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译文和小故事
《弟子规》释义及相关故事
![《弟子规》释义及相关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082dee8b84868762caaed55d.png)
《弟子规》原文及解说〈总叙〉原文: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解说: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
《弟子规》这本书是学童们的生活规范,他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成的。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中,要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
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
如果做了还有余遐,更应努力的学习礼、乐、射、御、书、术等六艺,各种经典,以及其他有益的学问。
--------------------------------------------------------------------------------〈入则孝〉原文: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事虽小勿擅为茍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茍私藏亲心伤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解说: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古人云:“百善孝为先”。
一个人能够孝顺,他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许许多多的人。
在家中,父母叫唤我们时,应该一听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答应。
父母有事要我们去做,要赶快行动,不要借故拖延,或者懒得去做。
父母要我们学好而教导我们时,必须恭敬而不可随便,要将话听到心里。
我们犯错了,父母责备我们,应当顺从并且承担过失,不可忤逆他们,让他们伤心。
为人子女,冬天要留意父母亲穿的是否温暖,居处是否暖和。
夏天,要考虑父母是否感到凉爽。
每早起床,一定要看望父母亲,请问身体是否安好;傍晚回来了,也一定要向父母亲问安。
外出时,先告诉父母要到哪里去,回家以后,一定面见父母亲,让他们感到心安。
日常生活起居作息有一定的秩序,而且对于所从事的事情,不随便改变。
儿童国学故事:弟子规
![儿童国学故事:弟子规](https://img.taocdn.com/s3/m/4ecd78e7240c844769eaeed8.png)
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
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
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
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
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
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
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
彼虽幼,身已仕,尔幼学,勉而致。
有为者,亦若是。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 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
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惟一经。
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口而诵,心而惟。
朝于斯,夕于斯。
【译文】我们读书学习,要有恒心,要一边读,一边用心去思考。
只有早早晚晚都把心思用到学习上,才能真正学好。
昔仲尼,师项橐。
古圣贤,尚勤学。
【译文】从前,孔子是个十分好学的人,当时鲁国有一位神童名 叫项橐,孔子就曾向他学习。
像孔子这样伟大的圣贤,尚不忘勤学,何况我们普通人呢? 赵中令,读鲁论。
彼既仕,学且勤。
【译文】宋朝时赵中令——赵普,他官已经做到了中书令了,天 天还手不释卷地阅读论语,不因为自己已经当了高官,而忘记勤奋学 习。
披蒲编,削竹简。
彼无书,且知勉。
【译文】西汉时路温舒把文字抄在蒲草上阅读。
公孙弘将春秋刻在竹子削成的竹片上。
他们两人都很穷,买不起书,但还不忘勤奋学习。
头悬梁,锥刺股。
彼不教,自勤苦。
【译文】汉朝的孙敬读书时把自己的头发拴在屋梁上,以免打瞌 睡。
战国时苏秦读书每到疲倦时就用锥子刺大腿,他们不用别人督促 而自觉勤奋苦读。
如囊萤,如映雪。
《弟子规》原文全文及白话文翻译译文
![《弟子规》原文全文及白话文翻译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4a1993ea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1e.png)
《弟子规》原文及翻译《弟子规》简介《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
《弟子规》根据《论语》等经典编写而成,集孔孟等圣贤的道德教育之大成,提传统道德教育著作之纲领,是接受伦理道德教育的、养成有德有才之人的最佳读物。
《总叙》原文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总叙》译文《弟子规》这本是依据圣贤孔子的教诲编成的。
日常生活中,首先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
其次,言语行为要小心谨慎,讲求信用。
和众人相处时要平等博爱,亲近有仁德的人,效仿他们的言行。
如有余下的时间精力,则应学习六艺及其他有益的学问。
《入则孝》原文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
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凊。
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
居有常,业无变。
事虽小,勿擅为。
苟擅为,子道亏。
物虽小,勿私藏。
苟私藏,亲心伤。
亲所好,力为具。
亲所恶,谨为去。
身有伤,贻亲忧。
德有伤,贻亲羞。
亲爱我,孝何难。
亲憎我,孝方贤。
亲有过,谏使更。
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谏。
号泣随,挞无怨。
亲有疾,药先尝。
昼夜侍,不离床。
丧三年,常悲咽。
居处变,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诚。
事死者,如事生。
《入则孝》译文父母呼唤我们,我们应该及时答应,不要缓慢答应。
父母交待的事情,要马上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
父母教导我们为人处事的道理,我们应该恭敬聆听。
父母责备教训时,应恭顺地虚心接受。
侍奉父母要用心体贴,冬天寒冷时为父母温暖被窝,夏天睡前为父母铺床扇凉。
早晨起床,应先探望父母,向父母请安问好;晚上伺候父母安睡。
外出办事时,应该告诉父母去处;回家以后,也要当面禀报父母,让他们心安。
平常起居作息,要保持规律,做事有规矩,不任意改变世代相沿的事业。
纵然是小事,也不能擅自做主,不向父母禀告。
