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散文及其创作特色
浅谈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色
浅谈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色周作人,在“五四”时期曾经是中国新青年心目中一个辉煌的名字。
即使后来的逐渐暗淡也并没有淹没他在现代散文创建上的巨大功绩。
通过他与鲁迅在“杂文小品”上的大胆尝试与辛勤实践,使这种古已有之的文体焕发出青春的活力;而对美文的倡导与创作,又给新文学开辟出了一块新土地。
他的文笔朴素流畅、舒徐自如中略带幽默和轻松,读后给人一种亲切而自然的感觉。
很多学者都曾以科学的态度评价过周作人,谈他的人生态度、文学造诣与历史功绩。
谁都不能否认他在新文化运动中作出的多方面贡献,而更值得人称赞的便是他在散文创作上的突出成就。
他的小品文创作近千篇,这在我国现代散文作家中,堪称稀有。
这使得人们提起他的名字,便和“小品文”联系在一起,深植于读者心中。
一周作人的散文创作,大体有“人事的评论”和以抒情、记叙为主的“美文”这两类。
相应地,也就出现了“浮躁凌厉”和“平和冲淡”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
每种风格又各有自身的特点,显示了他深湛的艺术造诣。
(一)浮躁凌厉所谓浮躁凌厉的风格特色在周作人“关于人事的评论”中显得很明显。
这类注重了议论、批评的杂感,触及现实,针砭时政,战斗的锋芒包藏在“湛然和蔼”的平淡叙述中。
这又是他与别人的不同之处。
在当时的文艺界中,很多人以满腔热情、激愤之词,写出了慷慨激昂的话语,用尖锐之词控诉一切不合理的事物。
而周作人却没有因为所要表达事物的不同而改变其一贯的习文风格。
依旧是那样的温文尔雅,但却在字里行间、行文之处来评时政,发感慨。
我们且看他是如何展现的:第一:对于封建传统思想的批判,写的淋漓酣畅又亦庄亦谐。
在《祖先崇拜》这篇一千来字的短文里,周作人以进化论为思想武器,对于“在自然律上,明明是倒行逆施的封建伦理观念”进行了理直气壮的批判。
但他的批判、反抗又自与别人不同,于挑战、评判的态度中又见中庸与平和。
对于封建礼教宣扬的那一套虚伪的所谓“风纪教化”,周作人也毫不客气地加以嘲讽。
如当时上海的湘沪警察厅明令禁止携带十岁上下的女孩进浴堂,理由是“有关风纪”。
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初稿)
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点【摘要】:散文家周作人,性情较平和,除抗争小品文外,不少是包含着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在二十年代中散文创作上取得较大成功。
对于散文创作而言,周作人的散文“为现代散文创造了一种平和冲淡的风格”。
可以说平和冲淡是周作人始终没有放弃追求的或者说是努力靠近的创作方向和心境。
他的文章无论是随笔还是文理评论都有着心平气和说理的特点,确实很少有剑拔弩张的句子。
但他的平淡,不是不用技巧,相反倒是匠心独运,只是不露痕迹而已。
然而周作人终究还是一个复杂的人。
在其不少文章里面都寄托着正统的思想,却并不是一味的平淡无味,这些虚实,抒情性的散文不仅仅在描述真实的生活还临摹了真实生活的美与丑。
还有不少正经之作,内容相当严肃与凌厉。
【关键词】:周作人散文艺术特征周作人在“五四”时期曾经是中国新青年心目中一个辉煌的名字。
他最早准确地意识到新文学的本质,那就是“人的文学”,将新文学的“人性”与旧文学的“非人性”区别开来。
他最自觉地意识到文学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他的《美文》实际上表达了这个意思。
因为大多数议论性的文章并不属于文学,只有那种具有艺术性质的议论性文章即美文才能算是文学,将文学与非文学作了区分。
并且他自觉地意识到文学的个体性质,他在《个性的文学》指出了文学的个性特征,将千文一面的文学和独一无二的文学作了区别。
可以看出周作人对文学确有精密周严的考虑,这在五四时代是罕见的。
即使后来的逐渐暗淡也并没有淹没他在现代散文创建上的巨大功绩。
通过他与鲁迅在“杂文小品”上的大胆尝试与辛勤实践,使这种古已有之的文体焕发出青春的活力;而对美文的倡导与创作,又给新文学开辟出了一块新土地。
他的文笔朴素流畅、舒徐自如中略带幽默和轻松,读后给人一种亲切而自然的感觉。
谁都不能否认他在新文化运动中作出的多方面贡献,而更值得人称赞的便是他在散文创作上的突出成就。
他的小品文创作近千篇,这在我国现代散文作家中,堪称稀有。
这使得人们提起他的名字,便和“小品文”联系在一起,深植于读者心中。
简述周作人散文的“闲话风”
简述周作人散文的“闲话风”
周作人散文在写法和趣味上,都不同于传统的中国散文格局。
他以自己的个性为根本,融合中西散文的美质来创作。
其散文的“闲话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在审美主体上,周作人所倡导的“言志小品”,是西方随笔的“自我表现”同我国明人小品的“独抒性灵”的融合。
(2)在审美意味上,周作人“闲话风”散文蕴涵着丰富的审美内容,一方面是淡而且深的寂寞之苦,另一方面又别有一种淡淡的喜悦,可以说是“苦中作乐”,忧患中的洒脱,也就是周作人所说的“凡人的悲哀”。
此外,周作人的闲谈风还具有“平和冲淡”的审美特色。
