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湛江一中高中地理《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1)

合集下载

6.2地质灾害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6.2地质灾害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4.引导学生思考地质灾害与人类活动、环境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பைடு நூலகம்讲授新知
1.介绍地质灾害的基本概念,包括地质灾害的类型、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2.通过案例分析,讲解地质灾害的成因和危害,如滑坡的形成原因、泥石流的危害等。
3.介绍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如工程防治、非工程防治等,并分析其优缺点。
6.2地质灾害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六章第二节“地质灾害”,旨在让学生了解地质灾害的类型、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灾害防范意识。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作用引发的灾害,如滑坡、泥石流、地震等,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本节课通过分析地质灾害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地质灾害的危害性,掌握预防和应对地质灾害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和影响范围,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
4.开展实地考察或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地质灾害的危害,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质灾害的敬畏之心,提高学生的灾害防范意识,使学生明白保护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性。
4.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综合评价,关注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运用多媒体展示地质灾害的实例,如滑坡、泥石流、地震等,引导学生关注地质灾害的危害性。
2.提出问题:“你们对地质灾害有哪些了解?”,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
3.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地质灾害”,明确学习目标和教学内容。

2020年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6.2地质灾害精品学案

2020年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6.2地质灾害精品学案

地质灾害一、学习目标二、知识梳理一、地震1.形成原因:地壳中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①的形式传播,引起地面震动,形成地震。

2.震级和烈度(1)震级:国际上通常用震级表示地震的强度,地震所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

(2)烈度:用②来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

烈度的大小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等有关,地面破坏程度随③的加大而不断减弱,烈度也随之相应减小。

(3)两者关系:一次地震只有一个④,但会有多个⑤。

3.地震构造(1)震源:地震的发源地,是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

(2)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是地面距震源最近、受地震影响最强烈的地方。

(3)地震波:地震时,在地球内部出现的弹性波叫地震波。

主要包含纵波和横波。

二、泥石流1.概念:泥石流多发生在山区沟谷中,是由⑥等激发的,含有大量⑦的特殊洪流。

2.根本条件(1)山高沟深、地势陡峻,利于水流聚集。

(2)有大量的石块、泥沙和松软土壤。

(3)多暴雨或冰雪融水。

三、滑坡1.概念:指斜坡上的不稳定⑧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2.分布地区:一般发生在岩体或土体结构松软、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的地区。

【答案】①地震波②烈度③震中距④震级⑤烈度⑥暴雨或冰雪融水⑦泥沙石块⑧岩体或土体三、夯实稳固1.以下有关地震烈度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烈度反映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B.震级越大,烈度越大C.震源越深,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小D.在同一次地震中,震中的烈度最小【解析】烈度是反映地震时地面的破坏程度,震级越大,烈度越大;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在同一次地震中,震中的烈度最大。

【答案】 B2.滑坡和泥石流发生的共同条件是()。

A.地势陡峻B.气候干旱C.植被茂密D.岩体、土体结构坚实完整【解析】滑坡和泥石流发生的共同条件是地势陡峻。

【答案】 A3.阅读材料,答复以下问题。

2021年11月28日发生在伊朗南部布什尔省的级地震,造成至少8人死亡。

据伊朗地震中心网站消息,地震发生在当地时间17时21分左右,震中位于布什尔省博拉兹詹市附近,震源深度为5公里。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灾害教案地质灾害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灾害教案地质灾害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灾害教案地质灾害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灾害”中的地质灾害部分。

具体内容包括:教材第6章第1节“地质灾害的类型与成因”,第6章第2节“地质灾害的影响与防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成因及分布特点。

2. 培养学生分析地质灾害影响和防治措施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增强防灾减灾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地质灾害的成因、影响及防治措施。

重点: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特点及其防治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地质灾害案例视频、地图、地质模型。

2. 学具:笔记本、教材、地质灾害防治手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地质灾害案例视频,引发学生对地质灾害的关注,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及成因。

(1)教师讲解:结合地图和地质模型,讲解地质灾害的成因、类型及分布特点。

(2)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分析各类地质灾害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3. 实践情景引入:以某地区的地质灾害为例,让学生分析其成因、影响及防治措施。

4. 例题讲解:讲解地质灾害防治的相关例题,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地质灾害类型: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震成因: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分布:山区、地震带防治:工程措施、生物措施、避难措施2. 地质灾害的影响与防治影响: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防治措施:监测预警、工程治理、生态修复、科普宣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地质灾害的类型及成因。

(2)分析某地区地质灾害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2. 答案:(1)地质灾害类型包括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震等,成因主要有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2)以某地区为例,分析其地质灾害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了地质灾害的知识,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灾害教案地质灾害(2)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灾害教案地质灾害(2)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灾害教案地质灾害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灾害》的地质灾害部分。

