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0-2021学年鲁教版地理高中选择性必修第二册课件: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PPT课件

第1讲 描述第运二动章的基本资概源念、环境与区域发展
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1.北方农牧交错带是指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也是⑤ 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 的过渡地带。该生态脆弱区土地退化的根本自然原因是对⑥ 降水变率 极为敏 感,土地极易受⑦ 风蚀和沙化 。 2.北方农牧交错带是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在⑧ 人口增长 的压力下,人类对⑨ 土地资源 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是造成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人类不合理开发 和利用土地资源的主要表现是⑩ 过度开垦 和 过度放牧 ,以及不合理的开矿、 樵采、道路建设等。
第1讲 描述第运二动章的基本资概源念、环境与区域发展
6.在北方农牧交错带,人们过度开垦,向西、向北扩展,扩大耕地面积,使草原面积 减小。 ( ) 7.治理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首先应树立以保护、恢复自然环境为第一要 务的观念,其次应运用综合措施解决问题,实现人地和谐发展。 ( ) 8.北方农牧交错带治理土地退化运用的综合措施主要是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 技术措施,不包括经济措施和社会措施。 ( ) 北方农牧交错带治理土地退化运用的综合措施包括生物措施、工程措 施、经济措施、社会措施等。
第1讲 描述第运二动章的基本资概源念、环境与区域发展
高中地理 选择性必修2 人教版
第1讲 描述第运二动章的基本资概源念、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本节内容以典型案例探究区域环境的治理,主要内容有生态脆弱区、北方农牧交 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和综合治理。在学习时重点关注以下问题: 1.生态脆弱区的分布、土地退化问题和我国生态脆弱区的特点。 2.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3.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生物、工程、经济、社会综合治理措施。
2020-2021学年高二地理新教材鲁教版选择性必修2 2.1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原因——人为原因
2、植被遭到破坏?
农业垦荒规模的不断扩大; 历史上——营造宫殿 伐木烧薪、战争等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合作探究】P28结合下图,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分析黄土高原环境问题 的形成过程?
参考答案:人地关系是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类的生产与活动都要受一定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人类活动也会影响 地理环境,这种影响若超出了地理环境所能承载的强度会引发环境问题等,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黄土高原地区脆 弱的生态环境容易导致水土流失,人口的不断增长导致对植被、土壤等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剧了水土流失,使得当 地的土地退化,进而使人们进行的农业生产单位面积产量不高。为了获得更多的粮食,只能开垦更多的荒地,需要 更多的劳动力,进一步加快了人口增长,更加剧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等环境问题,生态环境更加脆弱,陷入“越垦 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原因——自然原因 4.自然灾害易发
地质基础差+暴雨洪涝频发导致 滑坡、泥石流、塌陷时有发生, 进一步加剧水土流失。
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人为原因
阅读教材P27知识窗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古代黄土高原环境如何? ②加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直接原因是? ③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包括哪些? ④不合理的生产活动的原因?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危害 1.对耕地的影响
自主思考:水土流失对耕
地有何影响?
①沟壑变大加深,耕地 面积减少 ②流水侵蚀加强,土层 变薄,保水保肥能力下 降,土壤肥力降低,耕 地生产力下降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危害
2.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自主思考:结合图中信息,思考黄土 高原易发生哪些自然灾害(地质和气
面积:
。
2.2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 课件 鲁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

人为原因
环境破坏后难以恢复
1、不合理的土地利用
◆采用轮荒制的粗放耕作
方式,破坏植被。
尖锐的人地矛盾
→ 恶性循环
人为原因
1、不合理的土地利用
◆生产建设中不合理的土地利用:露天开矿、无计划
的修路、建窑洞、水利设施等。
露天采煤
修建公路
人为原因
2、植被遭到破坏
