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50年大事记(1949年至1959年)
建国初期基础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启示(1949年-1966年)

建国初期基础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启示(1949年-1966年)摘要:在新中国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国家的政治、经济、教育等等都亟待解决,教育是整体国民素质的基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人才输出源泉。
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小学教育尚处于较为落后的局面,伴随着新政权的建立,旧有的教育模式及办学理念已然无法满足新时期下的客观需要,而且当时中国人民的文化素养不高,文盲占大多数,在经济落后、生活水平低的年代大家都在为吃饱穿暖奔波,不是太重视受教育和读书,在这种情况下在刚刚建国,教育的事业尤其是基础教育是怎样发展的是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我们应该在建国初期基础教育发展的历程中去学习当时的一些经验。
关键词:基础教育;教育发展历程;启示一、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是一种改变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途径,一种积极引导人类的思想、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积极有效的途径,教育的本质属性,即教育是一种影响,一种积极的影响,一种对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及自身的积极的影响。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
当今世界,知识和人才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人才培养与储备成为各国在竞争与合作中占据制高点的重要手段,从国家竞争的角度而言,其竞争的本质在于人才的比拼和知识的较量。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我们怎么样才能够将我们人口数量优势转化成人才优势呢,这就需要我们通过教育的手段来提升中国人民的国民素质,让中国人口优势变成人才优势。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振兴直接关系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国家振兴,只有真正做到以科教为本,才有可能实现现代化建设的赶超战略和一流国家建设的目标。
所以说,教育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
教育事业也是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为群众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满足群众对发展教育的期望,推动教育在更高的起点上实现更大的发展,这是人民的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基础教育是涉及人数做多,影响范围最广的教育,我国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各行各业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基本的要素。
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建国初期(1949-1978年)建国初期,中国教育面临着重重的困难和挑战。
当时的中国已经经历了长期的战乱和外国侵略,教育资源匮乏,文盲率高达80%以上。
新中国政府十分重视教育的发展,最早提出了“教育是国家的基础工业”和“普及教育为主,办好小学为核心”的方针。
大力普及基础教育,开展扫盲运动,建立了广大的农村学校和城市小学,使得教育开始走向普及化。
在此期间,新中国建立了一整套的教育制度和管理体系,包括教育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教育经费的保障和分配等。
开放时期(1978年至今)开放以来,中国的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主要包括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和提高教育质量、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资源、加大对农村和城市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等。
高等教育是中国教育事业的重点发展领域之一、中国的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从最初建立的几所大学到全国各地建设的大学和研究机构。
此外,中国还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发展应用型、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
强调素质教育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特点。
中国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推行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理念。
此外,中国还大力推进教师教育,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和教育水平。
现代教育发展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中国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政府提出了“创新驱动、智能引领、开放融通、协同共享”的教育发展战略,加大了对教育信息技术的投入和应用,促进了教育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同时,中国教育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例如,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衡,城乡教育差距仍然存在,高考制度的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等。
总体来说,新中国教育事业在建国初期的基础上,经历了开放和现代教育发展阶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国的教育发展不仅进一步普及了教育,提高了国民素质,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教育50年大事记(1949年至1959年)

教育50年大事记(1949年至1959年).txt老子忽悠孩子叫教育,孩子忽悠老子叫欺骗,互相忽悠叫代沟。
▲男人这花花世界,我要用什么颜色来吸引你。
教育50年大事记(1949年至1959年)一九四九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毛泽东宣布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本政府的施政方针。
《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
在知识分子中进行思想与政治教育,有计划、有步聚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
新中国教育建设起步。
11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举行成立典礼。
