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毒理学复习资料整理

合集下载

食品毒理学复习整理大全

食品毒理学复习整理大全

.毒物是怎样被排泄出体外的?答:毒物及其代谢产物从机体排出的主要途径是经肾脏随尿排出和经肝、胆通过肠道随粪排出。

其次,可随各种分泌液如汗液、乳汁和唾液排出。

按致癌作用证据分类:1.对人类是致癌物。

对人类致癌性证据充分或者对人类的致癌性的证据尚不充分,但对实验动物的致癌性证据充足并且具有可能通过相关致癌机制对人体发挥的强有力证据2.对人类是很可能或者可能致癌物,分两组2A对人类很可能是致癌物:对人类致癌性证据有限对实验动物致癌性证据充分。

2B对人类是可能致癌物:对人类致癌性证据有限对实验动物充分,或者反过来。

3.对人类致癌性尚不能明确:对人致癌性证据不充分对实验动物也不充分。

对人致癌性证据不充分对实验动物充分,但有强力证据证明动物致癌不适用人体4.对人可能是非致癌物:证据表明对人和动物不是致癌性。

化学致癌的三大阶段1.引发阶段:化学致癌物本身或者其活性代谢物作用于DNA,诱发细胞突变的过程,可能涉及原癌基因的活性和抑癌基因的活性。

特点:不可逆但可以累积。

2.促长阶段:引发细胞增殖成为癌前病变或者良性肿瘤的过程。

特点:历时较早,早期有可逆性,晚期为不可逆。

3.进展阶段:从引发细胞群转变成恶性肿瘤的过程。

特点:肿瘤获得生长加快,侵袭,转移和抗药性特征,肿瘤染色体发生断裂,短片是易位和和非整倍体。

Ames实验的原理利用是否能引起鼠伤寒沙门氏菌组氨酸缺陷性菌株的回复突变,来判断化学物是否诱变剂和致癌剂,并能区别突变的类型。

鼠伤寒沙门氏菌组氨酸营养缺陷性菌株不能合成组氨酸,故在缺乏组氨酸的培养基上,仅少数自发回复突变的细菌生长。

假如有致突变物的存在,则营养缺陷性的细菌回复突变成原养性,因而能生长形成菌落。

据此判断是否为致突变物。

哺乳动物细胞基因突变实验在加如和不加入代谢活化系统的条件下,使细胞暴露于受试物一段时间,然后将细胞再传代培养,突变细胞在含有6-硫代鸟嘌呤或三氟胸苷的选择性培养液中能继续分裂并行成集落。

食品毒理学总复习

食品毒理学总复习

食品毒理学总复习第一章毒理学基本概念毒物: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对机体发生损害作用的物质。

毒性:一种化学物质能够造成机体损害的能力。

引起机体某种有害反应的剂量是衡量毒物毒性的指标,通常采用mg/kg体重。

靶器官:脑是甲基汞的靶器官,肾脏是镉的靶器官。

剂量-反应曲线对称S形曲线S形曲线非对称S形曲线1.直线2.抛物线3.U型曲线表示毒性常用指标致死剂量LD100LD50LD01LD0阈剂量和最大无作用剂量、最小有作用剂量毒作用带急性毒作用带慢性毒作用带最大无作用剂量和LD50是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中最重要的两个指标。

安全限值每日容许摄人量(ADI):指每个人终生每天摄入某种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没有任何可测知的不良影响的剂量。

最高容许浓度(MAC)阈限量(TLV)参考剂量(RfD) :指一种日平均剂量和估计值。

人群(包括敏感亚群)终身暴露于该水平时,预期在一生中发生非致癌(或非致突变)性有害效应的危险度很低,在实际上是不可检出的。

第二章外源化合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转化机体对化学物质的处置可以简单地分成相互有关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四个过程,其中: 化学物质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称为生物转运;化学物质在体内的代谢过程,称为生物转化。

生物转运的主要方式 主动转运 简单扩散 生物转运 被动转运易化扩散滤过 胞吞 膜动转运 胞吐 第三章 影响毒作用的因素 1.毒物因素 2.环境因素 3.机体因素 4.联合作用 毒物因素 化 学 结 构 理 化 特 性 不 纯 物 含 量 毒 物 的生物学活性 化学物的稳定性 毒物进入机体的途径 第四章 食品毒理学实验基础 食品毒理学研究方法有流行病学调查、限定人体试验、体内试验、体外试验。

动物实验整体动物实验(in vivo) 体外实验 (in vitro) 一般毒性试验 特殊毒性试验 微生物试验 哺乳动物试验 急性毒性试验 亚急性毒性试验 亚慢性毒性试验 慢性毒性试验 致突变 致癌 致畸 致突变 器官水平 组织水平 细胞水平 亚细胞水平 分子水平食品毒理学试验包括体内试验和体外试验两种。

食品毒理学复习资料

食品毒理学复习资料

食品毒理学第一章毒理学的基本概念第一节毒物、毒性、毒作用及相关概念1.什么是毒物?毒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较小的剂量即能够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

2.毒物的分类?毒物可按其作用、化学性质、用途和分布范围进行分类。

(1)按作用可分类为:腐蚀毒、实质毒、精神毒、血液毒、酶系毒。

(2)按化学性质可分类为:挥发性毒物、非挥发性毒物、金属毒物、阴离子毒物、其他毒物。

3.什么是毒性?毒性是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人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

4.物质毒性的决定因素是什么?化学结构5.经不同途径产生毒性作用的速度和递降顺序为?静脉注射>腹腔注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经口>经皮。