(3)在文字处理上,周作人又善于将口语、文言、欧化语、方言等诸多成分杂糅,酿成一种“简单味”与“涩味”相结合的语言风格,耐人咀嚼。
(4)在行文风格上,周作人的闲话体散文有些类似明人小品,又有外国随笔那种坦诚自然的笔调,有时还有日本俳句的笔墨情味,周作人显然都有所借鉴,又融入自己的性情加以创造,形成平和冲淡、舒徐自如的叙谈风格。
总之,周作人的散文多作闲谈体,其所追求的是自然而隽永,是富有艺术意味的闲谈。
他的散文选材极其平凡琐碎,一经过他的笔墨点染,就透露出某种人生滋味,有特别的情趣。
与明人小品相比,其散文加入了现代人的自我意识;与西方随笔相较,其散文调和了东方式的抒情气氛。
可以说,周作人的散文在日本散文的“苦味”里,又
注入了中国味道。
这种“抒情的论文”,是“富有艺术意味的闲谈”。
鲁迅和周作人的散文创作比较观
鲁迅和周作人的散文创作比较观伴随着中国文学史的演进,20世纪上半叶迅凭借其优秀的文字技巧,尤其是散文创作,深入民心,被称为“新文学之父”。
几十年来,许多作家如周作人,的文学创作深受鲁迅的影响,他们创作的散文着实值得研究和比较观察。
本文将分析鲁迅和周作人的散文创作比较观,旨在展现他们的不同点及各自的创作特色。
首先,就表达方式方面进行分析。
鲁迅善于利用象征、拟人、突出“抒情”等表达方式来表达其漂亮的想法,使散文更加优雅而充满情趣。
他认为,真正优秀的文章应该是抒情性的,有意义的,而不仅仅是记载客观事实。
例如,在《朝花夕拾》中,他用道德评价来反映一个社会,在《药》中,他把苦苦哀求做药的普通老百姓与神灵的比较,以此表达了贫穷人们的绝望,以及陷入贫穷的社会的悲惨命运。
然而,周作人的文学创作有它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他的散文写作充满新颖性,文字抒情感深,表达出一种非常清新脱俗的气息。
他善于把平凡的事物变成生动而有趣的故事,赋予它们自然的生命及隐喻意义,并通过这些故事,去反映社会的不足,昭示向社会的责任。
例如,在《蜗牛与黄鹂鸟》中,他以一只蜗牛与一只黄鹂鸟的爱情故事,表达了社会的不公平。
在《青蛙的安居》中,他以一只青蛙的视角去表现苦难和挣扎,揭示着社会的苦痛和纷争。
其次,就写作主题方面进行分析。
鲁迅认为,只要是正确而有意义的事物就可以成为写作主题。
不管是大桥飞跃的雄壮,还是流水落花的柔美,他都善于从历史事件,社会变革,人物心理状态,自然景观等多方面,展现其文学创作的功力。
例如在《夜雨寄北》中,主题以突击队的决绝跃起和完歌的沉默下降为主,以军旅生活的艰辛描绘了斗争的残酷,抒发了革命的救赎之情。
而周作人则以生活中的小事,如爱情、人类的孤独感、现实的残酷等为主题,反映他所经历的悲惨与苦难,通过抒情的语言来突出其文学创作的出彩之处。
例如在《叶子》中,他以叶子哀叹自己失去爱人的悲痛,以令人沉思的文字,表达了爱情的忧伤。
最后,就写作风格和思想意向进行分析。
周作人的散文观
周作人的全部散文创作体现着“平淡”的特色。
他向往冲淡闲适,爱好天然,崇尚简素,不喜欢强烈的感情,不喜欢夸张,尤其憎恶作态,喜欢平易宽阔,不喜欢艰深狭窄。
在这些趣味里包含着好些东西,如雅朴、涩、重厚、清朗、诙谐、委婉、腴润等。
周作人的散文特色作为一个思想家型的文学家,他所创作的艺术作品往往包含着文化、社会历史审美等多种价值涵量。
而对于形成周作人散文艺术特色的决定性因素,就是他的审美观。
他作为京派重要代表人所追求的京派文学的审美理想,就是崇尚和谐、崇尚节制。
他的全部散文创作体现着一个鲜明而矛盾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理想追求。
他向往冲淡闲适,爱好天然,崇尚简素,不喜欢强烈的感情,不喜欢夸张,尤其憎恶作态,喜欢平易宽阔,不喜欢艰深狭窄。
在这些趣味里包含着好些东西,如雅朴、涩、重厚、清朗、诙谐、委婉、腴润等。
然将这一切统驭起来的就是他的中庸思想,也正是这种思想让他的两种似乎矛盾的特色统一起来。
而他又多次声明自己的中庸主义并不是中国儒家的中庸主义。
他心目中最高的美是古希腊的均衡节制之美,认为它是调和了智慧与美的艺术。
他用“中庸”这个中国哲学范畴来表达之。
在散文艺术上,毕生追求这种中庸之美。
而在真正选择人生道路时,他又何尝不是追求这种中庸之美。
他胸中自有强烈的愤慨,却从不以激进的方式表达之。
当真正需要拿起武器针锋相对地指向敌人时,他又显得退缩了,回归到田园生活中。
他自己认为“文学不是实录,而是一个梦”。
周作人正是带着这种佛教、儒家思想相互渗透的人生哲学去完成他的隐逸之梦。
同时,在他所描写的田园风光中体现的形式感和美感,为更多没有名士气而又闪避现实的新进作者所亲近。
上文所列出的周作人散文中种种艺术特色,各种意匠经营,全都可以统一在这极复杂又极深刻的中庸之美的追求里面。
他的一切成功,都是中庸之美得以实现的成功,并且对中国新文学的发展一直起着巨大的影响。
周作人平和冲淡的风格
周作人平和冲淡的风格1924年,周作人经历了五四落潮的彷徨期后,把散文创作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和理想家园,自觉地选择“美文”作为抒写情感的喷发口,认为写作其实是“自己的园地”,纯粹是为了自我情致的表达。
写文章最好就是与“想象的友人”“闲谈”,这样的一种写作姿态决定了他散文的体式基本是“闲话体”,并由此而形成“冲淡平和”的独特风格。
周作人的“闲话体”散文,都是他在生活中的见闻感想,取材平凡锁碎,诸如茶食、野菜、野花、菱角、自己的初恋、爱女的生病等,借以抒发自己的某种情绪,给读者某些生活的启迪或感悟。
其最为动人之处,是在平淡的叙述中有人生的况味,有内心的情趣。
如《北京的茶食》中写道:“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