如果任性而为,就有损于为人子女的本分,是不孝的行为。
公物虽小,也不可私自收起占为己有。
如果这样,品德就有缺失,父母知道了一定很伤心。
《弟子规》完整版+译文
![《弟子规》完整版+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b987e533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91.png)
《弟子规》完整版+译文展开全文1、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解释】弟子规,是圣人的教诲。
首先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要谨言慎行、讲求信用。
2、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解释】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
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有益的学问。
3、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解释】父母呼唤,应及时应答,不要拖延迟缓;父母交代的事情,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
4、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解释】父母的教诲,应该恭敬地聆听;做错了事,受到父母的教育和责备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
5、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解释】冬天寒冷时提前为父母温暖被窝,夏天酷热时提前帮父母把床铺扇凉;早晨起床后,先探望父母,向父母请安;晚上伺候父母就寝后,才能入睡。
6、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解释】出门时告诉父母去向,返家后,面告父母报平安;起居作息,要有规律;做事有常规,不要任意改变,以免父母忧虑;7、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解释】事情虽小,也不要擅自作主和行动;擅自行动造成错误,让父母担忧,有失做子女的本分;8、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解释】公物虽小,也不要私自占为己有;如果私藏公物,缺失品德,就会让父母伤心;9、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解释】父母喜欢的事情,应该全力去做;父母厌恶的事情,要小心谨慎不要去做(包括自己的坏习惯);10、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解释】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父母就会忧虑;做出伤风败德的事,父母亲就会蒙受羞辱;11、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解释】父母喜爱我们的时候,孝顺不是困难的事情;父母不喜欢我们或管教过于严厉的时候,孝顺父母才是难能可贵;12、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解释】父母有过错的时候,应小心劝导改过向善;劝导时要和颜悦色、态度诚恳;13、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解释】如果父母不高兴时不听规劝,等到父母高兴的时候,继续规劝;父母不听恳劝,我们虽难过的痛哭流涕,也要恳求父母改过;纵然遭遇到责打,也无怨无悔,以免陷父母于不义,铸成大错;14、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解释】父母亲生病时,要替父母先尝药的冷热和安全;要昼夜服侍,一时不离开父母床前;15、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解释】父母去世之后,守孝三年,经常追思、感怀父母的养育之恩;生活起居,戒酒戒肉;16、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解释】办理父母的丧事要合乎礼节,不可铺张浪费;祭奠父母要诚心诚意;对待去世的父母,要像生前一样恭敬。
弟子规全文弟子规里面的故事
![弟子规全文弟子规里面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757bc164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27.png)
弟子规全文弟子规里面的故事弟子规全文弟子规里面的故事《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编写的三言韵文,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弟子规全文弟子规里面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弟子规全文弟子规里面的故事篇1故事一:文王问安【晨则省昏则定】周朝的文王,开创周家八百年的基业,是中国有始以来最长久的朝代,所依靠的就是文王的圣德,我们从他的孝行可以看出一斑。
文王尚未即位时,每天一早鸡初鸣,天还未亮时,一定穿好衣服到父亲那里,问候父亲早上是否安好?如果安好,就非常快乐;如果父亲有不适,就感到忧愁,一定想办法让父亲安适,才能放心。
中午如此,傍晚也是如此。
文王每天这样三次问安,没有一天感到疲倦或是不耐烦,是我们学习「晨昏定省」的最佳榜样。
故事二:陆绩怀橘【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在我国东汉时,有一位年纪才六岁的小孩,名字叫陆绩。
有一次,在九江遇见当时的太守袁术,袁太守认为他的相貌不凡,就拿出橘子请陆绩吃。
陆绩就多拿两粒藏在衣服里,等到要回家告辞的时候,橘子突然掉出来。
袁太守以为是陆绩贪心,就问他原因。
陆绩回答说:「橘子是我母亲所喜欢吃的,因为没钱买橘子,所以想留着拿回家给母亲吃,并非自己贪心,还请太守原谅!」袁太守觉得这孩子太难能可贵了,肯定这孩子将来一定会有出息。
故事三:老莱子彩衣娱亲【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周朝楚国人老莱子,已经七十岁了,常身穿五彩衣,学做婴儿戏,不怕跌倒的痛苦,也不管别人对他的看法,心中只希望博取年老父母亲的欢心,让父母笑口常开,忘记身体的不适,不会感到老境的凄凉。
老莱子可贵的孝行,正是「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最好的模范。
故事四:潘京孝顺母亲【亲所好力为具】我国明朝南海地方,有位叫潘京的人,父亲很早就去世,对母亲非常孝顺。
他的母亲,本性很仁慈,喜欢做利益大众的事。
有一年大饥荒,就要潘京集合大家,商讨赈灾的事。
潘京深体亲心,尽力鼓吹倡导,任劳任怨,因此活命的人很多。
平日他又多行善事,不怕劳苦,让母亲欢喜。
弟子规译文和小故事
![弟子规译文和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d11c76e3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86.png)
弟子规译文和小故事弟子规译文和小故事《弟子规》我们来学才能把孩子教好,“教儿教女先教己”,要把儿女教好,首先要提升自己,自己先学好,这样才能够当好身教的工作。
对此就由小编给大家认真整理好弟子规译文和小故事的相关内容,以便提供给各位参考。
弟子规译文和小故事篇(1)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译文]对待长辈应懂得礼让。
