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的特征》1

合集下载

《中 国建筑的特征》 知识清单

《中 国建筑的特征》 知识清单

《中国建筑的特征》知识清单一、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1、独特的个体建筑中国建筑以木材结构为主要结构方法,创造了与这种结构相适应的各种平面和外观。

其墙壁通常不承担主要重量,而是起到隔断和围合的作用。

2、群体建筑的组合中国建筑重视群体的组合,如宫殿、庙宇、住宅等,都是由多座建筑物按照一定的轴线关系组合而成。

这种组合体现了中国文化中注重秩序和和谐的观念。

3、木材结构木材是中国建筑中主要的建筑材料,其优点是施工速度快,便于修缮和搬迁。

但也存在防火、防腐等方面的问题。

4、斗拱斗拱是中国建筑中特有的构件,它在柱和梁之间起到过渡和支撑的作用,同时具有装饰性。

5、举折和举架通过举折和举架的方法,使得屋顶呈现出优美的曲线,既有利于排水,又增加了建筑的美观。

二、中国建筑的结构特征1、框架结构中国建筑采用框架结构,以柱子和梁枋组成框架,墙壁只起到分隔的作用,不承担重量。

2、榫卯结合在木材的连接上,主要采用榫卯结合的方式,这种方式坚固耐用,且便于施工和拆卸。

3、屋顶的结构屋顶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柱子上,形成了独特的屋顶支撑体系。

4、斗拱的作用斗拱不仅是结构构件,还能增加建筑物出檐的深度,保护主体结构免受雨水侵蚀。

三、中国建筑的装饰特征1、色彩中国建筑善于运用色彩来装饰,如宫殿建筑多采用黄色琉璃瓦、红色的墙柱等,以显示其尊贵和威严。

2、雕刻在建筑的梁枋、门窗等部位常常有精美的雕刻,内容多为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

3、壁画寺庙、宫殿等建筑内部常有壁画,题材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4、图案中国建筑中常见各种吉祥图案,如龙、凤、麒麟等,寓意着美好的祝福。

四、中国建筑的文化特征1、尊重自然中国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如因地制宜,根据地形地貌进行布局和设计。

2、体现等级制度不同等级的建筑在规模、形式、色彩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

3、蕴含哲学思想中国建筑中体现了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哲学思想,追求和谐、平衡的境界。

中国建筑的特征梁思1

中国建筑的特征梁思1

中国建筑的特征梁思1中国建筑的特征梁思11.木结构建筑:中国古代建筑多采用木结构,这源于中国悠久的木工传统和丰富的木材资源。

中国木结构建筑注重平衡和稳定,以梁、柱、框架为主要构件,通过卯榫、榫卯和斗栱等连接技术使结构更加牢固。

木结构建筑还充分考虑了地震和风灾等自然灾害的影响,通过合理的结构布局和建筑材料的选择来提高建筑的抵御能力。

2.重视尺度和比例:中国建筑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理念,强调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因此,中国建筑非常注重建筑的尺度和比例。

尺度和比例在设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体现建筑物的整体美感,还可以使建筑与周围环境相互协调。

中国建筑通常采用“间”和“比”的原则,将建筑分割成不同的空间单元,并通过不同的比例关系来呈现出层次分明的建筑形态。

3.重视色彩和装饰:中国建筑的外观往往会进行精心的装饰,以突出建筑物的气势和特色。

中国古代建筑常常采用彩色琉璃瓦、彩绘陶砖和木雕等装饰材料,通过精美的图案和纹饰来增强建筑的视觉效果。

同时,中国建筑还注重对色彩的运用,以传达不同的意境和情感。

例如,黄色和红色在中国建筑中常常被视为吉祥的颜色,用于表达喜庆和富贵。

4.注重空间布局:中国建筑注重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和灵动性。

中国建筑通常采用庭院和围合式布局,以营造宁静和私密的居住环境。

庭院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景观美化和空气调节的作用。

此外,中国建筑还注重通过空间布局来引入自然光线和空气,以营造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

5.崇尚天然材料:中国建筑崇尚使用天然材料,如木材、石材和泥土等。

这些材料不仅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性和耐久性,还能够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漆器也是常用的建筑材料之一,它具有防腐、防火、耐久等特点,同时还能够赋予建筑物丰富多彩的色彩。

