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公民教育
德国的公民教育及对我国的启示.doc
德国的公民教育及对我国的启示.doc
德国作为一个发达国家,其公民教育在诸多国家中备受关注。
德国收到世界各地关注者的目光,也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关于德国公民教育的实现,了解德国可以为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首先,在德国的公民教育中,重视个人基本信仰的价值观以及国家的宪法法规尤为重要。
信仰和法规的价值观被德国赋予了极高的地位,公民教育在德国真正实施的背后,就有这样的基础。
其次,德国通过培养孩子责任感来实现公民教育。
教育者要求孩子们能够接受道德教育,在孩子的心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其学会尊重他人、服从社会共同的原则和规则,能够掌握相应的文化知识。
此外,在德国的公民教育中,也强调追求自我价值和自由的重要性,赋予个人独立思考的能力,教育者鼓励学生自我完善,发挥个人的积极能量和创造力,满足自身的追求。
德国公民教育对中国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德国公民教育对中国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作者:孙炜来源:《知识文库》2019年第03期德国公民教育经历了复杂的发展过程,有着深厚的发展基础,德国的公民教育也推动着德国成为一个民主、和平、自由的国家和社会。
随着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素养培育与德国的政治教育有一些相似之处,虽然近年来我国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度逐渐提高,但是我国在这方面的教育仍然较为稚嫩,有许多需要提升的地方。
在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面,应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从细化我国公民教育相关内容,完备我国公民教育体系;改进与丰富公民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担当意识,完善并加大法律监管几个方面做出努力,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战后的德国在公民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公民教育同时也推动着德国成为一个民主、和平、自由的国家,德国在公民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可为我国的公民教育提供参考。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近年来我国也逐渐重视学生意识形态的塑造,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育。
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是公民教育的主要方式,现阶段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德国公民教育中的政治教育因素与我国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素养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由德国公民教育引发了本人关于中国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思考。
德国公民教育经历了复杂的发展过程,有着深厚的发展基础,各个时期的统治者都很重视公民教育。
在德国,公民教育中也被理解为政治教育,其中包含着与政治内容相关的课程内容,是一门有关政治科学的公民教育学科。
德国人认为,受过政治教育、有相关知识储备的公民可为民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贡献,在二战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德国为了培养新一代公民,加强对中小学阶段学生的公民教育,并希望以此为手段,提高国民素质品质,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
今天德国的公民教育,教育形式多样,教育内容丰富,在学校方面课程设置从小学直至大学,贯穿整个教育阶段,教育内容从社会生活到责任态度,对学生进行了全面的素质培养教育,在社会方面,对成年公民依然进行公民教育,设立教育机构。
德国公民教育对中国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德国公民教育对中国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人们对于德国公民教育一直备受关注。
可以说,在经历了多场斗争和艰难的抗争后,从而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善和发展起来的法律和教育制度。
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实践,德国公民教育促使中国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入洞察,体现出教育进步及改革。
德国公民教育的例子给予中国高中生的精神支撑,使学生们有更多的机会去学习和探讨关于权利和责任的重要意义。
因此,学生可以通过完善的计划、调查和实践,更好地理解自身角色和社会功能,学习和记住如何更好地服务社会。
同时,他们还可以学习如何保护自身,做出适当的行动来为社会贡献自己的智慧。
德国公民教育也使学生对民主有权利和自由的法定基础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从而保护人民的民主和自由权利得以保障。
此外,德国的公民教育系统不仅支持学生在政治学习中获得认知和情感的发展,而且也提供了有效的沟通桥梁来激发学生参与社会活动,以便更好地服务社会大众并贡献他们的力量。
综上所述,德国公民教育给中国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深远的启示。
其中看到的共性有: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提供沟通桥梁,激发参与社会活动的兴趣,引导参与社会框架;此外,也可以充分利用新技术(如网络平台等)进行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技术的发展,德国公民教育在向中国高中生提供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将发挥更加重要作用,更好地推动学生和社会进步,为大家创造一个繁荣昌盛社会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德国德育教育的优点
(一)突出民族精神的培养德意志民族给世界的鲜明印象是有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精益求精、永不满足于现状的精神。
