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柏水泥西魏北周墓文献
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考古
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考古魏晋十六国墓葬魏晋十六国时期,一般指曹魏黄初元年篡汉起至北魏攻灭北凉统一北方止(220~439)。
这期间,淮河、秦岭以北的中国北部地区,各政权各民族间相互攻伐,战乱不息,社会经济调敝,反映在埋葬方面,一般表现为简埋薄葬,与秦汉墓比较,已大为逊色。
曹魏西晋的统治者,迫于经济困难,无力营建宏大陵寝,又为防止死后陵墓被盗掘,往往“依山为陵,不封不树”,不建寝殿,不设园邑,不设神道,地面上不留任何痕迹,考古探觅较难。
十六国时期,入居中原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为防止坟墓被盗掘,大多沿用本族流行的“潜埋”而不起坟的葬法,所以他们的坟墓也不易被发现。
但是,帝陵以外的一般魏晋十六国墓葬,并不受此限制。
1915 年,英国斯坦因盗掘新疆阿斯塔那古墓群,从已发表的资料看,至少有六座墓属于十六国时期的墓葬。
本世纪上半叶,日本人鸟居龙藏、驹井和爱等人先后多次在辽阳一带发掘汉魏晋壁画墓。
1944 年,西北科学考察团在敦煌佛爷庙墓地发掘十多座魏晋墓。
还有,自本世纪初以来,魏晋墓志不断在洛阳出土,其中有晋贾充妻郭槐墓志、武帝贵人左棻墓志、晋中书侍郎荀岳夫妇墓志。
这些墓志为研究这一地区的魏晋墓,特别是西晋帝陵的位置,提供了重要线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地的魏晋十六国墓葬不断被发现,就北部地区来说,河南的洛阳、偃师、郑州、延津、焦作、安阳、南阳,陕西的西安,河北的石家庄,北京市,山东的苍山、诸城,辽宁的辽阳、北票、锦州、义县、旅顺、朝阳、本溪,甘肃的敦煌、酒泉、嘉峪关、张掖、永昌、武威、崇信,青海的大通,新疆的吐鲁番,都发现了这个时期的墓葬。
在这个时期的大中型墓中,往往有纪年墓砖或其他带有纪年的器物随葬,还有记录墓主姓名身份的碑形墓志、印章和壁画题记,这些都为墓葬断代、器物编年以及墓主身份的研究提供了可靠依据,这是先秦两汉时期所无法比拟的。
由于北部地区的地理环境、民族传统等方面的原因,各地墓葬所反映的文化面貌不尽一致。
攸县以外尧迹的由来
攸县以外尧迹的由来刘俊男前言:在过去的文章里,笔者重点说明了尧帝生、葬攸县的文献证据,而对其他地方的尧迹论述不够,由于太忙,也一直未进行这方面的工作,现在,我想就攸县以外的尧迹,一一陈其来源,请学者、专家指正。
顺便一提,各地尧裔以各种形式祭祀祖先,这是无可厚非的,本文的目的决不是反对外地人祭尧。
中国先秦史学会法人代表孟世凯先生说‚祖先大家祭‛。
但作为史学工作者,我觉得有义务弄清各地尧迹的由来。
时间关系,先讲山西临汾尧迹的由来。
一、都山西临汾的‚唐人‛是指尧后裔尧都山西平阳说者,大体有如下几条证据,试分析之:其一,《汉书〃地理志》:‚河东……本唐尧所居‛及颜师古注引东汉应劭之言:‚平阳,尧都此‛,笔者以为其时代较晚,且《地理志》所载同类尧迹分散在河北、山西、山东等数处,它是地理著作,只记古迹,未曾考证其来历,难以信从。
其二,《史记〃货殖列传》:‚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
夫三河在天下之中。
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国各数百千岁。
‛笔者按:此‚唐人‛当为‚夏人‛之误,唐尧最先被分封于陶唐为诸侯,当天子只有一代,何来‚各数百千岁‛?若有,那说的也是尧后裔所立之唐国,以服事夏商者(详下)。
《史记〃封禅书》说:‚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
‚三代‛即夏商周也,先秦古籍将唐虞夏商周并列,说明唐不能归入夏。
其三:《左传》哀公六年引《夏书》五子之歌:‚惟彼陶唐,帅彼天常,有此冀方,今失其行,乱其纪纲,乃灭而亡‛。
笔者按:此云‚有‛,未云‚都‛、‚居‛,只是说尧七十六年派大禹攻打此地后将此地归为尧方所有(记载详下),并未说尧都于此。
其四,《庄子〃逍遥游》:‚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窅然丧其天下焉‛,此《庄子》寓言也,众注解者云:‚姑射山‛见于《山海经》,‚藐‛遥远也,云尧帝‚北教乎八狄‛,[2 ]派大禹攻打曹、魏等戎狄国,统一天下后,去遥远的汾水边见‚四子‛。
足见晋南地区非尧时之王畿。
摸索西魏北周时期墓葬的创造取述评最好的好
摸索西魏北周时期墓葬的创造取述评最好的好摸索西魏北周时期墓葬的创造取述评最好的好黑产物00新中国的考古事情中,西魏北周墓葬的考古发掘是相等早的。
1954年2月至3月间,西北工程地区文物清算队共同基建考古中,在西安西郊三平易近村清理出有墓志的西魏大统三年(537)残墓一座,墓室四壁呈弧形,长斜坡墓讲,窄而长,有砖砌的小耳室(1)。
同年在陕西少安县出土西魏大统元年(535)东夏州刺史姬购勖墓志,1956年长安县又出土西魏年夜统十两年(546)东荆州刺史邓子询墓志。
(2)三墓均没有进一步的详细报道。
1953年4月至7月,西北工程地域文物清算队在咸阳北原(底张湾)清理墓葬15座,内有北周墓3座,出有墓志、壁画及陶俑等(3)。
1954年5月,在北京汗青专物馆进行的齐国底子建立工程出土文物展览上,这批墓葬的部分随葬品进京参展,此中四件选进《天下根底扶植工程出土文物展览图录》(4)。
那时郑振铎师长教师是如许提到这批文物的:"在陕西省咸阳县秦故城遗址临近的底张湾村工地里,清理了北周墓,出土了陶俑人、牛车、骑士和生活生计用具等。
北朝的陶俑虽曾显现了很多,但如许的新的资料还是很有效的。
我们看阿谁席地而坐、鼓掌应节而歌的女俑,便感应那是新奇有力的良好的一尊塑像。
在一个北周墓里还有壁画,可惜只要临摹的一部门保存着,原画已誉得了。
"(5)可睹他对北周墓的评价是很高的。
但此后这批墓葬的确藏匿无闻,《新中国的考古播种》(1962年)、《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1979年)、《新中国的考古收现与研究》(1984年)均不予说起,而昔时同时参展的黑沙宋墓(6)、西安草厂坡北朝墓(7)已成为各自地点期间考古研究的典范墓葬。
形成这种反好,很首要的一个原由就是后两者前后在1957年、1959年揭晓了报告或简报,而上述三座北周墓不但没有揭橥浑理报告,就连较完整的介绍也没有公布。
现遍检宣布材猜中的琐细疑息,归纳综合其印象以下:三墓中有两墓知其年号和墓主,一是建德元年(572)谯国公妇人步陆孤氏墓(8),另外一是建德五年(576)(9)杜悲墓(10)。
膳夫山鼎舆周厉王在位年数
膳夫山鼎舆周厉王在位年数膳夫山鼎舆周厉王在位年数膳夫山鼎舆周属王在位年数豢李擎勤提要:擦南防出土仲再父鼎等,知周夷王有未嗣位畏子益伯,其後属益氏.益伯女监姬嫁新宫叔硕父,生子名山,作膳夫山鼎.鼎铭纪年属三十七年,记山任属王司钦酒碱耪.由益伯以下年龄估算,三十七年只能魇於周属王,徙而镫明《史记?周本己》属王年敷是正碓的. 明键匍:周属王膳夫山鼎年代单1981年2月,河南南北郊礴瓦埸骚现一座古墓,由於已遭破壤,墓葬的形制大小已不能知道.缨遇收集,墓所出青铜器有鼎,簋,盔及卓焉器等多件,?以其器形和纹饰考察,属於西周晚期.1984年,我曾有小文,封逭批器物作通讨谕.?米本文僚教育部哲孥社畲科孥研究重大攻嗣项目"出土简帛舆古史再建"(09JZD0042),固家科技支撑割"中荤文明探源及其相嗣文物保麓技衍研究"项目裸题"古代筒膜保蓑舆整理研究"(2010BAK67B14)以及清荤大孥自主科研项目 "清荤筒的文献孥,古文字睾研究"的陪段性成果.?崔度明《南市北郊出土一批申圆青铜器》,《中原文物1984年第4期. ?李孥勤《揄仲再父簋舆申圜》,《中原文物}1984年第4期. ?2?中荤文史蒲蕞(2ol1.4,德第一.四期)南礴瓦埸遣批青铜器,鼎,簋均有铭文.鼎一件(《殷周金文集成))2529),其文字属:[仲]再父作蛮鼎,其篱年子子躁永用享孝.