综上所述,中国建筑的特征梁思可以总结为木结构、重视尺度和比例、重视色彩和装饰、注重空间布局以及崇尚天然材料。

这些独特的特点使中国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独树一帜,并成为了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建筑的特征》

《中国建筑的特征》

《中国建筑的特征》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表现出多个时期和地区的特点,融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风格。

以下是中国建筑的特征的精华版简介。

一、传统建筑的独特韵味中国传统建筑以木结构为主,注重平衡和谐的布局。

其韵味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建筑与自然的融合,建筑与自然风景相辅相成,形成和谐的整体;二是建筑与人文的融合,建筑既具有实用功能,又承载着文化传承的意义。

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有:重心下沉、规模庞大、色彩鲜明、细节精致等。

二、四合院的典型代表四合院是中国古代民居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杰出成就。

四合院的特点是四面围合,中间有个中庭或天井,形成天人合一的宜人生活空间,营造出相对封闭、安静的环境,以家庭为单位,加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四合院以其独特的布局和建筑风格,成为中国建筑的重要代表之一三、宫殿建筑的威严庄重中国的宫殿建筑以紫禁城为代表,充满了威严、庄重的气息。

宫殿建筑的特点是建筑巍峨、规模宏大、楼阁式层次分明、工艺精湛。

宫殿建筑注重对称和对角线的布局,以体现中国古代皇权的神圣力量和尊贵地位。

宫殿建筑的装饰丰富多彩,雕刻、彩绘和铜墙铁壁的运用使宫殿建筑更加夺目。

四、寺庙建筑的庄严静谧中国的寺庙建筑以少林寺、峨眉山寺等为代表,寺庙建筑融合了宗教信仰、哲学思想和审美追求。

寺庙建筑的特点是布局庄严、色彩朴素、线条简约、造型优美。

寺庙建筑以建筑群为中心,山水环境作为点缀,强调建筑与自然和谐的关系。

寺庙建筑注重静谧和内敛,给人一种宁静和平和的氛围。

五、园林建筑的精巧细腻中国的园林建筑以苏州园林、圆明园等为代表,园林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审美特征。

园林建筑的特点是规划巧妙、景点错落有致、布局精细、点缀细腻。

园林建筑强调“小山水”和“二次创作”,通过水池、假山、亭台楼阁等景观元素的运用,使其达到自然山水的效果。

园林建筑追求自然之美,给人以想象空间和心灵的舒展。

中国建筑的特征是多元的、丰富的,融合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元素,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原文与同步练习

《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原文与同步练习

中国建筑的特征【1】梁思成①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

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世代经验的累积所创造的。

这个体系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西起葱岭【2】,东至日本、朝鲜,南至越南、缅甸,北至黑龙江,包括蒙古人民共和国【3】的区域在内。

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②考古学家所发掘的殷代遗址证明,至迟在公元前15世纪,这个独特的体系已经基本上形成了。

它的基本特征一直保留到了最近代。

3500年来,中国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发展了这个体系的特长,不断地在技术上和艺术上把它提高,达到了高度水平,取得了辉煌成就。

③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下列九点。

④(一)个別【4】的建筑物,一般地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本身和上部翼状伸展的屋顶。

⑤(二)在平面布置上,中国所称为一“所”房子是由若干座这种建筑物以及一些联系性的建筑物,如回廊、抱厦【5】、廂【6】、耳【7】、过厅等等,围绕着一个或若干个庭院或天井建造而成的。

