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衬混凝土质量的控制方法.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衬混凝土质量的控制方法

一、混凝土自身质量的控制

混凝土质量的优劣直接决定衬砌的质量,是先决条件。因此,混凝土质量控制尤为重要。混凝土自身质量的控制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对混凝土原材料的控制、对搅拌过程的控制。

1、对混凝土原材料的控制

(1)混凝土原材料应实行专人专管的制度,采购人员应对原材料的品种、规格和数量等进行验收,经验收合格方可进场,对于不合格原材料应清除出场,实现原材料合格率100%;

(2)水泥、矿物掺料等应分别储藏,特别注意防潮,杜绝露天堆放。

2、对搅拌过程的控制

(1)通过混凝土的各种性能,合理选择施工配合比;

(2)混凝土原材料严格按照施工配合比准备称量(特别情况下应及时调整施工配合比,比如因天气因素影响骨料的含水率);

(3)严格控制混凝土搅拌时间,每盘搅拌时间不少于3min;

(4)冬季施工混凝土应采用加热水预热的方法(<80°C)调整拌和温度,若不能满足入模的最低温度,可采用预热骨料的方法(<60°C);

(5)确保混凝土运输质量,保证混凝土到施工现场具有要求的坍落度(满足泵送性能的前提下,应尽量小,以免振捣过程中离析、泌水)和含气量等性能,尽量减少运输时间,以免影响混

凝土的各项性能。

二、混凝土施工现场的控制

通过上一步,确保合格的混凝土进入施工现场,再通过良好的现场施工保证混凝土发挥其功效。所以,对混凝土施工现场的控制在整个混凝土施工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前期准备工作

(1)衬砌台车就位前检验防水盲管、防水板的布设是否满足要求(防止衬砌后混凝土出现漏水渗水,影响混凝土外观质量),检验合格后方可行走台车,定位;

(2)台车准确定位后,加固挡头板、丝杠及各种支撑,确保台车整体牢固、可靠;

(3)施工人员、机具就位后,准备浇筑混凝土。

2、混凝土现场浇筑

(1)混凝土入模前,有实验员测定混凝土入模温度、坍落度和含气量等工作性能,符合要求方可入模浇筑;

(2)混凝土浇注时自由倾落高度不大于2m,保证混凝土不出现分层离析现象;

(3)浇注过程中应即使振捣,振捣要均匀,振捣时间应控制在振点表面泛浆或不冒大气泡为准;

(4)振捣过程中应安排专人负责检查各种支撑的稳定性。

3、混凝土养护

(1)当混凝土强度满足拆模要求时,方可进行拆模;

(2)拆模后,应迅速采取措施对混凝土进行养护;

(3)拆模后若出现漏水渗水现象,应及时采取衬砌内注浆,

并对裂缝进行处理。

三、注重人的因素

在各种社会活动中,人永远起主导作用,是主体!隧道衬砌施工也不例外。根据衬砌施工特点,在施工前和施工过程中,对管理、技术及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现场培训,提高全体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施工操作技能;在推广新技术、使用新机械设备时,应对施工人员进行再培训,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二衬混凝土质量时刻都在我们的掌握中。

二度开发资源让品德课堂更精彩-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二度开发

文本资源乡土资源生活资源生成资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4A-

0068-02

《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充分开发,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增强课程的开放性、生成性和教学活力具有重要意义。课程资源的利用应为教学服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本

地区、本班的实际情况,灵活、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让品德与社会课程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活用文本资源,优化品德课堂

品德与社会教材的内容和编排都紧密围绕学生的生活展开,但部分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离得较远。教师可以多方面采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使课本上的图画和事例活起来、动起来,让事实说话,拉近教材与学生的距离。

例如,在《交通使山区变了样》(人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四年级下册)中,教材呈现了路修好以后给人们带来诸多方便。然而,现在的城市小学生大多出门就坐车,这与没有公路、不通汽车的情形相去甚远。因此,教学本课时,笔者在课前做好一些铺垫工作,指导学生通过调查、访问、上网等手段,收集相关资料。在课堂上,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调查结果。在此过程中,学生了解到:过去,“开门就见山,出门靠爬山”,没有公路,人们的生活物资靠肩挑手扛搬进家,山上的木头、毛竹只能当柴火烧,小薯、莴苣等农副产品只能自给自足;现在,公路修到家门口,山里的煤炭、毛竹资源,地里的蔬菜、农副产品运往全国各地,农民增加了收入,家家户户盖起了砖瓦房,实现了电气化;目前,人们如火如荼地建设美丽乡村,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后,笔者播放课件“山区交通的昨天与今天”,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经过前后对比,学生真正体会到“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所蕴含的道理。这样教学,唤醒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激活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充实了教材,让品德课堂变得更加精彩。

二、挖掘乡土资源,盘活品德课堂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区差异大,教材中某些内容可能不

适应当地学生,这就要求教师结合当地、当时的社会生活实际,适当调整教材,围绕主题目标来开发课程资源,使课程资源更具地方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更贴近学生的实际。

例如,在《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人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四年级下册)中,教材呈现了西部地区主题图。为了更加有效地利用本地资源,更好地突出当地元素,笔者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增减、替换。教学本课前,笔者组织开展“寻名人。家乡美”调查走访活动,将全班分成3组(追溯历史组、寻访名人组、饱览名胜组),让学生搜集有关的家乡资料,充实课程资源。追溯历史组介绍了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桃源洞悬壁上题写的“桃源洞口”4个大字、当地人氏陈源湛(曾任明代广东和平知县),讲述了在民间广为流传的“苏维埃三烈士”的故事,展示了现存土地革命时期的战斗遗址和红军标语的照片。寻访名人组讲述了全国孝亲敬老模范、2010年度感动福建十大人物、省优秀共产党员李玉仙独自一人31年为400多位老人尽孝,先后为60位孤寡老人送终的感人事迹。饱览名胜组介绍了建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的“双塔”(步云塔、仰山塔)、国家湿地公园九龙湖、水库大坝溢流的壮丽景象……在课堂上,全班学生积极参与,热情高涨,热爱家乡之情油然而生,这样的课堂精彩纷呈。

三、巧用生活资源,激活品德课堂

品德与社会教材中设置了丰富的学习主题,编者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从学生在生活中面对的问题及学生的感受入手,提供一些反映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图片、话题和范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丰富学生的认知、情感和体验。教师应将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经历、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让学生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从而激活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