前驻德大使、前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梅兆荣先生在一次采访中谈到,德国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有三个地方印象深刻:一是讲理性,守纪律,办事严谨认真、一丝不苟;二是文化素质普遍较高,说话有修养,知识面广,不怕辩论;三是崇尚自强不息,精益求精,永不满足。
正是由于有了这种永无止境的追求精神,德意志民族才始终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才可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失败的废墟上,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使国家迅速恢复元气,重新成为欧洲乃至世界政治舞台上一支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
德国高度重视培育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吸取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崛起的重要经验。
德国中小学德育对青少年的这种民族精神塑造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德国中小学校很重视对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一方面通过德国历史、德国地理、宗教课等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另一方面通过介绍民族英雄和著名科学家的事迹,突出德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德国人的优良品质,为学生创造学习的榜样,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
在我国,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这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薪火相传、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岁月里继往开来、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
民族精神是国家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体现,是连接国家与公民的纽带。
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必须重视民族精神的培养,以我国传统文化为内容,使青少年充分了解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和精神实质,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提高爱国热情。
(二)注重公民教育德国历代统治者所推行的都是维护当时的政治统治服务的政治教育。
20世纪三四十年代,这种政治灌输曾被纳粹分子当做扭曲人民的思想意识、维持法西斯暴政统治的工具。
德国的公民教育
研究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德国的公民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姓名:商奉献学号:2013110103导师:唐克军2014年11月20日德国的公民教育摘要公民教育在德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公民教育也经历了相当复杂的发展过程。
尤其是战后德国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公民教育,塑造新一代德国公民,以此提高全体国民素质,推动社会发展,一直是教育行政机关以及学校工作实践的重点。
本文主要从德国公民教育的概念及其发展历程、德国公民教育的现状分析、德国公民教育的发展趋势三个方面介绍德国的公民教育,希望对我国的思想道德教育有所启示。
关键字德国公民公民教育民主一、德国公民教育的概念及其发展历程(一)德国公民教育的概念公民教育,在德国也被理解为政治教育(Politische Bildung),是一门有关政治科学的公民学科。
1945 年以后,德国教育界已达成一种共识:一方面,中小学的公民教育是一门独立的课程,但另一方面又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
独立性课程是指:在学校课程设置中,公民教育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
所谓综合性课程,主要是指公民教育课程涉及一些其他学科知识,比如历史、宗教、伦理、政治、公民、社会科学、地理等学科。
德国公民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公民教育的里程碑——《博特斯巴赫共识》被誉为德国公民教育的“圣经”,共识中达成以下三项重要原则。
第一,禁止灌输,不允许教师用任何手段对学生进行灌输,因为这会妨碍学生形成独立的判断;第二,保持争议;在科学和政治上有争议的一切内容,在教学中也必须保持争议;第三,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与维护个体利益的能力,政治教育必须使学生能够分析政治形势以及他自己的相关利益,能够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寻求影响既定形势的手段。
(二)德国公民教育发展历程1.封建君主专制时期,政治教育始终以培养“驯服的臣民”为最高目的在德国的封建君主专制时期,统治者把公民教育归结为“国民教育”,其始终把培养“驯服的臣民”作为维护封建统治的政治目标。
德国的教育体系
(二)德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各联邦州的文化教育部门拥有对本州各级各类学校包括职业学校的管理权。但对于双元制教育中的企业教育,联邦则拥有管辖权。企业职业教育的具体管理,由联邦职业教育法授权给各行业协会负责,主要包括企业职业教育办学资格的认定,实训教师资格的考核和认定,考核与证书颁发,培训合同的注册与纠纷仲裁等。
(四)德国近年来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措施
德国实行以州政府投入为主、联邦政府投入为辅的教育投资体制。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及进修等环节的日常经费投入主要由州政府和地方政府负责,包括建校费、教师工资、以及维持学校正常运转的公务费和业务费等。联邦政府也对各州的教育事业提供资金支持,但重点在高校扩建、新建方面,联邦和州各投入50%,在促进科研、师资培训和职业教育方面,联邦政府也为各州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
(一)德国职业教育的特征
