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佛教与中国文化
![佛教与中国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867dca35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94.png)
佛教与中国文化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就一直与中国文化相互击撞、相互激荡,演成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波澜壮阔、错综复杂的交涉关系史。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思想文化的面貌,产生了多方面的历史作用。
首先,佛教作为一种比中国原有宗教更加精巧圆滑的宗教,具有强烈的精神麻醉作用。
它在中国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使深受灾难的中国民众看清人生、乐于忍受,把希望寄托在虚无缥缈的未来世界,削弱了他们的斗争意志。
因而得到历代大多数统治者的支持和扶植,并成为维护封建社会制度的思想政治工具。
同时,僧侣阶层的扩大,大批寺院塔楼的兴造,以及寺院经济的发展,加重了人民群众的负担,破坏了社会经济结构,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其次,佛教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自从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不仅有许多外国僧侣来到中国传经,而且有许多中国佛教徒西行求法,对中外文化的输出与输入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佛教的思想理论的传入,尤其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渗透到了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影响了包括哲学、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
随着译经事业的进行,焚文的切韵及外国习用的某些词汇同时传入,对中国的语言文字的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中国化佛教形成之后,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也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外传。
(一)佛教与哲学佛教作为解脱学,归根到底也是以哲学为理论基础的。
佛教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其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
佛教哲学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哲学,并与中国固有哲学合流,成为古代传统哲学的一部分。
佛教哲学的影响,表现在人生论上,提出人生价值是痛苦,人生本质是空的命题,并以因果报应说为支配人生的铁的法则,成为了对儒、道人生哲学的补充。
在心性论上,南北朝、尤其是隋唐时代的佛教多讲心性之学,对于人的本性、欲望、烦恼等的性质和转换问题,作了细致的阐发,极大地影响了唐以来中国哲学的方向,也是佛教对古代哲学的最大发展。
在宇宙论上,佛教不仅提出现象和本质皆空的学说,还着重阐发了以个人的意识和共同的「真心」为本体的学说,丰富了中国古代唯心主义本体论。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doc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doc](https://img.taocdn.com/s3/m/529ff07e4028915f814dc267.png)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传入我国逐渐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汉传佛教,那么佛教对我国文化到底产生了哪些影响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一、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浩瀚的佛教经典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故事为文学作品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像文殊问疾,拈花微笑都成为了中国文学作品的素材。
而有的则成为现在耳熟能详的成语:聚沙成塔、刀头舐蜜等。
以题材而论,历代描写佛教的诗文不计其数,这些诗赞美佛寺风光,歌颂僧俗有宜,有不少写得相当精彩和生。
唐宋以来,名僧的社会地位很高,文人纷纷为他们树碑立传,留下许多渗透佛理的散文。
以艺术风格而论,般若和禅宗思想使文学界形成一种清淡悠远的艺术流派。
诗人王维、韦应物奉佛最盛,王维大约在四十岁以后就开始过着一种亦官亦隐的生活,最初隐居终南别业,后在宋之问的别墅,优闲自在,吃斋奉佛,更被最后世尊为“诗佛”。
以创作队伍而论,在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不少和尚诗人,史书上称作“诗僧”。
著名的如寒山、皎然、文莹、苏曼殊等等都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二、佛教对中国书法、绘画和雕塑的影响正如诗歌与佛教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样,中国古代的书法、绘画和雕刻艺术与佛教也有不解之缘。
历代书法家中,不少高手出自释门,如狂草怀素,“退笔成冢”的智永,唐草无出其右的怀仁,工草隶的贯休等;更有书法名家深受佛教影响,如王羲之等,单是佛理便对中国书法产生了深刻内在的影响。
人们知道,佛法虽广,其要者无出于戒、定、慧三学。
夫戒者,主要是收束身心;定者,则在专志凝神;而般若智慧,则使人穷妙极巧。
此三者均与书法之道相通。
其中,尤以禅定之功与书法之道最为密切。
“书圣”王羲之说:“夫欲书者,先凝神静思,预想字形,令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这般议论,正是深契佛家禅观之旨,可见佛理与书道实多有相通之处。
佛教传入中国后,印度以及西域的石窟艺术也跟着传入。
佛教的传入与发展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与发展对中国文化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0ad8a856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cd.png)
佛教对民俗信仰的影响: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 民俗信仰和民间传统。
佛教对道德伦理的影响:佛教提倡慈悲、宽容、忍耐等道德观念,对中国社会的道德 伦理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第五章
佛教在中国文化 中的地位
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佛教对中国哲学思 想的影响,丰富了 中国的思想宝库。
佛教对中国文学艺 术的影响,促进了 中国文化艺术的发 展。
佛教对中国民俗文 化的影响,丰富了 中国的民俗文化。
佛教对中国社会生 活的影响,影响了 中国社会的方方面 面。
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价值体现
佛教对道德伦理的影响
佛教倡导慈悲与 仁爱,强调对他 人的尊重和关心, 影响了中国文化
的道德观念。
佛教提倡因果报 应、轮回转世, 引导人们注重行 为准则和道德规 范,对中国传统 伦理思想产生深
远影响。
佛教强调内心修行 和自我超越,引导 人们追求道德完善 和精神升华,对中 国文化中的个人修 养和人格塑造产生
第三章
佛教对中国文化 的影响
佛教对哲学思想的影响
佛教的禅宗思想对宋明理学 的影响
佛教的因明学对逻辑学的影 响
佛教的传入促进了中国哲学 思想的多元化发展
佛教的慈悲与平等观念对社 会道德的影响
佛教对文学艺术的影响
丰富了文学艺术的题材和表现手法 促进了文学艺术的跨文化交流与融合 影响了文学艺术的审美观念和风格 为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灵感和素材
哲学思想:佛教 的哲学思想对中 国古代哲学体系 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如禅宗的兴
起和发展。
简述佛教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和佛教艺术的主要形式和特征
![简述佛教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和佛教艺术的主要形式和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19d0af67af1ffc4ffe47acf0.png)