在这种布置中,往往左右均齐对称,构成显著的轴线。

这同一原则,也常应用在城市规划上。

主要的房屋一般地都采取向南的方向,以取得最多的阳光。

这样的庭院或天井里虽然往往也种植树木花草,但主要部分一般地都有砖石墁【8】地,成为日常生活所常用的一种户外的空间,我们也可以说它是很好的“户外起居室”。

⑥(三)这个体系以木材结构为它的主要结构方法。

这就是说,房身部分是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成为一付梁架。

每一付梁架有两根立柱和两层以上的横梁。

每两付梁架之间用枋、檩之类的横木把它们互相牵搭起来,就成了“间”的主要构架,以承托上面的重量。

⑦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分划内部空间而已。

因此,门窗的位置和处理都极自由,由全部用墙壁至全部开门窗,乃至既没有墙壁也沒有门窗(如凉亭),都不妨碍负重的问题;房顶或上层楼板的重量总是由柱承担的。

《中国建筑的特征》 (1)解析

《中国建筑的特征》 (1)解析
2018年10月18日星期四 5
2018年10月18日星期四
6
2018年10月18日星期四
7
少 年 时 的 林 徽 因
2018年10月18日星期四
8
中 年 时 的 林 徽 因
2018年10月18日星期四
9
才女佳人
• 20岁的林徽因以才貌双全闻名于北京上层文化圈。 20世纪30年代她业余创作出了具有专业水准的文 学作品,其范围涉及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各 个领域,在京派作家圈中声誉鹊起;林徽因也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 计者;她与梁思成情投意合的美满婚姻,与徐志 摩、金岳霖之间超凡脱俗的亲密友情……在她生 前,没有人能够忽视她的存在。 甚至林徽因的早 逝,也留给同辈亲友惘然的失落,因为她的离去, 也预示着他们最具创造力的黄金年华的结束。
(20) 以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
建造新中国建筑作总结。
2018年10月18日星期四 18
一 、个体建筑构成
2018年10月18日星期四
19
中国建筑的特征
作 诠 释
(一)讲立体构成, 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 一般是由台基、主体 (房屋)和屋顶三个 主要部分构成的。
2018年10月18日星期四
27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018年10月18日星期四
四、斗拱
2018年10月18日星期四
28
2018年10月18日星期四
29
中国建筑的特征
列摹 图状 表貌 举下 例定 子义
(四)说明斗拱的作用, 先描述“拱”是“弓形 短木”,斗是“斗形方 木块”,它们组合起来 称“斗拱”。它不但可 “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 交接处的剪力”,还具 有装饰作用。

人教版高中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语】“中国建筑的特征”是偏正短语,中心词是“特征”,指示物的显著特色。

“建筑”一词界定了作者的专业学术领域,“中国”一词,气宇轩昂,视野开阔,表现了作者作为建筑学一代宗师开阔的视角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课文第一节中国建筑之特征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

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

古代原始建筑,如埃及、巴比伦、伊琴、美洲、及中国诸系,莫不各自在其环境中产生,先而胚胎,粗具规模,继而长成,转增繁缛。

其活动乃赓续的依其时其地之气候,物产材料之供给;随其国其俗,思想制度,政治经济之趋向;更同其时代之艺文,技巧,知识发明之进退,而不自觉。

建筑之规模,形体,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

今日之治古史者,常赖其建筑之遗迹或记载以测其文化,其故因此。

盖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互为因果者也。

中国建筑乃一独立之结构系统,历史悠长,散布区域辽阔。

在军事,政治及思想方面,中国虽常与他族接触,但建筑之基本结构及部署之原则,仅有和缓之变迁,顺序之进展,直至最近半世纪,未受其它建筑之影响。

数千年来无遽变之迹,渗杂之象,一贯以其独特纯粹之木构系统,随我民族足迹所至,树立文化表志,都会边疆,无论其为一郡之雄,或一村之僻,其大小建置,或为我国人民居处之所托,或为我政治、宗教、国防、经济之所系,上自文化精神之重,下至服饰、车马、工艺、器用之细,无不与之息息相关。

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

建筑显著特征之所以形成,有两因素:有属于实物结构技术上之取法及发展者,有缘于环境思想之趋向者。

对此种种特征,治建筑史者必先事把握,加以理解,始不至淆乱一系建筑自身优劣之准绳,不惑于他时他族建筑与我之异同。

中国建筑的特征梁思成(1)

中国建筑的特征梁思成(1)

自成体系
概说
个别建筑物
平面布置
柱梁Biblioteka 中 国 建九大特征
结构 斗拱
举折、举架

屋顶
的 特
装饰 朱红为主

外露构件加工
有色琉璃瓦
风格、手法 可译性
57
课外作业
参观附近的典型建筑,抓 住其建筑特征,写一篇短文.
58
中国建筑的特征 ------梁思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梁思成(1901-1972)
广东新会人,建筑学家。
梁启超之长子,为其父逃 亡日本时所生,十四岁入 清华堂,对中国古建筑的 研究情有独钟.
18
19
20


耳房
正 房
厢房
21
东厢房的耳房
戏台两边的耳房
22
23
24
25
四合院里的木质的墙门窗一体
26
柱 子 支 撑 的 亭 子
27
28
29
30
多层木楼
31
32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的 屋 顶 形 式
33
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组合形式 34
故宫建筑群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孔子庙建筑群
孔子庙的廊柱 44
根据课文的表述,在图中找出柱、梁、斗、拱、举架45
正脊龙吻
武当山金殿正脊龙吻
46
原国民政府考试院明志楼 47
正吻 48