吃饭时让长辈先动筷子,就坐时让长辈先入座,走路时让长辈先行,晚辈随后。
[小故事]信陵君是战国时期四大公子之一,他是个敬老爱贤的人。
有一次,他听说有一个看城门的老人侯赢怀念有贤德,就十分郑重到地前去请教。
他亲自驾着车,把车上尊贵的位子空出来留给侯嬴。
侯嬴早就知道信陵君的名声,但为了考验他,当信陵君去接他的时候,侯嬴故意装出傲慢的样子,但越是这样,信陵君对他越恭敬。
侯嬴见状,知道信陵君的敬老是真心的,于是痛快地做了他的门客。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译文]长辈呼唤人时,如果你听到了,应马上帮他呼叫;如果要叫的人不在,而你能做长辈吩咐的事,就应该前去照应。
[小故事]杜环是明朝的一名官员,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一位可怜的母亲,他的儿子不知下落,她去找自己的亲戚,结果谁也不愿照顾她。
万般无奈,这位母亲只好到处寻找自己的儿子。
杜环得知后,决定先赡养这位老妇人,并代老妇人寻找她儿子的下落。
后来,这位母亲的儿子虽然找到了,但他并没有接走他的母亲。
而杜环则一直赡养着这位老妇人,对她很孝敬,就像对自己的母亲一样。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译文]有事情叫长辈,不能直接称呼他们的名字,长辈见多识广,在他们面前,要多听他们说话,不要夸耀自己的才能。
[小故事]齐国宰相晏婴有位车夫叫吕成,他依仗主人的权势非常骄傲自大。
有一次吕成回到家中妻子表示要离开他。
吕成很吃惊地问:“我为宰相赶车,多体面啊!不愁吃穿,你为什么要离开我呢?”妻子说:“你还知道自己是个车夫啊,你看晏大人虽然贵为宰相,但从没有像你那样的招摇和炫耀……”听完妻子的批评,吕成很惭愧。
(完整版)弟子规小故事
![(完整版)弟子规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5da70593a300a6c30d229f5b.png)
弟子规小故事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译文] :早上要早点起来,晚上要晚些入睡;人的一生很短,转眼就老了,应该珍惜年轻时的光阴。
小故事:司马光是宋朝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后来人们又称他司马温公。
温公小时候聪明过人,被誉为神童,但他并不骄傲,学习失分勤奋。
为了每天能早起读书,他让人用圆木做了一个枕头。
用这个枕头睡觉,很不舒服,头只要一转动就会滑下来,这样他就会惊醒,起来读书。
后来,这个枕头被称为“警枕”。
司马光如此勤奋好学,从而使得他学识渊博,事业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温公警枕”的故事也成了后人学习的榜样。
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译文] 放置帽子和衣服,要有固定的地方,不可以到处乱丢,以致于弄乱弄脏。
[小故事] 张九龄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也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
张九龄容貌清秀,平时总是衣帽整洁。
走在跃上,总显得风度潇洒,与众不同,总能赢得路人的目光。
并且每当朝廷重要的朝会时,在众人中间,他也是很显眼的,连皇帝对他的举止都赞赏不已,凡是张九龄在,那里的气氛就会格外愉快,大家都乐意同他这位衣帽整洁而且又有风度的人在一走说笑、玩乐和探讨学问。
张九龄的注重仪表给他带来了好人缘。
借人物及时还人借物有勿悭[译文] 借了别人的东西,要及时归还,如果别人向你借东西,只要有,就不要吝啬。
[小故事] 明朝有一个叫宋濂的人,他很爱读书,但家里太穷,根本买不起书,他常常只有借书读。
但是许多富有的人家虽然藏书很多,却不愿意借给他。
有一次,宋濂又到一家富户借书看,这家人不愿意借给他,所以借的时候讲明十天之内要还回来,可十天根本就读不完那本书。
到了第十天早晨了,天下着大雪,那家人以为宋濂不会来还书了,可是宋濂却冒着雪把书送了回来。
主人很感动,他告诉宋濂,以后可以随时来看书,不再给他限定借书时间了。
弟子规-故事
![弟子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463d6ab425c52cc58ad6be1b.png)
弟子规-故事《弟子规》1. 范式守信莫忘父训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译文】《弟子规》这本书是学生的生活规范,是依据古代先贤们的训示和教诲编订而成的。
它教导我们:作为学生,首先要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长。
其次就是做事要严谨,并且守信用。
我们要平等友爱地跟身边的每一个人相处,主动去接近那些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如果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就要多看书学习。
范式守信东汉时,范式从山东来到洛阳读书,他和来自河南的张劭同窗共读,志趣相投,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但是,学业结束后,他们不得不分别了。
分别时,二人依依不舍,范式紧紧握着张劭的手说:“两年后我会来洛阳,去你家拜访。
”转眼间,他们约定的日期到了。
那天,张劭请母亲准备酒菜招待范式。
母亲笑着说:“傻孩子!范式远在千里之外,你难道真的相信他会来吗?”没想到刚过中午,范式便风尘仆仆地赶来了。
两位挚友沉浸在重逢的喜悦中。
zhāngshào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1【译文】父母召唤我们的时候,要马上应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父母有时要我们做的时候,要马上去做,不要拖延或偷懒;父母教导我们的时候,要恭敬地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我们的时候,要虚心地接受。
莫忘父训刘备是三国时期蜀国的开国皇帝。
他临死的时候,对将要即位的儿子刘禅很不放心,因此就把刘禅托付给了丞相诸葛亮,并写了一封遗书来教诲他。
信中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意思是说:不要以为坏事很小就可以胡作非为,更不要以为好事很小就不去做,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让众人信服。
但是,刘禅并没有牢记父亲的教诲,在诸葛亮死后,它就开始听信小人的谗言,只顾享乐,最终导致了蜀国的灭亡。
2. 扇枕温衾拒收坩��冬则温,夏则�酰�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译文】子女冬天要留意父母亲是否暖和,夏天要考虑父母是否感到凉爽。
弟子规解释和小故事
![弟子规解释和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51906339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17.png)
弟子规解释和小故事弟子规解释和小故事《弟子规》集孔孟等圣贤的道德教育之大成,提传统道德教育著作之纲领,是接受伦理道德教育的、养成有德有才之人的最佳读物。
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是弟子规解释和小故事,欢迎阅读。
弟子规解释1、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同‘悌’)次谨信【解释】弟子规,是圣人的教诲。
首先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是谨言慎行、信守承诺。
