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阅读中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靖江市真武小学
【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是时代的要求、新课标的要求、课程的要求、也是学生自身能力的要求。语文阅读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首先应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意识,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个性差异,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意识。
关键词:自主学习学习方法行为习惯创新思维
自主学习就是指在学习上主动而不是被动,自觉而不是盲目,自立而不是依赖,对自己有目标、有要求、有计划、有反思、有总结,而不是对自己不负责任。让学生在自我设计、自我创造、自我超越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愉悦,进而激发他们产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主性,为以后的自觉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新的教学观认为: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会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是生存发展面向未来的需要。因此,教师应转变思想观念,要相信学生能力,相信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潜能,相信学生自己是能够探究的、我们应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一、抓好常规管理,培养良好的“习惯意识”。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要养成习惯。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首先应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意识”入手。人的习惯很多:生活习惯,道德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等等。但不管是什么习惯,它们之间都存在着联系,有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作用。
抓好平日的常规管理,从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人手,让其在头脑中形成“原来做什么事情都得有个规矩”的意识,即形成“习惯意识”,让这成为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内部动力,从而为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文学习提供前提。
如何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最有效的方法即有意的强化训练。一般可分为三个步骤:首先使学生了解有关行为的社会意义和产生自愿练习的意向;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过程;其次创设按规定的方式一贯行为的条件,其中包括集体的监督,尽可能地不给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再次使学生了解行为的结果和练习的进步情况,及时给予强化。结合我平时的教学,我认为可以这样做:
1、要使学生懂得要想学习好必须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掌握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它深刻地阐释了学习兴趣对于学习的作用。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做任何事,基础尤为重要,更何况学习。所以要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以免造成学习上的忙乱;课堂上,要求学生认真听讲,学会记听课笔记;随着学习内容的扩大加深,要求学生能够学会独立思考,对学习材料进行逻辑加工,做到学得活、记得牢、用得上。
要使学生懂得怎样去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选用的方式必须依据自己的特点,这样学习效果才会好。有的同学喜欢光线明亮的房间,在明亮环境中学习精力更充沛;有的同学喜欢光线柔和一些,如果光线太过于刺眼反而妨碍注意力的集中;有的同学喜欢伴随一定
声音(如音乐)进行学习,如果没有声音会感到躁动不安,有的同学更喜欢安静的环境,
你也可以选择在阅读时动手划出重点,听讲时记笔记,复习时多归纳整理,多做题和实验等方式。
2、要让学生懂得怎样去运用好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我通过开设学习方法指导课和结合学科教学等方式,指导学生懂得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让学生懂得怎样根据自己的学习类型、思维类型、心理类型和智力类型等因素去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要注意引导学生在预习、听课、复习、考试等各种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去感悟、选择、借鉴和综合运用好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
1、语文课堂要以学生为主
现代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使教学"在师生平等的过程中进行,让学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这个过程使学生处于一种心理放松、精力集中状态,思维活跃,敢想敢问,敢说敢做。例如我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发散学生思维。想想说说做做,如果是你,会设计什么样的铁路。学生说出很多Z型、S型、曲线等等。追问詹天佑为什么用了“人”字形线路呢?进一步分析人字形线路的优点。平等对话使学生在课堂上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把自己想说的,能说的都说出来,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还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演一演。学生学习的积性极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2、语文课堂要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语文学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离不开学生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它往往能突破习惯思维的束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其观点总是富有新的创意。创新思维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
创新思维可通过导语激活。一堂课如一篇优美的散文,漂亮的开头能引人入胜;一堂课如一泓清泉,良好的开头如一粒石子,能激起学生思维的千层浪。我在教学《荷花》这一课时,先引导学生回顾、吟诵描写荷花的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从这些诗句中,学生能感受到荷花的美。可以通过标题激活思维。一般地说,文章的标题是标明文章内容的简短语句。因此,抓住它,往往能纲举目张,带动全文,了解全篇,激活学生的思维。例如,教学《莫泊桑拜师》一课,就可以把文章的标题作为激活点。抓住标题中的“拜”字,引导学生了解谁拜师,拜谁为师,为什么拜师,怎样拜师,学生通过阅读,不仅了解全文内容,而且也学到了怎样通过标题去学习的方法。可以通过诵读激活学生思维。老师运用富有感情色彩的有声语言,转化课文的文字语言,从而对文章进行理解、品味和记忆。例如,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中第十一自然段:“从爸爸斩钉截铁的口气中,汤姆知道已经没有丝毫商量的余地了。通过课件,再现爸爸斩钉截铁的语气,让学生反复练习朗读,学生通过朗读就会领悟爸爸为什么会用这样的语气命令他了。学生的思维在朗读中自然而然地得到发展。当然,也可以通
过文眼激活学生思维。例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抓住文中的杰出、爱国这样的字眼展开讨论,让学生说说文中哪些地方突出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抓住了文眼,学生的兴趣高了,思维也活跃了。教师通过示范也能激活学生思维。教师对教材的讲解、分析和挖掘的示范作用,能引导学生深入地揣摩、领会、探究,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实现语文学习的迁移。通过比较激活思维。爱因斯坦说:“知识不能单从经验中得出,而只能从理智的发展观察到的事实两者的比较中得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可与高适的《别董大》相比较,以领会两首诗的主旨和情调。两诗虽然均为送别诗,都是先景后情,但王昌龄诗不写依依不舍,没有细语叮咛,而写秋雨连江,突出“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而高适诗写景“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重在以景衬“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之情,情绪激昂,胸襟开阔。通过这样的精细研读,能得到比较的实效,使思维迅速扩展。通过联想激活思维。教学《荷花》一课时,就可以要求学生对众多精彩的比喻进行联想和想象,并加以描述。这样,既丰富了比喻的内涵,又有助于深入领会其精妙之处。
3、语文课堂教学应培养参与合作意识
合作学习主要是指学生之间互动为主的学习活动。关于合作学习,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斯莱文教授认为,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据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得奖励或者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以创设情境为关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不是下降反而更重要了,对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