经肺吸入染毒近似于静脉注射6.外源化学物对机体存在选择毒性的原因可能有几个方面,请讲述。

(1)物种和细胞学的差异。

(2)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外源化学物或其毒性代谢产物的蓄积能力不同。

(3)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生物转化过程的差异。

(4)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外源化学物所造成损害的修复能力存在差异。

7.什么是毒作用?毒物本身或代谢产物在作用部位达到一定数量并与组织大分子成分互相作用的结果。

毒作用又称毒效应,是化学毒物对机体所致的不良或有害的生物学改变,故又称不良效应或有害反应。

8.什么是选择毒性?一种外源化物可能只对某一种生物有损害,而对其他种类的生物不具有损害作用,或者只对生物体内的某一组织器官产生毒性,而对其他组织器官无毒性作用。

9.外源化学物对机体的毒性作用分类?1.速发作用和迟发作用速发作用指某些化学毒物与机体接触后在短时间内出现的毒效应。

迟发作用指机体接触化学毒物后,经过一定的时间间隔才表现出来的毒效应。

2.局部作用和全身作用局部作用指某些外源化学物在机体接触部位直接造成的损害作用。

全身作用指外源化学物被机体吸收并分至全身后所产生的损害作用。

食品毒理学复习资料

食品毒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食品毒理学: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得性质、来源与形成以及它们得不良作用于可能得有益作用与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得安全限量与评定食品安全性得一门科学。

2、外源化学物:指存在于人类生活得外界环境中,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得生物学作用得一些化学物质。

3、毒物: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够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得外源化学物。

4、毒性: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得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得相对能力,包括损害正在发育得胎儿(致畸胎)、改变遗传密码(致突变)或引发癌症(致癌)得能力等。

5、选择毒性:一种外源化学物只对某一种生物有损害,而对其它种类得生物不具有损害作用,或者只对生物体内某一组织器官产生毒性,而对其它组织器官无毒性作用,这种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得毒性作用称为选择毒性。

6、靶器官: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得器官或组织称为该物质得靶器官。

7、效应器官:机体与外源化学物接触后引起毒性效应得器官。

8、生物学标志: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得测定指标。

9、剂量:指给予机体或机体接触得毒物得数量,它就是决定外源化学物对机体造成损害作用得最主要因素。

10、致死剂量:指某种外源化学物能引起机体死亡得剂量。

11、阈剂量:也称最小有作用剂量,在一定时间内,一种外源化学物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并使某项灵敏得观察指标开始出现异常变化或就是机体开始出现损害作用所需得最低剂量。

12、最大无作用剂量:指某种外源化学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后,根据现有认识水平,用最为灵敏得试验方法与观察指标,未能观察到对机体造成任何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得最高剂量,也称为未观察到损害作用剂量。

13、毒作用带:指阈剂量作用下限与致死毒作用上限之间得距离,它就是一种根据毒性与毒性作用特点综合评价外来化合物危险性得常用指标。

食品毒理学复习资料

食品毒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食品毒理学: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以及它们的不良作用于可能的有益作用和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安全性的一门科学。

2、外源化学物:指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

3、毒物: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够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

4、毒性: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包括损害正在发育的胎儿(致畸胎)、改变遗传密码(致突变)或引发癌症(致癌)的能力等。

5、选择毒性:一种外源化学物只对某一种生物有损害,而对其它种类的生物不具有损害作用,或者只对生物体内某一组织器官产生毒性,而对其它组织器官无毒性作用,这种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称为选择毒性。

6、靶器官: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或组织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

7、效应器官:机体与外源化学物接触后引起毒性效应的器官。

8、生物学标志: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

9、剂量:指给予机体或机体接触的毒物的数量,它是决定外源化学物对机体造成损害作用的最主要因素。

10、致死剂量:指某种外源化学物能引起机体死亡的剂量。

11、阈剂量:也称最小有作用剂量,在一定时间内,一种外源化学物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并使某项灵敏的观察指标开始出现异常变化或是机体开始出现损害作用所需的最低剂量。

12、最大无作用剂量:指某种外源化学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后,根据现有认识水平,用最为灵敏的试验方法和观察指标,未能观察到对机体造成任何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最高剂量,也称为未观察到损害作用剂量。

13、毒作用带:指阈剂量作用下限与致死毒作用上限之间的距离,它是一种根据毒性和毒性作用特点综合评价外来化合物危险性的常用指标。

14、每日允许摄入量(ADI):指允许正常成人每日由外环境摄入体内的特定外源化学物的总量。

食品毒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食品毒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1、外源化学物: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

如食品添加剂、药物等。

2、内源化学物:机体内原已存在的和代谢过程中形成的产物或中间产物。

如激素(肾上腺激剩、神经递质(乙酞胆碱)和细胞代谢产物等。

3、食品毒理学:是借用毒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以及它们的不良作用和可能的有益作用和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安全性的一门科学。

4、危险度:在特定的接触条件下终生接触某环境因素引起个体或群体产生有害效应的预期频率。

5、现代食品安全性的六大问题:①营养失控②微生物致病③自然毒素④环境污染物⑤人为加入食物链的有害化学物⑥其他不确定的饮食风险6、毒物: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够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

7、毒性:外源化学物质与机体接触或者进入机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包括一般性的损害及致畸,致突变和致癌的能力等。

8、选择毒性:一种外源化学物只对某一种生物有损害,而对其他种类的生物不具有损害作用,或者只对生物体内某一组织器官产生毒性,而对其它组织器官无毒性作用。

9、毒效应谱:机体接触外源化学物后,根据外源化学物的性质和剂量,可引起多种变化,称为毒效应谱。

10、靶器官:化学物质被吸收后可随血流分布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但直接发挥作用的部位往往只限于一个或多个组织器官,该类组织器官就称为靶器官。

8、生物学标志:指针对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的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以及它们所引起的生物学效应而采用的检测指标。

分为接触生物学标志、效应生物学标志和易感性生物学标志三类。

9、量反应:反应属于计量资料,有强度和性质的差别,可以某种测量数值表示。

主要用于表示化学物质在个体中引起的毒性效应强度的变化。

10、质反应:反应属于计数资料,没有强度的差别,不能以具体数值表示,而只能以“阴性或阳性”、“有或无”表示。

食品毒理学复习资料

食品毒理学复习资料

食品毒理学复习资料食品毒理学重点整理绪论1.食品安全与食品卫生的区别(1)概念不同:食品安全是种概念,食品卫生是属概念.(2)范围不同:食品安全包括食品(食物)的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环节的安全,而食品卫生通常并不包含种植养殖环节的安全.(3)侧重点不同:食品安全是结果安全和过程安全的完整统一. 食品卫生虽然也包含上述两项内容,但更侧重于过程安全。