简述佛教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和佛教艺术的主要形式和特征?佛教传入中国内地时,中国本土文化已十分繁荣,儒、道等思想体系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并积淀为社会心理和民族心理。
佛教与儒、道等本土文化,是宗教与非宗教两种不同性质的文化,在理论思维上互有高下。
一般说来,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以及两者的文化元素之间具有相通不相通、兼容不兼容、互补互斥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佛教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撞击、交涉过程中,与中国文化发生联系的机制主要是佛教思维,其内容和形式就是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这是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发生交涉的重要根源,也是佛教渗透、转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组成部分的重要原因。
佛教价值观念的主要内容是人生解脱论。
佛教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多种原因和条件构成,并处于不断变化、流动的过程中。
人生也是如此。
人有生老病死的自然变化,有对自由、幸福、永恒的强烈追求,有从自我出发的无穷欲念。
由于与不断变化的客观现实相矛盾、相冲突而不能得到满足,因此人生是痛苦的。
中国僧人说,人的脸形就是「苦」字形,是一副苦相:眼眉是草字头,两眼和鼻子合成十字,嘴就是口字。
佛教还认为,人要根据生前的行为、表现,死后转生为相应的生命体,这叫做「生死轮回」,轮回是无休止的。
这样人就陷于不断的生死轮回的痛苦深渊中。
佛教认为,人的理想、目标是解除痛苦、超脱生死轮回,就是「解脱」。
解脱的境界称为「涅盘」,涅盘梵语原意为「火的息灭」。
涅盘作为佛教所追求的一种解脱境界,是通过佛教修持,息灭、超越一切欲念、烦恼、痛苦和生死轮回而达到的理想境界。
人生现实是痛苦的,这是现实性,人生理想是涅盘,这是超越性,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又要超越现实生活求得解脱,就是要由现实性转化为超越性,从而达到更高的主体性--理想人格。
应当承认,佛教对人生所作的价值判断有其一定的合理性。
人生确有欢乐的一面,但也有痛苦的一面,佛教看到了人生的痛苦,是符合现实的。
佛教强调人生是痛苦,这是现实生活的深刻反映,表达了人的心灵深处的基本忧虑,这也是人的一种觉醒、自觉,对于人们清醒认识人生是有一定意义的。
佛教在中国宗教与文化的融合
![佛教在中国宗教与文化的融合](https://img.taocdn.com/s3/m/b4c2e192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d8.png)
佛教在中国宗教与文化的融合中国是一个多元宗教、多元文化共存的国家,佛教作为其中一种重要的宗教信仰,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宗教与文化的融合。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历程中,不仅是宗教的传承,更是一种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本文将从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以及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共生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 文化艺术的传承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带来了大量的佛教艺术和文化元素。
无论是佛教寺庙的建筑搭建、壁画雕塑的艺术创作,还是佛经的翻译传抄和音乐艺术的发展,都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以敦煌莫高窟为代表的佛教艺术精品,不仅体现了佛教信仰的内涵,也展示了中国艺术的长处。
佛教文化的传入,使得中国传统文化更具多元化和包容性。
2. 思想观念的渗透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佛教的教义中,强调了生死轮回、因果报应和慈悲善良的重要性等核心理念。
这些思想观念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仁爱精神相契合,进一步强化了中国人民对于仁爱和博爱的追求。
佛教的思想观念也为中国人的社会伦理道德和个人修养提供了借鉴,对中国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共生1. 与儒家文化的互补佛教与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
儒家文化注重社会伦理和家庭伦理,而佛教侧重于个人修行和解脱。
这两者的结合,实现了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关怀。
佛教的慈悲和儒家的仁爱相辅相成,互补了彼此的不足,共同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同时,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也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实现了双向的交流与融合。
2. 与道家文化的交融佛教与道家文化有着同样的出发点,即对于人生的追求和对于生命的理解。
佛教强调的缘起性空、无我境界,与道家注重的自然和谐、无为而治相契合。
两者均强调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解脱的目标,共同塑造了中国人民独有的精神风貌。
佛教与道家的交融,形成了中国人民独特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与冲突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与冲突](https://img.taocdn.com/s3/m/aaf98615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88.png)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与冲突佛教自从传入中国以来,一直与中国文化产生了许多的融合和冲突,尤其在唐朝以后,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与中国文化的交流更加频繁,也因此形成了中国佛教的独特风格和特点。
本文将重点探讨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与冲突的相关问题。
一、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儒道佛三教融合的历史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的文化主要分为儒、道两大流派。
佛教与中国的结缘始于汉朝,从此开始了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的文化影响很大,在中国之前,没有这种阿塞罗摩道的安住法,以及轮回转世的观念,这都是当前已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深深根植的。
佛教一传入中国,就跟中国文化进行融合,在融合过程中,儒、道、佛的三教融合逐渐形成。
儒家中的性善论、社会责任、尊老爱幼等思想,与佛教中的慈悲心、舍得、戒律思想相结合,形成了佛教三宝中的戒、定、慧,真正实现了三教融合,这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佛教文化的影响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影响的不仅只在文化理念上的交流,它还给中华文化艺术带来了新的灵感,佛教文化在中国创造了众多灿烂的文化艺术,如:佛教艺术、语言、书法、绘画、音乐等等。
佛教经文中富含精神修养、礼仪、礼节等方面的教导,这些教导的内容都为后来中国的礼仪文化、宗教信仰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除此之外,中国的茶道、园林等文化中,同样有着佛教文化的影响。
正是有了佛教的传入,中华文化后来才演变出茶道、庭院等,这些艺术在佛教文化的启发下,创造了中国独特而雅致的文化风貌。
二、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冲突佛教传入与中国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冲突。
