起源和发展中医学起源于中国古代,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

它以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为核心,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变化,揭示人体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二、中医学的基本理论1.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它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个相对而又统一的对立面组成的。

在人体中,阴阳平衡是保持健康的基础。

2.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它将自然界的事物分为金、木、水、火、土五个元素。

人体的器官、组织和生理功能都与五行有关,通过调节五行的相互关系来治疗疾病。

3. 精气血津液理论:中医学认为人体内有五种基本物质,即精、气、血、津、液。

这些物质在人体内的平衡与否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

4. 脏腑学说:中医学将人体内的脏器分为五脏六腑,每个脏腑都具有特定的功能与疾病相关。

通过调节脏器的功能来治疗疾病。

三、中医学的诊断方法中医学有独特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

1. 望诊: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来获取病情的信息。

2. 闻诊:通过闻病人的呼吸、声音、体味等来判断病情。

3. 问诊:通过询问病人的症状、病史等来获取病情。

4. 切诊:通过切脉,即触摸病人的脉搏来判断病情。

四、中医学的治疗方法中医学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推拿、气功等。

1. 药物治疗:中药是中医治疗的主要方式,中药有着丰富的药材资源和临床经验,通过中药的配方和煎煮来治疗疾病。

2.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学特有的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 推拿疗法:推拿是中医学中常用的物理疗法,通过推、拿、揉、捏等手法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健康。

4. 气功疗法:气功是一种运用意念、呼吸、动作等来调节人体的气血活动的方法,通过练习气功可以强身健体。

中医药学概论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中医药学概论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中医药学概论期末考试题及答案1. 首乌藤与枸杞子为同一植物来源的药物()A. 错误【正确答案】B. 正确2. 麝香可治一切神昏()A. 错误【正确答案】B. 正确3. 被称为“血中气药”,兼治头痛要药的是川芎()A. 错误B. 正确【正确答案】4. 金银花既能清解里热,又能疏散表热()A. 错误B. 正确【正确答案】5. 芒硝是攻下药,也可治咽喉肿痛()A. 错误B. 正确【正确答案】6. 酸枣仁既能养血安神,又能润肠通便()A. 错误【正确答案】B. 正确7. 被称为“止血而不留瘀”的药物是三七()A. 错误B. 正确【正确答案】8. 朱砂是入药忌火煅的药物()A. 错误B. 正确【正确答案】9. 具有引药下行,多治下部病证的药物是莪术()A. 错误【正确答案】B. 正确10. 钩藤入汤剂不宜久煎()A. 错误B. 正确【正确答案】1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 )【单选题】A.气机运化与阴阳变化B.四诊八纲和辨证论治C.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D.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正确答案】E.阴阳五行和五运六气12.五行中“金”的特性是()【单选题】A:炎上B:润下C:稼穑D:曲直E:从革【正确答案】13.五行中具有“润下”特性的是()【单选题】A:木B:火C:土D:金E:水【正确答案】14.下述说法中不符合五行相生规律是()【单选题】A.木为水之子B.水为木之母C.火为土之母D.土为金之子【正确答案】E.火为木之子15.气在中医学理论中比较完整的基本概念是()【单选题】A.泛指机体的生理功能B.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C.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D.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营养物质E.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正确答案】16.出现恶寒喜暖,是气的哪一项功能失常()【单选题】A. 推动作用B.温煦作用【正确答案】C. 防御作用D.固摄作用E.气化作用17.大出血时往往导致气脱,其生理学基础是(D)【单选题】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能载气【正确答案】E.血能养气18.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单选题】A.营气B.卫气C.元气【正确答案】D.宗气E.谷气19.五脏六腑之大主是( )【单选题】A.心【正确答案】B.肺C.脾D.肝E.肾20.具有统血功能的脏是()【单选题】B.肝C.脾【正确答案】D.心E.肾21.“先天之本”是指()【单选题】A.肺B.肝C.脾D.心E.肾【正确答案】22.主气,司呼吸是属于哪个脏的生理功能()【单选题】A.心的生理功能B.肺的生理功能【正确答案】C.脾的生理功能D.肝的生理功能E.肾的生理功能23.对肝主疏泄影响最大的情志活动是()【单选题】A.喜B.怒【正确答案】C.思D.恐24.具有重浊特征的邪气是()【单选题】A.寒邪B.火邪C.风邪D.暑邪E.湿邪【正确答案】25.六淫中易致生疮疡的邪气是A.寒邪B.湿邪C.暑邪D.火邪【正确答案】E.风邪26.瘀血导致疼痛的特点是()【单选题】A.冷痛B.隐痛C.胀痛D.刺痛【正确答案】E.灼痛()【单选题】27.易于蒙蔽心神属何种病邪的病证特点()【单选题】A.饮B.痰【正确答案】C.瘀血D.饮食不节E.结石28.瘀血引起出血的特点:()【单选题】A.出血量多B.出血颜色鲜明C.出血量少D.出血伴有血块【正确答案】E.出血色淡质清稀29.七情太过首先伤及()【单选题】A.肝气【正确答案】B.脾阳C.肾精D.肺津E.心神30.治疗风寒表证无汗而喘宜用()【单选题】A.麻黄附子细辛汤B.麻黄汤【正确答案】C.麻杏石甘汤D.桂枝汤E.九味羌活汤31.功用发散风热,宣肺止咳的方是()【单选题】A.麻黄汤。