2.常用食品毒理学研究方法(1)从方法学来分微观方法利用生物化学、细胞病理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从细胞水平甚至分子水平观察到多方面毒作用现象,其中包括一些极微小的毒作用表现。

宏观方法研究人的整体以至于人的群体与毒物相互作用的关系(2)根据采用的方法不同体内试验(in vivo test)实验对象采用哺乳动物,例如大鼠、小鼠、豚鼠、家兔、仓鼠(hamster)、狗和猴等。

检测外源化学物的一般毒性,多在整体动物进行体外试验(in vitro test)利用游离器官、培养的细胞或细胞器进行研究,多用于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急性毒作用的初步筛检、作用机制和代谢转化过程的深入观察研究。

3.毒理学研究领域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其他研究领域:法医毒理学、临床毒理学、环境毒理学、生态毒理学4.毒理学、食品毒理学、外源化学物的定义毒理学: 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学科。

(传统定义)研究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危险度评价和危险度管理的综合学科。

(现代定义)食品毒理学(food toxicology):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它们的不良作用与可能的有益作用及其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的安全性的科学。

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s) :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第一章毒理学基本概念1. 定义:靶器官、剂量-量反应关系、剂量-质反应关系、半数致死量LD50、NOAEL、生物学标志靶器官: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

食品毒理学复习资料整理

食品毒理学复习资料整理

食品毒理学(Food Toxicology):是一门研究存在或可能存在于食品中称为毒物(Toxicants)的小分子物质的种类、含量、分布范围、毒性及其毒性反应机理的科学。

食品毒理学是食品安全性的基础。

食品毒理学的作用就是从毒理学的角度,研究食品中所含的内源化学物质或可能含有的外源化学物质对食用者的毒作用机理,检验和评价食品(包括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或安全范围,从而确保人类的健康。

瘦肉精——乙类促效剂、克伦特罗毒物对机体产生毒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援化学物。

外源化合物食品中外源化学物根据其来源分为四大类:①天然物;②衍生物;③污染物;④添加剂。

衍生物是食物在贮放和加工烹调过程中产生的。

污染物和添加物都属于外来的。

一、天然物(一)植物性有害物质植物性食品中的有害物质是植物生长过程代谢物。

植物的有害代谢物大体上可以分为:①功能团,如植物酚类;②生理作用物质,如胆碱酯酶抑制剂或活化剂;③产生毒素的,如生氰甙;④致癌物,如苏铁素;⑤抗营养物,如黄豆中的外源凝集素(lectins)。

不少野菜还未经过系统毒理学试验和安全性评价;另外,野菜也受环境污染。

(二)动物性有害物质人类食入的动物性食品从毒理学角度可以分为三类:①本身无毒的;②有的时候有毒的(条件性有毒);③本身有毒的,如河豚鱼。

应该特别重视第二类,即有的时候有毒,使人捉摸不定。

二、衍生毒物(derived toxicants)衍生毒物是食品在制造、加工(包括烹调)或贮放过程中化学反应或酶反应形成的(或潜在)有毒物质。

三、污染物——生物学污染物和化学污染物1)食品可从多方面受污染—空气、水、土壤及其他的植物。

土壤和水中的天然有毒无机物被植物、禽畜和水生动物吸收、积累,有的达到可引起人中毒的水平,如硝酸盐、汞、砷以及硒。

2)受污染的饲料喂禽畜后,可使其肉、蛋、奶含有污染物,这些都属于间接污染。

3)生长中的农作物或收获后贮放的农产品受微生物侵袭,在适宜条件下可产生致病内毒素或外毒素。

食品毒理学复习资料

食品毒理学复习资料

食品毒理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食品毒理学: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以及它们的不良作用于可能的有益作用和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安全性的一门科学。

2、外源化学物:指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

3、毒物: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够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

4、毒性: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包括损害正在发育的胎儿(致畸胎)、改变遗传密码(致突变)或引发癌症(致癌)的能力等。

5、选择毒性:一种外源化学物只对某一种生物有损害,而对其它种类的生物不具有损害作用,或者只对生物体内某一组织器官产生毒性,而对其它组织器官无毒性作用,这种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称为选择毒性。

6、靶器官: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或组织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

7、效应器官:机体与外源化学物接触后引起毒性效应的器官。

8、生物学标志: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

9、剂量:指给予机体或机体接触的毒物的数量,它是决定外源化学物对机体造成损害作用的最主要因素。

10、致死剂量:指某种外源化学物能引起机体死亡的剂量。

11、阈剂量:也称最小有作用剂量,在一定时间内,一种外源化学物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并使某项灵敏的观察指标开始出现异常变化或是机体开始出现损害作用所需的最低剂量。

12、最大无作用剂量:指某种外源化学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后,根据现有认识水平,用最为灵敏的试验方法和观察指标,未能观察到对机体造成任何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最高剂量,也称为未观察到损害作用剂量。

13、毒作用带:指阈剂量作用下限与致死毒作用上限之间的距离,它是一种根据毒性和毒性作用特点综合评价外来化合物危险性的常用指标。

食品毒理学 复习提纲

食品毒理学 复习提纲
主要内容
第一章: 第一章:毒理学基本概念 毒物; 毒物; 毒性; 毒性; 选择毒性; 选择毒性; 靶器官; 靶器官; 剂量; 剂量; 剂量-反应; 剂量-反应; LD50及其生物学意义; 及其生物学意义; 阈剂量; 阈剂量; 毒作用带的意义; 毒作用带的意义; 毒理学实验常用的方法; 毒理学实验常用的方法; 毒理学研究史上的关键人物
第四章 毒 性 机 制
终毒物; 终毒物; 自由基及类型; 自由基及类型; 细胞凋亡; 细胞凋亡; 胞内钙稳态的维持与紊乱; 胞内钙稳态的维持与紊乱; 亲电子/ 亲电子/核剂
第五章 影响毒作用的因素
影响因素的三方面: 影响因素的三方面: 毒物构效关系的例子: 毒物构效关系的例子: 脂水分配系数; 脂水分配系数; 毒物进入机体速度几种途径的比较; 毒物进入机体速度几种途径的比较; 毒物的联合作用
主要内容
第二章: 第二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
ADME; 生物膜的结构; 生物膜的结构; 三种转运方式及特点; 三种转运方式及特点; 毒物的吸收方式; 毒物的吸收方式; 机体的屏障作用; 机体的屏障作用; 排泄; 排泄; 肠肝循环; 肠肝循环; 首过效应
主要内容
第三章 化学毒物的生物转化
定义; 定义; I,II反应的分类及主要的酶; I,II反应的分类及主要的酶; II反应的分类及主要的酶
0 0 0 0 0 0
0 0 1 1 0 0
1 3 1 4 4 4
雌雄各10只
时间( 时间(天) 1 死亡只数 0 2 2 3 3 4 5 5 5 6 1 7 1 8 0
LD50=100 mg/kg(小鼠,经口) 求K,并评定
第七章 化学毒物的生殖毒性
配子的发生过程; 配子的发生过程; 精子发生过程主要激素类型 雌雄生殖毒性; 雌雄生殖毒性; 致畸试验