2、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解释】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
如果家庭条件允许,只要有时间和精力,就应该多学多问。
入则孝3、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解释】如果父母呼唤自己,应该及时应答,不要故意拖延迟缓;如果父母交代自己去做事情,应该立刻动身去做,不要故意拖延或推辞偷懒。
4、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解释】父母教诲自己的时候,态度应该恭敬,并仔细聆听父母的话;父母批评和责备自己的时候,不管自己认为父母批评的是对是错,面对父母的批评都应该态度恭顺,不要当面顶撞。
5、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解释】冬天天气寒冷,在父母睡觉之前,应该提前为父母温暖被窝,夏天天气酷热,应该提前帮父母把床铺扇凉;早晨起床后,应该先探望父母,向父母请安问好;到了晚上,应该伺候父母就寝后,再入睡。
(此处引用古代“二十四孝“中的黄香的典故)6、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解释】出门前,应该告诉父母自己的去向,免得父母找不到自己,担忧记挂;回到家,应该先当面见一下父母,报个平安;虽然子女有出息,父母会高兴,但是父母辈对子女最大的期望不是你多么有出息,而是你平平安安稳稳当当,一生没有灾秧。
所以,居住的地方尽量固定,不要经常搬家,谋生的工作也不要经常更换;7、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解释】事情虽小,也不要擅自作主和行动;擅自行动造成错误,让父母担忧,有失做子女的本分;8、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解释】自己有什么东西,就算很小,也不要背着父母私藏。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如果私藏东西,即使自己很谨慎,也免不了会有被父母发现的一天,那时父母会伤心;9、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解释】父母喜欢的事情,应该尽力去做;父母厌恶的事情,应该小心谨慎不要去做(包括自己的坏习惯);10、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解释】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必然会引起父母忧虑。
图文释义:《弟子规》小故事
![图文释义:《弟子规》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181a392ef12d2af90342e600.png)
《弟子规》图文小故事总序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译文]《弟子规》所讲的都是孔子等圣人的训导。
要先孝敬父母,顺从兄长;其次要做事小心,说话诚实,讲究信用。
[小故事]晏殊是宋代名臣,还是著名的文学家。
晏殊小时候便有神童之誉。
一次,皇上让他参加御前考试,拿到考题后,他马上请求皇上另出新题,并老老实实地禀报:“这个题目,我十天前正好练习过,草稿还存在家里,为考出真才实学,请为我出道新试题。
”他这种诚实的态度深得皇上赏识。
考中进士后,晏殊仍然每天闭门读书,刻苦用功。
他如此敦厚,如此好学,颇得世人好评。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译文]要对大家有爱心,应该亲近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平时有精力有时间,应该多看书多学习。
[小故事]三国时期,有一个叫董遇的人,从小家里很穷,他必须整日为生活而奔波。
但是,他的知识很渊博,人们都很佩服他。
纷纷前来求教,并问他是如何学习的。
董遇听了,告诉他们说:“学习要利用‘三余’,‘三余’就是三种空余时间。
冬天为一年之余;晚上为一天之余;雨天为平日之余。
“人们听了,恍然大悟,原来董遇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坐下来读书学习,他是通过利用空闲时间学习提高自己水平的。
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译文]父母叫你,就应该赶快答应,父母有什么事要你做,不要拖拖拉拉,懒懒散散。
[小故事]从前,楚国有个叫孟宗的孝子,对母亲照顾得十分周到。
一年冬天,非常寒冷,孟母突然病了,什么也不想吃,孟宗很着急地问:“娘,你想吃什么?”孟母说:“我只想喝一碗新鲜的笋汤。
”孟宗听完,马上跑到屋后的竹园,四处挖掘,希望能找到竹笋。
可是在冬天,哪里有竹笋呢?孟宗急得大哭起来。
他的眼泪一滴一滴地掉在雪地上,眼泪融化了雪,地上长出了嫩绿的笋。
他赶紧把挖出来,回家做了一碗笋汤,孟母喝了汤,病就全好了。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译文]父母的教诲,一定要恭恭敬敬地听,如果父母责备你,一定是有道理的,所以你要虚心接受。
[小故事]孟子小的时候,有一天读书厌倦了,就跑回家里。
《弟子规》全文拼音解释及对应故事
![《弟子规》全文拼音解释及对应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3d75ddabc77da26925c5b0c2.png)
弟d ì子z ǐ规ɡu ī【总叙】概述: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五个部份加以演述;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
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故事】 孔 子 讲 学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
相传,他最早创办私塾,招收学生。
孔子有三千学生,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孔子教学生,以儒家典籍《诗》、《书》、《礼》、《易》等为教材;以文、行、忠、信(即历代的文献、社会经验、对待别人要忠、与人交往要信)四项为课目,开设了六门课程,分别是:礼仪、音乐、射箭、驾车、书法和数学这六艺。
教学的次第是:德行、言语、正事、文学,培养了许许多多人才。
作为我国历史上最早创办私学的教育家,孔子留下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对今天的教育者来说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其中“礼”也叫“礼法”或“礼制”。
礼在古代主要有五种,即吉礼(祭祀天地人)、凶礼(丧葬)、宾礼(诸侯朝见天子)、军礼(军中的礼节)、嘉礼(婚礼、冠礼),其中含有一些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因素。
我国素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称号,从一个国家到一个家庭,上上下下都特别注重礼节。
在举行各种礼仪的时候,一般都要演奏音乐,这些音乐都是与各种礼仪相配的。
礼乐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上层建筑之一,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总z ǒn ɡ 叙x ù】弟d ì 子z ǐ 规ɡu ī 圣sh èn ɡ 人r én 训x ùn 首sh ǒu 孝xi ào 悌t ì 次c ì 谨j ǐn 信x ìn译:作为子弟所要谨守的规戒,古圣先贤所传下的教训,第一就是要我们在家能孝顺、出外能敬长,其次是敬业而守信用。
弟子规小故事