详细内容包括:地质灾害的类型、成因、分布特点及其防治措施。

重点章节为6.2节“地质灾害”。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质灾害的种类,掌握各类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分布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3. 增强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使学生掌握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地质灾害的种类、成因、分布特点及防治措施。

难点:地质灾害形成机制的解析,以及防治措施的实际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质灾害图片、视频资料、地图、板书工具。

2. 学具:笔记本、文具、地质灾害防治手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质灾害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地质灾害的关注,提出问题:“地质灾害有哪些种类?它们是如何形成的?”2. 讲解:详细讲解地质灾害的种类、成因、分布特点及防治措施。

(1)地质灾害种类: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

(2)成因:内力作用、外力作用、人为因素等。

(3)分布特点:山区、地震带、火山带等。

(4)防治措施:加强地质监测、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等。

3. 实践情景引入:以我国某地区的地质灾害为例,分析其成因、影响及防治措施。

4. 例题讲解:讲解地质灾害相关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地质灾害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地质灾害种类成因分布特点防治措施2. 板书内容:地质灾害种类: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

成因:内力作用、外力作用、人为因素等。

分布特点:山区、地震带、火山带等。

防治措施:加强地质监测、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地质灾害的种类及其成因。

(2)分析我国某地区地质灾害的分布特点及防治措施。

2. 答案:(1)地质灾害种类及其成因。

高一地理必修一《地质灾害》学案.docx

高一地理必修一《地质灾害》学案.docx

高一地理必修一《地质灾害》学案.docx地质灾害【学习目标】1.了解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及其相关概念。

2.简述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形成机制和发生过程。

3.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结合地图说出世界及我国地震带的分布。

4.学会灾害发生时的一些求生技能。

【学习重难点】1.了解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及其相关概念。

2.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结合地图说出世界及我国地震带的分布。

【学习过程】一、地震灾害1.地震是现象,它主要是等地质作用引起的的结果。

2.震级是。

震级越高,越大。

3 .烈度是。

烈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也与、、等因素密切相关。

4.构造地震由引起的,外力作用如、等都可能诱发地震。

5.是地球上最主要的地震分布带。

6.从发出的地震波,波传播速度快,波是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1.山区主要的自然灾害是和,它们常常在短时间内,给人民生命财产和工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的直接损失,并导致等严重后果。

2.在滑坡和泥石流的形成机制中,、等自然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滑坡的发生受三个基本因素控制:、、;泥石流的发生也受三个基本因素控制:、、。

3.人为因素对于滑坡、泥石流的发生、发展往往也起着重要的甚至是主导性的作用,例如:等。

三、典题训练:1.下列不属于地质灾害的是A .地震B.火山C.泥石流D.洪涝2.读下图,回答问题:(1)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西南地区是地震和泥石流的多发地区,在川、滇、黔交界地带形成了以地震、滑坡、泥石流为主的灾害系统。

这是因为。

(2)此图说明地质灾害在成因上具有性。

(3)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直接或间接诱发地质灾害。

人类对植被的破坏是(地质灾害)日趋频繁的重要原因,人类大规模的工程活动是造成(地质灾害)的重要原因。

【达标检测】1.大多数地震与下列哪种因素有关()A .火山活动B.地质构造C.外力作用D.褶皱形态2.地震作为主灾可能引起的自然灾害有()①海啸②滑坡③火山喷发④龙卷风A .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3.位于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山脉是()①天山山脉②台湾山脉③喜马拉雅山脉④太行山脉A .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4.下列有关地质灾害关联性的说法,正确的是()A.某地发生的滑坡与泥石流,与破坏植被、不适当地开挖无关B.某地发生的滑坡与泥石流,一定与地震的发生有关C.一种原发的地质灾害往往诱发其他灾害D.人类活动不会诱发地质灾害5.关于 1976 年 7 月发生唐山大地震的正确叙述是()A.国内外地震台所测的震级不同,这是因为一次地震有几个震级B.国内外地震台所测的震级不同,这是因为离震中距离不同,震级也就不同C.市内有个别建筑物未倒塌,说明震中附近地区烈度为零D.离震中远近不同地方的烈度不同,说明一次地震有不同的烈度6.在我国,造成人员伤亡最惨重的灾种是()A .地震灾害B.滑坡C.泥石流D.火山喷发7.震源上方正对着的地面称为()A .震源深度B.震中距C.震中D.烈度据我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 2004 年 12 月 26 日 8 时 58 分,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近海水下 10km(北纬 3.9 度,东经 96 度)发生8.7 级地震(美国地质勘探局称,印尼发生的海下地震的震级达到 9.0 级)。

2024版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3.1.1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导学案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2024版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3.1.1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导学案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第1课时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知识导引第一步·新课学前预习——学习新知挑战自我学习新知一、自然灾害1.定义:主要由自然界引起的,对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环境造成危害的事件或现象。

