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

合集下载

13.4课题学习 最短路径问题教学设计

13.4课题学习 最短路径问题教学设计

13.4 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第一课时)一、内容和内容解析1.内容利用轴对称研究某些最短路径问题。

2.内容解析最短路径问题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三章第四节内容,本节课以一个实际问题为载体开展对“最短路径问题”的课题研究,让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中线段之和最小问题,并建立数学模型,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初步了解利用图形变换——轴对称的方法来解决最值问题,体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从内容上来看,在本章节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等相关理论,以及简单的轴对称知识,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本节课既轴对称知识运用的延续,从初中数学的角度来看,也是中考数学的热点问题之一,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解决中考最值综合问题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利用轴对称将最短路径问题转化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问题。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1.目标(1)能利用轴对称解决简单的最短路径问题,体会图形的变化在解决最值问题中的作用,感悟转化思想。

(2)通过实际问题的提出,能够抽象为数学问题,并建立数学模型,利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完成严谨的推理过程,然后再解决实际问题。

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

2.目标解析达成目标 1 的标志是:学生能将实际问题中的“地点”“河”抽象为数学中的“点”“线",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的线段和最小问题;能利用轴对称将线段和最小问题转化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问题;能通过逻辑推理证明所求距离最短;在探索最短路径的过程中,体会轴对称的“桥梁”作用,感悟转化思想。

达成目标 2 的标志是:课题学习本身是考察综合能力,注重现实背景,学生能从生活中自己发现问题,并抽象成数学模型,掌握转化的探究方法,将不熟悉的模型转化成所学过简单的数学模型,通过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已形成的:我校八年级学生已经学习轴对称相关的简单知识,掌握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等相关理论,思维活跃,敢于尝试,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同时也具备一定的数学抽象能力和数学建模能力。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3.4课题学习 最短路径问题》说课稿1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3.4课题学习 最短路径问题》说课稿1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3.4 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3.4 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这一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平面直角坐标系、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基础知识后,引入的一个新的课题。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最短路径问题的概念、求解方法以及应用。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最短路径问题的背景,掌握解决最短路径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平面直角坐标系、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但是,对于最短路径问题,学生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实例讲解和练习,使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最短路径问题的概念,掌握解决最短路径问题的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最短路径问题的概念、求解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合作交流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板书、教学卡片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最短路径问题的概念。

2.讲解新课:讲解最短路径问题的求解方法,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3.练习巩固:学生独立完成课后练习题,教师进行讲解和指导。

4.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最短路径问题1.概念:从起点到终点的最短路线2.求解方法:b.动态规划法3.应用:实际问题解决八. 说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

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

13.4 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一、教课方案理念最短路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碰到,初中阶段主要以“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连结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全部线段中,垂线段最短”为知识基础,有时还要借助轴对称、平移、旋转等变化进行研究。

本节课以数学史中的两个经典问题——“将军饮马”“造桥选址”为载体睁开对“最短路径问题”的课题研究,让学生经历将实质问题转变为数学识题,利用轴对称、平移等变化再把数学识题转变为线段和最小问题,并运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或“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解决问题,表现了数学化的过程和转变思想。

最短路径问题从实质上说是最值问题,作为初中生,此前极少在几何中接触最值问题,解决此类问题的数学经验尚显不足,特别是面对拥有实质背景的最值问题,更会感觉陌生,无从下手.解答“当点 A、B 在直线 l 的同侧时,如安在直线 l 上找到点 C,使 AC 与 CB的和最小”,需要将其转变为“在直线 l 异侧两点的线段和最小值问题”,为何需要这样转变、如何经过轴对称、平移变化实现转变,一些学生在理解和操作上存在困难.在证明作法的合理性时,需要在直线上任取点 (与所求作的点不重合 ),证明所连线段和大于所求作的线段和,这种思路、方法,一些学生想不到.因此在讲堂上特别对这几个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的设计。

二、教课对象剖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研究过一些“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垂线段最短”等问题。

向来以来,学生对多媒体环境下的几何研究都十分感兴趣,有较强的好奇心,在学习上有较强的求知欲念,学习投入程度大。

他们察看、操作、猜想能力较强,但演绎推理、概括、运用数学意识的思想比较单薄,思想的广阔性、矫捷性、灵巧性比较短缺,自主研究和合作学习能力也需要在讲堂教课中进一步增强和指引。

学生在数学识题的提出和解决上有必定的方法,但不够深入和全面,需要教师的指引和帮助,学生自己拥有必定的研究精神和合作意识,能在亲自的经历体验中获得必定的数学新知识,但在数学的说理上还不规范,几何演绎推理能力有待增强。

《13.4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作业设计方案-初中数学人教版12八年级上册

《13.4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作业设计方案-初中数学人教版12八年级上册

《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初中数学课程《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最短路径问题的基本原理和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作业内容1. 理论学习:学生需认真阅读教材中关于最短路径问题的理论部分,理解并掌握最短路径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思路。

2. 案例分析:选取几个典型的最短路径问题案例,分析其解题过程,总结解题方法和技巧。

3. 实践操作:学生需完成以下实践操作题目:(1)绘制简单的图形,标出起点、终点及可能存在的障碍物,通过计算找出最短路径。

(2)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最短路径问题,如规划行程、设计路径等。

4. 拓展延伸:学生可自行寻找其他最短路径问题的案例,进行独立分析和解决,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和思维水平。

三、作业要求1. 学生需认真阅读教材,理解并掌握最短路径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思路。

2. 案例分析时,需详细记录每个案例的解题过程,总结出解题方法和技巧。

3. 实践操作题目需独立完成,绘图要清晰,计算要准确,答案要完整。

4. 拓展延伸部分,学生需积极寻找案例,并详细记录分析和解决过程。

5. 作业提交时,需将理论学习、案例分析、实践操作和拓展延伸的部分分别整理成文档,以便老师查看和评价。

四、作业评价1. 老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进行评分。

2. 评分标准包括理论掌握程度、案例分析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实践操作的正确性和拓展延伸的创新性。

3. 老师将在课堂上对优秀作业进行展示和讲解,以供其他同学学习和借鉴。

五、作业反馈1. 老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逐一评价,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2. 对于存在问题的作业,老师将提供详细的反馈意见和改进建议。