12月23日-31日,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会议提出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必须向工农开门。
建设新教育要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某些有用的经验,借助苏联教育的先进经验。
教育工作的发展方针是普及与提高的正确结合。
必须坚决正确地招待团结、教育、改造知识分子的政策。
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接见了全体会议代表。
这次会议对新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各地军管会接收新解放区的各级公立学校,组织开学复课,对学校进行整顿改造,取消国民党反动训导制度和反动课程。
开设革命的政治课程和其他新课程。
一九五零年4月3日,北京实验工农速成中学开学。
这是全国第一所工农速成中学。
此后全国各地相继举办工农速成中学。
5月1日,《人民教育》杂志创刊。
毛泽东为该刊题词:“恢复和发展人民教育是当前重要任务之一。
6月1日-9日,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讨论改造高等教育的方针和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建设方向。
毛泽东、周恩来等出席会议。
会议提出,以理论与实际一致的方法,培养国家高级建设人才。
6月6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三中全会上所作《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讲话中指出,有步聚谨慎地进行旧有学校教育事业和旧有社会文化事业的改革工作,争取一切爱国的知识分子为人民服务。
中国教育大事记(1949——2008)

中国教育大事记(1949——2008)1、1949年新中国教育建设起步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毛泽东宣布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本政府的施政方针。
《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
在知识分子中进行思想与政治教育,有计划、有步聚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
新中国教育建设起步。
1949年11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举行成立典礼。
2、1950年颁布中学教学计划1950年8月1日,教育部颁布新中国第一个《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
1950年10月3日,中国人民大学举行开学典礼。
这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新型大学。
1950年12月1日,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成立3、1951年颁布第一个学制1951年10月1日,政务院公布实施《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
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学制。
它以法令形式确立和充分保障工农干部受教育的机会;明确规定了职业技术教育和业余教育在学制中的适当地位。
4、1952年教职工公费医疗1952年6月27日,政务院发出国家工作人员实行公费医疗的指示。
指示规定,从本年季起,全国各级学校的教职员工实行公费医疗制度。
从1953年春季起,高等学校的学生也开始享受公费医疗的待遇。
1952年7月8日,政务院发出通知,决定在全国高、中等学校学生中实行人民助学金制。
此前该制度已在一些地区公立学校实行。
5、1954年知识分子上山下乡掀起第一次高潮1954年5月24日,中共中央转发教育部党组《关于解决高小和初中毕业生学习与从事生产劳动问题的请示报告》,为此5月29日《人民日报》发表中央宣传部《关于高小和初中毕业生从事劳动生产的宣传提纲》。
此后,许多城镇高小、初中毕业生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形成知识分子青年上山下乡第一高潮。
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发展历程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教育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 初期阶段(1949年-1978年):
-建立新中国后,中国政府开始进行教育事业的全面改革和发展,实施了普及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政策。
-1949年至1952年,进行了对国民教育系统的全面整合和改革,全面普及初等教育,实现了初等教育的免费化。
- 1952年,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确立了社会主义教育制度。
-1958年至1961年,进行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教育事业受到了严重破坏,学校教育质量大幅下降。
-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事业受到进一步破坏,学校停课、关闭,知识分子受到迫害。
2. 改革开放以后(1978年至今):
-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教育事业逐步恢复和发展。
- 1980年代初,中国恢复了高考制度,开始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 1990年代,教育改革进入新阶段,政府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理念,重视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 2001年,国家启动了“义务教育免费化”工程,实现了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全面免费。
- 2005年,国家实施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计划,大幅增加了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教育不断推进改革,注重素质教育,倡导终身学习,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提高了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总的来说,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教育事业经历了从起步阶段到蓬勃发展的历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发展方向,但整体上是朝着普及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和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和进步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1949-1959)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1949年—1959年)来源:中央政府门户网站五味斋主整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此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9月21日至30日召开。
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通过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会议决定国都定于北平,北平改名为北京;纪年采用公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国旗为红地五星旗。