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心要的……”这里写的都是平常的事物,但跟人生不无关系,颇有生活情趣。
同时,这些散文往往以知识为思想感情的“载体”,旁征博引,将诗情和理性渗入其中,抒写真切具体,给人以知识的熏陶。
如《喝茶》一文,所谈及的是中外许多喝茶和吃点心的知识,而最终要告诉人们的是,喝茶应以绿茶为正宗,“赏鉴其色与香味”,而且“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周作人的“闲话体”散文大都写得悠闲、恬淡,笔调从容舒徐,但并非纯是悠哉游哉、无病呻吟之作,而是将人生的酸甜苦辣潜藏于字里行间,表现出冷静机智,和谐自然,朴素有味。
教材把这种文风特点归纳为:闲谈体、涩味、简单味、趣味和节奏。
周作人的散文简单、散漫,可内涵丰富,在读作品时要细细地体味,尊重自己的阅读感觉。
闻一多在1926年5月的《晨报副刊•诗镌》上发表《诗的格律》一文,主张:自然的不都是美的,美不是现成的。
……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从周作人作品看文抄公体散文文体特征
文艺从周作人作品看文抄公体散文文体特征文/韦海滨摘要:周作人文抄公体散文表面上以摘抄古籍为主,为大众所鄙夷,但既然是“抄”,也要“抄”出水平和深度,“抄”出作者的个性来。
文抄公体散文不是单纯的“抄”,而是“抄’得有味,更是文体上的一大创新,作者思维与古籍的完美邂逅而产生灵感的火花,从而产生出这种独特的文体。
这种文体有自己的特征,却由于表面含而不露,表达方法的间接性,使得主题一度地被隐藏,这类文章的思想内容上看似没有作者思想,深入阅读却可以窥见作者内在思维。
关键词:周作人;文抄公体散文;文体周作人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由于他在抗日战争期间曾担任过日伪职务,使得他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评价存在一定的分歧,褒贬不一,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分析,他是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他在文学方面取得的成就使得他在文学史上占据了一席重要之地,这也是无可厚非的。
周作人所写作的散文类型“文抄公体散文,即笔记体散文的一种,文章主干是精心挑选的或苦涩或华美的古文,连缀其间的周作人的评点,则用简明、朴实的现代白话,两者有机糅合,互相调剂,常兼两种文体之美。
”[1]78针对这一散文类型,历来毁誉不一,有人认为他专抄古书,失去了自我,亦有人认为它独具特色。
下面就针对文抄公体这一特别的散文来谈谈,看看这类散文的特性,到底有何内涵,为什么它让人们一直争论不已。
一、文抄公体散文文体特征(一)文抄公体散文体裁分类文抄公体散文,总体而言,篇目较多,题材也涉及较广。
“有人说,他能于不重要的题材之中写出重要的事物来。
在他很是近情的园地之中蔬菜比玫瑰花还要红艳可爱。
我们读了他的文章便会自然而然的觉得有时苍蝇会比天地命运那类大题目为有趣。
”[2]周作人关注身边小事,注重物理人情,而文抄公体散文也不例外。
熟读了周作人的文抄公体散文之后,发现它所包括的题材还是能比较明确的划分出来的。
这一类散文,以抄录古书籍为主,把很多不同的篇目混合为一体,题材多为一些风俗、历史人物、传说、读书心得、动植物等,总的来说,这些题材都是周作人用自己的眼光去考究历史,从古书籍中发现一些什么,得到一些结论,文抄公体散文通过一些片段的摘录,呈现给读者一个整体的脉络。
鲁迅和周作人的散文创作比较观
鲁迅和周作人的散文创作比较观鲁迅和周作人,两位中国当代著名文学家,他们在文学界分别担任黑白两派领袖的位置,其中,鲁迅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无与伦比的影响,而周作人则是受到尊重,二者的作品经久不衰,而他们的散文创作,也拉开了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友谊之帐篷。
鲁迅和周作人的散文创作,具有写实主义和间断风格。
鲁迅是早期“新小说”文学运动的领军人物,他拒绝古典文学中的封建传统,以活泼有趣为主,开拓新的文学空间,把人物关系抽象成一种更加贴近生活的文学语言,重视写实的视角,使之在当时的文学界中创造出一面旗帜,并被众多文学家所效仿。
而周作人的散文创作,则与鲁迅的散文创作有所不同。
他的散文创作更侧重于审美性,他崇尚古典文学的间断风格,以简练的语言和抒情色彩为主,主要描写动人而又有哲理的自然风景,用细节画出宏伟的整体,点明人生的智慧与真谛,在文学界有着广泛的影响。
从作品本身来看,鲁迅和周作人的散文创作有着不同的特色。
鲁迅注重对社会生活的描写和关注,将具有新颖视角的“新小说”文学观注入散文创作中,以犀利的批判性和尖锐的描写把现实社会的种种伦理道德问题揭示出来,这些作品往往带着深刻的哲理精神,既有着辛辣的政治观点,也有着深刻的哲理感悟,对后代文学爱好者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而周作人的散文创作,则更多的侧重于审美的层面,用简洁而深远的文字来描绘动人的自然风景,以及人们在自然环境中的探索与感受,给人以宁静、淡雅、虔诚、修辞精良的审美享受,为读者打开一扇属于自然的宁静之门,给予读者自然的审美乐趣,也对后代文学爱好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鲁迅和周作人的散文创作有着不同的特色,但他们都被认为是近代中国文学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文学家。