1.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目前,德国约有40%的适龄青年人上大学,那些不能或不愿上大学的年轻人绝大多数则去接受不同形式的职业教育,其中又以接受双元制职业培训为主(约为70%),培训的人员是德国技术工人的主要来源。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被外界誉为德国战后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是德国职业教育的基本形式。“双元制”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完成职业培训。企业是主导方,学校是辅助方。企业与受训学生首先要签订培训合同,接受其为企业的学徒工,然后安排到职业学校学习,最后还要接受行业协会的考核。职业学校事实上是一个受托提供培训的“外包”机构。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一般必须具备主体中学或实科中学(相当于我国的初中)毕业证书,学生一方面要在非全日制职业学校中接受专业的理论和文化知识的教育, 另一方面要在企业中接受职业技能的培训, 进行实践。“双元制”教育强调,学徒为将来的工作而学习,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为30%和70%,或者20%和80%,理论课程以适应实践需要为主要目标,确保了培训质量和效率。
当代德国公民道德教育
当代德国公民道德教育为了解核心价值观在民众中的认可情况,德国政府机构每年的六七月进行一次“德国价值观调查”。
2013年“德国的核心价值观”排名为:和平、人权、民主、个人自由、尊重人的生命、法治、容忍、尊重其他文化、团结和援助、平等、自我实现、宗教。
这些“价值观词汇”是经过近200年漫长曲折的摸索才被德国人认同的,特别是经历上世纪的那段纳粹统治后,战后的德国人更把这些核心价值观作为国内政治和外交的原则。
为巩固本国核心价值观,德国政府在公民道德教育方面投入了足够多的重视。
德意志民族具有悠久而独特的文化传统,德国的道德教育也被赋予了深厚的传统和底蕴,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对国民的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的教育。
德国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它能跻身世界工业强国之列,与国家对教育的高额投入密切相关。
德意志民族在历史上一方面为世界文明做出过杰出贡献,另一方面又曾多次给人类带来沉痛灾难。
但是德国各阶层能够深刻地反思战争历史,反省人性的野蛮所导致的严重后果。
为防止悲剧的重演,德国甚为重视对下一代的道德教育。
如同德国的历史一样,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历史长期处在不断分裂与融合之中。
思想政治教育总是服务于统治者特定的政治目的,导致其伴随着每一次社会政治变革与政治秩序的更迭被赋予不同的内涵。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彻底清除纳粹主义的影响和对德国社会进行民主化改造,在占领当局的推动下,西占区展开了声势浩大的“非纳粹化”和“再教育”运动。
这场运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之后联邦德国政治教育的历史渊源。
在联邦政府的主导下,以德国《基本法》为依据,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开展了持续、系统的政治教育工作,从而使民主政治观念开始在德国扎下根来,这也是德国真正的新开端。
德国政府非常重视公民道德教育,认为“公民道德教育投资并不是非生产性投资,它会很快得到经济偿还的"。
所以,即使在经济困难时期,政府仍拿出可观的经费来资助道德教育研究机构。
德国人认为德育使人的思想和行为保持一致,所以德育通常又被称为思想行为教育,这种教育从小学就开始了。
德国的公民教育及对我国的启示
德国的公民教育及对我国的启示【摘要】德国的公民教育是以学校、政府、社会形成合力,教育内容全面,教育方法多样,富有成效。
民主、多元、宽容是其公民教育的核心。
考察和反思德国公民教育的多元化取向,对我国公民教育的启示为:完备公民教育体系,营造全面社会环境;公民教育的实施途径和教学方法应多元化;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德国;公民教育;民主;多元一、德国公民教育的理论渊源现代公民教育的思想,首先是法国人提出来的,但是在德国人这里成为理论,并系统化了。
如德国教育家康德、黑格尔、费希特等都强调推行公民教育。
最具代表性的是德国教育家凯兴斯坦纳的主张:一切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忠于国家的公民。
他认为,不管公民的政治、宗教信仰如何,都要从“意志力、判断力、精细性和奋斗性”四个方面陶冶其性格,培养其精神,使他们为国家服务。
他还将公民教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以使每个公民具有为国家服务的技能。
教学内容可包括本国的国体、政治、法律常识,以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公民道德观念等公民学的内容。
凯兴斯坦纳的理论,以后成为德国学校进行公民教育依据的基本理论。
二、德国公民教育的发展与现状今天德国的公民教育,从教育形式上看是全方位的,广泛存在于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到大学教育的学校教育之中,也存在于从企业培训到政府组织的社会教育以及家庭教育之中。
从教育内容上看也是全方位的,包括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人文教育、环保教育、公民修养、公民性格养成教育等各个方面,涉及政治、经济、社会、道德、文化和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
德国各类学校都很重视公民教育。
德国学校教育政策的准则之一,就是将年轻人教育培养成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有责任感并有能力承担个人权利和义务的成年公民。
在大学,德国人很注意通过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德国大学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的,每个专业都有很好的就业前景。
德国大学进行专业教育,首先进行培养学生对所选专业的责任感的教育。
德国教育体制
德国教育:在德国,教育是由各地方政府管理,因此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教育制度。
历史:德国的教育体制主要是从中古世纪以后开始发展,起初,受教权只属于贵族以及神职人员,随后才逐渐普及至一般人民,使全民教育体系的发展兴盛起来。
而义务教育的传统则是建构在马丁·路德思想的影响下,普鲁士王国是世界上最早设立国民教育系统的国家之一。
当时的Volksschule课程是一个8年的教育,并提供当时早期工业化世界的所需,同时也因为新人文主义的产生,影响到学校教育发展的方向:阅读、写作、算术,以及道德、责任、军训等。
上层社会和富裕阶级的小孩通常进入4年的私立学校并接受一些大学预科的课程;而一般大众则几乎无法进入中等学校。
拿破仑战争后,普鲁士引进了教师需要国家认证的资格(1810年),这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准。