2.形成条件(1)要有自然界异常变化作为诱因。

(2)要有遭受损害的等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3.分类:地震灾害、灾害、气象灾害、洪涝灾害、海洋灾害、农业和林业灾害七类。

二、地震灾害1.定义:地壳中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的形式传播,引起地面震动,形成地震。

2.成因:地质构造变动、、岩洞崩塌、陨石冲击和人类活动。

3.分布:地震带和地震带。

4.特点: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危害大。

三、滑坡灾害1.定义:斜坡上的不稳定岩体或土体,在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2.分布(1)岩体或土体结构松软、破碎,地势起伏的地区。

(2)山地丘陵和频繁的地区。

(3)我国、四川和贵州等省,以及黄土高原和秦岭—大巴山地区。

3.危害(1)掩埋,造成人畜伤亡。

(2)摧毁城镇、工厂和矿山。

(3)破坏铁路、公路、航道,威胁。

(4)破坏地表覆盖等。

助学助记地震造成的危害图示法理解滑坡概念第二步·互动释疑解惑——启迪思维探究重点探究点一地震灾害核心归纳绝大多数地震都是循着现在地壳运动活跃的地带,呈带状分布,全球的地震活动集中在两条狭长的地震带上。

状元随笔影响地震破坏程度的因素应用体验2016年2月6日凌晨3时57分,台湾高雄发生里氏6.7级地震。

震中位于高雄市美浓区(北纬22.93度,东经120.54度),震源深度16.7 km。

据此回答(1)~(2)题。

(1)此次地震()①发生在太平洋板块上②发生在亚欧板块上③是地壳张裂造成的④是地壳挤压造成的A.②④B.③④C.①④D.②③(2)在同一次地震中,台湾岛的西部往往比东部灾情严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不包括()A.西部地形以平原为主,经济活动频繁B.西部人口稠密、聚落众多C.西部人们的抗震避险意识较差D.西部经济发达探究点二滑坡和泥石流核心归纳1.滑坡(1)概念滑坡是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人教版高中地理第一册(必修1)学案:6.2地质灾害(1)学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第一册(必修1)学案:6.2地质灾害(1)学案

第二节地质灾害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学习目标1.运用资料,说明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常见地质灾害的成因和危害。

2.结合实例,说出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常见地质灾害的防御措施。

一、地震1.概念: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或弯曲。

当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聚起来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

2.指标(1)地震能量的大小用震级表示。

(2)地震时某一地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用地震烈度表示。

(3)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有多个烈度。

地震烈度的大小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及地面建筑有密切关系。

3.危害(1)直接危害:造成房屋倒塌,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间接危害: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灾害。

(3)心理健康:造成家破人亡和生活突变,从而严重损害灾区人们的心理健康。

4.频发地板块与板块交界处,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5.我国地震灾害发生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主要地区有台湾、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

判断1.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震级。

( × )2.地面建筑质量影响地震烈度。

( √ )二、滑坡和泥石流1.滑坡(1)概念: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因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类活动等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2)多发地: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度较差的山地丘陵区以及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

(3)危害: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

2.泥石流(1)概念: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2)多发地: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的地区。

(3)危害:摧毁聚落,破坏森林、农田、道路,淤塞江河等。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一(2019年新编)-6-2 地质灾害教案(1)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一(2019年新编)-6-2 地质灾害教案(1)
学生依据前面知识思考总结
本课
小结
学生回顾本节内容,完成本节相关练习。
教学
反思
【视频导学】
播放科普中国《地震的形成》
1.地震的成因。
2.地震的类型。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视频回复
【以图导学】
一.出示地震构造图
探究:
1.什么是震源?
2.回顾地震波的类型及特点。
3.什么是震源深度?
4.什么是震中?
5.什么震中距?
6.什么是等震线?
学生认真阅读案例总结回答
【案例导学】
一.出示5.12 汶川地震概况
3.身处车内如何自救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视频总结
【视频导学】
播放滑坡视频
了解:1.滑坡的定义和滑坡的成因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视频回复
【以图导学】
1.出示滑坡带来危害图
总结:滑坡产生哪些危害
学生读图、析图回答问题
【视频导学】
播放泥石流现场
1.指导学生观察发生泥石流和滑坡地貌上的区别和物质上的区别
2.总结泥石流的定义和成因
探究:1.什么是震级、有什么特点?
2.什么是烈度、有什么特点、受哪些因素影响?
培养学生的探究总结能力
学生认真思考总结
【前后呼应】
汶川地震造成的最大烈度达11级,试简要分析汶川地震烈度大的原因。
学生依据前面的探究回答问题。
【以图答问题
【以图导学】
一.出示世界板块分布示意图和中国地震震中分布图
探究:1.全球易发生地震的地区在哪些地方?
2.我国地震灾害分布有何特点?与板块构造有何关系?
3.为什么我国西部地震频率高,但是灾情一般较东部轻?
4.我国地震发生的特点及主要受影响的省区?