佛教理念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外来性,尽管在三教融合的时候,佛教也进行了中国化的改进,但是它与中国的文化没有完全融合。
1、佛教的异端佛教的传入,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些不良的影响。
尤其是在宋、元、明、清时期,佛教内部纷争不断,上山下乡、苦行者、不可轻视人间欲望等,都是佛教内部的畸形表现,给当时的中国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危害。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2f68a11b76c66137ee0619aa.png)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071240123 中文一班吴俊莹佛教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两千年来,佛教在中国发展的同时,彻底渗入到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它对中国人的思想形态、政治观念、人生态度、生活方式以及文学、美术、书法、音乐、建筑等各个领域都曾产生深远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史上浓重的一笔。
中国文化能不断发展和繁荣,佛教功不可没。
本文通过有条理的分析和讨论,详细讲述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拥有悠远而灿烂的历史,中华自古以来,便是一个信奉佛、道的民族。
东汉永平年间,佛教经由丝绸之路从天竺传入中国,从此在中国扎根、发展,并迅速成为中国各阶层人民信仰的宗教,而且长盛不衰。
期间,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历代高僧对佛教的弘扬,王侯将相、鸿儒雅士们也逐渐受到熏陶,加入这一行列,终于使佛教深入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最终广大的贫苦百姓成为佛教最大的支持者,他们信仰佛教,终使佛教在中国成为常青之树。
因为有广大的群众基础和政治支持,佛教在中国空前兴盛,到了唐宋时期,已经达到鼎盛时期。
两千年来,群众基础深厚的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中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佛教的许多佛理都与中华文化中的儒家、道家文化相似,在不断地矛盾冲击和辩论结合下,佛教终于汇入了中华灿烂文化的长河里,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之一。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之广,是无法估量的,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思想、文学、艺术、语言,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佛教文化熏陶,有了积极的发展和进步。
佛教对中国思想的影响,中国的哲学思想随着时代不断变迁,而佛教参与其中,并且深深影响着中国的哲学思想。
中国哲学思想,萌芽于周朝,盛行于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国哲学思想盛极一时。
到了汉朝,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致使儒学盛极,道教日衰。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而道教也开始中兴,佛、道经过冲突、论战、融合之后,中国哲学产生了新的景象:奉行老庄思想之士,开始取义于佛经;而佛学者,也经常引用老庄哲学思想和语句来阐明自己的观点。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融合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融合](https://img.taocdn.com/s3/m/4ed48199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a3.png)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融合佛教是一种重要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它自古以来一直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与融合。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融合过程,并分析佛教对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影响。
一、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佛教最早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当时社会动荡,人民苦不堪言,佛教以其独特的理念和修行方式吸引了一部分人的注意。
佛教的传入与西域丝绸之路的开通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丝绸之路,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在中国逐渐扎根并传播开来。
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演变佛教传入中国后,开始在中国社会中传播和被接受。
佛陀的教诲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中国佛教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1.初期传播与汉传佛教佛教传入中国的初期,主要以译经和传教为主。
早期的译经活动使得中国人能够了解佛教的教义与修行方法。
佛教经典的翻译和传播对于佛教在中国的推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由于佛教与中国传统的道教、儒家思想等有着相似之处,佛教与中国文化形成了某种程度的融合。
2.中期传播与民间佛教随着佛教的传播逐渐深入,几个不同宗派的佛教逐渐兴起。
民间佛教在佛寺和庙宇中逐渐发展壮大,成为普通人民虔诚信仰的对象。
这一时期,佛教的仪式和礼节也逐渐融入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中国式的佛教风格。
3.后期传播与地方宗教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佛教继续传播并在地方上产生了更多的变化。
不同地域和民族具有不同的宗教习俗和信仰方式,佛教也在这种环境下发展出各具特色的地方宗教。
地方宗教将佛教与当地的信仰体系结合起来,形成丰富多彩的中国佛教文化。
三、佛教在中国的融合与影响佛教在中国传播与融合的过程中,对中国社会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精神寄托与心灵寄托佛教为中国人民提供了一种精神寄托和心灵寄托。
在个人遭受困境或者社会动荡时,佛教教义的内化与修行,给予了人们一种寻找内心平静和希望的力量,成为人们渡过难关的精神支持。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80cda741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fe.png)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其中包含了众多的思想理念和信仰体系。
佛教作为一种重要的宗教信仰,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一、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最早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最初传入中国的是印度的大乘佛教。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变革。
佛教以其独特的思想和教义吸引了众多的信徒,逐渐在中国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二、佛教对中国文化的价值观的影响1. 去世俗追求内心净土佛教教义强调超脱世俗,追求内心的净化与解脱。
这种价值观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人多以“隐居山水”为乐,追求个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这与佛教的价值观有着相通之处。
2. 和谐与平衡佛教主张“中道”和“无我”,强调个体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
这一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念产生了影响。
