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彪西《大海》赏析
【教育学习文章】交响素描《大海》的教学设计与评价

交响素描《大海》的教学设计与评价张亚红北京市八一中学章连启北京l0l中学教材分析:交响素描《大海》是德彪西创作的一部音乐画卷,它由三幅交响素描组成。
三首素描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生动地描绘了充满阳光的海面上变化无常的景象,描绘了海的气氛和海的性格。
它们既像是一部由三个乐章组成的交响曲,又好像是一首庞大的交响诗。
本课欣赏的是《大海》的第二首《海浪的嬉戏》。
《海浪的嬉戏》描绘的是浪花在欢快地嬉戏。
如果把德彪西的三幅素描看做一部篇幅不太大的交响曲的话,那么这第二幅便是其中的一个辉煌的谈谐曲乐章。
海有万千变化,有时安静沉着,有时又令人感到困惑。
而这第二幅,作者集中描绘的却是它的自我欢娱——浪的游戏。
在无数轻快典雅的乐句中,在色彩斑润的和声对置下,汹涌的波涛和腾越的浪花,以及后浪推前浪的不停顿冲击,成为乐曲的中心。
轻快的舞蹈性旋律与节奏及其恢谐性的笔法,构筑成这一印象主义的音乐画卷。
教学目的:通过欣赏《大海》,使学生初步了解西方近代音乐的风格特点。
教学重点:赏析《大海》,感受、体验其音乐风格。
教学难点:领会和理解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特点教具:录音机、录像机、电视、投影仪、磁带等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交流本课预习“关于海的文学描述讲明本课学习内容1.了解印象派的音乐风格;2.欣赏交响素描《大海》第二首《海浪的嬉戏》。
二、欣赏乐曲展示思考题:这部作品与以往欣赏过的作品有不同吗:你能说出有哪些不同?学生初听《海浪的嬉戏》。
老师引导学生回答思考题三、向学生展示法国绘画大师莫奈的风景画《印象:日出》1.学生讲述对画的理解2.老师讲述: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法国兴起了一个画派。
他们把颜色彻底分离.用颜色的冷暖来交织画面,是一种艺术的革命。
他们采取交阳光下直接作画的方法,主张捕捉自然界的瞬间印象.实际上就是冲淡理性的东西,追求瞬间的感觉。
《印象:日出》真实地描绘了法国海港城市早晨日出时的光与色给予画家的视觉印象,突破了传统画法的束缚,被称为印象主义绘画。
德彪西《大海》第二乐章音乐简析

74
还具有一定的篇幅,这在德彪西的管弦乐队作品中是 比较少见的情况——由弦乐按照传统方式( 如模进) 展 开音乐,与 《大海》之前的许 多作品如《牧神午 后》等以 压倒性优势运用木管乐器有很大的反差。这一乐章有 着清晰的旋律线,各旋律之间还有数小节的连接部分 自然地引入后面的音乐。以旋律作为划分结构的一个 标准, 也是德彪西 音乐的一个特 色。
再现部分a1只再现了主题b并在此基础上由弦乐为主将一个与主题b由对位开始引进的新材料进行了发展而且74还具有一定的篇幅这在德彪西的管弦乐队作品中是比较少见的情况由弦乐按照传统方式如模进展开音乐与大海之前的许多作品如牧神午后等以压倒性优势运用木管乐器有很大的反差
德 彪西 《 大海 》 第二 乐 章音 乐 简析
理 学的 基本 原理 。指 出了 利用 心理 调适 的方 法. 解决 双 排键电子琴练 习中应对“高原期”的途 径和方法。
关键词:双排 键电子琴 心理调适 技能 生成
“高原区”
心理因素属于非智力和非专业因素.但它却可以 反过来影响智力和专业水准的正常发挥。著名钢琴大
师阿劳讲过:“我要是音乐学院院长,我要把心理学列 为主课。”他怎么会说这样的话呢? 因为他从自己及其 他艺术家的经验教训中意识到,一个艺术家的成功与 否.单靠演奏技能和修养是不够的,往往他的心理状态 起决定作用。作为学音乐的学生,如果没有健康的心 理.学习也不会顺利。因此,音乐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 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地把学生从学习路上遇到 的困惑中解脱出来。双排键电子琴演奏属于技能训练 的范畴.是一种时间积累的艺术,琴手的高超演奏技艺 需要几年或十几年的漫长学习过程来沉淀和积累。在 双排键电子琴的日常练习过程中。学生的指导老师除
德彪西管弦乐作品《大海》的创作风格探析