《地质灾害》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新课标)】

《地质灾害》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新课标)】

《地质灾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地图,指出常见地质灾害发生规律与分布地点。

2.通过阅读图文资料,说出常见地质灾害的成灾原因,并能根据成灾原因说明地质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通过案例分析,认识自然灾害的关联性。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说明地质灾害的分布及危害。

【教学难点】1.分析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

教学过程【课程引入】出示视频:唐山大地震师:唐山大地震给我们留下了痛苦的记忆,要想战胜灾害我们首先就要科学的认识灾害,你知道地震是怎么发生的吗?地震为什么称之为地质灾害?地质灾害还有哪些类型呢?生:思考问题,进入新课【讲授新课】(板书)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一节地质灾害播放视频:地震的基本概念师:读图说出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等震线的概念?说说地震是怎么发生的?生:(可能的答案)说出相应的概念;地震是指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或弯曲。

当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聚起来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是地面发生震动。

板书:地质灾害 1.概念出示图片:“汶川8.0地震烈度分布图”教师:阅读教材找到震级和烈度的概念?以汶川地震为例说说震级和烈度的关系?生:(可能的答案)震级指地震的能量大小,烈度指地震时某一地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有多个烈度。

师:从概念出发,你觉得哪些因素会影响地震的烈度?生:(可能的答案)震级大小,震源深度的深浅,震中距的大小,建筑物的坚固程度等。

播放动画:世界六大板块与火山、地震事及山系的分布师:世界地震分布有什么规律?生:(可能的答案)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和地震。

师:两大火山地震带分别指的是?生:(可能的答案)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师:说明我国地震多发的原因?生:(可能的答案)我国位于两大地震带的交界地带,因此地震灾害多发。

6.2地质灾害地震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6.2地质灾害地震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2.结合实际案例,讲解地震预警与预报的原理,使学生了解地震预测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提高学生的风险意识。
3.设计防震减灾实践活动,如地震应急预案制定、地震自救互救演练等,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震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具体教学设想如下:
4.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关爱生命、敬畏自然的态度,增强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通过学习地震灾害中的英勇事迹,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引导学生关注地震灾区,关爱受灾群众,培养学生的人道主义精神。
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地震灾害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地震灾害,为新课学习奠定基础。
2.基本概念与成因:运用动画、模型等教学手段,讲解地震成因、地震波传播等基本概念,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知识结构。
3.地震预警与预报:结合实际案例,讲解地震预警与预报的原理,使学生了解地震预测的局限性,提高学生的风险意识。
3.调查家乡的地震防灾减灾措施,了解当地政府和社会组织在地震防灾减灾方面的具体做法,撰写一篇调查报告,分析其优点和不足。
4.搜集近年来国内外发生的典型地震案例,分析其成因、影响范围及防灾减灾措施,总结地震灾害防范的经验和教训。
5.观看一部关于地震的纪录片或电影,从地理学角度评价影片中地震场景的合理性,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片中的错误或不合理之处。
3.学生反思:鼓励学生反思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对地震灾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特布置以下作业: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灾害教案地质灾害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灾害教案地质灾害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灾害教案地质灾害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灾害”中的地质灾害部分。

具体内容包括:地质灾害的种类、成因、分布特点及防治措施。

我们将重点探讨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常见的地质灾害。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质灾害的种类、成因、分布特点,提高学生的灾害防范意识。

2. 使学生掌握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学会分析地质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地质灾害的种类、成因、分布特点及防治措施。

难点: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质灾害图片、地图、PPT、实物模型等。

2. 学具:笔记本、文具、地质灾害防治手册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质灾害图片,引发学生对灾害的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1)地质灾害的种类:地震、泥石流、滑坡等。

(2)地质灾害的成因: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

(3)地质灾害的分布特点:山区、地震带、沿海地区等。

3.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地震发生时的情景,让学生了解地震的危害。

(2)分析地震成因,引导学生学习地震防治措施。

4. 例题讲解:(1)分析某地区地震灾害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2)探讨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防治方法。

5. 随堂练习:(1)列举三种地质灾害,并说明其成因。

(2)简述地质灾害的分布特点。

六、板书设计1. 地质灾害2. 内容:(1)地质灾害种类:地震、泥石流、滑坡等。

(2)地质灾害成因: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

(3)地质灾害分布特点:山区、地震带、沿海地区等。

(4)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加强监测、科学规划、提高自救互救能力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成因。

(2)分析某地区地质灾害的分布特点及防治措施。

2. 答案:(1)地震成因:地壳运动、断层活动等。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灾害精品教案地质灾害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灾害精品教案地质灾害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灾害精品教案地质灾害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灾害”中“地质灾害”部分。