簋雨件,其一(《集成))4189)盖铭是:南酷(申)伯大宰仲再父厥群作其皇祖考逞(夷)王,益伯陴簋,用享用孝,用锡眉毒,纯佑康勖,蓠年熏疆,子子繇繇永童用享.同簋器身及另一件(《集成))4188)的文字略有差冥,朗首器主名作 "仲再父大宰南黼(申)厥辞".我已明,器主名"厥辞",字"仲再 (稻)父",碱任南申伯的大宰.南申伯就是《莳?崧高》中的申伯. 最近即将鼗表的清苹大挚藏戟圜竹筒《繁年》明,富畴遢有"西申",?今南的申稻做"南申",疑是焉了舆"西申"匾刖. 南申和周王朝有特别规密的网保.《序》:"《崧高》,尹吉甫美宣王也.天下後平,能建圆规诸侯,褒赏申伯焉."毛傅:"尹吉甫,申伯,皆周之卿士也."《左傅-隐公元年》"鄞武公娶於申,日武姜"下孑L颖连正羲:"然则申之始封亦在周典之初,其後中魑,至宣王之畴,申伯以王舅改封於谢."?可知申伯是宣王的内规.?任 ?李翠勤《清苹筒(鬃年)及有嗣古史同题》,《文物))2ol1年第3期. ?《毛蒋正羲》,十三缝注疏本,北京,中荤害局影印,1980年,页565下;《春秋左傅正羲》,十三缝注疏本,页1715下.?《列女傅》云宣后届"齑候之女",但教耆所载古事多不可信撩.(fi-列女傅》卷二,四部鼗刊缩印本,6o册,页23上.膳夫山鼎舆周属王在位年敷?3?申伯大宰即孰政大臣的仲再父,乃是夷王之揉,监伯之子,也足兄申舆王朝嗣保的密切.仲髯父簋遐有一黠非常重要,是我在1984年寤那篇小文畴不曾考虑到的,就是簋铭告我们,夷王有一佃稻焉"监伯"的鬼子, 他舆缝夷王而立的属王焉兄弟行,徒而和其他栽件青铜器铭文有嗣.提出遣一黠的,是到兽益先生.2002年,到兽益先生的《西周纪年》一窨出版.在逭部着作中,他同意我的意兄,定礴瓦埸仲再父褚器的畴代届宣王,他: "仲再父鼎的形制舆虢文公鼎十分相似,簋铭仲髯父是夷王之揉,监伯之子,他舆宣王是叔伯兄弟行,定焉宣王是正碓的."?由之他辚繁到叔硕父鼎(《集成))2596):新宫叔硕父,盗姬作童鼎,其莴年子子繇繇永窝用.))928): 以及叔硕父方赢(《集成叔硕父作旅献(觑),子子繇骒永黉用.都是西周晚期器.?到先生:"鼎铭载:'新宫叔硕父,监姬作寅鼎',明监姬是叔硕父之妻,姬姓监圆的女兄;徒仲再父簋铭中已猹知属王的兄弟被封禺盛伯.既然叔硕父器的畴代属於西周晚期,那麽,叔硕父鼎铭中之盛姬非监伯之女莫属.监伯生活的畴代舆属王相富,他女兄,女婿生活的畴代虑在属王後期至宣 ?到瞢益《西周纪年》,庚州,庚柬教育出版社,2002年,页396. ?叔硕父方J甑傅出土於山西吉躲安平村,兄割雨等《商周金文德着鲧表》,北京,中莘害局,2008年,页152,有可能舆叔硕父鼎非一人所作. ?4?中荤文史蒲蓑(2Ol1.4,德第一0四期)王前期."?逭一黠有很网键的意羲,因焉西周晚期王朝青铜器中,叔硕父又兄於膳夫山鼎.?到兽益先生:"叔硕父何斡人也?善夫山鼎载:'山敢封拐天子休令,用作朕皇考叔硕父尊鼎',原来,他是善夫山死去的父规.叔硕父生活的畴代属属宣,那麽,卅七年善夫山鼎和南宫乎锺的畴代定焉宣王,就是合乎情理的事了."?因此, 他将膳夫山鼎定焉宣王畴物.膳夫山鼎傅保建圜前陕西永毒好畴河出土,?铭文(《集成》 3164)首云:"惟卅又七年正月初吉庚戌",末言:"用作朕皇考叔硕父蹲鼎,用祈丐眉眷绰绾,永命囊终,子子揉摞永寅用."由於所畴王在位年敦逵到三十七年,自出现後一直受到研究西周年代单的早者嗣注.遣是因禹在西周年代睾上,属王的在位年数柬是慝而未泱的圈题.《史?周本纪》明碓载属王三十七年被圆人放逐於彘,但遍舆同害中如《衡世家》所艘有明年敷不能吻合,?引起擘者簧鞋.梁玉绳《史志疑》卷三云:"属王在位之年,漠初已考, 故史公作表,断自共和."卷八又靛:《衡世家》"言顷侯赂夷王,则害顷侯於夷王之世宜也,但顷侯十二年卒,子鳌侯嗣位之十四年便及共和之元何欺?将逆推其世,而嫠侯立於属王二十五年,顷侯立於属王十三年,安得逮事夷王?将顺敷其世,而夷,腐雨王凡四十 ?到兽益《西周纪年》,其398.?~13tl静《金文通释》卷三上,一五四,谕膳夫山鼎畴已引及叔硕父鼎,觑. ?到落益《西周纪年》,页398.?吴镇烽《陕西金文集编》下,西安,三秦出版社,1989年,页881.《文物)1965年第7期《陕西省博物馆新近徵集的畿件西周铜器》则云出自麟遂,扶凰,永枣交界虚某满.?《史》卷四,北京,中荤耆局,1959年,百142;卷三七,页1519. 膳夫山鼎舆周属王在位年敷?5?五年,安得鳌侯十四年富共和行政之崴?"?梁玉绳是主强"盖《世家》於顷侯之年有脱"的,而更多的孥者恝餍属王寅没有三十七年,错是在《周本纪》.现在有了膳夫山鼎,假使该鼎属属王峙,就虑依照梁玉缀,反之鼎属宣王睛,属王有没有三十七年便仍有圊题.到兽益先生《西周纪年》的断之所以重要,理由即在於此. 到先生的封输给我们很大兽骚,但有一件事是到耆没有考虑到的,就是盛伯不舍是属王的弟弟,而只能是他的畏兄.在周王朝及其诸侯的世系中,凡稻"伯"都僚畏子.文王畏子届伯邑考,被商纣毅死,次子是武王骚,再下周公以及管,蔡等均稻 "叔",直到最小的再季载,遣是大家都熟悉的.诸侯如《衡世家》, 西周晚期有鳌侯,太子共伯名馀,早死,次子武公和缝位.武公傅子驻公拐,太子孝伯又早死,由弟桓公完,宣公吾先後缝位.遣一部分衡圆世系可表列如下:驻公孝伯驻公L一武公和——桓公完宣公晋鳌侯太子酴稻"共伯",是因届他曾受封於共,茫公之子"孝伯"的 "孝",则是镒法,他大概没有遇自己的封邑.封照像《衡世家》运檬的例子,本文所谕夷王以下一部分世系也可如此表列: 夷王——厂一监伯lL一属王——宣王?梁玉绳《史志疑》,北京,中苹害局,1981年,页100,29t. ?6?中荤文史蒲蓑(2011.4,媳第一0四期)监伯之所以稻"伯"是由於他餍畏子,稻"盛"是因焉他受封於监, 遣恰和上述共伯之例相同.监伯身禺畏子,御不得继父位焉王,遣恐怕不是由於犯罪被黜一颓原因,因届那檬他的後人就不能缝绩成焉监氏了.最大的可能便是,和衡园的共伯一檬,是早死,在夷王去世之前已经不在了. 如果监伯在夷王去世,属王即位前已死,他富畴年龄必不很年轻,因禺他已经有第二倜兄子仲再父,又有女兄监姬.我们姑且假毅监姬在属王元年年龄是十威,那麽到属王三十七年她已四十七威,堪稻半老,有一佃二十崴上下的兄子受封餍替王司理歆食的膳夫小官,如膳夫山鼎所述,是合情人理的.相反,若把膳夫山鼎排在宣王三十七年,即使将属王在位年敷缩到约二十年,二十年加共和十四年,宣王三十七年,便有七十一年,监姬即使仍在世,也是八旬上下,她的兑子膳夫山年纪也太大了.也有人畲,膳夫山是监姬所嫁叔硕父的兑子,御可能不是监姬所生,不遇叔硕父的年纪德得和监姬差不多,情形遐是一檬的,膳夫山的年纪将嫌太大.再徒仲再父方面柬看,作餍监伯的次子,毅想属王元年他也只有十崴上下,属王如有三十七年,加共和十四年,宣王之初他剐遇六十崴,到宣王封申畴正是年高德劭,任申国大宰之碱是逋富的. 因此,膳夫山鼎遢是以定在属王睛餍好,也就是属王在位寅有三十七年.1999年,在"夏商周断代工程"寅施遇程中,我宿了一篇《膳夫山鼎年代的碓定》,?根掾膳夫山鼎的形制和文字,指出遣檬五黠: 一,膳夫山鼎形制,纹饰近於宣王初的毛公鼎.二,铭文字髓,格式颊似宣王三年的颂鼎.?李擘勤《夏商周年代晕札》,潘,遗宰大擘出版社,1999年,页214—2l9.膳夫山鼎舆周属王在位年敷?7?三,铭中所兄固室兄於宣王早年的燕惠鼎.四,铭中所兄南宫乎作有编鳇,鳢的形制,纹饰均似属王末年的虢叔旅鳢.五,虢旅其人又兄属王三十一年的斛攸徙鼎.结合本文所,膳夫山鼎遗虑是属王三十七年所作,遣也佐了属王碓有三十七年在位年.依照"夏商周断代工程"西周金文唇谱的研究,属王三十七年舆共和元年餍同一年,即公元前841年.该年正月壬子朔,膳夫山鼎"正月初吉庚戌"在其前二日,?遣虑富是可以允许的误差.至於宣王三十七年,则在唇法上不合.最後,遗有雨佃小圊题要一下.一倔是叔硕父鼎作者稻"新宫叔硕父"是什麽意思.按"新宫"指新建宗扇,叔硕父凿保管理新建宗扇的官员.属王畴寅有新建宗扇,即属王十三年望簋(《集成))4272)的"周康宫新宫". 再一佃是仲再父簋作者父稻"监伯",他本人也虑届监氏.傅世有鄂孟壹(《集成))9622),铭焉:酆孟作益嫂障壹,子子豫繇永蛮用.郧圜在今湖北襄北,舆申较近,监嫂是鄙圜嫁给申园监氏的女子,其夫可能即仲再父的子辈.(本文作者保清莘大擎出土文殿研究舆保霞中心教授) ?夏商周断代工程导家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陪段成果鞭告(筒本)》,北京,世界圊害出版公司,2000年,页34.。