19世 纪 末 期 和 20世 纪初 期 ,是 西 方 音 乐 史 中一 个 动 荡 与 多 元 化 的 历 史 时 期 。在 这 个 时 期 中很 多 具 有反 叛 色 彩 的 艺 术 潮 流如 同雨后春笋般 形成,然而 繁多跳 跃的艺术风格使音乐风格发展进入 了迷茫期。在 浪漫主义之后,音乐艺术的发展应该朝 着什么样 的方 向发展,这 是当时所 有音乐家都在思考 的问题 。而法 国作家德彪 西的印象主义成为 了当时独有 的音乐 创作风格 。 德彪 西在 音乐创作上另辟蹊径 ,德彪 西曾说过: “我越来越相信 :从 本质 上来说,音乐并非是进入严格 的、传统的形式 中流 动 的事物 。音乐是 由色彩和拥有时 间的节奏形 成的…… ”更侧重于事物对人 的瞬间印象,新颖的和声 、短小的旋律 、丰 富的 音色 、 自由的发展 ,这些音乐创作手法 ,很快的成为 了这一时期 的创作手法 。在 诸多管弦乐作品,德彪西交响素描 《大海》 是可 以充分表现创作独特 的代表作 。全 曲分为三个乐章 ,对大海 的活动进行 了形象生动的描写 。
和声以及配器音色意识新颖在和声上为了追求朦胧恬静的意境丰富细腻的色彩大量运用了不协和弦以及多调性等各种新颖的和声手法在材料结构响色彩以及多调性的处理方面大海的乐队为三管制打破了弦乐木管铜管三足鼎立和以弦乐为主的局面代之以木管占优势的地位
2018年 第 十 一 期 《音 乐创 作 》
德彪 西管弦 乐作 品 《大海》 的创作风格探析
二、德彪西管弦乐作 品 《大海 》的艺术特色 1.结 构 形 式 严 谨 根据大海的构思特 点,在 曲式 、和 声、旋律 发展等方面的艺术处理,与传统的表现手法抚有 继承 关系,又有较大 的突破 。 从作品 的构成上来看 , 《大海》结构布局是十 分严 谨。全 曲结构呈现 出奏 鸣曲式的特点,在整体上对传统 曲式结构 进行 了创 新与发展 。 《大海》结 构完 整性体现在:每个 乐章都紧扣了大海这一个主题 ,虽然各个乐章有着各 自的旋律和风格 ,但是每 个乐章之 间都 能够进 行有 效衔接,不会有过于独立 的风格 出现。整部作 品基于传统 的曲式 结构却又与传 统 曲式、风格相冲 突。 这样在利用奏 鸣曲式进行 《大海》这部作 品的写作 时,便会 从结构上去与音乐 的色彩完美结合 已达 到惟妙惟 肖的效果 。在演 奏过程 中经过对 乐章的连接 ,可 以让整个作 品更加统一与和谐 ,通过对 乐章 的衔接 突出整体主题 ,呈现 了 《大海 》的艺术魅 力 , 同 时也 是 所 有 艺 术 作 品 应 该 具 备 的特 征 。 2.富有 层 次 感 的 旋 律 旋律是音乐作品 的灵魂 ,是体现 乐曲主 旨的载体 ,乐 曲想要呈现 出的感情 与艺术魅力都被赋予在音乐旋律上 。 《大海 》 准确来说是一部交响音画作 品,其对大海 的静态与动态都进行 了描绘 ,而旋律 则是对大海的动静与色彩进行呈现重 要手段 。 从第 一乐章的沉静到第二 乐章的激 昂,从第 一乐章的短句到后面的长乐句 ,都从各个方面表现 出了大海 的动 态特 征 。从黎明 开 始对 海 静 态 进 行 刻 画 ,再 到 后 来 对 海 上 狂 风 席 卷 的 动 态 加 以体 现 。这 个 过 程 不 仅 是 画 面 与 空 问上 的递 进 ,同时 也 是 音 乐 旋 律的一种层次感体现 。所 以,从 《大海》旋律上看 ,从低到 高,从 静到动,都在旋律上对大海这个主题进 行了描述 。 3.和声 以及配器 音色意识新颖 在和声上,为 了追求朦胧恬静 的意境 ,丰富细腻的色彩,大量运用 了不协和 弦以及 多调性等各种新颖的和声手法 ,在材料 结构、响色彩 以及多调性 的处理方 面 , 《大海》的乐队为三管制 ,打破 了弦乐 、木管 、铜管三足鼎立和 以弦乐为主 的局 面, 代之 以木管 占优 势的地位 。造 成了意图迥异的不 同色调 。第一乐章 A主 题为黑管与长笛 的结合 ;第二乐章 A 主题先后用英 国管与双簧管独奏 ;第三乐 章 “海 ”主题用加弱音器小号独奏 。并 且乐器的混合音色横跨三组音域 ,同时经 常 出现细腻 、 柔美 的分部 处理;在演奏上往往应用特殊演奏手 法获得色彩效果,如拨奏 、颤音 、震音 、滑奏 、泛音将木管本身 的纯 净音 色 和木管组 与其它组结合 的 “合成”音色使用 的淋淋尽致 ,色彩层 次更 为细 腻 ,因此, 《大海》 在音色分配和音色 处理意识 得 到 了 充 分 的 展 示 ,体 现 了 印象 派 艺 术 的丰 富 和 细 腻 。
德彪西作品风格赏析

德彪西作品风格赏析王拓自动化1305 学号:13212132西方音乐史某次课上,老师为我们放了一首印象派的代表作,德彪西的《大海》,我当时对印象派音乐这个名词特别好奇,美术课上,我们曾学习过印象派的绘画,像莫奈、梵高等的作品。
这类作品没有太多细节,全部是由大块的颜色、形状堆砌而成,给人一种朦胧的感觉,像是凭借自己模糊的印象画出来的似的,因此得名印象派绘画。
那么印象派音乐是怎样的呢?听过《大海》这部作品后我被深深的震撼了,也开始慢慢了解印象派音乐这个词的来历。
这部作品没有特定的旋律,丝毫没有古典音乐的影子,乐器的组合,不再是音符和旋律,而是一种画面,大海的画面!弦乐器、管乐器、打击乐器在德彪西的笔下俨然化身为广袤蓝天、呼啸海风、汹涌海浪。
这样的作品是在称不上是传统的交响乐,用乐器的音色来表现大海的波涛汹涌,这种朦胧的,象征性的表现手法,不禁让人想起绘画领域的印象派,可能印象派音乐这个名词也是由此而来吧。
深入了解这部作品后,我知道了《大海》由三个不同内容的乐章组成,但每个乐章之间又有内在的联系,集中起来构成一部完整的作品。
它表现了“大海”的景色及其富有动态的性格,并通过整个乐队的不同音区,极为强烈地表现出“大海”中各种画面的色彩。
乐曲在时间和空间上给人以完整的“海”的印象和对海的幻想。
新颖的和声、短小的旋律、丰富的音色、自由的发展,这些印象派的手法,都生动地刻画出了一幅幅大海的生动画面。
更有一个小插曲,展现了《大海》这部作品的魅力。
二十世纪初,在巴黎的一家旅馆里住着一位有病的绅士,他准备到海滨去疗养。
旅馆旁边有一个管弦乐队练习厅,乐队队员每天按时来练习演奏同一首乐曲。
那位绅士听惯了,到时候他就躺在床上,静听着乐曲的演奏。
听着,听着,他仿佛自己来到了海边,看到了波光闪烁的海面,看到了海涛击岸、浪花飞溅的动人海景。
过了几天,他动身到海滨去了。
到了那里,面对着广阔的大海,他反而觉得不够味了。
他住在海边的别墅里,却想念着在巴黎旅馆中所听到的用音乐表现出的海的画面。
德彪西管弦乐《大海》的音色层次与水墨画中墨法的联系