3. 慈悲与仁爱佛教强调慈悲与仁爱,倡导以悲心为本的情感伦理,这种价值观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亲情、友情、师生之间的情感,重视和谐相处。
三、佛教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1. 诗词创作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古典诗词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唐代的佛教诗人们以其唯美的艺术表达方式,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佛教题材诗歌,其中最著名的包括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牧的《秋夕》等。
2. 绘画与雕塑艺术佛教的传入也对中国的绘画和雕塑艺术起到了推动作用。
佛教造像和壁画多以佛陀和菩萨为题材,它们以其精巧的技艺和美丽的形象表达了佛教的思想和教义。
四、佛教对中国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的影响1. 法律与道德观念佛教教义强调世间法的制约和反思,对中国古代的法律观念产生了一定影响。
佛教的价值观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产生了影响,强调慈悲、善良和谦逊。
2. 葬礼与丧葬制度佛教的传入也对中国的葬礼和丧葬制度产生了影响。
佛教教义强调生死观的变化和轮回转世的观念,影响了中国古代的葬礼仪式和丧葬习俗。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关系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56bf5c040740be1e650e9ac1.png)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对多数没有佛教信仰或不曾接触过佛教的人来说,佛教似乎离我们的生活非常遥远。
事实上,佛教和国人的关系不仅非常密切,且源远流长。
2000年,佛教界举办了“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年”的纪念活动。
作为一种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经过两千年的传播,已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说,佛教和传统文化已水乳交融、密不可分了。
关于佛教传入的时间,早期多认为是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
其后,学术界经过进一步考证,提出传入时间应为西汉哀帝元昭元年(公元前2年),这也是目前教界一致公认的。
一、佛教与哲学在中国文化史上,虽在春秋时期出现过百家争鸣的盛况。
但汉魏之后,真正对中国社会产生影响的,乃儒、释、道三家。
如果我们不了解佛教,就无法对中国文化有全面的认识。
如魏晋玄学,便深受佛教般若思想的影响。
般若典籍谈空说无,正是玄学所崇尚的境界。
故在南北朝时期,般若经典的翻译及弘扬成为热潮。
而隋唐哲学的内涵主要是佛学,如果离开佛学思想,隋唐时期的哲学史将是一片空白。
早期的儒家思想比较富有生活气息,发展至宋明理学,则将重点落实于心性。
关于心性的内容,是早期中国哲学的薄弱之处。
虽然孟子及《易经》有所涉及,但总体较为单薄。
而佛教的大、小乘经论,对心性都有着丰富且深入的阐述。
需要说明的是,佛教对于心性的认识,不仅在理论上有所建树,更落实于具体修证中。
尤其是禅宗,特别重视心性的参悟。
因而也有人说,宋明理学是戴着儒家帽子的和尚,表面为儒家,内涵却是佛家。
且不论宋明理学的兼收并蓄是否成功,其深受佛教之影响,却是不争的事实。
及至清末民初,谭嗣同、康有为、梁启超、杨度等维新人士,以大乘佛教慈悲济世的大无畏精神从事救亡图存、维新改革,虽然他们的政治改革失败了,但志士们的哲学思想却影响了数代国人。
而在他们的思想中,又有相当部分是源于佛学。
谭嗣同的《仁学》是受到华严及唯识思想的影响,开卷即言“凡为仁学者,于佛书当通华严及心宗、相宗之书”,以为“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唯心,故唯识”。
中国古代的佛教传入与影响
![中国古代的佛教传入与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20bc4c22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e3.png)
中国古代的佛教传入与影响中国古代的佛教传入与影响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纪,随着印度、中亚地区的佛教传教士和商人的到来,佛教开始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
在随后的几个世纪中,佛教逐渐融入中国文化,并对中国社会、哲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佛教传入中国佛教的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末的汉武帝时期。
据史书记载,当时印度传教僧人摩诃迦叶来到中国,向汉朝皇帝传授佛法。
从此开始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在中原地区得到了大规模的传播。
东汉时期,佛教的传入更加迅速,大量佛教经典和文化思想进入中国。
受到汉朝政府的支持,佛教在中国的传入和发展逐渐取得了显著成果。
二、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佛教传入中国之后,逐渐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交流和融合。
在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过程中,佛教不仅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哲学、艺术和社会伦理观念。
1. 哲学影响:佛教在中国的传入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教义中的“空”、“缘起”、“无我”等思想观念与中国传统哲学的“道”、“儒”、“墨”等思想相互交融。
佛学禅宗的“悟”、“觉”思维方式与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亦有共通之处。
2. 艺术影响:佛教艺术是中国古代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佛教艺术中的佛像、佛教壁画等作品成为了中国艺术的瑰宝,展现了佛教思想的精髓和中国文化的独特之美。
3. 社会伦理观念影响:佛教的核心教义中强调“舍”(放下)、“慈悲”、“善行”等,对中国古代社会伦理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佛教提倡的慈善救济思想和“度生”观念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繁荣与和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佛教的传入与影响不仅仅限于文化与艺术层面,更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
1. 社会福利:佛教强调慈悲与善行的重要性,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慈善事业的发展。
佛教寺庙兴办的济贫救困活动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了帮助与支持。
佛教与中国文化
![佛教与中国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84c6e5c20c22590102029dc2.png)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人类最初的哲学就是宗教,它是古代人类乃至现代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佛教就是其中之一。
它自西汉传人我国后,发展速度之快,影响范围之广,都是其他外来宗教所不能比拟的,连土生土长的道教也望尘莫及。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是与社会的发展同步的。
它与中国文化的融合是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中国民族融合、文化融合的要求,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下面我将从哲学思想,风俗,文学,艺术这个方面来阐明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从哲学思想方面自从佛教传来中国,中国传统思想观念变不断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
如在人生观的问题上,儒家的始祖孔子说:“不知生,焉知死。
”而佛教认为人生的一切皆苦,认为人生的目的应当是解脱生死。