尧柏水泥西魏北周墓文献
旧唐书卷六十五列传第一五长孙无忌字辅机,河南洛阳人。
其先出自后魏献文帝第三兄。
初为拓拔氏,宣力魏室,功最居多,世袭大人之号,后更跋氏,为宗室之长,改姓长孙氏。
七世祖道生,后魏司空、上党靖王。
六世祖旃,后魏特进、上党齐王?。
五世祖观,后魏司徒、上党定王。
高祖稚,西魏太保、冯翊文宣王。
曾祖子裕,西魏卫尉卿、平原郡公。
祖兕,周开府仪同三司,袭平原公。
父晟,xx骁xx。
新唐书卷七二上表第一二上xx氏出自xx郁律。
xx:长曰沙莫雄,次曰什翼犍,什翼犍即后魏道武皇帝祖也。
后魏法,七分其国人,以兄弟分统之。
沙莫雄为南部大人,后改名仁,号为拓拔氏。
生嵩,太尉、柱国大将军、北平宣王。
道武以嵩宗室之长,改为长孙氏。
至孝文,以献帝长兄为纥骨氏,次兄普氏为周氏,又次兄为达奚氏,又次兄为伊娄氏,改为娄氏,又次兄敦丘氏为丘氏,次兄俟氏为万俟氏,叔父之后乙旃氏为叔孙氏,疏属车焜氏改为车氏,是为十姓。
太和中,诏自代北而徙者皆为河南洛阳人。
嵩三子:泰、同、敦。
泰,征南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
生黄门侍郎、大将军延年。
延年生陕州刺史、鄫国公俭,俭生相州刺史、昌宁公平。
二子:道生、道开。
道生:xx、上党xx。
三子:旃、太一、德一。
旃,司空、上党康王,生观。
观,司徒、上党定王,生稚、澄。
稚字幼卿,西魏尚书令、太师、上党文宣王。
二子:子裕、子彦。
子裕,右武卫将军、平原公。
二子:xx、兕。
xx字师西魏大司空、河中献公。
xx卷五一列传第一六长孙览字休因,河南洛阳人也。
祖稚,魏太师、假黄钺、上党文宣王。
父绍远,周小宗伯、上党郡公。
览性弘雅,有器量,略涉书记,尤晓钟律。
魏大统中,起家东宫亲信。
周明帝时,为大都督。
武帝在藩,与览亲善,及即位,弥加礼焉,超拜车骑大将军,每公卿上奏,必令省读。
览有口辩,声气雄壮,凡所宣传,百僚属目,帝每嘉叹之。
览初名善,帝谓之曰:“朕以万机委卿先览。
”遂赐名焉。
及诛宇文护,以功进封薛国公。
其后历小司空。
从平齐,进位柱国,封第二子宽管国公。
文物2013年08期--北周史君墓双语铭文及相关问题_杨军凯
2003年北周史君墓粟特文、汉文双语铭文的发现,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
经北京大学荣新江教授的帮助,与日本神户外国语大学吉田丰教授取得联系,对粟特文部分进行了释义,辛姆斯·威廉姆斯(N.Sims-Williams)教授审阅了粟特文研究的初稿,并提出了宝贵的建议,荣新江教授等据英文译文翻译成汉文。
孙福喜结合翻译的粟特文内容,对史君墓汉文部分进行了考释,两篇文章均发表在《粟特人在中国———历史、考古、语言的新探索》中[1],为史君墓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帮助。
但由于史君墓汉文部分的书写极不规范,给释读工作造成了困难,加之时间较紧,汉文和粟特文的考释没有及时沟通,难免存在一些问题。
2005年我们又同荣新江和罗新教授一起对残缺和碑别字进行了再次识读,更正了汉文部分释读中的一些错误。
在孙福喜、吉田丰考释的基础上,对史君墓双语铭文作进一步的研究。
石堂门楣的形状为横长方形,表面磨光。
出土时上面涂有一层墨,正面分别阴刻粟特文和汉文两种文字。
粟特文共32行,刻写于门楣东侧,竖排,阴刻竖格共33行,第33行有格而无文字。
汉文共18行,刻写于门楣西侧,竖排,阴刻竖格。
粟特文和汉文第1行均位于铭文中间,分别向两侧书写。
粟特文部分除由于盗墓者的破坏而造成个别文字残损外,其余文字完整,无漏刻现象。
汉文部分,第1行阴刻篆书“大周凉州萨保史君石堂”,第2~18行是正文部分,楷体,除残损的文字外,还有大段的空白,而且有许多别字和错字,文字书写极不规范。
但在遣词造句、书写内容和格式上与同时代墓志比较一致,可能是一位不甚熟悉汉语的粟特人书写的。
此铭文的粟特文书体,吉田丰认为文字和语言具有6世纪末期的标志性风格,与同时期的布古特碑相似。
而有些字母的书写不认真,甚至不像粟特字母,推断刻写粟特原文的石匠不懂粟特语。
那么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即书写者或刻写工匠的身份问题。
从史君墓石门和石堂上大量的浮雕图像看,画面内容布局紧凑,刻绘细致,虽然也有漏刻的地方,但整体看工匠技艺娴熟,雕刻时图像应有所本。
陕西西安郭庄西魏北周墓
M2( - 4 E)
2 0 1 4年 1 1月 ~ 2 0 1 5年 1 0月 ,陕 西 省 考 古 研 究 院 、 陕 西 历 史 博 物 馆 、 西 安 市 长 安 区文 物 局 组 成 联 合 考 古 队 ,在 长 安 区 郭 庄 村 西 南 发 掘 了 一座 西 魏 北 周 时 期 的 墓 葬 . 墓 葬 位 于 唐 代 韩 休 夫 妇 合 葬 墓 以北 2 0米 处 墓 葬 为 长 斜 坡 墓 道 多天 井 双 室 土 洞 墓 ,
平面 呈 “ 中, ,字 形 ,坐 北 向 南 ,南 北 水 平 .  ̄- 1 - 4 : 4 2 2米 ,墓 室 底 距 现 地 表 深 9 . 5 5米 ,墓 道 开 口距 现 地 表 深 1 . 2 0米 左 右 该 墓 由墓 道 、四 个 过 洞 、四 个 天 井 、 甬道 、砖 封 门 、前 室 、后 室 、壁 龛 等 组 成 . . 墓 主 夫 妇 葬 于 后 室 ,葬 具 为 木 棺 ,由于 墓 内被 盗 扰 , 人骨 散 乱 . 仅 辨 头 向南 向 = . 墓 内 出 土物 主要 分 布 于前 室 , 共 1 6 0件 ( 组) 、其 中陶 俑 有 镇 墓 兽 、 武 士俑 、 持盾武士俑 、 甲骑 具 装俑 、 鼓 吹俑 及 各 种 立 俑 ,载 物 骆 驼 、 ̄ - - 5、狗 ; - 模 型 明 器 有 陶 牛 车 ,井 、灶 、踏 碓 女 俑 及 踏 碓 组 合 、仓 ,屋 、 ̄ j t -  ̄ - ; 陶器有喇叭 口 瓶 、 盘 口瓶 、 碗 : 铜 器 有 铜 三足 器 、铜 铛 、铜 瓶 、 铜碗 、 铜 壶 ; 骨器有管状器一件 - -
此 外 ,该 墓 出土 青 石 墓 志 两 合 其 中一 合 墓 志 位 于 前 室 入 I l l 处 , 由岙 顶 志 盖 和 志 石 组 成 、志 盖 表 面 和 志石 上 原 有 朱 书 , 但 模 糊 不 清 。 另外 一 合 墓 志 位 于 前 室 小 龛 入 口处 ,仅 存 志 石 ,楷 书刻 成 、 前 室 小龛 入 口 处墓 志 志 主 为 吐 谷 浑王 明元 第 四 女 晖 华 公 主 ,公 主 侄 女 为 西魏 ・ 悼皇 后 郁 久 间 氏. . 前 室 入 口处 朱 书 墓 志志 主 为 茹茹 骠 骑 大将 军 乞伏 孝达 、乞伏 孝达 初 仕 吐 谷 浑 , 深 受 吐
中国北齐随葬陶俑两大样式的形成及其意义
一、前言陶俑是随死者葬在墓中的一种明器,是中国考古与美术史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
特别是南北朝时期的陶俑,迄今为止各地已有大量报告发表,其中有不少纪年墓的资料,为确定每个时期、每个地域的造型特征和形制变迁,提供了重要资料。
然而,对于这些南北朝时期的陶俑,学者更多是根据墓葬随葬品的特征,进行考古学研究,而进行美术史研究的,包括日本在内,仍然为数不多。
尤其在日本,由于陶俑是素陶烧制而成等原因,往往被定位在陶瓷史的研究范畴之内。
又因为陶俑主要是用模具成型的,所以在以佛教造像为中心的雕塑史研究中,也未能给予其应有的地位而得到充分的研究。
笔者一直以地域性问题为中心,对南北朝时期陶俑的形制变迁进行研究,并且很早就着眼于北齐陶俑所表现的地域性特色,特别是北齐首都邺城(河北省临漳)和陪都晋阳(山西省太原)两地陶俑的形制差异。
笔者将两地陶俑的造型特色称为北齐陶俑的“两大样式”,这样划分对于理解北齐陶俑的造型特征是很重要的。