会议选举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当选为副主席,陈毅等56人当选为委员。
10月1日下午2时,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一致决议:接受《共同纲领》为政府施政方针,选举林伯渠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毛泽东为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为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沈钧儒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罗荣桓为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
下午3时,首都30万军民齐集天安门广场,举行隆重的开国大典。
毛泽东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告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决定1949年10月1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的日子,每年的10月1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
10月2日苏联政府决定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3日,周恩来复电表示热忱欢迎,并互派大使。
自1949年10月至1950年1月,新中国先后与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波兰、蒙古、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阿尔巴尼亚和越南民主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
至1951年底,新中国与印度、缅甸、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瑞典、丹麦、瑞士、列支敦士登、芬兰建立外交关系。
10月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选举毛泽东为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周恩来、李济深、沈钧儒、郭沫若、陈叔通为副主席。
浅谈解放后我国教育历程的发展研究

浅谈解放后我国教育历程的发展研究新中国解放后,从清朝及国民党时期延续的科举制度中取其精华,提倡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战略; 文化大革命时期一度暂停高考制度,鼓励知青下乡,重视科学实践活动;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教育提倡教育产业化,在普及义务教育的情况下,高等院校扩大招生,迅速为我国培养了更多的高等教育人才,但在扩招的同时,也显露出教育产业化的致命缺陷。
我国教育强国之路到底通向何方?是很值得深思和反思的问题。
一、解放后我国教育历程介绍(一)解放后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历程1949 年我国成立新中国,提倡自由平等,人民开始当家作主。
在1954 年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都有享受教育的权利。
国家成立多个教育相关部门,尽力配合国民享受这一神圣的权利。
1.教育资源缺乏,经济基础薄弱。
新中国的成立历经了多年的磨难,经过八年的抗日战争使我国的经济基础、科技基础、教育师资基础都非常薄弱。
1951 年我国教育部规定十年内基本普及小学基础教育,主要建立各种小学和初中,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做铺垫。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邓小平同志提出尊重知识,强化基础教育设施以及基础教育质量。
九十年代末,国家提倡教育产业化,鼓励社会资金进入基础教育事业,为我国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力量。
2.注重发展进度。
建国后的十年间,我国的教育事业迅猛发展,到1958 年,我国小学基础教育普及率已经达到了92.7%,仅1958年一年间共建中学超过两万五千所。
相比1957 年增长幅度高达48.6%。
由此可见在大跃进的过程中,我国的基础教育事业还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在21 世纪的今天,我国基础教育已经普及完成,并进入实行义务教育免费的伟大阶段。
3.注重城乡教育统筹发展。
我国建国后农村各种条件极为落后,但教育部指令全国基础教育不分城乡层级,统筹兼顾发展全国基础教育真正完成了教育公平化理念。
(二)解放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我国建国后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中断了高考制度,这也造成了我国上世纪70 年代末和80 年代的高等人才断层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经济、教育等事业的顺利发展。
建国以来大事记

峥嵘岁月铸就辉煌――建国以来大事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1950年10月:应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请求,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
1953年5月14日: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向工业化全面进军。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8年6月:中国第一座原子能反应堆建成。
1959年4月:容国团在第二十五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夺得男子单打冠军,这是中国选手第一次荣获世界冠军。
1960:大庆油田发现并开始全面开发,三年后建成世界级大油田。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10月27日:中国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
1971年10月25日:第二十六届联大以压倒多数通过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1972年2月美国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关系在隔绝二十多年后走向正常化。
1976年10月:彻底粉碎“四人帮”,十年“文革”结束。
1977:中国开始清理“文革”错误,恢复高考,重振经济。
1978年12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决定全面纠正“文革”错误,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992年1月18日到2月21日:邓小平南巡期间讲话,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1992年10月12日: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
1997年9月12日:党的十五大提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
2000: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000:国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2001年7月13日:北京取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