3. 学生需根据老师的反馈意见,对作业进行修改和完善,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4. 老师将定期收集学生的作业反馈,以便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分层作业)(解析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分层作业)(解析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13.4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夯实基础篇一、单选题:1.直线L是一条河,P,Q是两个村庄.欲在L上的某处修建一个水泵站,向P,Q两地供水,现有如下四种铺设方案,图中实线表示铺设的管道,则所需管道最短的是().A.B.C.D.【答案】D【知识点】轴对称的应用-最短距离问题【解析】【解答】作点P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P′,连接QP′交直线L于M.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知选项D铺设的管道,则所需管道最短.故选D.【分析】利用对称的性质,通过等线段代换,将所求路线长转化为两定点之间的距离.2.如图,点M,N在直线l的同侧,小东同学想通过作图在直线l上确定一点Q,使MQ与QN的和最小,那么下面的操作正确的是()A.B.C.D.【答案】C【知识点】轴对称的应用-最短距离问题【解析】【解答】作点M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M′,再连接M′N交l于点Q,则MQ+NQ=M′Q+NQ=M′N,由“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知点Q即为所求.故答案为:C【分析】先作点M关于l的对称点M′,连接M′N交l于点Q,即可.3.如图,在等腰△AB C中,AB=AC=6,∠ACB=75°,AD⊥BC于D,点M、N分别是线段AB,AD上的动点,则MN+BN的最小值是()C.4.5D.6A.3B.【答案】A【知识点】角平分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轴对称的应用-最短距离问题【解析】【解答】解:如图,作BH⊥AC,垂足为H,交AD于M′点,过M′点作M′N′⊥AB,垂足为N′,则BM′+M′N′为所求的最小值.∵AB=AC,AD⊥BC于D,∴∠ABC=∠C,AD是∠BAC 的平分线,∴M′H=M′N′,∴BH是点B到直线AC的最短距离(垂线段最短),∵∠ABC=∠C,∠ACB=75°,∴∠BAC=30°,∵BH⊥AC,∴BH=12AB=3.故答案为:A【分析】根据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得到AD是∠BAC的平分线,由角平分线的性质可知,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得到BH是点B到直线AC的最短距离,再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到∠BAC=30°,根据在直角三角形中,30度角所对的边是斜边的一半,求出MN+BN的最小值.4.如图:△AB C中, ACB=90°,AC=BC,AB=4,点E在BC上,且BE=2,点P在 ABC 的平分线BD上运动,则PE+PC的长度最小值为()A.1B.2C.3D.4【答案】B【知识点】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轴对称的应用-最短距离问题【解析】【解答】作点E关于BD的对称点E',连接E'C,如下图:∵BD是∠ABC的平分线,∴通过作图知,BP垂直平分EE',∴PE'=PE∴此时PE+PC=PE'+PC=E'C,PE+PC的长度最小,∵点E、点E'关于BD的对称,∴BE'=BE=2,又∵AB=4,∴点E'是A B中点,CE'是中线.∵△AB C中,∠ACB=90°,AC=BC,∴△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C=45 ,∴CE'又是底边AB的高,∴△BE'C也是等腰直角三角形,∴E'C=2,即:PE+PC的长度最小值为2.故选B.【分析】此题考查最短路径问题,利用轴对称,作点E关于BD的对称点E',连接E'C,可知此时PE+PC的长度最小,PE+PC=PE'+PC=E'C.再根据作图和等腰直角三角形性质求出E'C的长即可.5.如图,在锐角△AB C中,AB=AC=10,S△ABC=25,∠BAC的平分线交BC于点D,点M,N分别是AD和AB上的动点,则BM+MN的最小值是()A.4B.245C.5D.6【答案】C【知识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轴对称的应用-最短距离问题【解析】【解答】解:如图,∵AD 是∠BAC 的平分线,AB =AC ,∴点B 关于AD 的对称点为点C ,过点C 作CN ⊥AB 于N 交AD 于M ,由轴对称确定最短路线问题,点M 即为使BM +MN 最小的点,CN =BM +MN ,∵AB =10,S △ABC =25,∴12×10•CN =25,解得CN =5,即BM +MN 的最小值是5.故答案为:C.【分析】根据AD 是∠BAC 的平分线,AB =AC 可得出确定出点B 关于AD 的对称点为点C ,根据垂线段最短,过点C 作CN ⊥AB 于N 交AD 于M ,根据轴对称确定最短路线问题,点M 即为使BM +MN 最小的点,CN =BM +MN ,利用三角形的面积求出CN ,从而得解.6.如图,等边ABC 中,D 为A C 中点,点P 、Q 分别为AB 、AD 上的点,4BP AQ ,3QD ,在BD 上有一动点E ,则PE QE 的最小值为()A .7B .8C .10D .12【答案】C【知识点】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轴对称的应用-最短距离问题【解析】【解答】解:如图,ABC ∵是等边三角形,BA BC ,∵D 为A C 中点,∴BD AC ,∵4AQ ,3QD ,7AD DC AQ QD ,作点Q 关于BD 的对称点Q ',连接PQ '交BD 于E ,连接QE ,此时PE +QE 的值最小,最小值PE +QE =PE +EQ '=PQ ',4AQ ∵,7AD DC ,3QD DQ ,4CQ BP ,10AP AQ ,60A ∵,APQ 是等边三角形,10PQ PA ,∴PE +QE 的最小值为10.故答案为:C.【分析】作点Q关于BD的对称点Q',连接PQ'交BD于E,连接QE,此时PE+QE 的值最小,最小值PE+QE=PE+EQ'=PQ',进而判断△APQ'是等边三角形,即可解决问题.7.如图,等腰三角形ABC的底边BC长为3,面积是18,腰AC的垂直平分线EF分别交AC,AB边于E,F点.若点D为BC边的中点,点M为线段EF上一动点,则△CDM 周长的最小值为()A.7.5B.8.5C.10.5D.13.5【答案】D【知识点】三角形的面积;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轴对称的应用-最短距离问题【解析】【解答】解:如图,连接AM、AD∵EF垂直平分线段AC∴CM=AM∴CM+MD=AM+MD≥AD即当A、M、D三点在一直线上且与AD重合时,CM+MD取得最小值,且最小值为线段AD的长∵△CMD的周长=CM+MD+CD=AM+MD+AD∴△CMD的周长的最小值为AD+CD ∵D为BC的中点,AB=AC∴1 1.52CD BC,AD⊥BC∴13182ABCS AD∴AD=12∴AD+CD=12+1.5=13.5即△CDM周长的最小值为13.5故答案为:D.【分析】连接AM、AD,由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得CM=AM,当A、M、D三点在一直线上且与AD重合时,CM+MD取得最小值,且最小值为线段AD的长;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可得1 1.52CD BC,AD⊥BC,利用△ABC的面积可求出AD的长,从而求出此时△CDM的周长即可.二、填空题:8.如图的4×4的正方形网格中,有A,B,C,D四点,直线a上求一点P,使PA+PB 最短,则点P应选点(C或D).【答案】C【知识点】轴对称的应用-最短距离问题【解析】【解答】解:如图,点A ′是点A 关于直线a 的对称点,连接A ′B ,则A ′B 与直线a 的交点,即为点P ,此时PA +PB 最短,∵A ′B 与直线a 交于点C ,∴点P 应选C 点.故答案为:C.【分析】点A ′是点A 关于直线a 的对称点,连接A ′B ,则A ′B 与直线a 的交点,即为点P ,此时PA +PB 最短,据此即得结论.9.如图,在ABC 中,3,4,,AB AC AB AC EF 垂直平分BC ,点P 为直线EF 上一动点,则ABP 周长的最小值是.【答案】7【知识点】轴对称的应用-最短距离问题【解析】【解答】解:∵EF 垂直平分BC ,∴B ,C 关于直线EF 对称.设AC 交EF 于点D ,∴当P 和D 重合时,AP BP 的值最小,最小值等于AC 的长,∴ABP 周长的最小值是437 .【分析】根据题意知点B关于直线EF的对称点为点C,故当点P与点D重合时,AP+BP 的最小值,求出AC长度即可得到结论.中,AB=4,AC=6,BC=7,EF垂直平分BC,点P为直线EF上10.如图,在ABC的任一点,则ABP周长的最小值是.【答案】10【知识点】轴对称的应用-最短距离问题【解析】【解答】解:如图,连接PC,∵,4AB,AB PA PB PA PB的周长为4ABP要使ABP的周长最小,则需PA PB的值最小,∵垂直平分BC,EF,PC PBPA PB PA PC ,由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知,当点,,A P C 共线,即点P 在AC 边上时,PA PC 取得最小值,最小值为AC ,即PA PB 的最小值为6AC ,则ABP 周长的最小值是4610 .故答案为:10.【分析】如图,连接PC ,先把ABP 的周长表示出来为4+PA +PB ,接着根据垂直平分线性质得到PB =PC ,故只需PA +PC 最小△ABP 周长才最小,由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得出P 点在AC 上时最小,此时PA +PC =AC =6,从而即可得出答案.11.如图,在△AB C 中,AB =AC =10,BC =12,AD =8,AD 是∠BAC 的平分线.若P ,Q 分别是AD 和AC 上的动点,则PC +PQ 的最小值是.【答案】9.6【知识点】三角形的面积;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轴对称的应用-最短距离问题【解析】【解答】解:∵AB =AC ,AD 是∠BAC 的平分线,∴AD 垂直平分BC ,∴BP =CP .过点B 作BQ ⊥AC 于点Q ,BQ 交AD 于点P ,则此时PC +PQ 取最小值,最小值为BQ 的长,如图所示.∵S△ABC12BC•AD12AC•BQ,∴BQ12810BC ADAC9.6.故答案为:9.6.【分析】根据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得出AD垂直平分BC,根据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得出BP=CP,过点B作BQ⊥AC于点Q,BQ交AD于点P,则此时PC+PQ取最小值,最小值为BQ的长,然后根据三角形的面积法,得出BC•AD =AC•BQ,根据等积式即可求出BQ的长.三、作图题:12.有一个养鱼专业户,在如图所示地形的两个池塘里养鱼,他每天早上要从住处P分别前往两个池塘投放鱼食,试问他怎样走才能以最短距离回到住地?(请用尺规作图,保留作图痕迹,不写做法)【答案】解:答图如图所示,该养鱼专业户若要以最短距离回到住地,则他所走路线是:,P M N P.或P N M P【知识点】轴对称的应用-最短距离问题【解析】【分析】分别作P点关于AB,AC的对称点,连接这两个对称点交AB于点M,交AC于点N,该养鱼专业户若要以最短距离回到住地,则他所走路线是:,或P N M P.P M N P13.如图,P和Q为△ABC边AB与AC上两点,在BC边上求作一点M, 使△PQM的周长最小。