同时,在两都制背景下搞清这“两大样式”的形成以及制作演变过程,对研究北齐文化、北齐美术的地域性、多样性以及隋唐文化规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北齐时期的雕塑艺术,从来都以石窟寺等佛教造像研究为主流,希望本文对邺城陶俑和晋阳,可以,杨泓先:邺城陶俑继承了北魏迁都洛阳后陶俑的造型遗风和技术;晋阳陶俑强调了浑圆而浓郁的地方色彩;两者在造型上都有一些相同特征,但也有一些明显差异的基本见解[1]。
然而,关于这两地陶俑的差异并未依据出土实例作到充分论证。
假如认为邺城陶俑的样式继承了北魏洛阳陶俑的,那么就涉及到很多北齐陶俑的研究问题。
如:北齐陶俑的哪一点是继承北魏洛阳的,哪一点是北齐原本就有的,它们和处在北魏与北齐之间的东魏俑陶又有什么关系,富有地方色彩的晋阳样式又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等等。
针对这些问题,本人多次往来两地,以纪年墓为中心,就其造型差异和形成背景,对出土随葬陶俑进行了具体的考察与研究。
二、北齐陶俑的出土分布进入正文之前,通观一下北齐时期陶俑的分布。
北周《令狐天恩墓表》、《田绍贤墓表》等墓表
北周《令狐天恩墓表》、《田绍贤墓表》等墓表《令狐天恩墓表》《令狐天恩墓表》,砖,墨笔,纵41.6、横41、厚4.7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高昌延昌十一年(北周天和六年,571年),墨书,有界格,六行四十八字。
《令狐天恩墓表》书法甚得北魏《高贞碑》筋骨,又得《马鸣寺碑》用笔取势,功力深厚无寒险气。
如此妙笔神韵,于石经洞中万卷遗书也难遇见。
释文:延昌十一年辛卯岁四月朔戊寅六日水未,前为交河郡内干将,后转迁户曹参军,字天恩,春秋六十有八,令孤氏之墓表也。
《赵荣宗妻韩氏墓表》《赵荣宗妻韩氏墓表》,砖,墨笔,纵35、横35、厚3.7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高昌建昌元年(555年),墨书六行四十五字。
墓砖有刻字填朱和直接墨书或朱书两类,后一类往往先涂一层粉垩使砖面平滑易写,粉垩吸水性强,使提按转折、浓淡燥润的用笔历历在目。
释文:建昌元年乙亥岁正月朔壬午十二日水巳,镇西府侍内干将赵荣宗夫人韩氏,春秋六十有七,寝疾卒。
赵氏妻墓表。
《田绍贤墓表》《田绍贤墓表》,砖,墨笔,纵34.3、横34.3、厚3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高昌建昌五年(北周武成五年,559年),墨书五行四十四字。
北朝后期墓志书法峭厉,此表和《赵荣宗妻韩氏墓表》则已趋圆美。
墓文与佛经的书写都应郑重、工整,然而佛经要求更加严谨、整饬,于是在特定的时期和地区内形成有特色的经生体,这又是二者的差异。
释文:建昌五年已卯岁四月朔戊午廿九日丁亥,镇西府兵曹参军绍贤,但旻天不吊,春秋册有九,寝疾卒。
田氏之墓表。
《张买得墓表》《张买得墓表》,砖,墨笔,纵35.6、横36.3、厚4.3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馆藏。
高昌建昌十五年(北周建德四年,575年),墨书五行四十六字。
写经画乌丝栏,碑志有界格,每行字数相等。
高昌砖分有界格与无界格两式。
无界格时,楷书兼行,短长俯仰,左右参差,各随其体。
本表和《麴弹那及夫人墓表》即如此。
灵秀健拔,与《张猛龙碑》笔意同趣。
释文:建昌十五年乙未岁七月癸丑朔九日辛酉,镇西府散望将,追赠功曹吏,旻天不吊,春秋五十有六,字买得,张氏之墓表。
陕西北周墓葬与民族问题
陕西北周墓葬与民族问题一九八四年至一九九ʻ年,陕西省考古工作者配合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的建设工程,先后发掘了一批北周时的墓葬,共十二座,再又在长安县发掘三座,出土了大批珍贵文物㊂北周虽建都关中长安,然有关北周的文物却并不多㊂这批珍贵的北周文物的出土,对于研究北周的历史,包括政治㊁经济㊁文化㊁民族㊁艺术等各方面,提供了第一手的实物资料㊂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人员贠安志主持了考古发掘,并编写出版了‘中国北朝珍贵文物 北周墓葬发掘报告“(下简称‘报告“)于一九九二年由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㊂‘报告“公布了这批北周墓葬资料,做了一些研究㊂本文仅就公布的这批北周墓葬资料所反映的民族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㊂一墓主的族属、通婚及赐姓诸问题此次在陕西咸阳㊁长安发掘的十五座北周墓葬中,有墓志铭出土的共有八座,计十方;涉及十人,内有两对夫妇合葬墓,夫妻各一方墓志㊂下面首先对墓主的族属,进行分析㊂(一)拓跋虎据墓志载,其籍贯为 河南洛阳人 , 曾祖(拓跋)嘉,太保㊁司徒㊁都督九州诸军事㊁司州牧㊁广阳懿烈王 ㊂拓跋嘉系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之孙,则墓主拓跋虎应为拓跋鲜卑部王室后代㊂其祖 僧保 ㊁父 仲显 ,名不显,无考㊂志称其妻为尉迟氏,尉迟伐女㊂(二)叱罗协志称其为 代郡太平县人也 ㊂太平县在今山西大同一带㊂在其参与平蜀之役后,曾赐姓宇文氏,天和元年(566年)复旧姓㊂叱罗氏,为代北胡部姓氏之一㊂‘魏书“卷一一三‘官氏志“记: 神元皇帝时,余部诸姓内入者 ,有 叱罗氏,后改为罗氏 ㊂其源可能为代北鲜卑之一部㊂(三)王士良㊁王德衡父子 王氏父子分葬两墓,出土三志(士良㊁德衡㊁士良妻董氏)㊂志及史籍均载王氏为 并州晋阳人 或 太原人㊂从姓氏㊁籍贯分析,王氏应为汉族㊂士良妻董氏,名荣晖,陇西襄武(今甘肃陇西)人,亦应为汉族㊂(四)若干云 志称其为 朔州(治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人 , 轩(辕)(颛)顼之余,唤乎史册,家宗殷轸,五都冠盖㊂祖世豪侠,六郡名家,涿郡王尊,平陵公仲,即公之先也 ㊂则其原姓王, 太祖文皇帝(宇文泰)赐姓若干氏㊂如此,若干云本名王云,汉族㊂(五)独孤藏 志称其为北周大司马独孤信之子㊂按独孤即屠各之异译,①原为匈奴族,后加入代北拓跋鲜卑部落联盟,渐鲜卑化㊂因其父独孤信随魏孝武帝入关后,另娶二汉族女郭氏㊁崔氏为妻,藏即郭氏第三子也㊂独孤藏本人,则带有汉族血统㊂②(六)尉迟运 ‘周书“㊁‘北史“本传及志均云其为 河南洛阳人,或 代人 ,其先为 魏之别种,即较早加人拓跋鲜卑部落联盟之胡部㊂其妻贺拔氏,其志虽然亦记其为 河南洛阳人,然与其夫一样,均是魏孝文帝由平城迁都洛阳后,所改之籍贯㊂其为贺拔胜女,贺拔氏亦代北胡部,其原为鲜卑,抑或高车,难以判定㊂③(七)侯明 志称其字子钦, 燕州上谷人也㊂上谷今北京延庆㊂从姓氏及籍贯看,侯明似为汉族,其妻 太原郭氏 早卒,继室 平阳邓氏,均应是汉族㊂据以上的分析,可知墓葬主七人(王氏父子算作一)的族属:属代北鲜卑或其他胡部者共四人(拓跋虎㊁叱罗协㊁独孤藏㊁尉迟运),汉族三93陕西北周墓葬与民族问题①②③见姚薇元‘独孤即屠各考“,载‘中国杂志“第1卷第2期(1947年)㊂‘北史“卷六一‘独孤信传“㊂认为贺拔氏为鲜卑族者,有唐长孺先生(见‘魏晋南北朝史论集“,第212页);认为其为高车部者,有周一良先生(‘论宇文周之种族“,载‘魏晋南北朝史论集“,中华书局1963年版)㊁姚薇元先生(‘北朝胡姓考“,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17页)㊂人(若干云即王云㊁王士良父子及侯明)㊂两者相较相差无几,可以说是北周上层贵族中汉族与其他鲜卑等胡族比例的一个缩影㊂墓主史籍有专传者:叱罗协(‘周书“卷一一‘晋荡公护附叱罗协传“㊁‘北史“卷五七‘周宗室附传“)㊁王士良(‘周书“卷六六㊁‘北史“卷六七)㊁尉迟运(‘周书“卷四ʻ㊁‘北史“卷六二);史籍提到姓名及事迹者有独孤藏㊁王德衡两人㊂而官爵至九命(即魏晋时一品)以上的有拓跋虎(车骑大将军,九命)㊁叱罗协(柱国大将军㊁正九命)㊁王德衡(仪同大将军,九命)㊁若干云(上天府大将军,九命)㊁尉迟运(柱国大将军㊁正九命)㊁王士良(大将军,正九命)等㊂即是说,这批墓葬主人绝大多数属于北周贵族上层中位高权重者㊂关于通婚,虽然墓主中汉族男子娶本族士族女子为妻,胡族男子娶本族女为妻;但独孤信之子独孤藏,却为汉族郭氏所生,说明北周时胡汉上层通婚是存在的㊂而且从墓志看,汉化最深者,莫过于独孤藏㊂志称: 