历史上——营造宫殿 樵采、开荒、战争等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பைடு நூலகம்
北 平
土壤中盐分随水上移
原
盐分在地表集聚
典型地区: 黄淮海平原、宁 夏平原、河套平原, 西北绿洲区等
合作与探究: 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西北绿洲区
➢ 治理措施: ①完善排灌系统,使土体脱盐; ②引淡淋盐; ③井排井灌; ④农田覆盖;
⑤合理的灌溉,采取喷灌、滴灌技术。
①地形:地势低平,地下水位高,洼地 排水不畅。 ②气候:春季干旱,气温回升快,蒸发 旺盛,导致土壤中盐分向地表积聚。 ③人类活动:大水漫灌,只灌不排,导 致地下水位上升。
▲治理后的峁 ◀今天下第一塬
治理水土流失——①工程措施
治理水土流失——①工程措施 重要工程措施:缓坡(<15°)修建水平梯田
坡 面 水
流
坡 面 水
流
修建水平梯田为什么能减少水土流失? 改变坡面水流路线、降低水流速度,促进泥沙就地沉积。
治理水土流失——①工程措施
重要工程措施:陡坡(15-45°)鱼鳞坑
【总结】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综合治理思路
明确区域的位置和范围 找出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析危害
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制定综合治理的措施
生态系统稳定性差、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以 恢复的区域。
高中地理鲁教版选择性必修2 不同类型区域的发展 学案 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

第一节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课标要求】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课前预习【必备知识】一、生态脆弱区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概念:生态脆弱区是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稳定性较、抵抗外来干扰和维持自身稳定的能力较、易于生态且难以的区域。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布:我国生态脆弱区大多位于、林牧、等复合交错带。
二、黄土高原地区的脆弱生态1.黄土高原概况(1)____________ 范围:以西、日月山以东、以南、以北。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理位置的过渡性:黄土高原地处沿海向内陆、平原向、半湿润向地区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
2.脆弱生态的原因三、脆弱生态影响区域发展1.水土流失:面积,时空分布。
2.自然灾害多发:、以及洪水和引发的滑坡、泥石流灾害。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影响农业生产:水土流失导致耕地面积,肥力,土地生产力下降四、黄土高原地区的综合治理:'咒!〉*山月r ・J 季凤医和非李凤区分界鐵V 祠探0城市疼务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年等澤水量线迸温弋障水蚤迦1J A 呼障出量血血 *比月\重2.优化产业结构(1)以为基础,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 (2)以为核心,发展旅游业(3) _______ 以开发为龙头,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3.控制人口过快增长(1)使得脆弱的生态环境难以支撑地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持续发展。
(2)控制人口、调整人口是区域综合治理的重要措施。
课堂探究【情境1】下为“中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图及延安、重庆的气候统计图,分析思考:【问题】(1) 归纳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形区(2)结合图示信息,从地形、气候、人类活动等方面分析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共同特征。
2020-2021学年鲁科版新教材地理选择性必修2第二单元第1节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

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读黄土高原景观图,回答1、2题。
1.黄土高原地区的地貌特征是()A.远看是山,近看是川B.地形崎岖,溶洞广布C.地表破碎,千沟万壑D.地面坦荡,一望无垠2.黄土高原人地矛盾尖锐,关键问题在于()A.植被破坏B.人口过度增长C.生态脆弱D.环境恶化【解析】1选C,2选B。
第1题,黄土高原地区最主要的地貌特征是地表破碎,千沟万壑。
第2题,其形成的最主要人为原因是人口过度增长,人地矛盾比较尖锐。
“人家半凿山腰住,车马多从头顶过”,下图是我国某地的居住景观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建造图中建筑形式的民居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风俗习惯和传统观念B.地表形态和土壤性质C.气温和降水量状况D.植被类型和地质构造4.图中居住景观分布区最严重的环境问题是()A.土壤盐碱化B.洪水泛滥C.地层下陷D.水土流失【解析】3选B,4选D。
第3题,图中居住景观为窑洞,这种建筑形式多出现在我国黄土高原地区,主要利用高原地形和黄土的直立性而建造。
第4题,图中建筑主要分布在我国黄土高原地区,该地区最严重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
下图甲为某地区地形图,乙为该地区人口密度分布情况图。
据图回答5、6题。
5.该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是()A.凌汛B.水土流失C.森林面积减少D.泥石流6.造成上述环境问题的人为原因是()A.人口密度超过该地区合理承载力B.A地区的人口密度高于B地区C.北部的人口密度最为合理D.本区人口合理承载力较大【解析】5选B,6选A。