的联 系 管弦乐作品《 大海》 中, 管弦乐 的配器安排层次鲜明。 对于演 奏主题 的乐器安排十分富有特色 , 均用木管乐器演奏 , 具有色彩
性特点 , 使 听者虽然对不断变化 的主题旋律有所摸不定 , 却能 通过很有特点 的音色 中分辨出主题的进行 。弦乐器在高声部演
奏颤音来代替海浪的浪花 ,而铜 管乐 器用 中低音域来代表海涛
亚小调 , 并 含有 多利 亚 的 四音 阶进 行 。
德彪西 在《 大 海》 的引子部分运用 中古 调式 、 五声音 阶 以及 全 音阶。使用 了竖琴和英 国管这两种极 其富有色彩性的乐器进
在 前 部 分 浓 重 的和 声 色 彩 后 , 《 焰火》 的中间部分 , 浓 重 的 色
彩散 去 , 层次越 发明显。整体 的结构还是采用前面的主题动机 ,
似, 破墨法在传统水墨画 中早 已运用。
的树影 。 《 大海》 的引子部分 和声上 的五声音 阶以及全音阶 , 都使
得音乐 的色彩好似水墨 由浓到淡的丝化 , 似有非有 , 这些虚实相
生的听觉 以及视觉都 十分 的接近。可以看出两者在艺术背景 中 的相似性 , 都是脱离于传统框架 的要求 , 不 为取悦世人所存在 。
汹涌 的声音 。这种层次鲜明的配器手法与 中国水墨画 中的泼墨
这种干 , 湿, 浓, 淡的反复叠加和《 大海》 中的乐器逐渐叠加 , 音色逐渐丰富 , 极为相通 。
法类似 。德彪西的前奏曲《 焰火》 中踏板 的多样化使用以及手指 的不 同触键使得音乐与泼墨法的特点有相似之处 。 从和声以及调性上 ,德彪西已经 突破 传统德奥体系 的和声
行演奏 , 制造了海面上的朦胧感觉 。 这些 由远及近 的手法体现 了 瞬息问的景色变化 ,在中国水墨 画绘 画表现 中有相 似的情况 , 《 春雨图》 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 在这幅 画中, 几乎没有用到传统 中国画最重要 的线条技 术 , 而是大 范围的直接着色于画纸上 , 造成空潆苍润 的春雨之感。 在 远 与近 的画面处理上 , 仅使用 了墨 的浓淡加上焦 墨 , 来描绘近景
德彪西大海第一乐章曲式分析

弗朗索瓦·德彪西《大海》第一乐章曲式分析
一、简介
弗朗索瓦·德彪西的《大海》第一乐章是一首以海洋为主题的乐曲,由四个乐章组成,分别为序曲、慢板、快板和收束。
曲调活泼、优美,把海洋的灵动与自由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乐章构成
1.序曲
序曲以特殊的和声开头,给人以静谧的海洋气氛,配以柔美的旋律,抒发海洋的宁静与空旷。
2.慢板
慢板以低沉的低音伴奏开头,把海洋的宽广与壮阔表现出来,旋律更加优美,把海洋的灵动与自由表现得淋漓尽致。
3.快板
快板以欢快的旋律开头,加上活泼的节奏,把海洋的活力与活泼表现得淋漓尽致。
4.收束
收束以海浪的声音开头,把海洋的宁静与空旷表现得恰到好处,旋律更加优美,以一种自由的气氛结束。
三、音乐特点
1.旋律优美
《大海》第一乐章的旋律优美,把海洋的灵动与自由表现得淋漓尽致,把海洋的宽广与壮阔表现出来,把海洋的活力与活泼表现得淋漓尽致,把海洋的宁静与空旷表现得恰到好处。
2.节奏活泼
《大海》第一乐章的节奏活泼,以欢快的旋律开头,加上活泼的节奏,把海洋的活力与活泼表现得淋漓尽致,以一种自由的气氛结束。
3.和声丰富
《大海》第一乐章的和声丰富,以特殊的和声开头,给人以静谧的海洋气氛,配以柔美的旋律,抒发海洋的宁静与空旷,以低沉的低音伴奏开头,把海洋的宽广与壮阔表现出来,以海浪的声音开头,把海洋的宁静与空旷表现得恰到好处。
四、结论
弗朗索瓦·德彪西的《大海》第一乐章曲式分析,其旋律优美、节奏活泼、和声丰富,把海洋的灵动与自由、宽广与壮阔、活力与活泼、宁静与空旷表现得淋漓尽致,以一种自由的气氛结束,令人赞叹不已。
德彪西大海赏析教案