公美须髯,好容貌 善隶书,银钩无以渝;好坟典,石经莫不谈㊂妙制文章,口长咏咏,便口射爱,朋友兄弟,缉熙闺门,严正风格,标尚思理,渊邀光家㊂独孤氏俨然如一汉族士大夫㊂又墓主中的尉迟运㊁独孤藏二人,原与太祖宇文泰一样,均出自武川镇军事集团㊂他们的族人不仅是随宇文泰一起创建西魏㊁北周之功臣,而且贵盛无比㊂独孤藏之父独孤信,位列大统十六年 八柱国 之一;其长女为周明帝敬后,第四女嫁与北周隋国公杨坚,即后之隋文帝;另一女嫁北周 八柱国 之一的李虎子李昺,即唐高祖李渊之父㊂独孤氏一族与周㊁隋㊁唐三个王朝帝王联姻,为外戚, 自古以来,未之有也 ①㊂尉迟运父尉迟纲㊁叔尉迟迥,皆北周之重臣,与北周王室有通婚关系㊂迥父俟兜娶太祖宇文泰姊昌乐大长公主;迥本人娶魏文帝女金明公主;迥孙女炽繁又为周宣帝皇后;纲子敬(即运之弟)以周世宗宇文毓女河南公主为妻㊂总之,尉迟㊁独孤两族与北周㊁隋㊁唐帝室联姻,内有胡汉通婚的因素,更多的则是政治上的结盟㊂西魏㊁北周的赐姓,在墓志中也有反映㊂如‘叱罗协墓志“称叱罗协曾被赐姓宇文氏,后又复旧姓;‘若干云墓志“称若干云原姓王,后赐姓04汉唐气象①‘周书“卷一六‘独孤信传“㊂。
西魏北周墓葬的发现与研究述评
作者: 倪润安
作者机构: 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
出版物刊名: 考古与文物
页码: 86-92页
主题词: 西魏;墓葬;北周;墓志;考古发掘;考古工作;出土;研究述评
摘要:新中国的考古工作中,西魏北周墓葬的考古发掘是相当早的.1954年2月至3月间,西北工程地区文物清理队配合基建考古中,在西安西郊三民村清理出有墓志的西魏大统三年(537)残墓一座,墓室四壁呈弧形,长斜坡墓道,窄而长,有砖砌的小耳室①.同年在陕西长安县出土西魏大统元年(535)东夏州刺史姬买勖墓志,1956年长安县又出土西魏大统十二年(546)东荆州刺史邓子询墓志.②三墓均没有进一步的详细报导.。
陕西北周墓葬主死葬地考
陕西北周墓葬主死葬地考一北周是由东胡鲜卑宇文氏所建,国祚仅存二十五年(557 581年);然其上承魏晋,下启隋唐,对中国历史影响很大㊂北周的建立与灭亡,都是通过宫廷政变性质的 禅代 形式,故其与前后王朝交替之时,对社会的影响和冲击并不大,各种典章制度在实质上亦无多大变化㊂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不久即统一全国,结束了中国自魏晋南北朝以来数百年的分裂割据㊂而再次统一中国的基础,即南北文化和民族交融的基本完成,应是在北周时奠定的㊂北周建都关中长安,以关中为根本㊂由于其建国时间短,发现和遗存的文物不多,除了在渭北地区遗存有一批北周造像及历代金石著录约二十余方北周墓志外,长期以来可以说还没有新的发现㊂据说,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西北文物清理队 曾在陕西咸阳底张湾一带清理过一批北周墓葬,然而至今未公布整理的结果;①一九八四年在陕西咸阳窑店乡胡家沟发掘过一座几乎同期的西魏大统十年(544年)的 侯义墓 ②㊂直到一九八六年至一九九ʻ年,陕西考古工作者才在陕西咸阳北底张①②见‘中国北周珍遗文物 北周墓葬发掘报告“石兴邦所撰‘序言“㊂但是,可能有极少的出土墓志流传于世㊂咸阳文管会:‘咸阳市胡家沟西魏侯义墓清理简报“,载‘文物“1987年第12期㊂湾一带以及长安县南里王村等地,发掘了一批北周时的墓葬㊂发掘报告已由陕西考古研究所研究人员编写出版,题为‘中国北周珍贵文物 北周墓葬发掘报告“①(下简称‘报告“),它首次披露的十五座北周墓葬发掘资料,包括出土的大批北周珍贵文物(内有墓志十方),为进一步研究建都于关中长安的北周时期政治㊁经济㊁文化和民族㊁地理等方面,提供了极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故引起了学术界的瞩目㊂笔者不揣冒昧,试图在‘报告“提供的资料和研究的基础上,对出土的文物做一些探讨㊂最先引起笔者兴趣的是,‘报告“公布的十方墓志中墓主死㊁葬的地点㊂下面将墓志所记死葬地列为表一㊂又据历代金石著录及一九四九年十月以来出土的北周墓志铭,其中大部分为河南洛阳(如‘韩木兰墓志“㊁‘寇撤哲墓志“㊁‘寇炽墓志“㊁‘寇娇妻薛夫人墓志“㊁‘寇娇妻梁氏墓志“㊁‘梁嗣鼎墓志“㊁‘元寿妃卢兰墓志“等)㊁安阳㊁修武(如‘马龟墓志“)及山东诸城(‘时珍墓志“)㊁河北磁县(如‘安宁墓志“㊁‘张满泽妻郝氏墓志“㊁‘高妙仪墓志“)等地所出土㊂②此外,在陕西咸阳等地出土的北周墓志则不多,据作者所知,列为表二㊂显然,表二首列的‘独孤信墓志“原出土于咸阳北原,与前述信之子葬墓相近之家族墓区㊂匹娄欢当也葬于石安县界,即今咸阳北原上㊂‘武德皇后墓志“是在一九九三年在已被盗的墓中发现,据云此志(志和盖)也出土于咸阳北原底张湾陈马村之南㊁殷付村之北,西距咸阳国际机场约三公里㊂志文云: 大隋开皇二年,岁次壬寅四月甲戌朔廿三日乙未,周武帝皇后阿史那氏徂,谥曰武德皇后㊂其月廿九日壬寅,合葬于孝陵㊂ 按‘北史“卷一四‘后妃传“下记:周武帝阿史那后为 武成皇后 ,与志记 武德皇后 异,应以志为准,其卒年及葬孝陵,则与志记载相合㊂由于此志之发现,知咸阳底张湾一带不仅是北周贵族的墓葬区,而且也是北周帝王之陵区,武帝的孝陵即应在武德皇后志出土之地㊂94陕西北周墓葬主死葬地考①②‘中国北周珍贵文物 北周墓葬发掘报告“,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年版㊂王壮弘等编:‘六朝墓志检要“,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年版,第265 274页㊂表一陕西北周墓葬墓主死葬地表墓主名出土地点卒年卒地归葬地点资料来源拓跋虎咸阳渭城乡坡刘村保定四年三月一日长安平定乡永贵里石安北原‘报告“图12叱罗协咸阳北斗乡里村东建德三年十月十七日私第中原乡同上,图65若干云咸阳国际机场东南,距王德衡墓约五百米宣政元年四月①万年县东乡里泾阳洪渎川赵村东北同上,图158独孤藏在若干云墓旁数米宣政元年八月四日长安大司马坊第泾阳胡渎川同上,图186尉迟运在独孤藏墓北约五百米大成元年二月廿日秦州咸阳郡泾阳洪渎乡永贵里同上,图表03尉迟运妻贺拔氏同尉迟运墓隋开皇十九年七月一日私第仁寿元年与夫合葬于雍州泾阳县奉贤乡静民里同上,图204王士良与其子王德衡同一墓地,相距五十米隋开皇三年六月廿六日私第泾阳县洪渎川同上,图251王士良妻董氏,(荣晖)同上保定五年六月廿九日长安石安原同上,图303王德衡(士良子)咸阳底张湾飞机场候机楼基地建德五年十月长安石安原同上,图118侯明(字子钦)长安县南里王村西南开皇四年十一月大兴都邑韦曲东北同上,图3035汉唐气象①按若干云墓志未记其卒年与归葬时间,但其志首题为 大周岁次戊戌宣政元年四月朔戊戌十二月己酉骠骑大将军上开府仪同大将军任城郡公若干云墓志 ㊂据此可推知其应卒于宣政元年四月,十二月迁葬㊂。
北周皇陵分布情况
北周皇陵分布情况北周墓葬分布陕西北周墓葬主要集中在三个地区,一是时称洪渎塬(也称洪渎川、石安塬)的今咸阳国际机场附近(因咸阳机场扩建西迁的关系现在机场附近,以前80年代是在咸阳机场内底张湾候机楼的基地附近),这里是北周政权的皇家墓地,帝陵、高管、贵戚墓葬多发现于此。
第二个地区是长安北塬,这里是中小官吏及平民墓葬区。
第三个地区是今西安北郊北二环一带,这里是北周都城长安城东郊,入华粟特等外来贵族墓地主要集中在此。
宇文泰成陵:《周书宇文泰本纪》记载:【冬十月乙亥,崩于云阳宫,还长安发丧。
时年五十二。
甲申,葬于成陵,谥曰文公。
孝闵帝受禅,追尊为文王,庙曰太祖。
武成元年,追尊为文皇帝。
】宇文泰妻冯翊公主元氏与宇文泰合葬,《周书皇后传》记载:【元皇后合葬】。
成陵情况:成陵位于陕西省富平县宫里小学院内,南距富平县城11公里,东距宫里镇政府170米。
地理坐标东经109°081′,北纬34°51′,海拔高度530米。