作为两大文豪,他们都经受了时代的洗礼,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底,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有着对文学的热爱,无论是写实主义还是间断风格,他们都将其用于散文创作中,以实际行动推动着近代中国文学的发展,使我们能够欣赏到上述精美绝伦的文学佳作,世世代代,让他们的文学影响贯穿中华民族的千百年历史,大大的激励着我们的文学精神,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文学的博大和神奇。
周作人的散文观及其小品文创作的主要特色
周作人的散文观及其小品文创作的主要特色第一,评析周作人“言志”的散文观,包括其核心观念(即以个人的自我抒发为中心)、文学理论资源(西方的“美文”概念的引入以及对晚明独抒性灵的小品文的融化),更深一步还可以分析其散文观的文学观基础(“人的文学”);
第二,概括评述周作人的小品文,主要是指他1924年经历了“五四”落潮的彷徨期后所写的大量寄托个人精神理想、表达个人趣味的“闲话体”散文,以“冲淡平和”为主要风格;
第三,可以结合个人感受,分析其小品文取材、文体、语言等方面的特点,如平凡琐碎生活(饮茶、听雨等)中透露着的情趣,与朋友闲谈般从容舒徐却内涵丰富的文体,富于涩味与简单味的语言等。
可以参考《关于周作人的闲谈体》和《周作人散文的风格》两篇节录。
周作人平和冲淡的风格
周作人平和冲淡的风格1924年,周作人经历了五四落潮的彷徨期后,把散文创作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和理想家园,自觉地选择“美文”作为抒写情感的喷发口,认为写作其实是“自己的园地”,纯粹是为了自我情致的表达。
写文章最好就是与“想象的友人”“闲谈”,这样的一种写作姿态决定了他散文的体式基本是“闲话体”,并由此而形成“冲淡平和”的独特风格。
周作人的“闲话体”散文,都是他在生活中的见闻感想,取材平凡锁碎,诸如茶食、野菜、野花、菱角、自己的初恋、爱女的生病等,借以抒发自己的某种情绪,给读者某些生活的启迪或感悟。
其最为动人之处,是在平淡的叙述中有人生的况味,有内心的情趣。
如《北京的茶食》中写道:“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
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心要的……”这里写的都是平常的事物,但跟人生不无关系,颇有生活情趣。
同时,这些散文往往以知识为思想感情的“载体”,旁征博引,将诗情和理性渗入其中,抒写真切具体,给人以知识的熏陶。
如《喝茶》一文,所谈及的是中外许多喝茶和吃点心的知识,而最终要告诉人们的是,喝茶应以绿茶为正宗,“赏鉴其色与香味”,而且“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周作人的“闲话体”散文大都写得悠闲、恬淡,笔调从容舒徐,但并非纯是悠哉游哉、无病呻吟之作,而是将人生的酸甜苦辣潜藏于字里行间,表现出冷静机智,和谐自然,朴素有味。
教材把这种文风特点归纳为:闲谈体、涩味、简单味、趣味和节奏。
周作人的散文简单、散漫,可内涵丰富,在读作品时要细细地体味,尊重自己的阅读感觉。
闻一多在1926年5月的《晨报副刊•诗镌》上发表《诗的格律》一文,主张:自然的不都是美的,美不是现成的。
周作人的散文时代
周作人的散文时代周作人(1885—1967),字启明,号知堂,浙江绍兴人,鲁迅的胞弟,中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小品文大师,在中国文坛具有巨大影响,于创作和理论两方面都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周作人的散文具有代表性,象征着一个时代。
周作人以他真诚、随意的态度形成了朴实自然的作风。
前期的小品文无论从取材、立意,还是从行文各方面,都体现了从自己的真情实感出发,任意而谈、信笔而写的特点,只用平白无华的语言来造成幽隽淡远的意态。
《文学评论丛刊》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严谨学风,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科学文化,促进国际科学文化交流,探索防灾科技教育、教学及管理诸方面的规律,活跃教学与科研的学术风气,为教学与科研服务。
周作人(1885—1967),字启明,号知堂,浙江绍兴人,鲁迅的胞弟,中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小品文大师,在中国文坛具有巨大影响,于创作和理论两方面都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1901年,周作人考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馆轮机班学习。
1906年赴日本留学,初入法政大学,后入立教大学,致力于中西文学研究。
1911年回国后,任浙江省视学。