13.4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

13.4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

B A C
L
B
/
证明:
在L 上任取另一点C ',连结AC ' 、BC'、B'C'. ∵ 直线 L 是点B、B'的对称轴,点C、C' 在对称轴上, ∴CB=CB',C'B=C'B'. B ∴AC+CB=AC+CB'=AB'
A
C'
在△AC'B'中, AC'+C'B'>AB', ∴AC'+C'B>AC+CB, 即AC+CB 最小.
13.4课题学习 最短路径问题
提出问题
八年级(1)班同学做游戏,在活动区 域边放了一些球(如下图),小华按怎 样的路线跑,去捡哪个位置的球,才 能最快拿到球跑到目的地A?
A
B小华 l
探究一
如图,直线L两侧有两点A、B。 在直线L上求一点C,使它到A、B两 点的距离之和最小?
C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A/


A C B小明 l
巩固新知
练 习 一
A
龟兔赛跑新规则:参赛者从A点出发到达直 线a上任意一点后,再回到直线a同侧的终点B, 最先达到终点者胜。下面是小猫、小猪、小猴、 小熊为他们设计的路线,其中路程最短的是()
B A a B A B A a B
C
C
a
C
a
C
小猫
小猪
A‘
小猴
小熊
练 习 二
巩固新知
A/

l2 N M A
B/

B小华
l1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13.4 课题学习 最短路径问题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13.4  课题学习  最短路径问题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13.4 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三章第四节“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最短路径问题的背景和意义,掌握利用图的性质和算法求解最短路径问题的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将所学的图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图的基本概念和相关性质,如顶点、边、连通性等。

同时,学生也学习了一定的算法知识,如排序、查找等。

因此,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最短路径问题相结合,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理解并掌握最短路径问题的求解方法。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最短路径问题的背景和意义,能运用图的性质和算法求解最短路径问题。

2.提高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最短路径问题的求解方法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最短路径问题的求解算法,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引入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算法教学法:以算法为主线,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最短路径问题的求解方法。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实际问题的案例,如城市间的道路网络、网络通信等。

2.准备算法教学的PPT,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演示。

3.准备练习题和拓展题,以便进行课堂练习和课后巩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实际问题案例,如城市间的道路网络,引导学生了解最短路径问题的背景和意义。

提问:如何找到两点之间的最短路径?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最短路径问题的求解方法,如迪杰斯特拉算法、贝尔曼-福特算法等。

通过PPT演示算法的具体步骤和过程,让学生清晰地了解算法的原理和应用。

《13.4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作业设计方案-初中数学人教版12八年级上册

《13.4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作业设计方案-初中数学人教版12八年级上册

《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初中数学课程《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通过本次课题学习,使学生掌握最短路径问题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空间观念和逻辑推理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和应用最短路径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作业内容本课时的作业内容主要包括:1. 理论学习:阅读并理解最短路径问题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包括几何图形的最短路径问题和现实生活中的最短路径问题。