第5题,由经纬度及区域轮廓可判断该区为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地区的主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
第6题,由乙图对照甲图不难发现,A、B地区的人口密度分别达到了64人/平方千米、47人/平方千米,而本区合理的承载力是30人/平方千米。
在黄土高原的缓坡上修筑梯田是该区域综合治理的一项措施。
读图回答7、8题。
7.梯田田埂的水平延伸方向一般与()A.坡面倾斜方向一致B.等高线基本平行C.山谷走向基本一致D.山脊走向基本平行8.修筑梯田显著地改变了山坡的()A.形态B.土壤类型C.坡向D.物质组成【解析】7选B,8选A。
2020-2021学年鲁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二2.1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

拓展延伸
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成因
跟踪训练 下图是“水土流失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序号按“地表起伏大、植被条件差、地表侵蚀”顺序排列,正确
的是
A.①②③ C.③②①
B.②①③
√D.②③①
解析 由图中的因果关系可知,②和③造成了水土流失,所以②和③是 地表起伏大、植被条件差,故①为地表侵蚀;而土壤退化会造成植被条 件差,推出③为植被条件差,所以②为地表起伏大。
B.过度放牧
C.开山取石
D.环境污染
解析 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人口密度较大,由于生产、生活的需要, 破坏植被,土壤被侵蚀,基岩裸露,形成“红色荒漠”,故A正确。 过度放牧主要发生于我国牧区,B错误。 开山取石不会造成石漠化,C错误。 “红色荒漠”的形成与环境污染无关,D错误。
探究点二 水土流失的治理 探究导引 下图为“黄土高原某小流域示意图”。
8.谷坊坝修建可使
①河流含沙量减少 ②沟道下蚀作用增强
③下游山洪危害减轻 ④沟道出口地区土壤
肥力增加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据材料可知,谷坊坝指山区沟道内 拦截泥沙的小坝,是在易受流水侵蚀的沟 道中为了固定沟床而修筑的土、石建筑物。 因此,谷坊坝的修建可阻止沙石向下游流 失,使河流含沙量减少,①对; 谷坊坝也能够降低河流的流速,减弱下蚀作用,②错; 谷坊坝降低河流的流速,能够减轻下游的山洪危害,③对; 谷坊坝拦截泥沙,沟道出口地区泥沙量减少,带来的淤泥减少,使得土 壤肥力降低,④错。故选B。
解析 甲地修建梯田会造成植被破坏,加重水土流失;乙地坡度大,适 合植树造林;丙地地势平坦,适合平整土地,发展耕作业;丁地位于河 漫滩地带,容易出现洪涝灾害,不适合建设村落。
(新教材)高中鲁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2课件:第二单元第一节 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

(1)请根据该地区黄土的成因推测该区域土壤颗粒物平均粒径的空间变化,并 简要说明原因。 (2)简析该区域侵蚀作用的季节差异。 (3)分析图示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
【解析】第(1)题,根据经纬度判断,该区域地处黄土高原,土壤在西北季风的吹 送下,堆积分选而成;自西北向东南,随着风力减弱,搬运能力降低,颗粒重的先沉 积,颗粒小、轻的后沉积,所以土壤沉积物粒径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小。第(2)题, 该区域侵蚀作用的季节差异首先要从侵蚀作用的外力分析。夏秋季节要考虑流 水作用;冬春季节要考虑风力作用。第(3)题,图示地区水土流失严重,与这里的 地形、气候、植被有关。
(1)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治沟造地更加关注
()
A.增加耕地面积
B.防治水土流失
C.改善人居环境
D.提高作物产量
(2)治沟造地对当地生产条件的改善主要体现在 ( )
A.优化农业结构
B.方便田间耕作
C.健全公共服务
D.提高耕地肥力
(3)推测开展治沟造地的地方
①居住用地紧张
②生态环境脆弱
③坡耕地比例大
答案:(1)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小。原因:该区域(地处黄土高原)土壤经西北季风 堆积分选而成;自西北向东南,随着风力减弱,搬运能力降低,土壤沉积物粒径逐 渐减小。 (2)夏秋降水多,流水侵蚀作用强;冬春降水少,(西北季风)风力强,以风蚀作用为 主。 (3)海拔较高,沟壑多,地势起伏大;半湿润地区向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区,降水变率 大,夏季多暴雨;植被覆盖率差,水土流失严重;土质疏松。
④农业生产精耕细作
A.①③
B.①④
() C.②③
D.②④
【解析】(1)选C,(2)选B,(3)选C。第(1)题,传统的打坝淤地,既能拦截泥沙,减 少水土流失,也可增加耕地面积,提高作物产量,故A、B、D项是两者都具有的功 能;而治沟造地不仅拦截泥沙、增加耕地,而且注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的发展, 因此治沟造地更加关注改善人居环境,C项正确。第(2)题,设问问的是“生产条 件”, 优化农业结构和健全公共服务,都不属于生产条件的改善,A、C可排除; 原有黄土高原农田是沿着沟坡分布,条块分割,高低不平。而治沟造地后,沟道 被治理成一块块平整的良田,规模成片且平整,更有利于改善耕作条件、利于田 间管理耕作,B对。第(3)题,“治沟”治理的是沟谷。根据图中信息提示:复垦 空废宅基地和易地移民搬迁,说明该地居住用地不紧张,但生态环境脆弱,需要 易地移民搬迁;坡面退耕还林,治沟造地,说明坡耕地比例大;农业生产精耕细作 图中没有体现出来。
地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2.1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共23张ppt)

土地沙化(沙质荒漠化)
冻融侵蚀 (高寒荒漠化)
水土 流失
盐碱化
石质 红漠化
荒漠化
黄土高原初印象
A
C
猜一猜哪幅图是黄土高原的景观?