《中国建筑的特征》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中国建筑的特征》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梁思成,对我们意味着什么?是历史,是现实,是浪漫,是理想,是彷 徨,是担当?究竟是什么,让我们对梁思成念念不忘?
课外积累:
人们会时时谈起梁思成。当我们夹在古与今之间、东与西之间、传统 与未来之间,去做一场关于建筑、关于美学、关于设计的当代化论述,我 们会频繁地想起梁思成,想起他在那个时代里的努力,想起他执着的苦心, 想起他未完待续的事业,发现我们走在前人开拓的道路上,依旧面对着似 曾相识的命题,却仍难以完成令人欣慰的解答。
这些古老的建筑闪烁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的光芒,它们究竟 有何特色?今天我们学习梁思成的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从中我 们一定能得出答案。

走近梁思成
二 章

走近梁思成
建筑大师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清 华大学教授。
他是近代学者、维新派领袖梁启超的儿子,一代才女林徽因的丈夫。他一生醉 心于中国建筑的研究,曾主持中国营造学社(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学术团体),创 建了中国第一个建筑系,写出了中国第一本系统完整的《中国建筑史》。
(六)俗话说“文如其人”,从文章内容和语言我们可以看 出梁思成是个什么样的人?
认真、严谨,深厚 的学养,建筑学大家。 他毕生致力于中国 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 护,是建筑历史学家、 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 为人做事都体现出一 个大家风范。
平津战役提供北京建筑图,保护北京文物;对建筑的爱可以超越国界,保护日本 奈良的建筑。
正定深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和丰赡的古建筑遗存,吸引着梁思成。1933年 4月,梁思成第一次到正定考察,原定两周,后由于战乱,缩短为七天。
对于这次考察,梁思成写道:“今春正定之游,虽在兵荒马乱中,时间匆 匆,但收获却意外圆满。”第二次考察,是在当年即1933年11月,梁思成偕 林徽因女士再次来到正定,“留得旬日,得详细检正旧时图稿,并从新测绘 当日所割爱而未细量的诸建筑物。”“这次考察成图盈箧,满载而归。”

人教版高中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原文及教案第一节中国建筑之特征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

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

古代原始建筑,如埃及、巴比伦、伊琴、美洲、及中国诸系,莫不各自在其环境中产生,先而胚胎,粗具规模,继而长成,转增繁缛。

其活动乃赓续的依其时其地之气候,物产材料之供给;随其国其俗,思想制度,政治经济之趋向;更同其时代之艺文,技巧,知识发明之进退,而不自觉。

建筑之规模,形体,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

今日之治古史者,常赖其建筑之遗迹或记载以测其文化,其故所以。

盖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互为因果者也。

中国建筑乃一独立之结构系统,历史悠长,散布区域辽阔。

在军事,政治及思想方面,中国虽常与他族接触,但建筑之基本结构及部署之原则,仅有和缓之变迁,顺序之进展,直至ZUI近半世纪,未受其它建筑之影响。

数千年来无遽变之迹,渗杂之象,一贯以其独特纯粹之木构系统,随我民族足迹所至,树立文化表志,都会边疆,无论其为一郡之雄,或一村之僻,其大小建置,或为我国人民居处之所托,或为我政治、宗教、国防、经济之所系,上自文化精神之重,下至服饰、车马、工艺、器用之细,无不与之息息相关。

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

建筑显著特征之所以形成,有两因素:有属于实物结构技术上之取法及发展者,有缘于环境思想之趋向者。

对此种种特征,治建筑史者必先事把握,加以理解,始不至淆乱一系建筑自身优劣之准绳,不惑于他时他族建筑与我之异同。

治中国建筑史者对此着意,对中国建筑物始能有准确之观点,不作偏激之毁誉。

今略举中国建筑之主要特征:一、于结构取法及发展方面之特征,有以下可注意者四点:(一)以木料为主要构材凡一座建筑物皆因其材料而产生其结构法,更所以结构而产生其形式上之特征。

《中国建筑的特征》1

《中国建筑的特征》1

《中国建筑的特征》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中国建筑的特征》。

一、说教材《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人教高中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主要学习自然科学小论文,属于实用类文本。