1812年,普鲁士开始设置中等学校的升学考试(这在1788年已被发明);到了1871年,整个德意志帝国都接受了这种制度。
1871年后,德国的学校教育开始变得较系统化和国家化。
更多的学校被建立,用来训练教育良好的年轻人。
当时有数种不同的学校:∙Gymnasium ,9年制(学习拉丁语,希腊语或希伯来语,以及一种现代语言)∙Realgymnasium ,9年制(学习拉丁语,现代语言,以及科学和数学)∙Realschule ,6年制(没有大学入学资格,不过可以直接进入职场工厂工作)∙Oberrealschule ,9年制(学习现代语言,以及科学和数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盟军(苏联、法国、英国、美国)在各自的占领区设置他们自己想法的教育系统。
当西德在1949年取得部份独立后,在其新宪法授与各州政府教育的自治权,而教育体制主要以联邦主义为其核心概念,强调各邦的文化独特性Bildungshoheit,因而至1955年之前,各邦皆致力于将每个地方不同的教育体系同化,使各邦皆有各自成体系的教育结构。
但这也造成了有史以来最复杂和多样的学校系统,许多学生必须到其他不同的地方完成他们的学业。
德国的公民教育政策
德国的公民教育政策
德国作为一个注重教育的国家,致力于培养具有公民意识
和责任感的公民。
德国的公民教育政策旨在通过教育和培训来促进公民社会的发展,并培养年轻一代具备社会责任感和民主意识。
德国的公民教育政策关注提高公民的社会参与度。
公民在
德国被鼓励参与社区事务和民主决策过程。
学校在课程中注重教授公民权利和责任,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参与能力。
此外,德国政府还鼓励学生参与社会项目和志愿者活动,以提高他们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能力。
德国的公民教育政策重视培养多元文化意识。
随着全球化
的发展,德国逐渐成为一个多元文化社会。
为了提倡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德国学校的教育内容也包括多元文化主题的课程。
学生通过学习其他文化的历史、价值观和传统,增进对各种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德国的公民教育政策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教育中被鼓励思考、提问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种教育模式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参与社会事务。
德国的公民教育政策致力于培养公民意识和责任感,提高
社会参与度,并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和思辨能力。
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德国的年轻一代成为积极参与社会发展和民主进程的公民,为社会的繁荣和稳定做出了贡献。
德国的公民教育及对我国的启示
德国的公民教育及对我国的启示作者:孙梓毓来源:《成功·教育》2013年第04期【摘要】德国的公民教育是以学校、政府、社会形成合力,教育内容全面,教育方法多样,富有成效。
民主、多元、宽容是其公民教育的核心。
考察和反思德国公民教育的多元化取向,对我国公民教育的启示为:完备公民教育体系,营造全面社会环境;公民教育的实施途径和教学方法应多元化;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德国;公民教育;民主;多元一、德国公民教育的理论渊源现代公民教育的思想,首先是法国人提出来的,但是在德国人这里成为理论,并系统化了。
如德国教育家康德、黑格尔、费希特等都强调推行公民教育。
最具代表性的是德国教育家凯兴斯坦纳的主张:一切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忠于国家的公民。
他认为,不管公民的政治、宗教信仰如何,都要从“意志力、判断力、精细性和奋斗性”四个方面陶冶其性格,培养其精神,使他们为国家服务。
他还将公民教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以使每个公民具有为国家服务的技能。
教学内容可包括本国的国体、政治、法律常识,以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公民道德观念等公民学的内容。
凯兴斯坦纳的理论,以后成为德国学校进行公民教育依据的基本理论。
二、德国公民教育的发展与现状今天德国的公民教育,从教育形式上看是全方位的,广泛存在于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到大学教育的学校教育之中,也存在于从企业培训到政府组织的社会教育以及家庭教育之中。
从教育内容上看也是全方位的,包括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人文教育、环保教育、公民修养、公民性格养成教育等各个方面,涉及政治、经济、社会、道德、文化和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
德国各类学校都很重视公民教育。
德国学校教育政策的准则之一,就是将年轻人教育培养成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有责任感并有能力承担个人权利和义务的成年公民。
在大学,德国人很注意通过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德国大学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的,每个专业都有很好的就业前景。
1890德意志实行义务教育带来的影响
1890德意志实行义务教育带来的影响一、可索克与《德国公民教育》德国拥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德国自民族国家基本成型之后的发展道路,反复而曲折。
从帝国的建立到自由体制的魏玛共和国,再到纳粹的独裁统治,之后又成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相对的东、西德时期,最终两个德国又重新走向了统一。
其公民教育也经历了非常复杂的发展过程。
而在每一个时期,德国都有相应的公民教育,如君主专制时期的“国民教育”,共和国时期的“公民政治与爱国主义训练”,纳粹时期的“极端种族主义与政治教化”。
而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德国也正在实行多元和自由的“民主政治教育”。
在20世纪以来的德意志帝国和魏玛共和国时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德国作为强有力的国家发展了各种公民团结,可以说“对公民团结的研究,我们所能得到的资料,在各国中恐怕再也没有比现代的德国更丰富的了”。
[1]当时的德国可以看到民主的、法西斯的、共产主义的各种公民教育系统并行,彼此竞争社会和政治制度中的优势。
在《德国公民教育》成书后,法西斯主义在德国已经胜利了,德国正在被独裁整体所统治,可索克认为,这也是议会政体时代各方面势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可索克根据在德国居留两年半收集的资料,从社会和经济状况、阶级关系上分析了造成公民和反公民的一切心理成因,并介绍了教育人民忠诚的各种组织。