陵冢为圆锥形封土,冢高12米,周长149米,宋初建庙於陵前,赵孚书碑记其事,可惜“文革”时期被砸今仅存残碑数块,在陵前散落十余块。
有北宋开宝六年(公元973年)立的“大宋新修后太祖文皇帝庙碑”残石,保存校内。
缺口内东侧立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题写的“北周文帝成陵”碑一通。
陵前原有石蹲狮一件,现存西安碑林博物馆。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陕西巡抚毕沅为文帝成陵题写陵碑。
1956年4月29日,富平县人民委员会公布成陵为县级保护单位。
1983年6月,富平县人民政府立标志碑。
1992年4月20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批转省文物事业管理局关于省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的报告的通知》(陕政发[1992]35号)。
1992年4月20日,成陵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宇文觉静陵:咸阳市渭城区底张镇一带宇文毓昭陵:咸阳市渭城区底张镇一带宇文邕孝陵:位于今天咸阳市渭城区底张镇陈马村东南约1000米处,地表已无明显建筑遗迹,现仅树一保护碑。
陕西富平:北周成陵
陕西富平:北周成陵北周成陵是北周文帝宇文泰与元皇后的合葬墓,位于陕西省富平县宫里镇中心幼儿园院内(之前是是宫里镇小学),南距富平县城约10公里。
成陵陵冢已被砖墙围护,陵前矗立着清乾隆四十一年(1176年)陕西巡抚毕沅所题“北周文帝成陵”碑和2013年3月国务院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周成陵”碑。
文保碑记载道:宇文泰(507——556)又名黑獭,鲜卑族代郡武川人。
十八岁在北魏军中任将帅,后以军功卓著被提升为侍中骠骑大将军,屯兵关中。
北魏永熙三年(534)鸠杀北魏孝武帝,立元宝炬为帝,建立西魏,定都长安。
他足智多谋,创立府兵制,使西魏军事和经济实力得以提高,西魏政权逐渐稳固。
恭帝三年(556)晋封太师、大冢宰,同年十月卒于云阳宫,享年五十,葬于成陵,位于今富平县宫里镇中心幼儿园内,谥曰文公。
北周明帝武成元年(559)被追封为文皇帝。
陵冢为圜丘封土;东西残长18米,南北残宽22米,高9.6米。
成陵始修于西魏恭帝元廓三年(556)十月。
陵前原还有一件西魏恭帝三年石刻蹲狮(高2.05米,长1.85米),现存西安碑林博物馆。
另有北宋开宝六年(973)八月九日,赵孚书“大宋新修后周太祖文皇帝庙碑”残石,现存校内。
1956年4月29日,成陵被公布为县级保护单位;1996年4月20日,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公元557年宇文泰之子宇文觉取代西魏称帝,国号周,建都长安,史称北周,是北朝少数民族封建统治政权之一。
公元577年灭北齐统一中国北方。
公元581年隋朝建立。
宫里镇中心幼儿园一角曾经几次路过这里,而没能进去一观。
有一次走到了门前,因学生正在上课,没有允准进去。
这次再来,只见校园卷闸门紧合。
问了两家校门旁的店家,说休假了没人。
当悻悻离开时,又顺便问了两人,一位热心的女士悄声说,在马路对面道路一侧的服装店有位园里的老师。
闻言谢过,就转身寻路而去,赶巧老师在店里。
说明来意,老师放下忙活的事儿,就陪着我一道来到园门口,用手机联系到了园内的值班人员,方得以进去。
北周发掘报告
北周发掘报告引言北周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和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近年来,对北周时期的考古发掘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
本报告旨在总结北周发掘报告的主要发现和意义,帮助读者了解北周时期的历史。
发掘地点北周时期的发掘地点主要集中在中国的北方地区,其中包括陕西、河北和山西等省份。
这些发掘地点包括墓葬、宫殿遗址以及日常生活遗迹等。
墓葬发掘北周时期的墓葬发掘是研究北周社会和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对墓葬的发掘,考古学家们可以了解北周时期人们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信息。
在墓葬发掘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大量的文物和遗骸。
这些文物包括陶器、铜器、玉器等。
其中,陶器主要用于生活日用品,如酒器、餐具等;铜器则主要用于仪式和礼制;而玉器则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此外,考古学家们还发现了一些珍贵的墓葬,如壁画墓和竹简墓等。
这些墓葬中的壁画和竹简记录了北周时期的文化和艺术状况,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个时期的社会和文化。
宫殿遗址发掘除了墓葬,宫殿遗址的发掘也为研究北周时期的政治和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考古学家们在陕西、河北和山西等地发现了多个宫殿遗址,这些宫殿遗址的发掘为我们揭示了北周时期的政治格局和建筑风格等方面的信息。
在宫殿遗址的发掘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大量的建筑遗迹和器物。
这些建筑遗迹包括宫殿建筑的基址、墙壁残片等,通过对这些遗迹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北周时期宫殿建筑的规模和布局。
而在宫殿遗址中的器物发现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一些珍贵的文物,如宫廷用的金银器、玉石器等。
这些文物的发现为研究北周时期的政治和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日常生活遗迹发掘除了墓葬和宫殿遗址,日常生活遗迹的发掘也为我们了解北周时期的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在考古学家们的发掘工作中,他们还发现了一些北周时期人们的日常生活遗迹,如居民区的遗址、农田遗址等。
通过对这些日常生活遗迹的发掘,考古学家们可以了解北周时期人们的居住状况、农田耕作方式和手工业生产等方面的信息。
魏国静:柏乡魏裔介史迹觅踪[下]
魏国静:柏乡魏裔介史迹觅踪[下]三、坟茔、牌坊(一)、坟茔。
柏乡魏氏自元朝定居于此的始祖魏寒腊,逝后葬于现在的路村(因魏氏元朝时居此曾一度改名叫圣德村)村北约一公里处,也就是县城的西南角一带。
后世子孙多葬于此,由于子孙功成名就者多,根据封建社会的规制另起坟茔者也多,这样以魏寒腊始祖坟为中心或为基点开始向四周蔓延散开,大概方位就是现在的新、旧民政局一带向东一直延伸到柏乡县的南关村西南约二三百米处,这片坟茔相连成片总计算来占地约千亩余。
新中国解放以前坟地内古柏参天,遮天蔽日,树干大多要两三个成年人才能合围得住。
里面的墓碑、石坊、石虎、石人、石马、石羊、石狮等象征主人身份与规格的石相生序列其中,甚是威严壮观。
后来魏氏人口逐渐增多这片坟域受到限制;又因魏氏人才辈出,坟地需要外扩。
比如后来魏裔介的祖父魏纯粹明朝万历年间山西道监察御史,魏纯粹就另相了风水,生前把自己的坟茔相在了柏乡县城东北角约一华里处,也就是现在的柏乡县凌家桥村东三、四百米处,后人取名“御史坟”占地百余亩,魏纯粹的后世子孙大多埋葬于此。
这里当年也是坟丘如山,柏树参天、遮天蔽日,石相生、石坊等序列其中;再就是魏裔介的长兄魏裔鲁累官至山东盐运使(三品官),生前就把坟地相在了柏乡县城的西北角,魏裔鲁及其子孙辞世后葬于此,占地百余亩,坟丘如山,古柏参天,石相生、石坊等序列其中,巍巍壮观。