食品毒理学总复习.总结

食品毒理学总复习.总结

食品毒理学总复习第一章绪论1.有毒有害物质可分为几大类?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

2.食品中毒物的主要来源和途径。

(1)农药污染:有机氯农药、有机磷农药、氨基甲酸酯类农药、菊酯类农药等;(2)工业三废污染:工业三废是指废水、废气、废渣。

它们通过污染食品或通过生态系统在食物链中的迁移,造成在某些动植物产品中的富集,最终影响人体健康;(3)霉菌污染:霉菌对食品污染的危害,一是食品变质,二是产生毒素;(4)兽药残留污染:有些兽药在使用后不易排泄,残留量高,从而使产品达不到安全标准,有些则是养殖户违反规定而造成不合格残留;(5)运输污染:运输食品的火车不干净,或食品与一些有毒有害物品同车混合运输造成污染;(6)加工污染:主要是在加工过程中滥用添加剂,此外一些不良加工方式或不良包装材料也会造成有毒有害物质污染;(7)事故性污染:食品加工企业或餐馆由于管理不善,工作马虎,误用或超量使用一些化学物质造成中毒事故。

3.预防食品污染的主要措施。

(1)限制和禁止一些高残留农药和兽药在食用作物及食品动物上的使用。

提倡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药物。

(2)加强农畜产品收购检验,促进绿色食品生产。

(3)整治工业污染,减少食品污染环节。

(4)严格兽药及各种饲用添加剂的安全性评价及使用规范,严格执行宰前清除时间和应用限制。

(5)加强责任心,杜绝食品在加工、包装、贮藏、运输等环节的人为污染。

第二章食品毒理学基本概念1.毒力:也称毒性(toxicity )是指某种毒物对机体的损害能力。

某种物质对生物机体损害能力越大,说明其毒(性)力也越大。

衡量毒物毒性大小的指标是剂量。

某物质引起动物机体中毒反应的剂量愈小,说明其毒性也就愈大,反之,相反。

2.剂量:指动物机体每公斤体重接触毒物的量。

即mg/kg.bw3.毒作用:是指毒物对动物有机体产生的生物学损害作用4.效应与反应:① 效应(effect):指一定量的某一物质与机体接触后所引起的生物学变化,此种变化的程度可以用计量单位来表示。