![弟子规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0ab1ae7b31126edb6e1a1007.png)
故事一: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译文]帽子要戴正,纽扣要系好,袜子和鞋子也都要穿得服帖。
[小故事]孔子的学生子路是一个非常讲究仪表的人。
这一年,卫国发生了内乱,正在国外的子路听说经后,急忙往回赶。
有人劝他:“现在国中十分危险,回去了很可能遭受灾祸。
”子路说:“拿了国家的傣禄,就不能躲避祸难。
”进城以后,子路竭力帮助国君平叛,但还是因寡不敌众,被敌人的武士击中,帽子上的缨带也被割断了。
子路知道自己难逃一死,立即停止搏斗,说:“君子虽死,但不能让帽子脱落而失礼。
”于是从容地系好帽带子而死。
故事二: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译文]放置帽子和衣服,要有固定的地方,不可以到处乱丢,以致于弄乱弄脏。
[小故事]张九龄是唐朝着名的诗人,也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
张九龄容貌清秀,平时总是衣帽整洁。
走在跃上,总显得风度潇洒,与众不同,总能赢得路人的目光。
并且每当朝廷重要的朝会时,在众人中间,他也是很显眼的,连皇帝对他的举止都赞赏不已,凡是张九龄在,那里的气氛就会格外愉快,大家都乐意同他这位衣帽整洁而且又有风度的人在一走说笑、玩乐和探讨学问。
张九龄的注重仪表给他带来了好人缘。
故事三: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译文]穿衣服贵在整洁,不在华丽;有职位的人要穿得符合身份,平常的人要穿得和家境相符,这就叫做“得体”。
[小故事]嵇绍是西晋有名的贤士。
一天,他去求见齐王时,齐王正和董艾等人在宫中闲聊。
见了嵇绍,董艾就对齐王说:“嵇绍善丝竹,今天可让他弹一曲让大伙儿乐乐。
”齐王也正有此意,忙命人抬来乐器请嵇绍演奏,嵇绍不愿意,庄重地说:“我今天穿着整齐的朝服来见您,您怎能让我做乐工的事呢?您是主持政事的君王,更应该讲究礼仪,端正秩序。
”齐王和董艾等人听了此话都很惭愧。
故事四: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译文]饮食不要挑挑拣拣,偏食会营养不良;吃东西也要适可而止,饮食过量会损伤脾胃。
[小故事]宗悫是南北朝时期的人,年轻时很不得志,而他的同乡虞业有权有势,特别富有。
《弟子规》全文及解释
![《弟子规》全文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db617299a417866fb94a8e3d.png)
《弟子规》全文及解说第一章<总序 >● 弟子规,贤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译:作为子弟所要谨守的规劝,古圣先贤所传下的教训,第一就是要我们在家能孝敬、出外能敬长,其次是敬业而守信誉。
●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译:多关爱众生,亲密有仁德的人。
假如道德培育差不多了,就能够去学习汲取经典的知识。
第二章<入则孝 >● 父亲母亲呼,应勿缓;父亲母亲命,行勿懒。
译:父亲母亲叫我们,不可以够慢悠悠的;父亲母亲交代事情,要勤劳仔细,不可以够懒散懒惰。
● 父亲母亲教,须敬听;父亲母亲责,须顺承。
译:父亲母亲亲有所教育,要恭顺听取;父亲母亲有所责怪,也要肩负采取。
●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译:天冷或天热,要关怀父亲母亲亲的寒暖;早起或晚睡,准时的问候父亲母亲起居安好。
● 出必告,反必面。
居有常,业无变。
译:出门或返家,都向父亲母亲报告一声;居家作息有必定的规矩,工作行业则不要常常改换。
●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译:固然是小事情,也不行擅作主张;假如私自作主,就不合作为子弟的身分了。
●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固然是小东西,也不行私自珍藏;假如个个藏为己有,就会惹父亲母亲亲悲伤悲伤了。
●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译:父亲母亲亲所喜爱的事物,我们要全力准备稳当;父亲母亲亲不喜爱的,我们要留神防止。
●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译:身体假如受伤了,会让父亲母亲亲担忧;道德假如败坏了,会让父亲母亲亲蒙羞。
●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译:父亲母亲亲喜爱我,要孝敬一点都不难;父亲母亲亲不喜爱我,我仍旧孝敬那才是真贤良。
●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译:父亲母亲亲有过失,想方法劝谏让他们更正,可是要怡颜悦色,要声音柔婉。
●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译:假如父亲母亲不听劝谏,和悦的再劝,甚至用呜咽来求父亲母亲答应,就算被责打也无牢骚。
● 亲有疾,药先尝;日夜侍,不离床。
弟子规小短文故事
![弟子规小短文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3fca9025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94.png)
弟子规小短文故事弟子规小短文故事篇(一)1、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易解】当哥哥姐姐的要友爱弟妹,做弟妹的要懂得恭敬兄姐,兄弟姐妹能和睦相处,一家人和乐融融,父母自然欢喜,孝道就在其中了。
【故事】“融四岁,能让梨。
”说的是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
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兄弟从最小的小弟开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而孔融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给哥哥们吧。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
”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2、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易解】与人相处不斤斤计较财物,怨恨就无从生起。
言语能够包容忍让,多说好话,不说坏话,忍住气话,不必要的冲突、怨恨的事情自然消失不生。
【故事】重义轻财卜式是西汉时期著名的贤士,他对自己的弟弟很好,照顾得很周到。
父母去世后,兄弟俩分家,卜式把家中的财产都让给了弟弟,自己只要了一百多头羊,后来繁殖到上千头,他买了房屋,置办了土地。
而这时弟弟因经营不善而破产,卜式于是把自己的财产分了一半给弟弟。
卜式不仅不贪图财物,而且为了照顾弟弟,还把自己的财产让给弟弟,这一行为感动了当时的人,大家都说他是个重亲情、不爱财的君子。
3、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易解】路上遇见长辈,应向前问好,长辈没有事时,即恭敬退后站立一旁,等待长辈离去。
【故事】懂礼的子路子路是孔子的学生,学识渊博,并以懂礼貌著称。
有一天,孔子走过庭院,要到门外去,恰好子路在庭院里读书,子路看到老师,立刻放下手中的书,对老师行礼。
那时的“礼”是要鞠躬的,孔子并没有看到他,只是看到了庭院里的樱花而停下脚步,子路就躬身站着,一直等到孔子看到他,那时他的身体已经酸麻得失去了知觉。
《弟子规》小故事[5篇范例]