法西斯独裁政体的各种势力是如何造成的?在当时的德国,民众又为何会为法西斯势力所裹挟陷入战争的狂热中?这与当时以“忠诚”“团结”为中心的公民爱国教育有着直接联系。
可索克指出,法西斯势力发展的特征是加紧注重对国家政府的忠诚,就是说,一切其他的忠诚都要迁就这种最高的中心忠诚。
当这种忠诚为纳粹所利用时,德国民众就陷入了集体狂热之中,爱国教育最终演变成了种族主义与政治教化,这更需要进行民主的反思。
二、“爱国”教育的异化:阶级对立的意外结果可索克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指出公民教育施行的特点和方法最深层的、根本的原因来自背后的阶级关系。
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的现实意义
绪论在l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的新教育运动中,凯兴斯泰纳(Georg Kerschensteiner,1854-1932)是一位颇具影响力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改革家,他的主要教育思想是公民教育思想及劳作教育思想,他提出了培育“有用的公民”的教育目的,较辩证地反映了科技进步、政治民主、国家富强三者统一的关系,更加符合魏玛共和国的进步要求,不仅受到当时政府的重视,产生了积极的现实作用,而且对二战后德意志民族教育的发展产生着积极影响。
他的劳作教育思想,适应德国当时生产力发展对人发展的需求。
他悉心研究和推行的国家公民教育思想和劳作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今的公民教育、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一、公民教育的概念及其内容(一)公民教育的概念凯兴斯泰纳一生亲历祖国的分裂、统一及帝国向共和国的过渡,作为教育家和思想者,他的思想首先体现着对民族命运的关切,这是很自然的,所以公民教育成了他教育思想的主题和主体。
凯兴斯泰纳指出:“国民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核心问题[1] (P142)。
”凯兴斯泰纳所谓公民教育就是要培养具有国家意识的公民。
这一概念又以国家、国家意识、公民三个概念为基础。
要正确理解公民教育的概念首先就必须正确理解这三个概念。
1.国家凯兴斯泰纳的国家概念,实指人与人之间秉持“法制”与“文明”伦理概念的道德集体。
这一“法制”与“文明”完善结合的集合,是由全体公民组成的集体,在这一集体中,国家的法律制度将被自觉遵守,而不再需任何强制的措施,为了实现此种理想,公民教育就有了产生的现实基础。
2.国家意识凯兴斯泰纳认为,国家意识其实就是道德意识,就是“某个个人道德自律性”[2](P22),“是每一个个人的道德自觉权和由此产生的自愿参与社会伦理发展的个人责任感”[3](P212)。
他认为这种意识不同于单纯的法制意识,也有别于纯集体意识(或者叫社会意识),因为这两种意识是以法制为基础的。
而道德的国家意识虽然屈从于积极的法制,却始终关心着这种法律制度必须按照国家集体道德化的标准,越来越道德化。
凯兴施泰纳公民教育理论
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思想浅析乔治·凯兴斯泰纳(Georg Kerschensteiner,1854-1932),德国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理论家、教育改革家,德国职业教育的奠基人之一,欧美教育史上倡导国民教育的主要代表人物。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悉心研究和推行国民教育理论、劳作学校理论,并改革国民学校和补习学校,在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上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不仅对德国,而且对世界许多国家的教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凯兴斯泰纳的劳作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劳作学校建设的实践中。
本文主要就其公民教育思想进行简单介绍。
一、国家的职责凯兴斯泰纳主张教育要为培养有用的国家公民服务,要为实现国家目标服务。
他认为,国家与教育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18世纪末至19世纪期间,国民学校在德国已成为国家贯彻某些意愿的行政工具。
”国家的目的,是使现实人提高到理想人的目标;教育的目的,是使现存国家提升为真正的国家,也就是理想国家的境界。
他强调,国家应该是引导人们进入道德生活的一种人类集团,国家本身应是一种理想的道德组织。
“是为了某一特定目标而组织在一起的人类集团,这一集团应该通过其成员的活动,尽可能地为个人伦理自由的发展铺平道路,同时,它自己也朝着具有美学特征的文明与法制国家的方向发展。
”“体现伦理思想的国家,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外在的伦理财富。
”“个人正是在国家实现某一时期的崇高理想中,不仅找到了理想而又受尊敬的工作,同时也找到了从伦理上完善自己的宝贵良机。
”在他看来,国家是一种人类生活团体,这种人类生活团体是引导人们向道德方向发展的。
文明和法制的国家是个人身心美满的场所,“当学校尚未意识到自己应该是实现将现有国家引导到法制和文明国家的理想境界这一普遍目标的一个工具时,它也不可能为任何个人,以适当的方式,为其职业作准备。
”所以,凯兴斯泰纳的教育思想属于社会本位主义教育范畴,个人教育必须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的,同时又承认人的尊严和发挥个性的必要性。
洪堡自由主义公民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洪堡自由主义公民教育思想及其启示洪堡自由主义公民教育思想及其启示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1767-1835)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被誉为“德国教育改革的先驱”,同时也是“自由主义教育的倡导者”,他的教育思想深刻影响了欧美各国,尤其是对我国新时期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洪堡的教育思想具有很强的人文主义色彩,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让人们成为真正的人,并且通过人本主义的理念让教育带有强烈的文化性和人文性。
他主张教育应该是由“人们”而非“国家”来主导,个人应该具有最大的自由,国家则应该尽可能地保障人民的自由,同时也要保证每个人拥有同等的教育机会,促进社会的整体发展。
洪堡提出的公民教育思想是他独特的贡献之一。
他认为,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成为自由而负责任的公民,让每个人都认识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从而有能力主动参与社会生活并推动社会进步。