2. 经典例题分析:分析几道经典的最短路径问题例题,理解其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3. 动手实践:通过绘制图形、计算距离等方式,解决一些简单的最短路径问题。

4. 拓展延伸:结合生活实际,提出一些最短路径问题的实际问题,并尝试解决。

三、作业要求1. 理论学习部分:学生需认真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理解最短路径问题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并做好笔记。

2. 经典例题分析部分:学生需仔细分析例题,理解其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并尝试独立完成例题。

3. 动手实践部分:学生需利用所学的知识,通过绘制图形、计算距离等方式,解决一些简单的最短路径问题。

在实践过程中,要注意绘图准确、计算精确。

4. 拓展延伸部分:学生需结合生活实际,提出一些最短路径问题的实际问题,并尝试解决。

要求问题具有现实意义,解决方案合理可行。

5. 所有作业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字迹工整,格式规范。

四、作业评价教师将根据以下标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1. 理论学习部分:评价学生对最短路径问题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程度。

2. 经典例题分析部分:评价学生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是否正确,是否能够独立完成例题。

3. 动手实践部分:评价学生的实践过程是否准确、计算是否精确,以及实践结果是否符合预期。

4. 拓展延伸部分:评价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具有现实意义,解决方案是否合理可行。

5. 综合评价学生的作业质量、完成情况和时间性等方面。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点评,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给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13.4 课题学习 最短路径问题

13.4 课题学习 最短路径问题

A
点B“移”到l 的另一侧B′处,
l
满足直线l 上的任意一点C,
都保持CB 与CB′的长度相等?
利用轴对称,作出点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B′.
方法揭晓
作法: (1)作点B 关于直线l 的对称点B′; (2)连接AB′,与直线l 相交于点C.
B
则点C 即为所求.
A
C l
B′
问题3 你能用所学的知识证明AC +BC最短吗?
中BC、AB边的中点,AD=5,点F是AD边上的动
点,则BF+EF的最小值为( B )
A.7.5
B.5
C.4
D.不能确定
解析:△ABC为等边三角形,点D是BC边的中点,即点B与点 C关于直线AD对称.∵点F在AD上,故BF=CF.即BF+EF的最小 值可转化为求CF+EF的最小值,故连接CE即可,线段CE的长 即为BF+EF的最小值.
问题1 现在假设点A,B分别是直线l异侧的两个点,如 何在l上找到一个点,使得这个点到点A,点B的距离的 和最短?
连接AB,与直线l相交于一点C.
A
根据是“两点之间,线段
C
最短”,可知这个交点即
l
为所求.
B
问题2 如果点A,B分别是直线l同侧的两个点,又应该如 何解决?
B
想一想:对于问题2,如何将
方法归纳 解决最短路径问题的方法
在解决最短路径问题时,我们通常利用轴对 称等变换把未知问题转化为已解决的问题,从而 作出最短路径的选择.
课堂小结
原理 线段公理和垂线段最短
最 短 牧马人饮 路 径 马问题 问题
解题方法 轴对称知识+线段公理
造桥选 址问题