中医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重点资料

中医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重点资料

中医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重点1.《黄帝内经》包括《素问》、《灵柩》两部分。

2.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伤寒论》《金匮要略》。

3.阴阳是什么,阴阳最初含义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

阴阳,是指对自然界中两种既相关又相对的事物、现象及其属性或运动趋势的概括。

4.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轻清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功能的、或起推动、温煦、兴奋作用的属阳;凡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重浊的、寒冷的、有形的、晦暗的、物质的、或起凝聚、滋润、抑制作用的属阴。

5.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要素及其所构成的五大类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运动变化。

6.主色:个体一生基本不变的色泽称为主色,属于个体素质。

7.客色:随着生活条件、外界环境和气候等因素的变化,面部色泽也相对应地出现改变。

8.畏寒:自觉怕冷,加衣取暖可以缓解。

(内寒,实寒)9.恶寒:自觉怕冷,加衣取暖不可以缓解。

(外感,表邪)10.四气: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药性,又称四性。

11.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味道,其义有二,一是真实滋味,药物实际不止五种味道,还有淡、涩二味,古代医家认为涩为酸之变,淡为甘之余,分别附于其后,乃称五味,与五行、五脏等相应。

二是赋味,即人为加上的,用以标识药物性能,即味辛辣的药物,多能发散、行气活血,为标明药物功效,其他具有发散、行气活血功效的药物,不论其实际滋味如何,一律标记为味辛。

12.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

13.自汗:患者白天并非因运动、日晒、厚衣等原因而常自汗出。

伴见畏寒、神疲乏力,属气虚或阳虚。

自汗是腠理疏松,外卫不固,或气虚失于固摄所致。

14.五行的生克制化:相生、相克、制化。

1)相生(母子):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2)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3)制化:生中有克,克中有生15.五行的生克异常1)相乘(过度克制):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2)相侮(反克):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16.五脏“藏而不泻”“满而不能实”;六腑“泻而不藏”“实而不满”17.心的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血脉是精神物质的基础)2)心主神志18.脾的功能:一脾主运化:运化水谷,运化水液,二脾主升清,三脾主统血。

中医药学概论复习

中医药学概论复习

复习要点一、名词解释题1.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人体机能的药物。

多为植物药,也有动物药、矿物药及部分化学、生物制品类药物。

2.四气:指药物具有得寒热温凉四处药品性,它反映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

3.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如胃液、肠液、唾液、关节液等,习惯上也包括代谢产物中的尿、汗、泪等。

津液以水分为主体,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4.中医治疗的八法:中医在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的八种基本治疗大法的总称。

它包括: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

5.方剂组成原则:方剂的组成不是单纯药物的堆积,而是有一定的原则和规律。

古人用“君、臣、佐、使”四个部分加以概括,用以说明药物配伍的主从关系。

6.阴阳:中国古代文明中对蕴藏在自然规律背后的、推动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基础因素的描述,是各种事物孕育、发展、成熟、衰退直至消亡的原动力,是奠定中华文明逻辑思维基础的核心要素。