它还认为宇宙的运行就像一个轮子在转动,周而复始,永无休止。
而这又引起了下一个问题,即道德观念的问题,佛教道德观念的基础是业报轮回的理论,它认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这些观念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致使许多人相信,人生的确有无尽的痛苦和烦恼,而生命也是在无休止的轮回中有前生有来世。
此外,善恶报应的思想在中国人的头脑中更可以说是根深蒂固了。
又如,在宇宙观的问题上,我国秦汉时期即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以阴阳五行学说为中心的宇宙论体系。
这一体系一直为儒家和道家所继承发扬。
而在佛教的宇宙观传来之后,这一理论体系受到严峻的挑战,在中国的思想界引起了各种争论,如有神与无神的争论、宇宙虚与实的争论等等。
这些争论对于人们正确认识宇宙和探索宇宙的奥秘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从风俗方面中国原有的儒家信仰,是着重于现实人生的建设,无暇推究生前与死后的问题,对于生前死后以及形而上的宇宙本体,都是存而不论。
纵然讲到善恶的补偿及惩罚问题也只寄望于个人的后代子孙,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就是说的这样的观念;其实,从现实的史实上看,寄望于子孙的果报是不可靠的。
因此,自从佛教传入之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因果观,为中国民间带来了新兴而有力的希望。
佛教对中国文化融入及其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化融入及其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88969de60975f46527d3e10b.png)
脱对王权的依附。 2.对宗法伦理的适应。 佛教作为外来文化 有着与本土文化大相径庭的背景,许多原始教义与中国文 化传统和名教纲常相抵触。 为了适应中国伦理道德观念, 在 《 六方礼经》《 、善生子经》《 、善生经》 等佛经翻译中, 通过选、 删 、 增等手法, 节、 作了相应的调整。如佛典原本《 对辛加拉 好 的教导》 列举了作为妻子的五项美德: “ 善于处理工作”“ , I 对 , 好地对待眷属”“ ,不可走人歧途”“ ,保护搜集的财产”“ 一者 应做的事情, 要巧妙勤奋地去做” 汉译则作了修改: “ 。 夫从外来 , 当起迎之; 二者夫出不在 . 当炊蒸扫除待之; 三者 不得有淫心于外夫 骂言不得还骂作色 ; 四者当用夫教诫 所有什物不得藏匿 ;五者夫休息盖藏乃得卧” , 。 中国宗法家 族系统提倡“ 夫孝 , 德之本也。"()"’ 4 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 泼墨山水 , 以渲染画法一变历来之钩研画法 , 蔚为时风 , 其 传人有张操 、 王墨等。 王维及 白居易 、 吴越之忠兹王等为王侯 、 、 贵族 文人等 之代表人物, 于建斋、 造寺或教学、 文学等方面皆颇有贡献。 被称为“ 诗佛” 的王维, 一生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成为后 世的一段佳话。
伸缩法的伟大和智慧, 而深人经藏, 智慧如海, 从而酿成自 己的慧心独具, 独树一帜的风格, 成为文学行域中的一代宗
师, 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星。中国禅宗浑简锋利、 超然
[5」 中国画报出版社编《 王维新》 中国北京画报出版 ,
社, 1993.
特立之思想, 为中国画坛开启一种笔节形具、 气韵有致的禅 画之风。东汉至六朝之五百年间, 有张僧哥、 顾恺之、 陆探 微、 宗少文等, 墨戏”“ 为“ 、画禅” 之先河。禅画正式始于唐
中华文化与佛教的结合与发展
![中华文化与佛教的结合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72e3ecf8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70cb25c.png)
中华文化与佛教的结合与发展中国文化和佛教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概念,它们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为中国民族文化的瑰宝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价值。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经过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之后,形成了独特的中华传统文化,而佛教作为外来文化的一部分,为中华传统文化注入了广泛的宇宙观和生命意义的价值特征。
在过去的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文化和佛教的结合和发展具有长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佛教传入中国及其在中国的发展情况佛教传入中国产生于公元前二世纪,据现在发掘的文献资料,印度的佛教僧侣和商人经过广泛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将佛教带到了中国。
自唐代以后,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在唐代达到了鼎盛的时期,这使得佛教成为一种在中国广泛的信仰。
佛教的学说和美学观念与中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形成了广泛的文化传统。
这些文化传统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也是中华文化和佛教结合发展的核心价值。
二、中华文化和佛教结合及其历史价值中华传统文化一直被视为一种具有自主特点和文化底蕴的文化。
在其发展过程中,佛教的思想和美学观念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佛教中的观念和中华传统文化的观念有许多相同之处,这些相同之处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和佛教结合发展的核心价值。
比如,佛教中的“因果报应”和“舍己为人”,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报应必在”、“仁爱中华”有很大的联系。
佛教的“菩提心”和“普度众生”,也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道化自然”、“仁慈天下”密切相关,这些相互贴合的思想和美学观念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佛教中的禅宗和中国的武术、书法、摄影等艺术形式相得益彰,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
三、中华文化和佛教结合的现实意义中华文化和佛教结合的现实意义在于,它对于人类未来文化的发展有一定的指向性意义。
佛教强调自我塑造和内心的修养,这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视修身和谦虚有很大的联系。
这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与佛教结合发展的核心价值。
这种文化传统有可能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它应该得到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佛教的传入与中国文化的融合
![佛教的传入与中国文化的融合](https://img.taocdn.com/s3/m/5a3942ce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02be869.png)
佛教的传入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佛教作为一种重要的宗教和文化传统,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以来,佛教在中国逐渐融入了国人的生活,并对中国的哲学、艺术、文学等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佛教的传入、中国文化接纳佛教、佛教对中国文化的融合三个方面来探讨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一、佛教的传入佛教是在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的,当时佛教经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西北地区。
最早传入的是大乘佛教,随后又传入了小乘佛教。
佛教经过了古印度、中亚等地的影响,带来了自身的哲学思想、信仰体系和寺庙建筑等方面的文化元素。
二、中国文化接纳佛教佛教传入中国后,得到了中国政府和民众的广泛接纳。