13.4 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同步课堂教案

13.4 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同步课堂教案

第十三章轴对称13.4 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一、教学目标1.能利用轴对称、平移等变换解决简单的最短路径问题.2.体会图形的变化在解决最值问题中的作用,感受由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思想.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利用轴对称、平移等变换解决简单的最短路径问题.难点:体会图形的变化在解决最值问题中的作用.三、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复习导入]1.如图,连接A、B两点的所有连线中,哪条最短?你的依据是什么?(②最短,依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2.如图,P是直线l外一点,点P与该直线l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哪条最短?你的依据是什么?(PC 最短,依据“垂线段最短”)3.如图,直线l是线段AB的对称轴,C是直线l上任意一点,则AC和BC的大小关系是什么?你的依据是什么?(AC=BC.依据“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4.如图,如何做点A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作法:(1)过点A作直线l的垂线,垂足为O;(2)在垂线上截取OA′=OA.点A′就是点A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可简记为:作垂线;取等长)教师带领学生复习与最短路径相关的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准备.【新知探究】知识点1牧人饮马问题[提出问题]引例如图,若点A,B分别是直线l异侧的两个点,如何在l上找到一个点,使得这个点到点A、点B的距离的和最短?这里强调一下两点的位置:直线l异侧的两个点.[课件展示]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如下动画过程:[提出问题]你找到的是哪个点?[学生回答]学生观察后,发现第3条线段很明显是最短的.依据是“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提出问题]根据这个依据,你可以得到作法吗?[课件展示]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如下作图过程:作法:连接AB,与直线l相交于一点C.点C即为所求作的点.[课件展示]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如下问题1:问题1 如图,牧马人从点A地出发,到一条笔直的河边l饮马,然后到B地,牧马人到河边的什么地方饮马,可使所走的路径最短?[提出问题]这是一个实际问题,那么我们怎样把它转化成数学问题呢?[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可分别把A地、B地看成点,把笔直的河边看成直线,再用数学语言描述一下问题.学生讨论完毕,教师点名每组代表回答,教师纠错.[课件展示]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如下转化过程:问题转化一:那么该实际问题就转化为这样的数学问题:如图,点A,B分别是直线l同侧的两个点,如何在l上找到一个点C,使得AC+CB的最小?这里注意强调点A,B的位置:是直线l同侧的两个点.[课件展示]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如下动画:[提出问题]你找到的是哪个点?[学生回答]学生观察后,发现很难找到点的位置.[课件展示]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如下两幅对比图:[提出问题]你能找出两幅图中,A,B两点的位置有什么不同吗?(同侧、异侧)[课件展示]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如下动画:[提出问题]我们分析,如果我们能把点B“移”到l 的另一侧B′处,同时对于直线l 上的任一点C,都保持CB 与CB′的长度相等,就能把这个“同侧”的问题转化为“异侧”的问题. 那么怎么找到B′呢?(作出点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B′,利用轴对称的性质,可以得到CB′=CB.)[课件展示]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如下动画:此时,问题就转化为:当点C在l的什么位置时,AC+CB′最小.[学生回答]很明显,连接AB′,与l的交点即为点C.[课件展示]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如下作图过程:作法:(1)作点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B′;连接AB′,交直线l于点C.点C即为所求作的点.[提出问题]怎样证明点C的位置即为所求?在直线上另外任取一点C′,连接AC′,BC′,B′C′,证明AC+CB<AC′+C′B.[学生思考]给学生思考时间,教师提示,蓝色的两条线段相等,绿色的两条线段相等,A、C、B在一条直线上.学生思考完毕,教师点名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教师纠错.[课件展示]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如下证明过程:证明:如图,在直线l 上任取一点C′(与点C 不重合),连接AC′,BC′,B′C′.由轴对称的性质知,BC =B′C,BC′=B′C′.∴AC +BC=AC +B′C=AB′,∴AC′+BC′=AC′+B′C′.在△AB′C′中,AB′<AC′+B′C′,∴AC +BC<AC′+BC′.即AC +BC 最短.[归纳总结]利用”牧人饮马“模型解决最值问题的应符合的条件:(1)定直线l;(2)两定点A,B,且两定点在直线l的同侧;(3)所求作的动点C在直线l 上.解决”牧人饮马“问题的步骤:(1)找:由轴对称的性质,作其中一个定点(如B)关于直线l 的对称点(B′);(2)连:连接另外一个定点(A)与对称点(B′);(3)交:连线与直线l 的交点(C′)所在的位置即为所求作的点(C).[课件展示]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如下例题:例1 如图,已知点D、点E分别是等边三角形ABC中BC、AB边的中点,AD=5,F是AD边上的动点,则BF+EF的最小值为( B )A.7.5 B.5 C.4 D.不能确定教师根据“牧人饮马”模型解决最值问题的应符合的条件,在图中依次找到定直线、两定点、一动点.【解析】∵△ABC为等边三角形,D是BC边的中点,∴点B与点C关于直线AD对称.∵点F在AD上,故BF=CF.即BF+EF的最小值可转化为求CF+EF的最小值,故连接CE即可,线段CE的长即为BF+EF的最小值.思考:作点E关于AD的对称点可以吗?为什么不选择这个方法?知识点2造桥选址问题[课件展示]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如下问题1:问题2 如图,A和B两地在一条河的两岸,现要在河上造一座桥MN.桥造在何处可使从A到B的路径AMNB 最短?(假定河的两岸是平行的直线,桥要与河垂直)[提出问题]这是一个实际问题,我们同样需要把它转化成数学问题来解决.经过了刚才我们对问题1的转化,你能将这个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吗?[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可分别把A地、B地和造桥的起始两个位置看成点,把河岸看成直线,再用数学语言描述一下问题.学生讨论完毕,教师点名每组代表回答,教师纠错.[课件展示]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如下转化过程:问题转化一:该实际问题就转化为这样的数学问题:N 为直线b 上一点,且NM ⊥直线a 于点M ,当点N 在直线b 的什么位置时,AM+MN+NB 最小.[课件展示]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如下动画:[提出问题]你找到的是哪个点?[学生回答]学生观察后,发现很难找到点的位置.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桥的长度是不变的,进而可得到:问题转化二:由于河岸的宽度MN 是固定的,这样问题就转化为:当点N 在直线b 的什么位置时,AM+NB 最小.[课件展示]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如下两幅对比图:[提出问题]你能找出这两幅图有什么不同吗?(两条直线、一条直线)[课件展示]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如下动画:[提出问题]我们分析,如果我们能把两条直线转化成一条直线,就能把这个问题转化成“引例”的问题了.[课件展示]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如下动画:转化成了引例中的模型该折线即为最短路径[课件展示]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如下作图过程:作法:(1)平移点A到点A′,使AA′等于河宽;(2)连接A′B,A′B与直线b的交点,即为所求作的点N;(3)过点N作NM⊥直线a于点M.点M和点N的位置即为造桥的位置.[提出问题]怎样证明造桥位置的正确性呢?在直线b上另外任取一点N′,过点N′作N′M′⊥a,垂足为M′,连接AM′,A′N′,N′B,证明AM+MN+NB <AM′+M′N′+N′B.你能完成这个证明吗?[学生思考]给学生思考时间,教师提示,蓝色的两条线段相等,绿色的两条线段相等,黄色的两条线段相等,A′、N、B在一条直线上.学生思考完毕,将解题过程写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之后教师点名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并纠错.[归纳总结]解决”造桥选址“问题的步骤:(1)一移;(2)二连;(3)三交;(4)四垂直.在解决最短路径问题时,我们通常利用轴对称、平移等变化把未知问题转化为容易解决的问题,从而作出最短路径的选择.【课堂小结】【课堂训练】1.如图,点A,B是直线l同侧不重合的两点,在直线l上求作一点C,使得AC+BC的长度最短.作法:①作点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B′;②连接AB′,与直线l相交于点C,则点C为所求作的点.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没有用到的知识或方法是( D )A.转化思想B.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C.两点之间,线段最短D.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意一个内角2.如图,直线l是一条河,P、Q是两个村庄.欲在l上的某处修建一个水泵站,向P、Q两地供水,现有如下四种铺设方案,图中实线表示铺设的管道,则所需要管道最短的是( D )3.(2021•天津二模)如图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的坐标为(4,2),点B的坐标为(1,-3),在y轴上有一点P,使PA+PB的值最小,则点P的坐标为( D )A. (2,0) B . (-2,0) C. (0,2) D. (0,-2)【解析】如图,作B点关于y轴的对称点B',连接AB',交y轴于一点,该点即为所求的点P.过点A作x轴的垂线,交B'B的延长线于点C,则∠C=90°,设BB'交y轴于点D,则OD=|-3|=3.∵点B坐标为(1,-3) ,∴B'(-1 ,-3 ) .∵易得B'C=1+4=5,AC=2=3=5 ,∴B'C=AC.∴∠B'=45°.∴PD=B'D=1.∴OP=2 ,∴P (0,-2 ).故选D.4.如图,牧童在A处放马,其家在B处,A、B到河岸的距离分别为AC和BD,且AC=BD,若点A到河岸CD的中点的距离为500米,则牧童从A处把马牵到河边饮水再回家,所走的最短距离是1000米.【解析】延长AC至点A′,使得A′C=AC,连接A′B交CD于点E,连接AE,则E即为所求的点.易得A′C=AC=BD,又AC⊥CD,BD⊥CD,∠A′EC=∠BED.∴△A′CE≌△BDE(AAS),则E是CD 的中点,∴AE=500,所以AE+BE=500+500=1000.5.(2021•江西模拟)如图,等腰三角形ABC的底边BC长为10,面积是40,腰AC的垂直平分线EF分别交AC,AB边于点E,F.若D为BC边的中点,M为线段EF上一动点,则△CDM周长的最小值为 13 .【解析】如图,连接AD,AM.∵△ABC是等腰三角形,D是BC边的中点,BC=10,∴CD=5,AD⊥BC,∴S△ABC=BC•AD=×10×AD=40,解得AD=8,∵EF是线段AC的垂直平分线,∴点C关于直线EF的对称点为点A,∴MA=MC,∵MC+MD=MA+MD≥AD,∴AD的长为CM+MD的最小值,∴△CDM的周长的最小值=AD+CD=8+5=13.故答案为13.6.两棵树的位置如图所示,树的底部分别为点A,B,有一只昆虫沿着A至B的路径在地面爬行,小树的树顶D处有一只小鸟想飞下来抓住小虫后,再飞到大树的树顶C处,问小虫在AB之间何处被小鸟抓住时,小鸟飞行路程最短,在图中画出该点的位置.方法一:解:如图,作点C关于AB的对称点C′,连接DC′交AB于点E,则点E即为所求.方法二:解:如图,作点D关于AB的对称点D′,连接CD′,同样交AB于点E的位置,则点E即为所求.7.如图,荆州古城河在CC′处直角转弯,河宽相同,从A处到B处,须经两座桥:DD ′,EE ′(桥宽不计),设护城河以及两座桥都是东西、南北方向的,怎样架桥可使ADD ′E ′EB的路程最短?解:(1)作AF⊥CD,且AF=河宽;(2)作BG⊥CE,且BG=河宽;(3)连接GF,与河岸相交于E ′,D ′;(4)作DD′,EE′即为桥.8.(1)如图①,在AB直线一侧C、D两点,在AB上找一点P,使C、D、P三点组成的三角形的周长最短,找出此点.(2)如图②,在∠AOB内部有一点P,是否在OA、OB上分别存在点E、F,使得E、F、P三点组成的三角形的周长最短,找出E、F两点.(3)如图③,在∠AOB内部有两点M、N,是否在OA、OB上分别存在点E、F,使得E、F、M、N,四点组成的四边形的周长最短,找出E、F两点.【变式】(2021•吉安模拟)如图,在五边形ABCDE中,∠BAE=120°,∠B=∠E=90°,BC>AB,DE >AE,在BC,DE上分别找一点M,N,使得△AMN的周长最小时,则∠AMN+∠ANM的度数为 120° .【解析】如图,作A点关于BC的对称点A',关于ED的对称点A'',连接A'A'',A'A''与BC的交点即为所求的点M,A'A''与ED的交点即为所求的点N,∵∠B=∠E=90°,∴A、B、A'共线,A、E、A''共线,∴∠A'=∠A'AM,∠A''=∠NAE,∴∠A'AM+∠NAE=∠A''+∠A'=180°﹣∠BAE=180°﹣120°=∠60°,∴∠AMN+∠ANM=180°﹣∠MAN=180°﹣(120°﹣∠A'AM﹣∠NAE)=120°,故答案为120°.【教学反思】本节课我通过引例(两点在直线的异侧),让学生认识到找最短路径的根本是通过"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接下来通过"牧人饮马”让学生带着兴趣进入教学。