具体内容包括:地质灾害种类、成因、分布规律及防治措施。

我们将重点讨论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常见地质灾害,涉及教材第6章第1节。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解地质灾害种类、成因及分布规律。

2. 使学生掌握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提高生活安全意识。

3. 培养学生分析地理现象、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地质灾害种类、成因、分布规律及防治措施。

难点:如何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地质灾害图片、地图、视频资料等。

2. 学具:笔记本、教材、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质灾害图片,引起学生对地质灾害关注,提出问题:“地质灾害有哪些种类?它们是如何形成?如何防治?”2. 讲解新课:(1)地质灾害种类: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等。

(2)地质灾害成因:内因和外因,内因主要是地质构造、岩性等,外因主要是气候、水文、人类活动等。

(3)地质灾害分布规律:与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气候等因素有关。

(4)地质灾害防治措施:预防、预警、避难、救援等。

3. 实践情景引入:分析我国近年来发生典型地质灾害案例,让学生解地质灾害实际影响。

4. 例题讲解:讲解教材中例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布置教材后练习题,让学生及时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地质灾害2. 内容:(1)地质灾害种类(2)地质灾害成因(3)地质灾害分布规律(4)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地震、滑坡、泥石流成因。

(2)分析我国地质灾害分布规律。

(3)谈谈你对地质灾害防治措施认识。

2. 答案:(1)地震是由地壳运动产生能量释放;滑坡是由斜坡上土体或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滑动;泥石流是由陡峭山区大量泥沙、石块等松散物质在短时间内沿沟谷流动形成。

6.2地质灾害教学设计(第1课时)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6.2地质灾害教学设计(第1课时)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6.2地质灾害教学设计(第1课时)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地质灾害的概念、分类及其成因,掌握我国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及其分布特点。
-通过图片、实例和数据分析,让学生了解地质灾害的多样性,如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并掌握各种灾害的成因及影响。
-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地质灾害高发区,如青藏高原、西南地区等,分析其地理环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际应用能力,我设计了以下几项作业:
1.知识性作业:
-请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内容,整理地质灾害的分类、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的知识点,形成思维导图或知识卡片。
-完成课后练习册中与本节课相关的习题,特别是判断题和选择题,以加深对地质灾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地质灾害概念及分类:介绍地质灾害的定义,以及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如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等。
2.地质灾害成因:详细讲解各种地质灾害的成因机制,如地壳运动、地质构造、气象因素等。
3.地质灾害危害:分析地质灾害对人类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强调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性。
3.问答题:回答地质灾害相关概念、成因机制等问题。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概括地质灾害的成因、危害、防治措施等关键知识点。同时,强调地质灾害防治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提醒学生关注防灾减灾工作,提高自身安全意识。
此外,我会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地质灾害相关资讯,参与地质灾害防治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为我国地质灾害防治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2.学会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分析地质灾害风险,提高预防和应对地质灾害的能力。

6.2地质灾害泥石流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6.2地质灾害泥石流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4.增强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其在面对泥石流灾害时的应对能力。
(二)教学设想
1.利用多媒体和实物展示,增强学生对泥石流灾害的直观感受,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地理概念。
-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泥石流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其威力,加深对成因和危害的理解。
-使用地形模型和遥感影像,指导学生识别潜在的泥石流危险区。
-介绍泥石流的类型,如暴雨泥石流、冰川泥石流等,以及各自的特点和危害。
-结合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泥石流对人类生活、生态环境的影响。
2.泥石流的识别、预警和防范措施
-教师讲解如何通过地形、气候、植被等条件识别潜在的泥石流危险区。
-介绍我国泥石流预警体系,让学生了解预警信息的获取和应对措施。
-通过实例分析,指导学生掌握泥石流防范的基本方法。
-选择题:考查泥石流成因、类型、识别方法等基础知识。
-填空题:巩固泥石流预警和防范措施的相关知识。
-分析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给定地形、气候条件下的泥石流潜在危险区。
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通过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地理实践能力。同时,关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增强防灾减灾意识,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贡献力量。教师将对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和反馈,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和弥补知识漏洞。
-通过课后作业和反思日志,促使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定期进行学习评价,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教学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多媒体展示泥石流灾害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地质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展示近年来我国发生的典型泥石流灾害案例,让学生直观感受泥石流的巨大破坏力。
-地区基本情况介绍(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地形地貌等)。