1917年任北大附设国史馆纂辑员,后被聘为北大文科教授,并兼任燕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中法大学等校教授。
1920年参与筹组文学研究会,起草了《文学研究会宣言》。
1930年先后辞去各校兼职,专任北大研究教授。
1937年抗战爆发后,留居北平,先后担任北大图书馆馆员、北大文学院院长,后公然投敌附逆,任伪华北教员总署督办、南京汪伪政府国府委员、日伪华北综合调查研究所副理事。
抗战胜利后,以汉奸罪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入狱。
1949年保释出狱。
1967年在北京病逝。
周作人提倡“人的文学”,提倡“美文”,关注女性和儿童、民俗和性心理问题,发表大量散文作品,影响深远。
周作人散文赏析
周作人散文赏析周作人在散文创作初期(1920年),于香山养病,这一时期的散文则体现了其散文思想的转折期。
先前一直奉行和平方式的社会主义,在经历五四运动失败后思想不免动摇,加之养病期间,阅读了几十种佛经,将思想中原本所有的人道主义思想与佛经的普爱众生、忍辱、施舍等教义结合起来,揉合了希腊古典文学的和谐、均衡、宁静之美,从而构筑了周作人独特的精神世界。
而正是这种精神构筑形成了周作人散文的独特三味:清淡、苦涩、辛辣。
1、清淡之美周作人的散文,向来都是追求平和冲淡之美的,比较平缓宁和,与世无争,大千世界的一草一木,在其笔下都饱含深情。
正如作者本人所言“作文极慕平淡自然的景地”,他的作品《喝茶》便是“闲适”散文的代表作。
他在文中写到“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他不但讲究喝茶环境,更注重喝怎样的茶,用怎样的器具,配怎样的茶食。
其间,韵味也是必不可少的。
通篇阅读下来,我们会发现此文给我们以一个清雅独特的艺术世界,而最为重要的是抒发了喝茶人的那份返璞归真的风雅情趣。
又如如他在《乌篷船》中写到“你坐在船上,应该是游山的态度,看看四周物色,随处可见的山……困倦的时候睡在舱中拿出随笔来看,或者冲一碗清茶喝喝”、“夜间睡在舱中,听水声橹声,来往船只的招呼声,以及乡间的犬吠鸡鸣,也都很有意思”。
这些文字,与作者本人所追求的那份悠游闲适完美契合。
可见,他的作品,善于以洒脱的名士风度,在平淡的叙述中咀嚼欣赏生活的趣味。
2、苦涩之情1924年前后,中国的思想界处于一种十分沉闷的时期。
他感到了信仰坍塌的孤寂和虚无。
随之,便有了作品《苦雨》,该文通篇笼罩在淡淡的哀愁里。
他在写作时,先是描绘了或悠然或壮阔的诗一般境界。
但之后却一语点破,“但这只是我的空想,如诗人的理想一样地靠不住”,他的心境如连日阴雨一样压抑沉闷,文中还写到“我住在北京,遇见这几天的雨,却叫我十分难过”。
论周作人散文的两种艺术特色
论周作人小品文的两种艺术特色摘要:。
小品文又名美文、艺术性散文,是作者叙事抒情的完美载体。
‚五四‛以后,周作人首倡小品文,并在古典散文和西方随笔的影响下,将小品文的艺术张力发挥到了极致。
周作人的小品文呈现出平和冲淡、苦涩忧郁的两种艺术特色,而这两种特色都是周作人散文不可或缺的部分。
也正是由这些部分承载了周作人人生的向往和时事压迫下的无奈。
关键词:小品文;平和冲淡;苦涩忧郁一引言从接触周作人起,几乎所有考试中关于周作人散文特色的选项我们都会毫不犹豫地选上平和冲淡。
可能是忽略了,可能是不受重视周作人散文里漾起的层层碧波和他蔷薇的梦虚幻掉的苦涩。
他有他的平淡冲和,也有他的苦涩忧郁,这样的两种特色一直贯穿在他的人生创作的始终,相互融合交织,酝酿着风雨。
在我看来这两种特色没有孰轻孰重,它们都是周作人散文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正是两者之间相互碰撞产生的艺术张力,才使他的散文拥有高于他人之上的地位和境界。
本文就周作人散文‚平和冲淡‛和‚苦涩忧郁‛两种艺术特色展开细致的阐述,以此来更全面地了解周作人散文的深刻性,从而更流畅地享受周作人散文的艺术飨宴。
二周作人小品文的平和冲淡的体现(一)恬淡从容、真率亲切周作人的散文恬淡从容,真率亲切,庄重静穆,典雅厚重。
他追求平淡,认为‚平淡‛是散文的一种极境。
所以他的写法会很随性,不娇柔,不造作,没有感情和笔墨的夸张。
就连人生中最让人流恋的初恋,他也要质朴平和地娓娓道来‚每逢她抱着猫来看我写字,我便不自觉得的振作起来,用了平常所无的努力去映写,感着一种无所希求的迷蒙的喜乐。
并不问她是否喜欢我,或者也不知道自己是爱着她,总之对于她的存在感到亲近喜悦,并且愿为她有所尽力,这是当时实在的心情,也是她所给我的此物了。
在她是怎样不能知道,自己的情绪大约只是淡淡的一种恋慕,始终没有想到男女夫妇的问题。
‛(《初恋》)三姑娘来看他练字,他却连抬头看她的勇气都没有,只是更加努力地去练字,感受到的是朦胧的喜悦、淡淡的恋慕。
周作人
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点不少人认为,周作人的散文艺术之所以难以企及,就在于他做到了平淡,平淡是散文艺术的极境。
首先,我觉得,周作人的散文并不是一味的平淡,平淡的印象,或许是源于他早期的一些名篇,如《乌篷船》、《喝茶》、《故乡的野菜》等,这些名篇太抢眼了,以至给读者造成了平淡的错觉。
其实在周作人的散文中,似《乌篷船》这样从文字到思想感情都平淡的例子很少,除了早期这些以外,晚年的《木片集》里所收诸篇也可以说是平淡的散文。
周作人的大部分散文都是貌似平淡,其内在的思想感情却实是忧愤抑郁,即使是他后期被林语堂讥为“专抄古书,越抄越冷”的抄书体文章,也不能摆脱郁愤的底子,如果仅仅是把这些文章看作知识性小品,那就太遗憾了。