八年级数学上册13.4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数学上册13.4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数学上册 13.4 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八年级数学上册13.4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是新人教版教材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这一节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平面直角坐标系、一次函数、几何图形的性质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最短路径问题的研究,通过实例引导学生了解最短路径问题的背景和意义,学会利用图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中给出了两个实例:光纤敷设和城市道路规划,让学生通过解决这两个实例来理解和掌握最短路径问题的求解方法。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平面直角坐标系、一次函数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图论知识以及如何利用图论解决实际问题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图论知识,并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最短路径问题的背景和意义,掌握利用图论知识解决最短路径问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最短路径问题的求解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图论问题,并利用图论知识解决。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和掌握最短路径问题的求解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通过展示实例和动画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光纤敷设和城市道路规划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最短路径问题的背景和意义。

2.新课导入:介绍图论中最短路径的概念和相关的数学知识。

3.实例分析:分析光纤敷设和城市道路规划两个实例,引导学生将其转化为图论问题。

4.方法讲解:讲解如何利用图论知识解决最短路径问题,包括迪杰斯特拉算法和贝尔曼-福特算法等。

13.4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

13.4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

13.4 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一、解决“一线+两点”型最短路径问题的方法:(1)求直线异侧的两点与直线上一点所连线段的和最小的问题,只要连接这两点,与直线的交点即为所求.如图所示,点A,B分别是直线l异侧的两个点,在l上找一个点C,使CA+CB最短,这时点C是直线l与AB的交点.(2)求直线同侧的两点与直线上一点所连线段的和最小的问题,只要找到其中一个点关于这条直线的对称点,连接对称点与另一个点,则与该直线的交点即为所.例题1:在图中直线l上找到一点M,使它到A,B两点的距离和最小.注意:距离之和最小问题的基本思路,不论题目如何变化,运用时要抓住直线同旁有两点,这两点到直线上某点的距离和最小这个核心,所有作法都相同.【练习】如图,小河边有两个村庄A,B,要在河边建一自来水厂向A村与B村供水.(1)若要使厂部到A,B村的距离相等,则应选择在哪建厂?(2)若要使厂部到A,B两村的水管最短,应建在什么地方?警误区:利用轴对称解决最值问题应注意题目要求:根据轴对称的性质、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通过比较来说明最值问题是常用的一种方法.解决这类最值问题时,要认真审题,不要只注意图形而忽略题意要求,审题不清导致答非所问.二、解决“两线+一点”型最短路径问题的方法:解决“两线+一点”型最短路径问题,要作两次轴对称,从而构造出最短路径.例题2:如图,已知∠AOB内有一点P,试分别在边OA和OB上各找一点E、F,使得△PEF的周长最小。

试画出图形,并说明理由.三、解决“两线+两点”型最短路径问题的方法:解决“两线+两点”型最短路径问题,要每点做一次轴对称,从而构造出最短路径.例题3:圣林中学八年级举行元旦联欢会,桌子摆成如图a所示两直排(图中的AO,BO),AO桌面上摆满了橘子,OB桌面上摆满了糖果,站在C处的学生小明先拿橘子再拿糖果,然后到D处座位上,请你帮助他设计一条行走路线,使其所走的总路程最短?图a四、造桥选址问题:选址问题的关键是把各条线段转化到一条线段上.解决连接河两岸的两个点的最短路径问题时,可以通过平移河岸的方法使河的宽度变为零,转化为求直线异侧的两点到直线上一点所连线段的和最小的问题.例题4:如图,村庄A、B位于一条小河的两侧,若河岸a、b彼此平行,现在要建设一座与河岸垂直的桥CD,问桥址应如何选择,才能使A村到B村的路程最近?注:在解决最短路径问题时,我们通常利用轴对称、平移等变换把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两条线段转化到一条直线上,从而作出最短路径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八年级数学上册 13.4 课题学习 最短路径问题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数学上册 13.4 课题学习 最短路径问题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数学上册 13.4 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是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3.4节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最短路径问题的实际应用,学会使用图论中的最短路径算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引入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探讨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图论的基本知识,如图的定义、图的表示方法等。