食品毒理学重点

食品毒理学重点

食品毒理学一1、毒性:内剂量、外剂量、生物学标志物有哪些分别的意义1接触剂量,外剂量:是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如人、指示生物、生态系统的接触剂量,可以是单次接触或某浓度下一定时间的持续接触;2吸收剂量,内剂量:是指外源化学物穿过一种或多种生物屏障,吸收进入体内的剂量;3生物学标志:指针对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的化学物质或其代谢产物、以及它们所引起的生物学效应而采用的检测指标,可分为接触生物学标志、效应生物学标志和易感性生物学标志三类;1接触标记:可检查在细胞、组织或体液内某些致癌物的含量,用以衡量接触的水平;这类标记测定结果只说明机体接触情况,不说明所接触物质对机体,特别是靶细胞是否已起作用; 2生物效应标记:反应致癌物对于靶子或相类似部位所造成的损害,这些损害可能与肿瘤有关;3敏感性标记:是一类衡量致癌物反应性个体差异的标记;可用于检查出肿瘤高危个体; 以上三类生物标记在化学致癌研究中常用于三个方面:1病因学研究确立某种因素与某种肿瘤之间的因果关系;2用于危险度评价使用生物有效剂量衡量PAH的危险度比其他接触参数更为直接;比利用肿瘤发生率作为观察指标更为敏感,更有利于是危险度评价应用于预防;3用于干预试验中临床流行病学观察;2、靶器官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许多化学物质有特定的靶器官,另有一些则作用于同一个或同几个靶器官;在同一靶器官产生相同毒效应的化学物质,其作用机制可能不同;某个特定的器官成为毒物的靶器官可能有多种原因; 3、剂量-反应关系剂量-量反应关系:化学物质的剂量与个体发生量反应强度之间的关系;剂量-质反应关系:化学物质的剂量与某一群体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在毒理学研究中,剂量-反应关系的存在被视为受试物与机体损伤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证据; 4、LD50LD50:指引起一组受试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5、首过效应首过效应:除口腔和直肠外,从胃和肠吸收到局部血管的物质都要汇入肝门静脉到达肝脏之后再进入体循环;由于肝脏具有代谢外源化学物的功能,这种未到体循环就被肝脏代谢和排泄的现象称first-pass effect;现在,将在吸收部位发生代谢后再进入体循环的现象都理解为首过效应;6、生殖毒性生殖毒性:外源化学物对雄性和雌性生殖功能或能力,以及对后代产生的不良效应;发生于生殖细胞、受精卵、胚胎形成期,也可发生于妊娠、分娩和哺乳期7、代谢活化代谢活化:外源化学物经生物转化其毒性被增强的现象,甚至产生致突变、致癌和致畸作用; 化学物无毒性→活性中间产物毒性→产物无毒;生成亲电子剂;生成自由基;生成亲核剂;生成氧化还原剂;8、畸形畸形:发育生物体解剖学上形态结构的缺陷; 严重;轻微9、相加、协同、拮抗、抑制、独立作用相加作用:相加作用:各化学物低于无作用水平时也可发生联合毒作用协同作用:多种化学物同时存在时的毒效应超过各单个化学物分别作用时毒物效应的总和,即毒性增强拮抗作用:多种化学物同时存在时的毒效应低于各化合物分别作用时毒效应的总和功能性拮抗、化学性拮抗、配置性拮抗、受体性拮抗加强、抑制作用:若一种化学物对某器官或系统并无毒性或毒性很强,而与另一种化学物同时或先后暴露时可增强或降低另一种化学物的毒效应;独立作用:各化学物低于无作用水平时联合作用为零二1、急性毒性实验的目的;处理时间;慢性毒性试验的目的、评价参数一急性毒性试验定义、处理时间:24小时内一次或多次染毒;急性毒性是指机体人或试验动物一次接触或24小时内多次接触化学物后在短期最长到14天内所发生的毒性效应,包括一般行为、外观改变、大体形态变化以及死亡效应;目的:①测试和求出化学毒物对一种或几种试验动物的致死量以LD50表示以及其它的急性毒性参数,了解急性毒作用强度;②通过观察动物中毒表现和死亡情况,了解急性毒作用性质、可能的靶器官和致死原因,提供化学毒物的急性中毒资料、初步评价对人体产生损害的危险性;③探求化学物急性毒性的剂量-反应关系与中毒特征;④为亚慢性、慢性毒性作用试验的染毒剂量设计提供参考依据;⑤研究化学毒物急性中毒的预防和急救治疗措施;⑥为毒理学机制研究提供线索;二慢性毒性试验定义:在3个月以上的重复染毒;是指人或实验动物长期甚至终生反复接触低剂量的化学毒物所产生的毒性效应;目的:确定受试物亚慢性和慢性毒性的效应谱,对在急性及亚急性毒性试验中发现的毒作用提供新的信息,并发现在急性及亚急性毒性试验中未发现的毒作用;②研究受试物亚慢性和慢性毒作用的靶器官;③研究受试物亚慢性和慢性毒性剂量-反应效应关系,确定其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LOAEL和未观察到有害作用的剂量NOAEL,提出此受试物的安全限量参考值;④研究受试物亚慢性和慢性毒性损害的可逆性;⑤亚慢性毒性试验为慢性毒性试验的剂量设计及观察指标选择提供依据;⑥确定不同动物物种对受试物亚慢性和慢性毒效应的差异,为将毒性研究结果外推到人提供依据;观察指标:1.一般综合性观察指标:外观体征、行为活动、体重、食物利用率2. 一般化验指标:3. 系统尸解和病理学检查:1脏器湿重、脏器系数脏/体比值如肝/体比,即全肝湿重/体重1002病理学检查4.特异性指标2、食品毒理学有哪些研究方法1生物试验:采用各种哺乳动物、水生动物、植物、昆虫、微生物等,但常用的仍是哺乳动物,可采用整体动物、离体的动物脏器、组织、细胞、亚细胞甚至DNA进行根据所采用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体内实验和体外实验2人群和现场调查:根据已有的动物试验结果和食物的化学特性,采用流行病学的方法,选择适当的指标,观察试食人群的反应及量-效关系;3、食品添加剂的有益、有害作用食品添加剂是指为了改善食品品质、外观、风味和防腐等性质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物质或天然物质;有益作用:一有利于食品的保藏,防止食品败坏变质防腐剂:防止由微生物引起的食品变质,延长食品保存期抗氧化剂:阻止或推迟食品氧化变质,提高其稳定性和耐藏性二改善食品的感官性状三保持或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四增加食品的品种和方便性五有利食品加工操作,适应生产的机械化和自动化六满足其它特殊需要有害作用:(一)食品添加剂本身的危害(二)掺杂作假(三)食品添加剂的毒性:急性和慢性中毒(四)引起变态反应(五)体内蓄积(六)混合反应毒性4、影响外源性化学毒性的因素有哪些化学物因素1、化学结构:取代基的影响、异构体和立体构型、同系物的碳原子数和结构的影响、分子饱和度、与营养物和内源性物质的相似性2、理化性质:溶解性、分散度分子量,颗粒,比重、挥发性和稳定性、血/气分配系数、电离度和荷电性3、不纯物或杂质5、化学致癌物的代谢特点:一、代谢以氧化过程为主二、所形成的终致癌物具有亲电子性三、能与DNA结合造成DNA的损伤四、引起突变,诱发肿瘤6、外源化学物致突变的类型(一)基因突变:碱基置换、移码突变(二)染色体畸变:缺失、重复、倒位、易位(三)染色体数目异常:整数倍、非整数倍三1、Ⅰ、Ⅱ相反应在生物转运或转化中的意义:一Ⅰ相反应:指经过氧化、还原和水解等反应使外源化学物暴露或产生极性基团,如-OH、-NH2、-SH、-COOH等,水溶性增高并成为适合于Ⅱ相反应的底物;促使外源化学物极性增高,脂溶性降低,水溶性增大;反应产物多数失去毒物活性灭活,也有少数化学物经转化后形成有毒理活性的代谢物,个别无毒理活性化学物,经过生物转化后形成活性代谢物,产生作用活化;二Ⅱ相反应:又称为结合作用conjugation;Ⅱ相反应中,毒物原有的功能基因或由I相反应引入暴露的功能基因与内源性辅因子反应;除了甲基化和乙酰化结合反应外,其他Ⅱ相反应显着增加毒物的水溶性,促进其排泄;2、外源化合物对机体毒性的性质和强度受哪些方面的影响5个方面的影响:化学物因素、机体因素、暴露因素、环境因素、化学物的联合作用1化学物因素化学结构:取代基的影响、异构体和立体构型、同系物的碳原子数和结构的影响、分子饱和度、与营养物和内源性物质的相似性理化性质:溶解性、分散度分子量,颗粒,比重、挥发性和稳定性、血/气分配系数、电离度和荷电性不纯物或杂质2机体因素:物种、品系遗传学差异个体遗传学差异其它因素免疫、年龄、性别、营养3暴露因素:暴露剂量与内剂量、暴露途径吸收速度和毒性大小、暴露持续时间、暴露频率、溶剂和助溶剂4环境因素:气象因素、噪声、振动与紫外线、昼夜与季节节律、动物饲养条件5化学物的联合作用:非交互作用:相加作用、独立作用交互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2、化学致癌物判定需要哪些证据1. 人群流行病学调查:必须具备两项以上由不同研究者在不同地点、不同对象中以不同调查方法获得的结论相符的证据;2.动物实验证据:至少有两项按现行常规设计进行,符合GLPgood laboratory practice,在不同物种动物所得结果一致的动物致癌物鉴定资料;定性判别:该化学物能否致癌;定量判别:进行剂量反应关系分析,推算可接受的危险度的剂量或人体实际可能接触剂的危险度常用的致癌物判断方法:1、短期试验:一致突变试验二恶性转化试验细胞转化试验三哺乳动物短期致癌试验2、动物致癌试验3、人类流行病学调查确定人类致癌物主要根据:①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能够重复;②有剂量----反应关系;③有动物致癌阳性结果支持;3、评价化学毒物致突变作用的遗传学实验、观察目的、试验入选原则、如何选择(一)试验目的:1)检测外源化学物的致突变性,预测其对哺乳动物及人的致癌性2)检测外源化学物对哺乳动物生殖细胞的遗传毒性,预测其对人类的遗传危险性(二)观察目的:遗传学终点分为4类:1)基因突变2)染色体畸变3)染色体组畸变4)DNA原始损伤(三)入选原则:关于遗传毒理学成套观察项目中,试验可入选的原则有:①选择的遗传毒性试验应包括4种类型的遗传学终点;②通常的实验材料有病毒、细菌、真菌、培养的哺乳细胞、植物、昆虫及哺乳动物等;③体内试验与体外试验配合;④包括生殖细胞和体细胞;通常,对于一种受试物应当先用原核细胞或体细胞的体外试验按遗传学终点合理配套进行试验,并对有阳性结果的遗传学终点验证其在体内的真实性,再行选用生殖细胞致突变试验进行遗传危害的评价;(四)化学致突变物的检测:1)基因突变试验:鼠伤寒沙门氏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试验、哺乳动物细胞基因突变试验2)染色体畸变试验:染色体分析、微核试验3)DNA损伤试验: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CE试验、程序外DNA合成试验。