举个例子,比如《看云集》中的《草木虫鱼小引》,名为“草木虫鱼”,应该是很闲适平淡的了,可仔细一看却不是,几乎通篇都是在说反话,讥讽当时的言论没有自由。
最后一句“万一讲草木虫鱼还有不行的时候,那么这也不是没有办法,我们可以讲讲天气嘛”,愈是刻意宽解愈显出其无可宽解,貌似平淡实则沉痛,正是周作人惯有的笔法。
有些人不熟悉周作人,往往把这些反话当正话读,其次,周作人也自承写文章并不能做到平淡,在《自己的文章》里,他说:“平淡,这是我所最缺乏的。
虽然也原是我的理想,而事实上绝没有能够做到一分毫,盖凡理想本来即其最缺乏而不能做到者也。
”这并不是刻意的自谦,而是实话,周作人心目中的平淡之境与他所做到的并不相同。
在《药味集·序》里,他又说:“拙文貌似闲适,往往误人,唯一二旧友知其苦味。
”这里他已很明白地道出了自己文章内在的苦涩与不平淡。
有意思的是,周作人自己似乎也视“平淡”为散文艺术的极境,舒芜认为周作人之所以大规模地否定自己,有近五十万字的文章不肯收入文集(这五十万字大部分是战斗性较强的文章),就是虚悬了一个极境而使自己陷入绝境的结果,这个观点很有道理。
中国文人,能摆脱“极境意识”的,大概只有一个鲁迅,他否定永恒,渴望速朽,其中蕴涵的通脱深透的精神远非一般人所能理解,这也是鲁迅的难及之处,可怜现在还有很多人在大骂鲁迅的“心胸狭窄”,看来,鲁迅终归是寂寞的。
周作人
作者简介周作人(1885.1.16~1967.5.6),浙江绍兴人。
原名櫆寿(后改为奎绶),字星杓,又名启明、启孟、起孟,笔名遐寿、仲密、岂明,号知堂、药堂、独应等。
周作人是鲁迅(周树人)之弟,周建人之兄。
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
周作人的创作成就集中在散文创作上,从五四到1945年,成集的作品有二十二集,加上未成集的,总计三千余篇,多数为小品散文,有“小品散文之王”的美称。
散文风格有人评价他清新淡雅,如话家常的白话文,洋溢着深厚的中国、东洋、西洋古典与近现代文化素养,轰动一时。
整体而言,周作人的散文继承了诗经、六朝和晚明文学的内蕴,充满着平淡如水、自然如风的语言色彩。
其冲淡平和的散文风格展现出空灵的人生境界,可说是中国散文的一个高峰。
散文艺术特色,一是征引宏富,知识渊博。
他的散文总是古今中外,无所不谈,上至宇宙之大,小至苍蝇之微,都可取作题材,融和自己的所感所思写出;而且是信手拈来,贴切自然,化得开,收得拢,既给人以丰富的知识,又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是平淡自然,舒徐自如。
融入散文的大多是平凡细小之物,作者叙写时又仿佛漫不经心,徐徐道来,文字质朴无华,笔调清闲淡泊,读来别有一种趣味。
三是庄谐并出,幽默风趣。
周作人的散文也喜用幽默,但不同于鲁迅的幽默“辛辣干脆”,周作人的幽默却是“湛然和蔼,出诸反语”。
这也是同他的“绅士风度”有关,然而此种幽默在平淡笔墨中出之,毕竟也别有风味。
四是信马由缰,挥洒自如。
周作人在散文结构上无视古代散文的起承转合以及晚清桐城派所鼓吹的“义理”,创作以个人情绪为本,该怎样起笔就怎样起笔,既无“法度”又无“规矩”。
言志派散文作为一个现代文学史上有巨大影响的散文家,周作人最早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提倡“记述的”、“艺术的”叙事抒情散文,“给新文学开辟了一块新的土地”;以后,他又形成了一整套的散文理论,中心是强调以自我为中心,提倡“言志”的小品文,认为这种小品文是“个人的文学的尖端”,“他集合叙事说理抒情的分子,都浸在自己的性情里,用了适宜的手法调理起来,所以是近代文学的一个潮头”。
周作人散文的艺术风格
优秀 的杂文作 家之首” 。他的小 品散文题材 广泛 , 从社 会批评 到文学
批评再 到 E常情 景 、 t 生活琐 事 , 古今 中外无所 不谈 。
一
、
周 作人散文 的淡昧
周 作人散 文的 主要成 就就是他 创作 了一种 独特 的 、 熟 的散文 成
艺术 风格 —— 平 和 冲淡 的风 格 ,这 是初 读周 作人 散文 时得 到 的感 受 。周作人在 《 雨天 的 书 ・ - } 自序- 中曾说 :我近来 作文极 慕平 淡 自 “
会到 周作人散 文的特别之 处 。 关键词 : 作人散 文 周 淡味 苦味 趣 味
郑小 霞
在 的生活 已经消 失。应 该说 “ ” 苦 才是周 作人散 文的核心所 在。周作 人 不 断 地 以“ ” 苦 提醒 世 人 , 的文 章 和著 作不 少 都是 以“ ” 题 他 苦 为 的 。如 《 苦茶 随笔 》《 、苦竹 杂记 》《 口甘 口》 《 、苦 、苦雨 》 等甚 至他在 八 道 湾 的书 房名称 也一 再 以苦命 名 : “ 从 苦雨 斋 ” “ 到 苦茶 斋 ”再到 后 ,
了少 年时代 的一次情 感经 历 : 我在那 时当然 是丑小 鸭 , “ 自己也是 知
有 趣味 性 。如他 的《 雨》 苦 曾这 样叙 述 雨 中旅行 的乐 趣 :二 十多 年 “ 前, 往东浦 吊先父 的保姆之丧 。归途 遇暴风雨 , 一叶扁 舟在 白鹅似 的
波 浪中间 , 过大树 港 , 险极也快乐极 了。 大约还有 好些 ‘ 鱼 ’ 滚 危 我 为
然 的境 地 。” 周作人 的散文 , 意淡化 内心 的情 感 , 有 他在记 述 内心的 情感 时 , 力消 除浮 躁凌厉 、 慨 激 昂的 文风 , 竭 慷 追求 平 和从 容 、 含而 不露 的抒情 方式 , 成平 和冲淡 的风格 。… 《 形 如 初恋 》 一文 , 初恋 在每
以《故乡的野菜》为例 浅谈周作人文章的艺术特色