B
✔
D
✔
黄土高原
2.为什么黄土高原生态环境会脆弱?
• 原因三: 地表形态沟壑纵横
2.为什么黄土高原生态环境会脆弱?
• 原因四:破坏后难以恢复
西周时期,黄土高原森 林覆盖率达50%以上,之后 不断减少,至明清时仅为8 万平方千米。如山西省吕 梁山唐代曾辟为林区,到 明清时已破损不堪。
植被破坏 加剧了水土流失
土壤肥力下降 植被难以恢复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黄土高原地区的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
✔✔
——
总 结
生 态 脆以 弱黄 地土 区高 的原 发地 展区
为 例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综合治理思路
明确区域的位置和范围 找出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析危害
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制定综合治理的措施
课后思考
读书P33页活动,回答问题。
1 、 根据石漠化的成因,查找相关资料, 分析讨论我国石漠化的地区分布。 2 、 分析说明石漠化对社会经济和生态 环境的不利影响。 3 、 请为石漠化综合治理提出建议,并 为当地解决贫困问题出谋划策。
气候干旱
2.为什么黄土高原生态环境会脆弱?
• 原因五:位于不同生态系统的过渡区域。
平原→山地、高原
半湿润→半干旱
季风性气候→大陆 性气候
02 脆弱生态对区域发展有何影响?
地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2.1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主(共45张ppt)

黄土高原煤炭资源分布
3黄 土 高 原 地 区 的 综 合 治 理
(3)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 控制人口过快增长;调整人口布局; • 结合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人口迁出或
迁入,减轻当地生态环境的压力。
人口增长和脆弱生态引发环境问题
3黄 土 高 原 地 区 的 综 合 治 理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黄土高原地区的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
1 黄土高原地区的脆弱生态 2 脆弱生态影响区域发展 3 黄土高原地区的综合治理
学习目标
1.从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说明生态脆弱区存在 的问题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综合分析生态脆弱区的环境与发展问题,提出生态 脆弱区的发展方向和综合治理措施。
01 黄 土 高 原 地 区 的 脆 弱 生 态
• 影响农业生产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带走了大量肥沃的表层土,使土层变薄,土
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
人口增长和脆弱生态引发环境问题
2脆 弱 生 态 影 响 区 域 发 展
我国《耕地质量等级》国家标准将耕地 质量划分为10个等级。一等耕地质量最高, 十等耕地质量最低。黄土高原地区耕地质量 等级为七等至十等的耕地占54.76%,这部 分耕地的特点是基础地力相对较差,生产障 碍因素突出,短时间内较难得到根本改善。
3黄 土 高 原 地 区 的 综 合 治 理
• 农业技术措施 塬面和较陡山坡宜发展林草
业,部分种植经济林果,草地保 持适度放牧。