这里所说的“小论文”,是科学普及意义上的文章,大多是为了普及科学知识、引起大众对科学的关注、兴趣和热情而写的,可读性很强。

学习这类文章,可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思辨能力。

本文的作者梁思成先生是学贯中西的建筑家,认真品读课文,不仅能收获有关中国建筑学的科学知识,而且能从作者严谨的表述中,感受到作者心中涌动的强烈的民族情怀和高雅独特的审美境界。

二、说教学设想1、学情分析:本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的学生,已经学过《宇宙的边疆》等自然科学小论文。

因此,学生对这种科学小论文已经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其论述的严谨性,和语言的简介性。

但对于文中提出的诸如“文法”、“可译性”等新概念,对其的准确理解还需要引导。

2、教学目标《课程标准》中关于必修5册实用类文本的有关叙述是: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

而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准确解读,以及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和处理能力。

知识教育目标:①理清文章思路,明确中国国建筑的特征。

②根据分层,归纳概括“文法”“可译性”等重点词句的含义。

能力培养目标:①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②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培养目标:通过学习,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3、重难点:根据自然科学小论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状况,将本文重难点制定如下:教学重点:把握文章整体结构,理清思路,掌握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以及中国建筑的“文法”。

教学难点:一,对建筑术语如“所”“斗拱”“举架”的理解。

中国建筑的特征梁思成

中国建筑的特征梁思成

中国建筑的特征梁思成中国建筑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具有独特的特征。

其中,梁思成被誉为中国现代建筑的奠基人之一,他对中国建筑的发展与传承做出了杰出贡献。

梁思成在其所著的《中国建筑史》一书中,总结了中国建筑的特征,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

1.以传统文化为基础:中国建筑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中国味道。

中国建筑注重自然环境与人文关怀的结合,体现了中国人传统的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

比如中国传统建筑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建筑要与自然和谐共生,不仅体现在建筑的形式上,也呈现在建筑的朝向、格局以及材料的选择上。

2.强调气势与坚固:中国建筑注重建筑的外在气势和内在坚固。

在建筑的规模和比例上,中国建筑强调巨大的气势,追求宏伟壮观的外观和规模感。

另外,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坚固稳固,延续了建筑质朴耐用的传统。

梁思成曾指出,“中国古代建筑是以石垒砌的”,这种依靠石材的坚固结构使得中国建筑得以保存至今。

3.博采众长与创新发展:中国建筑具有博采众长的特点,吸取了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的建筑风格与技术,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建筑风格。

在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中,各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建筑特色,这些特色在相互融合与传承中孕育出了新的建筑风格。

梁思成在他的研究中也指出,中国建筑不仅要追求古代建筑的传承,还要思考建造更适合现代生活的建筑形式与空间。

4.注重人文关怀:中国建筑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建筑与人文环境的关系,重视人们的舒适与福祉。

在建筑的布局和构造上,中国建筑常常将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关怀融入其中,通过园林与景观的构建,打造舒适、美观的居所。

总的来说,中国建筑具有独特的特征,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建筑智慧的结晶。

梁思成通过他的研究和实践,为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思想和理念为中国建筑界的繁荣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我们应该珍视中国建筑的独特魅力,传承和发展中国建筑的精髓,将中国建筑的特征和价值传递给后代。

中国建筑的特征-(1)

中国建筑的特征-(1)
❖ 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 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 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 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 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 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 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 间的“可译性”?
❖ 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 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 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 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 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 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 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 解读出来。
以下是世界十大建 筑奇迹
请大家欣赏
吉萨金字塔
建造时间:大约公元前27002500年
建造地点:埃及开罗附近的吉 萨等地
奥林匹亚宙斯神像
建造时间:公元前470--456年
建造地点:希腊雅典西岸奥林比 亚(Olympia)的古城
罗德岛巨像
建造时间:公元前282 年完工 建造地点: 爱琴海,希腊罗德港

安全放在第一位,防微杜渐。20.12.2320.12.2302:43:1502:43:15December 23, 2020

加强自身建设,增强个人的休养。2020年12月23日 上午2时 43分20.12.2320.12.23

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因为相信而伟 大。2020年12月23日 星期三 上午2时 43分15秒02:43:1520.12.23
❖ 梁思成深深感到这是一 种民族的耻辱,他下定 决心:中国人一定要研 究自己的建筑,中国人 一定要写出自己的建筑 史。
梁思成 泰戈尔 林徽因
文章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阐明中国建筑