德彪西大海赏析教案教案标题:德彪西大海赏析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法国作曲家德彪西及其代表作品《大海》的背景和特点。
2. 学习欣赏《大海》的音乐元素和情感表达。
3. 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案内容和步骤:引入:1. 利用图片和音乐片段引起学生对《大海》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谈论他们对海洋的感受和印象。
学习德彪西及其作品《大海》:1. 介绍德彪西的生平和音乐风格,以及他对自然和印象主义音乐的贡献。
2. 分享《大海》的创作背景和灵感来源。
3. 听取学生对德彪西和《大海》的初步印象和了解。
音乐元素分析:1. 解释《大海》中使用的乐器和音色,如管弦乐队、钢琴等。
2. 分析乐曲中的旋律、节奏、和声和音乐结构等音乐元素。
3. 引导学生聆听乐曲并尝试分析其中的音乐元素。
情感表达与联想:1. 引导学生通过音乐的情感表达来感受海洋的壮美和浩渺。
2. 鼓励学生描述他们在听《大海》时产生的联想和情感。
3. 分享学生的感受和联想,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综合欣赏与创作:1. 聆听其他德彪西的作品,如《月光》、《下午的前奏曲》等,进一步了解他的音乐风格。
2. 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海洋相关的音乐作品,进行欣赏和分享。
3. 激发学生创作自己的音乐作品或绘画作品,表达对海洋的情感和联想。
总结:1. 回顾学生对德彪西和《大海》的学习和理解。
2. 强调音乐欣赏的重要性和对个人情感表达的作用。
3.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音乐和艺术,培养对美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教案评估方式:1. 学生对德彪西和《大海》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书面评估。
2. 学生对其他德彪西作品的欣赏和分析报告。
3. 学生的音乐创作和艺术作品展示评估。
教案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音乐会或艺术展览,深化对德彪西及其音乐的了解。
2. 引导学生研究其他印象主义音乐家和作品,进行对比和分析。
3.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欣赏更多与海洋相关的音乐和艺术作品。
教案资源准备:1. 德彪西《大海》的音乐录音或视频片段。
大海

大海
“在德彪西的《大海》音乐中没有个人情感。
但它们对你的影响甚至比大自然更加强烈。
”
和德彪西相反,万夏在拍摄大海时消除了叙事。
他把照片排列起来作为正式评论,不像音乐形式,更像是一种书面语言,类似诗歌的韵文。
他的图像通常与人物或外部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在他手里组合成不同寻常的艺术作品。
李赫特认为,德彪西的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比看海人的實际感受更加强烈。
万夏的摄影作品同样不谈个人情感,但它们确实传达了艺术家以另外一种更加庄严纯粹的观察层面看海时的感想,从而引导观众自己理解作品的意义。
摄影师的眼睛是一个能让优秀艺术家从一开始就脱颖而出的因素,并让他们的全部作品都独具特色。
对于万夏来说,能够获得如此高境界的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他排列作品的方式——不只是对同一
拍摄对象的不同照片的排列,而且还在于他在每一幅作品上打洞,然后组成的线。
在2017年秋季北京展出的这一系列作品中,他在玩转地平线,或是用水平的洞加强它,或是用垂直的线背离它。
该系列的时间跨度是2008年到2018年,这些作品从一开始就在追求一定的美学标准,并随时间不断发展,令人陶醉。
德彪西的管弦乐曲《大海》赏析

常重要 的音 乐家 , 是 印象乐 派的主 要代表 人物 、 现代
波 拿 巴家族统 治 , 然 后又 建立共 和制 。所有这 一切 ,
音乐之 父 , 他 不但 是优 秀的作 曲家 、 钢琴 家而且 还是
非常 优秀 的指挥 家和评 论 家 。他 的艺术 作品 表现 的 思想情 感是 超现 实 的和近乎 抽象 的 。他 的音乐 表现 手法 、 结构 、 形 式 可 以说 与他 的前 辈 们 ( 舒伯特 、 李
幸 福 问题 。这 种 观 点 在 德 彪 西 的作 品 中 都 有 所 表 现, 这正 是他 的 阶级 局 限性 造 成 的。他 的 先 辈们 也
不 是从事 音乐 的 , 他 父 亲 当过 店 员 、 开过 店 铺 , 母 亲
是裁缝 , 家庭 环境 并 没 有 给他 良好 的音 乐 熏 陶 。但 是, 德彪 西很 小 的时候就 非常 喜欢音 乐 , 表 现 出超俗
第 4期
张国廷 : 德 彪 西 的管 弦 乐 曲《 大海》 赏 析
对意 大利 的文 学 、 诗 歌 和 音 乐 作 品进 行 了研 究 。后 来德 彪 西又 迷恋 上 了富有 东方 特色 的 中国 民族音乐 五声 音 阶 。德 彪 西对 强力集 团 、 李斯 特 、 肖邦及 中国
特 色 的民族 五声 调 式音 乐 进 行 了仔 细 研 究 , 这 为他
的音 乐 才 华 。1 8 7 3年 , 德 彪 西 考 入 巴黎 音 乐 学 院 ,
仅 用二 十五天 就写成 的 大合 唱 《 浪荡 儿》 , 获得 了罗
马大奖 。一年 后 , 德 彪西 又到意 大利学 习 和旅游 , 他
德彪西交响乐《大海》赏析 最新文档资料

德彪西交响乐《大海》赏析最新文档资料德彪西交响乐《大海》赏析-最新文档资料德彪西交响乐《大海》赏析德彪西就是法国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知名的印象派音乐家,其在作曲、统一指挥、音乐评价等上都就是大家。
他所创作的《大海》就是在1905年三月顺利完成的,首次表演就是在当年十月份。
这部音乐画卷在构想上非常大胆,整部作品虽然分成三部分,但是其主题却能横跨全曲,整体色彩鲜明,细节繁杂周密,它就是德彪西交响乐创作的新篇章。
一、第一乐章《在海上,从黎明到中午》乐章第一篇所叙述的就是黎明的海景至午时的大海所整体表现出的性格及氛围。
整篇乐章就是由悦耳的竖琴做为开场的,弦乐从低音慢慢冲出高音,从弱到强,逐步带出由木管乐器所弹奏的和弦音,这就似的就是黎明前的大海在轻抚着海滩的声音,随着这一弦乐去带出后面轻盈稳定的音律。
随着夜幕被太阳缓缓的揭开,海面上升起了一丝光亮,一轮红日慢慢从地平面升起,好像在黑暗中划开了一道口子,一丝丝曙光从中迸射出来,晨光初现,夜幕慢慢褪去,天空因为太阳的出现而慢慢变亮,随着阳光的照射大海变得闪闪发光,充斥着巨大的能力及力量,这一幅大海黎明初现的景色通过交响乐生动地描绘出来。
接下来通过双簧管和英国管进行旋律的转换,从原本柔和的旋律中慢慢变成了极其微弱的旋律。
在这个旋律中,增二度的音程下行演奏是由小提琴来完成的,这就好像海面上被蒙上了一层薄雾被余晖的太阳慢慢地驱赶开去,大海从封印中慢慢已经开始苏醒。
这段就是整部作品中非常关键的部分,它为后面的风与海的对话种下了伏笔。
随着太阳的余晖,大海的苏醒,由长笛和单簧管去展开弹奏,将大海的第一主题衬托出:这时候的大海还处在安宁祥和的状态,随着木管乐器的带入并使其乐段,旋律显得轻声欢欣出来,长笛的音色非常直截了当,因此融合出来有如凉风吹起过,使人心情惬意。
二、第二乐章《海浪的嬉戏》第二乐章已经开始同样就是先展开引入,通过弦乐震音去描绘出大海无穷宽阔的画面,将钢琴与竖琴相互配合弹奏出来,产生一幅波光粼粼的画面,忽然发生的英国管声音则轻易将其带进了第二章生动活泼的主题,大海的玩耍即将展现出。
分析德彪西交响音画《大海》的音乐语言及创作特点