6.2地质灾害地震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6.2地质灾害地震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6.2地质灾害地震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一、案例背景
本次教学案例以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地质灾害地震”为主题,旨在通过实地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地震的成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提高学生的地质灾害防范意识。课程设计紧密结合实际,以人性化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其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2.真实案例引入:通过播放地震发生时的真实视频或分享地震灾害的新闻报道,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地震的恐怖和破坏力,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3.地震逃生演练:组织学生进行地震逃生演练,让学生亲身体验地震的震动感,增强其对地震的认识和感受,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讲授新知
1.地震基本概念:讲解地震的定义、类型及其成因,让学生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
5.教学策略:采用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课程开始前,学生已掌握了地球内部结构、板块运动等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我通过引入地震案例,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灾害联系起来,深化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在案例分析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运用地理观察、分析、推理等方法,探讨地震的成因、预测及其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
此外,课程还将重点介绍地震的监测、预警和应对措施,以提高学生的灾害防范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使其在应对地质灾害时能更好地与他人合作,共同减轻灾害损失。
2.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重点知识点,提醒学生注意地震防范,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地震相关信息。
3.学生反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教师进行解答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五、案例亮点
1.实践性:通过实地考察、案例分析等教学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地震相关知识的探究,培养其地理实践能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第一册(必修1)学案:6.2地质灾害学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第一册(必修1)学案:6.2地质灾害学案

第二节地质灾害课标内容核心素养目标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1.具备一定的运用考察、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地理实践力』2.能够通过区域分布图,了解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和我国地质灾害严重区域。

『区域认知』3.通过分析地质灾害的关联性,说明地质灾害的变化过程。

『综合思维』4.正确对待地质灾害的发生,树立预防为主、监测预报的思想观念。

『人地协调观』知识清单一地震灾害1.定义: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岩层突然断裂或错位,能量急剧释放,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

2.地震构造(1)图中C为震源、B为震中、BC为震源深度、AB为震中距。

(2)弧线DE为等震线:是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

(3)震级:是表示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等级,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4)烈度①定义: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②影响因素: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等。

3.分布(1)世界⎩⎨⎧易发区: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震带⎩⎨⎧环太平洋地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2)我国:台湾、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

4.危害(1)房屋倒塌,破坏基础设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灾害。

『微思考』为什么地震多发生在板块交界处?提示 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所以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多地震。

知识清单二 滑坡和泥石流1.滑坡(1)定义: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2)条件: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类活动等。

(3)分布: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率较差的山地丘陵区以及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

(4)危害: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

2.泥石流(1)定义: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人教版高中地理第一册(必修1)学案学案4:6.2地质灾害学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第一册(必修1)学案学案4:6.2地质灾害学案

第二节地质灾害预习准备区一、地震1.基本概念(1)地震:当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或,使长期积聚起来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

(2)震级:地震大小的指标。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震级越高,释放的越大。

(3)烈度:地震的指标。

烈度越大,越严重。

烈度主要受到、震源、震中距、地质构造、等因素的影响。

一次地震有个烈度。

2.地震构造3.分布:板块交界处是地震多发区4.危害效果速测1.判断正误。

1.(1)地震是岩石圈的震动。

( )(2)板块交界处地震集中。

( )2.与地震烈度呈正相关的是( )A.震级B.震源深度C.震中距D.建筑质量3.1976年7月28日凌晨3:42,中国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一带发生里氏7.8级大地震。

震源深度16千米,震中烈度11度。

当时唐山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也是人口过百万的大城市。

简要分析1976年7月28日唐山地震伤亡严重的原因。

二、滑坡和泥石流效果速测1.判断正误(1)滑坡与泥石流总是相伴出现。

( )(2)滑坡可能会引起泥石流。

( )2.我国西南地区滑坡、泥石流多发的主要原因有( )①火山爆发强烈②地壳活动强烈③暴雨集中④外力作用强烈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干旱地区有泥石流吗?主题探究区任务探究1 地震北京时间2016年11月13日19时2分,新西兰南岛发生7.8级地震,余震次数超过1 500次,惠灵顿震感强烈,但未造成伤亡和房屋倒塌。

地震发生后,新西兰政府敦促惠灵顿、达尼丁、基督城等地沿海的居民转移到高处或安全地带。

下图为世界地震带分布图和新西兰地震位置示意图。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1)在图一上指出世界主要地震带,并总结世界地震带的分布规律。

(2)地震后,新西兰政府为什么督促沿海居民搬迁到高处?(3)为什么这次地震图中城市震感都很强烈?(4)图二中新西兰城市受此次地震影响最小的是哪一个?为什么?提升运用能力读百年以来的五大地震列表,回答1~2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湛江一中高一地理《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1.地震(1)定义:岩层在地应力的作用下,发生突然①__________或②________,能量急剧释放,并以③__________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

(2)地震构造a .图中C 为④________、B 为⑤________、BC 为⑥____________、AB 为⑦__________。

b .D 位于⑧________线上,是指地面⑨____________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