因此,他主张在教育中注重公民意识的培养,重视个体的思考能力和独立性思维,强调个人的人格成长和道德素质的培养。
洪堡的自由主义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个人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简单的技能培养。
教育应该是个人成长的过程,而非单纯的知识传授,学生应该通过教育学习到生活的智慧和价值观。
其次,重视个体的思考能力和独立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让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消费者,而是主动的思考者和推动者。
再次,注重公民意识的培养,强调学生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并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正如洪堡所说,“教育应该不断地树立人类自由和文化的壮丽形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教育带来的自由和文化的盛宴。
教育不仅是个人的成长过程,更是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推动力。
洪堡的自由主义教育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也需要进一步探讨和发掘,以推动教育的发展和改革,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美好和幸福。
德国 注意义务标准
德国注意义务标准德国是一个位于欧洲中部的国家,以其文化,经济和政治的重要性而闻名于世。
作为欧洲联盟的创始成员国之一,德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德国,有许多关于个人和公民义务的标准,这些标准在德国社会中被严格遵守和执行。
本文将重点介绍德国的义务标准,并探讨一些关于德国义务标准的重要信息。
德国是一个法治国家,所有公民和居民都有责任遵守法律。
作为德国公民,人们需要遵守德国法律的规定,并履行其在德国法律下的义务。
这包括支付税款,遵守交通规则,保持公共秩序和尊重他人的权利。
德国的义务标准还包括对公共事物的关注和参与。
德国公民被鼓励积极参与社会和政治活动,并对当前的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这可以通过参加选举,参与社区活动和志愿者工作来实现。
德国公民在社会和政治事务中的积极参与被认为是他们的责任和义务。
德国还有关于教育和就业的义务标准。
根据德国教育法,德国公民有义务接受至少九年的义务教育。
德国还有义务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禁止任何形式的歧视。
这意味着每个德国公民都有权利接受良好的教育,并有权获得适当的工作。
德国公民还有义务对环境保持关注和保护。
德国是一个非常重视环境保护的国家。
德国公民有责任保持环境的清洁和健康,并采取措施减少废物和污染的产生。
许多德国人通过回收垃圾,使用可再生能源和参与环保活动来履行他们对环境的义务。
德国还有一些特殊的义务标准,例如义务兵役和义务服兵役。
根据德国法律,男性公民必须进行兵役,虽然现在有替代性的义务服务也可选择。
这些义务要求德国公民在一定的时间内为国家服务,并为国家的安全和利益做出贡献。
德国的义务标准包括遵守法律,参与社会和政治活动,接受教育和找到合适的工作,保护环境和为国家服务。
在德国,这些义务标准被视为个人和公民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重要的是德国公民在日常生活中遵守和履行这些义务。
通过遵守这些义务标准,德国公民能够建设和谐的社会和一个繁荣的国家。
德国公民教育
•政治能力 德国的政治教育非常重视政治能力目标,主要含三种能力 1、观察和描述能力 2、解释、评价、整理、运用能力 3、参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国公民教育的内容
民主政治知识教育
政治参与技能教育 民族精神教育 和平教育
•民主政治知识教育
1、国家体制、宪法与民主政治理论
2、国家与公民 3、民主的敌人
联邦政治教育中心 “联邦政治教育中心”的建立标志着独立自主的公民教育 (政治教育)工作在德国正式启动。
联邦德国建立初期,根据纳粹独裁统治的历史及联邦政府 和社会需要履行的任务—促进民主、宽容和多元化为基础 的政治觉悟的发展。基于此,西德政府在1952年建立了 “联邦政治教育中心”。 目的:“为了在德国人民中强化、传播民主和欧洲思想” 工作目标:“通过尽可能宽泛的信息传播,促进民众对政 治事事件的认识,强化民主意识,增强参与政治合作的准 备。
•政治社会化理论 政治社会化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取治 知识和能力,形成政治意识和立场的过程。它是社会成员与 政治体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是社会意识
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德国政治教育中的政治社会化理论归纳起来主要有一 下两点:
第一、政治社会化是学习和传播政治文化的过程。
1945年以后,德国教育界已达成一种共识: 中小学的公民教育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同时又是 一门综合性的课程。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公民教育
二战后德国公民教育思想的转变,为什么曾经令世人畏惧 和不安的民族在二战后会发生如此深刻的变化?
德国一向具有公民教育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的传统,二战后 德国和议会更是把公民教育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 部分。 如:构建了学校政治教育、校外政治教育、强有力的舆 论导向和各种社会运作手段在内的政治教育体系。
德国义务教育概况
德国义务教育概况德国义务教育概况1.引言德国义务教育制度被视为一种基本权利和社会责任,目的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公民。
本文将详细介绍德国义务教育的各个方面。
2.德国义务教育的定义德国义务教育是指国家法律规定的,所有德国公民在年龄适用范围内必须接受的教育。
德国义务教育对所有公民都是免费和普遍的。
3.学段划分德国义务教育被划分为四个学段:a.小学阶段(Grundschule):小学阶段为6年制,通常开始于6岁,结束于12岁;b.中学阶段(Hauptschule、Realschule、Gymnasium):中学阶段分为三种类型,学生根据能力和兴趣选择合适的中学类型,该阶段通常持续6年;c.职业教育阶段(Berufsschule):职业教育阶段面向那些选择进入职业培训的学生,通常在中学阶段之后;d.高级中学阶段(Gymnasiale Oberstufe):高级中学阶段为学生提供高等教育的准备课程,通常持续两至三年。
4.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德国义务教育的课程包括以下几个学科:a.语言:德语、英语、第三外语等;b.数学;c.自然科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d.社会科学:历史、地理、政治和经济学等;e.艺术和音乐;f.体育;g.伦理和宗教。