分析德彪西交响音画《大海》的音乐语言及创作特点分析德彪西交响音画《大海》的音乐语言及创作特点一、和声材料与调式材料的运用在这部作品中,德彪西使用的和声手法与众不同,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他不是以大、小调式作为构建和声的基础,而是将和声建筑在了五声音阶和全音阶之上,这也几乎成了德彪西的一大创作特色。
这种独特的和声语言色彩性十分强烈。
在第一乐章中,在两架竖琴和定音鼓滚奏的呼应下,大提琴奏出了由短小切分构成的引子材料。
而在引子中B音上衍生出的五声音阶,成为了作品发展的主要材料。
引子的结束也采用了五声音阶式进行, 在乐曲的发展中根据这种五声音阶式的动机所进行的调式转换产生出听觉上的独特感受和色彩变化。
乐曲的第一部分在弦乐组海浪式织体的衬托下,主要材料由木管组陈述出来。
每次出现这个五声音阶式主题,总会在不同乐器上衍生出不同的发展材料。
在53 小节处,弦乐又奏出了例1 中的变体音阶,只不过弦乐的材料在调式上作了色彩上的变化。
在和声语汇的使用上,第三乐章中尾声处运用了奇特的没有解决的和声结束,更是暗示了海的形象多么的变幻莫测起伏跌宕,这种和声的结束方式在色彩的表达效果上极有效果。
全音音阶、增四度和减七度音程的运用在这个乐章也显得尤为重要,而在不同乐器组呈示这些色彩性极强的画面印象更是赋予了作品极其鲜明的个人风格。
二、主题动机的发展和变化这部作品在主题材料使用方面,虽然三个乐章所表现的画面不同,但因为基本动机的发展和变化,使得整部作品音乐材料显得十分统一。
在第一乐章中,引子中的五声音阶及其变体成为了主题的核心材料,在这个乐章中的各个乐器组中几乎都可以找到。
有趣的是,在第一乐章中作为主要动机材料的五声音阶,在第二乐章中也作为发展材料多次出现,在第二乐章的引子部分,由木管组奏出的短小动机以及不具规律的短小节奏型,几乎成为整个乐章发展的主要材料。
可以看出,德彪西非常擅长运用和发展这种富有特点的短小动机材料,通过调式调性的转换来达到丰富的色彩变化,这也是印象主义写作的特点之一。
《大海》音乐课件

配乐
01
《大海》优美的旋律和情感丰富的内涵使其成为影视作品中的
常用配乐,能够为剧情营造出特定的氛围和情感。
情节串联
02
在某些影视作品中,《大海》作为主题音乐,贯穿全剧,起到
串联情节的作用。
角色塑造
03
通过将《大海》与剧中角色的情感变化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塑
造角色的性格和内心世界,增强观众对角色的认同感。
改编版本
总结词
改编版本是指对原作进行改编或重新编曲的演绎方式,通常会加入新的元素或创意,以适应不同的演 奏场合或满足特定的需求。
详细描述
改编版本通常会保留原作的基本结构和旋律,但会进行一些改编或重新编曲,以适应不同的乐器组合 、演奏形式或时代风格。这种演绎方式注重创新和个性化,演奏者通常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创意对原 作进行重新诠释。
社会文化影响
01
激发人们对大自然的关注
通过音乐的形式,德彪西成功唤起了人们对海洋的向往和关注,激发了
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02
推动音乐教育发展
《大海》在音乐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音乐学院和大学音乐课
程中的重要作品,用于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观念。
03
促进跨文化交流
《大海》作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通过音乐的传播,促进了不同
作品中的音符和和声处理方式,都充分展现了德彪西对自然界的敏锐感受和对音乐 艺术的独特见解。
作品在音乐史上的地位
《大海》是德彪西的代表作之一 ,也是印象主义音乐的经典之作
。
该作品在音乐史上被认为是继浪 漫主义之后的一次重大革新,对 后来的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大海》以其独特的音乐语言和 表现方式,为后来的作曲家提供 了新的创作思路和灵感,成为了
法国印象派大师德彪西(Debussy)交响乐代表作《大海》(Ler