九年级中考历史复习专题一建国后的重大历史事件

专题一建国后的重大历史事件
一、50年代
1、1950年6月-----1952年底土地改革
2、1950年10月-----1953年7月抗美援朝战争
3、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4、195年----1956年三大改造
5、1953年-------1957年一五计划
6、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7、1954年,中、缅、印重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8、1954年,首次以五大国身份之一参加日内瓦会议
9、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0、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11、1956年,召开中共八大,成为探索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
12、1958年,提出探索时期的总路线,此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全国展开
二、70年代
1、1971年4月,乒乓外交
2、1971年10月25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1971年7月,基辛格访华
4、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
5、1972年,中日邦交
6、1979年,中美建交
7、1978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三、进入21世纪后的外交成果
1、2001年,在上海召开APEC会议
2、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3、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
中国教育十大事记

中国教育十大事记1.引言1.1 概述中国教育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发展的根本支撑。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教育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本文将通过回顾中国教育的十大重要事件,探讨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和对社会的影响。
中国教育发展的第一个重要阶段可以追溯到建国初期。
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开始了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建设。
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是普及教育,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接受教育的机会,这项政策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奠定了基础。
中国教育的第二个重要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的教育改革。
在这个时期,中国教育开始注重质量和创新,推行了开放政策,引进了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课程体系。
这一改革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教育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的教育人才,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中国教育的第三个重要阶段是21世纪以来的数字化教育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国教育借助互联网和智能设备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教学方式的创新。
数字化教育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便捷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也为教师提供了更加丰富和灵活的教学工具。
同时,数字化教育还促进了教育资源向农村和偏远地区的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提升了教育的公平性。
随着中国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影响也逐渐显现。
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不仅提高了人们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人力资源。
教育的发展还促进了社会进步和文明进程,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科技创新和社会治理提供了有力支撑。
综上所述,中国教育经历了一系列的重要事件,每个事件都对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回顾中国教育的历史,了解这些事件对教育的贡献,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并为今后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文章结构部分内容如下所示: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中国教育的十大重要事件。
下面将对每个事件进行简要的介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每个事件及其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的发展历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标志着中国从封建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开始,也标志着中国教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面对落后的基础设施和贫穷落后的教育资源,我国教育事业经历了从“立足贫窭”到“努力竞争国际”的历史变革进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教育事业受到前苏联支持,改革开放程度较大,但总体来说,新中国初期的教育仍处于有限的起步阶段,学生数量不足、教材滞后,以中国落后的教育状况显示,新中国经历了一个多个以“文化大革命”而闻名的历史时期。
教育体系的混乱,新的教育管理体制刚刚构建,教育改革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1978年改革开放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从教育改革入手,把中国教育建设改革成一种符合当代发展要求的新形态。
改革开放以来,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经费投入不够,两是学校经费分配不均衡,三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四是教育内容原有缺陷,五是师资力量不足。
今天,新中国教育发展比以前有了巨大的改变,根据2015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我国各类学校已建成,不间断教育总体覆盖率超过99%,九年义务教育已经实现全覆盖。