人教版高中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原文中国建筑有典型的民族特色,这些特色是在长时间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形成的。

中国建筑一般采用清凉、明快、简练、含蓄的风格,这种风格体现了中国人崇尚和谐的精神。

中国建筑最典型的特点是注重形式与功能的完美结合,注重利用自然环境和地理环境来调和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包括殿堂、宫殿、园林和寺庙等。

其中,殿堂饰以琉璃瓦、彩画、木雕等,色彩斑斓,华丽而不庸俗。

宫殿则宏伟壮观,富有气势,游客可在这些建筑中体味到中国古代帝王权力的威严与尊荣。

园林则注重自然与人工相融,构建小巧玲珑的景观,体现了中国人对环境的审美追求。

寺庙则处处以素净清幽为主,反映了中国人对宗教信仰和平安祥和的向往。

中国现代建筑也在不断发展进步,现代建筑大多是建筑师结合西方建筑风格创造的。

其中,北京的国家大剧院、上海的外滩金融城等都是以现代化的面貌向世界展示着中国的建筑实力。

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典型特色;2.探究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理念与哲学思想;3.了解中国现代建筑发展的历程与成就;4.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文化意识。

教学重点1.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特色;2.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理念与哲学思想;3.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和成就。

教学难点1.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思路和哲学思想;2.掌握中国现代建筑的新理念和技术。

教学方法1.授课;2.分组讨论;3.群体讨论;4.走进建筑,实地考察。

教学步骤及内容1.教师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展示,给学生查看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特点,让学生感受到传统建筑的美和文化底蕴。

2.教师讲解(20分钟)讲解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思路和哲学思想,包括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建筑的组成结构、建筑的装饰和色彩、建筑的文化内涵等方面。

3.分组讨论(20分钟)分成小组,结合学校及家乡的传统建筑,讨论其主要特色和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多样性和文化丰富性。

!《中国建筑的特征》原文精校版

!《中国建筑的特征》原文精校版

搜遍全网没有合适的,只好自己做一个。

校对了三遍。

如有疏漏,敬请谅解。

中国建筑的九大基本特征梁思成01 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

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世代经验的累积所创造的。

这个体系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西起葱岭,东至日本、朝鲜,南至越南、缅甸,北至黑龙江,包括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区域在内。

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02考古学家所发掘的殷代遗址证明,至迟在公元前15世纪,这个独特的体系已经基本上形成了。

它的基本特征一直保留到了最近代。

三千五百年来,中国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发展了这个体系的特长,不断地在技术上和艺术上把它提高,达到了高度水平,取得了辉煌成就。

03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下列九点。

04(一) 个别的建筑物,一般地由3个主要部分构成: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本身和上部翼状伸展的屋顶。

05(二) 在平面布置上,中国所称为一“所”房子是由若干座这种建筑物以及一些联系性的建筑物,如回廊、抱厦、厢房、耳房、过厅等等,围绕着一个或若干个庭院或天井建造而成的。