食品毒理学复习资料

食品毒理学复习资料

食品毒理学复习资料1、食品毒理学:食品毒理学是毒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主要研究食品中可能存在或混入的化学物的性质、来源、形成以及它们的不良作用的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安全性的科学。

2、食品毒理学是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关键技术手段和技术支撑。

(1)、危害识别;(2)、危害特征描述;(3)、暴露评估;(4)、危险性特征描述。

3、毒物: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够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称为毒物。

4、毒性:毒性是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的相对能力。

5、影响毒性的主要因素:(1)、毒物剂量;(2)、接触途径;(3)、接触期限;(4)、接触频率;(5)、吸收速率;(6)、毒物的化学结构和选择毒性。

6、选择毒性:选择毒性指一种化学物质只对某种生物产生损害作用,而对其他种类生物无害;或只对机体内某一组织器官发挥毒性,而对其他组织器官不具毒性作用的现象。

受到损害作用的生物或器官成为靶生物或靶器官。

7、分子结构对化学物毒性的影响:(1)、功能团与毒性的关系:卤原子多的化学分子毒性强;(2)、基团的电荷性与毒性的关系:含电负性基团的化学分子毒性强;(3)、光学异构体毒性的关系:左旋吗啡对机体有作用,右旋吗啡对机体无效。

8、毒效应谱:机体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可引起多种生物学变化,称为毒效应谱。

毒效应谱表现为:①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负荷增加;②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③亚临床改变;④临床中毒;⑤甚至死亡。

9、急性毒作用带:急性毒作用带=半数致死量/急性毒性最小有作用剂量。

该值越大说明毒物引起急性致死中毒的的危险性越小。

10、生物转运:化学毒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称为生物转运。

11、影响化学毒物经胃肠道吸收的因素:(1)胃肠道腔内pH ;(2)化学毒物的pKa ;(3)化学毒物的脂溶性;(4)胃肠道充盈程度;(5)胃肠道蠕动情况;(6)某些特殊生理状况。

食品毒理学资料归纳

食品毒理学资料归纳

第一章什么是外源化学物?有那些种类?外源化学物:指在人类生活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体内产生危害的一切物质。

种类:天然有毒有害物质、农用化学品、工业化学品、日用化学品、药物、食品添加剂、各种环境污染物、重金属元素、生物毒素。

什么是食品毒理学?包括那些研究方法?研究内容是?食品毒理学:是一门研究存在或可能存在于食品中称为毒物的小分子物质的种类、含量、分布范围、毒性及其毒性反应机理的科学。

食品毒理学研究方法:1. 动物及其组织模型模拟试验(主要)a体内试验(整体动物)b体外试验(游离器官、细胞、细胞器)2. 限定人体观察3. 群体流行病学调查(流行病学研究、受控的临床研究、毒理学体内实验、毒理学体外实验)【课件】食品毒理学研究内容: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来源、化学成分、理化特性、在食品中的存在形式、摄入途径;人体对这些有毒有害物质的吸收、分布、代谢、转化及排泄过程(毒物在体内过程);这些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的损害作用、毒性性质及大小、毒理机制及安全限量、管理和预防措施。

【书上】a外源化学物b食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c营养素的过量摄入与不足【课件中】食品被污染的主要途径和预防措施。

主要途径:a农药污染b工业三废污染c霉菌污染d兽药残留污染e运输污染f加工污染g事故性污染。

预防措施:a限制和禁止一些高残留农药和兽药在农产品及食品动物上使用,提倡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药物b加强农畜产品收购检验,促进绿色食品生产c整治环境污染,减少食品污染环节d严格兽药及各种饲用添加剂的安全性评价和管理,严格执行宰前清除时间和应用限制等使用规范e加强责任心,杜绝食品在加工、包装、储运、运输等环节的人为污染。