首先,佛教融入了中国的宗教体系,与中国的道教、儒家等宗教和哲学观念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
其次,佛教的思想与中国的文化传统相契合,如佛教强调的慈悲、般若等思想与中国的仁爱教育、道德观念相辅相成。
此外,佛教艺术、文学等方面的表现形式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产生了独特的中国佛教艺术和佛教文学。
三、佛教对中国文化的融合佛教在中国的传入和融合不仅影响了中国的宗教和哲学,也对中国的艺术、文学、建筑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佛教艺术方面,中国佛教寺庙的建筑、佛像的雕刻等都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和雕塑艺术的特点。
其次,在佛教文学方面,中国佛教的经典和经典故事通过文字的表达传播开来,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次,在佛教哲学方面,佛教的思想与中国传统哲学如道家、儒家等产生了对话和交流,促进了中国哲学的繁荣和发展。
总之,佛教的传入与中国文化的融合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过程。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和融合表明中国是一个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文明古国,能够吸收外来文化并与本土文化相互融合。
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的宗教、文化,并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发展。
佛教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统,对中国社会和人民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传承至今。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950e8271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01.png)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是一种源于印度的宗教,传入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虽然起源于南亚,但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中,逐渐与道教、儒家思想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佛教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
一、佛教的传入与融合佛教最早传入中国是在汉朝时期,大约情况在公元前200年。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逐渐融入中国文化,形成了中华佛教的特色,成为中华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最初通过中亚和印度传入中国,一开始只受到局部的接受。
但是,自汉中朝以后,佛教从需要适应新的文化环境,对于中国文化的融入也变得更加容易。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经汉朝、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以及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
二、佛教与艺术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艺术文化。
中华佛教艺术首先表现在宗教工艺品上。
佛教雕刻和造像艺术是中华佛教艺术文化的精华。
在佛教建筑的领域中,释迦牟尼堂、佛殿和禅宗寺庙是佛教建筑的代表。
佛教建筑风格以曲线装饰为主,突出了自然界的和谐和美。
但是,佛教的艺术文化不仅仅表现在建筑和雕塑领域。
佛教音乐、书法、绘画等各种艺术形式中,都有佛教的文化痕迹。
其中,佛教书法是佛教文化的代表之一,它是佛教文化和汉字书法艺术的结合体。
佛教书法包含著佛经和佛教经典的内容,形象表达了佛教各个层面的理念和思想。
绘画中的佛教题材题材居多,如《洛神赋》、《十六罗汉图》等等。
三、佛教与思想佛教对于中国的文化影响不仅仅局限于艺术领域,更深远的影响是在思想和哲学方面。
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历程中逐渐与儒家、道家思想相融合,形成了中国佛教独具一格的思想文化。
佛教思想的核心是慈悲、智慧、涵容,它与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理念相融合,并且逐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佛教思想在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对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都产生了相对应的影响。
四、佛教与社会佛教信仰在中国社会中也是占据一席之位,成为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83ad748ebceb19e8b8f6ba86.png)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是一种宗教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是调整人们社会行为的重要规范,是集信仰、观念、组织、制度等于一体的复合体文化。
一般认为它于两汉时期从古印度传入中国,被中国社会所接受,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佛教中的“空”的思想与中国本土道儒的“道”“天”思想非常接近。
佛教自传入我国以来,就对我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佛教对哲学的影响佛教哲学本身蕴藏着极深的只会,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称誉佛教徒处在人类辩证思维的较高发展阶段上。
在哲学思想领域、中国古代哲学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其先作为佛教般若学传播的媒介,其后与般若学交融汇合,最终为般若学所取代。
隋唐二代,虽说儒释道齐头并进,但佛教毕竟是最强大的思想潮流,甚至成为思想界的骄子。
唐末宋初,唯有禅宗独盛,且操纵当时思想界。
至于宋明理学,在“理一分殊”的本体论建构方式、“明心见性”的修行方式等方面,都明显吸收了佛教的思维成果。
佛学在中国近代哲学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并对中国近代哲学的发展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中国近代哲学开端于资产阶级改良派(维新派),然正如梁启超所言:“晚清所谓新学家者,殆无一不与佛学有关系”(《清代学术概论》)。
比如康有为、梁启超本人以及谭嗣同等。
可以说,不懂得佛教哲学,就很难理解魏晋以后中国哲学的具体形态。
当然,佛教是唯心主义的宗教体系,但它用分析感觉、概念、物质属性等手法来“论证”其宗教唯心主义观点,便包涵不少精微、思辩的内容,蕴含大量的逻辑分析方法和辩证法观点,这一切都丰富和深化了中国古代哲学。
另外,中国古代唯物主义无神论总是在同唯心主义有神论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佛教在这方面也确实起到了反面教材的作用。
二佛教对中国史学的影响佛教为史学增加了新的记录和研究对象,丰富了史书的题材,同时史学材料也深受佛教观念的影响。
论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论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d815841e79563c1ec5da71c7.png)
论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摘要:单独就佛教和中国文化来说,他们没有多大的交际。
因为佛教在印度,而中国文化在中国。
然而,当有一天他们相遇时却相互交融;组成一种新的中国文化,并且不断发展。
关键词:佛教中国文化关系前言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所以在此我只能谈谈自己的一点点薄见。
首先,我们都知道中国佛教是印度佛教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印度佛教的发展。