法国印象派⼤师德彪西(Debussy)交响乐代表作《⼤海》(Ler Mer)赏析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Achille-Claude Debussy),这位放荡不羁的⾳乐家,在⼗九世纪末、⼆⼗世纪初欧洲⾳乐界是颇具影响的作曲家、⾰新家,同时也是近代;印象主义;⾳乐的⿐祖,对欧美各国的⾳乐产⽣了深远巨⼤的影响。
德彪西的代表作品有管弦乐《⼤海》、《牧神午后前奏曲》,钢琴曲《前奏曲》和《练习曲》,⽽他的创作最⾼峰则是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
第⼀次世界⼤战期间,他写过⼀些对遭受苦难的⼈民寄予同情的作品,创作风格也有所改变。
此时他已患癌症,于1918年德国进攻巴黎时去世。
这次的龙朔⾳乐为⼤家详细介绍德彪西的交响⾳画代表作《LA MER》(⼤海)。
德彪西的3⾸交响素描《⼤海》作于1903 —1905年,在此期间,德彪西先在其妻丽莉家开始动笔,1904年他抛弃了丽莉,与艾玛私奔泽西岛,在艾玛⾝边完成了配器。
德彪西认为,此曲创作源于记忆;“⼤海为什么在冲刷着布尔果尼的斜坡?我拥有数不清的记忆。
这些在我的感觉⾥⽐实景更有⽤。
因为现实的魅⼒对于思考,⼀般来说还是⼀项过于沉重的负担。
”“谁会知道⾳乐创造的秘密?那海的声⾳,海空划出的曲线,绿荫深处的拂⾯清风,⼩鸟啼啭的歌声,这些⽆不在我⼼中形成富丽多变的印象。
突然,这些意象会毫⽆理由地、以记忆的⼀点向外围扩展;于是⾳乐出现了,其本⾝就⾃然含有和声。
”交响⾳画《⼤海》,作于1905年三⽉,初演于1905年⼗⽉。
本曲为德彪西最⼤的⼀部交响⾳乐作品,由三个不同内容的乐章组成,但每个乐章之间⼜有内在的联系,集中起来构成⼀部完整的作品。
它表现了"⼤海"的景⾊及其富有动态的性格,并通过整个乐队的不同⾳区,极为强烈地表现出"⼤海"中各种画⾯的⾊彩。
乐曲在时间和空间上给⼈以完整的"海"的印象和对海的幻想。
新颖的和声、短⼩的旋律、丰富的⾳⾊、⾃由的发展,这些印象派的⼿法,都⽣动地刻画出了⼀幅幅⼤海的⽣动画⾯。
德彪西《大海》赏析

《大海》是法国印象主义作曲家德彪西创作的最大的一部交响音乐作品,是德彪西创作的一部音乐画卷。
这幅音画构思大胆新奇 ,主题贯穿全曲 ,管弦色彩较前更为鲜明精致 ,织体线条更加繁复缜密 ,它标志着德彪西的交响音乐创作已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曾有音乐评论家这样说:“在这首曲子里我没有听到大海。
”而德彪西则回应:“我创作的是大海的意象。
”在听完德彪西的《大海》后,我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总的来说,我认为,德彪西描绘了大海,但他创作的大海,就像中国画里的留白,像一篇散文,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
我想,他以音乐捕捉事物的印象或情绪,像是给人一张有了框架的白纸,而听众则用他的音乐作为画笔,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形成脑海中自己的大海。
在我看来,那位音乐评论家的看法有些偏激。
因为我认为德彪西的这个作品有强烈的个性,他将许多原本不属于音乐的东西加进了音乐,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这该是令人佩服的,作为当时的评论家,我认为他应该尝试着去理解并且欣赏德彪西的这样一个作品。
短小的旋律、丰富的音色、和谐的发展,是我对《大海》的第一印象。
我认为《大海》正可以分成三段:第一段写黎明的大海,那时的海洋是那么寂静安详,仿佛大海从朦胧的睡梦中苏醒,夜幕也逐渐地散开,清晨的太阳送来一天的最初的曙光,大海也像婴儿一样,慢慢地动着,惊起一波波平静的海浪,在初阳的照射下波光粼粼;这一段,以我的高度来看,德彪西用了短小的节奏的组合来体现大海上的天空、云彩与阳光的千变万化,他这种富有个性的作曲方法被他运用的恰到好处,丝毫不会感觉到有任何不连贯的地方,反而让我思想更加敞开。
所以,这一段用来形容大海的黎明我认为恰到好处。
第二段,我不知道如何命名,通过查阅资料,它叫“浪之嬉戏”,仔细品味这一段,确实是这样。
海洋开始时是非常文静的,但突然变得有些活泼,甚至有些激情,像是海浪在击打海岸,忽而又像海浪在海面上动荡玩耍,虽然听不出这其中有用到什么乐器组合来达到这样的效果,但是德彪西这样的手法就像是把大海的海浪像是调皮的孩子,真的十分精彩。
德彪西的海描述的景象