![《弟子规》小故事[5篇范例]](https://img.taocdn.com/s3/m/42e436e0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1e2d659.png)
《弟子规》小故事[5篇范例]第一篇:《弟子规》小故事《弟子规》小故事《弟子规》小故事1我看了《弟子规》里面的“护生爱物篇”里面有一句话叫:“放生不杀生,爱护小生命。
生态保平衡,美化好环境。
”给我感触很深。
下面我就讲一个发生在我身边真实的故事。
记得有一次,我去郊外的爷爷家做客,正在外边玩的时候,我忽然看见有个爷爷在拉网,我跑过去问爷爷:“这是什么啊?”那个爷爷得意地说:“不懂了吧,这是粘网,是专门粘小鸟用的,一天能逮十多只呢!”这时,我看见粘网上已经有三只小鸟了,他们在痛苦的挣扎着,却一动也不能动。
那几只小鸟好像在无助的看着我,乞求我的帮助,我真想立刻就把它们放了,可这事还得经过爷爷的同意,我忽然想起了《弟子规》所讲的“爱护生物篇”,便委婉的对爷爷说:“爷爷,您知道弟子规这本书吗?这里呀,都是你们这些老一辈对我们的教育和忠告,里面有告诉我们要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的,有培养我们小学生优良品质的,还有一篇讲:‘人若爱惜生命,也是替天行道的善事呢。
’你看,让我们也来做一回善事吧!”他听完以后,半天没有吱声,他不情愿的把小鸟一个一个的从网上摘了下来,放飞了。
做完这些事后,他说:“我还有事,我先走了。
”说完,他便急匆匆地离开了。
过了几天,听爷爷说,他的粘网已经被车=撤走了,我心中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
同学们,那个爷爷有实际行动改正了他的过错,成了一个善良、有爱心的人,我们是不是也有破坏环境和生态平衡的行为呢?让我们共同从自己做起,做保护动物,爱护大自然的小卫士吧!《弟子规》小故事2“融四岁,能让梨。
”说的是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
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兄弟从最小的小弟开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而孔融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给哥哥们吧。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
经典童蒙读物《弟子规》原文及译文
![经典童蒙读物《弟子规》原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2821413b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03.png)
经典童蒙读物《弟子规》原文及译文助读资料李毓秀,字子潜,号采三。
新绛县龙兴镇人,生于清代康熙年间,卒于乾隆年间,享年 83 岁。
他是清初著名的学者、教育家。
从师党冰壑游历近 20 年。
精研《大学》《中庸》,创办“敦复斋”讲学。
来听课的人很多,门外满是脚印。
太平县御史王奂曾多次向他请教,十分佩服他的才学,其被人尊称为“李夫子”。
他平生只考中秀才,主要活动是教书。
他根据传统思想对童蒙的要求,并结合自己的教书实践,写成了《训蒙文》。
后来经过贾有仁修订,改名《弟子规》,成为清代至民国年间通用的儿童启蒙读物。
他的著作还有《四书正伪》《四书字类释义》《学庸发明》《读大学偶记》《宋孺夫文约》《水仙百咏》等,分别藏于山西省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图书馆。
因撰写《弟子规》,去世后他的牌位被供奉在绛州先贤祠。
《弟子规》以三字韵语的文字形式,对儿童的言语行动提出要求,它以孝悌仁爱为其核心思想,教导儿童应该如何待人处世。
对现代的儿童教育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弟子规》浅显易懂,押韵顺口,内容又符合封建伦理,因此非常有影响力,清代后期更成为广为流传的儿童读本和童蒙读物。
此书以浅显通俗的文字、三字韵的形式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礼貌常识,等等,几乎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有同等影响。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的文义,列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礼仪与规范。
《弟子规》共有360句、1 080个字,三字一句,两句或四句连意,平仄押韵,朗朗上口;全篇分为“总叙、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七个部分。
《弟子规》根据《论语》等经典掌故编写而成,它集孔孟、老子等圣贤的道德教育之大成,提传统道德教育著作之纲领,是接受伦理道德教育、养成有德有才之人的最佳读物。
“弟子”的意思比较多:在家指孩子,在学校指学生,在公司指员工,在社会大众中指公民。
弟子规译文和小故事讲解
![弟子规译文和小故事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d42498ab4b35eefdc9d33386.png)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恶我 孝方贤 [ 译文 ] 亲喜欢我,做到孝顺并不难;父母亲不喜欢我,我还是要孝顺他们,这才是 最可贵的。 [ 小故事 ]
王祥是晋朝人,他母亲去世后,父亲又取了继母。继母对王祥很苛刻,但 王祥从不忌恨,仍然对她很孝顺。继母生病了,他总是伺候在旁。 有一年冬天, 王祥的继母病了, 想吃鲜活的鲤鱼。 大冬天的, 哪里能捕鱼呢?但王祥还是来到 了河边, 河上已经结冰了。 为了能捉到活鱼, 王祥竟然脱掉衣服卧在冰上用体温 化开冰捕鱼。真巧,两条鲤鱼一跃而出。他不知有多高兴 . 王祥的孝行感动了继 母,以后,继母对他也格外关心起来。
中国经典文化精品《弟子规》
8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 译文 ] 对待长辈应懂得礼让。 吃饭时让长辈先动筷子, 就坐时让长辈先入座, 走路 时让长辈先行,晚辈随后。 [ 小故事 ]
信陵君是战国时期四大公子之一,他是个敬老爱贤的人。有一次,他听说 有一个看城门的老人侯赢怀念有贤德, 就十分郑重到地前去请教。 他亲自驾着车, 把车上尊贵的位子空出来留给侯嬴。 侯嬴早就知道信陵君的名声, 但为了考验他, 当信陵君去接他的时候, 侯嬴故意装出傲慢的样子, 但越是这样, 信陵君对他越 恭敬。侯嬴见状,知道信陵君的敬老是真心的,于是痛快地做了他的门客。
5
还要厚,以为子骞撒谎, 就用鞭子打他。 鞭子把棉衣抽破了, 露出了散乱的芦花, 父亲明白了真相,要把继母赶走。闵子骞哀求父亲说:“现在只有我一人受冻, 母亲走了,我们兄弟三人都 会孤单。”父亲最终打消了赶走继母的念头。。
中国经典文化精品《弟子规》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 译文 ] 父母亲病了,吃的药要自己先尝,看看是不是太苦、太烫;父母亲病倒在床 上,要日夜护理,不离开他们的身边。 [ 小故事 ] 汉朝时,汉文帝虽然贵为皇帝,却很孝顺自己母亲。每天不管公务多忙, 他都要去母亲房间请安。有一次,文帝的母亲病了,汉文帝日夜精心服侍,一步 也不曾离开母亲床前, 从未睡过一个安稳觉。 而且每天母亲吃药时, 他都要亲口 尝尝,唯恐太苦、太烫。人们常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汉文帝侍奉母亲却长 达三年之久,他的故事被传为千古佳话。 中国经典文化精品《弟子规》
《弟子规》全文和解释和典故
![《弟子规》全文和解释和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a841154d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85.png)