山下缓坡和沟谷发展种植业,增施有机肥实施间作套种、 高沟垄作、水平阶种植等耕种手段,采用地膜覆盖、塑料 大棚、日光温室以及喷灌、滴灌等生产和灌溉技术,增强 耕地抗蚀能力,减少水土流失。
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
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2.1生态脆弱地区——以黄土高原为例(共26张ppt)

导致水
黄土土质疏松,由粉沙粒组成,抗侵 土流失
蚀能力弱,垂直节理发育
植被覆盖率低,对地面保护性差;
地质灾害 黄土高原地质灾害频繁,滑坡、塌陷、加剧水
泥石流等;
土流失
不合理的土地 (轮荒)粗放的耕作制度破坏林草植
人 利用(轮荒) 被、破坏林草物种;
为 营造宫殿、过 破坏了地表植被,形成新沙源;破坏 加剧水
图1:黄土高原地形图
Google earth
黄土高原地表
区域概况
1.位置:
地处中纬度地区,35°N——40°N之间,100°E——115°E之 间;地处内陆腹地,黄河上游与海河上游地区;处于过渡区域, 从平原向山地过渡、从湿润区向干旱区过渡、从森林向草原过渡、 从农业区向牧业区过渡的地区,地理位置特殊;
2.农业技术措施:
因地制宜、科学施肥、 选育良种、发展地膜 及喷灌、滴灌技术、 轮作套种等,以提高 土壤肥力、保持水土 和发展生产。
3.生物措施:
大力植树种草,实 行乔、灌、草相结 合,以防止暴雨对 表层土的冲刷,提 高土壤抗侵蚀能力;
治理水土流失要以水土保持为中心,压缩耕作用地,改土与治水相结合,逐 步建立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改善天然草 场质量;大力开展煤炭开发区的土地复垦工作。
环境问题是(D)
A、土壤盐碱化 B、洪水泛滥
C、地层下陷 D、水土流失
读右图,“黄土高原”地形图,完成6—7题。
6、造成黄土高原地形区形成如此
地貌特征的最主要人为原因是(A)
A、露天采矿
B、黄土之地特殊
C、夏季暴雨集中 D、植被破坏严重
7、黄土高原的治理需要因地制宜、综合
开发,针对图中陡坡地貌,适宜采取的措施是(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请根据该地区黄土的成因推测该区域土壤颗粒物平均粒径的空间变化,并 简要说明原因。 (2)简析该区域侵蚀作用的季节差异。 (3)分析图示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
【解析】第(1)题,根据经纬度判断,该区域地处黄土高原,土壤在西北季风的吹 送下,堆积分选而成;自西北向东南,随着风力减弱,搬运能力降低,颗粒重的先沉 积,颗粒小、轻的后沉积,所以土壤沉积物粒径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小。第(2)题, 该区域侵蚀作用的季节差异首先要从侵蚀作用的外力分析。夏秋季节要考虑流 水作用;冬春季节要考虑风力作用。第(3)题,图示地区水土流失严重,与这里的 地形、气候、植被有关。
(3)滑坡和泥石流对当地造成怎样的危害? 提示:破坏农田,土壤肥力下降,危害村庄及交通设施,河流含沙量增大,诱发其他 自然灾害等。
【探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3.黄土高原生态脆弱的表现
【探究训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地形图,该区域处于半湿润地区向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 带,水土流失严重,人们常用“穷山恶水”来形容当地恶劣的生存环境。
三、黄土高原地区的综合治理 任务驱动:
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影响了区域的发展,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进行综合 治理,改善黄土高原的生态状况?