一是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教育制度,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推动学校和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以及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制度,形成能够科学完善地管理和有效地发挥教学功能的教育体系。
二是推动高等教育发展,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体制,为青年提供更多学习机会,大力改善国家统计的教育水平,为我国尤其是穷苦地区的孩子们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使更多的孩子们在教育中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受益。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发展步伐艰难而漫长,中国教育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新的进步,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关注。
今天,教育改革正在不断推进,未来将努力实现更深刻的教育改革,让中国教育的未来更加光明。
中国教育大事记

中国教育大事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毛泽东宣布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本政府的施政方针。
《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
在知识分子中进行思想与政治教育,有计划、有步骤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
新中国教育建设起步。
1950年8月1日,教育部颁布新中国第一个《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
1950年10月3日,中国人民大学举行开学典礼。
这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新型大学。
1950年12月1日,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成立1951年10月1日,政务院公布实施《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
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学制。
它以法令形式确立和充分保障工农干部受教育的机会;明确规定了职业技术教育和业余教育在学制中的适当地位。
1951年11月30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学校中进行思想改造和组织清理工作的指示》,要求在所有大中小学学校教职员和高中以上学生中普遍进行初步思想改造的工作,并在这个基础上,在所有学校的教职员和高等院校学生中进行组织清理工作,清查其中的反革命分子。
1952年4月,中央人民政府仿照苏联模式,开始对全国旧有高等学校的院系进行了全盘调整。
教育部根据“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的方针,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高等学校全面的院系调整工作,相继新设钢铁、地质、航空、矿业、水利等专门学院和专业,并把私立大学全部改为公立。
例如,清华大学为了建成多科性工业大学,文学院、理学院都调到了北京大学;航空系、地质系、化工系等,为了建设航空学院、钢铁学院、地质学院、石油学院等也调走了。
此次调整涉及全国四分之三的高校,一直持续到六十年代,初步形成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基本格局。
幼儿教育5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幼儿教育50年大事记编者按:金秋十月,时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又恰逢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成立二十周年,我们特编发了“幼教五十年”这组文章,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幼儿教育50年大事记》将以连载形式刊发,本期为第一部分。
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相信,读者会从这组文章中领悟到很多很多。
中华人民共和国幼儿教育50年大事记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史慧中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幼儿教育(1949年10月至1956年8月)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幼儿教育事业获得新生。
一、设置专门机构领导幼儿教育事业1949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成立,在初等教育司内设置幼儿教育处。
1952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19次会议决定成立高等教育部,中央教育部机构相应调整,幼儿教育处由原来的司属处调整为部的一个直属单位。
幼儿教育事业在中央教育部直接领导下迅速发展。
二、明确幼儿园的双重任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下称《共同纲领》)规定“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教育、社会的生活各方面,均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要“注意保护母亲、婴儿和儿童的健康”。
中国妇女从此翻身解放作了主人,幼儿成长受到了空前未有的关注。
1951年10月,《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明确规定:“实施幼儿教育的组织为幼儿园。
幼儿园收三足岁至七足岁的幼儿,使他们的身心在入小学前获得健全的发育。
幼儿园应在有条件的城市中首先设立,然后逐步推广。
”1952年3月18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发试行的《幼儿园暂行规程(草案)》明文规定:“幼儿园的任务是:根据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教育幼儿,使他们的身心在入小学前获得健全的发育;同时减轻母亲对幼儿的负担,以便母亲有时间参加政治生活、生产劳动、文化教育活动等。
”据此,新中国幼儿园必须承担教育幼儿和便利妇女参加社会建设的双重任务。
三、改造旧幼儿教育与建设新民主主义幼儿教育并进1949年12月中央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确定“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教育必须向工农开放”,并在明确全国教育工作总方针时指出应“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某些有用的经验,特别要借助苏联教育建设的先进经验”。
[课程]教育50年大事记(1960年至1969年)
![[课程]教育50年大事记(1960年至1969年)](https://img.taocdn.com/s3/m/6223c570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7a.png)
教育50年大事记(1960年至1969年)教育50年大事记(1960年至1969年)一九六零年3月、5月,中共中央文教小组召开省、市委文教书记会议。
会议提出教学改革方针、原则和文教部门大办生产企业、学术批判、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等问题的具体政策。