5.教育管理体系德国的教育管理体系分为三个层级:a.联邦层级:联邦负责教育政策的制定和监管;b.州层级.16个联邦州各自管理和实施教育政策;c.区县和市级:根据州的指导,管理和实施教育计划。
6.教师培训与资格德国的教师培训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包括学士和硕士学位课程。
教师必须通过一系列的考试和实习才能获得教师资格。
7.评估和考试德国义务教育的评估和考试在不同学段有不同的形式和目的。
其中,高级中学阶段的考试结果将影响学生是否能进入大学。
8.附件本文档附带以下附件:a.德国义务教育相关法律文本;b.德国义务教育学生手册;c.德国义务教育统计数据。
9.法律名词及注释a.Grundschule:德国小学阶段;b.Hauptschule:德国的主要中学类型,聚焦实践技能培养;c.Realschule:德国的实验中学类型,注重中等教育;d.Gymnasium:德国的高级中学类型,为学生提供高等教育的准备课程;e.Berufsschule:德国的职业学校;f.Gymnasiale Oberstufe:德国的高级中学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德国的公民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姓名:商奉献学号:2013110103导师:唐克军2014年11月20日德国的公民教育摘要公民教育在德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公民教育也经历了相当复杂的发展过程。
尤其是战后德国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公民教育,塑造新一代德国公民,以此提高全体国民素质,推动社会发展,一直是教育行政机关以及学校工作实践的重点。
本文主要从德国公民教育的概念及其发展历程、德国公民教育的现状分析、德国公民教育的发展趋势三个方面介绍德国的公民教育,希望对我国的思想道德教育有所启示。
关键字德国公民公民教育民主一、德国公民教育的概念及其发展历程(一)德国公民教育的概念公民教育,在德国也被理解为政治教育(Politische Bildung),是一门有关政治科学的公民学科。
1945 年以后,德国教育界已达成一种共识:一方面,中小学的公民教育是一门独立的课程,但另一方面又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
独立性课程是指:在学校课程设置中,公民教育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
所谓综合性课程,主要是指公民教育课程涉及一些其他学科知识,比如历史、宗教、伦理、政治、公民、社会科学、地理等学科。
德国公民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公民教育的里程碑——《博特斯巴赫共识》被誉为德国公民教育的“圣经”,共识中达成以下三项重要原则。
第一,禁止灌输,不允许教师用任何手段对学生进行灌输,因为这会妨碍学生形成独立的判断;第二,保持争议;在科学和政治上有争议的一切内容,在教学中也必须保持争议;第三,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与维护个体利益的能力,政治教育必须使学生能够分析政治形势以及他自己的相关利益,能够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寻求影响既定形势的手段。
(二)德国公民教育发展历程1.封建君主专制时期,政治教育始终以培养“驯服的臣民”为最高目的在德国的封建君主专制时期,统治者把公民教育归结为“国民教育”,其始终把培养“驯服的臣民”作为维护封建统治的政治目标。
尤其是在威廉二世(1859~1941)掌权之后,为了推行其社会政策和“世界政策”,反复灌输以“君主主义”为核心的,包括权威主义、民族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在内的思想,最终把德国带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深渊。
2.魏玛共和国时期,进行“基于国家和民族的政治教育”魏玛共和国的公民教育是基于国家利益,培养“有用的公民”,以实现巩固政权、缓和国内外局势、积极重建和发展国民经济等一系列维护政治统治的目标。
依据1919 年《魏玛宪法》中“所有学校都要追求道德教育、公民意识、德意志民族性和民族和解的目标”的规定,共和国政府和教育部门开展了以“公民意识”、“德意志民族精神”、“民族和解思想”,以及对持不同宗教或政治见解者的“宽容感”为基本思想和主题的政治教育活动。
3.纳粹时期,突出“国家至上”的政治教化希特勒上台后“通过大量的法令,依靠警察恐怖手段,在德国建立起一套以“领袖原则”为指导,实行“一体化”的法西斯专制独裁统治的政治体系。
同时还企图实行社会一体化,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进行控制。
这一时期的政治教育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几乎完全决裂于西方教育传统和政治教育以往的历史。
4.二战后,联邦德国的民主政治教育二战后,盟国对德国实行了民主化改造,包括“非纳粹化”运动和用西方的民主思想对德国人民政治“再教育”,从而使民主政治观念开始在德国扎下根来,这也是德国民主政治教育真正的新开端。
联邦德国建立以后,特别是在它完全获得主权后,德国政府把政治教育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精心布置,并成立了联邦政治教育中心,这一机构围绕一定的主题尤其是那些重大的社会主题展开教育,涉及到经济、社会、政治体系、国际政治、历史、生态等众多领域。
二、德国公民教育的现状分析(一)德国公民教育的内容德国公民教育在教育内容上是全方位的,包括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人文教育、环保教育、公民修养、公民性格养成教育等各个方面,涉及政治、经济、社会、道德、文化和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
1.政治教育几十年来,德国一直处于东西方冷战交锋的前沿,民主、自由、平等、法制、和平统一成为德国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
政府和社会组织进行的公民教育,重点是政治教育。
1952年德国人成立了联邦乡土服务中心,1963年改为联邦政治教育中心,作为公民教育的促进单位,以召开会议、举办讲座、利用报刊和广播宣传等形式,推动政府的民主政治教育工作。
21世纪初,联邦政治教育中心在一份公告中明确了在新世纪的14个主题,即民主政治理论、伦理和宗教等问题,社会作用,生活方式,统一后东西部的相互贯通和接受,欧洲的融合和国际关系,德国历史,社会市场经济,人口问题与移民问题,大众媒体和信息社会的发展及作用,民主文化,政治极端主义,教育和科学,政治教育方法,出版工作及合作交流等。
2.民主教育“非纳粹化”运动和用西方民主思想对德国人民进行政治“再教育”的民主化改造使民主政治观念开始在德国扎根。
“两德统一后,公民教育沿袭西德的路线,马列主义的教师被解雇,学科内容‘西化’,所有中学设置公民学课,常设在7、8年级,正式的民主(表达自由、自由投票和分权)知识是公民教育的核心内容。