以《故乡的野菜》为例浅谈周作人的散文艺术特色11届汉语言文学2班李思盈45号摘要:平和冲淡是周作人的散文风格的突出特点,而在《故乡的野菜》中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
普通的野菜蕴含着作者对故乡似淡非淡的故乡情。
正是他这种闲适地对待生活的艺术态度,读者才有机会静静的体会到那种淡淡的愁思。
野菜不仅是他装载思念的家常特产,更多的是勾起儿时美好的回忆的载体。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赏析《故乡的野菜》来深入了解周作人的散文艺术特色。
关键词:周作人《故乡的野菜》散文艺术特色周作人(1885.1.16~1967.5.6),浙江绍兴人。
初名櫆寿(后改为奎绶),字星灼,1909年又改号为启明,常用笔名有岂明、开明、独应、仲密等。
虽然周作人幼年在家乡的私塾书屋(三味书屋)里接受传统的汉学教育,但后来在国内新学的风潮中,于1901年到南京进入江南水师学堂,当时专业科目都用英文书,他因此有了相当的英文基础,后来考取官费生,和哥哥鲁迅、好友许寿裳(季茀)等人留学日本。
五四时期及20年代是周作人散文创作的鼎盛期,散文集有《自己的园地》(1923年)、《雨天的书》(1925年)、《泽泻集》(1927年)、《谈龙集》(1927年)、,另有诗和散文《过去的生命》(1929年)。
周作人散文历来就有浮躁凌厉和平和冲淡两种风格。
五四前后及20年代谈时事的杂文属于浮躁凌厉的一类,而五四时期的杂感、读书随笔及20年代他称之为“美文”的艺术性散文,则属于平和冲淡的一类。
[1]一、散文的艺术特色虽然周作人和鲁迅是两兄弟,但是性格上自小就属截然相反的两类。
鲁迅正直敢为,不平则鸣,在是非间是个不甘寂寞的人。
周作人则和顺平静,用心专注,不爱惹事,即使在不良的环境中也能随遇而安。
这在双方的作品中也能体验得到。
《故乡的野菜》可以从淡、深、动、静来剖析其艺术特色。
(一)淡纵观全文,它的基调就是一个字——淡。
仿佛没有对故乡有一个很深切的概念,作者开篇便“漫不经心”地说着故乡的“水到渠成”性,说那只是“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
周作人后期散文的艺术特色
摘要:1928年,周作人正式闭户读经,至此他的思想情绪明显内转,这可视之为其散文创作前后期的分界线。
他后期散文因为其个性的原因和文学观念的转变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色:苦寂闲适的情感基调,平和冲淡的叙述风格,知性趣味的艺术格调,雅俗兼有的语言特色。
本文试从这四个方面具体分析,从而透视他苦涩复杂的人生历程。
关键词:周作人;后期散文;艺术特色Talk About Zhou Zuoren’s Proses of His Late Period Artistic Characteristic Abstract: In 1928, Zhou Zuoren’s thought mood rotated obviously inside, this regards it as the line of demarcation of one before and after its prose is created. His later prose has formed unique artistic character- istics because of his personality and the change of literary concept: sad feelings, the gentle style of aesthetics, intellectual and interesting art style and the simple and implicit linguistic style. This text try to make a concrete analysis of from those four respect, we can perspective his bitter and complicated life.Key words: Zhou Zuoren; Prose of late period; Artistic characteristic周作人是现代文学史上有巨大影响的散文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作人的影响
• 1、 “五四”时期,周作人发表了大量散文, 是新文化运动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 2、“五四”以后,周作人作为《语丝》周 刊的主编和主要撰稿人之一,写了大量散 文,风格平和冲淡,清隽幽雅。在他的影 响下, 20年代形成了包括俞平伯、废名等 作家在内的散文创作流派。
3、他在理论上对文学贡献
1、飘逸洒脱的文章笔势 重来 2、平和恬淡的抒情特色 故乡的野菜 初恋 北京的茶食 3、庄谐杂出的幽默趣味 苦雨 4、舒徐自在的语言表达 鸟声 寻路的人
周作人散文之三味
周作人的独特的精神构筑和艺 术、生活审美情趣才构成了周作人 散文中耐人寻味的辛辣、苦涩、清 淡三味。
散文文体
早期:情志体如《雨天的书》 中期:抄书体如《夜读抄》 晚期:笔记体如《书房一角》
来看我写字,我便不自觉的振作起来,感着一 种无所希求的迷蒙的喜乐。
• 我那时觉得不快,想象她的悲惨的死相,但同 时又似乎很安静仿佛心里一块打石头已放下。
初恋
• 一、周作人是何许人也
• 二、周作人引人争议的 一生
• 三、周作人的散文及其 特色
• 四、对周作人汉奸行为 的评价
周作人是何许人?