但是,对于图的最短路径问题,学生可能还没有直观的理解和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通过实例讲解、动手操作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最短路径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最短路径问题的实际应用,学会使用图论中的最短路径算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讨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最短路径问题的实际应用,图论中的最短路径算法。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最短路径问题,并运用图论知识解决。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引入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实例讲解法:通过具体的实例,讲解最短路径问题的解决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3.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最短路径问题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的案例,以及相关的图论知识介绍。

2.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如PPT等。

3.学生活动:让学生提前预习相关内容,了解图论的基本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最短路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讲解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如何找到最短的路线。

2.呈现(15分钟)讲解最短路径问题的定义,以及图论中最短路径算法的基本原理。

通过PPT等教学工具,展示相关的知识点,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最短路径问题。

13.4课题学习 最短路径问题

13.4课题学习  最短路径问题

13.4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课前准备一、课标分析《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本课题学习通过两个极值题使学生了解解决最短路径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并体会其中蕴含的化归思想。

二、教材分析随着课改的深入,数学更贴近生活,“课题学习”作为初中数学四大领域之一,是改“学数学”为“做数学”,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较好内容之一。

也出现了解决生产、经营中的省时、省力寻求最短路径问题,这类问题一般借助“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垂线段最短”来解决;当条件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有所不同,本节课通过两个实际问题使学生了解解决最短路径问题的基本方法,并体会化归思想,并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与生活的数学思想。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一已经学习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在“三角形”一章学习了“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并且了解了平移与轴对称的相关概念和性质,由于八年级学生还是第一次遇到某条线段或线段和最小,所以无从下手,另外证明两条线段和最小时要选取另外一点,学生想不到、不会用,所以利用轴对称将最短路径问题转化为线段和最小问题,逻辑推理证明所求距离最短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学目标1、能利用轴对称解决简单的最短路径问题,体会图形的变化在解决最值问题中的作用,并体会其中的化归思想;2、能将实际问题中的“地点”、“河”抽象为数学中的“点”和“线”,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并能利用轴对称将线段和“最小问题”转化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最短问题;3、通过选取一个量,与求证的那个“最小”的量进行比较,了解证明最短路径的基本方法;4、在探究最短路径的过程中,体会轴对称的桥梁作用,进一步体会转化思想;5、利用轴对称等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观察、操作、想象、交流论证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将同侧两点转化为异侧两点;教学难点:利用轴对称将最短路径问题转化为线段和最小问题,证明最短路径的基本方法。

13.4--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

13.4--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
解:图略. 理由:垂线段最短.
知识点 2 运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解决最短路径问题
问题1 牧人饮马问题 相传,古希腊亚历山大城里有一位久负盛名的学者,
名叫海伦.有一天,一位将军专程拜访海伦,求教一 个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
如图,牧马人从A地出发,到一条笔直的河边 l 饮马, 然后到B地.牧马人到河边的什么地方饮马,可使所走 的路径最短?
B
A
l
C
B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分析:
B
A
A
C
l
l
C
B
(1)这两个问题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我们能否把左图A、B两点转化到直线l 的异侧呢?
(3)利用什么知识可以实现转化目标?
如图,作点B关于直线 l 的对称点B′ . 当点C在直线 l 的什么位置时,AC与CB′的和最小?
B A
l
C
B′
1. 最短路径问题的类型: (1)两点一线型的线段和最小值问题; (2)两线一点型线段和最小值问题; (3)两点两线型的线段和最小值问题; (4)造桥选址问题.
2. 解决最短路径问题的方法:借助轴对称或平移的知 识,化折为直,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或 “垂线段最短”来求线段和的最小值.
B A
l
精通数学、物理学的海伦稍加思索,利用轴对称的 知识回答了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后来被称为“将军饮马 问题”.
你能将这个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吗?
分析:
B B
A
A
l
CC
l
转化为数学问题 当点C在直线 l 的什么位置时,AC与BC的和最小?
联想:
如图,点A、B分别是直线l异侧的两个点, 如何在 l 上找到一个点,使得这个点到点A、点B 的距离的和最短?

13.4课题学习_最短路径问题

13.4课题学习_最短路径问题
图 1 图 2
归纳小结
(1)本节课研究问题的基本过程是什么?
(2)轴对称在所研究问题中起什么作用?
布置作业
教科书复习题13第15题.
B
C
如图,A为马厩,B为帐篷,牧马人某一天要从 马厩牵出马,先到草地边某一处牧马,再到河 边给马喝水,然后回到帐篷,请你帮助他确定 这一天的最短路线。
如图:A为马厩,B为帐篷,牧马人某一天要从马 厩牵出马,先到草地边某一处牧马,再到河边 饮马,然后回到帐篷,请你帮他确定这一天的 最短路线。
F
作法:1.作点A关于直线
作法:1.将点B沿垂直与河岸的方向平移一个河宽到E, 2.连接AE交河对岸与点M, 则点M为建桥的位置,MN为所建的桥。 证明:由平移的性质,得 BN∥EM 且 BN=EM, MN=CD, B BD=CE, 所以A.B两地的距:AM+MN+BN=AM+MN+EM=AE+MN, 若桥的位置建在CD处,连接AC.CD.DB.CE, 则AB两地的距离为: M C AC+CD+DB=AC+CD+CE=AC+CE+MN, 在△ACE中,∵AC+CE>AE, ∴AC+CE+MN>AE+MN, N D E 即AC+CD+DB >AM+MN+BN 所以桥的位置建在CD处,AB两地的路程最短。
探索新知
问题2 如图,点A,B 在直线l 的同侧,点C 是直 线上的一个动点,当点C 在l 的什么位置时,AC 与CB 的和最小? B · A 追问2 你能利用轴对称的 · 有关知识,找到上问中符合条 l 件的点B′吗?
探索新知
问题2 如图,点A,B 在直线l 的同侧,点C 是直 线上的一个动点,当点C 在l 的什么位置时,AC 与CB 的和最小?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3.4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3.4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3.4 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一. 教材分析《13.4 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最短路径问题的相关知识和方法。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最短路径问题的意义,掌握解决最短路径问题的方法,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在教材中,首先介绍了最短路径问题的定义和意义,然后通过图的表示方法引出最短路径问题的解决方法。

接着,教材介绍了两种常用的最短路径算法:迪杰斯特拉算法和贝尔曼-福特算法。

最后,教材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图的概念和相关性质,对图的基本操作有一定的了解。