再就是魏裔介的墓地,魏裔介生前把自己的坟墓相在了紧邻御路与午河的地方,地址就是现在的西路村西南角一带,占地百余亩之大。
这就是当年魏氏的坟地占了三个城角的说法的来历。
需要说明的是柏乡魏氏所有的墓园或毁于建国前的战乱、土改,彻底毁于文化大革命。
坟墓中大多出土有重要文物及金银饰品、墓志铭等,当时在县城内的东操场展览数天,引得人们争相观看。
可惜那是个乱世年代,视文物如粪土,大多随时损毁或作为市值的金银铜卖掉;墓碑、墓志铭、石阙之类的或砸毁或作为石灰石烧成白灰。
下面把柏乡魏氏主要坟茔具体分布情况简要如下:1.始祖坟。
呦呦鹿鸣,周野之藏
呦呦鹿鸣,周野之藏2012年,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石鼓镇村民在挖地基时偶然发现了青铜器。
文物部门遂即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并发现了大量青铜器,被评为201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这批墓葬年代为商末周初,出土文物体现了历史沿革的传承与变化,以及地区交流的影响,是西周青铜文化研究的重要收获。
今天我们就一起看看石鼓山墓地的整体文化面貌和文化渊源。
石鼓山M3俯视墓葬特点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些墓葬的规模,它们基本属于中型墓与小型墓,小型墓一般随葬一、两件陶器,而中型墓的随葬品则丰富得多,其中青铜礼器就多达92件。
这两种规模的墓葬反映出当时此地有平民与贵族两种不同的人群结构。
在这批墓葬中,M3这座贵族墓葬,由于出土青铜器精美、数量众多,尤为受到瞩目。
该墓葬出土31件青铜器,大致分为本地式、商式和混合式3种。
乳钉纹鼎、簋、户卣、禁等就属于典型的当地特色器物。
商式风格的器物则多铭有族徽和日名(即在“祖”、“父”、“母”等之后加上甲、乙、丙等十干)。
在殷商,商王室成员以及贵族墓葬出土日名、族徽铜器,由此推断使用日名、族徽是殷商文化的表征,商晚期是日名、族徽铜器的盛行期。
M3出土的冉父乙卣就是商式铜器的代表,它的盖和器身上都铸有“冉父乙”三字铭文,而目前发现的铭有“冉”字铭文的青铜器中地点明确者以河南安阳殷墟居多。
冉父乙卣(渭滨区博物馆藏)冉父乙卣铭文拓片这批出土铜器的铭文中所涉及的氏族名称众多,包括户、万、冉、曲、单、重、亚羌等。
有学者认为这些来自不同氏族、祭祀不同对象的青铜器可能是武王克商后所瓜分的战利品。
墓主人是谁?这个墓葬的主人到底是谁?现在还未有定论,但根据出土铜器的铭文和高领袋足鬲的特征,发掘者推断该墓墓主为姜姓羌族后裔户氏。
也有学者认为M3的墓主应是与周人联合伐商的姜戎族人,但不是户氏。
关于墓主的族属,还有周文王之子冉季、虢仲、土著部落等看法。
石鼓山M4相距M3不远,在M3东南方向,为一座西周初年的中型墓葬。
从典籍记载中发现周人的迁徙路线
从典籍记载中发现周人的迁徙路线关键字:《诗经.绵》、《诗经.周本纪》、《竹书纪年》、《穆天子传》、周人、漆泽内容简介:本文首先从《诗经》《穆天子传》《史记》《竹书纪年》对周人的记载中发现周人迁徙的线索,并验之于卫星地图,探寻周人在来到岐山之前的迁徙路线。
正文:周人的来源一直是一个谜,尽管说法不少,却多以揣测为主。
本文试着从典籍记载出发,验之以卫星地图,以廓清迷雾,还原历史真相。
1、《诗经.大雅.隘》帛系帛系瓜瓞。
民之初生,自土沮漆。
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
古公亶父,来朝走马。
率西水浒,至于岐下。
爰及姜女,聿来胥宇。
周原腌腌,堇荼如饴。
爰始爰谋,爰契我龟,曰止曰时,筑室于兹。
迺慰迺止,迺左迺右,迺疆迺理,迺宣迺亩。
自西徂东,周爰执事。
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
其绳则直,缩版以载,作庙翼翼。
排之便澳,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屡冯冯。
百堵皆兴,暮鼓弗胜。
迺立皋门,皋门有伉。
迺立应门,应门将将。
迺立冢士,戎丑攸行。
肆不殄厥愠,亦不陨厥问。
柞棫拔矣,行道兑矣。
混夷貌矣,维其喙矣!虞芮质厥成,文王蹶厥生。
予日有疏附,予曰有先后。
予日有奔奏,予日有御侮!《诗经》中的这一段记载是周人在古公亶父的带领下,从西往东来到岐山之下,并在这里开垦田地,建立城郭的情况。
在这首诗中,“自土沮漆” 讲的是到岐山之前的居住地,“沮漆”从字面看,指的是两个河流或者湖泊。
“率西水浒,至于岐下”里面所讲的水浒,指的就是原居住地的“沮漆”,那么“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的意思就是沿着西面的水边,来到岐山之下。
“自西徂东,周爰执事”讲的是周人,从西往东,在开发周原的过程中,需要处理的事情很多。
这一段简单来讲,就是周人从原居住地沿着沮漆从西往东来到岐山之下的周原,然后开发周原,开垦土地,建立城郭的一段历史。
那么沮漆一带是不是周人最早的居住地呢?也不是,古公亶父并不是周人的始祖,他只是迁入周原的第一代首领。
2、《史记.周本纪》后稷卒,子不窗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旧唐书卷六十五列传第一五长孙无忌字辅机,河南洛阳人。
其先出自后魏献文帝第三兄。
初为拓拔氏,宣力魏室,功最居多,世袭大人之号,后更跋氏,为宗室之长,改姓长孙氏。
七世祖道生,后魏司空、上党靖王。
六世祖旃,后魏特进、上党齐王?。
五世祖观,后魏司徒、上党定王。
高祖稚,西魏太保、冯翊文宣王。
曾祖子裕,西魏卫尉卿、平原郡公。
祖兕,周开府仪同三司,袭平原公。
父晟,隋右骁卫将军。
新唐书卷七二上表第一二上长孙氏出自拓拔郁律。
生二子:长曰沙莫雄,次曰什翼犍,什翼犍即后魏道武皇帝祖也。
后魏法,七分其国人,以兄弟分统之。
沙莫雄为南部大人,后改名仁,号为拓拔氏。
生嵩,太尉、柱国大将军、北平宣王。
道武以嵩宗室之长,改为长孙氏。
至孝文,以献帝长兄为纥骨氏,次兄普氏为周氏,又次兄为达奚氏,又次兄为伊娄氏,改为娄氏,又次兄敦丘氏为丘氏,次兄俟氏为万俟氏,叔父之后乙旃氏为叔孙氏,疏属车焜氏改为车氏,是为十姓。
太和中,诏自代北而徙者皆为河南洛阳人。
嵩三子:泰、同、敦。
泰,征南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
生黄门侍郎、大将军延年。
延年生陕州刺史、鄫国公俭,俭生相州刺史、昌宁公平。
二子:道生、道开。
道生:太尉、上党靖王。
三子:旃、太一、德一。
旃,司空、上党康王,生观。
观,司徒、上党定王,生稚、澄。
稚字幼卿,西魏尚书令、太师、上党文宣王。
二子:子裕、子彦。
子裕,右武卫将军、平原公。
二子:绍远、兕。
绍远字师西魏大司空、河中献公。
隋书卷五一列传第一六长孙览字休因,河南洛阳人也。
祖稚,魏太师、假黄钺、上党文宣王。
父绍远,周小宗伯、上党郡公。
览性弘雅,有器量,略涉书记,尤晓钟律。
魏大统中,起家东宫亲信。
周明帝时,为大都督。
武帝在藩,与览亲善,及即位,弥加礼焉,超拜车骑大将军,每公卿上奏,必令省读。
览有口辩,声气雄壮,凡所宣传,百僚属目,帝每嘉叹之。
览初名善,帝谓之曰:“朕以万机委卿先览。
”遂赐名焉。
及诛宇文护,以功进封薛国公。
其后历小司空。
从平齐,进位柱国,封第二子宽管国公。
宣帝时,进位上柱国、大司徒,俄历同、泾二州刺史。
高祖为丞相,转宜州刺史。
炽字仲光,上党文宣王稚之曾孙也。
祖裕,魏太常卿、冀州刺史。
父兕,周开府仪同三司、熊绛二州刺史、平原侯。
炽性敏慧,美姿仪,颇涉群书,兼长武艺。
建德初,武帝尚道法,尤好玄言,求学兼经史、善于谈论者,为通道馆学士。
炽应其选,与英俊并游,通涉弥博。
建德二年,授雍州仓城令,寻转盩厔令。
频宰二邑,考绩连最,迁崤郡守。
入为御正上士。
高祖作相,擢为丞相府功曹参军,加大都督,封阳平县子,邑二百户。
迁稍伯下大夫。
其年王谦反,炽从信州总管王长述溯江而上。
以炽为前军,破谦一镇,定楚、合等五州,擒伪总管荆山公元振,以功拜仪同三司。