周作人(1885年1月16日~1967年5 月6日),浙江绍兴人。原名櫆寿,字 星杓。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 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 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的杰出 代表。
如何看待其汉奸行为
• 散文创作和汉奸行为应一分为二 • 知识分子应具有民族承担意识 • 个人的享受不能违背民族主义 • 文学创作与个人经历不可分割 • 古代叛逆知识分子评价不高
一个拥有十八世纪的头脑和 二十世纪感觉的矛盾集合体周 作人注定是一个中国的叛徒和 隐士。
《碰伤》
此可以知道,碰伤在中国实是常有的事。至 于完全责任,当然由被碰的去负担。 譬如我穿着有刺钢甲,或是见毒的蛇,或是剑 仙,有人来触,或看,或得罪了我,那时 他们负了伤,岂能说是我的不好呢?又譬如火 可以照暗,可以煮饮食,但有时如不吹熄, 又能烧屋伤人,小孩们不知道这些方便,伸手 到人边去,烫了一下,这当然是小孩之过 了。
周作人的一生
• 1885年出生,青少年时期,他和鲁迅走过 几乎相同的路。1906年,周作人继鲁迅之 后,也赴日本留学。
• 辛亥革命前夕,返回家乡。出版了第一本 评论文集《异域文谈》。
• 新文化运动发轫时期,积极倡导新文化运 动,在《新青年》《每周评论》等刊物上 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有广泛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响的文章。
鸟声
• 现在,就北京来说,这几样鸣声都没有, 所有的还只是麻雀和啄木鸟。老鸹,乡间 称云乌老鸦,在北京是每天可以听到的, 但是一点风雅气也没有,而且是通年噪聒, 不知道他是哪一季的鸟。麻雀和啄木鸟虽 然唱不出好的歌来,在那琐碎和干枯之中 到底还含一些春气:唉唉,听那不讨人欢 喜的乌老鸦叫也已够了,且让我们欢迎这 些鸣春的小鸟,倾听他们的谈笑罢。
一、是他最早准确地意识到新文学的本质,那 就是“人的文学”,将新文学的“人性”与旧文 学的“非人性”区别开来。 二、是他最自觉地意识到文学与其他学科的不 同,他的《美文》实际上表达了这个意思。 三、是他自觉地意识到文学的个体性质,他在 《个性的文学》指出了文学的个性特征,将千文 一面的文学和独一无二的文学作了区别。
酣畅又亦庄亦谐。 《祖先的崇拜》
2、借鉴日本现代散文家户川秋骨的“幽 默与 讽刺”的写法,让被讽刺的人看了 不舒服,却又挑不出刺儿来,写的比较含
蓄。如《碰伤》
3、尖锐泼辣. 如《旧女性观》《天足》
4、在对愚昧落后的国民性鞭挞中,他对 中国国民怀有很深的偏见,因而缺乏改造 国民性的热情性。
二平和冲淡
• 1924年,与钱玄同,孙伏园等组成语丝社”,发 刊《语丝》杂志。
•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京大学南迁,校长蒋梦麟 委托他:“你不要走,你跟日本人关系比较深,不走 可以保存这个学校的一些图书和设备。”他便留在了 北平。
• 1938年,出席了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召开的 “更生中国文化建设座谈会”.
• 1928年到七七事变前:
《永日集》《看云集》《夜读抄》《苦茶随笔》《苦 竹杂记》《风雨谈》《瓜豆集》
• 沦陷期间:
《秉烛谈》《秉烛后谈》《药堂语录》《药味集》 《药堂杂文》《苦口甘口》《书房一角》《立春之前》
时事的杂文—浮躁凌厉 抒情记叙的美文—平和冲淡
(一)浮躁凌厉
1、对于封建传统思想的批判,写的淋漓
• 1941年,出任汪伪职务,在敌伪报刊上发表了不少 散文随笔,有《秉烛谈》等。其中不乏一些汉奸文学, 无聊的闲适小品及读书笔记,他的创作由危机走向末 路。
• 1945年抗战胜利后,周作人因汉奸罪 被国民党逮捕,在狱中作了一些杂诗。 后被保释出狱,回到北京,以稿费维 持生计。
• 1960年末着笔于回忆录《药堂谈往》, 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苦雨》
二十多年前往东浦吊先父的保姆之丧, 归途遇暴风雨,一叶扁舟在白鹅似的波浪 中间滚过大树港,危险极也愉快极了。我 大约还有好些“为鱼”时候--至少也是断发 文身时候的脾气,对于水颇感到亲近,不 过北京的泥塘似的许多“海”实在不很满 意,这样的水没有也并不怎么可惜。
《北京的茶食》
“难道北京竟是没有好的茶食,还是有而我们不知道 呢?这也未必全是为贪口 腹之欲,总觉得住在古老的京 城里吃不到包含历史的精炼的或颓废的点心是一个很大 的 缺陷。北京的朋友们,能够告诉我两三家做得上好点 心的饽饽铺么? ”
• 1920年末,周作人与沈雁冰、郑振铎等人发起成 立“文学研究会”。
• 1921年夏秋,周作人因肋膜炎在碧云寺养病,随 着幻想破灭的悲哀和避世养病的机缘,他的思想 和艺术情趣发生转变,创作了一些叙事抒情性的 小品,山居杂诗,杂信。
• 1923年,听信日籍妻子太信子的谗言,与鲁迅断 交。同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自己的园地》
• 1967年5月,周作人病逝于北京,走完 了他83年的生命历程。
周作人的散文及其创作特色
• 1、周作人的散文集 • 2、周作人散文的特色:浮躁凌厉、
平和冲淡 • 3、周作人散文的文体 • 4、周作人散文的影响
作品集
• 五四到1927年,创作的鼎盛时期:
《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泽泻集》《谈虎集》 上下册《谈龙集》
寻路的人
• 我曾在西四牌楼看见一辆汽车载了一个强盗往天 桥去处决,我心里想,这太残酷了,为什么不照 例用敞篷车送的呢?为什么不使他缓缓地看沿路 的景色,听人家的谈论,走过应走的路程,再到 应到的地点,却一阵风的把他送走了呢?这真是 太残酷了。
• 我们谁不在敞篷车上走着呢?有的以为是往天国 去,正在歌笑;有的以为是在下地狱去,正在悲 哭;有的醉了,睡了
“可怜现在的中国生活,却是极端 地干燥粗鄙,别的不 说,我在北京彷惶了十年,终未曾吃到好点心。”
• 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
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钓于
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
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
也要想念到他。
故乡的野菜
• 我在那时候当然是丑小鸭,自己也是知道的, 但是终不以此而剪灭我的热情。每逢她抱着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