在这种布置中,往往左右均齐对称,构成显著的轴线。

这同一原则,也常应用在城市规划上。

主要的房屋一般地都采取向南的方向,以取得最多的阳光。

这样的庭院或天井里虽然往往也种植树木花草,但主要部分一般地都有砖石墁地,成为日常生活所常用的一种户外的空间,我们也可以说它是很好的“户外起居室”。

06(三) 这个体系以木材结构为它的主要结构方法。

这就是说,房身部分是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成为一副梁架。

每一副梁架有两根立柱和两层以上的横梁。

每两副梁架之间用枋、檩之类的横木把它们互相牵搭起来,就成了“间”的主要构架,以承托上面的重量。

07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分划内部空间而已。

因此,门窗的位置和处理都极自由,由全部用墙壁至全部开门窗,乃至既没有墙壁也没有门窗(如凉亭),都不妨碍负重的问题;房顶或上层楼板的重量总是由柱承担的。

中国建筑的特征 原文

中国建筑的特征 原文

中国建筑之特征原文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

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

古代原始建筑,如埃及、巴比伦、伊琴、美洲、及中国诸系,莫不各自在其环境中产生,先而胚胎,粗具规模,继而长成,转增繁缛。

其活动乃赓续的依其时其地之气候,物产材料之供给;随其国其俗,思想制度,政治经济之趋向;更同其时代之艺文,技巧,知识发明之进退,而不自觉。

建筑之规模,形体,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

今日之治古史者,常赖其建筑之遗迹或记载以测其文化,其故因此。

盖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互为因果者也。

中国建筑乃一独立之结构系统,历史悠长,散布区域辽阔。

在军事,政治及思想方面,中国虽常与他族接触,但建筑之基本结构及部署之原则,仅有和缓之变迁,顺序之进展,直至最近半世纪,未受其它建筑之影响。

数千年来无遽变之迹,渗杂之象,一贯以其独特纯粹之木构系统,随我民族足迹所至,树立文化表志,都会边疆,无论其为一郡之雄,或一村之僻,其大小建置,或为我国人民居处之所托,或为我政治、宗教、国防、经济之所系,上自文化精神之重,下至服饰、车马、工艺、器用之细,无不与之息息相关。

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

建筑显著特征之所以形成,有两因素:有属于实物结构技术上之取法及发展者,有缘于环境思想之趋向者。

对此种种特征,治建筑史者必先事把握,加以理解,始不至淆乱一系建筑自身优劣之准绳,不惑于他时他族建筑与我之异同。

治中国建筑史者对此着意,对中国建筑物始能有正确之观点,不作偏激之毁誉。

今略举中国建筑之主要特征:一、于结构取法及发展方面之特征,有以下可注意者四点:(一)以木料为主要构材凡一座建筑物皆因其材料而产生其结构法,更因此结构而产生其形式上之特征。

世界它系建筑,多渐采用石料以替代其原始之木构,故仅于石面浮雕木质构材之形,以为装饰,其主要造法则依石料垒砌之法,产生其形制。

中国建筑的特征—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下册 (1)

中国建筑的特征—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下册 (1)

4.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 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以弟兄关系来比喻中国周边国家的建筑与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的关系,形象地说明了 它们属于一个系统(大家庭),从而可见中国建筑的影响力之大已超出了国家的界限。
5.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 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
以“帷幕”比喻墙壁,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中国建筑中墙壁的作用:“隔断内外”,“ 划分内部空间”,而不担负承重的任务。
6.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 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
以“文章”比喻建筑,用“大文章”比喻宏大壮观的建筑,用“小品”比喻小巧别致 的建筑,让读者利用对文章大小的感觉经验,来体会建筑规模大小的不同,恰切明了。

走进中国建筑的特征



快速阅读层次的内容?
在阅读过程中把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埋怨(mán) 接榫(sǔn) 厦门(xià) 辍学(chuò) 穹窿(qióng) 哺育(bǔ) 门槛 (kǎn) 直栏横槛(jiàn)
本文的结构:第一部分(1~2):中国建筑具有独特的体系第二部 分(3~13)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㈠(㈠~㈡)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 讲立体构成——讲平面布局㈡(㈢~㈤)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结 构方法——斗拱的作用——“举折,举架”的作用㈢(㈥~㈨)中 国建筑外观、颜色、装饰等方面的特点屋顶——着色——装饰部 件——用材方面的装饰特点第三部分(14~16)中国建筑的风格和 手法第四部分(17~19)各民族建筑的可译性
二是热爱。日本奈良有着至今保存最为完整的唐代木建筑,那是梁思成的保护之功。林徽音的三弟 林恒,是一个年轻的空军飞行员,刚刚牺牲于对日空战。但在1945年初,美军开始猛烈轰炸日本本土的 时候,梁思成赶到美军设在重庆的指挥部,向布朗森上校陈述保护奈良城的重要性。布朗森不明白一个 中国人为什么要保护日本的古建筑,但是美军指挥部还是高度重视梁思成的建议。美国的原子弹终于没 有投向奈良。

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课件(40页)

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课件(40页)
问题,深化主题。
第四部分 (18-20段) 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在现
代社会中发扬光大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
2.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 找出关键词、关键句,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归纳这些特点。
作者总结出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笔的,而是根 据重要程度或说明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重点说明的特征有:
①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 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以弟兄关系来比喻中国周边国家的建筑与中国 中心地区的建筑的关系,形象地说明了它们属于一 个系统(大家庭),从而可见中国建筑的影响力之 大已超出了国家的界限。
②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 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
生字词