3月8日,北京电视大学开学。
这是我国的第一所电视学校。
4月9日,陆定一在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教学必须改革》的发言,提出在中小学教学改革中应“适应缩短年限,适当提高程度、适当控制学时,适当增加劳动”。
此后,全国各地开始较大规模的学制改革试验。
4月10日,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1956-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提出要大力提倡群众办学、集体办学,在十二年内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6月1日-11日,全国教育和文化、卫生、体育、新闻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和个人中,教育工作者占65.4%。
11月24日-12月12日,中共中央文教小组召开全国文教工作会议。
会后向中共中央写了《关于1961年和今后一个时期文化教育工作安排的报告》。
次年2月7日,中共中央批转了这个报告,批示提出,当前文教工作必须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由此,教育系统开始进行教育事业和教育政策的调整、整顿。
一九六一年2月,中共中央书记处讨论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的教材问题。
决定由中宣部、教育部成立高等学校及中等专业学校理工农医各科教材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教材编写工作。
7月、12月,教育部两次召开全国高、中等学校调整工作会议。
会议提出高、中等学校要缩短战线、压缩规模、合理布局,通过调整工作集中力量提高教学质量。
并讨论调整教育事业的具体计划。
7月30日,毛泽东给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写信,赞成和支持该校实行半工半读和勤工俭学,希望各省也应该有这样的学校。
从此,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成为全国探索半工半读办学道路的样板之一。
9月15日,中共中央批准试行《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
语文教育百年大事记

语文教育百年大事记一、1904年,语文独立设科抗战时期,北大校长蒋梦麟在回想起幼时在私塾背诵经书的场景:“高声朗诵着不知所云的课文,一遍又一遍地念得烂熟。
等到太阳不偏不倚地照到我们的头上时,我们知道那是正午了。
先生让我们回家吃午饭,吃过饭我马上回到家塾继续念那课同样的书,一直到日落山才散学。
”在他的眼里,这样的教育“简直像监狱”。
伴随着保国强种的需求,清政府在回光返照的最后十年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新政”,落实在教育上的,即是1904年颁布实施的“癸卯学制”及大致同期废科举、兴学堂的教育改革。
“语文”也在这一大潮中渐渐走出混沌,但当时的学科设置并未使用“语文”这个概念。
出现在小学及中学学堂章程中的,与现在语文有关的是“读经讲经”与“中国文学”这两个科目,后来语文课程的发展及针对语文的讨论也多从此而来。
语文教研界一般将其看作是语文单独设科的起点。
二、辛亥前后,语文教科书百花齐放辛亥时期,年轻的商务印书馆编辑陆费逵看准了形势,暗中开始筹划适于共和制的教科书。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中华书局也在同一天扯起了营业的大旗,陆费逵由商务编辑摇身一变为中华书局总经理。
随着民国政府宣布废除帝制教科书,陆费逵先期预备好的中小学教科书迅速渗透进原先由商务独霸的市场。
“五四”之前,商务与中华占据了教科书的大半江山。
在中学语文教育里,前者的国文教科书有林纾(1908年)、吴曾祺(1908年)、许国英(1913年)版,后者有谢蒙(1914年)、谢无量(1917年)版。
不过在学者孙俍工看来,“大都不外以下四种的文章:(一)《古文辞类纂》、(二)《昭明文选》、(三)《经史百家杂钞》、(四)唐宋各家的诗”。
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宣布在国民学校国文改国语,商务凭借与蔡元培、胡适等人的良好关系在教科书市场抢得先机,将国语运动、新学制改革的成果以教科书的形式凝结在语文教学中。
平民教育运动使得受教育人数有了持续的增长,也带起了教科书市场的巨大商机。
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的发展历程
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作为重要的政策,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得到
快速发展,其主要发展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改革时期、转型时期和现代化时期。
首先,是改革时期,在这一时期,新中国将教育理念从专制变为民主,建立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也推出了思想和灵魂教育的理念,全面的推行小学教育改革,强调教育的基础地位。
其次,是转型时期,这一时期是教育大发展时期,推出了“义务教育”,全国参加高中毕业统一考试,提出了以“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理念,改革继续深入,提高了成人教育水平;最后,是近代化时期,这一时期是教育
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时期。
它逐步推出了技术与教育的结合,生活教育的重视,推广和完善传统中国文化,也逐步实施了国际教育的双开政策,为每个学生的教育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以上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的发展历程,新中国的发展历程涉及面广泛,从思
想和灵魂教育,到生活教育,从小学教育发展到现代科技教育,教育的影响已深入生活,中国已经迈向了现代化,向更高水平迈进。
中国人民解放军大事记(1949~1959年)

出版物刊名: 军事历史
页码: 54-58页
主题词: 聂荣臻 革命军事委员会 徐向前 军事学院 罗荣 庄严宣告 总政治部主任 军衔制度东矶列岛 抗登陆战役
摘要: 1949年 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为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同日下午,首都北京30万军民齐集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天国大典,并举行阅兵式。
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朱德总司令宜读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
10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三次会议。
决定组成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
毛泽东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彭德怀、程潜为副主席,贺龙、刘伯承、陈毅、林彪、徐向前、叶剑英、聂荣臻、。
60周年大事记之1949-1959:万隆会议

60周年大事记之1949-1959:万隆会议
简介:1955年4月17日,由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率领的中国代表团抵达万隆,出席从4月18日至24日举行的、有29个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4月19日,周恩来先后在全体会议上作了发言和补充发言,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
他说,根据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的原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是可以实现和平共处。