第二章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称为毒物。

毒物是指较小剂量就可干扰和破坏生物体的动态平衡,甚至导致生物体死亡的化学物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品毒理学(Food Toxicology):是一门研究存在或可能存在于食品中称为毒物(Toxicants)的小分子物质的种类、含量、分布范围、毒性及其毒性反应机理的科学。

食品毒理学是食品安全性的基础。

食品毒理学的作用就是从毒理学的角度,研究食品中所含的内源化学物质或可能含有的外源化学物质对食用者的毒作用机理,检验和评价食品(包括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或安全范围,从而确保人类的健康。

瘦肉精——乙类促效剂、克伦特罗毒物对机体产生毒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援化学物。

外源化合物食品中外源化学物根据其来源分为四大类:①天然物;②衍生物;③污染物;④添加剂。

衍生物是食物在贮放和加工烹调过程中产生的。

污染物和添加物都属于外来的。

一、天然物(一)植物性有害物质植物性食品中的有害物质是植物生长过程代谢物。

植物的有害代谢物大体上可以分为:①功能团,如植物酚类;②生理作用物质,如胆碱酯酶抑制剂或活化剂;③产生毒素的,如生氰甙;④致癌物,如苏铁素;⑤抗营养物,如黄豆中的外源凝集素(lectins)。

不少野菜还未经过系统毒理学试验和安全性评价;另外,野菜也受环境污染。

(二)动物性有害物质人类食入的动物性食品从毒理学角度可以分为三类:①本身无毒的;②有的时候有毒的(条件性有毒);③本身有毒的,如河豚鱼。

应该特别重视第二类,即有的时候有毒,使人捉摸不定。

二、衍生毒物(derived toxicants)衍生毒物是食品在制造、加工(包括烹调)或贮放过程中化学反应或酶反应形成的(或潜在)有毒物质。

三、污染物——生物学污染物和化学污染物1)食品可从多方面受污染—空气、水、土壤及其他的植物。

土壤和水中的天然有毒无机物被植物、禽畜和水生动物吸收、积累,有的达到可引起人中毒的水平,如硝酸盐、汞、砷以及硒。

2)受污染的饲料喂禽畜后,可使其肉、蛋、奶含有污染物,这些都属于间接污染。

3)生长中的农作物或收获后贮放的农产品受微生物侵袭,在适宜条件下可产生致病内毒素或外毒素。

例如粮食中的黄曲霉毒素,蔬菜和水果中的交替霉菌毒素。

农业的农药残留。

4)食品贮存和包装用的容器和包装材料中含有的化学物质(如塑料增塑剂和印刷油墨中的苯)能迁移到食物上。

瓷器碗碟上的彩釉含的铅能游离到盛装的食物中。

四、添加剂食品添加剂最初是为防腐和改善食品品质(色、香、味、口感)而加入食品的,后来扩大到食品加工工艺过程本身需要而加入的物质。

现代的食品添加剂随着发展,其种类也不断增多:有天然成分的,也有人工合成的。

它们都是外源化学物质,因此需要对它们进行安全性毒理学评价。

一、外源化学物的体内动态外源化学物和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从机体接触外源化学物开始,经过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即代谢→排泄过程,即是机体对化学物进行一系列处置(disposition)的过程。

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过程(图),统称为毒物动力学(毒动学,toxicokinetics),主要发生变化的参数有质、量两方面。

毒物动力学常被写成ADME过程而毒物动力学中外源化学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的过程称为生物转运,即为外源化学物在体内量改变的过程。

外源化学物经酶催化后化学结构发生改变的代谢过也称为生物转化,即为外源化学物在体内质改变的过程。

生物膜生物模是一个具有外部亲水和内部疏水的液晶态磷脂双碳水化合物分子层结构。

蛋白质镶嵌在生物膜中,有些横跨整个膜,有些镶嵌在膜的内侧和外侧。

这些蛋白质分别具有酶、泵、受体、载体和离子通道等功内嵌蛋白功能。

使生物膜具有选择性透过的能力。

生物膜的厚度约磷脂分子外周蛋白78~100 Å,且具有弹性。

被动转运是顺浓度梯度进行,不消耗能量的;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由载体介导,可饱和;主动转运和膜动转运消耗能量,并可逆浓度梯度进行。

主要影响转运的因素有外源化学物本身结构、分子量大小、脂/水分配系数大小、带电性、与内源性物质的相似性等等。

简单扩散指小分子的脂溶性物质单纯依靠浓度差,而不需要膜蛋白帮助进行的跨膜扩散。

对脂溶性物质的跨膜扩散来说,浓度差是惟一的动力及决定因素。

由于细胞外液及内液均为水溶性,因此体内的脂溶性物质主要有CO2 、O2 、NO 等气体分子以及尿素和一些类固醇激素。

水分子虽然是极性分子,但因分子小且不带电荷,仍能快速通过膜,即可以通过单纯扩散的方式跨膜移动,而一些离子分子也很小,但由于周围形成的水化层,因而难以通过脂质双分子层,需经其他方式转运。

影响生物转运的因素:外源化学物本身的结构、分子量的大小、脂/水分配系数的大小、带电性、与内源性物质的相似性等。

影响简单扩散的主要因素:生物膜的浓度梯度、厚度、面积、脂/水分配系数、解离度等。

脂/水分配系数(lipid/water partition coefficient):化学物在含有脂和水的体系中,在分配达到平衡时在脂相和水相的溶解度比值。

外源化学物主要经单纯扩散的方式经生物膜转运。

一般情况下,脂/水分配系数大的化学物和非解离的化学物容易以单纯扩散方式通过生物膜。

吸收(abosorption)外源化学物从接触部位,通常是机体的外表面或内表面的生物膜转运至血循环的过程。

主要的吸收部位是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

一、经消化道(胃肠道)吸收:小肠的结构特点: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部分(人类约2~3米),小肠粘膜的皱壁很多,在皱壁有指状突起的绒毛结构,在显微镜下绒毛上还有许多微绒毛。