7.归经:归,即归属,指药物作用的归属;经,即人体的脏腑经络。

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

就是把药物的作用与人体的脏腑经络密切联系起来,以说明药物作用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从而为临床辩证用药提供依据。

8.脏腑: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在现象、征象,来研究人体内在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包括构成人体的基本机制——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经络等全身组织器官的生理、病理及其相互关系。

9.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10.中药配伍的七情: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二、简述五脏的生理功能及与体窍志夜的关系(标题式的概述)1.心:心主血脉,心藏神,五行属火,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心在窍为舌,心在志为喜,心在液为汗,心与夏气相通应。

2.肺:肺主肃降,肺藏魄,五行属金,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肺在窍为鼻,喉为肺之门户,肺在志为悲忧,肺在液为涕,肺与秋气相通应。

中医药学复习概要

中医药学复习概要

中医药学概论重点整理1、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相融洽的科学知识体系。

2、中医基础体系形成标志,四大经典:《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3、金元四大家:①刘完素(河间)—火热论—寒凉派,《河间六书》②李东垣(李杲)—内伤脾胃学说—补土派,《脾胃论》③张从正(子和)—病由邪生—攻邪派,《儒门事亲》④朱丹溪(震亨)—相火论—滋阴派,《格致余论》4、温病四大家:①清·叶天士——《温热论》②清·吴鞠通——《温病条辨》③清·薛生白——《湿热条辨》④清·王士雄——《温热经纬》5、整体——是指联系性、统一性和完整体。

整体观念:认为事物是一个整体,事物内部的各部分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事物和事物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医整体观即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与外界环境(自然界、社会)的统一性。

(1)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①结构上: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事不可分割的(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联系)②生理上:五脏一体观、形神合一③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④病理上:相互影响,局部病变与整体病变⑤诊断上:察外知内⑥治疗上:局部病变与脏腑病变,治未病,五行传变(2)整体观念·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①生理方面②病理方面(季节气候变化的影响、昼夜晨昏变化的影响、地方区域变化的影响、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3)整体观念·人与社会环境关系密切6、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区别症:症状:疾病的临床表现(主观异常感觉和某些病态变化):发热、咳喘。

体征:能被觉察到的客观表现:面黄、目赤、脉数。

证:指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含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盛衰变化),是确定治法、处方遣药的依据。

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题
1、阴阳:
2、气机:
3、津液:
4、解表药:
5、七情:
二、写出下列药物的功效题
1、麻黄:
2、石膏:
3、茯苓:
4、人参:
5、川芎:
三、(学科教研组期末学业水平检测)填空题
1、对世界本原持一元论、二元论、多元论的学说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医认为人体是以_____________为主宰,_____________为中心,结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奇恒之腑形态上似_______,功能上似____________。

2、中药“四大热药”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五行相生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应用升降浮沉应遵循的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气的最基本运动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体之
气根据生成的来源可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茵陈是治疗______________的要药;蒲公英是治疗______________的要药;鱼腥草是治疗_____________的要药;金钱草是治疗_____________的要药。