魏书卷二五列传第一三长孙嵩长孙道生长孙嵩,代人也,太祖赐名焉。
父仁,昭成时为南部大人。
嵩宽雅有器度,年十四,代父统军。
昭成末年,诸部乖乱,苻坚使刘库仁摄国事,嵩与元他等率部众归之。
刘显之谋难也,嵩率旧人及乡邑七百余家叛显走,将至五原。
时实君之子,亦聚众自立,嵩欲归之。
见于乌渥,称逆父之子,劝嵩归见太祖。
嵩未决,乌渥回其牛首,嵩僶俯从之。
见太祖于三汉亭,太祖承大统,复以为南部大人。
累著军功。
后从征中山,除冀州刺史,赐爵巨鹿公。
历侍中、司徒、相州刺史,封南平公,所在著称。
太宗即位,与山阳侯奚斤、北新侯安同、白马侯崔宏等八人,坐止车门右,听理万机,故世号八公。
晋将刘裕之伐姚泓,太宗假嵩节,督山东诸军事,传诣平原,缘河北岸列军次于畔城。
军颇失利。
诏假裕道,裕于舟中望嵩麾盖,遗以酃酒及江南食物,嵩皆送京师。
诏嵩厚答之。
又敕简精兵为战备,若裕西过者,便率精锐南出彭、沛;如不时过,但引军随之。
彼至崤、陕间,必与姚泓相持,一死一伤,众力疲弊。
比及秋月,徐乃乘之,则裕首可不战而悬。
于是叔孙建等寻河趣洛,遂入关。
嵩与建等自成皋南济,晋诸屯戍皆望尘奔溃。
裕克长安,嵩乃班师。
太宗寝疾,问后事于嵩,嵩曰:“立长则顺,以德则人服。
今长皇子贤而世嫡,天所命也,请立。
”乃定策禁中。
于是诏世祖临朝监国,嵩为左辅。
世祖即位,进爵北平王,司州中正。
诏问公卿,赫连、蠕蠕征讨何先。
嵩与平阳王长孙翰、司空奚斤等曰:“赫连居土,未能为患;蠕蠕世为边害,宜先讨大檀。
及则收其畜产,足以富国;不及则校猎阴山,多杀禽兽,皮肉筋角,以充军实,亦愈于破一小国。
”太常崔浩曰:“大檀迁徙鸟逝,疾追则不足经久,大众则不能及之。
赫连屈丐,土宇不过千里,其刑政残虐,人神所弃,宜先讨之。
”尚书刘洁、武京侯安原请先平冯跋。
帝默然,遂西巡狩。
后闻屈丐死,关中大乱,议欲征之。
嵩等曰:“彼若城守,以逸代劳,大檀闻之,乘虚而寇,危道也。
”帝乃问幽微于天师寇谦之,谦之劝行。
杜超之赞成之,崔浩又言西伐利。
嵩等固谏不可。
帝大怒,责嵩在官贪污,使武士顿辱。
寻迁太尉。
久之,加柱国大将军。
自是,舆驾征伐,嵩以元老,多留镇京师,坐朝堂,平断刑狱。
薨,年八十。
谥曰宣王。
后高祖追录先朝功臣,以嵩配飨庙庭。
子颓,善骑射,弯弓三百斤。
袭爵,加侍中、征南大将军。
有罪,黜为戍兵,后复爵。
薨,谥曰安王。
子敦,字孝友,位北镇都将。
坐黩货,降为公。
高宗时,自颂先世勋重,复其王爵。
薨,谥简王。
子道,字念僧,袭爵。
久之,随例降为公,位右卫将军。
卒,谥慎。
子悦,袭爵。
建义初,复本王爵,寻降为公。
位光禄少卿。
卒,赠司空。
长孙道生,嵩从子也。
忠厚廉谨,太祖爱其慎重,使掌几密,与贺毗等四人内侍左右,出入诏命。
太宗即位,除南统将军、冀州刺史。
后取人美女以献太宗,切责之,以旧臣不加罪黜。
世祖即位,进爵汝阴公,迁廷尉卿。
从征蠕蠕,与尉眷等率众出白黑两漠间,大捷而还。
世祖征赫连昌,道生与司徒长孙翰、宗正娥青为前驱,遂平其国。
昌弟定走保平凉,刘义隆遣将到彦之、王仲德寇河南以救定。
诏道生与丹阳王太之屯河上以御之。
遂诱义隆将檀道济,邀其前后,追至历城而还。
除司空,加侍中,进封上党王。
薨,年八十二。
赠太尉,谥曰靖。
道生廉约,身为三司,而衣不华饰,食不兼味。
一熊皮鄣泥,数十年不易,时人比之晏婴。
第宅卑陋,出镇后,其子弟颇更修缮,起堂庑。
道生还,叹曰:“昔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
今强寇尚游魂漠北,吾岂可安坐华美也!”乃切责子弟,令毁宅。
其恭慎如此。
世祖世,所在著绩,每建大议,多合时机。
为将有权略,善待士众。
帝命歌工历颂群臣,曰:“智如崔浩,廉如道生。
”及年老,颇惑其妻孟氏,以此见讥。
与从父嵩俱为三公,当世以为荣。
子抗,位少卿,早卒。
抗子观,少以壮勇知名,后袭祖爵上党王。
时异姓诸王袭爵,多降为公。
帝以其祖道生佐命先朝,故特不降。
以征西大将军、假司空、督河西七镇诸军,讨吐谷浑。
部帅拾寅遁藏,焚其所居城邑而还。
高祖初,拜殿中尚书、侍中。
吐谷浑又侵逼,复假观司空,讨降之。
后为征南大将军。
薨,谥曰定。
葬礼依其祖靖王故事,陪葬云中金陵。
子冀归,六岁袭爵,降为公。
高祖以其幼承家业,赐名稚,字承业。
稚聪敏有才艺,虚心爱士。
为前将军,从高祖南讨,授七兵尚书、太常卿、右将军。
世宗时,侯刚子渊,稚之女婿。
刚为元叉所厚,故稚骤得转进。
出为抚军大将军,领扬州刺史,假镇南大将军,都督淮南诸军事。
萧衍将裴邃、虞鸿袭据寿春,稚诸子骁果,邃颇难之,号曰“铁小儿”。
诏河间王琛总众援之。
琛欲决战,稚以雨久,更须持重。
琛弗从,遂战,为贼所乘,稚后殿。
初,稚既总强兵,久不决战,议者疑有异图。
朝廷重遣河间王琛及临淮王彧、尚书李宪等三都督外声助稚,内实防之。
会鲜于修礼反于中山,以稚为大都督北讨。
寻以本使达邺城。
诏稚解行台,罢大使,遣河间王琛为大都督,郦道元为行台。
稚遣子子裕奉表,称与琛同在淮南,俱当国难,琛败臣全,遂生私隙。
且临机夺帅,非算所长。
书奏,不纳。
琛与稚前到呼沱,稚未欲战,而琛不从。
行达五鹿,为修礼邀击,琛不赴之。
贼总至,遂大败,稚与琛并除名。
寻而正平郡蜀反,复假稚镇西将军、讨蜀都督。
频战有功,除平东将军,复本爵。
后除尚书右仆射。
未几,雍州刺史萧宾夤据州反,复以稚为行台讨之。
稚时背疽未愈,灵太后劳之曰:“卿疹源如此,朕欲相停,更无可寄,如何?”稚答曰:“死而后已,敢不自力。
”时子彦亦患脚痹,扶杖入辞。
尚书仆射元顺顾相谓曰:“吾等备位大臣,各居宠位,危难之日。
病者先行,无乃不可乎?”莫有对者。
时薛凤贤反于正平,薛修义屯聚河东,分据盐池,攻围蒲坂,东西连结,以应宝夤。
稚乃据河东。
时有诏废盐池税,稚上表曰:“盐池天资贿货,密迩京畿,唯须宝而护之,均赡以理。
今四境多虞,府藏罄竭,然冀、定二州且亡且乱,常调之绢,不复可收。
仰惟府库,有出无入,必须经纶,出入相补。
略论盐税,一年之中,准绢而言,犹不应减三十万匹也,便是移冀,定二州置于畿甸。
今若废之,事同再失。
臣前仰违严旨,不先讨关贼而解河东者,非是闲长安而急蒲坂。
蒲坂一陷,没失盐池,三军口命,济赡理绝。
天助大魏,兹汁不爽。
昔高祖升平之年,无所乏少,犹创置盐官,而加典护,非为物而竞利,恐由利而乱俗也。
况今王公素餐,百官尸禄,租征六年之粟,调折来岁之资,此皆出人私财,夺人膂力。
岂是愿言,事不获已。
臣辄符司监将尉还率所部,依常收税,更听后敕。
”稚克宝夤将侯终德,宝夤出走,雍州平。
除雍州刺史。
庄帝初,封上党王,寻改冯翊王,后降为郡公。
迁司徒公,加侍中,兼尚书令、大行台,仍镇长安。
前废帝立,迁太尉公,录尚书事。
及韩陵之败,斛斯椿先据河桥,谋诛尔朱。
使稚入洛,启帝诛世隆兄弟之意。
出帝初,转太傅,录尚书事。
以定策功,更封开国子。
稚表请回授其姨兄廷尉卿元洪超次子恽。
初,稚生而母亡,为洪超母所抚养,是以求让,许之。
出帝入关,稚时镇虎牢,亦随赴长安。
稚妻张氏,生二子,子彦、子裕。
后与罗氏私通,遂杀其夫,弃张纳罗。
罗年大稚十余岁,妒忌防限。
稚雅相爱敬,旁无姻妾,僮侍之中,嫌疑致死者,乃有数四。
罗生三子,绍远、士亮、季亮,兄弟皆廉武。
稚少轻侠,斗鸡走马,力争杀人,因亡抵龙门将陈兴德家,会赦乃免。
因以后妻罗前夫女吕氏,妻兴德兄兴恩以报之。
子彦,本名俊,有膂力。
以累从父征讨功,封槐里县子。
出帝与齐献武王构隙,加子彦中军大都督、行台仆射,镇弘农,以为心膂。
后从帝入关。
子彦少常坠马折臂,肘上骨起寸余,乃命开肉锯骨,流血数升,言戏自若。
时以为逾于关羽。
子裕,位卫尉少卿。
周书卷二六列传第一八长孙俭长孙绍远弟澄兄子兕斛斯征8长孙绍远字师,河南洛阳人。
少名仁。
父稚,魏太师、录尚书、上党王。
绍远性宽容,有大度,望之俨然,朋侪莫敢执狎。
雅好坟籍,聪慧过人。
时稚作牧寿春,绍远幼,年甫十三。
稚管记王硕闻绍远强记,心以为不然,遂白稚曰:“伏承世子聪慧之姿,发于天性,目所一见,诵之于口。
此既历世罕有,窃愿验之。
”于是命绍远试焉。
读《月令》数纸,才一遍,诵之若流。
自是硕乃欢服。
魏孝武初,累迁司徒右长史。
及齐神武称兵而帝西迁,绍远随稚奔赴。
又累迁殿中尚书、录尚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