这些结构使小肠粘膜总面积比小肠作为单纯管道的内面积增加了约600倍,这也是经消化道吸收主要在小肠内进行的原因。

外源化学物经膜孔(直径为0.4nm)滤过主要是较小(分子量小于200)的水溶性分子。

某些金属类可以经特异的转运载体机制吸收,如铬和锰可以通过铁转运机制吸收,铅可以利用钙转运机制吸收等。

甲基汞在肠道主要和半胱氨酸形成结合体通过氨基酸的转运载体吸收。

此外,一些颗粒物质如偶氮染料和聚苯乙烯乳胶可通过吞噬或胞饮作用进入小肠上皮细胞。

除了外源化学物本身的理化性质外,外源化学物经消化道吸收主要受胃肠液的pH值(胃液和胆汁分泌)、胃肠蠕动(滞留时间)、胃肠道内食物的量和质、肠内菌丛的影响等。

首过效应由于消化道血液循环的特点,除口腔和直肠外,从胃和肠吸收到局部血管的物质都要汇入肝门静脉到达肝脏之后再进入体循环。

由于肝脏具有代谢外源化学物的功能,未被代谢的原型和代谢产物离开肝脏随体循环分布到全身。

这种未到体循环就被肝脏代谢和排泄的现象称为首过效应(first-pass effect)。

首过效应阶段的存在就好象第一道关口,一般会使进入体循环中的化学物原型的量低于入肝之前,但增加了部分代谢产物,另一部分代谢产物不进入体循环而排入胆汁。

如果肝脏是非靶器官,并且经首过效应的化学物活性下降,则首过效应具有积极的保护作用经呼吸道吸收:吸收部位:存在于空气中的外源化学物经呼吸道吸收是重要的途径。

从呼吸道上端到下端的管径不断缩小,起到过滤作用而防止大颗粒气溶胶到呼吸道最末端的肺泡。

气态物质水溶性影响其吸收部位,易溶于水的气体如二氧化硫、氯气等在上呼吸道吸收,水溶液性较差的气体如二氧化氮、光气等则可深入肺泡,并主要通过肺泡吸收。

气态物质到达肺泡后,主要经简单扩散透过呼吸膜而进入血液。

影响因素:气体在呼吸膜两侧的分压达到动态平衡时,在血液内的浓度与肺泡空气中的浓度之比。

经皮肤吸收:皮肤是对外源化学物的天然屏障,吸收比较困难,但是对于像四氯化碳和一些杀虫剂等高脂溶性物质可以吸收,吸收量可以引起全身中毒。

此外,一些多环芳烃和重金属也可经皮肤吸收。

外源化学物要经过皮肤的多层上皮细胞和结缔组织才能到达体液循环系统。

不同部位皮肤对毒物的通透性不同:阴囊>腹部>额部>手掌>足底吸收途径的毒理学意义不同的吸收途径会影响化学物进入血中的速度和浓度以及毒效应。

由于肺泡呼吸膜比皮肤和消化道粘膜薄,所以吸收效率最高。

消化道粘膜的吸收效率大于皮肤。

分布分布(distribution)指外源化学物吸收进入血流或淋巴液后,随体循环分散到全身组织器官的过程。

不同的外源化学物在体内各器官组织的分布不均匀。

分布的毒理学意义(双重)一、:血浆蛋白质作为贮存库:清蛋白肝脏和肾脏作为贮存库脂肪组织作为贮存库骨骼组织作为贮存库二、特殊的屏障: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胎盘屏障(placental barrier)其他屏障毒物进入体内后就开始分布,分布的过程很快。

分布的速率取决于器官组织中血流大小,及其药物从毛细血管床扩散进入特定器官组织细胞的速率,最后取决于毒物对组织的亲和力。

血浆蛋白结合:毒物吸收进入血液后一般与血浆球蛋白结合。

由于毒物和血浆球蛋白结合形成的分子较大,不易透出毛细血管而进入其它器官,因而也不显示毒性。

但这种结合是可逆和暂时的,并有一定的饱和度、选择性和竞争性。

当血浆中游离态血浆球蛋白浓度高于结合型浓度时,该动态平衡主要向结合型方向移动,反之当血浆中游离态浓度低于结合态时,结合型就会重新解离成游离型。

这种毒物的贮库被称为“蛋白贮库”。

在肝肾组织结合:肝和肾具有很强的与多种化学物质结合的能力。

在机体各种组织中,这两个组织可以比机体其它组织浓缩更多的毒物,这主要通过主动转运过程或与组织结合的机制。

肝脏细胞内的蛋白谷胱甘肽S-转移酶(ligandin)与许多药物、毒物,尤其是有机酸具有亲和力,并在将血浆中有机物转入肝脏中起很大作用。

肝脏和肾脏中还有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也可与许多金属离子结合,因此金属离子进入循环后,可在肝肾组织中有很高的分布浓度。

在脂肪组织储存:许多有机化合物具有很高的脂溶性,进入体内后很容易通过生物膜进入组织细胞。

因此亲脂性化合物很容易分布于脂肪组织,甚至蓄积贮藏起来。

这类例子在工业毒物和环境毒物中多见,如DDT,聚氯化合物。

在骨骼组织中储存:这类例子在工业毒物和环境毒物中多见,如氟、铅等。

骨骼摄取外来物质是一种表面化学现象,在骨骼表面和周围液体之间发生交换。

机体骨骼周围的液体是指细胞内液,而表面物质则为骨骼无机物羟基磷灰石结晶。

这些结晶非常小,因此在表面形成大的团块,细胞内液携带毒物进入羟磷灰石框架,渗入结晶表面,由于尺寸和电荷相似,F+可以非常容易地取代HO-,甚至可以在骨骼中储存。

血脑屏障:脑是血流量较大的器官,但毒物在脑组织中浓度一般很低,这是由于在全身循环与脑之间存血脑屏障。

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联接,基底膜外还有一层星状细胞包围,毒物较难穿透进入脑液,尤其是脂溶性小或极性大的毒物,这是进化过程中大脑形成的自我保护机制。

但是脂溶性毒物很容易透过血脑屏障,将脂溶性物质浓集在脑中,产生中枢神经毒性。

排泄排泄(excretion)是外源化学物及其代谢产物向机体外转运的过程,是生物转运的最后一个环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