其中社会科是德国公民教育的主要课程,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国家的有关知识,培养有判断力、能对生活负起责任的公民。
”①3.宗教教育宗教在德国一直被视为道德的根本,也是重要的公民教育内容,主要涉及伦理道德方面。
德国宪法规定宗教教育为核心课程,教会管理宗教事宜。
德国中学宗教伦理道德课的教科书内容十分贴近生活,追问人生目的、世界的意义等。
4.民族精神教育德意志民族以气质高贵、富有尊严与责任感、思维严谨著称于世。
民族意识、兢兢业业、吃苦耐劳、遵守纪律、团结协作和以社会为本成为新世纪德国政治教育的侧重点。
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具体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对现实存在的纷争、矛盾、问题尽心分析;(2)学习历史知识,认清历史、重视历史;(3)学习基本的社会信息,加强外语学习,掌握计算机知识及其应用。
德国教育界力图通过各种途径对学生灌输爱国主义思想,让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继承民族文化传统,弘扬德意志民族精神。
(二)德国公民教育的目标德国公民教育的目标因历史时期不同而各异,因各州具体的公民教育要求不①唐克军.比较公民教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第123页。
同而目标有别。
19世纪以前德国的公民教育是以宗教教育为核心展开的,宗教被视为道德的根本。
价值以一般教义为基础,遵循宗教价值观,敬神、畏神、服从、纪律、忠诚、责任、仁爱等道义型价值取向是其体现。
二战后,德国分裂,西德恢复了教育分权制,由各州管理,但仍坚持以宗教为核心的学校道德教育并开设了公民道德课。
由于1949年5月颁布的《基本法》确立了由各州管理学校教育,所以德国教育目标并无统一规定。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德国各州都进行了新一轮中学教育改革,以加强责任感的培养为主要内容,重新调整了中学的培养目标。
巴伐利亚州强调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德行”;北莱茵一威斯特法伦州定位于“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成熟的对社会负责的个性”。
萨克森州则要求完全中学开设更深入的通识课程,“培养学生全面的人性,包括参与社会活动,谅解他人”。
从各州的教育目标可以看出,德国公民教育的目标在于赋予学生民主精神和德国人的道德品质与民族精神。
如《黑森宪法》第56条规定,“教育的目的是塑造人的道德人格,准备职业能力,有自治的政治责任、国家的可靠服务、尊敬、友爱、宽容、诚实正直的人性。
”但是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以宗教为依据,除了培植学生的宗教信仰外,注重培养人的尊严、克己、责任感、乐于助人,对真善美的感受性,民主精神和爱国爱民以及德意志精神。
(三)德国公民教育的主要途径1.宗教教育从历史的角度看,1945 年前德国不存在专门的“政治教育”课程,这部分内容隐含在基督教教育或历史课中。
基督教教育在19世纪的学校中影响巨大,在州立学校中由牧师专门授课。
在德国学校中,宗教始终被视为道德教育的有效手段,许多学校都开设宗教课,学校教育与宗教教育在教育的目标、内容、形式上互相渗透,紧密配合,能够形成合力。
宗教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关系,可以用“母子关系”形容它们的历史,用“伙伴关系”形容他们的现在。
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以宗教为根本,陶冶精神与人格。
德国学校开设大量的宗教课,除了培养学生的宗教信仰外,还注重培养人生的尊严、克己、责任感、民主精神、爱国主义及德意志精神。
2.学校教育德国的公民教育,从教育形式上看是全方位的,广泛存在于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到大学教育的学校教育之中。
在中小学,德国人很注意通过课程设置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
德国的中学教育并不刻意追求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兴趣、能力,特别强调在个性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
例如,德国的小学,70 年代制定的联邦教育结构计划已经要求在教学内容上既注重自然科学入门知识讲解,也注重社会科学入门知识讲解;还要重视音乐、艺术、手工课的教学,并新增外语课,注意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儿童个性的全面发展,为将来的学习传授基础内容,照顾到儿童的特点和生活状况,唤起儿童多方面的兴趣,培养儿童学习乐趣。
在大学,德国人很注意通过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德国大学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的,每个专业都有很好的就业前景。
德国大学进行专业教育,首先进行培养学生对所选专业的责任感教育。
教育学生端正专业态度,明确自己今后的岗位目标,进而明确对社会的责任。
通过责任感教育,学生从热爱专业到热爱职业,从以学好专业为自豪,到以在专业领域为社会作出贡献为自豪,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3.家庭教育德国教育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孩子在四五岁时是培养价值观和判断是非能力的重要时期,97%的孩子的品性是在这个时期养成的。
因此,在德国的青少年教育体系中,家庭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场所,父母则是孩子的启蒙教育者,家长有义务担当起教育孩子的职责,并且为孩子做出一个好的榜样。
德国家长非常关注孩子的道德文明修养,注意培养孩子养成有礼貌、诚实、守信、准时等优秀品质。
德国人认为,孩子在行为上遵守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习惯,不仅有助于他们具备高雅的情趣、高尚的品格,为以后的人生成功奠定修养基础,也能为全社会创造一种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
4.大众传媒大众传媒在德国是公民教育的有力工具和重要途径。
政府通过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宣传官方的政治道德信息来影响公民的政治倾向、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等。
目前,电影、广播、网络、多媒体等技术已经被德国学校广泛运用到各类教学,包括德育教育。
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提高了教学效果,也有益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知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