德彪西的海描述的景象德彪西的《海》,真的是一幅让人惊叹的画卷。
想象一下,海浪拍打岸边的声音,那种“哗哗”的节奏,就像是在跟你打招呼。
阳光洒在海面上,波光粼粼,闪烁着金色的光芒,简直是耀眼得让人睁不开眼。
要是你闭上眼睛,仔细听,仿佛能听到海鸥在空中飞翔的声音,啾啾叫着,像是在为这场自然的盛宴伴奏。
德彪西用音符绘出了海的形状,那些旋律就像海浪一样起起伏伏,时而平静,时而汹涌。
说真的,听这首曲子就像是在海边散步,脚下的沙子软绵绵的,海水轻轻拍打着小腿,凉凉的,心里顿时觉得无比舒畅。
这音乐里的细腻感,真的是绝了。
你能感受到那种微风拂面,带着淡淡的咸味,瞬间让人心旷神怡。
德彪西的旋律就像是海水在轻轻流淌,时而又像暴风雨来临,波涛汹涌。
你听到那些急促的音符,仿佛能想象到大海翻腾的场景,像是要把一切都卷入深渊。
那种紧张感,真的是让人忍不住心跳加速。
接着又突然转为宁静,像是海面恢复了平静,只有微微的波纹在荡漾,真是让人感到舒心。
这种变化,就像人生的起起落落,有高兴也有低谷,然而总是让人充满期待。
而当音乐中流淌出的旋律变得柔和时,那种感觉就像是在黄昏的海边,夕阳渐渐落下,天空被染成了橘红色,海面也反射出温暖的色彩。
心里那种宁静,简直让人想要在沙滩上打个盹。
德彪西真是把这种意境展现得淋漓尽致,仿佛你就是那只在海上漂浮的小船,随波逐流,享受着无尽的自由。
听着这音乐,简直像是被大自然的怀抱包围着,真的是让人陶醉啊!这首《海》不仅仅是音乐,更像是一段旅程,带你去感受海的深邃与辽阔。
每次听到这首曲子,脑海中就会浮现出海的各种样子,风和浪,云和雨。
你可以想象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海水清澈见底,鱼儿欢快地游来游去,真是美得让人想要大喊“太棒了!”而在风雨交加的日子里,海又是一幅另一种风景,巨浪滔天,仿佛要吞没一切。
这种变化,让人不禁想到生活中那些不可预知的瞬间,有欢笑也有泪水,让人感慨万千。
德彪西的音乐,像是一条神秘的海流,带你去探索未知的地方。
2019年德彪西大海赏析-优秀word范文 (12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德彪西大海赏析篇一:德彪西《大海》赏析《大海》是法国印象主义作曲家德彪西创作的最大的一部交响音乐作品,是德彪西创作的一部音乐画卷。
这幅音画构思大胆新奇 ,主题贯穿全曲 ,管弦色彩较前更为鲜明精致 ,织体线条更加繁复缜密 ,它标志着德彪西的交响音乐创作已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曾有音乐评论家这样说:“在这首曲子里我没有听到大海。
”而德彪西则回应:“我创作的是大海的意象。
”在听完德彪西的《大海》后,我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总的来说,我认为,德彪西描绘了大海,但他创作的大海,就像中国画里的留白,像一篇散文,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
我想,他以音乐捕捉事物的印象或情绪,像是给人一张有了框架的白纸,而听众则用他的音乐作为画笔,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形成脑海中自己的大海。
在我看来,那位音乐评论家的看法有些偏激。
因为我认为德彪西的这个作品有强烈的个性,他将许多原本不属于音乐的东西加进了音乐,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这该是令人佩服的,作为当时的评论家,我认为他应该尝试着去理解并且欣赏德彪西的这样一个作品。
短小的旋律、丰富的音色、和谐的发展,是我对《大海》的第一印象。
我认为《大海》正可以分成三段:第一段写黎明的大海,那时的海洋是那么寂静安详,仿佛大海从朦胧的睡梦中苏醒,夜幕也逐渐地散开,清晨的太阳送来一天的最初的曙光,大海也像婴儿一样,慢慢地动着,惊起一波波平静的海浪,在初阳的照射下波光粼粼;这一段,以我的高度来看,德彪西用了短小的节奏的组合来体现大海上的天空、云彩与阳光的千变万化,他这种富有个性的作曲方法被他运用的恰到好处,丝毫不会感觉到有任何不连贯的地方,反而让我思想更加敞开。
所以,这一段用来形容大海的黎明我认为恰到好处。
第二段,我不知道如何命名,通过查阅资料,它叫“浪之嬉戏”,仔细品味这一段,确实是这样。
以德彪西先生的《大海》为例,用联觉理论,分析其表情特征

以德彪西先生的《大海》为例,用联觉理论,分析其表情特征身份证号码:37120219990310xxxx今天所研究的这首《大海》也在荷兰印象派绘画音乐家德彪西前辈音乐创作的最伟大协奏曲之中,是他所创作的一首音乐的画卷。
这类作品主题风格是胆大而新奇的,主题风格围绕全部旋律,其管弦乐色彩比之前更为栩栩如生,纹路线更为繁杂细腻。
同时这也暗示着德彪西前辈前辈的音乐创作已经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
一位音乐点评家曾经说过,我还从未在这《大海》里听见过海的声音。
德彪西前辈回应:我造就的是大海的意象。
听了德彪西前辈前辈的话后,我也对这首《大海》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切入主题先浅谈说一下德彪西前辈前辈的《大海》,丰富多样的音色和弦,协和的发展趋势简短的旋律就是我对这首作品的的第一印象。
并且我觉得《大海》这首作品有三个段:在第一段落中的大海,像是天刚刚明亮时黎明曙光的大海一样平静,仿佛海面从若隐若现的梦中醒来,夜幕逐渐散掉,那样的安静祥和。
黎明的阳光照在海面上,海面像个小宝宝一样,在黎明的第一缕阳光下慢慢地挪动,慢慢的冲起来一波又一波宁静的波浪;这一段在我看来,德彪西前辈前辈把在黎明时分在阳光下照的波光粼粼的海面与天上的云朵和水上的太阳光的转变通过短小的节奏表达的淋漓尽致,也就是我前面所提到的德彪西前辈前辈音乐创作中他独有的个性化处理,使得让听众的思维更加开阔,将音乐与所描绘的画面也非常连贯的结合在一起。
所以我认为第一段用来表达天亮时分黎明曙光下平静的大海是非常合理的。
在第二个段落里,我也不知道怎样给它形容是好。
根据资料查询的结果,我得知它称为“浪之嬉戏”。
于是我又仔细的听了几遍后发现从最初大海海面的宁静安详,到忽然大海变得有了激情,越来越有点儿明朗活泼,乃至大海开始变得兴奋了起来,就如同大海碰撞海湾,波浪纹在海平面上玩耍。
德彪西前辈先生用他自己的创作手法,将大海化作一个顽皮的孩童嬉戏打闹,所以这一段称之为“浪之嬉戏”也是非常的恰当。
倾听绿色的海——法国作曲家德彪西《大海》之赏析