遽变
màn
墁地
qiónɡ lónɡ
穹隆
huī
如翚斯飞
chsēnǔgn
接榫
fānɡ
额枋



脊吻
xiè
水榭
03. 整体感知
ZHENGTIGANZHI
1.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 (1-2段) 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 第二部分 (3-13段) 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第三部分 (14-17段) 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揭示“为什么”的
2.怎样理解文中 提出的“中国建 筑的‘文法’”?
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 “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 手法。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 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 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 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 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 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 特的个性。

【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原文阅读】

【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原文阅读】

【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原文阅读】第一节中国建筑之特征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

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

古代原始建筑,如埃及、巴比伦、伊琴、美洲、及中国诸系,莫不各自在其环境中产生,先而胚胎,粗具规模,继而长成,转增繁缛。

其活动乃赓续的依其时其地之气候,物产材料之供给;随其国其俗,思想制度,政治经济之趋向;更同其时代之艺文,技巧,知识发明之进退,而不自觉。

建筑之规模,形体,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

今日之治古史者,常赖其建筑之遗迹或记载以测其文化,其故因此。

盖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互为因果者也。

中国建筑乃一独立之结构系统,历史悠长,散布区域辽阔。

在军事,政治及思想方面,中国虽常与他族接触,但建筑之基本结构及部署之原则,仅有和缓之变迁,顺序之进展,直至最近半世纪,未受其它建筑之影响。

数千年来无遽变之迹,渗杂之象,一贯以其独特纯粹之木构系统,随我民族足迹所至,树立文化表志,都会边疆,无论其为一郡之雄,或一村之僻,其大小建置,或为我国人民居处之所托,或为我政治、宗教、国防、经济之所系,上自文化精神之重,下至服饰、车马、工艺、器用之细,无不与之息息相关。

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

建筑显著特征之所以形成,有两因素:有属于实物结构技术上之取法及发展者,有缘于环境思想之趋向者。

对此种种特征,治建筑史者必先事把握,加以理解,始不至淆乱一系建筑自身优劣之准绳,不惑于他时他族建筑与我之异同。

治中国建筑史者对此着意,对中国建筑物始能有正确之观点,不作偏激之毁誉。

今略举中国建筑之主要特征:一、于结构取法及发展方面之特征,有以下可注意者四点:(一)以木料为主要构材凡一座建筑物皆因其材料而产生其结构法,更因此结构而产生其形式上之特征。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一等奖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一等奖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一等奖篇一:标题: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一等奖正文:中国建筑是当代中国建筑的代表,具有独特的特征和风格。

中国建筑的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形式特征中国建筑的形式特征主要体现在建筑的外形和结构上。

中国建筑通常采用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如亭、台、楼、阁、塔、堡等,这些建筑形式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

同时,中国建筑也注重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采用传统的木结构、砖石结构、混凝土结构等建筑材料,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造型和结构体系。

2. 材料特征中国建筑的材料特征也是其独特之处。

中国建筑通常采用优质的木材、砖石、混凝土等材料,这些材料经过精心的选择和加工,形成了精美的建筑外观和质感。

同时,中国建筑也注重材料的使用寿命和环保性,采用节能、环保的材料和工艺,以提高建筑的使用效率和环境保护。

3. 空间特征中国建筑的空间特征主要体现在建筑内部空间的设计上。

中国建筑通常采用灵活、开放的布局,以增加建筑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同时,中国建筑也注重建筑内部空间的组织和装饰,以体现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结合的特点。

例如,在中国城市的高层建筑中,常常采用电梯、观光层、庭院等设计,以增加建筑的使用价值和游客体验。

4. 文化特征中国建筑的文化特征主要体现在建筑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上。

中国建筑通常反映了中国的历史、文化、政治和经济背景,例如中国的古代建筑中,常常采用传统的装饰和图案,以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同时,现代中国建筑也注重反映中国现代文化和技术水平的特点,例如采用现代化的建筑材料和工艺,以提升建筑的使用效率和品质。

拓展:除了以上四个方面的特征,中国建筑还具有其他一些独特之处,如城市化、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数字化、智能化等。

城市化是当代中国建筑的重要特征,中国建筑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注重城市空间的利用和规划,以提高城市的功能和品质。

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建筑领域的重要趋势,中国建筑注重建筑的可持续性,采用环保、节能的材料和工艺,以提高建筑的使用效率和环境保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