《弟子规》全文如下:
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解释:
弟子就是学生,规是规范。
《弟子规》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它规定了学生主修的六门课和辅修的一门课。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
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中行为要小心谨慎,言语要讲信用。
和大众相处到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
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它有益的学问。
典故:
1. 钟繇见哥俩在玩喝酒的游戏,他装着没见着不吱声。
只见钟毓先起身施礼,然后举杯一饮而尽;而钟会举起杯一饮而尽,并不曾行礼。
后来钟繇问儿子:“喝酒为什么要施礼?” 钟毓说:“饮酒是礼仪之一,所以要施礼再喝酒。
” 钟
繇又问:“喝酒为什么不施礼?” 钟会回答说:“偷酒喝不合乎礼,再施礼就是自欺欺人。
” 钟繇听了不禁笑起来,不能不点头称是。
这个典故说明了饮酒时要遵守礼仪,而偷酒喝则不合乎礼。
以上只是《弟子规》部分内容的解释和典故示例,如需获取更多内容,建议查阅原文或相关注释资料。
弟子规「亲仁」篇
![弟子规「亲仁」篇](https://img.taocdn.com/s3/m/e4c776fd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be.png)
弟子规「亲仁」篇弟子规「亲仁」篇亲仁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弟子规译文和小故事(亲仁)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稀[译文] 同样在世为人,品行高低各不相同;品行一般的俗人多,品行高尚的仁者少。
[小故事] 三国时有一个叫王烈的读书人,在当地很有威望。
有一个人偷了别人一头牛,被失主捉住了。
偷牛的人说:“我一时鬼迷心窍,偷了你的牛,你怎么罚我都行,只求你不要告诉王烈。
”这话传到王烈听了,他立即托人赠给偷牛人一匹布。
有人不理解,王烈解释道:“做了贼而不愿让我知道,说明他有羞耻之心,我送布给他是为了激励他改过自新。
”后来,这个曾经偷牛的人果然金盘洗手,而且变成了一个乐于助人、拾金不昧的好人。
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译文] 真正品行高尚的'人,大家都敬重他;这样的人说话没有忌讳,也不去谄媚讨好别人。
[小故事] 萧衍是我国历史上南朝的一位皇帝。
在萧衍即将当皇帝的时候,人们见了他都歌功颂德,萧衍自己也志得意满,十分高兴。
但这时有一个人却与众不同,他见了萧衍即不恭维,也不拘束,给萧衍行礼后,转身就走。
萧衍见此情景,沉默了好大一会儿,然后问旁边的官员:“这位年轻人是谁?”手下人告诉他这个人叫谢览。
萧衍记住了这个名字。
他对这位年轻人不卑不亢、坦然自若的样子很赞赏,决定重用他。
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译文] 能够亲近品行高尚的人,对自己有莫大的好处,道德品质会一天天提高,过错会一天天减少。
[小故事] 孟轲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相传他小的时候,孟母为了教育他,曾经三次搬家。
最早,孟轲家住在一片墓地附近,孟轲经常模仿出殡的场景。
孟母怕孟轲误入歧途,就把家搬到了人多的集市上,孟轲又开始学着隔壁的商人杀猪卖肉。
孟母十分担心,又把家搬到了一个学堂附近。
从此,孟轲就跟着私塾里的先生专心学习礼仪,学业不断长进,孟母终于满意了,便长期定居下来。
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译文] 不亲近品德高尚的人,对自己有莫大的坏处;如果品质恶劣的小人接近你,不管什么事都会办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弟子规译文和小故事(一)总叙2010-05-16 18:04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译文]《弟子规》所讲的都是孔子等圣人的训导。
要先孝敬父母,顺从兄长;其次要做事小心,说话诚实,讲究信用。
[小故事]晏殊是宋代名臣,还是著名的文学家。
晏殊小时候便有神童之誉。
一次,皇上让他参加御前考试,拿到考题后,他马上请求皇上另出新题,并老老实实地禀报:“这个题目,我十天前正好练习过,草稿还存在家里,为考出真才实学,请为我出道新试题。
”他这种诚实的态度深得皇上赏识。
考中进士后,晏殊仍然每天闭门读书,刻苦用功。
他如此敦厚,如此好学,颇得世人好评。
中国经典文化精品《弟子规》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译文]要对大家有爱心,应该亲近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平时有精力有时间,应该多看书多学习。
[小故事]三国时期,有一个叫董遇的人,从小家里很穷,他必须整日为生活而奔波。
但是,他的知识很渊博,人们都很佩服他。
纷纷前来求教,并问他是如何学习的。
董遇听了,告诉他们说:“学习要利用‘三余’,‘三余’就是三种空余时间。
冬天为一年之余;晚上为一天之余;雨天为平日之余。
“人们听了,恍然大悟,原来董遇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坐下来读书学习,他是通过利用空闲时间学习提高自己水平的。
弟子规译文和小故事(二)入则孝2010-05-16 18:09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译文]父母叫你,就应该赶快答应,父母有什么事要你做,不要拖拖拉拉,懒懒散散。
[小故事]从前,楚国有个叫孟宗的孝子,对母亲照顾得十分周到。
一年冬天,非常寒冷,孟母突然病了,什么也不想吃,孟宗很着急地问:“娘,你想吃什么?”孟母说:“我只想喝一碗新鲜的笋汤。
”孟宗听完,马上跑到屋后的竹园,四处挖掘,希望能找到竹笋。
可是在冬天,哪里有竹笋呢?孟宗急得大哭起来。
他的眼泪一滴一滴地掉在雪地上,眼泪融化了雪,地上长出了嫩绿的笋。
他赶紧把挖出来,回家做了一碗笋汤,孟母喝了汤,病就全好了。
中国经典文化精品《弟子规》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译文]父母的教诲,一定要恭恭敬敬地听,如果父母责备你,一定是有道理的,所以你要虚心接受。
[小故事]孟子小的时候,有一天读书厌倦了,就跑回家里。
这时他母亲正在织布,见他逃学回来,气得拿起剪刀把快织好的一块布割断。
孟子很奇怪,就问母亲为什么发火。
母亲说:“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起来,一断就成不了布,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也要天天用功才会有成就,你现在就厌倦了,什么时候才能成为有用之才呢?”孟子听了十分惭愧,马上回到学堂发奋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有名的大学问家。
中国经典文化精品《弟子规》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译文]子女要孝敬父母,冬天要让他们暖和,夏天要让他们凉快;早上要恭恭敬敬地请安,晚上要伺候父母睡下。
[小故事]东汉时期,有个叫黄香的孩子,母亲去世后他和父亲相依为命。
黄香虽然很小,但却知道孝敬父亲。
夏天,酷暑难耐,为了使父亲晚上能很快入睡,黄香每晚都先把凉席扇凉,再请父亲去睡;冬天,天寒地冻,黄香每天先钻到父亲冰凉的床上,用身体温热被子后,再扶父亲上床。
黄香小小的年纪,就有这样的孝心,也使他做人、求学上有所成就,后来,他当上了以孝闻名的好官。