所以在探究佛教与中国的关系时,既要分析印度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又要分析中国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但是有一个时间阶段——在隋唐之前主要是印度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而在隋唐之后则是中国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其次,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的建立主要表现在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本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在此期间,他们共有一个特性--包容性;一个重要因素--开放性。
这两个性质对于促进他们两者的融合以及推动他们的进步无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对于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关系,有这样一个比方:中国传统文化如同一条大河,其上游是儒家和道家两个支流交汇,在中游又有佛教这条支流汇入,他与大河中原有的水流相互激荡,共同奔向远方。
由此,儒释道组成了三角关系,他们在互动中发展。
既然是互动的,那么佛教在对儒道产生影响的同时,也会受到儒道的影响。
为了在接下来的讨论中更清楚,我们先来看看佛教与儒家和道家思想上的一些不同之处。
儒家:教人做一个人世间的好人-------遵守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八德(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成就一个仁者(有仁爱之心的,有道德的人),积极进取,奋发有为,在世间有爱国爱民、建功立业、孝敬父母的好作为。
道教:做一个合乎天道,天人合一的长生不死的仙人大伟人-------为此必须清心寡欲,忘记世间的一切情感与名利,安贫乐道,遵守“提携天地,把握阴阳”的无为而无不为的准则。
当然也要积德行善,救助苦难,钻研生命科学。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https://img.taocdn.com/s3/m/93b18e97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e19bc48.png)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深厚的交融。
佛教自西域传入中国,不仅在信仰和宗教方面给予了中国人民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影响、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和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影响1. 理念交融佛教强调“空”、“无”、“缘”、“悟”,主张从痛苦中解脱,追求心灵的安宁与平和。
而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仁义礼智信”,倡导伦理道德,追求和谐与中庸。
佛教的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产生了共鸣与交融,相互借鉴,互相影响。
2. 艺术融合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与中国的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形式产生了深入互动。
佛教艺术融合了中国传统绘画和雕塑的艺术风格,形成了具有独特韵味的佛教艺术风格,如洛阳大佛、敦煌壁画等都是佛教艺术的杰作,展现了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之美。
3. 文化共通佛教弘扬慈悲、智慧和善行等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追求人伦关系、道德准则的理念相契合。
佛教的禅宗等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
佛教的传入也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二、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1. 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最早是通过丝绸之路从西域传入中国。
公元前2世纪,汉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西域与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逐渐增多。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逐渐在中国扎根,为中国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2. 佛教在中华文化中的融合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佛教的经文翻译、传教活动以及修行方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了中国的佛教体系,如禅宗、华严宗等。
佛教的发展过程中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元素,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三、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1. 倡导人伦关系佛教倡导众生慈悲为怀,尊重他人权利与尊严,提倡平等与和睦的人际关系。
佛教的传入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4bcc6928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2a.png)
佛教的传入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佛教起源于公元前2世纪的汉朝,经历了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等历史时期,并不断吸收和融合其他文明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佛教文化。
佛教作为东方文化的一部分,对中国的文化、哲学、艺术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是源于印度的一种宗教思想,传播到中国是通过丝绸之路。
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汉唐与西域地区的贸易联络,为佛教传到中国奠定了基础。
最早传入中国的佛教教派是大乘佛教,又称为正法师佛教,具有普遍性,更符合中国人的宗教意识。
二、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一)思想方面佛教的到来对中国的思想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教学中充满着仁爱、慈悲、智慧等思想,降低了世俗化的纷争,提高了人们的人文精神。
佛教思想中的“因果律”、“轮回转世”等思想,也得到了中国人的认同和接纳。
(二)文学方面中国传统文学也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影响。
唐朝盛世时期,佛教文学大量涌现,成为唐诗中的一种主要流派。
著名的诗人李白、王维、白居易、杜甫等人,曾在其诗作中表现出对佛教的推崇和追求。
(三)艺术方面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的艺术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佛教文化中强调的超然与清静的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追求紧密相连,孕育了独具特色的佛教艺术。
禅宗中“禅意六字”、“心印佛像”等表现,都体现了佛教文化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三、结语佛教的传入,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化。
佛教文化中蕴含的仁爱、慈悲、智慧等传统哲学思想,不仅弥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缺陷,更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
佛教文化中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也为中国传统艺术注入了新的元素,开拓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空间。
佛教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深远,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内容摘要:佛教对中国文化有着十分深刻和广泛的影响。