倾听绿色的海——法国作曲家德彪西《大海》之赏析
雷达;练宏
【期刊名称】《中国绿色画报》
【年(卷),期】2008(000)002
【摘要】<正>绿色——多么鲜活的一种色彩,代表着顽强的生命力与勃勃的生机。
在这生机昂然的色彩面前,人们情不自禁地就会联想到他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似乎透过绿色,人们可以看到无限美好的自然景观,如险峻的高山、茂密的森林、一望无际的草原等等。
其中,深邃而神秘的大海更是人们联想和向往的对象。
海水皎洁无比的蔚蓝色,偶遇微风,吹起了绝细
【总页数】4页(P58-61)
【作者】雷达;练宏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05
【相关文献】
1.德彪西《大海》赏析 [J], 金婧
2.创新是音乐发展的必经之路--纪念法国作曲家德彪西诞辰一百四十周年 [J], 胡光焘
3.《春风,你为何唤醒我》——法国作曲家马斯内歌剧《维特》咏叹调赏析 [J], 朱宏昆
4.德彪西交响乐《大海》赏析 [J], 崔建华
5.德彪西的管弦乐曲《大海》赏析 [J], 张国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德彪西交响作品《大海》

浅析德彪西交响作品《大海》德彪西《大海》有几个乐章?文章以德彪西的音乐人生为分析背景,通过采用多角度的研究思路,对《大海》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进行了分析。
文章的第一部分重点论述了德彪西的音乐起航以及创作背景,第二部分在介绍《大海》作品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对作品各个乐章进行了阐述。
一、音乐起航与创作背景德彪西出生于圣日耳曼昂莱德的一个商人家庭。
年仅8岁就被巴黎音乐学院录取,并且一直是该学院才华出众的学生之一,他创作了获得罗马奖的大合唱《浪子》,以及根据马拉美的同名诗歌改编的代表印象派音乐的管弦乐序曲《牧神午后》,这些在当时都有很高的评价。
不仅如此,他还充分发挥了自己在和弦音以及全音阶上的天赋,创作了一套特有的音响组合,并将这套组合发挥到了极致。
他后来创作的一些曲谱,尤其是《大海》,虽然受当时经济主导思想的侵袭,他的创作或多或少需要带些商业的色彩,但他依然坚持运用自己的艺术概念,不断地突破自我。
因此,他的作品所散发出来的创作理念和激情,又往往覆盖了商业色彩。
纵观德彪西的音乐人生,其实是他将音乐艺术与绘画、文学等多种艺术不断融合的过程,同时也是内心世界追求个性自由、理想解放的过程。
二、《大海》的内心独白1、浓厚的大海情结德彪西从小就对大海充满了向往,这种向往和印象在德彪西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很深的情结。
他曾经和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提到:“自由的人,你将永远歌唱大海。
”由此可见,德彪西对大海的情结以及从内心深处对大海的这种挚爱和渴望,是他后来创作素描《大海》的艺术根基和源泉。
2、整体主题分析这部作品分为三个乐章,“每个乐章之间却存在着相互之间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即这部交响曲本身就是一个相互交融且具有非常完美的组成结构的艺术作品。
作品突出描绘了大海的景象,展示出大海的动态之美,并且还表现出了德彪西自身超出常人的声音处理手段和技巧。
作品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描述了美妙的海景,将一个完整的幻想“海”的形象展示在人们面前,仿佛一幅描绘大海变幻莫测的生动画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彪西《大海》赏析-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大海》是法国印象主义作曲家德彪西创作的最大的一部交响音乐作品,是德彪西创作的一部音乐画卷。
这幅音画构思大胆新奇 ,主题贯穿全曲 ,管弦色彩较前更为鲜明精致 ,织体线条更加繁复缜密 ,它标志着德彪西的交响音乐创作已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曾有音乐评论家这样说:“在这首曲子里我没有听到大海。
”而德彪西则回应:“我创作的是大海的意象。
”在听完德彪西的《大海》后,我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总的来说,我认为,德彪西描绘了大海,但他创作的大海,就像中国画里的留白,像一篇散文,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
我想,他以音乐捕捉事物的印象或情绪,像是给人一张有了框架的白纸,而听众则用他的音乐作为画笔,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形成脑海中自己的大海。
在我看来,那位音乐评论家的看法有些偏激。
因为我认为德彪西的这个作品有强烈的个性,他将许多原本不属于音乐的东西加进了音乐,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这该是令人佩服的,作为当时的评论家,我认为他应该尝试着去理解并且欣赏德彪西的这样一个作品。
短小的旋律、丰富的音色、和谐的发展,是我对《大海》的第一印象。
我认为《大海》正可以分成三段:
第一段写黎明的大海,那时的海洋是那么寂静安详,仿佛大海从朦胧的睡梦中苏醒,夜幕也逐渐地散开,清晨的太阳送来一天的最初的曙光,大海也像婴儿一样,慢慢地动着,惊起一波波平静的海浪,在初阳的照射下波光粼粼;这一段,以我的高度来看,德彪西用了短小的节奏的组合来体现大海上的天空、云彩与阳光的千变万化,他这种富有个性的作曲方法被他运用的恰到好处,丝毫不会感觉到有任何不连贯的地方,反而让我思想更加敞开。
所以,这一段用来形容大海的黎明我认为恰到好处。
第二段,我不知道如何命名,通过查阅资料,它叫“浪之嬉戏”,仔细品味这一段,确实是这样。
海洋开始时是非常文静的,但突然变得有些活泼,甚至有些激情,像是海浪在击打海岸,忽而又像海浪在海面上动荡玩耍,虽然听不出这其中有用到什么乐器组合来达到这样的效果,但是德彪西这样的手法就像是把大海的海浪像是调皮的孩子,真的十分精彩。
最后一段,突然感觉暴风雨来临,继而又一片平静。
力量在迅速聚集起来,暴风雨似乎即将来临。
但是一切淬然沉寂下来,但却又有点坏天气的兆头,但也很平静。
在平静了许久之后,正当我认为这是一个平静的结局时,高潮又一次地开始,继而结束。
这样的千变万化的旋律真的让人赞叹。
而我认为,把这段命名为“风与海的对话”十分恰当,那鼓声正宛如雷声,还有那骚乱的潮声,很传神。
所以,我同意德彪西自己的观点,他的的确确地并且传神地将大海波澜壮阔的画面的意象浓缩在了《大海》这首曲子里,并且让人感受得到。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