过去殖民统治在亚非国家间所造成的不和和隔阂,不应该继续存在。
我们应该互相尊重,消除互相间可能存在的疑虑和恐惧。
他还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
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同时会议应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
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
4月24日,在与会各国代表团的努力下,通过了《亚非会议最后公报》。
公报提出,尊重基本人权、尊重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尊重一切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承认一切种族的平等,承认一切大小国家的平等;不干预或干涉他国内政等10项原则。
1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2。
60周年大事记之1949-1959:三年困难时期

60周年大事记之1949-1959:三年困难时期
简介: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严重“左”倾错误,加上从1959年到1961年,中国农田连续几年遭受大面积自然灾害,新中国面临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据国家统计局、民政部编撰的《1949-1995中国灾情报告》记载,1959年全国出现了“受灾范围之大,在1950年代是前所未有的严重自然灾害,”受灾面积达4463万公顷,且集中在主要产粮区河南、山东、四川、安徽、湖北、湖南、黑龙江等省区。
1960年,灾情继续扩大,北方持续爆发特大旱灾。
进入1961年后,大旱蔓延黄河、淮河和整个长江流域,河北、山东、河南三个主要产粮区的小麦比上一年最低水平又减产5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50年大事记(1949年至1959年).txt老子忽悠孩子叫教育,孩子忽悠老子叫欺骗,互相忽悠叫代沟。
▲男人这花花世界,我要用什么颜色来吸引你。
教育50年大事记(1949年至1959年)一九四九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毛泽东宣布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本政府的施政方针。
《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
在知识分子中进行思想与政治教育,有计划、有步聚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
新中国教育建设起步。
11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举行成立典礼。
12月23日-31日,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会议提出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必须向工农开门。
建设新教育要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某些有用的经验,借助苏联教育的先进经验。
教育工作的发展方针是普及与提高的正确结合。
必须坚决正确地招待团结、教育、改造知识分子的政策。
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接见了全体会议代表。
这次会议对新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各地军管会接收新解放区的各级公立学校,组织开学复课,对学校进行整顿改造,取消国民党反动训导制度和反动课程。
开设革命的政治课程和其他新课程。
一九五零年4月3日,北京实验工农速成中学开学。
这是全国第一所工农速成中学。
此后全国各地相继举办工农速成中学。
5月1日,《人民教育》杂志创刊。
毛泽东为该刊题词:“恢复和发展人民教育是当前重要任务之一。
6月1日-9日,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讨论改造高等教育的方针和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建设方向。
毛泽东、周恩来等出席会议。
会议提出,以理论与实际一致的方法,培养国家高级建设人才。
6月6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三中全会上所作《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讲话中指出,有步聚谨慎地进行旧有学校教育事业和旧有社会文化事业的改革工作,争取一切爱国的知识分子为人民服务。
在这个问题上,拖延时间不愿意改革的思想是不对的,过于性急企图用粗暴方法进行改革的思想也是不对的。
6月19日,毛泽东就健康问题写信给教育部长马叙伦,要求各校注意健康第一,学习第二。
次年1月15日,再次写信给马叙伦,提议采取行政步聚,具体地解决学生健康问题。
7月5日,政务院发出指示:对救济失业教师与处理学生失学问题提出政策措施。
8月1日,教育部颁布新中国第一个《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
8月2日-11日,中国教育工会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教育工作者是工人阶级队伍的一部分,教育工会以保护教育工作者利益,提高教育工作者阶级觉悟为主要任务。
9月6日。
新中国第一批留学生赴波、捷、罗、保、匈五国学习。
11月30日,上述五国来华留学生陆续到达北京,进入清华大学学习。
9月20日-29日,教育部、全国总工会联合召开第一次全国工农教育工作会议,讨论工农教育的实施方针、领导关系等问题。
毛泽东、刘少奇、朱德、邓小平出席会议。
会议提出必须实现“政府领导、依靠群众组织、各方面配合”的原则,着重以工农干部和积极分子为主要教育对象,分别以文化教育、政策时事教育为主要内容。
10月3日,中国人民大学举行开学典礼。
这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新型大学。
12月1日,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成立。
12月14日,政务院发出《关于举办工农速成中学和工农干部文化补习学校的指示》。
12月14日,政务院第六十五次会议通过《关于处理接受美国津贴的文化教育救济机构及宗教团体的方针的决定》。
据此,1951年1月11日教育部发出《关于处理接受美国津贴的教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关的指示》,确定了处理受外资津贴学校的原则、办法和接受工作中的具体政策、措施。
至1951年末,按不同情况,对全部接收外资津贴的大中小学校,分别改为公办和中国人民自办,收回了教育主权。
此前,教育部已明令接办辅仁大学。
一九五一年3月19日,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制定发展和建设中等教育的工作方针与措施。
会议提出,要使青年一代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自觉的积极的成员。
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为该报写的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
全国文教界开展批斗《武训传》及<武训精神>的运动,以期达到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观点,对知识分子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改造的目的。
8月27日-9月11日,教育部合并召开第一次全国初等教育会议和第一次全国师范教育会议,讨论制定发展、建设新中国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的方针、任务。