佛教传来中国近两千年,思想体系发展演变成十多个派别,可谓是学术成果灿烂辉煌,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以后,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壤上,经过“嫁接”生根、成长、产生了自己的独特结构,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宗派体系,呈现出可谓中国的气象和特质,对中国文化有着深远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关键词:佛教;中国文化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后,经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吸收与消纳,渐渐与中国文化融为一体,至隋唐之际,已大肆开花结果,其时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面目,已无法再分,尤其在一般国民心中,佛教的观念,成为大众日常生活中的价值支柱,喻之为水乳交融,或骨肉连体,已不足以形容,简直就如灵魂与肉体一般,不可分离。
佛教作为外来的宗教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始终受到儒、道为代表的高度发达的本土传统文化的影响,正是在与儒、道的交融互动的过程中,最终形成了一种有别于印度佛教的中国化佛教。
一、佛教的传入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可以沿着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了解到,公元前一世纪时,传入中亚和中国。
其传入先是通过商人,以后又靠印度佛教士和中国皈依者。
中国皈依者最为得力,他们在印度研习佛教,然后回国努力说服国内同胞信奉佛教,到6世纪时,中国南部也跟着信奉了。
接着,佛教又从中国进一步向其他地方传播。
从两汉到魏晋南北朝,是汉传佛教的形成时期,佛教大约在两汉之际经由陆路和海路两条路传入中国内地,它主要分布于以长安为中心的西北地区和以建康为中心的江南地区。
魏晋时期动荡的社会形势,玄学的兴盛,战乱频繁的社会形势促使广大民众希冀在求神拜佛中解脱苦难,加上佛教经典的大规模移译等,促成了佛教在中国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在南北朝时期进一步发展,到隋唐时期融合佛教内部各派义学思想以及南北各地佛教各自的特点,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儒、道两家的综合融合,形成了隋唐中国佛教的繁荣局面,在五代两宋以后虽一度有所减弱以及在明清时期几经波折,时起时落,直到今天,现代中国佛教全面进入学术界,佛学研究成为现代学术成就最丰富的领域之一。
胡适、冯友兰等将佛教纳入了中国哲学的范围,对佛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的拓展作出极大贡献。
二、佛教传入的原因
简单说来,佛教传入中国有五个主要原因:第一,是佛教发源地的推动,印度高僧梯山航海的传教热忱。
第二,文化本来就是学来学去,有高度传染性的。
西域人向印度学,中国人向西域学,接着又直接向印度学,佛教就像天马、葡萄、胡服骑射一样,传到中国来了。
第三,张骞班超通西域,架起中印之间的桥梁,文化交流比较方便。
第四,五胡南移,元魏入主北中国,更带进大批信佛的胡人,与汉人杂居。
第五,秦汉以来,中国民族灵性上的需要,已非儒道两家所能供给。
对于大家急须知道的生死问题,儒家不提答案,说“未知生,焉知死?”道家飞升的仙人都跌死了,吃仙丹的人,有一些人毒死了,不毒死的,还是逃不了寿终正寝。
在大家失望的时候,佛教提出了前世前世现世来世的人生观,追根究底的因果关系,和不生不灭,西方极乐世界的希望,这种想象丰富,系统严密,仪式隆重的新宗教,正好填补了当时的思想真空,慰藉了正感苦闷的中国人。
三佛教与中国文化
佛教在中国的学术成果辉煌,对中国思想文化起了重大的影响和作用。
在文学方面,从对我国文学发展的影响来看:数千卷由梵文翻译过来的经典,其中一部分本身就是雅典、瑰丽的文学作品。
如《维摩诘经》、《法华经》、《楞严经》特别为历代文人所喜爱,被人们作为纯粹的文学作品来研读。
佛教还为中国的文学带来了新的意境,新的文体,新的命意遣词方法。
《法华经》、《维摩诘经》、《百喻经》等鼓舞了晋唐小说的创作。
般若和禅宗的思想影响了陶渊明、王维、白居易、王安石、苏轼等大文学家的诗歌创作。
再从佛教对我国文体变化
所起的作用来看:我们从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各种变文可以看出后来的平话、小说、戏曲等中国俗文学的渊源所自。
此外还有由禅师们的谈话和开示的记录而产生的朴素、活泼、自由的语录体,后来也被宋明理学家仿效而产生了各种语录。
在音韵学方面,如过去中国字典上通行的反切,就是受梵文拼音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
在艺术方面,中国的建塔造像起源于佛教。
建塔造像包括两门艺术:一是建筑,二是雕塑。
随着佛教的传播,建塔造像的艺术亦随之风行全国各地。
四世纪到六世纪,全国各地到处涌现壮丽的塔寺建筑。
晚唐诗人杜牧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诗句,可知当时的寺院之多。
现在我国古代建筑保存最多的是佛教寺塔,许多佛教建筑已成为我国各地风景轮廓线的标志。
世界闻名的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是我国雕塑艺术的宝库。
此外,佛画艺术也很著名。
佛画主要是壁画。
最初盛行的是佛陀本土故事画,发展到唐代,逐渐为经变故事画所代替。
所谓“经变画”也就是将佛经中的故事譬喻演绘成图。
经变画的兴起使佛画内容大大丰富起来,也就能使画家发挥更大的想象力和给了他们驰骋艺术才能的更广阔的天地,所以唐代佛寺壁画极盛。
中国画家辈出,如阎立本、吴道子皆以擅画佛画而知名于世。
中国画学中由以王维一派的文人画而发展到宋元以后盛行的写意画,则与般若和禅宗的思想很有关系。
由此可见佛教对当时绘画艺术的影响之大。
伴随佛教俱来的还有天文、音乐、医药等的传习。
1955年我国发行邮票纪念古代天文学家一行,就是八世纪的一位高僧,他制定了《大衍历》,预定了子午线,对天文学有着卓越的贡献。
至于医药,隋唐史书上记载由印度翻译过来的医学和药房就有十余种,藏语系佛教《大藏经》中还有医方明之学,存有大量医学著作。
音乐方面,公元三世纪中国已有梵呗的流行。
中国唐代的音乐中吸收了天竺乐、龟兹乐、安国乐、康国乐等来自佛教国家的音乐。
佛教各宗派学说,对中国思想界也起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的哲学史基本上是佛学在中国的发展史。
至于宋明理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华严宗、禅宗理论的刺激和影响而产生的。
在晚清时期,中国知识界研究佛学成为一时的风气。
一些民主思想启蒙者,如谭嗣同、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等,都采取了佛教中一部分理论作为他们的思想武器,甚至我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活动家瞿秋白也受过佛教思想的影响,他说过:“无常的社会观,菩萨行的人生观引导我走上了革命道路。
”可见佛教的慈悲、平等、无常、无我的思想在近代的知识界中起了一定的启发和鼓舞作用。
四结束语
人类文化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不可能完全隔断。
我们要汲取传统文化中的一切有价值的精华来充实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新文化。
社会主义时期的佛教,结合时代发展的趋向为现代社会文化服务,吸取佛教文化的精华,发扬佛教的优良传统,发扬“人间佛教”的精神,“人间佛教”的主要内容是五戒、十善和六度、四摄,前者着重在净自己的身心,后者着重在利益社会人群。
从历史上看,佛教徒从事的公益事业是多方面的,也是多种多样的。
如僧人行医施药,有的造桥修路,有的设义学,有的植树造林,这些古人记载中是屡见不鲜,试看我国各地,凡有佛教寺塔之处无不绿树成荫,景色宜人,装点了祖国的万里江山。
存在了将近两千年的中国佛教,拥有内容丰富绚丽多彩的文化遗产,它在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中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倘若我们能够实事求是地加以研究和总结,作出正确的估价,佛教文化的精华同样能为今天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养料。
参考资料:《佛教与中国文化》张曼涛主编上海书店影印出版1987年10月
《佛教与中国文化》文史知识编辑室中华书局出版1988年
《宗教史概论》林中泽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全球通史》(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董书慧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