中国经典文化精品《弟子规》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译文]出门要告诉父母一声,回来也要通报一声,居住的地方要固定,工作也不要随意变动。
[小故事]聂政是战国时期的一位大侠士,很孝顺自己的母亲。
父亲去世后,他和母亲一起生活。
聂政因为是一个有名的侠士,所以常有人请他出门行侠仗义,打抱不平。
但是,为了不让母亲担心,所以遇到危险的事,聂政总是刻意回避,能在家陪母亲就尽是在家陪母亲。
几年后,聂政的母亲去世了,安葬了母亲后,聂政离开了家,替朋友行侠仗义去了。
这次出门后,因为无牵无挂,聂政再也没有回来,他死在外地了。
中国经典文化精品《弟子规》事虽小勿擅为茍擅为子道亏[译文]事情即使很小,也不要由着性子胡来,如果胡来的话,你的道德品质就会出毛病。
[小故事]三国的时候,刘备临死时,对儿子刘禅不放心,除了把他托付给丞相诸葛亮,还给他写下了一封信来教育他。
信中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这是说,不要认为这件事情小,坏事就可以胡作非为,好事就可以不做;只有品德良好才能让人信服。
后来,刘禅在诸葛亮的辅佐下,蜀国还没有大的失误。
诸葛亮死后,刘禅开始宠信宦官,逐渐放纵自己,最终蜀国被曹魏灭掉,刘禅也成了俘虏。
中国经典文化精品《弟子规》物虽小勿私藏茍私藏亲心伤[译文]东西虽小,也不能偷偷私藏起来;如果私自藏东西,父母会感到伤心。
[小故事]陶侃是东晋有名的贤臣,从小就勤奋好学,人品极好。
陶侃长大后,担任了管理渔业的小官。
这一年,他托人带回家一坛腌鱼孝敬母亲。
没想到,母亲却把鱼原封不动地让人退回去,并且给他写了一封信。
信中说:“你是国家的官吏,怎么能用公家的东西孝敬母亲呢?虽然只是一坛腌鱼,但也是为政不廉啊!”陶侃深深记住了母亲的教导,从此他勤政为民,两袖清风,最终成为了晋朝著名的清官。
中国经典文化精品《弟子规》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译文]父母亲所喜欢的东西,要尽力为他们准备好;父母亲所讨厌的东西,要小心为他们拿掉。
[小故事]郯子是古代的一位大孝子,对父母特别孝顺。
父母的年纪大了,身体不好,眼睛也看不见东西了。
郯子听说鹿乳对恢复视力有好处,他决定想方设法取得鹿乳。
郯子来到山上,却无法靠近鹿群。
于是,郯子买了一张鹿皮,披在身上混进了鹿群中。
郯子的耐心获得了回报,终于有一天,他得到了鹿乳。
经过一段时期的治疗,郯子父母的眼疾被治好了,身体也一天天强壮起来。
郯子鹿乳奉亲的故事也传遍了天下。
中国经典文化精品《弟子规》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译文]要爱惜身体,遵守道德。
身体有了伤痛,会让父母担心;道德出了毛病,会让父母亲丢丑。
[小故事]董卓是东汉末年的军阀,他带领军队来到国都,废掉了皇帝刘辨,另立刘协为傀儡皇帝,并从此独揽朝政。
董卓专权期间,对朝廷中的大臣肆意杀戮,对天下的百姓任意欺凌。
结果,他的暴行引起了人们的愤怒,朝臣王允等人联合起来利用美人计一举将他除掉。
董卓的恶行使其家庭也受到了牵连,连年迈的父母也因此受到株连,当时他的母亲已经90我岁了,也被依法处死。
实在是可悲啊!中国经典文化精品《弟子规》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译文]亲喜欢我,做到孝顺并不难;父母亲不喜欢我,我还是要孝顺他们,这才是最可贵的。
[小故事]王祥是晋朝人,他母亲去世后,父亲又取了继母。
继母对王祥很苛刻,但王祥从不忌恨,仍然对她很孝顺。
继母生病了,他总是伺候在旁。
有一年冬天,王祥的继母病了,想吃鲜活的鲤鱼。
大冬天的,哪里能捕鱼呢?但王祥还是来到了河边,河上已经结冰了。
为了能捉到活鱼,王祥竟然脱掉衣服卧在冰上用体温化开冰捕鱼。
真巧,两条鲤鱼一跃而出。
他不知有多高兴.王祥的孝行感动了继母,以后,继母对他也格外关心起来。
中国经典文化精品《弟子规》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译文]母亲有过错,要耐心劝说,让他们改正;规劝时要和颜悦色,说话要轻声细语。
[小故事]春秋时,有个叫孙元觉的孩子,十分孝顺长辈,可他的父亲对祖父极不孝顺。
有一天,父亲要把病弱的祖父扔到深山里去。
孙觉元哭着跪倒在父亲面前,恳求他不要这样做。
可是父亲却哄骗他:“爷爷年老了,年老不死会变成妖怪的。
”来到了山里,父亲把爷爷放下就要离开。
孙元觉一声不吭地背起抬爷爷的竹筐,父亲不明白他的意思,孙元觉说:“等到你老了,就能用上它了。
”父亲一听,大吃一惊,最终改变了主意,又把爷爷接回了家。
中国经典文化精品《弟子规》谏不入尽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译文]你的劝说父母听不进去,那就等父母高兴时再劝,要哭叫着规劝;父母生气了,抽打你一顿,也要毫无怨言。
[小故事]闵子骞小时候经常受继母的虐待。
有一年冬天,闵子骞兄弟俩随父亲外出。
一跃上,闵子骞一个劲地喊冷,弟弟却直说热。
父亲见子骞穿的棉衣比小儿子的还要厚,以为子骞撒谎,就用鞭子打他。
鞭子把棉衣抽破了,露出了散乱的芦花,父亲明白了真相,要把继母赶走。
闵子骞哀求父亲说:“现在只有我一人受冻,母亲走了,我们兄弟三人都会孤单。
”父亲最终打消了赶走继母的念头。
中国经典文化精品《弟子规》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译文]父母亲病了,吃的药要自己先尝,看看是不是太苦、太烫;父母亲病倒在床上,要日夜护理,不离开他们的身边。
[小故事]汉朝时,汉文帝虽然贵为皇帝,却很孝顺自己母亲。
每天不管公务多忙,他都要去母亲房间请安。
有一次,文帝的母亲病了,汉文帝日夜精心服侍,一步也不曾离开母亲床前,从未睡过一个安稳觉。
而且每天母亲吃药时,他都要亲口尝尝,唯恐太苦、太烫。
人们常说:“久病床前无孝子。
但汉文帝侍奉母亲却长达三年之久,他的故事被传为千古佳话。
中国经典文化精品《弟子规》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译文]父母死了,要守丧三年。
有孝心的,提起父母会难过哭泣。
三年中,夫妻不同居,不喝酒吃肉。
[小故事]蔡邕小时候非常孝顺母亲。
母亲得病长卧不起,蔡邕心中非常难过,总是在母亲床前殷勤服侍,而且为母亲洗马桶不厌其烦。
看到母亲将不久于人世,蔡邕无心学习了,连衣服也不换洗,整天坐在母亲床前,直到她永远闭上了眼睛。
埋葬母亲之后,蔡邕哭倒于坟前不愿回家。
一帝做事的仆人见此情境,莫不潸然涕泣。
之后,他叫仆人在坟墓旁搭个小房子,他住在那里,继续守墓,以表爱母之心。
中国经典文化精品《弟子规》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译文]办理丧事要尽到礼节,祭拜要真心诚意;对待死去的父母,要像活着的时候一样。
[小故事]湖北有一个城市叫孝感。
这个城市的名字来历还有一段故事呢!古时候,有个叫董永的人,他是一个穷人家的孩子,母亲去世后和父亲相依为命。
后来父亲也不幸去世了,由于家里穷,董永连埋葬父亲的费用也凑不出来。
为了埋葬父亲,他只好把自己典押给有钱人家当佣工。
董永的孝行感动了天上的九天仙女,她偷偷来到人间,帮助董永还清了债务,还做了他的妻子。
后来人们便把仙女下凡的地方称作了“孝感”。
弟子规译文和小故事(三)出则悌2010-05-16 18:13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译文]做哥哥的要爱护弟弟,做弟弟的尊重哥哥;兄弟之间和睦相处,这其中包含了孝道。
[小故事]孔融是东汉时人,他有六个兄弟,数他最小,据说他四岁时,就懂得谦让。
有一天,父亲请他们兄弟几个吃梨,哥哥们都一下子拥到了桌子边,只有孔融静静地在一旁等着。
父亲让孔融先挑,孔融走到筐边,拿了个最小的梨。
父亲问:“你为什么拿最小的?”孔融说:“大的应该给哥哥们吃,我最小,当然吃小的。
”父亲连连点头称赞。
长大后,孔融仍然保持谦让的高尚品德,成了深爱百姓爱戴的好官。
中国经典文化精品《弟子规》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译文]把财物看轻了,相互间的怨恨从哪里产生呢?说话相互忍让了,愤恨自然就消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