1.治理水土流失 (1)工程措施。
(2)生物措施。
(3)农业技术措施。
2.优化产业结构 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条件,积极调整_产__业__结__构__,促进区域发展。 3.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控制人口过快增长、调整_人__口__布__局__是区域综合治理的重要措施。
答案:(1)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小。原因:该区域(地处黄土高原)土壤经西北季风 堆积分选而成;自西北向东南,随着风力减弱,搬运能力降低,土壤沉积物粒径逐 渐减小。 (2)夏秋降水多,流水侵蚀作用强;冬春降水少,(西北季风)风力强,以风蚀作用为 主。 (3)海拔较高,沟壑多,地势起伏大;半湿润地区向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区,降水变率 大,夏季多暴雨;植被覆盖率差,水土流失严重;土质疏松。
【任务小测】
1.黄土高原不包含的省区是 ( )
A.陕西省
B.山西省
C.内蒙古自治区
D.青海省
【解析】选C。黄土高原位于长城以南,内蒙古自治区位于长城以北。
2.黄土高原生态脆弱的原因不包括
()
A.位于半湿润地区向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区
B.干旱的气候
C.黄土土质疏松
D.众多的河流
【解析】选D。河流众多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
【任务小测】
1.黄土高原地区的自然灾害不包括
()
A.干旱
B.寒潮
C.台风
D.洪水
【解析】选C。台风主要影响我国的东部地区,对黄土高原地区没有影响。
2.水土流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不体现在 ( )
A.耕地减少
B.土壤肥力下降
C.水肥状况变差
D.作物品种减少
【解析】选D。水土流失对农作物的种植种类没有影响。
2.生态脆弱的原因 (1)气候较为干旱:年降水量在_4_0_0_毫米左右,植被覆盖率低。 (2)黄土土质疏松:主要组成物质为黄土,以细粉沙为主,有较多的孔隙,土质疏 松,具有明显的_垂__直__节__理__性,遇水易分散,抗冲、抗蚀性能弱,容易导致水土流 失。 (3)地表形态沟壑纵横:长期的流水侵蚀,使地形破碎,千沟万壑,容易受到_强__降__ _水__的侵蚀。 (4)环境破坏后难以恢复:植被破坏后,水土流失加剧,地表支离破碎,严重降低 土壤肥力,_植__被__难以恢复,进一步加剧了水土流失。
【任务小测】
1.下列措施属于农业技术措施的是
()
A.抗滑桩
B.鱼鳞坑
C.退耕还草 D.塑料大棚
【解析】选D。抗滑桩和鱼鳞坑属于工程措施,退耕还草属于生物措施。
2.在黄土高原地区积极发展特色农业、旅游业属于
()
A.工程措施
B.生物措施
C.农业技术措施
D.优化产业结构
【解析】选D。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属于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
发展特色农业、旅游业属于优化产业结构,是黄土高原地区综合治理措施之一。
课堂合作探究
探究一 黄土高原地区脆弱的生态及危害 【教材探究】 1.黄土高原地区生态脆弱的表现 阅读教材P24图2-1-3黄土高原地形,探究以下问题。 (1)黄土高原的地形有何特点? 提示:地形为高原,海拔较高,地表千沟万壑,地势向东南倾斜。
(2)黄土高原位置的过渡性是如何体现的? 提示:地处沿海向内陆、平原向高原、半湿润地区向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 (3)该图体现黄土高原怎样的脆弱性? 提示:气候较干旱,黄土土质疏松,地表沟壑纵横等。
2.黄土高原地区脆弱生态的危害 阅读教材P28图2-1-5黄土高原的滑坡 ,图2-1-6黄土高原的泥石流,探究以下 问题。 (1)图中滑坡是如何形成的? 提示:地表坡度大,山坡整体下滑。 (2)图中泥石流是如何形成的? 提示:黄土疏松,暴雨之后沿沟谷形成泥石洪流。
二、脆弱生态影响区域发展 任务驱动:
我国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总体上不容乐观,且大多数地区的生态 环境都显现出了逐渐恶化的趋势。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为什么会影响区域的 发展?
1.水土流失严重 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集中在黄河中游的_多__沙__粗__沙__区。 2.自然灾害易发 发生的自然灾害多达20余种,其中_旱__灾__、__洪__水__、冰雹、虫害、暴雨、霜冻等 灾害最为常见。 3.影响农业生产 水土流失,导致耕地减少,土层变薄,_土__壤__肥__力__降低,保水保肥能力下降,土地 生产力下降,影响农业发展。
【补偿训练】 我国南方某低山丘陵区近年来出现短期大面积的严重水土流失现象,这引起当 地相关部门的重视,并组织专家进行调查。据此完成(1)、(2)题。 (1)专家经过实地调查确定水土流失的原因最可能是 ( ) A.城市化进程快,占用大量土地 B.为扩大耕地面积而大规模修筑梯田 C.生态环境改善,降水增加且多暴雨 D.铲除原始植被,栽种柑橘等经济林
第二单元 不同类型区域的发展 第一节 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 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
课前自主学习
一、黄土高原地区的脆弱生态 任务驱动:
黄土是指在地质时代中的第四纪期间,以风力搬运的黄色粉土沉积物,无 层理,垂直节理发育,常形成陡壁。黄土高原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生态比较脆 弱?
1.范围 地处黄河中上游与海河上游地区,一般泛指_太__行__山__以西、日月山以东、长城 以南、_秦__岭__以北的广大地域。