(3)震级和烈度震级 烈度 定义 表示地震大小等级 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影响因素 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震级、震源深浅、震中距、地质构造、地面建筑一次地震的数量1个 多个(4)震级分类标准按震级⎩⎪⎨⎪⎧造成破坏:5级以上造成重大损害:7级以上(5)分布⎩⎨⎧易发区: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震带⎩⎪⎨⎪⎧⑩ 地带⑪ 地带2.滑坡和泥石流类型 滑坡 泥石流 主要物质组成 不稳定的⑫__________ 大量的⑬____________发生部位 山地斜坡上 ⑭____________ 发生 条件 ⑮________________,地势起伏较大,⑯________________ ⑰________的地形,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流 诱因 ⑱________,工程建设 ⑲________、冰雪融水危害 破坏⑳______、建筑物、○21______,造成人员伤亡等 ①断裂 ②错位 ③地震波 ④震源 ⑤震中 ⑥震源深度 ⑦震中距 ⑧等震 ⑨破坏程度 ⑩环太平洋 ⑪地中海—喜马拉雅 ⑫岩体与土体 ⑬泥沙石块 ⑭山区沟谷中 ⑮岩体比较破碎 ⑯植被覆盖较差 ⑰陡峻 ⑱重力作用 ⑲暴雨 ⑳农田 ○21道路 滑坡 泥石流 特点 具有广泛和相对集中的特点 发生 条件 一般发生在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的地区。

山地丘①自然因素:(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易诱发滑坡和泥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都是滑坡多发区石流;地形陡峻、具有大量松散物质,(气象)降水多,尤其是山区多暴雨、久雨天气,极易发生泥石流。

②人为因素:如开垦、开矿等,会诱发或加剧滑坡和泥石流危害破坏或掩埋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泥石流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流出数十万乃至数百万立方米的物质,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异同相同点①主要发生在山区。

②主要由重力作用形成。

③人类活动可诱发。

④破坏力极强。

⑤由外力作用导致。

⑥突发性不同点①运动物质的体积大小不同。

②泥石流形成必须有水的参与(1)从图上给出的信息及所学相关知识,分析滑坡、泥石流灾害形成的原因。

(2)我国四大高原中,滑坡、泥石流灾害最多的是________,给当地带来的危害有哪些?(1)滑坡原因:①在山地丘陵地区,岩体比较破碎;②地势起伏大,坡度陡;③植被破坏严重,覆盖率低;④工程建设频繁。

泥石流原因:①地形陡峻;②松散物质丰富;③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暴雨)。

(2)云贵高原冲毁农田、房屋、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活环境造成很大危害。

气象灾害1.气象灾害(1)概念:因①____________而导致的灾害。

(2)种类(最重要的)⎩⎪⎨⎪⎧干旱洪涝②2.干旱(1)概念:长期降水偏少或无降水。

(2)危害⎩⎪⎨⎪⎧导致③ 、林木干枯死亡使河流、水塘甚至湖泊干涸造成人畜用水和④ 用水困难可能导致局部地区的社会动荡(3)分布:干旱气候出现的区域称为⑤____________或干旱区。

全球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以及⑥________气候区,是干旱频繁发生的地区。

3.洪涝(1)类型⎩⎪⎨⎪⎧洪水灾害雨涝灾害(2)洪水灾害的概念:由于暴雨或冰雪融化以及⑦________________等原因引起的江河湖泊水量迅猛增加,水位急剧上涨,水流冲出天然水道或人工堤坝所造成的灾害。

4.热带气旋(1)概念:热带气旋是指发生在⑫__________上的空气涡旋。

(2)危害:强烈的热带气旋,不但形成狂风、巨浪,而且往往伴随发生暴雨、⑬____________,引起洪涝,冲毁农田,毁坏房屋和其他建筑设施,中断交通、通信、输电线路,造成⑭____________和人员伤亡。

(3)等级划分:热带气旋可以划分为四级,如下表: 名称 热带低压 ⑮_________ 强热带风暴 ⑯________ 风级 ⑰________ 8~9级 ⑱________ 12级或以上 东南沿海、⑳________和____________国家,加勒比海地区和____________海岸。

①气象异常 ②热带气旋 ③农作物 ④工农业生产 ⑤干旱气候区 ⑥季风 ⑦水利工程失事 ⑧持续性降雨 ⑨3~5 ⑩>2 ⑪农业生产 ⑫热带海洋 ⑬风暴潮 ⑭海难事故 ⑮热带风暴 ⑯台风 ⑰6~7级 ⑱10~11级 ⑲孟加拉湾北部 ⑳日本 东南亚 美国东部特殊形式——台风a .界定:中心附近平均最大风力在⑨________的热带气旋。

b .结构及影响 组成 天气 影响台风眼 无⑩____、少⑪____和干⑫____伴随着⑮______、⑯______,来势凶猛,是一种破坏力很强的天气现象⑬__________区 产生最强烈降水外围大风区 风速从外向内⑭______概念中心附近平均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的热带气旋(在西北太平洋上称台风,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上称飓风)产生条件 ①广阔的暖洋面,海水温度在26.6°C 以上,提供热带气旋高温、高湿的空气②对流层风速的垂直切变小,有利于热量聚集③地转参数f 大于一定值(纬度大于5°的地区),有利于形成强大的低压涡旋④热带存在低层扰动(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提供持续的质量、动量和水汽输入结构 由外围大风区、旋涡风雨区和台风眼三部分组成 天气特征 狂风、暴雨,产生风暴潮分布 时间分布:一年四季都有发生(7~11月最频繁);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台风在我国登陆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广东、台湾、海南、福建等省),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海岸 危害 主要由狂风、暴雨和风暴潮造成。