8、活血祛瘀药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大类。

9、有“夏月麻黄”之称的药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功能“引火下行”的药物是__________________;有“舟楫之剂”之称的药物是__________________;即能补血又能止血的药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选择题
1、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A、司呼吸
B、主血脉
C、主疏泄
D、主升发
E、主纳气
2、五行学说中“水”的特性是()
A、润下
B、稼穑
C、炎上
D、从革
E、曲直
3、藏象学说的内容包含()
A、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
B、内在组织器官的各种表象
C、五脏、六腑
D、五脏、六腑与经络
E、五脏的各种形象
4、脏与脏之间主要体现了“精血同源”关系是()
A、心与肺
B、心与脾
C、肝与肾
D、脾与肾
E、心与肾
5、发病的最基本原理是()
A、正胜邪负
B、正胜邪退
C、正邪相搏
D、邪胜正负
E、邪正相持
6、中医探求病因的主要方法是()
A、辨病求因
B、辨症求因
C、问诊求因
D、相对性
E、直观性
7、主升清功能的脏腑是()
A、肝
B、脾
C、肾
D、心
E、肺
8、和肾相为表里的是()
A、大肠
B、膀胱B、三焦D、胆E、小肠
9、归属内伤病因是()
A、劳逸
B、医过
C、外伤
D、六淫
E、水湿痰饮
10、以下哪些是杏仁的主要功效()
A、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B、发汗解表、止咳平喘
C、发汗解表、温通阳气
D、发汗解表、行气和中
E、发汗解表、祛暑化湿
11、利水渗湿药主要适应的病证是()
A、湿阻中焦
B、湿温初起
C、痰饮伏肺
D、水湿内停
E、风湿痹痛
12、共收载药物8980味的药学著作是()
A、《本草原始》
B、《新修本草》
C、《证类本草》
D、《本草纲目》
E、《中华本草》
13、行气止痛的要药是()
A、葛根
B、乳香
C、紫苏叶
D、木香
E、狗脊
14、清热药主要适用于()
A、表寒证
B、里寒证
C、表热证
D、阳虚证
E、里热证
15、属于十八反的是()
A、乌头与附子
B、人参与乌头
C、乌头与藜芦
D、半夏与乌头
E、乌头与甘草
16、下面哪味药有“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之称()
A、藿香
B、香薷
C、香附
D、沉香
E、小茴香
17、杜仲、桑寄生都具有的功效是()
A、补肝肾、益血
B、补肝肾、活血
C、补肝肾、利水
D、补肝肾、安胎
E、补肝肾、壮阳
18、活血化瘀药主要适用于()
A、血脱证
B、痰饮证
C、瘀血证
D、出血证
E、血虚证
19、麝香的功效是()
A、开窍醒神,破血逐瘀
B、开窍醒神,补血,保胎
C、开窍醒神,清热止痛,催产
D、开窍醒神,活血止痛,催产
E、开窍醒神,消肿生肌,抗肿瘤
20、肉苁蓉和锁阳共同的功效是()
A、滋阴补血
B、滋阴潜阳
C、补肾助阳
D、滋阴降火
E、祛风湿
五、问答题
1、试述五味的定义?及其具体作用?
2、心的生理功能是什么?心与形、窍、志液的关系?
《中医药学概论》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
1、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概括。

2、气机:气的运动。

3、津液:人体内一切正常体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

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4、解表药: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5、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二、写出下列药物的功效题
1、麻黄: 发汗,平喘,利水。

2、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收敛生肌。

3、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4、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5、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三、(学科教研组期末学业水平检测)填空题
1、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心,五脏,六腑,形体官窍,腑,脏。

2、附子、肉桂、干姜、吴茱萸;
3、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4、顺着病位、逆着病势。

5、升、降、出、入。

先天之精气、后天之精气。

6、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7、黄疸;乳痈;肺痈;石淋。

8、活血止痛药、活血调经药、活血疗伤药、破血消癥药
9、香薷,牛膝,桔梗,阿胶。

四、选择题
(1-5)AAACC (6-10)略(11-15)略(16-20)CDCDC
五、问答题
1、五味指辛、甘(淡)、酸(涩)、苦、咸五种不同的药味。

(3分)
辛:能散、能宣、能通。

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

(1分)
甘:能补、能和、能缓。

具有补虚扶弱、缓急和中、调和诸药、缓急止痛的作用。

某些甘味药还有解药食中毒的作用。

(1分)
酸:能收、能涩。

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另外,酸能生津、安蛔,合甘味以化阴的作用,此与涩味不尽相同。

(1分)
苦:能泄、能燥。

泄具有通泄(泻下大便)、清泄(清热泻火)和降泄(降泄肺胃上逆之气)作用;燥即燥湿,其中又有苦寒燥湿和苦温燥湿的不同。

(1分)
咸:能软、能下。

具有软坚散结和泻下的作用。

某些动物药的咸味是标示该药能走血分或入阴分。

(1分)
涩:能收敛固涩,与酸味作用相似。

(1分)
淡:能渗能利,具有渗利水湿的作用。

(1分)
2、(1)主血脉(2分)。

主神志(2分)。

(2)在体合脉,其华在面(3分)。

开窍于舌(1分)。

在志为喜(1分)。

在液为汗(1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