会议提出,争取十年内基本普及小学教育,以正规师范教育与大量短期培训相结合,五年内培养百万小学教师。
9月20日-28日,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民族教育会议,讨论制定新中国民族教育方针。
会议提出要以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为主要任务,同时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教育和成人业余教育。
9月,北京、天津20所高等学校教师开展以改造思想、改革高等教育为目的的学习运动。
9月29日,周恩来总理在京津高校教师学习报告会上作《关于知识分子改造问题》的报告。
11月30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学校进行思想改造和组织清理工作的指示》。
10月1日,政务院公布实施《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
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学制。
它以法令形式确立和充分保障工农干部受教育的机会;明确规定了职业技术教育和业余教育在学制中的适当地位。
一九五二年3月18日,教育部颁发了《中学暂行规程(草案)》、《小学暂行规程(草案)》。
5月2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克服目前学校教育工作中偏向的指示》。
6月5日,教育部公布汉字常用字表,列出常用汉字1500个字。
这个常用字表成为扫除文盲工作中的脱盲标准。
6月27日,政务院发出国家工作人员实行公费医疗的指示。
指示规定,从本年秋季起,全国各级学校的教职员工实行公费医疗制度。
从1953年春季起,高等学校的学生也开始享受公费医疗的待遇。
7月8日,政务院发出通知,决定在全国高、中等学校学生中实行人民助学金制。
此前该制度已在一些地区公立学校实行。
9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培养高等、中等学校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教师的指示》9月10日,教育部发出《关于接办私立中小学的指示》,提出将全国私立中学全部由政府接办,改为公立。
此项工作于1956年全部结束。
本年教育部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进行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工作,相继新设钢铁、地质、航空、矿业、水利等专门学院和专业,并把私立大学全部改为公立。
1955年又调整部分高等学校院系专业设置和分布,以改变高等学校过于集中大城市和沿海地区的状况。
经过两次大调整,初步形成了新中国的高等教育基本框架格局。
一九五三年1月13日-24日,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召开大区文委主任会议,会议根据党和国家过渡时期总路线精神,提出"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的文教工作方针。
5月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讨论教育工作,毛泽东主持了会议。
会议作出抽调干部充实学校领导,编写教材,允许小学民办,注意青年健康,中小学毕业生参加生产劳动等决定。
6月30日,毛泽东接见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主席团,提出“要使青年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
9月24日,中共中央批发教育部党组、高等教育部党组、扫盲工作委员会党组三个工作报告。
提出要使全国文教工作在中央统一方针领导下,逐步纳入国家建设计划的轨道。
一九五四年5月17日,中共中央批转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党组《关于全国文化教育工作会议情况报告》。
批示指出,各级党委必须加强对文化教育工作的领导,使文教事业更有效地为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事业服务。
5月24日,中共中央转发教育部党组《关于解决高小和初中毕业生学习与从事生产劳动问题的请示报告》,为此,5月29日《人民日报》发表中央宣传部《关于高小和初中毕业生从事劳动生产的宣传提纲》。
此后,许多城镇高小、初中毕业生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形成知识分子青年上山下乡第一高潮。
8月29日,中共中央转发北京市委《关于提高北京市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决定》,在批示中提出,要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改进中小学教育,提高教育质量。
9月20日,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其中规定:国家设立并且逐步扩大各种学校和其他文化教育机关,以保证公民享受教育权利;对从事科学、教育、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的公民的创造性工作,给以鼓励和帮助。
一九五五年2月9日,《人民教育》发表署名文章:《实行全面发展教育中若干问题的商榷》,由此在教育界展开关于全面发展教育问题的大讨论。
2月10日,教育部发布《小学生守则》,5月13日又发布《中学生守则》,作为规范中小学生行为的准则。
7月9日,教育部、高等教育部发出《关于工农速成中学停止招生的通知》。
7月30日,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其中提出教育事业五年建设的计划和工作重点。
11月4日,中共中央转发教育部党组《关于实用主义思想在中国教育中的影响和批判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以此作为进一步进行教师思想改造和教育事业建设中的重要任务。
12月2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编辑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出版,毛泽东在该书的序言和按语中对教育工作作了许多重要指示。
一九五六年1月14日-20日,中共中央召开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周恩来作《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并代表中央发出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号召。
3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扫除文盲的决定》。
6月2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筹备处成立,4年后正式建所。
9月15日-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刘少奇、周恩来在会上作报告,指出文教事业在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要根据"掌握重点、照顾其他"及需要与可能相结合的方针,进行全面教育规划。
争取在12年内分期普及小学义务教育。
一九五七年2月27日,毛泽东在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3月7日,毛泽东和七省市教育厅局长座谈中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问题。
3月12日,毛泽东在中共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没有知识分子,我们的事情就不能做好,所以我们要好好地团结他们。
知识分子也是劳动者。
6月,全国开始反右派斗争。
这场斗争有扩大化错误。
从1957年夏至1958年春,在各级教育行政机关和各级学校中,一批干部、教师职工和大学生被错划为右派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