同时,学生也学习了算法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具备一定的编程能力。

然而,学生对于最短路径问题的理解和应用可能还存在一些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理解最短路径问题的意义,并通过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掌握解决最短路径问题的方法,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最短路径问题的定义和意义,掌握解决最短路径问题的方法,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最短路径问题的定义和意义,掌握解决最短路径问题的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和应用迪杰斯特拉算法和贝尔曼-福特算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最短路径问题的解决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资源,展示实际问题和算法流程,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最短路径问题的定义和意义。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3.4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微课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3.4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微课说课稿
5.定期进行课堂小结,表扬优秀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我将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包括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和合作学习。选择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如下:
1.启发式教学:这种方法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从已知知识中发现规律,逐步深入理解新知识。
2.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倾听、尊重他人。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和教学内容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
1.最短路径问题的概念及其求解方法;
2.欧几里得算法和迪杰斯特拉算法的应用。
教学难点为:
1.求解最短路径的算法过程,特别是迪杰斯特拉算法的理解和运用;
(二)学习障碍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线段的性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勾股定理等前置知识。但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障碍:
1.对最短路径问题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难以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
2.欧几里得算法和迪杰斯特拉算法的过程较为复杂,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3.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不知道如何选择合适的方法求解。
(三)互动方式
为实现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我计划设计以下环节:
1.师生互动: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表达观点。教师给予及时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2.生生互动: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最短路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探究任务,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3.课堂小结: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分享学习心得和成果。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鼓励优秀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3.4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教案)2022秋八年级上册初二数学人教版(安徽)

13.4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教案)2022秋八年级上册初二数学人教版(安徽)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线段性质和Dijkstra算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最短路径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如利用图示和模型来演示Dijkstra算法的执行过程。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最短路径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最短路径问题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最短路径问题的兴趣还是比较高的。在导入新课的时候,通过提问的方式,大家都能积极参与进来,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最短路径问题。这为接下来的新课讲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尽量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了最短路径的基本概念,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们看到了这个知识点的实际应用。不过,我也注意到,对于Dijkstra算法这一部分,学生们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在这一部分多花一些时间,用更直观的方式,比如图解或者动画演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算法的原理和步骤。
3.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其在现实情境中运用几何知识进行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素养,使其能够对实际问题进行合理的数据整理和分析,为求解最短路径提供依据。
5.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其在解决最短路径问题时,积极探索多种可能,优化解决方案。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4,,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
13.4 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能利用轴对称解决简单的最短路径问题,体会图形的变化在解决最值问题中的作用,感悟转化思想.利用轴对称将最短路径问题转化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问题.探索发现“最短路径”的方案,确定最短路径的作图及说理.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 (设计者: )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如图所示,从A地到B地有三条路可供选择,走哪条路最近?你的理由是什么?前面我们研究过一些关于“两点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等的问题,我们称它们为最短路径问题.现实生活中经常涉及到选择最短路径的问题,本节将利用数学知识探究数学史中著名的“将军饮马问题”.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自学教材第85 页至87 页,思考下列问题:
1.求直线异侧的两点与直线上一点所连线段的和最小的问题,只要连接这两点,与直线的交点即为所求,其依据是两点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2.求直线同侧的两点与直线上一点所连线段的和最小的问题,只要找到其中一个点关于这条直线的对称点,连接对称点与另一个点,则与该直线的交点即为所求. 3.在解决最短路径问题时,我们通常利用轴对称、平移等变化把已知问题转化为容易解决的问题,从而作出最短路径的选择.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探索最短路径问题活动一:相传,古希腊亚历山大里亚城里有
一位久负盛名的学者,名叫海伦.有一天,一位将军专程拜访海伦,求教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
从图中的A地出发,到一条笔直的河边l 饮马,然后到B地.到河边什么地方饮马可使他所走的路线全程最短?精通数学、物理学的海伦稍加思索,利用轴对称的知识回答了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后来被称为“将军饮马问题”.你能将这个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吗?追问1 这是一个实际问题,你打算首先做什么?答:将A,B 两地抽象为两个点,将河l 抽象为一条直线.追问2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明这个问题的意思,并把它抽象为数学问题吗?答:(1)从A 地出发,到河边l 饮马,然后到B 地;
(2)在河边饮马的地点有无穷多处,把这些地点与A,B 连接起来的两条线段的长度之和,就是从A 地到饮马地,再回到B 地的路程之和;
(3)现在的问题是怎样找出使两条线段长度之和为最短的直线l上的点.设C 为直线上的一个动点,上面的问题就转化为:当点C 在l 的什么位置时,AC 与CB 的和最小(如图).问题2:如图,点A,B 在直线l 的同侧,点C 是直线上的一个动点,当点C 在l 的什么位置时,AC与CB的和最小?追问1:对于问题2,如何将点B “移”到l的另一侧B′处,满足直线l 上的任意一点C,都保持
CB 与CB′的长度相等?追问2:你能利用轴对称的有关知识,找到上问中符合条件的点B′吗?展示点评:作法:
(1)作点B 关于直线l 的对称点B′;
(2)连接AB′,与直线l 交于点C. 则点C 即为所求.问题3 你能用所学的知识证明AC +BC最短吗?证明:如图,在直线l上任取一点C′(与点C 不重合),连接AC′,BC′,B′C′.由轴对称的性质知, BC =B′C,BC′=B′C′. ∴ AC +BC= AC +B′C = AB′, AC′+BC′= AC′+B′C′. 在△AB′C′中, AB′<AC′+B′C′,∴ AC +BC<AC′+BC′.即 AC +BC 最短. 小组讨论:证明AC +BC 最短时,为什么要在直线l 上任取一点C′(与点C 不重合),证明AC +BC <AC′+BC′?这里的“C′”的作用是什么?反思小结:运用轴对称变换及性质将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两条线段转化到一条直线上,然后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解决问题.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若直线l上任意一点(与点C 不重合)与A,B 两点的距离和都大于AC +BC,就说明AC +BC 最小. C′的代表的是除点C以外直线l上的任意一点.针对训练:
1.如图, A、B是河流同侧的两个村庄,现要在河边修一个抽水站向两村供水,问抽水站修在什么地方才能使所需的管道最短?请在图中表示出来.答:如下图,作点B关于l的对称点B′,连接
AB′交l于点P,点P即为所求. 2.如图,一个旅游船从大桥AB 的P处前往山脚下的Q处接游客,然后将游客送往河岸BC 上,再返回P处,请画出旅游船的最短路径.答:作Q关于直线BC的对称点Q′,连接′交BC于R,∴旅游船线路:P—Q—R—P. 选址造桥问题活动二:(造桥选址问题)如图,A和B两地在一条河的两岸,现要在河上造一座桥MN,桥造在何处可使从A到B的路径AMNB 最短?(假定河的两岸是平行的直线,桥要与河垂直.) 展示点评:从A到B要走的路线是A→M→N→B,如图所示,而MN是定值,于是要使路程最短,只要AM+BN最短即可.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