自然灾害灾情的大小与受灾体有关。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可能性越大。

由于这些沿海地区人口、财产密集,工农业生产发达,所以热带气旋常造成巨大的破坏和社会经济影响防御措施 监测和预报是防灾、减灾的主要措施3.寒潮(1)概念:一种大范围○33____________活动。

(2)成因:高纬度的冷气团向○34__________方向猛烈冲击。

(3)时空分布⎩⎨⎧时间:深秋到○35 季节空间:北半球○36 纬度地区(4)影响:短期内气温○37________,并伴有○38________、雨雪、○39______等现象;有时还带来暴风雪、○40______等恶劣天气。

①热带或副热带 ②低气压涡旋 ③水汽 ④下热上冷 ⑤西北太平洋 ⑥孟加拉湾 ⑦东南沿海 ⑧加勒比海 ⑨12级以上 ⑩风 ⑪云 ⑫暖 ⑬旋涡风雨 ⑭增加 ⑮狂风 ⑯暴雨 ⑰7~11 ⑱无降水 ⑲降水量少 ⑳土壤缺水 ○21气候波动 ○22气候异变 ○23广泛 ○24国家 ○25大陆 ○26异常偏少 ○27极度缺乏 ○28维持人们生产生活 ○29生存 ○30渐发 ○31干旱、半干旱 ○32非洲 ○33强冷空气 ○34暖气团 ○35初春 ○36中高 ○37骤降 ○38大风 ○39霜冻 ○40沙暴地区 西北 华北 长江中下游南部沿海 西南 青藏地区自然灾害 干旱 旱涝、寒潮、地震 暴雨、洪涝、伏旱 台风、风暴潮 地震低温冻害、冰雪灾害 多发季节 春秋 春夏、冬半年 夏秋 夏秋季 全年 冬春季成因 降水少、且季节分配不均匀 夏季风强弱、强冷空气入侵、地壳运动 充沛的水汽、强烈的上升运动、副高热带气旋强烈发展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 地势高、气温低、空气干燥主要危害 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农作物受冻害,大风、大雪造成各种破淹没农田和房屋 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的破坏,阻断交通 人员伤亡、建筑物倒塌牧业受冻害影响,牲畜掉膘或死亡和社会安定坏自然灾害带海洋灾害带东南沿海灾害带东部灾害带中部灾害带西北灾害带青藏高原灾害带分布地区东部和南部海域①______以南的东南沿海地区第②___级阶梯青藏高原以东的第③____级阶梯西北内陆的新疆、甘肃、宁夏、④__________西部地区西藏、青海和四川西北部形成原因受海洋环境的影响受海洋与陆地双重环境的影响是许多大江大河的下游地区是中国自然环境最为复杂、⑤__________最不稳定的大斜坡地带是中国的干旱区地势高、气温低,岩石破碎主要灾害台风、风暴潮、⑥____台风、风暴潮、暴雨、洪涝、海水入侵洪涝、旱灾、病虫害暴雨、洪水、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震、沙尘暴、霜冻、干旱、病虫害暴风雪、地震、寒潮、⑦______危害对象海洋渔业和⑧________、船舶、港口城市、港口、海水养殖场农业和城市⑨______、交通设施与建筑物⑩__________、城市建筑和畜牧业畜牧业①连云港②三③二④内蒙古⑤地表物质⑥赤潮⑦雪崩⑧石油平台⑨农业1.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多发区灾害类型多发区干旱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洪涝②滑坡、泥石流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暴雨川西山地水土流失④沙漠化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低温冷害东北平原、青藏高原①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四川盆地②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淮河平原、东北平原③西南山地、青藏高原东南部④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太行山区、江南丘陵⑤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高原、宁夏、河西走廊3.我国自然灾害的地域分异旱灾——黄淮海平原、⑥____________。

洪涝——⑦______________、长江中下游平原。

地震——⑧________以及华北、西北、西南地区。

滑坡、泥石流——西南地区。

低温冷害——⑨________地区。

台风——⑩____________地区。

⑥东北平原⑦黄淮海平原⑧台湾省⑨东北⑩东南沿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